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四)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陈治恒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陈治恒临床经验

陈治恒知常达变能神能明———精于辨证论治的陈治恒杨殿兴整理编者按陈治恒,四川巴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幼年从师陈心良习医,后又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系统学习,其后留校在全国著名伤寒学家邓绍先指导下精研伤寒论,从事教学、临床工作。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1991年被遴选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本文介绍陈氏在学术上法遵仲景,师古不泥,重视脾肾,倡言以辨病为核心的辨证论治的观点。

临床上主要突出法活机圆,经方活用;辨证论治,抓纲析机的特色,并通过十个医案具体印证。

医论医话则选录陈氏对久病痼疾治在后图,以及对葛根汤等经方的应用体会,录载经验方三首,亦是陈氏临床效方,纵观全文,读者会从中有所启迪。

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褚氏遗书》陈治恒,汉族,名和文,四川巴县人。

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喜好医学,1945年秋从其伯父、江津县名老中医陈心良习医,勤学5年,尽得其传。

1950年悬壶乡里,求诊者甚众,被誉为“陈氏医学传人”。

1953年入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专修班学习深造。

1956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本科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师事全国著名伤寒专家邓绍先先生,精研中医经典及历代名家著述,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省分会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科学会理事。

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几十年来,陈氏治学以恒,坚持实践,以“学贵由博返约,医要明理致用”为座右铭,博学多闻,临床经验丰富。

陈氏学术上承《内》、《难》,法尊仲景,旁及诸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精于辨证论治。

陈氏治学态度严谨,无门户之见,师古不泥于古,经方、时方运用灵活,还十分注意博采众长,汲取当代一些研究成果为己所用;擅长治疗外感及内科杂病,对不少疑难病、危重症亦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卷605####学术精华一、法尊仲景,师古不泥在长期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陈氏对《伤寒论》的研究造诣较深。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一、关幼波辨证治疗乙肝经验关教授系我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擅长内科及妇、儿科,自1956年始就已从事肝病的临床研究,1978年首创《关幼波肝病诊疗程序》,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独树一帜。

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不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其致病因素都是以湿热为主,其中黄疸型湿热较重,无黄疸型湿热较轻,但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点,即“肝病犯脾”,均以中州失运为主证。

故在治疗时治理中州、清利肝胆湿热的原则应贯穿于整个过程。

关氏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主张辨证施治,根据证型灵活用药,其特色概括起来为“三辨”、“三要”、“三原则”、“两重视”:(一)三辨1.首辨湿热轻重湿热证见纳呆,恶心,呕吐,厌油腻,发热心烦,尿黄尿少。

若湿重于热,兼见头身困重、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当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若热重于湿,兼见口渴、烦躁、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当以清热为主,兼以利湿,可用茵陈蒿汤加减;若湿热并重,当以清热利湿,兼以解毒泻火,方用茵陈栀子银花汤加减。

2.二辨在气在血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有黄湿热较重,无黄湿热较轻”,有黄是湿热入于血分,淤阻血脉,蕴毒生痰,淤阻血络,熏蒸肌肤而发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重,偏于治血;无黄是湿热入于气分,胆汁尚能循常道而泄利,故不出现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轻,偏于治气。

实际上气与血互相关联,难以截然分开,无黄只是偏于气分,并非完全不入血,故仍稍佐治血。

在临床上常可见到开始为无黄,由于治疗不及时,正气虚衰,正不抗邪或复感外邪,湿热久蕴而入血,淤阻血分,仍可出现黄疸,相反如果治疗及时,正气渐复,正胜邪却,湿热由血透气病情减轻,疾病自愈。

3.三辨三焦部位湿热侵入三焦,一般以偏于中上二焦、中下二焦和弥漫三焦为多见。

湿热偏于中上二焦主要是看舌苔,如苔白、黄或黄腻,并以恶心、厌油腻、纳呆、身重乏力为主要表现,其治疗以芳香化浊为主,药选藿香、佩兰、金银花、杏仁、橘红等;湿热偏于中下二焦主要看大小便,如黄短少、大便燥结,随证选用茵陈蒿汤化裁;若湿热下注膀胱证见尿黄赤、尿频、少腹急痛、尿道灼痛等,可用八正散化裁;若湿热下注大肠,见腹痛、泄痢、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用白头翁汤或葛根芩连汤化裁;若湿热弥漫三焦,则为病情危重之象。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四)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四)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四)十四、小儿舞蹈病孟金娥,女,11岁。

灵石仁义公社道阡村学生,1978年12月16日来诊。

患病1周,全身舞动无片刻宁静。

其状,颈转头摇,吐舌咂嘴,眉眼频搐,四肢摇摆。

舌短不能言,手颤不能握物,脚飘摇不能迈步。

嘴不停开合如嚼物状,生活不能自理,进食亦需人喂之,且必须按其口部开合之节奏喂食,痛苦万状。

52949部队医院诊为'小儿舞蹈病',曾用激素、镇静剂,并服虫类熄风之剂皆无效,建议去省一院神经科住院治疗。

患儿父母系农村社员,生活困难,邀余诊视。

视其舌光绛无苔,全身疲软,入夜盗汗,烦渴。

由于喉头亦随舞蹈之节奏而抽搐,饮水即呛,脉沉细数,据其父言,起病时似曾感冒发烧。

当年冬应寒反温,晋南洪洞以南桃花开放。

症既从发热而来,必是温邪久羁,销灼肝肾真阴,故内风妄动。

肾之经脉络舌本,肾阴亏耗不能上承于舌,故舌短难言,且肝肾同源,肾精匮乏不能滋荣肝木,故阳无所制而风动。

乃选大定风珠滋肾柔肝而熄内风:牡蛎、龟鳖甲各15克,生地、麦冬各18克,阿胶12克(烊化),枣仁15克,炙草12克,天麻、五味子、远志各10克,菖蒲12克,蛋黄1枚(冲),3剂。

12月20日再诊,舞动已止,语言大有进步,生活可以自理。

唯盗汗不止,神情疲惫,腰困膝软。

乃气阴未复,肾元受损。

仍予原方,去菖蒲、远志、天麻,加山萸肉45克,黑小豆30克,生芪、肾四味各18克,上方服5剂后随班学习。

腰为肾之府,诸症凡见腰痛如折或腰酸膝软,即为肾虚的据,随证选用肾十味(枸杞、菟丝于、盐补骨脂、仙灵脾、沙苑子、杜仲、盐巴戟肉、仙茅、骨碎补、狗脊)于对症方内,其效如神。

张家庄煤矿学生祁秀芳,女,16岁,患小儿舞蹈病月余。

1979年10月11日来诊,唯手臂抽动不停,不能握物,食少神疲,腰困膝软,脉细弱,舌苔白滑,有痰涎。

此例为小儿舞蹈病之余波,所伤者为脾肾之阳,乃予补中益气,温养肝肾,佐以龙牡之敛固:生芪、党参各30克,白术、当归各15克,柴胡、升麻各5克,炒麦芽60克,肾四味各15克,炙草10克,生龙牡各20克,鲜生姜5片,大枣6枚,胡桃4枚。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1991年组稿至1998年完成,历时八载,分五册出版,收集了近百名全国各地德高名重的名家一生的心血结晶,洋洋五百多万字,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该巨著所选取的专家对象,是国家确定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是首批师承工作的导师,其绝大多数是各专业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而且遍及全国各地,可见,总结其一生绝学,是高水平的,对反映当代中医药学术水平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该巨著是由入选的专家的学术继承人及得意门生所撰写,其编写过程可视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延续,对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事业产生了推动效应。

该书在体例上设置:编者按、引语、小传、学术精华、临床特色、名案评析、医论医话、经验方等部分。

既能独立成章,又能相互辉映;既能把专家们几十年的成就浓缩提炼概括,又能突出其绝学所长;既有精妙的理论,又有灵巧的运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既是后学的津梁,也是实践、科研、教学的启迪篇章。

该书所载的,是名家们穷一生之努力所得,是当代中医药学术水平的反映,相信它将融入祖国医药的伟大宝库之中,将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立足传统重在创新要从事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防治肿瘤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

近年来,国内外在肿瘤防治研究工作中虽已取得了不少进展,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但对整体的损伤较大,尚不够理想,尤其是中晚期肿瘤往往因患者体质虚弱不能接受或难以耐受。

而中医学在肿瘤的治疗中既考虑到整体,又考虑到局部,在某些方面,有着其他治疗方法所不及的优点。

因此,目前国外也开始重视植物药防治肿瘤的研究。

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更应尽快探索和研究防治肿瘤的有效药物。

本人从20 世纪50 年代末就开始从事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研究工作,通过半个世纪的临床实践,发现不少中药对肿瘤确实具有一定的疗效。

现将中医药防治肿瘤从基因层面上作一探讨。

祖传中医40多年的临床经验介绍

祖传中医40多年的临床经验介绍

祖传中医40多年的临床经验介绍发表者:赵东奇6115人已访问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本人是河南省信阳地xx县人氏。

祖上世代中医,据老辈人传,是名医张仲景的后代。

长期以来,对祖国的中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以供中医学界的专家人士进行论证和研究。

本人今年57岁,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至今已有40余年。

在这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本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而也发现了传统中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不管是在辩证上,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不能完全的适应病人的需要,应该进行进一步完善,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医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本人提出的新观点和新问题。

虽然我不敢说十分正确,但就我长期给病人的治病的的效果证明,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的。

我要提的有以下几点: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一)百病从虚而入(二)百病由气而生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出不穷,处处皆是。

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的70%以上。

(1)百病从虚而入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

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

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我发现每个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

正所谓中医学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气,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

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

各个脏器出现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4位名老中医论治神经性皮炎经验荟萃

4位名老中医论治神经性皮炎经验荟萃

4位名老中医论治神经性皮炎经验荟萃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和剧烈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病情缠绵顽固,常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本文通过总结四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及用药心得,发现各医家在此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上虽各有侧重,但殊途同归,皆强调祛风清热,重镇安神,滋阴润燥,活血通络,并告诫要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保护,以气血生化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标签:神经性皮炎,摄领疮;名老中医;经验荟萃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1]。

中医称之为“牛皮癣”、“摄领疮”,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因其缠绵顽固,亦称顽癣[2],如明代《外科正宗》说:“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3]。

中医认为本病初起为风湿热邪阻滞肌肤或硬领等外来机械刺激所引起,病久则为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濡而成,《诸病源候论》亦有记载:“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4]。

此外情志内伤,肝火郁滞及紧张劳累,心火上炎是此病重要诱因,并致病情反复。

本文通过总结四位名老中医治疗此病的经验及用药心得,以期能够为临床中医生治疗此病节省时间,增加疗效。

1陈彤云从心、肝、脾胃论治,尤为重视胃气的调理陈彤云教授认为神经性皮炎多因情志因素导致血虚化燥生风,或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而发病。

陈老师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遵李中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意,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主张内调与外治并重,从心、肝、脾胃论治,并注意活血养血,使祛邪的同时不伤正气。

治疗上自立一方,主方药物组成为:龙骨30g(先煎),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夜交藤30g,白芍15g,丹参15g,茵陈30g,茯苓15g。

其中龙骨、石决明、珍珠母为君重镇安神、平肝潜阳,夜交藤、白芍、丹参养血活血,茵陈、茯苓清湿热,健脾胃,以扶正祛邪,强健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肌肤、心神得养,谨防复发。

名老中医经验集-路志正

名老中医经验集-路志正

名老中医经验集-路志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路志正临床学家路志正临证撷英李锡涛路喜素整理编者按:路志正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对妇、儿、针灸亦有较深造诣,曾多次出访日本、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法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

本文系统介绍路氏在学术思想上善调脾胃,重视湿邪以及倡导临床思维科学化的观点,临床特色方面,重点介绍他对疑难病证、心痹、心痛、痹病、中风的治疗经验。

在医论医话上,记载他治疗脑晕、脑水肿并肾衰、濡泻、呕吐、胃痛、湿证喉喑的独特见解。

并把他毕生使用,行之有效的经验方五首附于文末。

纵观全文,可知路志正教授,在临床上的辨证思路,诊治特色,立法处方,灵活化裁均有独特见解,不失为临床大家的风范,这些经验对于中医同道有极大参考价值。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

———赵濂《医门补要》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男,汉族。

1922年1月18日生于河北藁城县一个中医世家。

父亲从事中文工作兼通医理,尤精古文与周易;伯父路益修系河北名医。

受家境熏陶,路氏自幼即立下从医之志。

6岁入学,课余诵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医学入门书籍。

1934年进入伯父创办的河北中医专科学校学习,曾特聘清末秀才陈宣泽先生专门教授古文,又拜山西盐城名医孟正己先生为师,经过五年磨砺勤求,不仅熟读经典,且随师侍诊抄方,临证能力迅速提高。

1939年毕业后以优秀成绩通过河北省政府统一考试而获中医师资格证书,悬壶藁城,服务桑梓。

解放初期,路氏被调往卫生部中医部门(1955年改为中医司)专作技术指导工作,曾前往辽宁、吉林、山西、安徽等地考察指导中医工作,发现和推广了不少中医经验。

此间还曾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工作,为志愿军战士治病疗伤。

1958年他通过深入基层,初步总结制订了一套中医临床工作的规章制度。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临证特色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临证特色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临证特色三、治疗心脏病(de)经验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心脏之阳为君火.心脏其所以能不息地搏动,从生到死,无有歇时,主要依赖阳气(de)运动;心脏主血脉与主神明(de)功能也依赖于阳气.心脏以阳气为用,故心脏病亦恒多阳气之病,或阳气太过,或阳气不足.然就临床观察所见,在现代医学所称(de)心脏病中,其证属心阳虚者多而心火旺者少.如果心阳虚衰,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下焦水寒之气即可能乘虚上冲心胸,尤其是在脾肾阳气同时虚弱(de)情况下,下焦水寒之气上冲更成为一种必然(de)趋势,所以心脏病又多见水气上冲之证.其治疗宜温养心脏之阳以治其本,而用降逆下气、利水消阴以治其标.经方苓桂术甘汤是基本方,无论哪种心脏病,只要其临床表现符合水气上冲(de)特征,就可以也应当使用这一治法.胸中为阳位,清虚之地,水寒为阴邪,故阴邪闭阻,虚阳被遏.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以邪实为主(de)痰饮痹阻证,而心阳虚弱(de)症状反不突出.对这种病证(de)治疗要以祛邪为主,消阴邪、通阳气,而后乃扶正固本.单纯性心火亢盛证主要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或高冠心.心火亢盛合并心肾阴虚以及单纯性心肾阴虚证,从理论上讲,都是继发形成(de).这类病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单纯心火亢盛证(de)治疗宜用苦寒直泻心火;后两种情况则苦寒清降与甘寒或咸寒养阴合用,或者纯用咸寒养阴,并佐用重镇潜阳之品.要注意(de)是,无论阴虚还是阳虚,由于阴阳互根(de)道理,到后来都可能出现阴阳两虚(de)病变,张仲景炙汤就体现了这种治法,是治疗心脏病阴阳两虚(de)代表方.至于心脏病中瘀血(de)问题,往往是继发(de).心脏病确有夹血瘀为病者,但是瘀血既非心脏病(de)共性,也非疾病之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瘀血阻络是继发于心阳虚衰和水气上冲之后(de)病变.所以活血化瘀不是治疗心脏病(de)根本法则.刘氏治疗心脏病较少单纯使用活血化瘀之法,即使有明确(de)血瘀现象,也只是在主方(de)基础上加入少许活血之品,其指导思想即在于此.心脏病发生发展(de)基本规律可以表示如下:根据刘氏(de)经验,心脏病可以按如下类型分而治之:(一)心火亢盛临床特征为心烦,急躁易怒,胸闷,头晕,头胀,头痛,尿黄便燥,舌红苔黄、脉滑或大;其人多形盛气实,或颜面为脂溢性皮肤.这种类型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或高冠心,参考辨证指标为高血压、高血脂.治疗宜用苦寒直泻心火,可用三黄泻心汤或解毒汤化裁,血压高者与三草降压汤联合应用.(二)心火亢盛心肾阴虚此型(de)临床特征为心烦失眠,心悸,口渴,舌红,脉细数.治疗用汤泻心火、滋肾阴.此方用、,得三黄泻心汤之半;然阴气已虚,故有、芍药滋养心肾之阴血,此有炙汤养心阴之意.然彼者心脏之阳不足,故不用芍药;此者心火过旺,故芍药可用.(三)心肾阴虚亢阳化风此型(de)临床特征为心悸动不安,身体振振然动摇,头晕,眠差,虚羸少气,动则喘喝,脉细弦或结代,舌红少苔.治疗宜用三甲复脉汤滋养心肾之阴,镇潜熄风安神.(四)心阳不振其主要辨证指标为胸闷或心慌,欲得按之,舌淡、苔白,脉促或脉细.治之宜温养心阳,用汤或去芍药汤.此二方看似简单,药力薄弱,其实如果辨证准确,患者服汤后往往心悸定,胸闷止,有云开雾散之感.如果心阳虚弱较重,证见脉微恶寒,四肢不温,亦应遵循张仲景方法,用去芍药加汤温心肾之阳而散寒.剂,如汤、小建中汤等,皆可依据仲景辨证论治方法选用.(五)心阳不振痰饮凝阻临床特征为胸闷或闷痛,彻背连肩,舌苔白腻,脉滑.先祛邪后温阳,用白酒汤.如果兼有失眠,汤,通心胸之阳而化痰安神.如果兼见胁下气逆,上冲于胸,用汤,通阳降逆.刘氏在治疗此型病证时,也用杏仁汤.(六)心阳虚弱水气上冲这种病证临床最为多见,刘氏称之为“水气上冲”性心脏病.根据刘氏(de)经验,水气上冲(de)特征可归纳如下:水舌:舌质淡嫩,舌苔水滑.这是由于阳气虚弱,水饮从下而上,在舌象上(de)反映.水色:即面色黧黑或面见“水斑”.所谓“水斑”,即见于额部或面颊、目下、颧部、下颌部位(de)褐色斑点,其色黯滞.此由于水之色黑,水邪为患,故面色黧黑;水寒久客,而心不华面,荣卫凝涩,故面生水斑.这种表现在临床上往往被认为是瘀血所致,而多用活血化瘀之法.但刘氏认为此是阳虚水气上冲(de)确切特征,用温阳化饮方法治疗,效果甚佳.水脉:脉沉弦.脉沉主水,弦主饮,两种脉象皆属阴脉,反映水寒为病.水症:水气凌心则悸,阻闭心胸之阳则胸闷、短气、喘息.水为阴邪,阳虚为阴病,夜晚属阴而阳气渐退,故胸闷等现象有夜间加重(de)倾向.此外,若水气上冲于头是头晕目眩、咽噎耳鸣、脸面浮肿.水气上冲性心脏病(de)基本治疗方法是温心阳、化水气、降逆气,其基本方剂是苓桂术甘汤.无论何种心脏病,只要具备上述水气上冲特征,就可以使用该方,并根据具体病情加减.如若头晕较甚,其舌大者,是为水湿阻碍清阳,则加,取法于金匮汤;若胸闷脘痞、呕恶、苔腻,此属痰湿内阻,加、橘红,则二陈汤已寓其中;若肝气激扬,作嗳,头晕目胀,可加、疏肝下气;若血压偏高,头目胀痛,此为肝阳引血上逆,加、、草(此为“三草降压汤”,刘氏临床习用此汤治疗高血压之具有肝火特征者)以降气血之逆;若胸闷较重,舌苔白润,此为寒凝突出,加重,甚者加以温通阳气;如果心前区疼痛控背,手臂麻木,舌有瘀斑,是为夹有瘀血,则加、以活血化瘀,此为“苓桂茜红汤”,亦可加、,以加重活血化瘀力量;若心悸明显,胸闷短气,入夜尤甚,则加炮、;烦躁者,加、重镇安神;冲气突出者,亦须加重降逆平冲;少气明显者,加用(或,重者用);如果同时见有血瘀征象,则再加入沙参、,这便成为“苓桂三参汤”.此方对于水气上冲性心脏病合并有明显气虚血瘀病机者,效果甚佳.如果脉结代,其属中气虚陷者,加入参、芪益气升提;合并气阴两虚者,则苓桂术甘汤与生脉散合方;如果舌淡白如纸,下肢浮肿而小便不利,则以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合用,或二方交替使用,同时宜再加用;如果小便不利比较突出,则方中一味必须减量或者去而不用,再加、,是取五苓散法.由于有(de)存在,能够益气、化气行水,是春泽煎法.本为阳气不振而水气上冲(de)阴性证候,然亦有水蓄久之而蕴热者,这时舌苔转为黄厚腻,舌质微红,口反渴,纯用温药于病不妥,则取桂苓甘露饮意,于方中加入生、、.脉迟者为阳虚寒凝,参、附在所必用;如果寒凝无汗,可以将苓桂术甘汤与汤合为一方;如果脉数而无力,多为阳虚阴逼,心阳虚浮所致,亦需使用和益气温阳,用收敛,用和潜镇.(七)心阳虚弱水气泛滥此型(de)临床特征是:心悸,头眩,小便不利,身体浮肿或沉重、疼痛,或大便不实,手足不温,恶寒,舌淡苔白,脉沉,治之宜用真武汤温心肾之阳而利水.(八)心阴阳两虚其临床特征是心动悸,即心悸并伴有明显(de)身体同节律(de)振动感,脉结代.治之用炙汤,此较之复脉汤多与辛温通阳之品(从源流上讲复脉汤是炙汤去辛温之姜桂而成).临床上观察到,姜桂不仅有温阳通脉(de)作用,而且还可以预防或减轻、地黄诸阴寒凝敛之品对脾胃可能(de)副作用.如有(de)患者在服复脉汤以后脾胃之气受到抑制,出现纳呆、脘痞症状,当加入姜、桂以后,这类症状即可消失.后世温病学家有时对温热性质(de)药物畏若蛇蝎,如用小青龙汤要去麻、辛,用炙汤要去姜、桂,一概而论,未免太偏.此是有感而发,尚望同道留意焉.以上为心脏病在临床上(de)几种主要(de)和常见(de)证型,此外还有几种情况也值得提出,如少阳、厥阴为枢,肝、胆(de)疏利有助于心阳(de)运布,有助于心脉(de)通畅.若肝、胆失于疏利,则有可能影响于心,使心阳内郁,使心脉迟涩,治疗宜用小汤疏利肝、胆.如果同时见有项背强痛、肩臂疼痛或麻木者,表明病涉太阳,当以小汤合汤两解太、少.如果以气机郁结为主,以致心烦易怒而又手足不温者,则当用四逆散疏而泻之.又有肝郁而脾虚者,肝郁使心脏之血气不畅,脾虚使心脏之血脉不充,因而可能引发心脏病变,其治疗宜用逍遥散疏肝健脾,兼有郁热者,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又有阳明胃热而又上熏于心,见虚羸少气,心悸不宁,口渴,面垢,脉大而芤,舌红苔黄,用汤治疗.医话1案王某,男,36岁.包工头,1995年8月16日来诊.自述心悸气短,憋胀3年,在某医院检查:52次/每分钟,诊为心动过缓.曾用参麦、复方丹参注射液等静点,症状暂缓,近日因工程紧迫,,操劳过度,心悸加重并伴乏力.于8月9日晚,突然心悸胸闷,气促汗出,口干舌燥,畏寒肢冷,时欲大便,眩晕欲倒,急送当地医院抢救,心电图检查:心率44次/每分钟,经吸氧、静滴(药名不详),住院数日后,心率始达55次/每分钟而出院.为求用中药彻底,慕名请刘渡舟诊治.刻下:胸闷,气短乏力,口干不欲饮,畏寒肢冷,(正值炎暑,身着夹克),大便3日未行,舌淡苔少,脉沉迟时结,证属心阴阳两虚,以心阳虚为主之心悸证.治宜温阳通脉,气血阴阳并补,拟伤寒论炙甘草汤合附子汤:炙甘草15克,红参10克(另炖),桂枝15克,生姜10克,麦冬30克,生地黄30克,阿胶15克(烊化),大枣15枚,麻子仁10克,熟地黄20克,蜜麻黄5克,炮8克,细辛5克.5剂,每日一剂,清酒合水各半煎,每日两次分服.侍诊诸生私议:暑气蒸蒸,老师缘何置麻黄于方中,不虑汗出亡阳,犯“虚虚”之戒有曰:老师用药不必多虑,只是吾等不晓个中玄奥耳药尽,患者心悸胸闷、诸症明显减轻,大便日行一次,已着单衫,脉沉无力,结象消失,脉率可达60次/每分钟.上方减麻子仁,又投7剂.服后,患者又欣然来诊,自述神清气爽,料病已愈.诊其脉率,已达68次/每分钟.刘渡舟令再取7剂.隔日一剂,以巩固疗效.老师曰:认识疾病在于证,疾病则在于方.总观是证,为心阴阳两虚尤以心阳虚为主证之,其治必从阴阳两方面权衡,用伤寒论炙甘草汤,当属合拍.然炙甘草汤补心阴之力大,补心阳之功稍逊.而患者又偏以心阳虚为主,故合用伤寒论附子汤,以补偏救弊,并非取其温经解表,而用于鼓动心阳,以治心动过缓,故使数年顽疾得愈.又曰:合方中虽有麻黄一药,汝等勿虑其有发汗亡阳之弊,因“麻黄得熟地则通经络而不发表”(中国医学大辞典谢观论阳和汤),验诸临证,其言不欺.讲毕,学生啧啧称羡,用麻黄之疑亦随之冰释.。

民间老中医无私公开治病绝招,个个都是秘验神效方!值得永久收藏

民间老中医无私公开治病绝招,个个都是秘验神效方!值得永久收藏

民间老中医无私公开治病绝招,个个都是秘验神效方!值得永久收藏二,黄水疮验方雄黄20克,枯矾30克,白矾30克,将上药研成金黄色的细粉备用。

用法:将药粉干搽皮损处,略加压以不掉为度,每日一次。

干燥的可以用香油调敷。

三,鹅掌风验方大枫子仁20枚,木鳖子10枚,荆芥10克,红花10克,皂角12克,白鲜皮12克,五加皮15克,醋三斤,将上药投入三斤醋内,浸泡48小时即成,用时,将双手放入醋液内,浸泡30分钟,每日两次,连用三料即可痊愈。

四,三龙散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地龙250克,蜂房60克,全虫20克,白花蛇4——6条,乌梢蛇60克。

共研细末,装空心胶囊,每次服4——6粒,每日三次,服用一料为一疗程。

主治:粉丝瘀滞经络之类风湿性关节炎。

此方还可用于治疗粉丝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五,蝉蜕散治疗小儿发热蝉蜕10克,山栀子10克,地骨皮5克,钩藤3克。

共为细末备用。

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双内关和双涌泉穴,每次18小时左右,如果还需要再次应用,须间隔两小时,以防弄伤皮肤。

此方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引起的发热,共观察90例,其中一次退热者50例,两次退热着21例,三次退热着19例一,胃脘痛效方胃散一号治疗胃脘痛胃酸偏多着,海螵蛸200克,元胡100克,五灵脂60克,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

认为效果迅速,与多种西药相比此方更为理想。

重庆市中医研究所贾河先介绍验方:海螵蛸60克,枯矾60克,元胡30克,共为细末,用蜂蜜150克熬熟,做成药丸,每丸重10克,每次服一丸,每日服三次,连服1到3月。

认为这个验方能止痛,中和胃酸,驱气,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促进溃疡愈合,内服相当安全,无副作用。

二,中药肚兜治疗胃寒痛毕拔干姜各15克,甘松,山奈,细辛,肉桂,吴茱萸,白芷各10克,大茴香6克,艾叶30克,研末,均匀装在棉布做成兜肚内,日夜紧贴胃脘部,一个半月为一疗程。

南通市中医院吴震西三,芦荟通便胶丸治疗便秘芦荟6克研细末分装6个空心胶囊,成人每次吞服2到3个,日两次,小孩每次1枚,日两次,有良效。

名老中医经验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分享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方法。

名老中医是指在中医领域有丰富经验和卓越成就的医生。

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于治疗各种疾病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下面我将分享几位名老中医的经验。

首先是王师傅,他是一位在中医界有着广泛声誉的老中医。

他的经验之一是治疗咳嗽。

他认为咳嗽的发生与肺和肾的功能紊乱有关。

他采用中药调理肺肾功能,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有效缓解咳嗽症状。

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医治疗疾病是要从整体出发,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而不是仅仅看症状。

另一位名老中医是张医生,他对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的经验之一是治疗胃炎。

他认为胃炎的发生与饮食不当和情绪波动有关。

他强调饮食的调理,主张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他还注重调理情绪,认为情绪的不稳定会加重胃炎症状。

他的经验提醒我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情绪稳定对于消化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还有一位名老中医叫李师傅,他对于治疗风湿病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风湿病的发生与寒湿侵袭有关。

他采用温热的中药调理体内的寒湿,通过温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从而缓解风湿病症状。

他的经验告诉我们,风湿病的治疗需要从源头入手,驱除体内的寒湿,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最后要提到的是赵教授,他是一位在中医学界有着极高声誉的名老中医。

他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深入研究和丰富的经验。

他强调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理。

他主张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他还强调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他的经验告诉我们,预防心血管疾病需要从生活方式的调整开始,远离不良习惯和情绪压力。

名老中医们的经验是中医宝贵的财富,是中医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参考。

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经验总结,积累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

这些经验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更是对患者的关怀和治疗的积极探索。

通过学习和传承他们的经验,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获得治疗的希望和康复的机会。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溃疡性结肠炎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溃疡性结肠炎

【李世俊】
3、
若症见粘液血便,腹泻, 腹痛,腰酸肢冷,面色白, 腹泻多在黎明,脉沉细无力, 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肾两虚型
【李世俊】
治宜: 温补脾肾 方用: 四神丸和四君子汤加减
【李世俊】
制附片、肉豆蔻、补骨脂、 焦白术、阿胶(烊)各9g, 党参、黄芪、茯苓各12g, 五味子、益智仁各6g, 吴茱萸、陈皮各4.5g,炮姜3g
【吕承全】
缓解期
若症见久泻不止,大便滑脱, 粘液脓血,大便色暗,身困乏 力,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腻, 脉沉细者,多为脾胃虚寒,气 血双亏,湿热留滞所致。
17
治疗
以健脾温中,止泻固脱, 扶正祛邪为主,肠镜检查 有溃疡者,可加地骨皮 10—15g,可促进溃疡愈合。
【吕承全】
本病经治疗,脓血便减少或消失时, 仍需拟健脾养胃,涩肠固本 以巩固疗效,善后调养。
4 5
分析二药:
【周鸣歧】
诃子(苦酸涩温) (入肺、胃、大肠经),
具有敛肺,涩肠,下气之功, 治疗久泻久痢,肠风泻血,脱肛便血均有良效。
4 6
【周鸣歧】
3、若病久不愈,气病及血, 必致久病入络夹瘀为患, 论治之时,当于治疗方药中加入 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 推陈致新药物
4 7
【周鸣歧】
4、若病情严重或欲求速效者, 亦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法, 遵照辨证原则选用药物,
之不同类型, 分别施治。
强调
【乔保钧】
①辨虚实、明标本,
②因人、因时辨证施治,不能据 西医“炎症”的诊断,一味清热, “消炎”,滥用苦寒之品,以免 损脾败胃,伤及中阳,误犯“虚 虚”之戒;
强调
【乔保钧】
③但也不能一见大便稀溏和次数 增多,一味固涩止泻。在病之初, 敛涩之品当属禁忌;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总结XXX副主任中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丰富,擅长用针药结合的方法诊治颈肩腰腿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

赣州市针灸推拿委员会常委等职。

经过多年努力使针灸康复科成为赣州市基层特色专科,在本地享有盛誉。

XXX副主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博览群书,兼收并蓄,精益求精,师古训而不拘泥,尊大道而知变通,在潜心钻研中医基础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继承中有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

(一)强调辩证论治郭主任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辨证论治。

有人认为针灸无非是哪儿痛就针哪儿,没什么好辩证的,其实不然。

郭老师常告诫:要做一名好的针灸医师,必须先是一名好的中医师,也就是说,必须首先掌握好中医学,在这个大而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在针灸上有所发展,因为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所以针灸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辩证论治。

郭主任在临床上常常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或以针为主,或采用针药并用以治之。

①针灸治疗强调辨证选穴。

主任在临床上常告诫选穴不可滥,要少而精,不能什么地方不适就在什么地方针,最后病人全身到处是针,还怎么能称得上是一名针灸医生呢。

要熟练掌握中医辨证论治,从经络辨证、从脏腑辨证。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取穴少而精;②针药并用,强调以疗效为先。

例如,主任在诊治面瘫时,尤其是急性期患者,常配合中药治疗,以祛风、解表、活血、通络。

辨证为要,双管齐下,则治疗效果显著。

(二)精于针刺1、单手进针,匠心独运,在进针方面,临床通常采用双手进针方法,而单手快速进针法,若没有一定的指力,熟练的技巧,灵活的手法,则进针是不可能的。

郭老师单手进针手法的特点是:持针时有其独特姿势,刺手侧沉肩、曲肘、悬腕。

郭主任十分强调押手在进针时的特殊作用。

下针前,先用押手揣穴,郭主任认为,腧穴为“神气所游行出人之处,故而当以标准定位作参考,押手指下有凹陷或空豁感处是穴,不必拘泥。

名老中医焦树德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焦树德临床经验

焦树德深研辨证论治的焦树德阎小萍整理编者按焦树德,河北省辛集市人,从事医疗、教学50余年,是全国著名的临床学家。

现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新药评委会委员,全国科技图书评委会委员。

著有《用药心得十讲》、《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及学术论文50余篇,荣获北京市“科技之星”光荣称号。

焦氏早年幼承家学,后又亲聆老一辈中医名家教诲,学术根底深厚。

毕生深研辨证论治,并锐意创新,深有心得。

临证强调辨证论治,力求辨证精确,立法精当,选方用药丝丝入扣。

既严格遵循传统组方原则,又注重汲取现代研究成果。

提出临证“四必须”、“五强调”,实为其毕生经验总结。

处方用药既重视成方活用,穿合化裁;又重视药物归经,恰当配伍。

文中选载8例疑难验案以佐证,其精于辨证论治已见一斑。

焦氏临床医疗擅治疑难杂证、危急重证,不但对功能性疾患疗效卓著,对器质性疾病也效果惊人。

本文系统介绍其对痹、心痹、胸痹、咳、喘、哮、肝胆病、脾胃病以及高血压、神衰等病证的独到见解、辨证论治经验和组创方药,很有特色。

焦氏重视中医科研,提出“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突出特色,创新发扬”的科研思路,主张继承与发扬并举,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并用,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医科研不失为良好的思路。

总之,纵观全文,焦树德教授学术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确是我国当代学验俱丰又锐意创新的中医名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二卷1####焦树德,男,1922年5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

早年向外祖父学习中医,攻读古典医籍,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反复研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金、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代表性著作,均有涉猎研究。

名老中医经验集

名老中医经验集

名老中医经验集学贯中西医勇于实践的祝谌予董振华季元整理编者按:祝谌予是国内著名的中医学者、临床家。

祝氏早年曾跟已故名医施今墨学习中医,学业既成,又东渡日本在金泽医科大学系统学习西医四年。

回国后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

祝氏擅长诊治内科疑难病症和妇科疾病。

由于受施今墨先生的影响,祝氏力倡中西医结合,临证用药根据传统药性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善组药对;特别对糖尿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认为该病的病机是气阴两虚、脾肾亏损兼夹血瘀,并将糖尿病分为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燥热入血、阴阳俱虚、瘀血阻络五型,切合临床实际;自拟降糖对药方、降糖活血方,组方严谨,用药精炼,颇有实效,是他研究糖尿病几十年的成果。

祝氏治疗妇科疾病也有丰富的经验,提出“调气血、和脾胃、理肝肾、固冲任”为治疗妇女经、带、胎、产疾病的原则,颇有临床指导意义;选用方药,平正通达,加减化裁灵活。

祝氏临证始终贯彻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路线,每遇疑难病症,首先采用西医各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然后再按中医辨证,确立治疗方案;遣方用药既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又参考中药药理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从而提高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

文中所举五个病案也体现出祝氏的这一临证特色。

所集医论、医话和经验方,每多经验之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足见祝氏确实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临床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祝谌予,原名慎余,北京市人,生于1914年。

祝氏19岁时,其母染病卧床,壮热神昏,病情危笃,遍请北京中、西名医诊治,皆无效验。

唯服施今墨先生的方药后,病情稍见好转,旋因施先生出诊南京,只好再延他医治疗,服药后病情又加重,终至不救。

祝氏哀痛之余,遂立志学医。

施先生是当时著名中医,学识渊博,疗效卓著,誉驰京华。

祝氏久慕施先生精湛的医术,高中毕业后即拜其为师学习中医。

白天随师临床侍诊,晚上则由周介人老中医为其讲授《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

名老中医经验集

名老中医经验集

名老中医经验集(一)理气通降法适用于胃脘胀痛,时轻时重的患者。

若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导致胃失和降;或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而使胃气壅滞,其中夹食、夹湿、夹痰虽间或有之,但以气滞为主者,治宜理气通降。

董氏在香苏饮一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组成加味香苏饮,作为治疗气滞型胃痛的主方,疗效颇佳。

方中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治胃脘胀满有效;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治疗胸脘胀满作痛效果良好;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的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补能泻能和之功,同补药则补,合泻药则泻,配升药则升,佐降药则降,其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气,又可舒肝止痛,配枳壳以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通大小便;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

以上诸药相互配合,可以加强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的作用。

(二)化瘀通络法适用于瘀血胃痛。

症见胃痛日久,久则入络,以痛为主,痛点固定。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外邪内积郁于其中,气血必受其阻。

一般初起在气,以胀为主;久则入络,以痛为主,当以化瘀通络止痛为治。

瘀血轻者,用金延香附汤治之,药用金铃子、延胡索、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等。

而瘀久入络的瘀血重证,用猬皮香虫汤治疗,药用炙刺猬皮、炒九香虫、炒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香附、香橼皮、佛手等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如兼胀者加大腹皮、枳壳,兼热者加栀子,阴不足者加沙参,便结者加酒军等,出血多者可加蒲黄炭、三七粉、乌贼骨、阿胶珠等化瘀止血,经临床验证对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痉挛、消化道出血等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三)通腑泄热法适用于胃中积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者。

胃为阳土,不论外邪或内积,一有所阻,则气机郁闭,热自内生,此为有余之火。

燥热相结,传导失司,则大便干结,治以通腑泄热,给邪火以出路,取效最捷。

常选用酒军、黄连、黄芩、枳壳、瓜蒌、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药,若气热口渴、大便不结者,去酒军,加生石膏、知母;阴伤合增液汤,服后大便不畅者可以续进。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简介:擅长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心肌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在诊疗实践中,注重西医诊断与中医特色治疗的密切结合,重视中医体质学说,善于辨别器质性疾病与心理疾病。

擅长治疗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妇科等疑难杂症,与临床兢兢业业,对科研认真严肃,于教学治学严谨。

其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简述如下:一、主张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认为清代名医徐灵胎《兰台轨范》关于“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的经验是切合实际的,指出既要注意讲究辨证论治的整体性精髓,也要切中病损的关键,立方遣药,要着眼于提高疗效,所以治疗不少顽疾获良好效果。

二、主张经方、古方、时方可因证施用,不可偏废;尤其喜用、善用真武汤合生脉饮以治疗心功能不全;苓桂术甘汤合补心丹治疗心悸;调胃承气汤合益气活血方以治疗心肌梗塞;四逆散合丹参饮治疗心绞痛等。

三、重视活血化瘀治法的应用。

认为气血乖常乃人身疾患之大端,重病、久病多有气滞、血瘀之嫌,活血通瘀、疏畅脉络,常可起沉疴大证的作用。

尤其心脑血管病,不能只从风、火、痰、虚立论,还应着意于瘀上。

四、重视芳香温通治法的应用。

认为多种疾病,包括心脉痹阻及血脉不通,每与寒凝气滞有关,芳香温通以开窍醒神复脉,有别于清热开窍之安宫牛黄丸、牛黄抱龙丸等,而以辛温、甘温或苦温药物如苏合香丸、菖蒲丸及哭来笑去散治疗,常可取得显著效果。

自创复脉汤(党参、黄芪、肉桂、干姜、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净麻黄、细辛、制附子、炙甘草)治疗以虚寒为主要表现的缓慢心律失常,提高心率效果很好。

五、主张现代化与民族化并行不悖。

他在临床中体验到古方可以治今病,认为古人经验确有真知灼见,强调中西医取长补短结合是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途径,可以增效验,可以补不足。

跟踪国际先进技术,为我所用,有所创新,阐明理论,是时代赋予今人的使命,应当珍惜和负责。

六、付老师在临床诊病时也喜用、善用气药,且坦言其处方用药每每受到传统哲学启迪,如从董仲舒的重视元气,领悟到元气作为生化动力的泉源,虽禀受于先天,但尤赖后天脾胃之气的荣养才能滋生、充足,因而重视调补脾胃气机,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和“调中益气汤”等是其常用方剂,根据临床辨证,方中生黄芪一味,可从12克用至6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四)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四)
第四十九节陈湘君证治经验
陈湘君,女,1939年3月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

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全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皮肌炎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市类风关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委员。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行医近40年,擅长于运用中医和西医两套理论对内科常见病、疑难病作出双重诊断,并运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方法治疗内伤杂病。

尤其对风湿病有较深的造诣,她认为风湿病是一组由于正气亏虚(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失调,抵抗力低下)以致外邪入侵而致组织与关节,内脏受损的疾病,因此主张扶助正气与祛除病邪相结合来治疗风湿病。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中医内外合治的特色,并积极采用现代医学各种先进检测手段诊断与随访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使中医药治疗风湿病有较好的疗效,
而且使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机理也取得了进展,目前已总结出治疗类风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肌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痛风等风湿病的经验方。

94年她主持的“内服益气温阳,外用祛风活血对类风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96年他主持的“滋阴解毒法为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紊乱调节作用的研究”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95年参与的“癌转移过程中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关系及益肺抗癌饮对其影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6年参与的“益肺抗瘤饮对肺癌生长转移的病理学改变的影响”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91年、94年、99年分别应邀赴日本、捷克、美国、越南、泰国等国进行风湿病学术交流,94年、96年、98年多次应邀赴台湾与香港地区进行风湿病学术讲座,受到国内外同行一致好评,94年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证书。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着作12本。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陈湘君教授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是在肝肾精血阴津亏虚邪火内生的基础上,感受风湿热毒或因曝晒日光,内外相合,两热相搏,导致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经脉痹阻,脏腑亏损,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个肝肾亏损为本,邪毒亢盛为标,本虚标实的疾病。

治疗当以滋养肝肾、清热解毒为原则。

由于其病程漫长,症状复杂,因此其邪正虚实并非一成不变。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陈教授将本病分为五型。

(一)热毒炽盛型:相当于急性发作型暴发型,多见于少女,来势凶猛,病情严重。

主要症候:高热稽留,面手胸腔等处出现红疹红斑,颜色鲜红、灼热或手足出现瘀斑,关节肌肉酸痛较甚,头痛剧烈,目赤、咽痛,口干口苦,气粗喘急,尿赤便秘,烦躁不宁,甚至谵妄,四肢不时抽搐,或吐血、鼻血、尿血,舌质红绛或光绛少津,苔黄糙,脉多弦数。

治则:清热解毒,凉营清心。

常用药物:生地、玄参、紫草、蚤休、丹皮、水牛角、赤芍、白花蛇舌草、板蓝根、金银花、山栀、青蒿。

高热不退加人造牛黄、安宫牛黄丸、醒脑净;神志昏迷加神犀丹、紫雪丹、鲜菖蒲或针刺人中、百会;手足抽搐加羚羊角、钩藤、全蝎。

该型多采用中西医结合共同抢救,以中药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同时辅以中等量激素短程治疗。

(二)肝肾阴虚型:大多为缓解及稳定期,多见于中老年妇女。

主要症候:头晕耳鸣,神疲乏力,不耐劳作,低热缠绵或稍事活动即热度升高,午后颧面升火,面颊及手掌、手指尖红斑隐隐,腰酸膝软,脱发,月经不调,苔薄舌红,脉细数。

治则:滋养肝肾,清热通络。

常用药物:生地、熟地、知母、黄柏、茯苓、山茱萸肉、丹皮、牛膝、玄参、
赤芍、白芍、草河车、丹参、旱莲草、白花蛇舌草。

潮热不退加青蒿、地骨皮;脱发加首乌、枸杞子、女贞子;面颊口腔红斑溃疡加芙蓉叶、野蔷薇花、碧玉散。

(三)气血瘀滞:经脉痹阻型:多见于以肝损害为主者。

主要症候:关节肌肉酸痛,腰脊酸软,肝脾肿大,淋巴结肿痛,胸胁掣痛,部位固定,脘腹胀闷,纳少,头晕心烦,月经不调,面颊及指尖红斑色褐或不甚鲜红,或有雷诺氏现象,唇舌紫或有瘀斑,脉弦细而涩。

治则:养阴柔肝,活血通络。

常用药物:生地、玄参、枸杞子、当归、赤芍、白芍、丹皮、郁金、丹参、虎杖、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蚤休、红花。

肝脾肿大加莪术、鳖甲煎丸。

胁痛加川楝子、延胡索、平地木;关节酸痛加寻骨风、威灵仙;肢端紫绀加地龙、益母草;斑片色褐加桃仁、生蒲黄。

(四)气阴两亏型:多见于缓解期。

主要症候:身热时起时伏,热势昼升夜降,怕风自汗或潮热盗汗,短气乏力,头晕,心悸少寐。

面颊、四肢红斑隐隐,舌嫩红,脉细濡。

治则:气阴双补。

常用方药: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玄参、丹皮、赤芍、黄芪、白术、茯苓、黄精、丹参、白花蛇舌草、甘草。

自汗盗汗加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心慌气短,脉结代加苦参、远志、炙甘草。

(五)脾肾阳虚型:多见于以肾损害后期为主。

主要症候:面色苍白,颜面、下肢浮肿,精神痿靡,周身无力,畏寒肢
冷,纳少便溏,心悸短气,手足紫绀,甚则出现胸水、腹水,尿少气急,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

常用方药:温补脾肾,兼清邪毒。

常用药物:仙灵脾、巴戟肉、补骨脂、菟丝子、附子、山药、猪苓、茯苓、黄芪、白术、米仁、六月雪、草河车、白花蛇舌草。

蛋白尿加玉米须、田字草、金樱子、米仁根;尿少腹胀加葶苈子、车前草、腹水草。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祖国医学虽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痹证”、“历节风”等。

历代医家对痹证论述非常详尽。

根据《济生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及《类证治裁》“诸痹……良由营气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久而成痹”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治验,认为类风关是以正气内虚、元气不足(禀赋不足,肝肾亏损,气血亏虚)为致病的基础,复因起居失常,劳累过度,产后体虚等因素,导致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寒湿邪乘虚而入,搏结于筋骨、经络、关节、肌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乃成痹证。

类风湿病人除有关节肿胀重着,疼痛、皮下结节、畸形等局部表现外,还有乏力,面色苍白,食欲减退,形体消瘦,低热等。

从全身症状来看,本病系全身属虚(气虚、血虚、阳虚),局部属实(寒凝、血瘀、痰阻),本虚标实的疾病,所以益气温阳,养血通络,补益肝肾以扶正,活血化
痰以祛邪是本病的基本治则。

类风关有活动期与缓解期之分,活动期以阳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大肆袭虐,患者素体肝肾不足,则邪更易深入久留。

故活动期治疗以益气温阳、祛风散寒化湿、益肾通络为主。

常用方药:黄芪、桂枝、巴戟天益气温阳散寒;防风、青风藤、乌梢蛇祛风通络;防己、猪苓、茯苓利湿;当归、红花活血,所谓“治风行治血”;首乌、骨碎补、狗脊补益肝肾,祛风除湿。

若寒热夹杂或寒郁化热者则温凉并用,常加用知母、忍冬藤、土茯苓等清络热除湿毒等,此外,考虑患者“本虚标实”的特点,内服峻剂毒药不堪忍受,故适当辅以大辛大温峻猛之剂外用以祛邪。

方用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细辛、红花、枯矾等煎汤薰洗,从而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缓解期邪实之象不明显,但由于患素体肝肾不足或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