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动机、过程、主体条件)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

“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

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

“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

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

文学创造(创作论)

文学创造(创作论)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过程
主要特征: 朦胧的情绪体验 复杂的和升华了的情绪 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流云小诗》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作家在创作动机指引下和创 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 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 界(作品整体架构)的思维过程。
创作动机/冲动 指引 艺术构思(核心环节)
艺术构思的方式:艺术概括
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的含义
文学创作是作家(谁来写?)对社会生活 经验(写什么?)进行审美加工(怎么写?) 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具体地讲,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 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 达的过程。
世界 作家
作品
沈从文
创作中的作家
创作过程
创作动因
创作动因是文学创作的开 端,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 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 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
巴尔扎克
91部小说 2472个人物 《人间喜剧》 马克思、恩格斯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郑板桥: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 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其次要懂得文学表现之能。
1.随物赋形,曲尽其妙(达理/形似) 苏轼: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 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 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 则文不可胜用矣。 果戈里:”构成普希金的属性,以别于其 他诗人的优点“:”那就是在于描写的无线敏 捷和以少数特征勾画整个对象的不平凡的艺术。 他的形容语是这样明晰和大胆,有时候一句话 就可以代替整段描写”。
卡夫卡:《变形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艺术构思物化为文学作品的关键步骤, 作家把想象中的内容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整个过程都属 于文学表现。这需要作家要具有较强的文学表现力。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

“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

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文学创作(动机、过程、主体条件)

文学创作(动机、过程、主体条件)

3、临近动机: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更加贴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主 要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良好感觉和充分自 信; 二是指临近创作状态的动机,主要表现为 语感动机,即作家不但对民族的语言有着深切 的理解和感觉,而且能将之用语言表达。
二、艺术构思
作品整体构架的形成
艺术构思的一般步骤
(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三个步 骤紧密相连,不一定有先后次序)
英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和鲍桑葵
提出了事物的第三性质,即人们在知觉事 物中所产生的情感和带情感的幻象。 ※ 实际上,事物的第三种性质就是事物的表 现性质。如在久视败墙之后所看到的山水、人 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欣喜之情。
罗丹:“一个伟大的画家不仅在动物身上 看见宇宙灵魂的反映,而且在树木荆丛源野、 山丘中也看见。一般人看来不过是树木和土地, 在伟大的风景画家眼中,却像是硕大动物的形 相。柯罗在树顶上、草地上、水面上看见的是 善良;米莱在这些地方所见的都是苦痛和命运 的安排。”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 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艺术家所见 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为艺 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真 实。” 克罗齐:“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由于他 见得到旁人只能隐约感觉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 到的东西。”
文字使用拙劣
用事用典过多
真实情感淹没
“不隔‛
文字运用恰好 直接体会内涵
‚直寻‛方式作诗
文学创作的语言运用问题(关于语言表达
能力的问题)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恰如其分。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丰富的表现力。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又要有独创性。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应该富于情趣。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艺术知觉

文学理论要点归纳

文学理论要点归纳

文学理论要点归纳导言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通规律的人文学科。

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

2.文学理论的性质:鲜明的实践性、浓郁的人文性、科学性(阐述的完满性)。

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①哲学方法—文学哲学;②社会学方法—文学社会学;③心理学方法—文学心理学;④语言学方法—文学语言学;⑤价值学方法—文学价值学;⑥信息论方法—文学信息学;⑦文化方法—文学文化学。

(这里强调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整体上分析、总结文学和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规律)第一编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产生的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浪潮中。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思想来源:德国古典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观照文学的领域——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

5.文学的社会地位: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用:①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②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③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

6.人类在精神上掌握世界的方式:实践的方式(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它是“为感觉所感知”的活动)、理论认识的方式(以概念为主的思维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宗教精神的方式(实为主观希望所寄托的幻想,即颠倒了现实世界的投影)、艺术掌握的方式(以形象为主的想象活动,重点是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性)。

7.文学艺术的特点:①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②努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③借助于特定的文学语言。

8.艺术生产——种审美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

“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

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

逻辑结构本书的框架是根据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的诸要素及其关系而建立的。

首先阐明文学理论的学科对象、性质和方法,明确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而阐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然后,分别阐述文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即文学性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批评论和文学发展论共七类。

这七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问题链——文学是什么、文学对人的意义和作用、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问题、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评论问题,以及文学自古到今的演变规律和在当代的发展变化的问题。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以往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没有拜托历史唯心论的束缚,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第一次有了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上的文学理论,实现了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产生与19世纪40年代。

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在欧洲逐步兴起,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民族与地域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同时也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殖民掠夺。

资本主义的内外矛盾引起了国际性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也就是确定无产阶级策略和政策原则的时代。

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反映到思想理论中来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思潮,如19世纪40年代,反映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

同时开始出现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学。

至此,德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尽管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答文学发展的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能够承担起变革文学理论的历史使命,是因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这两大发现使文学理论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到、遍、过)
荷马从效果的角度写海伦的美。
02
03
04
05
技巧运用的原则
要为塑造形象服务。
正例:对海伦的塑造。
要为表达某种中心意念服务。
反例:朱缃的诗歌探索过分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的传达。
反对为技巧而技巧。
反例:诗歌用僻典。
两种写作方式:即兴与推敲 即兴 内涵: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作出某作品的状况。(149页2段) 即兴写作产生的条件: 具备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需要一定的气氛和创作契机。 较高的天赋和较好的技巧。 经过自觉不自觉地长久酝酿。
几种常见的构思方式
例证: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人物描写方式。
构思方式: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139页3自然段)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和简化 突出 内涵:作家在艺术构思时,抓住某一形象和意念,调动各种手段,使之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类别: 浓涂重抹:对某一形象和意念详细刻画。 例证:阿Q的“精神胜利法”;郭靖的“忠厚” 淡化背景:在众多的背景事物中,将某一形 象突出和强化。 例证:诸葛亮的出场;王熙凤的出场
陆机:“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文赋》)
运行机制:偶然的发生,却是长期思考的结晶。
特点:偶发性、瞬时性、兴奋性,创造性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136页)
1
从性质上说,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
2
从时间上说,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文艺学概论文学创作论(二):动机与构思

文艺学概论文学创作论(二):动机与构思

文艺学概论第13讲:文学创作论(二):创作动机与构思过程一、创作动机创作活动是由创作动机引起的。

动机是生命体因身心失衡状态而引起的要求恢复身心平衡的内在驱力,它推动并引导生命体通过某种活动来达到恢复身心平衡的目的。

创作动机是人因身心失衡而试图通过符号作品的创作来恢复身心平衡的内在驱力。

根据动机的存在方式和指向,创作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显动机和潜动机:显动机是显现在显意识中的主体自觉的动机;潜动机是潜在于潜意识中的主体不自觉的动机。

二、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主体以谋求活动本身之于自身身心状态的直接效果为目的的动机;外在动机是主体以谋求外在事物或自身与外在事物的关系为目的的动机。

三、单一动机和复合动机:单一动机是只有一种目的的动机;复合动机是包含两种以上目的的动机。

二、创作的起点或突破口惯例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是一种以感性与非感性意识相结合的意象的形式存在的精神产品,而作为创作素材的生活积累的各个部分——感性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等则是相对零散的。

由相对零散的素材转化为整体性的意象式作品,这一任务通常都不能单凭理性的组织作用来完成,而必须借助由潜意识参与甚至起主导作用的直觉活动来完成(或至少完成其主要方面)。

对于意象式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想要创作某个作品的动机其实只是推动创作活动的动力因素;创作动机的出现其实只是创作酝酿期的起点,还不是真正的创作过程的起点。

意象式文学作品的真正的创作起点通常是一种胚胎式的意象(这种意象的形象部分相对于已完成的作品形象来说通常还是不完整的)在作者的显意识中的涌现。

当这种胚胎式意象在作者的显意识中涌现时,作者才算是找到了一个以意象的方式宣泄他郁积在心中的相关生命体验的突破口。

而后,这一宛如生命胚胎的胚胎式意象就会在作者的构思活动中不断发育、生长、完善,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意象式作品;当作者用语言媒介将这一本来存在于意识中的意象式作品传达出来时,一个客观化的可供他人共享的惯例文学作品就真正诞生了(当然,在实际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构思和传达两个方面往往是交错进行或互相重合的)。

文学概论,讲义,第七章 文学创作

文学概论,讲义,第七章  文学创作

第七章文学创作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作家的创作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而不能视为纯粹个人的事情:他主要是为社会为他人而不仅仅是为自己进行创作活动的,因此是承担着社会责任的。

这样文学创作本身的复杂性与社会需求两方面都向作家们提出了高要求:他们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独特素质的一类人,否则就无法承担作为作家所应有的责任。

那么作家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为社会所认可的作家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修养,二是作家的独特素质。

一、文化修养作为从事高层次精神生产活动的人,作家无疑应该有较好的文化修养。

对于作家来说,必要的文化修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应该有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技能。

②具备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

③对文学有特殊爱好。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即使一个人有很好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也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很好的人格修养,并且非常喜欢文学艺术,他要想成为一个作家也还有是不够的。

作为作家还需要一些独特的素质。

①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之中。

②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而一般人对这些则经常是熟视无睹。

③作家对于语言也有着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

创作主体是指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

作为作家,除了具备一般的素质之外,还需要具备一些独特素质,如创作激情、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超常的敏感。

总之,作家素质既是一种职业的修养、习惯,又是种个性气质以及其他方面的天赋因素。

它是使作家成为作家的必备要素。

当然,一个天赋并不出色的人,通过艰苦的努力,也能够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而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方面的例子在文学史上也并不鲜见。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文学创作作为精神生产活动亦如其他各种生产活动一样,是一种主体之于客体的加工改造活动。

本质上是由客体到主体,再由主体到客体的双向交流活动。

创作过程也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一、创作的必要条件(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活素材和广博的生活知识1.有多样的生活兴趣,广泛地了解生活。

2.对所写的生活内容“烂熟于心”。

3.在开阔生活视野的同时,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做深入的体察。

4.依靠直接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做到知识广博。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艺术观1.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叫宇宙观。

世界观影响着作家基本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道路。

2.审美观和艺术观是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价值和使命的基本看法,它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个性、艺术趣味和创作质量。

(三)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熟练的艺术技巧1.艺术修养是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所必需的艺术气质、素养与才能。

获得艺术修养的途径:⑴开发自己的艺术禀赋。

⑵汲取前人艺术杰作中的艺术营养来构建自己特殊的智能结构。

2.艺术技巧是熟练地运用创作手法与技术去创造活的形象,艺术地表现生活的能力。

作家要掌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独有的艺术表现技巧。

因为艺术技巧是:⑴使生活变成艺术的必要途径。

⑵使艺术形象具有深厚意蕴的必要手段。

⑶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条件。

丰厚的生活基础、正确的世界观和熟练的创作技巧,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条件。

生活经验是创作的基础,世界观是创作的灵魂,艺术技巧是创作的手段,三者相辅相成。

二、创作过程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即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

理论上三者有先后次序,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三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错的。

(一)艺术积累(材料储备)阶段艺术积累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心灵去把握生活素材的实践活动。

艺术积累应该把“人”当作第一目标。

作家进行艺术积累和情感酝酿的基本途径,是对生活的观察、记忆、感受与体验。

1.观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看和审查创作对象。

⑴观察要有广度。

⑵观察要有深度。

2.记忆:把观察得来的信息、素材储存在头脑中。

⑴艺术积累中的记忆,是经过作家筛选的印象。

文学理论教程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理论教程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 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 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
作用
➢ 为内在物理服务 ➢ 为中心意念服务
即兴与推敲
即兴
含义
➢ 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 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产生
➢ 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 要有气氛和契机 ➢ 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 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康定斯基的抽象简化
把女演员巴鲁兹卡的舞姿抽象为一个大圆、三条抛物线和十 二个小圆点时,就是一种高度的简化。
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
➢ 含义
➢ 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 式
➢ 方法
➢ 扩大和缩小 ➢ 粘合 ➢ 漫画 ➢ 夸张 ➢ 幻事
扩大和缩小
拉伯雷《巨人传》的卡冈都亚
安徒生的豆蔻姑娘
粘合
半人半怪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 蒲松龄笔下的鬼女狐仙
漫画
果戈理、鲁迅笔下的“狂人”
夸张
鲁迅笔下的阿Q
幻事
凡尔纳笔下奇异、变幻的世界
变形与陌生化
陌生化
➢ 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 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如曹雪芹写刘姥姥
二者关系
背后的内蕴
1887年6月,阿·费·柯尼把从监狱女看守长那里听到的有 关罗查利的故事讲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直觉到它背后隐藏着某
种待发掘的东西,这便有了小说《复活》的诞生。
灵感与直觉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 出的突兀判断

文学概论——精选推荐

文学概论——精选推荐

M.H.艾布拉姆斯(美)关于文学四要素说——•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既然有四个要素构成,就必须把它作为有机的整体来研究,研究它的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双向逆反运动),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文学理论以人类的文学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文学理论是文学学(一般称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学以各种文学发展史文学现象为研究对文学批评象。

它由三个分支文学理论学科组成。

文学理论是从理论上系统阐明文学普遍规律的科学,它要阐明的是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

文学理论包括的几层内容:一、文学的本质论二、文学的构成论三、文学的创作论四、文学的鉴赏论五、文学的发生发展论文学理论的主要特征:1.历史性: 不同时代有其时代的文学观念2.倾向性:哲学基础、阶级意识、阶层趣味3.民族性:民族生活、性格特征。

我国古代最正统的文学是诗,并且多为抒情诗,所注重的是主观的情思、感兴和喟叹。

抒情文学的理论。

从最早的“诗言志”、“情动于中形于言”,到以后的“诗缘情”,“意象”,“感兴”……4.普遍性:探索文学现象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包含普遍的内容,它所概括的范畴、观念和原理可普遍适用于解释一切文学现象。

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首先,文学理论指导人们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命题和原理,形成健康的进步的文学观,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其次,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有指导作用。

再次,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此外,文学理论还给文学史研究提供思想基础,指导文学史更透彻地描绘一定时代文学的实际状况,揭示文学继承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基本规律,正确地评价历代作家和作品的风格特征等等。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学习文学理论课程的要求一是掌握原理,注重理解;二是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三是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四是学习教材,攻读原著。

第一张文学性质第一节文学的本质属性一、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二、如何实现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第二节文学性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一、有关文学性质的不同观点二、文学性质为什么会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第一章文学的性质“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它不是突发的激情,而是经过提升
的‚热情‛。但这‚热情‛又是‚冷‛
的。
二、艺术情感的生成机制 原始唤起 内觉体验 情感外化
原始唤起:
A 物感说 B 投射论 C 主客体关系论
A 物感说( “睹物兴情”或者“情以物兴”) 《礼记· 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 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推崇想象 屈原《楚辞远游》 ‚思旧故以想象兮‛。 司马相如《西京杂记》“赋家之心,包括宇宙 ,总览人物‛ 曹植《洛神赋》‚遗情想象,顾望怀愁‛。 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
西方古代想象往往被贬低,近现代以后推崇想 象,尤其是浪漫主义。 高尔基认为,作家的工作就是想像,他首先 得凭借想像调动生活印象,然后还要通过想像 改造生活印象,最后仍然要依靠想象创造出艺 术形象。他在《给初学写作者的信》里回答‚ 文学家的工作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时说:‚他 想像自己的观察、印象、思想和自己的生活经 验——把它们放进形象、画面、性格里去。‛
艺术情感 艺术想象 艺术理解
一、艺术知觉
感觉与知觉有何不同?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于 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征——形状、色彩、光线、 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 甚至还包括这一完整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 感表现性的把握。 艺术知觉: ‚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觉形式美的眼睛‛ 艺术知觉即审美知觉,是一种对于事物的 表现性的知觉。
英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和鲍桑葵
提出了事物的第三性质,即人们在知觉事 物中所产生的情感和带情感的幻象。 ※ 实际上,事物的第三种性质就是事物的表 现性质。如在久视败墙之后所看到的山水动物身上 看见宇宙灵魂的反映,而且在树木荆丛源野、 山丘中也看见。一般人看来不过是树木和土地, 在伟大的风景画家眼中,却像是硕大动物的形 相。柯罗在树顶上、草地上、水面上看见的是 善良;米莱在这些地方所见的都是苦痛和命运 的安排。”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 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艺术家所见 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为艺 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真 实。” 克罗齐:“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由于他 见得到旁人只能隐约感觉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 到的东西。”

二、艺术情感
1、艺术情感(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有和不同?
下面通过华兹华斯和托尔斯泰的两段话来分析
※自然情感往往只有刺激人、折磨人的
特性,而不带有可供享受的特性,要经过
回忆、沉思或者说是‚再度体验‛,才能
转换为艺术情感即审美情感。
狄德罗
鲁迅
苏珊· 朗格
审美情感是一种平静的情感、智慧的情
原型举例 《聊斋》创造的鬼狐世界与中国的某 种文化原型有密切关系。 《说文解字》:“狐,妖兽,鬼所乘 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 丘首。” 鬼和狐化为人形往往仅为女性,所以 其作祟的方式是“媚”。女鬼或女狐又必 和狡猾、淫荡、媚惑、阴险相联系,于是 有“狐狸精”之说。从《天问》、《抱朴 子》、《初学记》、《太平广记》到唐诗 宋词,都有记载或描写。 鬼狐美女可谓中国文学的一种原型。
艺术综合
艺术概括 艺术构思 艺术变形
艺术简化
艺术综合:对各种材料的重新组合,从而
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作家创作文学作品 很少严格按照完全真 实的生活经验来写, 都要经过概括与综合 的过程。
艺术简化:作家对所写人事寥寥几笔,将
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无关紧要的细枝末 节完全省略。 艺术简化是一切文学 艺术创作都必不可少的 手段,因为任何创作都 不可能将生活中发生的 一切都写进作品中,只 能是抓住重点,突出特 征。
案例:以月亮为题材的诗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高星灿金粟,落月沾玉环‛(白居易)。
‚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贾岛)。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
‚平生绝爱初三月,况是平池浸玉钩‛(陆游)。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董解元)。 ‛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沈约)·
3、临近动机: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更加贴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主 要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良好感觉和充分自 信; 二是指临近创作状态的动机,主要表现为 语感动机,即作家不但对民族的语言有着深切 的理解和感觉,而且能将之用语言表达。
二、艺术构思
作品整体构架的形成
艺术构思的一般步骤
(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三个步 骤紧密相连,不一定有先后次序)
第二讲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文学创作过程
创作动机
艺术构思 语言呈现
一、创作动机
文学创作的动机是基于人的高层次需要即审 美需要产生的,它是激发创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 并把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想象活动、意象活动、 言语活动等引向特定的艺术对象,进而把特定的 艺术对象熔铸成艺术形象的心理原动力。 这种心理原动力既是基于作家的审美需要产 生的,又能够使作家的审美心理需要得以实现。
厨川白村关于创作的观点
厨川白村将创作动机归结为苦闷的象征,认 为人在内有想要动弹个性表现欲望,在外有社会 生活的束缚和强制。在这两种力之间,苦恼、挣 扎的状态就是人类生活,于是人们想办法脱离这 种苦境,而文学创作正是脱离苦境的一种方法。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 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 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白先勇:我写作,是因为我愿把内心深处无 声的痛苦用文字表达出来。 格林:写作是由不得我的事。好比我长了个 疖子,只等疖子一熟,就非得把脓挤出来不可
A、弗洛伊德——“人格三部结构‛ 本我:潜意识、欲望、本能—快乐原则 自我:人在清醒理智状态下的意识,是人的意 识不到的潜意识—现实原则 超我:被道德化升华了的意识—至善原则 B、荣格 ‚集体无意识‛ C、厨川白村(日)(1880~1923) 《苦闷的象 征》
弗洛伊德关于文学创作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创作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和宣 泄。
托物寄情
移情
异质同构
三、艺术想象
艺术创作是艺术情感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
方式的呈现。艺术家要通过何种基本途径才 能把审美情感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方式呈现 出来呢?这就要通过审美想象(即艺术想象)。 审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为一切艺术 大师和理论大师所承认。
人类的想象力:
马克思:‚想象创造了引力定律,牛顿二项式 ,特里斯坦和尹梭尔德的悲惨故事,原子裂变 ,列宁格勒的海军大厦,列维坦的《金色的秋 天》,《马赛曲》,无线电,哈姆雷特王子, 相对论原理,和影片《班毕》。 波德莱尔:唯有想象才是‚各种能力的皇后‛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人享七情,应物 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物色”篇:“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二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 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案例见144、145、146)
B 投射论 人作为主体本身存在一个内部生成的情感结构 ,人在感受对象的同时,就把这种先在结构强 加于对象,即人把自已的情感投射到我们正在 感知的对象中去。因此。我们面对对象时所唤 的情感,不是对象本身具有唤起此种情感的属 性,而是主体自己的情感的外射。譬如我看见 蔚蓝的天空在微笑,并不是蔚蓝的天空本身具 有引起愉快的性质,而是我把我的喜悦之情投 射到蔚蓝天空的缘故。
弗洛伊德把创作视为一种“白日梦”
(day-dreams)现象。 白日梦与梦不一样,梦的内容来自幻觉, 而白日梦的内容则是想象或幻想的产物, 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直接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形成于心理补偿的需要。
“这些幻想的内容很明显受动机的指挥, 白日梦中的情景和事件,或用来满足白日梦者 的野心或权位欲,或用来满足他的情欲。青年 男子多作野心的幻想;青年女人的野心则集中 于恋爱的胜利,所以多作情欲的幻想;……有 些白日梦经过短时间后,即代之以一种新的幻 想,有些白日梦编成长篇故事,与时并进,随 生活的情形而变。文学的作品即以这种白日梦 为题材;文学家将自己的白日梦加以改造,化 装,或删削写成小说和戏剧中的情景。但白日 梦的主角常为白日梦者本人,或直接出面,或 暗以他人为自己写照。” 《作家与白日梦》
京剧《武松打虎》
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
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 出来。 作家的深刻体 验无法用一般方 法表现,于是他 们就将习以为常 的生活现象进行 扭曲,创造出一 种具有象征意味 的艺术形式。
卡夫卡 1883~1924
三、语言呈现(见《什么是文学》ppt语言作为语言艺术的特性)
当代美国美学家V.C.奥尔德里奇如下的见
解:“同一个物质性事物,在人们的知觉中,或
者实现为物理客体,或者实现为审美客体。这
就关系到两种不同种类的知觉方式。‛ 即一
种是普通知觉,另一种是审美知觉,也就是艺
术知觉,即对事物的变现性的知觉。
英国心理学家洛克:
同一事物有两种性质:第一性质和第二性 质。事物的第一性质是指事物超越感知的性质, 无论我们是否知觉,它们都存在于事物之中。 如败墙的大小、形状,都是可以客观计量的, 就属于第一性质。事物的第二性质是指事物的 颜色、气味、声音等。它不存在于事物之中, 而存在于人们的知觉中,如败墙的陈旧的颜色、 潮湿发霉的气味、扣击时所发出的声音,都必 须依赖于我们的知觉才能存在。很明显,事物 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都还是事物的物理性质。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池塘生春草‛、‚空梁 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 不隔,词亦如是。……如欧 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 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 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 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 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 云:‚谢家池上,江淹浦 畔。‛则隔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