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西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汉武帝与秦始皇的比较: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统治 皇帝之下设丞相、太
措施 政治 尉、御史大夫;推行郡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的不 县制
同点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民族 以战为主:修长城抵御 有战有和:派卫青、霍去病北击
关系 匈奴、南征百越
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行全国
交流与发展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
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
圆圆形形方方孔孔半两半钱两作钱为标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
巩固
经济 准货币(教材最新表述:
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统
统一货币),在全国流
措施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一的
通;统一度度量量衡衡制度
措施
统 一 车 辆 和 道 路 的 宽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
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阶段特征】 中国
秦汉时期是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1)政治: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得到巩固(皇帝制度、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等) (2)经济: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 发展 (3)思想文化:秦朝“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 扁鹊 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
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黄帝 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 内经》 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作者 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司马马迁迁 历史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历史
③关于古今关系,陆贾认为:“古今同纲纪。”这 关于古今关系,陆贾认为: 古今同纲纪。 万世不易的“纲纪”就是仁义。无论古今, 万世不易的“纲纪”就是仁义。无论古今,以仁义为 原则治国就会成功,违背仁义原则就会失败, 原则治国就会成功,违背仁义原则就会失败,这是儒 家的一贯思想。 家的一贯思想。 不同的是,陆贾认为在坚持仁义的原则下, 不同的是,陆贾认为在坚持仁义的原则下,治国的 具体办法应当“因世而权行” 具体办法应当“因世而权行”。 不同于先秦儒家的特色是陆贾强调“无为” ④不同于先秦儒家的特色是陆贾强调“无为”。他 夫道莫大于无为。 说:“夫道莫大于无为。” 虞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 虞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 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陆贾为两汉前期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勾画了一个基 本的轮廓,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 本的轮廓,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
④在历史观方面,《淮南子》提出“事”与“道” 在历史观方面, 淮南子》提出“ 一对范畴。 一对范畴。 “事”指每个时代的事物,包括典章制度、治国方 指每个时代的事物,包括典章制度、 伦理规范、风俗习惯; 略、伦理规范、风俗习惯;“道”指社会历史生活的 规律性。关于二者的关系, 是变化的现象, 规律性。关于二者的关系,“事”是变化的现象,“ 是不变的本质。 道”是不变的本质。
④贾谊激烈批评了“无为”思想。他认为秦之所 贾谊激烈批评了“无为”思想。 以灭亡,主要的是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 以灭亡,主要的是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即没有推 行礼制。秦亡的原因不仅在于苛政,而且在于“ 行礼制。秦亡的原因不仅在于苛政,而且在于“失礼 所以要采取的治国方针就不是“无为” 而是“ ”。所以要采取的治国方针就不是“无为”,而是“ 有为” 建立和推行礼制。 有为”——建立和推行礼制。 建立和推行礼制 贾谊的思想有、融合儒法的特点。在仁义和功利的关 贾谊的思想有、融合儒法的特点。 系上,他既强调仁义,又不反对功利, 系上,他既强调仁义,又不反对功利,而把二者统一 起来。 起来。他提出的一系列治安对策都贯穿着二者统一的 观点。他的“民本”思想,既主张“爱民” 观点。他的“民本”思想,既主张“爱民”,又主张 把民看成是可畏的异己力量加以控制。 把民看成是可畏的异己力量加以控制。他的礼治观念 认为,礼既反映尊卑关系,又反映强弱关系。 认为,礼既反映尊卑关系,又反映强弱关系。这种融 合儒法特点也就是所谓的“霸王道杂之” 合儒法特点也就是所谓的“霸王道杂之”。
秦汉的政治制度
特征: (1)皇权至上
材料三: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 —地位不可僭越 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 (2)皇位世袭 廷尉(李)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 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权力不可转移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 (3)皇权独尊 士议曰: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 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 —权威不可世俗 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 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 “可。”
二、经济上:①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经济 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 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三、思想文化上: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 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汉赋是主要 文学形式;许多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中央集权, ‚ 有利于巩固了国家统一, 体现了政治制度的进步。 秦四十八郡
上郡、巴郡、汉中、蜀郡、河 东、陇西、北地、南郡、南阳、 上党、三川、太原、东郡、云 中、雁门、颍川、邯郸、巨鹿、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 砀郡、泗水、薛郡、九江、辽 东、代郡、会稽、长沙、齐郡、 琅玡、黔中、广阳、陈郡、闽 中、南海、桂林、象郡、九原、 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 内、衡山、鄣郡、庐江
秦朝的政治
一、秦统一六国《 3年高考2年模拟》P5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资料)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地方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 皇帝)
1.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决策系统(皇帝制度) 2.以“三公九卿”为轴心的中央政务系统(三公 九卿制度) 3.以“郡县”为基础的地方施政系统(郡县制度) 4.为施政配套的辅助系统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1、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2)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其思想涉及军事、政治、逻辑、伦理等方面,注重实用而欠缺理论性与系统性。
墨子的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6、兼相爱,交相利(1)战国时期的墨子的政治思想(2)墨子社会动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因此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3)“兼相爱交相利” 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7、尚同(1)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2)天下大乱在于异义,而国家的起源是统一思想的需要,因此墨子主张君主和尚贤的基础上"立统一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即所谓的“尚同”。
5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授业图: 授业图:汉 代崇尚儒学, 代崇尚儒学,经 术成为入仕之途, 术成为入仕之途, 不少家族世代治 经,形成家学传 统,老师和门生 之间形成终身的 师承从属关系。 师承从属关系。
授业图(汉代画像) 授业图(汉代画像)
(三)两汉的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2. 科学技术: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数学成就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 武 帝 刘 彻
主 父 偃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 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集权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集权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一 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 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一些弊端, 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一些弊端,如 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专权。 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两汉的社会经济
背景:大一统局面下, 背景: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1.农业 1.农业 ①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②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 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
3. 文学 汉赋 一种专事铺陈辞藻、 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 是吸收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西汉早期麻纸 甘肃放马滩出土) (甘肃放马滩出土)
蔡伦像 汉代造纸流程示意图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 古代数学专著, 古代数学专著,是“算经 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上承先秦数 学发展之源流, 学发展之源流,入汉之后 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 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删 补和修订, 补和修订,大约于东汉初 公元1世纪)成书, 年(公元1世纪)成书,是 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 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一 元二次方程解法等是当时 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 方法。 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以 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 学体系的形成。 学体系的形成。
秦汉时期的政治
2、皇帝制度
• (1)来源:“始皇帝”的来历:嬴政
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
“五帝”中取一个“帝”字,作为自
己的名号,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
“
”, 嬴政自称“始皇帝”。
• (2)特点
显示权力的不可转
移,
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3、中央官僚机构
• (1)内容:三公是指: 、 和 。
辅佐
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
诸侯国拥有很强 的地方独立性, 容易发展为割据 势力
郡县制 相同点
封建社会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 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是按地域划分的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 郡县则是地方行
或朝廷任免调迁, 官位不世袭,官吏
政机构,受制于 中央,有利于中央
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集权的加强和国
家的统一
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并在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利
评弊 价
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董仲舒)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主要),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创造灿烂文明及 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抵御外来侵略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 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妨碍地方的发展;人民受到沉 重的政治压迫 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 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
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
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和经济和思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 ①政治: 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 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起
秦 朝 灭 亡
刘 邦 攻 入
公 元 前
咸 阳
年
,巨
子鹿
婴之
投战
降
,
主题二 西汉的兴衰 (前202--------公元9年,国祚210年)
建立
恢复和发 展(休养
生息政策) 汉武帝的大一统
衰亡
8
60 119
138
202
前 年 , 西 汉 建 立西秦事世行楚汉战争朝件、、汉昭中之有史宣央后:称中集前的文 景 之 治西权兴大汉汉汉 高 祖 刘 邦、 衰一,建王落统与立莽前年张骞出使西域、王东、阶篡朝汉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休汉级。统养矛。历一与 匈 奴 三 次 大 战生西盾1称汉 武 帝 派 卫 青 、 霍 去 病息2加汉汉帝、前 年 , 张 骞 第 二 次 出 使 西 域深后朝。文致期。其景,使是中西 域 开 始 正 式 归 属 中 央 政 权之因西中前 年 , 设 西 域 都 护 , 标 志 着,治汉土国较、由地历大西 汉 灭 亡汉盛兼史的武年 王 莽 篡 汉 , 建 立 新 朝 ,转并上历盛衰盛继史。
期 分 裂 的 时 期 三 国 时 期 。
布 灭 亡 , 中 国 历 史 又 进 入 了
年 , 曹 操 次 子 曹 丕 逼 迫 汉 献 帝
让
位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考点一“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图解历史“百家争鸣”2 / 222 / 22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
“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先秦诸子思想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③ 仁 ”;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 (1)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④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2)提出“⑤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3)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子治理论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无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代表下层民众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误区警示 1.老子的身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西汉思想与政治
西汉思想与政治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思想和政治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西汉时期的思想和政治主要趋势,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一、西汉思想1、儒家思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思想的主流。
儒家学者主张“仁爱”、“礼制”和“忠诚”,这些思想观念为当时的社会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持。
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为后世的儒家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2、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在西汉时期,道家思想也受到了重视。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其著作《道德经》被视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道家思想对西汉政治有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西汉政治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西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皇帝成为了最高的统治者,地方官员分为郡、县两级,由中央直接管辖。
这种政治体制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2、郡国并行制在西汉时期,郡国并行制成为了地方行政制度的主流。
郡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区,而国则是由诸侯王统治的封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自治和多元化,同时也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3、选拔制度西汉时期,选拔制度逐渐形成。
政府开始通过举荐和考试选拔官员,这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选拔制度的出现,使得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参与国家治理,增强了政府的能力和稳定性。
三、结论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思想和政治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为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国并行制和选拔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也增强了地方自治和多元化。
这些思想和政治趋势共同构成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祭祀活动和宗教信仰一直与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以仁义为本的治国主张
陆贾从历史上王朝兴败的经验中总结出,治理国家应当以仁 义为本,即要“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 ”,“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 为救治秦政积弊,解决汉初百业凋敝的现实问题,陆贾从以 仁义为本的治国方针出发,提出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德治与刑罚的关系。二是义与利的关系。三是政策与民 心的关系。
陆贾基于历史变化的认识,力主历史经验要为现实社会政治 服务,古为今用。 治国理民不能拘泥于上古圣王,而应从实际需求出发,善于 通变,“因世而权行”。 陆贾的政治思想以仁义为本,又倡导无为之治,对汉初儒学 恢复有所助益,符合汉初亟需恢复社会政治秩序的要求,适 应了汉初由乱到治的历史发展趋势,对汉初统治者的政策选 择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节
秦始皇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
秦始皇(前259—前210 ),姓嬴名政。13岁继王位 ,22岁执掌朝政,公元前2 21年统一天下。秦始皇是中 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创立者 ,这一制度对维护多民族国家 的统一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他主持制定的官制及政 治规制等大体上为后世所继承 。不过,他“ 举措暴众,而用 刑太极”,致使强大的秦帝国 二世而亡。
三、严刑峻法的法治思想
尚武恃刑、轻罪重罚是战国时期秦国法家的治国主张之一。 秦始皇秉承这一传统,实行严刑峻法。 以秦始皇、李斯为代表的秦统治者承袭了韩非的文化专制思 想,并付诸政治实践。秦统治者以暴力方式收缴焚烧书籍、 坑杀儒生,“天下以吏为师”,将专制统治推向极致。这正 是秦始皇严刑重罚思想的典型表现,体现了秦统治者政治思 想的专制本质。
一、总结秦朝速亡教训
贾谊认为,秦统治者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随着政治形势的变 化而调整其政治指导思想。 秦统治者没有认识到攻、守之势的变化,将战争思维照搬于 政权建设过程中,“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以所以败之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指出,如果只是秦始皇施暴政,虐天下,秦朝不至于 二世而亡。继任的秦二世和子婴也不知调整政治指导思想。 明智的帝王理应“相时而立仪,度务而制事”,善于把握时 势变化而调整战略与政策。 贾谊“取与守不同术也”的认识,强调“守”天下与“取” 天下不同,要求统治者根据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 政治指导思想和政策,超越了前人秦亡于严刑酷法、滥用民 力的认识,对汉代统治者及后世多有启迪。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2019/11/15
8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重、难点问题二 (P257)
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儒家复兴)
2019/11/15
9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重、难点问题二 (P257)
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
①对秦兴亡的历史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 A.得到天下后,秦统治者没有及时进行政策调整; B.暴政导致民心背离。
2019/11/15
22
【思考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问答题:
四、汉朝政治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
儒家思想的恢复、上升与演变。汉初,贾谊的政治 反思思想促成了儒学的复兴;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天 人合一和独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汉代的政治指导思想; 中期后,儒学不断向庸俗化、神秘化方向发展,甚至出 现了谶讳之学,受到了诸多有识之士的批评。
子”,代表作是《春秋繁露》,他政治思想的主要成就 是以儒为主、兼收阴阳五行、法家、墨家等的观点,提 出了天人合一和独崇儒术的政治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 汉代统治者的指导思想 。
2019/11/15
12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重、难点问题三 (P261)
2. 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①天与人的关系:主从关系,人类生活的第一原则就是 要奉天。
5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重、难点问题一 (P254)
李斯的法家极端化思想
2019/11/15
6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重、难点问题一 (P254)
1. 李斯:秦帝国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法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第三讲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 文字、版本的歧义
•
整个思想体系的对立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对孔子 哲学家、政治家、教 三代文化的收藏者 的态度 育家、素王、‚为汉 和保存者、先师。 制法‛的圣人。 对六经 六经皆孔子所作,有 六经是三代文化典 的态度 许多微言大义。 章制度以及政治格 言的忠实记录。 研究方 注重微言大义,发展 注重文字疏通和典 法 为章句义理之学。 章制度的阐释,发 展为名物训诂之学。
经书的演变
• 六经(六艺) • 《庄子·天下篇》:《诗》、《书 》、《礼》、《乐》、《易》、《 春秋》 • 《汉书·艺文志》:《易》、《书 》、《诗》、《礼》、《乐》、《 春秋》
经书的演变
• 汉:《易》、《诗》、《书》、《礼》、 《春秋》为五经。 • 唐:《春秋》分为《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礼经》分为《周礼》、 《仪礼》、《礼记》;和《易》、《书》、 《诗》,并称为“九经”。 • 南宋:《孟子》、《论语》、《尔雅》、 《孝经》,加上原来的“九经”,为“十 三经”。
• “今名号不更,无以 称成功,传後世。其 议帝号。”
•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 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 ‘泰皇’。‛ • ‚王曰:‚去‘泰’,著‘皇’, 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 帝’‛。
• 皇帝的威仪 •“命为‘制’,令为 ‘诏’,天子自称曰 ‘朕’。”
皇帝的印章:玉玺
既 寿 永 昌
• 热衷神仙方术
•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 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 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 人,入海求仙人。 • 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 称‘朕’。”
• 2、文化专制主义
• 焚书坑儒
最新-简述秦汉思想与现实政治思考 精品
简述秦汉思想与现实政治思考秦汉时期紧接春秋战国时期之后,而能够将春秋战国时期未曾展开的最重要的法、道、儒三家学说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秦汉时期的正统政治思想,在秦代、西汉前期和西汉中期相继为用,前后嬗替,对当时社会作出各自的贡献,说明《庄子·天下》等关于学术史的理解是正确的。
秦汉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法、道、儒三家相继为用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重复出现,似已成为行之有效的规律。
纵观历代政治得失,适时地完成法、道、儒三家政治思想的嬗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一条主要经验。
一法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结合虽然法家中的许多人物都与儒家有师承关系,〔注除著名的韩非、李斯为荀子的弟子以外,还有战国初期在魏国活动的李悝、段干木、吴起等人,《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略同称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钱穆先生认为其言行近法家。
见钱穆《从先秦学术思想变迁大势观测老子的年代》熊伟整理,载《古史辩》第四册下编。
〕但是从理论体系上看,法家思想是由道家渊源而来的。
《管子·心术上》及马王堆出土帛书《经法·道法》中都有道生法〔注《管子·心术上》作法出乎权,权出乎道。
〕的记载。
在战国及汉初黄老道德之术和形名法术之学〔注有学者称之为新道家、道法家。
〕中,都有由道家思想向法家思想转变的倾向。
道家学说中的道和形名法术之学中所讲的权、衡、刑、法、称、度等等,最初都是抽象的本体概念,是均平、齐一、普适的意思。
法家从道家继承了道的概念,而使之与现实政治结合。
道家追求天道的和谐统一,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法家则以道所生成的法为万物的纲纪,使一切事物都专决于法。
另一方面,法家又通过循名责实的逻辑方法,使道、法等本体概念与具体的赏罚制度相对应,从而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具体的律令。
秦汉思想史
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 ①崇法反儒 ③毁灭文化 ②防止旧势力复辟 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 “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 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 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A
[高考例析]
11、(2013· 高考重庆文综卷) 我 审题干,识记人物主张 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 识记人物:我国古 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 代一位学者 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识记主张: “天人 A.韩非子 合一”的理论,为 B.孟子 统治提供了“天命 攸(所)归”的神 C.董仲舒 学依据 D.朱熹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 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 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 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 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1】(2011新课程)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 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 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 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 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秦汉文化知识框架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经济蓬勃发展
秦
汉朝:统一铸五铢钱
汉
时 文化繁荣, 期 思想统一
秦朝: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汉朝:在中央设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民族联系加强
秦朝:修020
1.“秦王扫六合”
建立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王嬴政
秦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朝
巩固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 思想:焚书坑儒 军事:筑长城、开南疆
2.“伐无道,诛暴秦”
原因
秦
末
农
经过
民
起
义
结果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大泽乡遇雨 第一阶段:陈胜、吴广起义 第二阶段:刘邦、项羽起义 秦朝灭亡 西汉建立
3.大一统的汉朝
原因
大
一
统
的
措施
汉
朝
客观:“文景之治”的经济基础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 政治:削弱诸侯国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中央设太学
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4.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
汉通西域
汉设西域都护 班超经营西域
丝绸之路
5.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治大一统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晁错的政治思想:晁错主要是一个政治家,带有明显 法家色彩,汉景帝时期深得信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 策,比如移民实边、纳粟等,最著名是削藩政策,结果 引发了七国之乱,以身殉之。
·汉武帝的功业:经过汉初几十年的恢复发展,国家和 社会都比较富足,已不甘心清净无为,各地豪强兴起, 已威胁到地方政权,也不可能继续无为而治,汉武帝少 年登基,但是最初受到具有黄老思想的窦太后的制约, 太后去世后,武帝开始有所作为,大举革新。
• 法家思想与秦代制度:秦人以征服者的姿态统治着东 方六国故地,秦代制度是秦国制度的扩大,其基本依 据是法家思想,以绝对的君主专制为基点,通过严刑 峻法的恐吓手段,追求中央集权的国家效能的最大化。 法家思想经过丞相李斯的发展和实践达到了极端的程 度。
• 中央集权思想——郡县制正式取代分封制:秦帝国初建时曾 有分封子弟震慑地方的建议,实际是主张恢复西周制度。李斯 认为分封破坏了中央集权,不但不能安定地方,分封形成的独 立王国反而是动乱之源。秦始皇支持李斯,正式确立了郡县制, 并设立乡、亭两级基层组织,中央政令直达社会底层,成为以 后中国古代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当然历史不是直线发展 的,西汉、西晋、明代有不同程度的反复)。
汉武帝的政治措施:政治上首要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用主父偃建议,以“推恩令”削藩,由皇帝侍从组成 的中朝掌握权力,以刺史检查郡守,以察举制选拔人 才,同时也任用酷吏推行政策。
汉武帝的对外扩张:武帝大力加强中央军力,数次远 征漠北,大举进攻匈奴,形成“漠南无王庭”稳定边 疆,又出兵西域、平定南越,大大扩张汉文化的影响 范围。
西汉初年的分封:汉初认为秦由孤立而亡,重新 采用分封制,先分封了异姓诸王,后规定非刘姓 不王,是政治制度上的一次大倒退。
汉代思想的特征是以儒为主、诸家融合:儒家的道德理 想、法家的法令制度、道家的无为而自、阴阳家的天人 感应、五行始终,都是汉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元素,没有 一位学者或者著作是纯粹的一家思想,其中儒家吸收诸 家成分,逐渐上升为主导思想。
七国之乱与分封制的削弱:汉初诸侯国势力强大,经 过几十年的积累,逐渐成为动乱的根源,分封制的弊 端日益显现。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但是大一统已 成为人心所向,叛乱很快失败标志着分封制终将被历 史彻底淘汰。
·贾谊的政治思想:贾谊思想融合儒、法,少年成名,英 年早逝,所建言常被采纳,对于文帝时期的改革颇有贡献。 其论政强调民本、礼治、教化,本于儒家,但也掺杂黄老 思想,有论者以为近于杂家,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郡县制和 分封制主张兼采其长,“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人民的困苦:秦始皇的功业背后是人民的沉重负担,长 城、驰道、灵渠、击匈奴、征百越还可以说是巩固国家的 必要措施,修建阿房宫、秦始皇陵则完全是为了满足一己 的私欲,沉重的赋税和劳役使小农经济濒于崩溃,严刑峻 法使人民时时面临伤残和死亡的威胁。
秦朝的灭亡:秦代社会象一辆超速行驶的汽车,这 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是难以持久的,大泽乡起义星火 很快蔓延,六国贵族的后代和各地困苦中平民蜂拥 而起,使秦帝国的雄伟大厦很快土崩瓦解。
昭宣中兴:昭帝、宣帝时期延续了武帝晚年的恢复政策, 削减财政支出,降低人民负担,使流民回归,百姓充 实,国库也重新有些积蓄,稳定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史称“昭宣中兴”。
《盐铁论》与儒家理想主义:昭帝时期召开了一次著名 的会议,讨论盐铁专卖这一具有法家色彩的政策,会议 的记录形成了《盐铁论》。会上代表儒家思想的贤良、 文学对主持盐铁专卖的桑弘羊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虽然 最后结果是“罢榷酤而盐铁如旧”,但是标志着孟子以 来的儒家理想主义影响增大。
•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之三——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 妇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这是从其基本理 论推演出来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君、父、夫为统治 者,臣、子、妇为被统治者,建立完全专制的关系。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经靠儒生的记忆用秦以后通行 文字写成,与先秦的原始文献有一定差异,研究今文经形成 的学派具有注重微言大义的特点;古文经是经秦焚书后幸存 下来的先秦原始文献,用先秦古文写成,但十分残破,研究 古文经形成的学派具有注重文字考证的特点;西汉今文经学 占统治地位,对政治有很大影响。
先秦典籍的又一次浩劫:项羽火烧咸阳宫,使禁 书后官藏的先秦典籍又遭一次大劫,很多著作从 此消亡,思想史只能是非常残缺的思想史。
二、西汉政治思想
刘邦集团创建汉朝:平民出身的刘邦集团击败了贵族 出身的项羽集团,这一结果生动地反映出战国以来中 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分封制为基础的传统等级 制度已经基本消亡了。
·思想文化领域的绝对专制——焚书坑儒:春秋战国 时代百家争鸣,秦统一后认为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必然 构成对政治一元化的威胁,因此采取了焚书坑儒的野 蛮政策,造成一次文化上的大浩劫。
“以吏为师”:李斯提出“以吏为师”,也就是说 臣民需要学习的只是官方准许的知识,不要再有任 何其他的思想和文化。
•强调法的客观合理性和神圣性。李斯则把君主专制发展到 极端,认为君主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全天下的人民 和资源都是为了满足君主一人的欲望,很明显,这种无限 扩张的君主欲望必然导致自我毁灭。
•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之二——天人感应,历史循环:在法家的 理论体系里,对专制君主几乎没有任何制约,所以这种不平 衡的体系必然因君主意志的无限扩张而崩溃。董仲舒发展了 先秦阴阳家的学说,提出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天,君主必须靠 天命的支持才能统治,天命转移,王朝就会垮台,所以君主 必须重视天灾的警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意,这起到了一 定的制约作用。
·汉初黄老思想的盛行(《淮南子》):源出于先秦道 家的黄老思想成为汉初的主流思想倾向,这实际上是对 秦代暴政的反动,主张清净无为,顺其自然,这种消极 的不干涉主义的执政风格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文景之治:汉高祖时期,汉初制度上还比较粗糙,有 些延续了秦制,有些恢复了先秦制度(分封),汉文帝 改革和废除了多种严酷的刑罚,进一步减轻了赋税,简 朴自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 息,社会经济逐渐发展恢复,国家富足,人民安乐,成 为古代史上著名的治世。
• 儒法合流,王霸并用(表儒里法,上儒下法):儒学独尊 并不意味着法家退出历史舞台,国家的行政效能必定要依 靠法令和刑罚来推行,汉武帝仍然重用酷吏执行政令,形 成了儒法合流、表儒里法、上儒下法的格局。儒家和法家 相互配合,儒家思想有很高的地位,具体行政运作则渗透 法家的精神(循吏和酷吏),汉宣帝明确说“汉家制度” 是“王霸道杂之”,这也成为以后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基 本精神。
秦、西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张永
一、秦代政治思想
• 秦始皇统一天下,创建帝国: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 成为生产和战争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断扩张疆土,最 后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全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秦帝国的功业:秦始皇雄心勃勃,要创建万世传承的帝 国,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修建驰道,北击匈奴,建 万里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而且不辞劳苦,多次 出巡,奠定了中国作为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基 础。
汉初儒家思想的抬头:刘邦集团本不重视文化,对各种 思想没有成见,但是马上得天下毕竟不能马上治之,儒 家思想稳定统治的功能已经初步显现,叔孙通制朝仪, 刘邦方知“皇帝之贵”。
·陆贾与《新语》:陆贾思想是融合儒、道,批评秦 政,宣扬仁义,反对严刑峻法,主张贤人政治,是复 兴儒家的先驱,但他同时也受道家思想和时代氛围的 影响,倾向于“无为而治”,而儒家强调道德教化本 身也含有“无为”的因素。
汉武帝晚年的忏悔:武帝的功业几乎耗尽了国力和民力,社 会紧张的状况几乎与秦代无异,好在武帝晚年认识到这一点, 下“轮台诏”自责:“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 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这 也是儒家思想中和了法家政策,最终没有重蹈亡秦的覆辙。
•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之一——大一统:从今文经《春秋公羊传》 出发,以一元论的哲学为基点,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对立的矛 盾必须统一,也就是一方为主体,另一方服从,否则就会混乱 而不能持久,据此发挥“大一统”的思想,成为支持君主专制 的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现代法制社会统一于法,而不是君主 的个人权威和意志,更加理性、人道)。
• 西汉的谶纬学说:今文经学中的天人感应学说向愚昧迷 信的谶纬学说发展,别有用心的人编造了大量纬书,根据 各种天灾异象,以符命、隐语作荒唐的预言,在科学极不 发达的时代,竟然在社会上形成了极大的势力,甚至对政 治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
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巨大的功业必然耗费巨大的财力, 武帝用尽一切手段增加中央财政,包括统一货币、盐 铁官营、均输、平准,又实行算缗、告缗搜刮商人, 同时大举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汉武帝的文化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三 百年里一直主要是在野的学说,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儒生 公孙弘封侯拜相,儒学成为国家官方主流意识形态,通过 设立各级学校系统传授,创造了一个士大夫阶层,支撑着 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这个传统延续了两千年,对中国政 治思想发展影响至为深远。
·汉初政治:汉初根据民穷财尽的实际情况,采取 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解散大多数军队,减轻田 赋和劳役,法令宽和,选择官吏多用“重厚长者”, 对外也实行和平方针,国家和社会的元气得以逐渐 恢复。
汉承秦制:这一时期不以创新为时尚,一切因 陋就简,“萧规曹随”成为佳话,多数法令基 本继承秦代,甚至服色也懒得更动,只是执行 的精神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