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一、二单元知识整理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一、二单元知识整理

什么是传说时代:在文字发明以前,人类的历史依靠口耳相传的 方式流传下来,成为古史传说。古史传说所描述的远古时代被称 为传说时代。
传 说 时 代 的 文 明 曙 光
英雄 史迹
古代西亚的《吉尔伽美什》 古代西亚的《吉尔伽美什》的传说 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木马计、 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木马计、特洛伊战争
四大文明古国文明的形成有什么共同点? 四大文明古国文明的形成有什么共同点?
邻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 邻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 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适宜人 类居住,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类居住,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这一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这一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人类食物生产的革命
原始 农业 和先 民的 家园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为主,陶器出现 最古老的农业村落:约九千年前在西亚出 现,意味着实现定居 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陕西半坡,粟, 彩陶,半地穴式房屋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水稻, 黑陶,橄干栏式房屋 艺术:绘画、舞蹈、饰物 审美观念:山顶洞人的项链 科学知识萌芽:半坡的小口尖底瓶 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龙虎堆塑
精神家园
知识整理:
1、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考古学家把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 和新石器时代。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西亚室最早驯养羊, 种植小麦的地区; 墨西哥最早培育出玉米;土耳其、希腊最早驯养牛。 3、新石器时代的“新”主要体现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
生产工具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back
(2)人们为什么把黄河、长江称为中华民 人们为什么把黄河、 族的摇篮? 族的摇篮? 1、两大河都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一万年 、两大河都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 前已出现早期农业。 前已出现早期农业。 2、典型的文化遗址大都分布在两大河流 、 古城、玉器、祭坛等遗存的证实, 域,古城、玉器、祭坛等遗存的证实,标 志着已开始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 志着已开始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 3、已从石器时代向金属时代过渡,农业 、已从石器时代向金属时代过渡, 率先进入犁耕时代。 率先进入犁耕时代。 4、在两大河流域建立起了第一个奴隶制 、 王朝--夏 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王朝 夏,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进入了文明时代。 进入了文明时代。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 元

CONTENCT

• 单元概述 • 古代文明 •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 近代世界的发展 • 单元总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单元概述
单元目标
02
01
03
掌握基本的历史与社会知识。 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单元内容概览
第一章:中国历史概 述
建筑艺术如罗马斗兽场、道路 和桥梁等工程成就,以及拉丁 语和罗马法律等文化传承。
03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中世纪欧洲
01
02
03
经济基础
中世纪欧洲经济以农业为 主导,封建领主控制大量 土地,农民依附于领主, 进行农业生产。
政治格局
中世纪欧洲形成多个国家, 各国间政治纷争不断,同 时教会势力强大,对政治、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阶级政权。
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02
在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制
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资产阶级改革的影响
03
资产阶级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促进了
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05
单元总结
本单元的主要观点和概念
1. 古代文明的发展
本单元介绍了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和 古罗马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
欧洲各国为了获取海外资源和市 场,纷纷进行殖民扩张,争夺殖
民地。
殖民扩张的影响
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反殖民斗争的兴起
随着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他们开始 进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争取民 族独立。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 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交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社区可以是村庄、小城镇、街道,也可以是市区、郊区、大都市等)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也是绘制平面图不可缺少的)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再有指向标的地图上采用此方法。

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做“缩尺”。

公式:比例尺= (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1米=100厘米)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文字式。

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

数字式。

例如,1:10000 。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地图范围 描述的内容 大小 详细 小 大 简略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

(常见图例—见P6)3、社区的功能:社区具有政治功能(如,选举,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超市购物),文化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内进行健身和学习,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及各种讲座和培训)和管理功能。

4、社区分:功能社区(例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 自然社区(例如:村落,城镇等)行政社区(例如:街道,乡,镇,县,市等)社区的差异:社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包括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之间的差异。

5、聚落是人类生活和聚居的场所。

乡村和城市是聚落两大类型。

先有乡村聚落后才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旨在汇总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1. 封建社会
- 定义:封建社会是指以地主占有土地、农民为主要劳动力、
建立了制度的社会形态。

- 特点:地主占有土地、农民进行劳动、劳动受到的严格约束、地主阶级剥削农民。

- 制度:土地和官职可以,子承父业。

2. 夏商周三代史
夏朝
- 时间: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 地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
- 特点:奴隶制度、王权神权合一
商朝
- 时间: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 地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
- 特点:封建制度、社会等级固化、成立了最早的都城、出现了最早的金属器的铸造
周朝
- 时间: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 地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
- 特点: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分封制度、奴隶制度逐渐衰落
3. 周朝政治制度
- 天子:君主,掌握最高的政治权力
- 诸侯:地方领主,拥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 中央官员:辅佐天子处理政务
- 地方官员:管理地方事务
- 常备军:周朝建立了常备军,由天子直接领导
4. 周朝经济
- 农业:周朝农业发达,主要种植小麦、粟、黍、稻,养殖牲畜
- 商业:随着手工业和手工艺的发展,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 交通:以水路为主,黄河是主要的交通干线
5. 春秋战国时期
- 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 特点:诸侯争霸、兵器军事技术的发展、思想家的活跃、学问的蓬勃发展
以上为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汇总。

参考资料:
- 《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知识点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知识点新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1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1.地图三要素:2.社区: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聚落:(1)聚落种类: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场所,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

(3)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因素:①村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

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②乡村聚落的房屋建筑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的高脚楼,悬离地面,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的乡村民居,墙厚窗小,适应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又如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福建的客家土楼。

(4)乡村类型: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产业分别是种植业、渔业、林业和畜牧业。

(5)乡村和城市的差异:2.区域联系:(1)原因:不同区域,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不同,人文环境也不同(必要性)。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目的)。

各区域加强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意义)。

(2)内容(表现):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联系。

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常见的地图种类: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电子地图、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2.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平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3.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它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地势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6.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种类的地图。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上)第一单元复习1、我的家在哪里①构成社区的要素: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②地图的三要素:A.方向:“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注出正北方向。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B.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

有三种表示形式:线段式,文字式,数字式;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计算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C.图例和注记;③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乡村与城市P9-15①乡村聚落的形态:(1)在山谷中呈条带状,分散(2)在平原上密集呈团状②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异,乡村人们从事的生产方式也不同,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和林场③城市功能区: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小区、高科技园区④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P13⑤社区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文化、信息、人才和技术等各个方面2、从地图上获取信息①常见地图:政区图、地形图(常见的地形图有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海拔、坡度、线路)、旅游图、中国铁路干线图②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④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条线就叫等高线;⑤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⑥山谷、山脊、山峰、鞍部、悬崖、陡坡、缓坡等地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辨识(书本p16,图册p9)第二单元复习1、地球上海洋占据了71%,而陆地只占据了29%。

2、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是欧亚大陆。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全册历史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

全册历史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

全册历史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类的形成与古代文明
1.1 人类的形成
-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 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
- 人类社会的形成
1.2 古代文明
- 古代埃及文明
- 古代巴比伦文明
- 古代印度文明
- 古代中国文明
第二单元: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2.1 封建社会的形成
- 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封建制度的建立- 封建社会的特点
2.2 封建社会的发展
- 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 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 非洲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3.1 近代化的探索
-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 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 英国的工业革命
3.2 实践中的近代化
- 美国的独立战争
- 法国大革命
- 日本的明治维新
第四单元: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4.1 现代社会的发展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现代科技革命
4.2 社会的变革
- 俄国十月革命
- 中国的改革开放
- 欧洲的联合与欧洲一体化进程
第五单元: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5.1 历史的反思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5.2 历史的启示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以上就是对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的全面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复习提纲(填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复习提纲(填空)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4.炎帝教民,又称。

黄帝又称。

黄帝在打败,
炎黄联盟在打败。

部落联盟逐渐发展成为。

、被称为。

5.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禹采用方法治水有功,被称为。

第二单元:
7、世袭制:继承禹的王位,标志着代替。

8、牧野之战:根本原因:,约公元前年,周武王在与商王军队
决战,周军全胜,商朝灭亡。

9.西周实行制,目的;内容
,作用。

1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11、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最精美的青铜器是。

12.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口号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学问点(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气温带气候类型主要特征分布主要地区典型动植物留意热带(大致在南北纬30omicron;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很潮湿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大象、猩猩不同类型气候的差异主要表表此时此刻气温柔降水的不同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热带雨林两侧长颈鹿、斑马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海南岛甘蔗、橡胶、油棕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燥热,很少下雨,非常枯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沙漠区骆驼、鸵鸟亚热带(大致南北纬30-40度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暖和,夏季经常下雨,冬季比拟枯燥我国南方、南北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夏天燥热枯燥,冬季温柔多雨除南极洲以外,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温带(南北纬40-60度之间) 温带海洋气候夏天比拟凉快,冬天不冷,全年降雨较多,比拟潮湿西欧、北美和南美洲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和,冬天较冷我国东北、华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及朝鲜半岛梅花鹿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很冷,夏天较热,全年降水较少我国西北地区、蒙古、西伯利亚寒带(南北极圈、极地旁边) 极地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全年都很寒冷,积雪不会溶化北冰洋沿岸、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内陆地区驯鹿、北极熊、南极企鹅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地之上高原高山气候气候寒冷,许多地方终年冰雪覆盖我国青藏高寒地区牦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学问点(二)季风气候类型方向中国季风源地季风方向性质(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夏季风海洋rarr;大陆太平洋和印度洋偏南风暖和潮湿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冬季风大陆rarr;海洋蒙古和西伯利亚偏北风寒冷枯燥季风气候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功绩(利) 气候潮湿,适应人类生存;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的生长;丰沛的雨水补充了河流、湖泊的水量,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供应了珍贵的水资源。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提纲知识要点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提纲知识要点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比例尺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缩尺)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比例尺1:10000000或1/1000000或一百万分之一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线段式比例尺100千米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子为1的分数)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大,则比例尺越小。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细的关系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反映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应越小,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单。

(小大详,大小略.......)方向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横线指示东西,经线竖线指示南北)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例和注记图例(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和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说明)1、下面四条河流中.河面最宽的是(▲)2、指向标定向法判断方向的步骤:(1)根据题意定中心(“位于”、“在”后面的词语);(2)平移指向标到中心点;(3)连接另一点和中心点,判断出方向。

3、主要图例的识记。

(P6)二、社区社区的概念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比较密切的交往。

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通常被称做社区。

社区的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1)农村也有社区。

(2)居民投票选举体现了社区的功能,社区超市体现了社区的功能,社区开办老年大学(教育、文化、体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体现了社区的功能:治安、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体现了社区的功能。

三、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村落)形态(与地形)平原村落呈团状,山谷村落呈带状建筑(与气候)传统村落建筑房屋建筑特点气候特点云南傣族民居以竹木为主材,屋顶坡度陡,下部通风防潮高温多雨,潮湿沙漠地区的民居(西亚)墙厚、窗小,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出来的热风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风沙大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利用黄土挖掘成窑洞,冬暖夏凉冬冷夏热,常年干旱北极地区的冰屋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严寒类型及居民职业农村(种植业)渔村(渔业)林场(林业)牧村(畜牧业)城市聚落功能高科技园区、商业区、生活小区(不是单一的,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职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区域联系必要性(为什么?)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古代我国的原始社会1. 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1. 采集、狩猎、渔猎、简单的农业生产2. 社会分工的形成2. 原始社会的居住和生活1. 居住在洞穴、树林、山洼中2. 使用石器、木器3. 原始社会的家长制和部落制4. 《尚书》中记载的对原始社会的描述「十年炙,乃肉;汤在旨,其父受命,其年可迁。

」5. 资料的发现、考古学等帮助我们了解原始社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古代我国的原始社会开始,着重分析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居住和生活方式、家长制和部落制以及《尚书》中的描述,探讨古代我国社会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对今天社会的影响。

1. 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古代我国的原始社会以采集、狩猎、渔猎和简单的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活动。

这些生产活动在当时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形成,为后来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原始社会的居住和生活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居住在洞穴、树林、山洼中,使用石器、木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这种居住和生活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状态,也为后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3. 原始社会的家长制和部落制家长制和部落制是古代我国原始社会的一大特点。

家长制体现了家族的尊重和权威,部落制则促进了部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这两种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为古代我国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影响了后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4. 《尚书》中记载的对原始社会的描述《尚书》中对原始社会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通过对这些描述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我国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特征,也可以为今天社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总结回顾古代我国的原始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起点,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后来社会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居住和生活方式、家长制和部落制以及《尚书》中的描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古代我国社会的起源和演变,也可以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总结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总结
1
杭州·小初高全科培训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1. 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 土壤和光照等构成了自然环境;人口、人种、语言、历史宗教和生产活动的等 地球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构成了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是认 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
的特点是家庭农场为主,高度机械化。
3.湄公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比较表
特点
湄公河平原
美国中部平原
位置
低纬度
中纬度
地形
地势平坦
地势平坦,地广人稀
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耕地类型
水田
旱地
农作物
水稻
玉米、大豆和小麦
耕作方式
精根细作,依靠人力
高度机械化,少量人力
民居特点 悬空架设,“高脚屋”(竹木)
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 3.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 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即“大小详,小大略”。 4. 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 说明。 5. 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 动的场所。 7. 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平原地区村 落规模大,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 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 渔村、林场和牧村等。 9. 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 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 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 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 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 的地下管道系统。 11. 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 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 12.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 补,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 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 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 的起伏状况。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 示,而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洋深度越深。 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历史七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七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1.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本考点主要讲述了
中国早期人类的发展历程,包括元谋人、北京人等重要考点。

其中,北京人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考点,需要掌握其发现时间、发现地点、体质特征、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2. 原始的农耕生活:本考点主要讲述了原始社会的农耕
生活,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等内容。

需要掌握两河流域的房屋样式、生产工具、主要农作物
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
社会的影响。

3. 远古的传说:本考点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一些传说
和神话故事,包括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人物的事迹等
内容。

需要掌握这些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基本内容、产生背景
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以上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需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和记忆,以便在考试
中取得好成绩。

同时,还需要通过练习和巩固,提高自己的
综合运用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历史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 元谋人。

-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 距今时间:约170万年。

- 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生产生活: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 北京人。

-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 距今时间:约70 - 20万年。

-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能直立行走。

- 生产生活。

- 工具: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如尖状器、刮削器等。

- 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 用火:学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等,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 山顶洞人。

-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 距今时间:约3万年。

- 体质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 生产生活。

- 工具: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 用火:人工取火。

- 社会组织:具有爱美意识,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有了氏族(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

二、原始农耕生活。

1. 河姆渡人的生活。

- 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 距今时间:约7000年。

- 生产生活。

- 房屋: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这种建筑适合南方潮湿炎热的气候,通风防潮。

- 农业:种植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使用骨耜等农具。

- 畜牧业: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

- 手工业: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懂得使用天然漆。

2. 半坡居民的生活。

- 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 距今时间:约6000年。

- 生产生活。

- 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在黄河流域,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

- 农业:种植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如石斧、石铲等。

- 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

- 手工业:制作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如鱼纹、人面纹等;会纺织、制衣。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知识梳理1、社区是指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2、地图的基本语言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方向的判读一般指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指北方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向东西适用于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适用于有指向标的地图适用于有经纬网的地图*4、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⑴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分母大的比例尺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大)⑵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⑶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例如:数字式:1:300000或者1/300000,线段式: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千米图幅相同的地图:比例尺小大表示范围大小详细程度简单详细图幅相同的地图,比例尺愈大所画的范围愈小,内容愈详细;比例尺愈小所画的范围愈大,内容愈简单。

5、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注记: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重要图例看书本第6页和114页)6社区的服务功能:⑴政治功能。

如选举人代表大会、宣传国家政策、评选社区先进。

关键词是选举、方针、政策、评选.⑵经济功能。

商品贸易、物资交流、建立超市、市场、工厂、公司。

关键词是产生经济交流或者经济效益。

⑶文化功能。

如社区里的学校、文化娱乐设施、医院、邮局等等。

“活动”.⑷管理功能.治安巡逻、卫生检查、设备设施维修、计生检查等.“具体"。

7、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1)乡村聚落的概念: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临近水源所在地;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植被、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临近交通便利地方;靠近集市、宗教活动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1 、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交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社区可以是村庄、小城镇、街道,也可以是市区、郊区、大都市等)2 、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语言):①方向、②比例尺、③图例和注记。

(也是绘制平面图不可缺少的)①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采用此方法。

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做“缩尺” 。

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的换算, 1 千米=100000 厘米。

1 米=100 厘米)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文字式;例如,“ 图上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 千米” 。

数字式;例如,1:10000 。

比例尺范围内容大小详细小大简略③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

(常见图例—见P6 )3 、社区的功能:社区具有政治功能(如,选举,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超市购物),文化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内进行健身和学习,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及各种讲座和培训)和管理功能。

4 、社区分:功能社区(例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自然社区(例如:村落,城镇等)行政社区(例如:街道,乡,镇,县,市等)社区的差异:社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包括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之间的差异。

5 、聚落是人类生活和聚居的场所。

乡村和城市是聚落两大类型。

先有乡村聚落后才有城市聚落。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1单元).docx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1单元).docx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1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地图三要素:社区會义有一定数■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比较密切的交往。

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通常被称作社区。

社区组成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学校等社区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2社区: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 聚落:(1 )聚落种类: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场所,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一般先有乡村, 再有城市,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 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權物资源丰*«o(3) 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因素:①村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 规横大,呈团状分布。

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而沙漢地区和高塞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②乡村聚落的房屋建筑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俸族的高脚楼,嶽克地面,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的乡村民居,墙厚窗小,毎应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代候条件。

又如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福建的客家土楼。

(4) 乡村类型: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产业分别是种植业、渔业、林业和畜牧业。

(5) 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城市乡村(4)原因:不同区域,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不同,人文环境也不同(必要性'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目的),各区域加强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童义)b(2 )内容(表现):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联系。

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K常见的地图种类: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电子地图、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2、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平鍰,是媛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箱,是陡坡。

3. 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知识梳理
1、社区是指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2、地图的基本语言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一般指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指北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向东西
适用于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
适用于有
指向标的地图
适用于有经纬网的地图
*4、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⑴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分母大的比例尺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大)
⑵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
⑶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例如:数字式:1:300000或者1/300000,线段式:
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千米图幅相同的地图:
比例尺小大
表示范围大小
详细程度简单详细
图幅相同的地图,
比例尺愈大所画的范围愈小,内容愈详细;
比例尺愈小所画的范围愈大,内容愈简单。

5、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注记: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重要图例看书本第6页和114页)
6社区的服务功能:⑴政治功能。

如选举人代表大会、宣传国家政策、评选社区先进。

关键词是选举、方针、政策、评选。

⑵经济功能。

商品贸易、物资交流、建立超市、市场、工厂、公司。

关键词是产生经济交流或者经济效益。

⑶文化功能。

如社区里的学校、文化娱乐设施、医院、邮局等等。

“活动”。

⑷管理功能。

治安巡逻、卫生检查、设备设施维修、计生检查等。

“具体”。

7
(1)乡村聚落的概念: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
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
互关系。

(2)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临近水源所在地;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植被、土
壤、条件较好的地方;临近交通便利地方;靠近集市、宗教活动地。

(3)乡村聚落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经济因素:生
产方式、交通、社会经济文化。

(5
)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体现出当地气候的特点。

例如,我国云南省的傣
族房子,以竹木为主材搭建而成,往往悬离地面,以减轻潮湿的程度;而沙特阿
拉伯的民居和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以适应白天炎热、
风沙大、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6聚落的类型分为农村、渔村、山村、牧村。

(7)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8
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城市的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高科技园区等
(9
(10
8物产也有所不同。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
9、绝对高度(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的求法是海拔高的
数值减去海拔低的数值。

等高线: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条线就称为等高线。

等高线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同,等高距全图一致。

(2)等
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3)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
陡;分布稀疏,坡度缓。

陡坡密,缓坡疏,两山之间是鞍部。

低弯脊,高弯谷,悬崖就在相交处。

爬山基本都选择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10)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色,山地和高原用棕褐色。

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雪线以上的地区通常用白色表示。

在不同的等深线(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深线)之间,用分层设色法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的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