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思想研究
浅析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和平建国的可能性
浅析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和平建国的可能性八年抗战,锻炼了中国人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战后的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家急需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来进行经济建设。
中国需要和平,毕竟一个和平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和平建国的可能性在1945年8月间,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商国事。
毛泽东为了避免内战,维护国内和平,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排除党内的反对意见,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到重庆与蒋介石会谈。
国共双方代表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达成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随后召开的政协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思想。
坦率的说,国共双方在最初对和平建国都是抱着极大的希望和诚意来促成的。
1.八年抗战造成的中国人民巨大的伤亡,激起了全国人民对包括内战在内的一切战争的憎恨,和平建国,民心所向;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国际上追求和平的潮流对中国也有巨大的影响。
这些因素是国共双方不能不考虑的,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的潮流是不能违背的”,拉历史的倒车是很危险的事情。
2.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也希望和平建国、解决中共问题、实现全国的统一。
第一,八年抗战,国民政府军在正面战场坚持抗战,尤其是在战争的中前期,遭到侵华日军的重大打击,伤亡惨重,精华损失殆尽。
据统计,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二十二次,重要战斗一百一十七次,小型战斗二三一次。
陆军阵亡、负伤、失踪三二一一四一九人。
空军阵亡四三二一人,毁机二四六八驾。
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其中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二百余位。
①这么巨大的兵力损失,已经严重的损害了其军队的战斗力。
在抗日战争末期,国民政府军对日军作战乏善可陈,主要军力又处在远离抗战前线的大西北和大西南,缺乏对日军作战的锻炼,军队战斗力已无法和久经沙场的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所比拟。
这样的军队素质对比,蒋介石应该是心中有数的。
国共合作终结,内战日趋激烈
国共合作终结,内战日趋激烈1949年,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然而,在国共合作期间,由于双方在思想、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终结,进而引发了内战。
在内战的漫长过程中,双方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最终,国共两党的斗争以中共的胜利而告终。
一、国共合作缘起国共两党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全国性的统一战线策略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对的现实选择。
而蒋介石也因为需要实现对日抗战,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展开交涉,达成国共合作。
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形势的严峻,中共决定放弃武力夺取政权,改为暂时屈从于国共合作,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的抗战形势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国共合作终结1.政治矛盾虽然在国共合作时期,双方都以抗日为主要目标,但两党在政治方面的差异在不断升级,最终成为了导致合作瓦解的根本原因。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压制民主、迫害异见等行为以及利益占有问题等方面,与共产党观点不一致,难以协调双方的利益关系。
2.军事矛盾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国共两党就已经在军事上分歧严重。
1945年国共双方在南京签订了《双十协定》后,国共开始对共产党加强镇压。
1946年,蒋介石下令攻打陕甘宁边区,引发了全国性的内战。
1947年8月,中共领导的军队在淮海战役中完胜了国民党军队,这标志着中共在军事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在未来的内战中逐步占据了主动。
3.思想矛盾国共两党在理念和宗教等方面也存在矛盾,包括对于人民、官僚主义、劳动和机械论等观点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此外,共产党在思想上更加强调群众性、民主性、进步性和自由性,而国民党则更加注重统治的合法性。
三、内战日趋激烈自1946年11月国共内战爆发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内战局势愈发激烈。
1947年末,国共双方在政治、军事方面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深,双方已经不再谈判,而是开始了真正的战斗。
第7讲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第7讲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第7讲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动荡。
而在20世纪,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以及与日本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本文将从国共对峙的背景、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的历程以及解放战争的开展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一、国共对峙的背景国共两党是中国现代政治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政党。
国民党是在1924年由孙中山领导创立的,它的目标是实现“三民主义”,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在1921年由陈独秀等领导人成立的,它的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两党在共同反对外国侵略以及推翻封建统治的目标上有着共同点,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共关系一度紧张。
国共对峙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当时国民党担任着中国政府的领导地位,而共产党则在农村地区积极发展革命力量。
由于国共两党在地盘、武装力量以及外部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二者在政治和军事上陷入对峙状态。
二、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行动。
中国政府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表现得软弱无力,这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愤慨。
共产党积极响应民众的呼声,提出全民抗战的主张,与国民党一起组织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初期确立了团结合作的关系,共同抵御外敌侵略。
三、抗日战争的历程抗日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抵御日军侵略的抵抗战,它的主要特点是游击战争。
中国农村地区的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日军进行游击袭击,给日军战线带来了严重威胁。
而国民党则在城市地区组织正规军进行持久战,尽管战局不断波动,但抗日力量逐渐壮大,形成了长期对抗的局面。
第二个阶段是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也称为全面抗战。
在日本投降德国后,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喘息时间,国共两党开始统一计划全面反攻。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逐步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
特别是纠正了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左 倾关门主义错误,从而为上述政策的
转变创造了主观条件。
◆1937年7月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
军的进攻。中国的抗
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 战的新阶段。
◆同月8日,
中共发表通电,号 召全中国同胞团结 起来,筑成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坚固 长城,抵抗日本的
共接触、谈判,但坚持“政治解决”
的前提是中共武装必先解除。
◆转变的原因 第一,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 府的逼迫及对其统治地位的威胁日
益加剧,这迫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
考虑自身的利益。
第二,华北事变威胁到英美的
在华利益,加深了英美与日本的矛
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亲英美 派的蒋介石集团,并由此加剧了它
共产党宣言的谈话》,表示“接纳”全国各
党派,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力谋团结抗日。
2、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有两条 抗战路线,一条是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 线,只把抗战看做政府和军队的事情; 另一条是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把抗 战看做全国人民的事情,要求实行全民 抗战。
◆1937年8月,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 教育
日本大陆政策
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地区 第四步:征服全中国 第五步: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同年3月 伪“满洲国”成立,东北沦为日本的殖 民地; 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更名为
针对这一方针,1932年12月18日,以宋庆龄
试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都曾经或正在统治中国。
一个政党能从白手起家,而又能走向国家的最高权力,这肯定不是偶然的,这个政党也不可能真如某些人的是邪恶的政党,人民在一定的时期选择了他,说明他肯定有可取之处。
而一些人之所以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完全是因为反对而反对。
国民党正面战场总体上看充当了抗日的主力,这是与它作为中央政府,拥有几乎全部国家资源、外援和国家军队的地位一致的;在抗战的初期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会战,抵御了日军的全面大举进攻,取得了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基本上稳住了阵脚,但因敌强我弱,不得不从沿海地区退守内地,丧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抗战中后期,日军尽管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还发动过一系列较大规模的进攻,甚至在1944年还发动了规模最大的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但总体上日军的压力已经比抗战初期大大减轻。
这个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总的战略仍取守势,依靠美援物资,改进装备,整训部队,为反攻作准备,对于日军的进攻则进行有限的反击,一般是把日军打退回去,恢复原有阵地,偶尔也发动一定规模的反击作战。
共产党在抗战的初期阶段,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合作后,将八路军大部开赴前线(留下一个旅保卫陕甘宁边区。
稍后组建的新四军也是大部开赴前线作战,军部及其直属部队驻扎云岭),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取得了平型关等战役的胜利,随即深入敌后,分散主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坚持抗战奠定了基础。
共产党敌后战场面临的斗争形势则要复杂得多:日军一次又一次地对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三光”政策等毒辣手段无所不用;同时还要对付大量的伪军和汉奸、特务,与国民党“顽军”周旋。
共产党的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也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1940年以后,国民党减少乃至停止供给八路军和新四军装备给养,中共搞大生产运动渡过难关,同时加强政治、军事、思想建设,在实力增强的同时,也提高了水平。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作用与地位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作用与地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
抗日战争是全中国的战争,因此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国民党政府都有着自己的作用与地位。
抗日战争是在国共两党合作下进行的。
历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度合作,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事情中间虽有许多曲折,但从全局着眼,我认为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有伤于民族元气。
全中国在面对日本侵略面临民族存亡的时刻,实现了国共的再度合作,共同抵御日寇,这应是全国人民的愿望和中华复兴的根本所在。
首先来说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忠实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促进和发展国共两党以及全国爱国军队爱国党派之间的合作,推动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抵抗。
在抗战战略防御阶段结束以后,共产党独立自主的领导沦陷区人民在地后方发动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创立了多个抗日根据地,为发展革命力量,扩大抗战优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已经达到了三百九十余万人,其中武装力量达一百三十多万人。
建立了陕甘宁,晋察冀等十九个解放区,为中国民众的安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以及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才是战胜侵略者,克服国民党妥协消极倾向的决定力量。
首先来看西安事变,这是开启国共合作的关键点之一。
共产党提出了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联合对外的明确主张。
这样,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分裂内战到统一抗战的新起点。
这种形势是与共产党在此次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分不开的。
其次看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
除了正面战场以外,共产党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建备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也就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这极大的推动了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不仅扰乱了敌人的进攻方向,也在某种层面上压制了敌人的全面进攻,给抗日战争的路线留下了更多的方向!第三来看抗日战略相持阶段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组织与合作关系,其对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与组织作用。
本文将从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的背景、合作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的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由于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与矛盾,抗日力量分散,未能形成合力。
1935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呼吁各抗日力量进行联合抗日的合作。
而同年12月,抗日同盟会在南京成立,旨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关系开始初步形成。
二、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的内容1.联合抗日宣言的共同发表:抗日同盟会与中国国民党共同发表了联合抗日宣言,呼吁全国人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构建抗日统一战线,实现抗日胜利。
这一宣言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动员了人民的积极性,拉近了国共两党的距离。
2.军事合作与统一指挥体系的建立:为了有力地组织起抗日战斗力量,抗日同盟会与国共两党建立起了军事合作体制,并逐渐形成了统一指挥的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抗战的战斗力与组织效率。
3.抗日同盟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抗日同盟会在抗战期间积极宣传动员,加强党派合作,组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同时,抗日同盟会还创办了抗日民主政权,为人民提供了一个反对日本侵略的政治舞台。
三、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的影响1.形成了举国体制的抗战合作格局:抗日同盟会与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了一种全国合作、全民抗战的格局,推动了全国人民的团结与奋起。
2.拉近国共两党的距离:抗日同盟会与国共两党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党之间的矛盾与分歧,为后来的国共合作打下了基础。
3.构建了联合政权与抗日军队的基础:抗日同盟会的存在与发展奠定了联合政权与抗日军队的基础,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与军事基础。
总结起来,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组织与合作关系,其背景、合作内容与影响都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路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路线一、背景1931年9月,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
1937年7月,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全面进攻中国。
中国人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需要团结一致,抵抗侵略者。
国共两党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路线,成为了中国抗战的重要战略。
二、主要内容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由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各个政治派别、各个社会团体所组成的。
国共两党在领导下,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抗战前期,即1937年到1938年底。
这个阶段主要是由国共两党及其他各个政党、社团、团体组成的核心统一战线。
第二阶段是从1939年初到1940年底,因为国民政府内部出现了矛盾,日本军队实行“估衣散骑”政策,所以国共两党需要扩大统一战线,吸收更多的政党、团体和人员。
在这个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军事斗争得到了明显的进展。
第三阶段是从1941年到1945年的抗战胜利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统一中国人民,打赢抗日战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方针是“抵抗日本侵略,解救民族危亡”。
在这个基础上,有以下几点:(1)全国人民都要团结起来,共同打击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2)国共两党必须坚决合作,共同领导统一战线,共同制定抗战方略,共同指挥人民军队进行战斗。
(3)各个政党、社团、团体都要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积极参与其中,为共同的斗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4)密切军民关系,坚决执行人民战争路线,发扬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坚决粉碎敌人的进攻。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1)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思想”。
这个思想强调了“团结抗战,进步团结”的重要性,提倡“团结、进步、民主、科学”的思想,认为只有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持久抗战的真谛
持久抗战的真谛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较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持久抗战战略的成功实施。
持久抗战,这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同的战略主张,但是,持久抗战的真谛是什么?双方的立论基础与理论内容却不尽相同,典型地反映出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也导致了两个战场不同的抗日结局。
共产党的持久抗战理论早在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就指出“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
我们说,时局的特点,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特点。
这是事实,这是一方面的事实。
现在我们又说,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点。
”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说道,一旦中日爆发战争,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抗战争取胜利。
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也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
洛川会议以后,刘少奇、张闻天、周恩来、彭德怀等人纷纷发表文章,阐述持久抗战的观点与方法。
1938年,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共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主要内容有:第一,中国能够并且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依据。
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别的任何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
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在这场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四个基本特点。
一方面,敌强我弱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另一方面,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加上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
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我看国共两党抗战时期的表现
一是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全面抗战 爆发后,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处理了阶级 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捐弃前嫌,主动推动、促成了以国共 两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倡导进行了全民 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如何抗战问题上, 国共两党存在根本的分歧。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只实行单纯 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和 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使抗日战争成为全民族参与的人民 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巩固和发展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我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针对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我党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我党在维护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的前提下,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坚持 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我党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就 是在全面抗战中担当领导责任的重要体现。
在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巨大的历史 责任,这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变 化,党豪迈地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任务。抗日战 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作用及关键时刻的作用抗日战争是一百多 年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 战争.作为中华民族利益忠实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这场运动中的伟 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和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 战的战略方针,指明了抗战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 场是抗战的重要战场,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毛泽东针对新的形势鲜明地提 出了“我们的领导责任”问题,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 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完成。”还把无产阶级能 否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看成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且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的险 恶用心已经昭然若揭,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中 国共产党勇敢地表明了担当抗战领导责任的态度,并且在政治 领导等方面开始实施,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
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政治基础之分析
《 八一宣言》 的发表 ,瓦窑堡会议建立抗 E l 民族 统一战线 的政策制定 , 标志着共产党开始将对 E l 政策作为工作 的重点 。其对 国民党 的政策也 由反蒋抗 E l 到抗 日反蒋 , 再 到逼蒋抗 日 和联蒋抗 日,共产党 开始 将在
国民党 占绝对优 势地位 的蒋介石势力作为抗 日的主要联合对 象。西安 事变和平解决后 ,特别是 日本全 面侵华后 ,国共两党政治谈 判明显加 快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南方八省游击 队改编为 国 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 四军 。9月 2 2日,国 民党 中央公 布 《 中国共产 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 3日,蒋介石 发表庐山谈话 ,国共 合作正 式建立。 国共两党的生死之战之所 以停止 ,关键是 日 本 的入侵所造成
中日矛盾 ,成为中国社会 主要矛盾 ,并最终导致合作破裂 ,大规模 内 战爆发。 二 、三民主义不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在 国民党看来 ,孙中山的三 民主义不仅是 国民党 的指导思想 ,而 且应该是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三 民主义没有新 旧之分 ,只有 不断发 展完善 。而在共产党看来 ,三民主义具有新 旧之分 。第一次 国共合作 之前 的三 民主义是 旧三 民主义 ,合作之后 的三 民主义是新 三民主 义。 第一次 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 已经变成蒋 记三民主义 ,是 对孙 中山三 民主义的背叛。第二次合作 时 , 共产党所 主张的三 民主义 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与国民党所理解 的三民主义具有根 本 的区别 。国民党却垄断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将 三民主义作为 为国民 党一党专政服务 ,消灭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统一全 国人民思想 的工 具 。因此 ,将三 民主义作为抗战时期国共 两党合作 的政 治基础是不合 适的 ,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 综 上所述 ,正是 由于 E l 本对 中国侵略所导致的民族危机 ,使 国共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沉沦走向复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关键时期。
第一,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评价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关系的指南。
他指出: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气壮山河的斗争"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第二,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两个战场的地位作用及其关系是不同的。
大体上说,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担负着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的抗日是比较积极的,国民政府也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主要是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敌后战场处在开辟和发展阶段;两个战场的配合和国共两党的关系都比较好,以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八路军领导人同国民党方面的真诚合作成为历史佳话。
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作具体分析。
一方面,国民党的抗战积极性远不如防御阶段,同共产党的关系有所恶化,制造了多次反共摩擦事件,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蒋介石及国民党最高当局面对日本的政治诱降,有过动摇,但是,鉴于国际和国内形势最终没有投降日本,坚持了抗战,并在相持阶段继续组织了一些大的战役,取得了一些胜利, 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的设立以及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明显提升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对比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对比文章结构一、概述二、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对比(一)政治政策对比1、概述2、政策变化(1)、1931-1937(2)、1938-1943(3)、1944-49453、总结(二)军事斗争对比1、概述2、正面战场重大战役战报表3、总结(三)外交策略对比1、概述2、国民党外交政策3、共产党外事政策4、总结(四)经济建设对比1、国民党经济政策及作用2、共产党经济政策三、总结四、参考文献正文一、概述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使中国人民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英勇的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在14年抗日战争里,我国军民总共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高达5600万美元,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面对强敌侵略,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国民政府及其下辖武装力量,为抗击外敌侵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使其不能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领导全国抗战,并犯下一系列不利于团结抗战的错误。
二、国共两党在抗战过程中的对比(一)政治政策1、概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侵占东三省,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呼声,中国政治的主题转向抗日救亡。
从1931年开始,随着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从对峙到合作,团结抗日,一致对外。
然而由于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国民党的政策发生转变,妥协投降倾向显露,采取了一系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利于抗战的行动。
国共内战两的斗争与解放战争
国共内战两的斗争与解放战争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国共两党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战斗日益激烈,争夺国家的控制权变得异常残酷。
本文将就国共内战和解放战争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展开论述。
一、国共内战的背景国共两党的斗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国共两党都以推翻帝制、建立新中国为目标,然而它们在政治理念和组织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国共内战的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清朝的统治逐渐衰败,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进入了政治动荡的时期。
各种政治派别纷争不断,给国共两党斗争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2. 北洋政府的建立:袁世凯建立了北洋政府,但其集权思想和威权主义政治作风引起了各方反对。
国共两党在反对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3. 国共合作与分歧:在国共合作的初期,两党合作共同抵抗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侵略,尤其是在“一二·九”运动、五四运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是,随着国共两党在军事、经济、组织等方面的利益矛盾逐渐加深,合作逐渐瓦解,斗争逐渐激化。
二、国共内战的过程国共内战经历了多个阶段,从1945年到1949年,共计持续了四年之久。
下面分别就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进行阐述。
1. 重庆谈判的破裂:重庆谈判是国共两党在战场之外进行和平解决斗争的一次重要尝试。
然而,由于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上的分歧,重庆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国共内战再度爆发。
2. 人民解放军的反攻: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国共内战的重新打响提供了契机。
人民解放军充分利用战场的平稳局势,展开了积极的反攻行动。
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战斗中,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有效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实力。
3. 长征的胜利: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在1934年进行了著名的长征。
长征的胜利培养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和纪律,为日后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 争时期的军 事战略有哪些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战略有哪些特点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历史。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军事战略,这些战略为最终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首先,游击战的广泛运用是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
游击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敌后战场上,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深入广大农村和山区,利用复杂的地形地貌,与敌人展开了神出鬼没的游击战。
他们通过袭击敌人的补给线、破坏敌人的交通设施、袭击敌人的据点等方式,有效地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游击战使得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无法有效地控制占领区。
这种战略不仅有效地打击了敌人,还为正面战场减轻了压力。
其次,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核心战略理念。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不能速胜,但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这一战略思想为全国军民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抗战的信心。
持久战的战略基于对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和战争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
中国是一个大国,拥有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具备与敌人长期周旋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虽然在军事上暂时强大,但由于其资源匮乏、战线过长等原因,难以长期维持战争。
持久战的战略包括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在战争初期,中国处于战略防御阶段,以保存实力、消耗敌人为主。
随着战争的发展,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双方力量逐渐平衡。
最终,在条件成熟时,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夺取最终的胜利。
再者,统一战线的形成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战略的重要特点。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压力,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除了国共两党之外,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人士、海外华侨等也纷纷投身到抗日斗争中来。
统一战线使得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努力。
在军事上,统一战线实现了不同武装力量的协同作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转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转型在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经过长期的斗争,中国终于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转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转型源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近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经历了剧烈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直接涉及到了中国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中国秉持着反帝反军阀的反抗精神,建立丰富的民族团结理论,形成了一种在民族危难时期大家团结一致的思想。
但是在实践中,这种思想遇到了各种困难,无法完全符合人民群众的期望。
在抗战初期,民族统一战线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共两党的良好合作。
然而,由于两党基于本身的利益不断进行权力斗争,使得民族统一战线的构建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这种困境的重要根源在于当时中国的状况和问题,共产党的极端主张和民主过程缺失,致使国共之间极为难以达成理想中的团结,进而对社会大局影响不可忽略。
此时,需要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转型。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领导人转变了他们对于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逐渐认识到这个时期需要以民族利益为首要目标而不是党派利益。
抗战困难的情况下,它们以民主制度作为朝向时,权力斗争会大大减少,民族团结会更加紧密。
而领导人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抛弃个人的政治愿望和本党派的私利,大力推行了民族合作的理念,这种转型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之间的纠纷和妥协是最重要的。
为此,领导人对于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转型,首先必须要摒弃对于对方的极端不信任和误解。
只有通过增加相互协议,增进相互了解,共享主张,相互授权,增强权力征询,才能够让国共两党在民族团结中达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
这样的思想转型不仅让国共两党间有了更多的合作,也加强给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宗派的民族统一战线合作的思想。
抗战时期的军 事策略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抗战时期的军事策略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智慧。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勇篇章,其蕴含的军事策略对于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抗战时期,敌强我弱是一个基本的态势。
日本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训练有素的军队以及强大的工业基础。
而中国则在军事技术、装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
然而,中国军民通过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有效地抵御了敌人的进攻。
游击战是抗战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军事策略之一。
这种战术充分发挥了中国广袤的国土和深厚的民众基础的优势。
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开展游击战。
他们神出鬼没,袭击敌人的据点、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扰乱敌人的后方。
游击战的精髓在于“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通过这种灵活多变的方式,有效地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敌人的战略部署。
在今天,游击战的理念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战争中,虽然技术和装备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灵活性和适应性仍然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非对称战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一方可以通过灵活的战术运用,寻找敌人的弱点,以小博大,取得局部的胜利。
运动战也是抗战时期的重要军事策略之一。
通过巧妙地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寻找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多部。
例如,平型关大捷就是一次成功的运动战。
八路军充分利用地形,对日军进行了伏击,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运动战的思想在现代战争中同样具有价值。
在信息化战争的背景下,快速的战场感知、高效的指挥控制和灵活的兵力调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通过准确把握战场态势,及时调整作战部署,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关键节点,可以实现作战效能的最大化。
此外,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策略对于军事斗争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同仇敌忾,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合力。
毛泽东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者
毛泽东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者毛泽东: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者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毛泽东起到了关键的领导作用,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抗日战争背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伟大斗争。
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侵略和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中国政府和人民纷纷响应抵抗呼声,毛泽东也积极响应,并且提出了独特的抗战思想。
二、毛泽东的抗战思想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提出了“全民抗战”的口号,强调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抵抗。
他认为,只有形成全民的统一战线,才能有效地对抗侵略者。
他还提出了三个阶段的战略,即:以游击战争准备抵抗、以持久战打击进攻、以运动战争夺取胜利。
这些思想为后来的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毛泽东的战略布局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非常重视抗日战争的战略布局。
他在军事上提倡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善于运用游击战争和运动战争。
他组织了8路军、新四军等一系列抗日武装力量,并且在战略上与国共两党合作,形成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有效打击力量。
四、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也积极参与军事指挥。
他在战略制定以及战斗指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长沙会战中,他指挥了中国军队的反击,成功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广大军民的认可和尊敬。
五、毛泽东的政治领导除了在军事上的领导,毛泽东还在政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通过号召人民的团结和抗战精神的宣扬,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民参与到抗日战争中。
他还积极与中国国民党合作,达成了国共两党的抗日合作,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更多的胜利。
六、毛泽东的抗战成就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他领导的中国军队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坚持了8年之久,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和牺牲。
然而,正是中国军民的不屈不挠和毛泽东的正确指导,最终取得了中国人民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思想研究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军事思想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由于国共两党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级,所以在军事思想上存在着很多分歧。
由此本文通过对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分别提出的持久战思想、游击战思想以及抗战动员思想进行研究,用以总结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的经验教训及当代价值。
标签: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思想
1.国共两党军事思想的理论来源
国民党的军事思想主要以蒋介石的军事思想为代表,由于个人思想价值的形成離不开个人的学习生活经历,所以国民党军事思想的形成离不开蒋介石的个人经历。
蒋介石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源头主要表现在,早年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里的学习经历,日本留学经历,同时这些经历也影响了蒋介石军事思想的总体价值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落实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批判地吸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军事思想,并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军事思想,还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2.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思想的研究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阶段,国共统一战线,从国情出发对敌情进行深入分析,并分别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思想。
但由于国共两党分别属于不同的阶层,所以在持久战的思想上会有很大的不同。
2.1国共两党在持久战方面的军事思想
国共两党在持久战军事思想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持久战思想制定的客观依据和显著特征上具有一致性。
国民党的持久战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强调两阶段论,即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进攻阶段,国民党忽视了体现持久战本质的战略相持阶段。
二是在具体的战略战术上实行内线持久战的阵地防御战。
三是依靠政府、军队和外援的片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军队在军事思想的指导下虽然在抗日正面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战略,使得国家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
共产党的持久战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强调三阶段论,即战略防御阶段、战略进攻阶段及战略相持阶段。
二是在具体的战略战术上实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略。
三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2.2国共两党在游击战方面的军事思想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通过对以往的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分析,都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战场形式,即游击战思想。
它为国共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巨大力量。
国共两党的游击战思想在指导方针上大致相似,但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国民党的游击战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配合正规军队作战。
二是依靠正规游击军作战。
三是以柔性游击战战法作战。
虽然国民党的游击战思想通过配合正面战场有效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但是由于国民党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了最终的落败。
共产党的游击战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
二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即共产党要保存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独立领导。
三是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
四是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民众相结合。
五是以根据地作为依托。
2.3国共两党在抗战动员方面的军事思想
面对亡国危机,国共两党都提出了动员民众参加抗战的抗战动员思想,这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同时,国共两党的抗战军事思想都以民族独立为最终目标,抗战动员的目标上存在分歧。
国民党的抗战动员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实施名族精神教育。
二是三民主义同传统文化相融合。
抗战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鼓舞了民族抗敌精神,但是由其阶级局限性导致抗战能力不足。
共产党的抗战动员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培养阶级意识。
二是灌输名族意识。
三是加强教育动员。
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取得了较好的抗战效果,但是由于国民党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共产党的快速发展,国民党惧怕共产党的力量壮大后会对其产生威胁,所以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最终导致了正面战场的落败。
在整个抗战时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产党,以其落实于中国战争实践,顺应抗战发展方向,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并最终取得胜利,军事思想得以落实。
3.国共两党军事思想在实践后的经验教训与当代价值
3.1国共两党军事思想在实践后的经验教训
国共两党分别用着不同的方式执行着各自的军事思想,并最终以不同的结果收尾。
其中国民党的军事思想上的片面性造成正面战场上的相继失利。
政党利益同人民利益间的矛盾造成国民党军事思想实施的独立性。
固有作风造成军事思想
战略配合上的互不相谋。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思想顺应了抗战发展的方向,并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最终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
现在,为进行现代化建设及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将名族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从实际国情出发建立方针战略。
3.2国共两党军事思想在实践后的当代价值
目前,中国军队面临着新的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思想对当代中国军事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对国防及军队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坚持人民战争思想仍然是当代中国军队国防建设中重要的军事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国防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仍然是研究军事国防问题的指导理论。
参考文献
[1]黄登科.抗战时期邓小平军事经济思想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
[2]兰候翠.抗战时期朱德军事统战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6.
[3]王朋超.抗战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J].才智,2016(06):194-195.
[4]尹艳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