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歌鉴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怀古诗歌鉴赏方法
【摘要】诗是浪漫的,它源自想象,又激发想象。因了诗的存在,人类的天空熠熠生辉。本文使用语文课堂教导学生了解咏史怀古类诗的特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掌握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方法。
【关键词】咏史怀古诗歌鉴赏方法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盛、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如左思的《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诗歌前四句,将山涧下面一棵郁郁葱葱的松树与山顶上面一棵只有一寸多粗的小树苗对比。小树苗因为长在山顶上,反而覆盖了大树,遮掉了大树的阳光。
诗人这样写,是要说社会不公平、人与人不平等:有的人有品德、才能,但出身低微,就长在山谷里的一棵松树一样;相反,有的人由于出身贵、血统好,尽管他是一棵小树苗,为长在山顶上,却能得到阳光的照耀。诗中表达了作者心里的一种抑郁不平。
诗歌最后点到历史人物“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人说冯唐很伟大,有见解有才华,但因出身低,一辈子都做小官,不受重视。
这首诗既咏了历史人物,写了历史事件,又非常强烈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某种感情。
由于这类诗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总体思路是读懂作品中所写的“史”与“古”,弄清作品中所写的“古”与作者所处的“今”的联系,抓住古(人、事、景、物)与今(人、事、景、物)的对比,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找出作品中所写的“史”与“古”,弄清作者所临古迹有怎样的内涵、追忆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缅怀的历史人物是谁,从而读懂作品的内容。
如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只要弄清了与幽州台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再联系作者独上幽州台的特殊背景,整首诗要表达的内容,作者要抒发的情怀就明白了。
幽州台不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它连接着一心想使燕国强大而建台堆放黄金招揽人才的燕昭王,联系着为报君恩而呕心沥血建功立业的一代名将乐毅、剧辛等,幽州台有为君主招揽人才,使国家强大起来的象征。
明白了幽州台的典故,再看陈子昂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登上幽州台的。公元696年,陈子昂跟随将军武攸宜率领的军队来到幽州,正值36岁的陈子昂,才华横溢,见解独到,向将军武攸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武攸宜不采纳,陈子昂很失落,怀着这种心情登上幽州台。
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的是满目荒凉,没有黄金,没有人在上面,触景生情,自然想到了那些能礼待、任用人才的古人,而这种人现在是见不到了,燕昭王、乐毅等人都已远去,都不在了;以后的呢,现在同样也是见不到的。联想到天地悠悠(过去、现在、将来的历史长河)中,像诗人自己这样遭遇的人不知有多少,因此,诗人感伤、流泪。
诗人在幽州台缅怀燕昭王、乐毅那样一批古代人物,为自己,也为那些同自己一样遭遇的人。但更重要的是抒发内心的一种失落感,感慨当代没有燕昭王那样的人物,如今只能空对已经荒芜的黄金台,叹惜自己的怀才不遇。
我们抓住作品中有关的“古”与“史”,理清了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就抓住了一把解读咏史怀古类诗的钥匙。
其次,在读懂作品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弄清作品中所写的“古”与作者所处的“今”的关系,找出古(人、事、景、物)今(人、事、景、物)的不同,在古今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弄清作者所见的“古”与当前所见的不同,就能明白作者写作的目的。
作者在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纵目四望,看到潼关险要的地势,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自然联想到在关中建都的封建王朝的兴亡。诗人遥“望西都”,想到秦人在那里“经行”,看见的是自己朝代的“宫阙万间”;汉人在那里“经行”,看见的是自己朝代的“宫阙万间”。可现在呢,诗人所见昔日帝都的遗址,却是“宫
阙万间都做了土”。身处元朝的作者,看见“西都”的“宫阙万间”早已“都做了土”;而元朝的京城大都,又修起了“宫阙万间”。古今对比,诗人感慨,王朝有兴有亡,宫阙也有成有毁,无论兴亡,百姓遭殃,表达了对历朝累代统治者的不满,对老百姓的同情。整首诗名为怀古,实在伤今。
读姜夔的《扬州慢》,只要抓住古今对比,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就一目了然。
作者路过扬州,驻足观看,所见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所听的是“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而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却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作者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突出了战争给扬州造成的破坏、给人民带来的伤害,表达了作者对南宋偏安政策的不满。
最后,领悟作者在咏史怀古中抒发的不同感情。诗人怀古咏史有以下几类情况:
第一类是感慨个人的身世。这类诗也依托历史,但抓住的只有
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巨,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最好的才华、本领是安邦定国,汉文帝应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些,但汉文帝只是“问鬼神”。难道汉文帝是个昏君吗?不是,历史上汉文帝是个难得的宽厚仁义的国君。诗人之所以只抓住“问鬼神”,是因为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这与汉文帝“问鬼神”相似;而且自己和贾谊最终不被重用的命运也相似,诗人借此发挥,来抒发自己“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无尽感慨。
第二类是感慨世事沧桑,昔盛今衰。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昔日的繁华随风而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让人顿生世事沧桑之感。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云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依然架在秦淮河上,但已长满野草。乌衣巷依然在,只有一缕阳光斜照进巷口。燕子年年飞来,以前落在王、谢家,现在落在平常百姓家。今昔对比,繁华不再,顿生凄凉。
再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在春雨霏霏的日子,诗人来到台城,看到南京城边上春天依然细雨霏霏,鸟语花香,杨柳依旧、鸟儿依旧,大自然不变;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已成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遗迹。作者将自然与人事对比,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事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