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
《断章》精品课件
![《断章》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631d6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7c.png)
《断章》是卞之琳在创作初期所 写,当时的他正在尝试用现代主 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
考。
02
《断章》的诗歌赏析
语言特色
01
02
03
简洁明快
卞之琳的《断章》语言简 练,节奏明快,每句诗都 短小精悍,易于理解。
含蓄隽永
虽然诗的语言直白易懂, 但背后的含义却十分深刻 ,需要读者细细品味。
富有哲理
拟人
02
如“窗子叹息了”,“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赋予
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增加了诗的情趣。
对比
03
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对比鲜明
,表现出矛盾与冲突。
结构布局
平行结构
诗中多次使用平行结构,如“桥上的灯/桥下的灯”和“窗子 /玻璃窗”,这种结构使诗更加整齐、有节奏感。
回环往复
批判精神
诗歌鼓励人们保持批判精 神,勇于揭示和揭露社会 不公和不平等现象,推动 社会进步和发展。
唤醒良知
诗歌通过描绘社会现象, 唤醒人们的良知和同情心 ,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正 现象时采取积极的行动。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1 2
人生意义
诗歌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鼓励人们积极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 满足。
主题与情感
孤独感
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传达了一种孤独的情感,这种孤 独感既来自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也来自诗人对自然的感受。
诗歌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种感悟既包含了对人生的理解,也 包含了对自然的赞美。
人生无常
诗歌中的“人”与“风景”等意象的 对比,表达了人生无常的主题,这种 主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该论文从意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断章》中各种意象的运用及 其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共18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12e125a102de2bd960588d4.png)
课堂总结
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 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 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 发现。正所谓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 雷特”,希望同学们回去再多读多思,从 而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者诗词欣赏
为什么 卞之琳
我可以锁住笔 为什么 却锁不住爱和忧伤 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末了,想起那么一段话: 鱼说:你看不到我在哭泣,
因为我在水里。 水说:我能感觉的到你在哭泣,
因为你在我心里。
布置作业
阅读卞之琳的新诗《断章》,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
卞之琳
1.通过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 歌的情感及其蕴含的哲理。
2.分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 意境美和画面感。
3.培养学生辩证联系看待事物 的能力。
卞之琳(1910—2000),笔名季陵,江苏海门人.现当 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与李广田、何其芳 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 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1.镜头组合。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构成这首诗的正是 日常生活中的几个“镜头”。两节诗各是一 组镜头,镜头中主客的流转,增强了诗歌的 画面感和意境。
2.构思独特,意蕴深厚。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 而又复杂的哲理,但是诗人并未直接陈述, 而是通过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表现出 来。诗歌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 深邃悠远,富有暗示性。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断章》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d87b4fad02de80d4d840b4.png)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于一九三五年写就的精短小诗《断章》,就所有诗歌读者来说无人不晓。
全诗两节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就这么一首篇幅精短、语言明白晓畅的小诗,在问世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吸引了无数读者,很多人纷纷撰文对诗作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这充分说明了小诗《断章》貌似简单实不简单,它有着含蓄而丰富的意蕴。
赵毅衡说:“诗的分行、分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学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所以解读诗歌时,诗歌文本中的所有符号与关系都要抓住,若有遗漏,解读就会受影响。
解读《断章》时,首先要抓住的是标题,该标题与李义山的那些《无题》诗的标题不同,“无题”为题虽也能给解读一些思路上的启示,但终究太过朦胧,而“断章”却是解读《断章》的金钥匙。
“断章”即“片断”即“镜头”,事实上《断章》一诗从文本结构看就是两个或三个“片断”“镜头”的一种简单而巧妙的组合。
作者所要传输给读者的所有主旨、意蕴等信息全部融合在这组合的“镜头”中。
读者要提炼、解读出这些信息,首先就要抓住标题“断章”这把钥匙。
那么,作者组合了几个什么样的“镜头”?这些组合的“镜头”蕴含了哪些主旨、意蕴方面的信息?我们来具体解读。
解读一:通过不同“镜头”,展现人生中的“巧合”此种解法将《断章》整首诗理解为两个“镜头”的组合,上下节诗各为一个“镜头”。
上节诗“镜头”:(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有一天,你兴之所至跑到一座桥上欣赏前面的美丽风景。
而此时,另外一个人欣赏风景的兴致也来了,他(她)就因地制宜,推开窗户或跑到阳台欣赏起前面的风景来。
这两个人所做的事本不相干,你欣赏你的,我看我的,井水不犯河水。
但巧合的是,看风景的他(她)所看的风景就是“你”所在的这座桥及其周围的景观,而他(她)又发现“你” 才是他(她)所看风景中的亮点———他发现“你”身材高挑,长发飘飘,穿一袭白色或红色连衣裙,或是别的什么样的耀眼的装扮,看上去是那么的楚楚动人;或者她发现“你”身材魁梧高大或挺拔修长,看上去风度翩翩、气质非凡。
名家经典赏析:《卞之琳:断章》
![名家经典赏析:《卞之琳:断章》](https://img.taocdn.com/s3/m/e62d386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b.png)
名家经典赏析:《卞之琳:断章》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0月(1935年)
【点评】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笔名季陵。
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徐的赏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还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中国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2000年12月2日去世。
主要作品:《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断章》: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像,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
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像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是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让人遐思无限。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e20a4203d8ce2f006623ae.png)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断章》赏析
![《断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7ea89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0.png)
《断章》赏析《断章》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断章》赏析,欢迎浏览!《断章》赏析篇1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在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下产生的。
法国象征派的先驱者波特莱尔《恶之花》给了他们很深的影响。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具有以下特点:⒈注意诗歌形象的象征性;⒉注重诗歌的暗示性;⒊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
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黄金时期。
戴望舒是这一时期现代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
卞之琳、何其芳等人也是很有影响的人。
到了四十年代,卞之琳和冯至以及他们的学生穆旦等,又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拓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现代主义诗歌追求一种诗情智化的审美情趣。
表现为感情和理智的统一,这是对五四以来哲理诗(理趣诗)的更高层次的超越,诗人把哲理的思考完全溶化在象征性的意象之中,隐藏在情感抒发的深处。
只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和思维的线索,不给你明确提示和固定的答案。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艺术的空框,任你凭自己的玩味做一个填空的游戏。
卞之琳的《断章》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歌分别用两节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哲理思考:“你”是画面上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
围绕着“你”,有“桥”,有“风景”、有“楼”,有“楼上看风景的人”这些看来互不相干的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成了一幅图画并且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哲学沉思:在宇宙和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互相关联的。
没有真正的绝对,也没有真正的孤立。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是“画面”的主体(主动者),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被动者),到了第二行诗里,“画面”依旧,而主客体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的人”已经成了“看”的主体(主动者),而你这个原来是看风景的人,又变成了被看的风景了。
卞之琳《断章》原文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5474c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9.png)
断章作者: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品鉴赏《断章》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
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如何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宝典]卞之琳《断章》赏析教案
![[宝典]卞之琳《断章》赏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9d9af067ec102de3bd8982.png)
[宝典]卞之琳《断章》赏析教案卞之琳《断章》赏析一、作者简介: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
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
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二、关于《断章》:《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赏析: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
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05719a4f5335a8103d2203f.png)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的“相对”,还是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卞之琳优秀课件
![《断章》卞之琳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248b1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19.png)
文学影响
《断章》对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诗意表达、意象运用和哲理思考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 示和借鉴。
社会价值
《断章》所传达的爱情、孤独、人生等主题思想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它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 值,关注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态度,对于 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引导人们 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注内心世界和精 神追求,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断章》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诗 歌作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通过学习和讨论《断章》,有 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交流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欣赏更多优秀诗篇
卞之琳在当代文坛地位和影响
当代文坛地位
卞之琳是中国当代文坛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和翻译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学术价值。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对中国现代诗歌和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和翻译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的诗歌观念、艺术追 求和翻译理念对后来的诗人和翻译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和翻译事业
主题思想阐释与价值意义
爱情、孤独、人生等主题思想解读
爱情主题
诗中通过描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场景,表达了爱情的相对性 和无奈。这种爱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浓烈情感,而是一种淡淡的、内敛的、含蓄的情感。
孤独主题
诗中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传达出深刻的孤独感。每个人都在自 己的世界里孤独地生活,同时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这种孤独感是现代人普遍的情感体 验。
《断章》ppt课件
![《断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f7424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d.png)
断章
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 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 之间建立联系,使其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 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接,最终形成了无限 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重点探究
1.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请你找出来,说说这些意象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
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 楼 明月 窗子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 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 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 上又产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的 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重点探究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重点探究
4.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拓展延伸
鱼化石 卞之琳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拓展延伸
诗人曾对本诗作过这样的注释:“鱼成化石的时候,鱼非原来的鱼,石也非原 来的石了。这也是‘生生之谓易’,近一点说,往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我们乃珍 惜雪泥上的鸿爪,就是纪念。”
第3课 断章
卞之琳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能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诗歌营造的意境 2.品读诗歌,评析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43896d71fe910ef02df81e.png)
卞之琳《断章》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ppt课件
![《断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2a5a0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7.png)
• 《断章》的作者与背景 • 《断章》的内容解析 • 《断章》的艺术手法 • 《断章》的文学评价 • 《断章》与现代诗歌的发展
01
《断章》的作者与背景
作者生平
生平介绍
详细介绍了《断章》的作者,包 括其出生背景、成长经历、教育 背景等。
文学成就
概述作者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地 位,以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05
《断章》与现代诗歌的发展
《断章》对现代诗歌的启示
01
02
03
语言简练
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 沉的情感和哲理,对现代 诗歌的语言运用有所启示 。
意象独特
运用独特的意象和象征, 使诗歌内涵丰富,给读者 留下深刻印象。
结构巧妙
诗歌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对现代诗歌的结构安排 有所启示。
《断章》在现代诗歌中的地位
象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与不同时代诗歌的比较
02
《断章》与不同时代的诗歌相比,能够凸显其时代特色和历史
价值。
与不同诗人诗歌的比较
03
《断章》与其他诗人的作品相比,能够突显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文学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人使得诗歌中的意象更加鲜明、生 动,同时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引人深思。
音乐性
诗歌的音乐性
音乐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能够通过音韵、节奏和旋律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断章 》的诗人通过精心选择词汇、调整句子结构和运用修辞手法等手段,使得诗歌具有了鲜明的音乐性。
象征意象的解读
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诗中的象征意象进行不同的 解读。这种解读的多样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得《断章》具有无穷的魅力。
《断章》PPT教学课件
![《断章》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36f55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d.png)
第二幅画面:“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在绿竹野花之间, 你在欣赏这如画美景,但是却有人在小楼的窗内注视着“你”, “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你”成为了别人的 风景。这两幅画面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是“桥上”“楼上” 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的时候发生了联系。
3、诗中主客流转是如何体现的?
(主、客体)
桥上 你
风景(客体)
看
楼上
看风景的人(主体)
(主体) 明月
(主、客体) 你的窗子
装饰
别人的梦(客体)
前两句:看似互不相关的两个画面, 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 系。
后两句:“你的窗子”与“别人的 梦”本互不相关,因“装饰”产生 了关联。
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般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如幻,“你” 的心也笼在盈盈的月色中,“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的窗 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如薄纱一般的月光给“你”一片梦幻 般的宁静与惬意。
“你”在欣赏着如梦如幻的夜色,正赏心悦目时,却不曾想这 样的“你”进入了“别人的梦”,给别人带来愉悦。前三幅画 面中呈现的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第四幅画面则通过联想展开, 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断章》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卞之琳 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其创作
的新诗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 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主 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 历》,合集《汉园集》等。
《断章》表达了什么情感
![《断章》表达了什么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649fbe1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7.png)
《断章》表达了什么情感
世界事物的相对性,别人是你的风景,你又是别人的风景。
事物的相互依存性,明月的意境依赖于你守望的窗,某人的梦因缘于你。
自我中心的谬误性,我们都在复杂关系网络中。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2bb0ff7f1922791688e852.png)
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一首载入中学课本的小诗,论诗者大都把它看作意蕴艰深的哲理诗。
其实这是一首言情诗,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表达爱意的诗。
从写下这首诗开始,他陷入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苦恋,说是苦恋,倒不如说是单相思。
他叫卞之琳,1933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时年虚岁23。
在大学期间,他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了,同年还出版了诗集《三秋草》。
当时,闻一多先生曾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是一个榜样。
其实,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
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诗人不写情诗,那是他还没遇到自己心仪的女孩,一旦遇上文字便泉涌般流出。
早在他毕业前夕,就发现过一个女孩,一个常来旁听的女孩。
他为女孩的容貌所吸引,但他不敢和她搭讪,也不知女孩家住何处。
1933年初秋,他做客沈从文家,竟然发现这个女孩也在。
原来,她是“张家四姐妹”的老四,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
她已被北京大学中文系特招,在文学上颇具才华。
卞之琳和张充和的这次偶遇,让他彻底动了情,他知道了什么是蕙质兰心,什么是窈窕淑女,楚楚动人。
他毕业离校,她刚刚上大一,于是天各一方。
他选择鸿雁传书,他偷偷地给她写信,可是她一封都没有给他回。
多年以后,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这样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
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
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
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断章》的意象
![《断章》的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273ae73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7.png)
《断章》的意象
《断章》的意象:
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
本为作者抽出长诗的一节。
该作品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2、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
3、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断章》的意象结构特点
《断章》的意象结构方式采用了“环中环、套中套”的方式,每个意象之间呈现一种顺接的流动之势。
诗中的每一个事态意象内部又分出若干物态意象,这些意象在上下两句重复回旋,使全诗有了贯穿之线,形成了气脉充盈、通达舒畅的效果。
《断章》的意象表达效果
《断章》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视角的转化,使诗取得了交错重叠的视觉效果,形式丰富多样。
诗中的意象优美、情节生动,镜头切换自然,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和心灵体验。
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现代诗风。
《断章》PPT课件
![《断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fa1a7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5.png)
站在桥上的你
楼
明月
楼上看风景的人
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幅美丽 而形象的画面。这四幅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 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
前两个画面 因“看风景”的动作产生联系
后两个画面 因“装饰” 产生联系
看风景的人在 楼上看你
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
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疑难探究
《断章》用几幅画面阐释了什么哲理?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说。
诗人以短短四行,描绘了四幅画面。既表达出了 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 意义——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有着这样或那 样的关系,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板书设计
断章
桥上:你→看风景
看 楼上:看风景的人→你
装饰
明月→你的窗子 你→别人的梦
万物息息相关 相互依存
主旨归纳
《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 趣、诗思,表达了诗人与主客体相对关系的思考。 体现出一个哲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写作特色
哲学的人生智慧。 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语词,写出
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 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 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贬也好,你自己也被别人或褒或贬。别人 可以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以。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意 境”、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
精读细研
诗人以“断章”为题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诗人以“断章” 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表明是从一首完 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蕴含了思辨的哲理道理。
卞之琳《断章》的意境
![卞之琳《断章》的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ac1835f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7f.png)
卞之琳《断章》的意境《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
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
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断章》中语言形式的安排与内容的暗示意义有一种协调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这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古典诗歌名句。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隐《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
清人陆昆曾在评解后两句用了“对举中之互文”这个说法,这两个人的两行诗,都有这种“对举互文”的特征,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
卞之琳《断章》语言安排即用了这样的方法。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 装 饰 了 别 人 的 梦 。
明 月 装 饰 了 你 的 窗 子 ,
看 风 景 人 在 楼 上 看 你 。
你 站 在 桥 上 看 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 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 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 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 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 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 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 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 连 环 》
余 光 中
/ /
有落 人日 在却 楼回
返回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解读《断章》
问题探究
拓展延伸
卞 之 琳
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 (“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 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 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 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 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返回
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 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 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 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 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 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 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 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 相关”的抽象哲理。
返回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 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 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 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 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 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 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 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 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 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 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3、 关于学术界对《断章》的几种解读;
A)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 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B)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 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 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 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 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 章》。”“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触景生情,储藏在记忆中,当还远远早于这个 日期”。“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 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 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 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 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 义。”
返回
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 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 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 《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 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 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 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 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 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 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 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 返回 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
小结: 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 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 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返回
拓展延伸 口俯你 正望站 梦 在 你俯桥 望头 着看 远明 窗月 头顾你 正 站 念 在 你回桥 顾头 着看 远落 楼日 /
有 人明 在月 窗却
/
仿卞之琳诗意
/ /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 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 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 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 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 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 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 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 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 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 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