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分类: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行政管理,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队伍建设等);2、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内部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理等)两个层面。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一)方向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要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举措,都应该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整体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围绕高校培养目标,科学地组织各方面工作,使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相互配合,减少冲突和内耗,而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三)民主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注重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的民主化,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
(四)多样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根据备类高等学校或学校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应有的秩序,又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应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而调整,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效益性原则: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四种。
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4、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它要求高教体制在以下方面积极改革, 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 1、高等教育领导体制。 2、高等教育投资体制。 3、教育教学体制。 4、高教招生、就业体制。 5、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最终目标是建立起一种主动、 高效、灵活、能进行自我调整的 相对稳定的体制。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 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市场在 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高等教育要改革办学体制,扩大地方和院 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院校在招生、专业设置、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毕业生就业等环节进行 进一步改革”,即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 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办学的格局。
1979年,全国有高校633所,教育 部直接管理35所,占5%,中央部门管理 206所,占33%,各省、区、市管理392 所,占62%。
1983年,国家曾把批准办专科学校 的权力下放给中央各业务部门和省级政 府,结果高等学校超高速发展,1983— 1985年3年间,全国新建高校301所,其 中1985年一年就增设新校114所,平均 三天建一所新校。
第四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任何一个管理系统,都存在功能、 结构和体制等要素。 功能,是指整个系统为达到目的所 具备的能力。
结构,是指构成大系统的各子系统 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依存 关系。
体制,则是大系统与小系统之间的 分工协作、权力和资源分配等关系的总 和。
3、复合型高教管理体制 以意大利、英国、日本为代表。
二、我国的高教管理体制 在建国后,我国学习前苏联,实行 中央集权的高教管理体制。
1954年,全国有高校188所,由 省、区、市管理的17所,占全国高 校总数的9.5%,其他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教部和 中央部委管理。
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体制学校作为一个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场所,其管理体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学校管理体制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管理效率,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
本文将从学校领导层、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三个方面探讨学校管理体制。
一、学校领导层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领导层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领导层应由具备优秀教育背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担任,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校管理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
同时,学校领导层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教师、学生和家长保持良好的关系,并能够与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
此外,学校领导层还应该重视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政策,并合理应用于学校实践中。
二、教师管理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对于教师的管理尤为重要。
学校管理体制应在教师招聘、培养和评价等方面提供支持和规范。
首先,在教师招聘中,学校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选拔人才,确保招聘的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学校管理体制需要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途径和机会,如定期举办教育培训、支持教师参加学术研讨和教学竞赛等。
同时,学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指导与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学校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水平。
三、学生管理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体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规范,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首先,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学生行为规范,明确学生在校内的基本规则和纪律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学校管理体制还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
总结起来,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它涉及到学校领导层、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管理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两个层面。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管理原则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动态性原则6、效益性原则三、高等教育管理方法1、经费配制2、规划3、评估4、调节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含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指国家为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务的责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权力分散型(又称分权制,美国)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简称结合型,英国、德国、日本)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划分是相对的)欧洲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英国模式(以学术与行政结合为主)欧洲大陆模式:学校内部,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校长权力有限,其工作多为事务性。
基层教授的权力很大。
该模式优点是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组织的过于分散化,必然带来效率问题。
美国模式(国家监督模式)在高校内部,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显赫。
校长受董事会委托,全权负责学校内部具体的管理事务。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由《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即党的组织是学校的政治领导核心,校长是学校行政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微观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层面 ,具体包括办学体制、领导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等。
“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今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健全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民主监督机制;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
”1这些意见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首先,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还不够健全,办学主体的单一性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领导权集中在政府手中,党的组织是学校的政治领导中心,学校的发展方向由政府决定,这使得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有所局限,办学主体太过单一,社会无法参与学校管理,浪费了很多教育资源与经费投入,并且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还应稳步扩展,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最重要的途径。
而且,由高等教育扩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学生数量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也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再次,我国高等教育途径还不够多样化。
我国高等教育途径主要是正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在学习型社会视野下,进一步拓展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与途径是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社区教育,打破时空界限,以满足不同年龄的人、不同地区的人对教育的需求。
最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内部改革,不仅要在直接的教育方面有所体现,同时,在高等院校人事与后勤管理方面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不断完善高校教师的聘任制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管理制度
普通高等学校管理制度一、学生管理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关键是保障学生的权益,培养学生的素质。
学校可以制定学生行为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使学生能在学校内遵守规则、守纪律。
学校也要建立健全学生评奖助学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另外,学校还应建立学生处等部门,积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二、教师管理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定期考核评价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学校还可以建立教研室等机构,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另外,学校还应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激励教师提升自身能力,为学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教学管理教学是学校的核心任务,学校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制定教学计划,科学安排各门课程。
学校还可以建立班主任制度,明确班主任的职责,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另外,学校还应加强对教材的管理,定期审查教材内容,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四、校园管理校园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方面,它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学生的安全健康。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包括门禁系统、宿舍管理、食堂管理等。
学校还应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学校的安全和环境的卫生。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总之,普通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对于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规范学生行为、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学质量、加强校园管理,学校能够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管理制度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安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学》
安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第2版)教学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国家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
离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的目的将无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无法保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也将无法落实。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而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科学,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学理论、自觉地运用高等教育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既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又是高校新教师尽快熟悉和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途径,同时还是高校教师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的不竭动力。
为此,我们把《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了促进高校新教师能够尽快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高校教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确保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本大纲是在2009年7月28日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合肥工业大学钟玉海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王守恒教授与安徽理工大学谢振安、安徽财经大学杨天一、合肥师范学院李继秀、合肥工业大学陈群、皖西学院王全林、安庆师范学院张启树、黄山学院余南宁、安徽科技学院李晓东、淮南师范学院廖军和、安徽工业大学毛国红、巢湖学院陶晓丽、安徽大学黄利非和朱光明、池州学院束仁龙、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金艾裙等老师共同研讨、创作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5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5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5.12.27•【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号•【施行日期】2016.06.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高等教育基本制度第三章高等学校的设立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生第七章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高等教育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第三条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
第四条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条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七条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章_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分类: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行政管理,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队伍建设等);2、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内部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理等)两个层面。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一)方向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要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举措,都应该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整体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围绕高校培养目标,科学地组织各方面工作,使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相互配合,减少冲突和内耗,而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三)民主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注重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的民主化,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
(四)多样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根据备类高等学校或学校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应有的秩序,又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应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而调整,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效益性原则: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四种。
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4、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体制一、高等教育结构(一)、概述一般来说,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结合的方式和比例关系。
它是由各要素的特殊本质共同决定的,并按照本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要素的构成状态广义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以及个体结构。
宏观结构是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由层次(水平)结构、科类与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地区(布局)结构以及宏观管理结构;微观结构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由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以及微观管理结构;作为受教育对象的个体,也由其内在结构,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也称个体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体格等等。
这里,主要向大家分析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因为微观结构在其他同学的报告里会有涉及。
1、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的各个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它是纵向结构,高等教育内部按水平可分三到四个层次。
由于受高等教育的对外适应性和内部衔接性的制约,它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
所谓对外适应性是指培养的各个层次和规格的人才要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内部的衔接性,是指培养的各种水平的人才比例较恰当,以利于高教内部由较低一级向较高一级的教育及时提供人才。
上述高等教育中由低到高的层次,一般呈金字塔形,即高一级所占的比例总是较小一些。
当然各层之间的具体比例会因各国的情况而异。
如果层次结构不当,就会使培养的人才脱节或重复,人才不配套,会出现高材低用,低材高用的现象,降低了人才使用的效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习惯上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其中,专科和本科,并无衔接关系,而研究生教育的硕士生与博士生,则是两个相互衔接的亚层次。
此外,有些院校正在试行博士后教育,但未正式列为一个更高层次。
2、高等教育的专业和科类结构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文科、理科、工科、农、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等大科类以及次一级性质相近的学科群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是指高等教育所设置的专业的种类、个数。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
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 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专科生或者本科生入学资格; 本科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 育的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录 取,取得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硕士研究生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 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 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录取,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 允许特定学科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本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 为四至五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 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报主管的教 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作出调整.
认定程序:本人申请—认定机构初审—专家审查 (成立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认定结论.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概述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指高校教师职务的 设置,聘任方式以及聘任双方权利义务 的规定.主要涉及教师职务制度和职务 聘任制度等. 高校教师职务制度 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
高校教师职务制度
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职务制度.职务是与教师工作任务, 职责范围相对应的工作岗位.高等学校教师职务根据学 校所承担的教学,科学研究等任务的需要设置,教师职 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高等学校的教师取得前款规定的职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 条件: (一) 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二) 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三) 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四) 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 教授,副教授除应当具备以上基本任职条件外,还 应当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和比较丰富 的教学,科学研究经验,教学成绩显著,论文或者著作 达到较高水平或者有突出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
分级管理
学校根据职能和任务的不 同,划分为校、院、系三 级管理,各级之间职责明 确,相互协调。
行政部门设置
学校设立办公室、教务处 、科研处、人事处等行政 部门,负责处理学校的日 常事务。
学术管理体制
学术委员会
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负责审议学科、专 业的设置,评定教学、科研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
不同的教育制度对学校的决策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如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区别,这将对管理 体制的决策方式产生直接影响。
教育制度决定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
教育制度中关于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和职权划分,将直接决定管理体制中各级组织的 职责和权力范围。
管理体制对教育制度的保障作用
01
管理体制确保教育制度的贯彻执行
通过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管理体制能够确保教育制度在学
D
施等。
02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与学位制度
学制
我国高等教育学制一般分为本科 、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本科阶 段通常为四年,硕士阶段为二至 三年,博士阶段为三至四年。
学位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学位制度,包 括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 学生完成学业并符合相关要求后 ,可获得相应学位。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评估制度
高等学校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 合素质。评估方式包括课程作业、小组讨论、课堂表现、实 践报告和学术论文等。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 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评估内容。
03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行政管理体制
01
02
03
校长负责制
校长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 人,对学校的教学、科研 和其他行政工作全面负责 。
高等教育学(章节版)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绪论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行、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及其发展规律。
(1)从一般性来说,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科学。
(2)从特殊性来说,高等教育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学习高等教育的意义:A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B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C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学习高等教育的基本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3要着力于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4要着眼于高教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根据不同的要素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分析,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1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是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
2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又称类型结构。
3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属于一种纵向结构。
4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即不同的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5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制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6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
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因素: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特定的形貌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教复习题1-4
第一章绪论(P.1)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告急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P.3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状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P.20二、简答题:5、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15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运行状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
(1)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有计划的高级教育活动,对象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的人。
高教有特殊的构成要素和内在矛盾运动。
(2)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状态按高等教育自身的运行形态,将其分为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活动是包括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的教育活动。
高等教育事业以高等教育活动为中心和基础,又对高等教育活动起组织、规范、评价、领导作用。
高教思想是高等教育的观念形态,他是对高教活动、高教事业的反映,并对其发挥反作用。
(3)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回答“是什么”。
高等教育规律是高教运动和发展中的必然逻辑,回答“如何运行的”。
高等教育原则回答“应该怎么办”的行为准则。
三、论述题:谈谈如何学习高等教育学(P.22),以及学习高教的意义(P.21)。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在高教的应用中自己的特定内容,学习高教的基本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
以现实的高教工作为中心,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教实际和高校教师自己工作的实际。
现阶段教育实际的三个要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现阶段”。
(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运用是根本目的,要透彻理解理论、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制定具体的运用步骤和措施。
(3)要着力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
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矛盾、探讨解决方法。
高等教育学题目解析1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方的资助和兴办为主。
(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和伦理教育。
(4)教育的方式也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
(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的比较紧密。
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
5.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答:(1)目的在于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使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意义: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3)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
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
3)要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1.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2.高等教育的区域(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他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
3.高等教育的个体、文化、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1)个体功能: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2)文化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202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202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本科院校、研究生院校和职业学院等。
第三条学生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规章制度,培养正确的政治观点、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
第四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体制,明确学校领导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责任和权限,加强学生管理组织建设,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第五条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六条学校应当与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社会群体建立联系与合作,共同维护学校内外的安全稳定。
第二章招生与入学管理第七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招生政策,公平、公开、公正地进行招生工作,确保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第八条学校应当依法制定招生章程,明确招生计划、招生方式、录取标准以及录取程序,不得违规招生。
第九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招生信息管理系统,录取工作应当经过严格审核,确保录取的学生符合招生标准。
第十条学校应当加强对新生的导入教育,引导新生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
第三章学籍管理第十一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的学籍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二条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入学、学业、奖惩等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证明和服务。
第十三条学生应当如实提供个人资料,不得弄虚作假;学生需及时向学校提供相应的资料更新。
第十四条学生转系、休学、退学等行为应当按照学校规定办理手续,并在学生档案中予以记录。
第十五条学生因涉及违法犯罪行为被依法刑事处罚,学校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处理学生学籍。
第四章学风建设第十六条学校应当加强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学习习惯。
四、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
(3)在与就业市场接轨方面,国外不少高校都有自己 的信息资料库(包括专业、志愿、教育背景和工作经 验),也有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包括职位空缺、招聘 条件、单位简介及可能提供的报酬)。
第一,加快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
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体系。
第二,加强和深化以用人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 套制度改革,改善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第一,进一步保证和扩大高等学校招生的自主权,
初步尝试招生权利的下放。
第二,高考制度的改革应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的 比重,逐步建立更加灵活地为考生和社会普遍接受的招 生考试制度,高考内容和形式在总体上将更加注重能力
和综合素质的考察,有利于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目前,国外毕业生基本上是按照市场规律来就业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自由择业制度。国外十分重视以下 几方面的就业工作: (1)在宏观调控方面,只在宏观上对社会就业进行一 些间接的调控,而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干涉企业内部 的用工方式,更不硬性地对企业安插就业人员。 (2)在就业指导方面,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 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给予高度的重视,往往与学校的生 存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几乎所有学校都常设一个专 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学生就业指导 中心。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
二、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
(一)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1、国外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概况 (1)证书制 (2)高考制
1977-1985: 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时期 1985-1992: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时期 1992年10月至今: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初步深化
2、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高等教育学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重点试题解析[日期:2008-12-16]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字体:大中小]一、选择题1.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 )。
A.文学博士学位B.医学博士学位C.理学博士学位D.哲学博士学位2.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利机构是( )。
A.国家教育部B.国务院学位委员会C.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D.各省市自治区的学位办公室3.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高等学校招生主要实行( )。
A.统一考试制度B.单独考试制度C.推荐入学制度D.高中证书制度4.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 )。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分配制度B.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制度C.统一分配制度D.自主择业制度5.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 )级。
A.三B.四C.五D.六A.缓聘B.辞聘C.拒聘D.受聘9.我国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 )年。
A.1 B.2 C.3 D.410.法国的( )的培养对象是各种技术人才,其生源既可以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是在职工人。
A.短期大学B.初级学院C.社区学院D.短期技术大学11.( )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为“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A.英国B.法国C.美国D.意大利12.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
A.2年B.3年C.4年D.5年13.15世纪末,硕士一般授予( )学生。
A.文科B.神科C.法科D.医科14.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 )。
A.建国初期B.民国时期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15.下列哪项不属于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 )A.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B.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C.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D.具备相应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n15595c1178.aspx二、填空题1.( )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管理
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两个层面。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管理原则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6、效益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方法
1、经费配制
2、规划
3、评估
4、调节
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指国家为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务
的责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
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
权力分散型(又称分权制,美国)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简称结合型,英国、德国、日本)
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划分是相对的)
欧洲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
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
英国模式(以学术与行政结合为主)
欧洲大陆模式:学校内部,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校长权力有限,其工作多为事务性。
基层教授的权力很大。
该模式优点是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组织的过于分散化,必然带来效率问题。
美国模式(国家监督模式)在高校内部,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显赫。
校长受董事会委托,全权负责学校内部具体的管理事务。
美国大学多采取评议会(又称教授会)制度,体现的是“教授治校”的理念。
在美国大学中,已经形成了董事会领导、行政人员和教师合作管理的治理结构。
英国模式:在英国传统大学中,校务委员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在具体管理上,校外人士组成的理事会是实质性的行政权力部门,由教授组成的评议会全权负责大学的学术管理,校长不过是荣誉性职位,而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
在学部和系的层次上,由各方面包括教学和非教学人员组成的学部委员会和系委员会是各自的决策机构,因而其决策过程更为民主。
四、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2、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
3、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4、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第三节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改革方向:
1、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
2、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3、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二、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简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主要特点:
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
2、校长作为高校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
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加强。
(二)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职能
学院制:校、院两级管理是一种不同于过去校、系二级行政机构的新的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使高校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即称“学院制”。
我国高校实行学院制管理最早是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八学院,设置了3个以上学院者方称得大学,只办一个或二个学院的,称为独立学院。
1952年院系大调整,高校中取消了学院,实行校、系两级管理。
后随着高等教育学科高度分化和综合的发展趋势,校、系两级管理模式管理高校难度加大,1980年,教育部发文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物价局的意见,中国人民大学设立计划统计学院。
(三)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问题:
1、机构膨胀,人员臃肿。
2、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
3、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4、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
改革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责权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2、精简机构,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工作效率。
3、强化人事制度改革。
4、高校办社会现状必须改变,特别是后勤社会化的问题。
5、高校去行政化。
考核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原则和方法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类与特点
三、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存在问题和改革方向。
考核要求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原则和方法
识记: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的涵义。
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类与特点
掌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种类、特点及其代表性国家。
三、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明确: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存在问题和改革方向。
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领会: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