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一、本文概述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和审美观念。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将首先概述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然后分析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民俗文化的特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征。

它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性。

民俗文化往往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这种历史积淀性使得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形式在地域的限定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性。

无论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都渗透其中,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还具有传承性与变异性。

一方面,民俗文化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在人民群众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和创新。

这种传承性与变异性相结合,使得民俗文化既保持了传统的精髓,又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民俗文化还具有功能多样性。

它不仅具有物质层面的实用价值,如手工艺品、建筑艺术等,还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如道德教化、审美愉悦等。

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挥着多重功能,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三、民俗文化的功能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多重功能,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禅宗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音乐是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音乐之一。

根据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我们的祖先大约在7000年前就已经能用禽骨和陶土制作出骨笛和陶埙这样的吹奏乐器。

到伏羲时代,已经能发明丝弦乐器、古琴和瑟,黄帝时代已有笙簧创制和音律理论出现。

这些发现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已经具备了对音乐相当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日臻成熟,形成了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内容丰富,理论完备,特色鲜明的中国音乐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之中,还被传播到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音乐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四域音乐(指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区)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自己风格的音乐。

如中国西部的音乐具有高亢明亮的特征,东部的音乐则具有柔和抒情的特点,南方水乡的音乐则委婉动听。

除此之外,中国的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台湾等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也各具风格。

文化传统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文化传统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文化传统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今天给各位分享文化传统的特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4、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5、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2、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

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

3、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

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扩展资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概念,不仅是指“文化”,更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论中国民俗的特点

论中国民俗的特点

中国民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姓名:许文龙班级:081097学号:20091001173中国民俗的特点论中国民俗的特点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华文明不断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犹如颗颗璀璨的的明星闪耀于世界文明之中。

中国民俗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还是在社会人际交往的为人处事,都会有民俗的元素在里面。

民俗到处可见,可以分为很多种,而且中国民俗的地域性较强,每个地方都有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也都有较大差异。

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民俗也有共同的特征。

下面本人从课堂总结和个人所知来论述一下中国民俗的主要特点。

首先,中国民俗稚拙古朴,在民间源远流长。

民俗文化由民间所创造,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将点点滴滴凝聚起的产物。

民俗本身起源于民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离不开古拙质朴的意味。

中国民俗的这种文化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由民俗文化乃是民间的共同创造并反映民众共同的美好愿景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和它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长期的文化积淀有关。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民俗来自民间,在构造和制作时比较简陋,大多时候人们总是遵循已有的行为或意念,少有创新,所以原始气息浓厚。

二是因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左右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大多数人往往宁愿喜欢那些简单熟悉、朴实自然的事物,而不去喜欢那些深奥繁复、难以理解的东西。

这也是中国民俗之所以流传久远、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根本原因。

拿我国民俗艺术中的绘画来说,它是我国民俗艺术中最普及、最受欢迎的种类之一,尤其是年画和剪纸。

我国的民间年画主要有三大派别,即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的年画,这些年画在制作上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流畅,色彩鲜明浓厚,画面热闹,构图丰满,人物传神,形成了质朴而明快的艺术特色。

剪纸艺术在我国民间也十分流行,过年贴窗花,结婚剪喜花,各种顶棚花、门笺、祭祀类剪纸也很常见。

民间剪纸一般以花鸟鱼虫、小动物与戏曲人物为题材,多以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示美好与吉庆,如用喜鹊登梅表示喜上眉梢,用莲和鱼的图案表示连年有余等。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传承性。

民俗是代代相传的,它
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比如,中国
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
代代相传,传承不衰。

其次,民俗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民俗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比如,江南水乡的龙
船赛、北方冰雪节的冰灯表演等,都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

此外,民俗还具有群众性。

民俗活动往往是由广大群众参与的,它们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集体行为,体现了人们的共
同意识和文化认同。

比如,走亲访友、包饺子、放孔明灯等民俗活
动都是群众性的,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和情谊。

此外,民俗还具有多样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
期的民俗活动各具特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比如,不同
民族的婚礼习俗、丧葬仪式、节日庆典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情和
风采。

最后,民俗还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民俗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传承性、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以及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它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民俗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1【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元素广告在现代传播领域有很大影响力。

为了充分挖掘商品市场的潜力,吸引消费者眼球,它把目光放在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上,力求通过表现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来塑造和体现商品的价值。

“当广告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时,就不能不重视民俗文化。

”广告创意的竞争,就是广告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竞争。

①在广告中运用民俗文化元素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元素的特征,这样才能使广告在运用民俗文化元素之时更加严谨,不至于误导消费者,也不会曲解民俗文化原来的意义,因此探究民俗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俗文化的界定(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元素的定义民俗就是的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阔民众所制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②它起源于人类群体社会,在特别的民族、时代、地域中不断进展和演化。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民俗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不断衍生出来并世代传承的。

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肯定地区中广阔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

③民俗之所以能形成文化,是随着时间的进展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这些点滴的文化渐渐构成文化元素,在共性下又具有共性,因此可以给民俗文化元素下这样一个定义。

所谓民俗文化元素,是指群体生活下的民众伴随时间、地域和民族的变化形成的点滴生活文化的集合,并随着年月传承不断进展变化,真实存在于社会中的实体性意象。

(二)民俗文化元素的构成民俗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实际应用的国家。

早期民俗文化元素消失的目的是为了满意人们的日常所需。

人们经受这些民俗的制造、使用和传承的过程,实现了民俗文化元素的有用价值。

民俗文化元素包括了许多层面,详细来说,包括了物质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社会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以及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构成了民俗文化元素的基本框架。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源远流长。

从古代祭祀和宗教到现代节日和婚礼,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深厚而多样的历史演变和特点。

一、历史演变1. 古代祭祀和宗教中国古代是祭祀和宗教的社会。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神灵和天地之神来获得运气和保护。

这些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同时也促进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例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都源于古代祭祀活动。

2. 民间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

民间传统渐渐地取代了宗教信仰成为民俗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

这些传统包括结婚、葬礼、房屋祭祀、年俗等,它们更加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之中,代表了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

3. 现代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节日和习俗也逐渐形成。

例如五一节、国庆节等,它们代表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文化特征。

同时,一些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新的体现,如情人节和光棍节等。

二、特点1. 重视人际关系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人际关系。

家庭、宗族和朋友关系在民俗文化中都非常重要。

婚姻、葬礼、宗族祭祀等事务都需要家庭成员和亲友玩聚在一起,共度祭祀。

2. 特别的标志和仪式中国民俗文化中有一些非常特别的标志和仪式,如红色的婚礼和丧葬装束。

这些标志和仪式经常被人们用来区分不同的场合和社会阶层。

3. 丰富的象征和意义中国民俗文化中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象征和意义。

这些象征和意义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人生、命运和信仰的理解和追求。

例如,红色象征喜庆和幸福,黄色象征土地和收成,同时,对于花草树木的穿腰带、贴门神等行为也代表了人们对于幸福和祈福的追求和信仰。

4. 多样化和包容性中国民俗文化又非常的多样化和包容,其中蕴含了各种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无论是北方的庙会活动还是南方历史悠久的水上婚礼,都代表着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总之,中国民俗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多元的文化形式,它不仅代表着古代社会的宗教和信仰,也包含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某一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11、农耕型文化特点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2、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都是在血缘亲族的基础上形成的。

敬祖孝亲、承宗接代、绵延世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被概括在两个“五伦”的公式中天、地、君、亲、师,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3、君师合一的内圣外王型文化特点中国封建社会里,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是圣人。

君师合一,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一。

儒家讲求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君师合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基本架构。

民俗的特点民俗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这两种特征并不矛盾。

不可能存在毫无变异的稳定,也不可能存在没有稳定因素的变异。

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特色。

民俗的`稳定性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族观念的稳定性。

我国家庭制度的传承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息息相关。

人们长期耕种土地,长期居留于某一地域,因而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

纵是迁动,也一般是由于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等而“举族迁移”。

人们一般有固定的居住地、固定的生产和生活范围,甚至还有固定的“祖坟山”。

祠堂就是家族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另外,人们很早就确定了“家”的血亲关系原则与家族内部“长幼有序”的伦理原则,进而利用种种民俗强化家族观念、维持家族稳定、沿袭家族传统,对祖先的崇拜就是支撑家族意识的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欢迎阅读下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

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第一,强调知行统一,知识与道德统一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他看来,人伦效法自然。

他把自然人格化了,伦理化了,人的价值以伦理原则为尺度。

从认识论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知行统一,认识与道德统一,认识的目的是在于觉悟,在于行德。

《白虎通义》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所谓觉悟,就是打开心灵的混沌,焕发德行的潜力。

以德行觉悟为认识的主要目标,既是中国文化伦理型性格的表现,又助长了它的伦理化走向。

因此,中国文化认识外在客观事物,即使是自然界,也把它与人伦道德搅在一起,而不把它当作独立的认识对象。

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可以称作“德性文化”。

在这种“求善”的德性文化模式制约下,中国的“治道”要津不在“法”冶,而在“人”治,而“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

“以身训人是之谓教,以身率人是之谓化”,尊者、长者尤其要讲究以表率服人。

所谓“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

(完整版)中国民俗资料

(完整版)中国民俗资料

(一)中国民俗按表现内容来分:口头民俗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 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三)民俗文化的功能娱乐性教育功能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心理调节功能NO1.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地域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

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变异性传承性规范性NO2.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

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二)随时节日的发展1 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NO3.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的内涵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NO4.列举并分析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的基本特点,并写出代表菜名。

1、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

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2、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

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中国江南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民俗特征

中国江南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民俗特征

中国江南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民俗特征中国的江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土地肥沃,水乡众多,自然风光秀丽宜人。

这里的民间文化艺术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文艺表达形式从无声到有声,从书画到舞蹈,从饮食到服饰,构成了江南这片土地的独特人文风情,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的民间艺术文化内涵江南的民间艺术主要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历史传承、生活场景、人文特色和宗族文化,在历史上一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了书画、雕塑、音乐、戏曲、民俗等诸多方面。

书画方面,江南的苏州、杭州等地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大本营,这里出产的文房四宝和人文景观均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诸如独具地方风情的园林、水墨画、篆刻等传统艺术稀有的身影,反映了江南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今日这些精品已被全世界认可。

音乐方面,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传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音乐艺术,并自成独特体系。

其中的古典音乐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以李清照、辛弃疾等文人墨客的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戏曲方面,江南是扬剧、越剧、黄梅戏等传统剧种的主要发源地,这些地方戏曲演员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广大观众,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代表和文化遗产。

民俗方面,江南的民间艺术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涵盖了舞蹈、歌唱、手工艺等方面。

这些民俗文化在富含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传承了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江南的民俗特征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江南的民俗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其特征如下:1.饮食方面“糕点香、鱼米养”,江南地区的饮食文化气味纯正,口感细致,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比如苏州的月饼,松饼以及松江的汤圆,等等,都是极具特色的代表。

2.婚俗方面,江南地区的婚礼是一门细致的学问。

濮阳的新娘堵门、苏州的“五违”之类的习俗,都体现出这片土地独特的风俗。

3.民间艺术方面,江南的民间艺术细腻、饱满,以花鼓、秧歌、小跑吞、泥塑、剪纸、刻瓷、陶瓷、织造和绘画等为代表。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钟敬文先生是我国民俗界的泰斗,他在《民俗文化学发展》一文中,提出民俗文化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集体性;类型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相对稳定性与变异性;轨范性与服务性。

另外,在其他民俗学研究大家,如乌丙安、萧放等也都把稳定性与变异性列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可以说,目前稳定性与变异性作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民俗界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民俗文化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有必要首先弄清一个基本问题:到底何为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提起它,我们并不陌生,但怎样来给民俗文化下一个准确的而又通俗易懂的定义?民俗或风俗这类词语,从它的历史源泉说,在我国先秦两汉的古代典籍中已经出现。

直到现在,它还流行于人们的口头或书写的文字上。

依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理解,所谓民俗或风俗,主要指的是:文化比较发展的民族,它的大多数人民在行为上、语言上表现出来的种种活动、心态。

它不是属于个别人的,也不是一时偶然出现的,它是集体的,有一定时间经历的人们的行动或语言的表现。

它既然是集体的、传承的,就必然要逐渐形成一种模式。

换句话说,它被“定型化”,而决不是一种任意的、散漫无纪的文化现象。

所以,对于民俗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民族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

在明确了民俗文化的定义之后,我们再来试着说说本文的重点: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

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文化突出的表现之一。

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的“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的特色。

这种特色是通过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体现出来的,比起世界上其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主要是农业小生产制度的产物。

中国饮食民俗特点论

中国饮食民俗特点论

On F a u e fCh n s trn ok o e e t r so ie e Cae i g F ll r
W ANG n—a Ya n
( dt i e at n f c dm cJun l h ou n E i r l pr t ae i ora,S a ga oaD me o A
同民族 的人 的饮食 都是遵 循一定 的习俗惯制 的 ,没 有人 能够 不饮食 ,也 没有 人能够 长期实 行与族众 不
显示 出来 的 ;一是 饮食 事项 在时 间、空 间 及发展过 程 中所 显示 出来 。 综而 言之 , 它一般 具有人
同方式的饮食。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饮食是维 持人的生命的基本前提 , 是人们恢复体力、补充营
性而逐渐得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认可。
口。春鹅秋雏 , 冬葵温韭 , 浚芘蓼藓 , 丰薷耳菜 , 毛
Hale Waihona Puke 二、 民族性 所 谓 民族性 ,即是不 同 民族 间 的饮食 习俗所 表现出 的不 同特征 。它包 涵有 两层 意思 : 是指 同 一

果 虫貉 。” 二是饮 食 民俗 的繁简程 度不 同。如同 ㈦
类共通性、 民族性 、 阶级性 、 历史性 、 地方性 、 传承性、
变异 性 、 中性等 特点 。 集
养、 增进健康 的生理需要。 不论时代——采集经济时
代、 渔猎经济时代 、 畜牧经济时代 、 农耕经济时代或 是大机器工业生产时代 ; 不论年龄段——从出生到 死亡 , 任何人都必须饮食, 都是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
tr ,h s r aue lc l aue rn mi in aibl ya dc n e t t n t. w ih u e i o cn tr ,o a tr,t s s o ,v r i t n o c nr i ,ec , hc ti n a s a i ao rf csteChn s u ua o n tt n n amu i e e ai. e e t h ieec h rl n oai so h —lv lb ss l c o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tr a y.I sco ey rl td t o ill e.Ad i o al ti ls l eae o s ca i f d t n y,i h u cin fc l v t gp tit e l g ,e uaig moa a — i l t a f n t so u t ai aroi fei s rg lt rlv l s o i n c n n us e ,manan n o i a mo y,u g a ig t uai fl e a d c liaig a s ei wae e s i tiig s ca h r n l p rdn heq l t o i n ut t e t t a r n s ,wh c a mp re t— y f v n h c ih c n i e c p i by ifu n e lf d p o u t n a tvt so u n b ig . h s e tr sa d f n t n lya v r mp ra trl n te l n e c i a r d ci ciii fh ma en s T e ef au n u c i sp a e y i otn oe i h l en o e e o


中国 民俗 文化 的特 征
( ) 一 多样 性 与复合 性
“ 民俗 ” 一词在 我 国 出现 得 较早 ,儒家 经 典著 作 《 礼记 ・ 缁衣 》 :“ 君 民者 ,章 好 以示 民俗 ,慎 恶 云 故 以御 民之淫 , 民不 惑矣 。 民俗文 化 是一 个 民族 或 则 ”

经 过几 千 年 的不 断 融合 , 国成 为一 个 以汉 民 我 族 为主体 、 十个 民族 共 同组 成 的多 民族 国家 。其 数 中的每一 个 民族 , 有 其独 特 的文 化 。因 为 民族 文 都 化 的关 系 , 国民 俗 呈 现 出多 元 复 合 的性 格 特征 。 中 由于地域 辽 阔 , 即使 是 同一 民族 , 呈 现 出“ 也 十里 不 同风 , 里不 同俗 ” 百 的特 点 , 有 较 大 的差 异 性 。同 具 时, 中华 文化 向来 以包容 四方 的气度 著称 于世 , 中 其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摘要:中原民俗文化类型丰富,表现为世俗性、渗透性、鲜活性的特色,而其特质表现为“根文化”、规范化和诗意追求。

关键词:中原民俗文化特色特质中原民俗的类型及特点中原民俗文化表现为民间生产、民间生活、民间社会、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武术等几方面。

①总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物质民俗文化。

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

二、社会民俗文化。

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

三、精神民俗文化。

包括信仰、岁时节日、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

就中原民俗的特点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世俗性。

世俗性表现在“敬畏”、“感恩”、“祈福”与“戏谑”。

世俗性表现在“敬畏”。

首先体现在对“自然”法则的敬,中原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在传统岁时节庆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

这种态度还体现在对英雄人物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精神的敬上。

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传说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而“敬”的基础是“畏”,这在民俗的很多方面表现出来。

比如祭灶(腊月二十三)民谚:“二十三,祭灶官。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这天晚上灶君要升天向玉皇汇报人间善恶,于是人们便用“祭灶糖”为他饯行,带有贿赂性质,希望他上天说好话。

在人们的意识里,这个灶神更倾向于向天帝打小报告、说坏话,所以要粘住他的嘴巴。

这与其说是敬,不如说是畏。

再如对祖先的敬,在民间意识里,祖先升天后,已变成自由之鬼,对祖先的敬首先是害怕他们重新回家祸害存世之人,其次才是希望他们保佑家人。

这还表现在民间生活及各行各业的信仰和禁忌中。

世俗性表现在“感恩”。

民间对祖先的祭祀不能都看做是封建迷信,这里面包含着人对先祖的一种感谢和思念的思想。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文化遗产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关注。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其所代表的文化遗产。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中国的地域特色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广袤的土地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中,民俗文化展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1. 北方民俗文化北方民俗文化以节令、祭祀为主要表现形式,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放烟火、包饺子、踩高跷、赛龙舟等。

此外,北方地区还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腊八节”、“小年”等,这些传统节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南方民俗文化南方民俗文化以民间歌舞、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如广东的“南音”、“大锣鼓”等,福建的“闽南歌仔戏”、“黄梅戏”等,浙江的“越剧”、“昆曲”等。

南方人民喜欢结伴而行,到山水田园中追逐玩耍;喜欢共同研究,传承古文化,保留古代的文化遗产。

3. 西南民俗文化西南民俗文化表现为婚丧喜庆、祭祀活动和节日庆祝等,如云南的“泼水节”、“火把节”等,广西的“钦州渔民节”、“南宁龙头山庙会”等;西南地区的民间音乐也很有特色,如“三弦”、“四胡”、“芦笙”等。

4. 西北民俗文化西北民俗文化以独具特色的节日庆祝和风俗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如河北的“葫芦节”、“马头节”等,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骑马射箭”等,陕西的“华山论剑”、“秦腔大观”等。

二、中国民俗文化的文化遗产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1. 宗教信仰方面的遗产中国的民俗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宗教信仰的元素。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民俗文化评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民俗文化评述





汇 报 人 :
《阿Q正传》中的民俗文 化元素
传统习俗: 如婚丧嫁 娶、节日 庆典等
民间信仰: 如鬼神崇 拜、风水 迷信等
民间艺术: 如戏曲、 剪纸、皮 影等
民间语言: 如方言、 俚语、谚 语等
民间生活: 如饮食、 服饰、居 住等
民间观念: 如孝道、 忠义、仁 爱等
《边城》中的民俗文化元 素
地域特色: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隐喻手法: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形象化
民俗文化的表现:通过象征和隐喻, 将民俗文化中的元素和内涵融入作品 中,使作品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 色。
对比与反衬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通过反衬手法,强调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对比与反衬相结合,增强民俗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比与反衬的运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民俗活动: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等
民俗信仰: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民俗语言:湘西方言的运用,体现地方特色
民俗人物:翠翠、老船夫等具有典型湘西特色的人物形象
民俗情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骆驼祥子》中的民俗文 化元素
传统婚俗:祥子与虎妞的婚礼, 体现了中国传统婚俗的特点
传统饮食文化:祥子经常光顾 的小吃摊,展示了老北京的饮
影响:精神民俗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增强了文学作品的 艺术魅力。
语言民俗文化
方言:各地方言的独特性,如四川方言、广东方言等 俗语:民间流传的俗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谚语:民间流传的谚语,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 成语:民间流传的成语,如“三顾茅庐”、“卧薪尝胆”等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_苏蔓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_苏蔓

#文史哲论丛#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苏 蔓1李美娟2(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收稿日期:2010-12-21作者简介:苏蔓(1964) ),女,四川南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摘 要: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与复合性、地域性、实用性、群众性、传承性的特征。

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规范道德、维护社会和谐、提升生活质量、培育审美意识等功能,这些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

民俗文化的这些特征和功能,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俗文化 特征 功能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024(2010)02-0073-04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Chinese Folk CultureSU Man,LI MeijuanAbstract Chinese folk culture has features of diversity,comple xity,practicability,mass participa tion and hered-i tary.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life.Additionally,it has functions of cultivating patriotic feelings,regulating moral va-l ues,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upgrad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cultivating aesthetic a wareness,which can impercept-i bly influence life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Thes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Key Words Chinese folk culture,features,functions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民俗0一词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儒家经典著作5礼记#缁衣6云:/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 第2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 No.2 2003年4月Jour nal of Baoji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 ces)Apr.2003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¹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摘 要]中国民俗文化因其地域经济与民族历史文化构成的原因,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文化特征。

其主要特征有:多元性与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这种民俗文化特征在民间至今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关键词]民俗;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93(2003)02-0024-10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从岁时节日到人生礼仪的诸民俗事象中无不或隐或显地具有这一品质。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而且在今天的国土上还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这样,中国民俗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当然,这是就中国民俗的一般品质而言。

具体说来,中国民俗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原夏族与东部夷人、南部的三苗、西北的羌戎成为华夏共同体的最早成员。

夏商之后,以中原政权为核心的民族国家不断地汲纳着异民族的生命机体与文化成分:东夷、南蛮、百越、诸戎等族统一于秦;匈奴、乌孙、东胡、肃慎、扶余等归并于汉;魏晋南北朝更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交流时期,众多少数民族涌入中原,与汉族杂处,胡风戎习流行;隋唐宋元明清又不断地融进边地民族,从而形成今天五十六民族共处的统一国家。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习俗,在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这不仅使中国民俗绚丽多姿,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而且有利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

从语言民俗看,在我国众多民族中,有五十三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

在这些民族语言中,又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等。

不同语系的民族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习,因此具有独特的民俗资源,并且其宗教信仰也大不相同。

[1](P28-29)¹[收稿日期]2002-12-05[作者简介]萧 放(1960-),男,湖北英山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中国民俗的多元性亦表现在民族礼俗中。

婚礼是人生的重要仪礼之一,它在各个民族中都有突出表现。

如汉族婚礼,一般遵循周公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为六道婚礼程序,民间虽然繁简不一,但一般不离这一婚俗模式。

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因环境与传统的关系,他们的婚俗别有情趣,行歌坐月,以对歌交游的方式自择配偶。

表现了他们不守汉族礼俗的民族特性。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而且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与此相适应的民俗生活自然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少数发达地区很早进入了前资本主义时代,商品经济异常活跃,都市生活丰富多采,都市民俗兴起。

在广大乡村,农民耕织自给,农业民俗世代传承。

在边远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有刀耕火种、渔猎采集的风习,他们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这样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自然,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无不具有民俗复合内容。

民俗无论胡汉,只要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均能为民众习染沿用,使中国民俗体系内多种成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流与融汇,形成了程度不一的民俗勾连。

后世汉俗中复合了不少这些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不过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如年节习俗,使用中原历法的民族基本上与汉族有着一致的节庆时间,过节的内容也有同有异。

民族民俗的复合还表现在民族口承文化的融汇上,“特别是那些接触较早或居住交错、比邻的民族,产生影响或承受影响的痕迹更为显著”[2](P39)。

例如汉民族的一些著名故事,如牛郎织女神话、孟姜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等都相当广泛地被收进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宝库中。

汉族民歌中的某些常见的形式如四句头山歌等,也被一些兄弟民族所采用。

问活佛型故事现在流传于汉、藏各民族间,但从它的来源看,大概早期是流传于藏地的。

有些口承文化的体裁与样式,已经成为若干民族共享的文化资源,如西北数省流行的“花儿”和花儿会。

正是这些民族基层文化的交融复合,使中华文化历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民俗因之也取得了整体的特性,中国人的民俗情感、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中国人的饮食好尚有着与世界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风格。

苗族的跳月和芦笙会欢快热烈但和吉卜赛人的民间舞蹈风格完全不同;中国人的朝圣进香,其虔诚程度不亚于中世纪教会的信徒,但是和西方的教堂活动又有着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民族的生活土壤、历史文化、民族气质不同的缘故。

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民俗都是民族的,超民族的民俗是没有的。

[1](P27)中国民俗的多元性与复合性植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特性,它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东方民俗大国的风貌,而且也揭示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奥秘。

二、阶层性与地方性中国民俗总体而言具有全民族的通俗性格,在一些重要的民俗事象上有着广泛的共同性,体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传统。

25第2期萧 放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26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头的区域文化,在区域文化的聚合中,地方的文化特色并没有被抹煞;同时中国又很早进入了等级社会,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中社会等级与阶层不断地得到确立与强化,因而在民俗文化上也显现出阶层性特点。

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一般说来,民俗之“民”是指广大的社会中下层民众,[3](P15-16)他们围绕着自己的生活创制、享用、传承着民俗文化。

而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虽然他们在政治文化属性上属于特殊阶级,但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生活习俗,由于他们遵循民族通俗习惯,而且社会上层的许多人因科考或军功等方式由中下层上升而来,因此他们公务之外的生活行为与心理意识也属于民俗范围。

但毕竟社会各层面成员所处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不同,生活的需要与趣味也不一致,因此民俗呈现出阶层性特点。

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他们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特别是在口承文化方面,民众通过谚语、笑话、歌谣、故事、小戏表达他们的心理诉求与思想观念。

乡村小戏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但对大多数乡民来说他们并不刻意追求小戏的艺术性,他们更注重小戏演绎的故事内容与情节,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情感,如定县秧歌戏中的《丁郎寻夫》与《双锁柜》等,前者表达了对贪官的怨恨,后者是对嫌贫爱富、违反民众道义原则行为的辛辣嘲讽。

[4](P9-14)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但处境艰难,他们一日不耕,一日无食;一日不织,一日无衣,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由于生产、生活条件的原因,乡民邻里之间有着较亲密的互助关系。

民间的伦理观念中对此着意予以强调,民谚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

很多民俗活动围绕着这一观念展开,如民间自我服务的神会、钱会、锄社、互助会等,有的还以乡规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地方文化传统。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经济地位优于农人和手工业者,但其政治、文化地位又不及上层,因此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

城市生活紧张而热烈,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从《东京梦华录》所记宋代开封饮食习俗中可见都市民俗之一斑。

娱乐民俗更能体现市民阶层的特点,除了勾栏瓦肆的说书讲唱外,赌博性的游戏盛行,斗鸡、斗蟋蟀、斗花鸟虫鱼,以争奇斗胜为能事。

这既是市民休闲生活的需要,也是其个性展现的机会,它由市民文化的本质所决定。

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

一般说来,上层社会生活有两种倾向:一是礼仪化;一是精制化。

因俗制礼是社会上层的一贯作法,他们为了规范等级秩序,也为了协调内部关系,将日常习俗礼仪化,这一点在节日习俗中表现得比较典型。

如寒食改火习俗,本出于民众弃旧图新的原始观念,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5](P525-554)在汉魏时期一度受到官府的干涉,但唐代却十分推重寒食,将寒食禁火列入规条,违禁者将受到严厉惩处。

禁火结束后,由皇帝向王公贵族颁赐新火。

禁火与赐火成为显示皇家恩威的礼俗,与初始的民间习俗大异其趣。

上层社会强调雅趣,一般民俗活动到他们那里总是弄得十分精细,以适应贵族的生活需要。

如上祀节水边驱邪之饮,在六朝贵族那里变为“曲水流觞”的文人游戏。

而奔马射箭的民间竞技,在上层社会被弄成雍容儒雅的投壶娱乐。

文质彬彬的上层社会与生动活泼的乡野庶民有着迥然不同的生活趣味。

当然,在传统社会中,他们脱胎于同一原始文化母体;第二,社会上、下层之间虽然层位分明,但其成员常处在流动之中。

并且社会上层常以“化民成俗”为己任,向下推行纲常名教及其他好尚;第三,他们共同以农耕社会为生活基础,社会各层或强或弱地受到农耕文化的制约与影响。

因此,我们谈到民俗的阶层性特点时不可忘记他们的共性。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

中国历史悠久,国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类型复杂,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存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

这种文化小传统主要就表现为民俗文化——“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6](P143)。

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

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民俗的地方性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在地区独特自然、人文环境中直接生发出来的地方民俗,“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