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7高考历史题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史部分

合集下载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整合通史概览历史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先秦政治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民主制(禅让制)到夏商西周王位世袭制、王族内部宗法制、地方分封制再到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萌芽的演变历程血缘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森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秦汉至明清(公元前221~1840年)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经历了两汉时期继承和封建专制主义为核心,皇权至上,凸显人治和专制色彩;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横向链接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中国西方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家转变政治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思想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文字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近代科学产生例1宗法制—-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历史)试题(新课标II卷,含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历史)试题(新课标II卷,含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历史)试题(新课标II卷,含解析)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两汉后期皇帝大多年幼继位,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政府认可,实质上是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7、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B【解析】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看,这种建筑的方整对称布局体现了儒学的“中正有序”的主张,故B项正确。
1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材料的真伪,
即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但不能说明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故A项错误,D
项正确;B、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
4.(2013年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
案为D。
3.(2013年浙江文综,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
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分 政治文明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试题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3年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
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周礼·考工记》”判断描写的是周代王城的建筑
风格。A、D两项在周朝尚未出现;C项“敬天”的思想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由材料信息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5年——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24题汇编

2015年——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24题汇编

2015年——2017年全国卷24题汇编24题主要考察先秦历史(西周、春秋战国)(2017年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考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017年全国Ⅱ卷)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016年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考点:儒家思想的起源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016年全国Ⅱ卷)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考点: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015年全国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考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015年全国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考点:儒家思想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西周的政治制度1.(2015·浙江东阳二模·12)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史的等级制度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

下列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①西周实行宗法制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③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思想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主张(三纲)【解析】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材料‚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信息一致,故①正确;‚民贵君轻‛强调统治者要重视百姓,与材料无关,故②错误;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思想,与材料‚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信息一致,故③正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这主要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材料没有涉及,故④错误,选择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5·浙江台州一模·15)右图是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竹简。

下列规定不可能出自“秦律”的是()A.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灭族的酷刑B.由政府有关机构定期校正衡器C.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D.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解析】秦始皇帝采纳李斯焚书建议,加强政府在思想领域对人民的控制,对违禁者处以极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经济领域统一度量衡并定期校正,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代‚市‛的法律明文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盐、铁产地设臵盐官和铁管,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2.(2015·浙江杭州二模·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三)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三)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 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近五年(2013——2017)高考真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近五年(2013——2017)高考真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 14.(2014.2.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 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 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 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考点:宋代交子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侧重解题能力的培训
一、选择题部分
• 1.(2013.1.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 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 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 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 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 考点: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在礼仪方面的区别。
• 7.(2013.2.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 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 考点:京剧艺术对大众历史认知的影响。
• 8.(2014.1.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 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 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考点:秦汉以后,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强化统治。
• 10.(2014.1.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 B.本质为恶 • C.非善非恶 • D.本善习远 • 考点: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

2017高考真题汇编历史-答案

2017高考真题汇编历史-答案

历史·参考答案与解析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解析:选A。

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

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的影响。

观察表格,可知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了西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从而为西汉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故选C项。

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的举措到汉武帝的“推恩令”,王国势力逐步弱小,王国问题逐步解决,故谈不上王国控制的封地越来越大,更谈不上朝廷与王国的矛盾趋于激化,故A、D两项错误;B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3.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故C项正确。

A项“皇帝”与材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D项。

4.解析:选C。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必然会在史书中体现统治者的意志。

据此分析可知,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性,故C项正确;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A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B项错误;官修史书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D项错误。

5.解析:选A。

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 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17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17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17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B.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C. 科举制度在明朝达到顶峰D. 科举制度在清朝被废除答案:D2.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早发明的是: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答案:A3.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特征?A. 封建土地所有制B. 重农抑商C. 男耕女织D. 封建等级制度答案:D4. 唐朝时期,对外贸易非常繁荣,以下哪个城市不是唐朝时期的对外贸易港口?A. 广州B. 泉州C. 长安D. 洛阳答案:C5. 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B. “五四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C.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D.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C...(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________。

答案:火药7. 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最远到达了__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8.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是________。

答案:洪秀全9.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首次应用于________的回归。

答案:香港10. 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是________。

答案:都江堰...(此处省略其他填空题)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主要包括: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以及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等。

12. 描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主要事件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期间发生了诸如红卫兵运动、大跃进等事件,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经济的严重损失、文化的破坏、人民生活的困苦等。

2015-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北京卷,含解析)

2015-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北京卷,含解析)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
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制观念已经动摇
④天赋人权思想பைடு நூலகம்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选D。
22、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D.中华民国时期
【答案】C
【解析】由“仰慕天恩”可以看出当时有朝廷存在,题干中还说到有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所以应该是在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故选C。
18、表一摘引了一步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表一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1)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6分)
【答案】(1)历史特点:是古代中国和西亚、欧非等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其中国境内的路线受政局的影响较大;元朝开始得到稳定发展。
41、(18分)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麥當勞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
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完整word版)2015年全国卷Ⅱ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2015年全国卷Ⅱ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H卷)文综历史试题C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A25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C26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B27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A28 •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C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 •揭露历史真相B •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维新变法 D •颠覆孔孟学说B30 .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 •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 •转嫁战争负担C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 •强化物资管制B31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017年高考01.(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分封制的认识,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0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业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

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03.(2017年北京卷37)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材料一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年龄段称谓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1-3岁孩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10岁以前孺子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满10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13-15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15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15岁(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礼)15-20岁(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满20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

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高考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8史学常识方法理论

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高考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8史学常识方法理论

2015—2017年三年高考历史解析分类汇编(精编版)专题18史学常识方法理论考点一:史料(或史实)0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6)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考点定位】史观史法•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叙述【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材料新颖,以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史料的解读。

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史料的比较鉴别能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要求学生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掌握一定的解读史料的能力,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02.(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理解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

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

故答案为C项。

官修史书不一定就比私家撰著更为真实,排除A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对历史的评价更具有公正性,排除B项;历史解释受主观因素影响大,D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考点定位】史学素养·史书编著·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名师点睛】写入书本的历史是对过去真实历史进程的记录和解释,不可避免地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撰写者本人能力、学识和观念立场的影响。

官方积极介入修撰史书,是想通过这一途径宣扬官方意志和价值观念,让史书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官修史书的行为是为维护君主专制服务,因此官修史书会带来修撰的政治色彩的增强。

(word完整版)2015年——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26题汇编,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2015年——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26题汇编,推荐文档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016年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016年全国Ⅱ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2017年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2015年全国Ⅰ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015年——2017年全国卷26题汇编
26题主要考察唐宋历史(偶有涉及史学研究)

2015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练习(有答案)

2015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练习(有答案)

2015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练习(有答案)基础回扣练一中国古代政治明时间:4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1.(2014•太原模拟)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

”这说明封建制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从材料中“同一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项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A项不正确。

“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项不正确。

材料叙述的是分封制,没有涉及宗法制,D项不正确。

答案 B2.(2014•武汉调研)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A.“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B.“(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解析从材料中“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的废丞相、权分六部,与“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符,都主张废除宰相,加强君权,正确。

“丞相者……共建庙宇”“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中书……刑房”此三者所述的都有丞相设置,与材料所述不符,A、B、D错误。

答案3.(2014•湖北七市联考)“(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

……虽创主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

2015-2017高考历史题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史部分

2015-2017高考历史题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史部分

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全国卷1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5.表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4.A25.C26.C27.B全国卷2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B.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学.科网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4.A 25.C26.C 27.A全国卷3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
“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
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
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现正确,不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2015·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

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6分)【考点】(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天朝上国自居;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一中“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可以概括出双方争执的内容主要为座位次序;第二小问心态,由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第三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此时英国刚刚进行完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2分)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

(2分)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分)2.(2015·广东文综·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戊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时期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6分)【考点】(2)宋明理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科举制(八股取士)【解析】(2)第一小问学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或理学)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这个角度阐述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全国卷1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5.表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4.A25.C26.C27.B全国卷2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B.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学.科网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4.A 25.C26.C 27.A全国卷3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27.B北京卷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13.D37.(38分)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材料一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10分)材料二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

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

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

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

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

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

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

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14份)材料三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

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

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

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

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年)材料五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力,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14分)37.(38分)参考答案要点:(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䈂、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根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2)18—19世纪的成就: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

20世纪的新特点: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3)略。

天津卷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1.D12.(16分)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

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学&科网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

皇太后准奏。

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4分)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

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

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4分)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

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

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12.(16分)(1)郡国并行制度。

失礼仪,乱制度。

(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

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3)儒学成为正统。

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

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充分。

江苏卷2.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4分)(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分)2. A3. C24. A. 答案要点:(10 分)(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海南卷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

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

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

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

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