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结构说课稿(修改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种子的结构》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种子的结构》。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评价分析几个方面来说课。

1、“种子的结构”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中的重要内容;

2、在各地历年的中考中,种子的结构是考察的热点之一。常以选择题和识图分析题的形式考察,有时与种子的萌发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二)教学重难点:

1、使用观察、解剖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及功能。

2、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知道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名称。

2、通过比较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总结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通过探究及大胆猜想,知道种子植物各结构的功能。

(二)水平目标:

1、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解决最基础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识图水平。

2、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升学生的实验观察水平和操作技能;

3、在比较两类种子的结构特点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到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合,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2、通过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表现,能够适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学生通过亲自体验,主动获得知识,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

2、但他们还是初一学生,生物思维还有待增强。新知识的接受方式需要创新。

(二)教法分析:

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的讨论和讲解实践中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归纳总结水平、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实验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类比法、归纳总结法、联系生活实际法。

四过程分析:

明确目标、独学、对学、组内大讨论、班内大展示、基础演练、综合提升、知识梳理

(一)引入+明确目标:

观看视频:种子的萌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角色,愉快地接受新知识。种子是形成下一代植物体的基础,学生只有了解种子的结构,才能顺利的理解小小的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的原因。

(二)独学:

1、阅读教材79-81页,初步理解实验操作步骤及种子各结构的名称,完成导学案中的填图题。

2、观看教学视频:观察种子的结构。欣赏教学视频。归纳:观察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三)对学:

1、操作实验,并对照书本81页的图,找出相对应的结构。

2、同桌合作用解剖针指出各结构,相互纠正改错。

(四)组内大讨论:

1、根据导学案填图题,比较这两幅图总结归纳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的图片,大胆猜想,交流各结构可能的功能。

3、组内尝试表述所学知识。实行质疑,成果生成板书。

创新点:知识点的生成方式与即时巩固

(五)班内大展示:

1、讲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功能。

2、讲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依据这些特点能判断出种子的分类。(创新点)

(六)基础演练

(七)综合提升

1、观察更多种子组织学生观察收集的大米、玉米、小麦、花生、蚕豆、黄豆、芸豆、豌豆、瓜子、莲子、松子等种子,并要求将这些种子分类为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

2、种子类别辨析分类中,小组成员如果有分歧或者拿不准,就鼓励学生使用解剖观察方法,理解种子内部结构。这个活动中就有种子小、没有浸泡、不易解剖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是要强调学生注意安全,二是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刀片准确使用放大镜、滴碘酒给胚乳等。

3、学生自主创新实验中有学生大胆尝试滴碘酒给子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子叶变蓝的颜色较浅且较慢,理解到子叶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而不是淀粉。

(八)知识梳理

通过探究观察同学们学会了什么?

五评价分析

结合本节的教学设计,我感觉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学会科学探究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探究过程的指导和探究技能的训练。要根据教学内容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如何使课堂趣味性更浓,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2、如何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课堂的时效性,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