浅谈探索规律的教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探索规律的教学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逐步渗透、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每册教材甚至是每个单元中,都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探索规律的数学题材,以便为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那么这些学习内容有怎样的价值? 现谈谈我的想法。

一、有利于学生数感和符号感的培养

数感和符号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探索规律作为一个数学知识结构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感的重要载体。如四年级下册53页,找规律填数

1.5,11.5,21.5,_______,_______。

19.8,18.6,17.4,_______,_______。

1.2,

2.4,4.8,_______,_______。

教材巧妙地将“探索规律”渗透到计算、运算规律等有关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和体验。在比较积与乘数大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中,增强对数的感悟。数感强的学生能很快发现其中隐藏着的变化规律,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而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要把规律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一般的模型,就很需要借助符号来思考。这个符号不仅仅是一个代号,起着缩写的简约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学会借助符号操作和推导,发现规律的本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抓住时机及时渗透。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就是找出事物的特征、结构的内在联系,以便掌握数、行、式等规律。观察题目的特征,联想学过的有关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在北师大教材中,编排了大量需要学生观察与思考的开放性、探索性问题。

例:四年级上册第74页《商不变性质》

(1)计算并观察下面两组题目,找一找它们的规律。

8÷2=4 6÷3=2

80÷20= 24÷12=2

800÷200= 48÷24=2

8000÷2000= 120÷60=2

(2)能再举一些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发现。

学生通过对这组学习材料的计算、观察、分析,不难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能力发展绝不等同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悟”出道理和思想方法。这种“发现”只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因此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创设了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探究、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在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后,安排了大量的探索与发现。

如第42页:奇妙的宝塔奇怪的142857

1×1=1 142857×1=142857

11×11=121 142857×2=285714 111×111=12321 142857×3=428571

1111×1111=?142857×4=?

11111×11111=?142857×5=?

111111×111111=?142857×6=?

观察乘数与积的特点,能把算式补充完整吗?

在教学探索规律的内容时,重要的是在计算中推理出, 142857与1、2、3、4、5、6相乘时,结果又什么特点,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规律的普遍性怎样?就拿上题来说,142857与7、8、9相乘时,结果又是怎样?与原来发现的规律有何异同?这些问题才是探索规律所追求的价值,才是能真正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具有探索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素材,

提供给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的思路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