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第25章(教案)
![道德经》第25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c7756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4.png)
道德经》第25章(教案)道德经》第25章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诵读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充分领悟本章内容;2、在了解释义的基础上,结合老子对“人、地、天、道、自然”等的观点,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领悟;3、通过讨论“我们为什么研究?”的话题,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升自我意识;4、通过用兰亭纸抄练本章内容,再次感悟道家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诵读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充分领悟本章内容;2、在了解释义的基础上,结合老子对“人、地、天、道、自然”等的观点,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领悟。
教学难点】吟唱本章节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竞赛法教学准备】XXX吟唱视频及背景音乐、PPT电子书《道德经活学活用》、学生抄练用的兰亭纸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老子出生的神话故事:相传老子的母亲吃了颗XXX就怀了老子,81年后才生下老子,当时的老子已经是一老头,所以叫老子。
二、正课1、作品作者简介(文字、视频)2、激趣诵读1)初读(音、节奏)2)熟读(常用式诵读)(男女、个人、全班)3)再读(私塾式诵读)(男女、全班)3、理解释义,领悟内涵1)利用电子书《道德经活学活用》了解本章节的释义;2)让学生结合老子对“人、地、天、道、自然”等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4、吟唱体悟1)播放XXX老师吟唱本章节的视频;2)学生反复跟学视频吟诵;3)学生自我展示;4)教师吟唱,学生跟学;5)教师与学生齐吟唱。
三、讨论讨论“我们为什么研究传统文化?”的话题,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升自我意识。
初中道德经教案
![初中道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c06a6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8.png)
教案名称:《初中道德经》教学设计年级:八年级学科:道德与法治课时:2课时教材:《道德经》选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地位,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道德经》,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道德经》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地位。
2. 培养学生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
教学难点:1. 《道德经》中抽象的概念和哲理的理解。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道德经》的基本情况和作者老子。
2. 提问:《道德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道德经》选段,理解文本内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道德经》中哲理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道德经》选段,解释抽象概念和哲理。
2. 举例说明《道德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道德经》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五、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道德经》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2. 学生谈收获,提出自己在生活中践行《道德经》的计划。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道德经》中的一则故事或哲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道德经》智慧的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道德经》选段,让学生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地位,培养学生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道德经》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道德经》第1章教案
![《道德经》第1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3bcb97a5e9856a561260b0.png)
《道德经》第1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2、学习《道德经》节选文段,理解《道德经》节选章节的内容;3、背诵节选章节。
过程与方法:1、利用视频、音频,通过诵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熟悉、理解所选章节。
2、老师讲授、点拨、启发相关内容,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从而引领学生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评价老子及其主要思想,去糟粕取精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初步了解道的实质,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了解《道德经》要旨,背诵《道德经》节选章节。
教学难点:《道德经》第一章内容比较深奥,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来解读;同时也可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力量进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老子和《道德经》的经典著述;网络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太极》。
(本曲目为国学经典“天籁古琴曲”中的精品。
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空山寂寂,琴瑟和鸣……闭目聆听,实在沁人心脾。
欣赏此曲的目的在于,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引导大家把心静下来。
)2、同学们,你知道爱因斯坦枕边书是哪一本吗?你知道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是哪一本吗?(意在设置悬念,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是《道德经》!那为什么这么畅销?——因为这是一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智慧,中国文化的书。
她被誉为万经之王,为古今中外的名人所推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老子以及《道德经》,学习《道德经》的第一章。
二、我心中的老子,我所了解的《道德经》。
(一)小组交流有关资料。
(二)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介绍他们所了解的老子和他们所了解的《道德经》。
(如果学生准备很充分,老师不必要多说,可以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
)(三)教师只是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有必要才适当补充。
1、老子为什么叫老子?2、紫气东来的故事(函谷关被逼写《道德经》的趣闻)。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80c70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3.png)
道德经教案教案名称:《道德经》教学教案目标:1.了解《道德经》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3.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良好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对《道德经》的背景和作者有所了解;2.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3.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道德经》。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2.如何引导学生对《道德经》进行正确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准备:1.课本《道德经》的摘录或复印件;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展示道德经的封面,激发学生对《道德经》的兴趣。
2.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道德经》是哪个朝代的作品?作者是谁?二、讲述《道德经》的背景和作者(10分钟)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道德经》的背景信息,让学生了解《道德经》是在战国时期的作品,作者是老子。
2.简要介绍老子的生平和思想,让学生对老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分组阅读和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部分《道德经》的摘录或复印件。
2.每个小组阅读自己手中的部分,并讨论该部分的核心思想。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分享。
四、整合讨论和理解总结(10分钟)1.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该部分的核心思想和讨论结果。
2.全班共同讨论,将各部分的核心思想整合,并总结《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将《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运用到生活中。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几个与《道德经》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运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处理这些情境。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六、思考和反思(5分钟)1.让学生思考:学习《道德经》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帮助?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道德经》的完整版本,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2.引导学生对《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
道德经主题教案
![道德经主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a7623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d.png)
道德经主题教案主题教案:《道德经》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内容旨在阐述道家思想和人生哲学。
本教案将以《道德经》为主题,通过分析其核心思想和重要篇章,深入探讨道德经对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方面的影响,以期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其道德观念。
一、《道德经》概述- 简介:介绍《道德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和重要性;- 内容:概述《道德经》的章节结构、主要思想以及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看法;- 影响:分析《道德经》的持久影响力和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道德经思想的核心观点- 道德与无为:解释《道德经》中关于“道”、“德”、“无为”等概念的内涵;- 自然与自觉:探讨《道德经》中强调“顺乎自然”、“知自命”等观点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意义;- 谦逊与谨慎:分析《道德经》对人际关系、领导者行为和社会治理的道德要求。
三、道德经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个人修养:阐述《道德经》中关于内省、克己奉公等与个人修养相关的观点;- 人际关系:探讨《道德经》中强调谦逊、友爱与合作的道德观念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领导与治理:分析《道德经》对领导者的道德要求和社会治理的观点。
四、“道德经”在当代的价值和应用- 现代实践:探索《道德经》中的价值观点如何运用到当代社会、生活和管理实践;- 个人探索: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并应用《道德经》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选择:讨论《道德经》对于当代世界道德困境和道德选择的启示。
结语:通过探讨《道德经》的主题,学生将对道家思想和人生哲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学生将培养出谦逊、合作、理性等品质和价值观,并提高个人素养和公民意识。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思考现代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并在实践中作出道德选择,为社会和个人带来正面影响。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ddc22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6.png)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理解老子三宝理论的具体内容,体会三宝理论的含义与历史价值,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理解老子三宝理论的具体内容2、体会三宝理论的含义与历史价值教学思路:一、导入课题老子曾宣称:“我有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第67章)《老子》一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而老子独将“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置于三宝的高度,这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二、分析三宝的含义(结合相关的章节)1、“慈”作为三宝之首,首先体现着老子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爱护。
他极力反对统治者残酷地镇压人民,警告统治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大斯。
”意为杀人者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慈”的第二特征是“助”即“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这是说“道”和“德”可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
这是说对待万物,要遵奉它们蓬勃生长。
2、“俭”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少想点自己,多想点别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7章)大自然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不贪生、不自私。
如果一个身处高位的人,不贪功,不贪利,不贪名,而将自己贡献给大众和社会,那自然会赢得公众的爱戴,这样他的生命价值就得以永存。
“俭”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知足”和“知止”。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6章)还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4章)可见,知足和知止决定着人们的荣辱、祸福、生死,只有知道满足,善于满足,才不会遭致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永远不会有过错,从而可以常保此身,果不知足、不知止,会导致相反的效果。
3、“不敢为天下先”首先表现为“处下”的人生态度。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第66章)老子认为,圣人为政则会谦让居下,不与民争利,以不争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戴。
道德经教学设计
![道德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989a4c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0.png)
道德经教学设计第1篇:道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进一步地熟读《道德经》第三章,背诵《道德经》第三章3、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翻译简单了解内容4、发挥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熟读课文第三章,能在了解第三章的内容的基础上流利地背诵第三章【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或齐背诵已学的前两章,接着导入第三章二、屏幕展示:【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指导朗读并出示译文1、听读录音2、跟录音朗读3、学生齐读4、男女分角*朗读5、个别朗读6、自由读(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试着通过翻译来试背课文)7、试着齐背课文8、抽查个别背诵情况四、问题探究:结合你学过的知识、阅历和文章所给的翻译,在通过这多次的朗读、诵读的过程中谈谈你对这一章节内容的一些体会或想法(换个角度来说,你读到了文章中的什么内容或者说有哪些句段不理解)五、小结并布置作业1、熟背课文,下一节上课继续抽背课文2、预习下一节内容《道德经》第四章。
第2篇:体育道德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课的价值中明确指出“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体育课作为一种社会课程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有力补充和加强。
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都发生着巨大变化,积极承担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应该成为体育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道德经》第1章教案
![《道德经》第1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47f8fe524de518964b7dbf.png)
参评原创教案《道德经》第1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2、学习《道德经》节选文段,理解《道德经》节选章节的内容;3、背诵节选章节。
过程与方法:1、利用视频、音频,通过诵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熟悉、理解所选章节。
2、老师讲授、点拨、启发相关内容,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从而引领学生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评价老子及其主要思想,去糟粕取精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初步了解道的实质,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了解《道德经》要旨,背诵《道德经》节选章节。
教学难点:《道德经》第一章内容比较深奥,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来解读;同时也可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力量进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老子和《道德经》的经典著述;网络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太极》。
(本曲目为国学经典“天籁古琴曲”中的精品。
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空山寂寂,琴瑟和鸣……闭目聆听,实在沁人心脾。
欣赏此曲的目的在于,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引导大家把心静下来。
)2、同学们,你知道爱因斯坦枕边书是哪一本吗?你知道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是哪一本吗?(意在设置悬念,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是《道德经》!那为什么这么畅销?——因为这是一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智慧,中国文化的书。
她被誉为万经之王,为古今中外的名人所推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老子以及《道德经》,学习《道德经》的第一章。
二、我心中的老子,我所了解的《道德经》。
(一)小组交流有关资料。
(二)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介绍他们所了解的老子和他们所了解的《道德经》。
(如果学生准备很充分,老师不必要多说,可以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
)(三)教师只是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有必要才适当补充。
1、老子为什么叫老子?2、紫气东来的故事(函谷关被逼写《道德经》的趣闻)。
《道德经》教学设计
![《道德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17eee9e009581b6bd9eb51.png)
《道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2.诵读经典,感悟道德经的智慧。
3.培养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热爱传统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诵读《道德经》,理解“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越来越为世界所识。
中国风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
音乐上,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为我们所熟知。
电影上,《功夫熊猫》,中国功夫也很赚人眼球。
中国菜,中国话,也常常让外国人心醉神迷。
中国也有一部堪称最畅销的书。
那就是道德经。
据调查,中国的《道德经》成为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
为什么这么畅销?因为道德经是一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文化的书。
她被成为万经之王,为古今中外的名人所推崇。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被成为最聪明的人,《道德经》是他的枕边书。
那么道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呢?二、简介作者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函谷关被逼写道德经。
三、释书名,学习“道”“德”的涵义。
1.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读其中的两个章节(第25章,第54章),借助注释理解章节的意思。
说说你认识的道是怎样的,德又指的是什么?2.师范读。
生自由读。
指名读。
评价读。
齐读。
(根据生读的情况对相关字词的词音,词义进行点拨。
)(一)学习第25章,“道”的涵义。
A.这个章节里面讲了道的几个方面的特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的原始性。
可抓住“混成”一词,借助盘古开天的神话故事进行引导。
)B.“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道的虚静性、独立性、自然性、根本性。
不妨借助先有鸡先有蛋的难题引导进行辩论。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24339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4.png)
《道德经.》教案一、导入: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明百姓,都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立人处事的精髓。
今天我们继续第三十三章。
二、屏幕出示:【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说明】选自第三十三章三、指导读1、请同学们自由读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5、指名读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出示译文)能理解、理解别人叫做智慧,能理解、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体死亡而精神思想永存人间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五、背诵1、自由背,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有很多名人饱读史书,深受经典的熏陶,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他们也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出人生哲理。
名言拓展:1、必须自己和自己搏斗,才能够征服自己。
——罗曼罗兰2、只要你能够自信,别人也就会信你。
——歌德3、有志者,事竟成。
——郭沫若七、小结老子的文章言简义丰,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希望我们大家读千古美文,做翩翩少年。
八、摘录。
国学道德经老子教学设计
![国学道德经老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1d67c6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f.png)
国学道德经老子教学设计引言:中国的国学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库,其中包含了众多经典文化与价值观念。
老子的《道德经》作为国学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道德经》这一经典,设计一套适合中小学生的教学方案,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培养其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品德水平。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道德经》,学生能够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
2. 能力目标:通过探讨《道德经》中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准则。
3. 情感目标:通过感悟《道德经》中的智慧与真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了解《道德经》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老子及其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道德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 探究《道德经》的主要思想:重点讲解《道德经》中的核心理念,如“道”、“无为而治”、“天道”等。
3. 哲学思辨:运用教材中的案例或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道德经》中的思想对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4. 道德行为引导:围绕《道德经》中的具体道德准则,通过课堂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判断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PPT展示等方式,系统性地介绍《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其的整体认识。
2. 讨论法: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道德经》中的道德观念以及其现实意义。
3.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案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合作的形式,体验道德冲突和抉择,进而培养道德判断能力。
4. 书面作业:布置教材阅读任务,通过书面化表达,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总结《道德经》的精髓。
四、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唤起学生对于《道德经》的兴趣,开展相关讨论。
2. 了解背景:简要介绍老子及其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道德经》的好奇心。
道德经思想教案
![道德经思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52ad2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0.png)
道德经思想教案我理解您的要求,我将为您准备一份关于《道德经》思想的教案,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教案的详细内容:教案标题:《道德经》思想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道德经》思想,掌握其核心概念和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
1.2 教学对象:针对高中生或大学生,适用于哲学、伦理学或文化课程。
二、教学内容:2.1 《道德经》简介:- 作者介绍:庄子、老子- 著作概述:内容、特点2.2 《道德经》核心思想:- 自然观念:无为而治、虚无缥缈- 道的观念: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观念: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2.3 《道德经》与现代社会:- 道德观念的现实应用:以德治国、温和处事- 和谐社会建设:倡导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关系2.4 《道德经》思想的启示:- 心态调整: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价值观念:思考真理与个人境界- 人生观念:生死循环、追求内心宁静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和哲学观点。
3.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道德经》思想的应用进行讨论和思考。
3.3 观看视频:展示相关视频素材,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道德经》思想。
3.4 个人思考和总结: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个人思考,并写下对于《道德经》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与评估:4.1 教学资源:- 《道德经》教材或摘录- 相关视频素材- 哲学书籍或相关读物4.2 教学评估:- 分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个人思考和总结的文字表达能力- 综合考核:开设小测验或论文,检验学生对《道德经》思想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计划安排:5.1 第一课时:- 介绍《道德经》的作者、著作简介- 讲解《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和思想5.2 第二课时:- 分组讨论《道德经》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观看相关视频素材,并进行讨论5.3 第三课时:- 学生个人思考和总结,写下对《道德经》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进行教学评估:开设小测验或论文,检验学生对《道德经》思想的理解程度以上是一份关于《道德经》思想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大学语文教案_老子道德经
![大学语文教案_老子道德经](https://img.taocdn.com/s3/m/332b7d5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3.png)
#### 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道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老子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如“道”、“德”、“无为而治”等。
3. 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研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 教学内容:1. 《老子道德经》概述2. 《老子道德经》主要思想解读3. 《老子道德经》选读与分析4. 学生讨论与作业####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 介绍老子其人,简要回顾其生平和主要思想。
- 提出问题:“《老子道德经》为何被称为中国哲学的瑰宝?”二、《老子道德经》概述(10分钟)- 《老子道德经》的成书背景和流传过程。
- 《老子道德经》的版本及主要差异。
- 《老子道德经》的结构和篇章安排。
三、《老子道德经》主要思想解读(20分钟)- 道的哲学:介绍“道”的概念,阐述老子对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看法。
- 德的哲学:解读“德”的内涵,分析老子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理念。
- 无为而治:阐述“无为而治”的思想,分析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应用。
四、《老子道德经》选读与分析(20分钟)- 选择《道德经》中的经典段落进行朗读和解读。
- 引导学生分析段落中的哲学思想和现实意义。
五、学生讨论与作业(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就《老子道德经》中的某一观点或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 撰写一篇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读书心得,字数不少于1000字。
- 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将《老子道德经》中的思想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 教学反思:-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避免照本宣科。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通过作业布置,检验学生对《老子道德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道德经》18、19章,教案.doc
![《道德经》18、19章,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707bbb0caef8941ea66e0577.png)
《道德经》第17、18、19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17、18、19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朗读《道德经》第17、18、19章。
二、新课讲解(一)、诵读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17、18、19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同桌讨论,理解内容,思考:这三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道德经》(第十七章)译文: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
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
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
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
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我们本来就如此呀!”拓展延伸:《企业管理小故事》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 留下一个缺口。
他反问道:“这是什么?” “零” “圈” “未完成的事业” “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c8ef0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e.png)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道德经》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理解道家哲学思想,培养个人修养;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道”、“德”、“无为”等概念,引导学生进入《道德经》的世界。
2. 讲解(30分钟):
《道德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道德经》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概述;
《道德经》中的“道”、“德”、“无为”等哲学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3. 互动讨论(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发言等方式,让学生分享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道家哲学思想。
三、注意事项
1. 《道德经》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讲解时需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简洁性,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道德经》的理解和应用。
道德经教案全集
![道德经教案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a72159f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7.png)
道德经教案全集《道德经》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第一章。
2、讲解。
3、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了解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具及电化教学: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作者生平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是一本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
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方案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4735de9e3143323968935b.png)
国学《道德经》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①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附: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
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
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
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国学《道德经》第二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道常无名,朴①。
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
《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
![《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0a4408a300a6c30c229f73.png)
《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背诵这两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老子“有无”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自然诵读,在诵读与感悟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法方法: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
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新课讲解(一)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第十一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1、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听完之后,抽几个学生模拟朗诵)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2、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诵读方法自由朗诵,在朗诵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3、诵读、背诵(比赛),让学生自由举手,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朗诵,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评判出最出色的(二)、翻译,译文讲解1、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同桌讨论,理解内容,思考:这一章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教师重点解析:准备一个空杯子,然后倒满水,再去理解这句话:无水时,其为杯,有用之杯;有水时,见水见物见利不见杯了。
(三)拓展引申、小结:做人当虚怀若谷,人敬你;一旦实力显现,则引发诸多利益纷争鸟;新西游记里孙悟空师傅传授72变之后告诫悟空不要逞能显能,悟空问其缘由,其师傅答曰:别人见到你的本事,必然心怀夺取之心,届时不是你死就是他亡了(大意如此);所谓才(财)不外露,也是遵循这一道理。
有人问,现代职场不表现能力,还会有人要你啊? 其实这不矛盾; "为用"时,人是敬你的,对你有期待的;"为利"时,你可以为别人带来价值的,换一个角度来说,你还有可利用的价值;一旦对方把"水喝光了",接下来的动作可能是把被子扔掉,取另一杯水饮;所以,人要保持学习,一方面既要空,又要不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法:
学生学法: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了。
二、推进新课
1、朗读第二章,正音,释疑。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②斯:这。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是天帝(上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⑾象:似。
[第四章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2、根据注释翻译理解章节的内容。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作“尽”讲。
[第六章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老师解读:老子在这一章里继续说明“道”的特征。他所运用的方法仍是比喻、借代。他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的又是实在的;他用“神”比喻“道”,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他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根源,等等。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3、老师学生一起解读这一章的内容。
教学过程(续):4、翻译第六章[注释]
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集体备课主备课人:_______陈梅英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年月日
课题
《道德经》第三、第五章
课型
三维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顺。
2、会翻译所学章节内容,并能理解其含义。
3、初步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教学重点:会翻译所学章节内容,并能理解其含义。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3、谈体会,老师点拨。
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⑤锉其兑:锉(cuō):消磨,折去。兑(ruì):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à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五、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
集体备课主备课人:__陈梅英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年月日
课题
《道德经》第二章、第六章
课型
三维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顺。
2、根据注释会翻译各章节内容。
3、理解老子朴素唯物辨证论。
教学重点:根据注释会翻译各章节内容。
⑦常:经常。⑧眇(mià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ǎ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2、根据注释,翻译第一章的内容,老师点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3、理解老子“道”的内涵,并学会运用于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老子“道”的内涵,并学会运用于我们的生活。
教学方法:
学生学法:
一、教学过程:导入:
老子的“道”高深莫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千百年来,无数的人试着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它,“道”究竟是什么?
3、根据译文,谈谈你对“道”的一两点理解。
教学过程(续):四、按照学习第一章的方法,学习第四章。
1、读准字音、读通顺。
2、结合注释理解章节内容。
[第四章注释]
①冲:通盅(chō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④宗:祖宗,祖先。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二、推进新课
1、初读第一章,读五遍。老师正音,重点字词点拨。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常: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⑤有名:指有形。⑥母:母体,根源。
教学过程(续):[注释](第五章)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