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思想

合集下载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来源:1道法自然,平衡阴阳中医“治未病”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

中医学非常重视天人相应,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

讲究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时季节中必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保持正常。

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论点,提倡在春夏阳气旺的季节,摄养阳气;在秋冬阴气盛的季节,保育阴气来适应养生防病之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精辟的论述今天仍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

比如临床上对脾肾阳虚、夏缓冬剧的慢性咳喘患者,在春夏季节,适当采用温补脾肾之法治疗,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对“春夏养阳”原则的具体运用。

再有,按照中医的说法,冬天属于“闭藏”的季节,肾主封藏,也就是说冬天是养肾的时节。

冬天通过进补,可以使肾“精”更为充盈,从而使得明年身体更好,更少得病。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的多发病。

中医学的养生观脱胎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

因此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治未病”中的作用。

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利于气血流通,阴阳和调,身体健康。

因此,中医养生“治未病”强调养心守神,不论导引、太极拳,其关键在于收心、守神而能入静,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淡境界。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

只要做到心情愉快、乐观豁达,气血自然和调,大有益于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

而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活动与五脏有密切联系,因此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情志活动的失常,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生病变。

3饮食调理,以资气血这是“治未病”的上策。

人体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饮食五味,而饮食不节又易损伤脏腑。

所以,一方面饮食以适量为宜,不可饥饱不均;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品种,使人体能获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饮食偏嗜。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详细解读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详细解读

【原文】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解读】治未病,是指通过情志、饮食、起居、运动、中草药等多种措施或疗法,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使人少生病、不生病,得病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未病先防”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具体说来,就是要保持精神上的清静闲适,保持心情愉悦安宁;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季晚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顺应“春夏养阳,春秋养阴”的法则等。

《黄帝内经》曾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说明阴阳平衡对生命活动来说是多么重要。

“既病防变”是指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既要预测到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还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说明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而防止传变则包括“阻截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个方面。

首先,邪气侵犯人体后,根据其传变规律,阻截其病传途径,可以防止疾病的深化与恶化;其次,“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来进行判断,顾护受其影响的脏器。

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意思是说,肝病常会影响脾胃,所以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需配以调理脾胃的药物,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

“瘥后防复”则是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做好疾病后期的治疗与调理,巩固疗效,注意调摄,以防止疾病复发。

简述治未病的内容

简述治未病的内容

简述治未病的内容治未病,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保护。

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先治未病,后治已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预防和保健措施,以避免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治未病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整心态,保持良好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过度的愤怒、忧虑、悲伤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免疫、神经等系统失调,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对于治未病至关重要。

中医提倡“心静自然凉”,建议人们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运动、旅游、读书等,以缓解压力和负面情绪。

二、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体维持营养均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治未病中的饮食保健包括:食物多样化,避免偏食;适量控制热量和脂肪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和饮用过热或过冷的饮料等。

三、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耐受力。

治未病中的运动保健包括: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坚持有规律的运动,避免过度运动;在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以减少运动损伤。

四、调整作息,保持充足睡眠中医认为作息规律和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不规律的作息和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疾病。

治未病中的作息保健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在睡前大量饮水、饮酒和食用过多的刺激性食物等。

五、中医药保健,预防疾病中医药保健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保健包括:中药调理,如服用具有调节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等功效的中药;针灸保健,如针刺穴位、按摩等;推拿保健,如推拿、拔罐等。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总结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总结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总结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着重强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调摄等手段,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面就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进行总结。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是指在人体内部疾病没有出现之前,通过调养身体、调整生活、预防疾病,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强调“治未病”,认为病症的出现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气血不畅等原因所导致的。

因此,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是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中医强调“以食为先”,认为饮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医养生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食谷、果脯、肉、蔬菜等五大类食物要均衡摄入,以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节饮食的烹饪方法和食物的荤素搭配,以增强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食欲。

此外,中医还强调规律的生活习惯,包括定时作息、有规律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中医养生的另一个核心方法是情志调摄。

中医认为情志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因此,中医推崇“心静则神宁”,强调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中医养生还提出了对于不同情绪的调节方法,比如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气血调畅、内脏功能平稳,而愤怒、忧郁、悲伤等消极情绪则容易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疾病。

中医养生也注重个体化的调养。

中医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质和病理特点,因此在养生过程中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养。

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都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总的来说,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调摄等手段,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具有个体化、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注重防病于未然,注重人的整体健康,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保健方式。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今天店铺整理了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篇一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治未病”的措施方面,我们主张首选绿色疗法,比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

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瑜伽等就可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药粥、药茶,最好是在明确自身体质状态的前提下选用,另外健康规律的生活和平和恬淡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防病措施。

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中医体质辨识就是通过对病人身心状态的分析,确认其身体的寒热虚实阴阳偏颇,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比如一个亚健康的人,整天疲乏失眠,缺乏热情,通过体质辨识,我们认为他是肝气郁滞,应当在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等穴位上给以针刺、按摩或拔罐等刺激,以疏肝理气,调理脏腑气机,使肝气得以疏泄,脏腑功能归于平衡,机体恢复健康状态。

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调节身体内部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未病养生,欲病就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

其中,未病养生是指在健康状态下,通过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调节,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欲病就萌是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节身体内部环境,防止疾病的发生。

已病早治是指在疾病初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加重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瘥后调摄是指在疾病初愈之后,通过调节饮食、作息等方面,防止疾病复发。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更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良好状态。

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等症状。

未病是指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

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未病养生、欲病就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

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调节身体内部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食疗是中医中一种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健康的方法。

它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通过合理搭配食材,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食疗的原理是“药食同源”,即药物和食物来源于同一自然界,有着相似的性质和功效。

食疗的优点是安全、经济、方便,而且可以长期食用,对身体没有负担。

食疗是指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通过饮食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古代人们通过饮食逐渐积累了一些医药知识,药食相结合,良药不再苦口。

食疗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膏方是一种中药剂型,属于中医八种剂型之一,即丸、散、膏、丹、酒、露、汤、锭。

膏方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是中医专家根据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特点,结合辨证施治,根据各人体质和病情拟定的膏滋药处方,经浓煎后掺入一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

中医治未病理念

中医治未病理念

中医治未病治疗理念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治未病的渊源与涵义“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基本原则。

《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补充了未病先防的另一方面含义,疾病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即“欲病救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

因为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传变。

此外,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

唐代孙思邈是一位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

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无事之前”。

他对治未病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医治未病理论成熟于明清时代,这个时期的医学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了治未病理论,大大丰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自古以来,中医一直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即通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这一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要求人们不仅要治病,还要防病,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掌握疾病的主动权。

因此,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是摄生防病、既病防变和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摄生防病强调调摄精神意志,保持安闲清静,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过分疲倦,同时节欲保精。

中医还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防变强调在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在治疗肝病时,要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以防止其传变于脾胃。

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在治愈疾病后,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复发,避免治愈后遗症的出现。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预防为主,强调摄生、防病和治疗,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第三个方法是运动养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八段锦是一种运动养生的方法,其中包括托天理三焦、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摇头摆尾去心火、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

这些动作可以在办公室里做。

第四个方法是房事养生。

《洞玄子》、《素女经》等书籍研究了“”,讲究阴阳和谐,强调欲望不可过早、过度或缺乏。

第五个方法是气功养生。

《庄子》中提到了“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的是做气功,___则表明人应该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

这两种方法都是导引,可以帮助人们养形。

养形的目的是像___那样长寿。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治未病”的理念更是中医思想的精髓之一。

那么,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呢?“治未病”这一概念最早出自《黄帝内经》,书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生动地阐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强调了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刚刚萌芽时就采取措施,避免病情的发展和恶化。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未病先防”。

这意味着在身体健康、尚未出现疾病症状的时候,就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四季的更替、气候的变化、饮食起居等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比如,在春季要注意养肝,夏季要养心,秋季要养肺,冬季要养肾。

在饮食方面,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在起居方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调理,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另一个核心思想是“既病防变”。

当疾病已经发生时,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变。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发展趋势。

因此,医生要根据疾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截断病邪的传变途径,防止病情加重。

比如,在感冒初期,如果能够及时解表散寒,就可以避免病情发展为肺炎等严重的疾病。

在肝病的治疗中,如果能够在肝气郁结阶段及时疏肝理气,就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

“瘥后防复”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当疾病痊愈后,要注意调养身体,防止疾病的复发。

疾病痊愈后,人体的正气往往还比较虚弱,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学认为“上医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这种以“治未病”为中心的预防思想要优于以治已病为中心的医疗思想,不仅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能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老年养生“治已病”是很重要的,因为有病不治如养猛虎,有朝一日会葬送人的生命。

但是,从养生、健康长寿角度看,“治未病”更为重要,因为老年人经不起疾病的折磨,而“治未病”则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反复。

它更有助于老年人健康长寿和颐养天年。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有四大方面:(1)未病先防。

中医学的“治未病”首先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采用气功等养生之术,增强机体、脏腑的御病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诸多致病的因素和条件,使疾病不至发生,西医称为预防医学。

诸如预防感冒、中暑,预防空调病,预防肝肾病、肠胃病、糖尿病、心脏病,预防各种传染病,预防癌症等等。

如果老年人能把预防疾病思想贯穿到整个生活之中,那么就能减少许许多多疾病的发生。

(2)救治萌芽。

在人的健康和疾病之间有一个亚健康,即它既不是完全健康,又未达到疾病程度,人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有些失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疾病危险因素,处在患某种疾病的前期状态,即出现了疾病的萌芽状态。

这种状态需及早发现并设法防止它转化为疾病,这就是“上工救萌芽”的“治未病”,即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

老年人的机体、器官、组织都在退行性变化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的前期,诸如糖尿病前期、癌症前期、肾肝病前期等等,如遇这种“萌芽”状况,赶快就医,定期检查,并防止它转化为疾病,否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3)既病防变。

老年人常常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这并不可怕。

问题在于要正确对待疾病,要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加强养生,防止疾病的恶化和转化成更严重的疾病,如思糖尿病者一定要防止糖尿病综合症发生,防止危及生命的低血糖,要防止肾病向尿毒症和肾力衰竭转变。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1摄生防病;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渊源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治未病”中心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养生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实践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5.学会吐纳法: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中医治未病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中医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一、心理保健: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养心,即调节情志,保持良好心态;心理保健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心身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之大敌;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化倾向、冷漠化倾向、粗俗化倾向、躁动化倾向;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二、饮食保健: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健的关键;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三、运动保健:运动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应当劳逸结合、锻炼适度,才能气血调畅、疏郁散结、脏腑得养、阴阳互守;适当的运动能使周身的血液畅流不息,不致瘀滞;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证脏器细胞正常活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保持旺盛的活力,是预防疾病,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获得健康长寿的要素;中国的养生保健体系是关于人体运动保健思想、理论及方法的体系,认为运动保健应讲求性命双修、形神俱养和心身并育;未来理想的运动保健模式将以个人分散的运动健身活动为主,根据自我身心的特点,自觉自由地进行运动锻炼;运动保健的原则是协调统一,形神兼练;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比较适宜于健身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气功、散步、慢跑等;四、药物保健:历代医家对药物养生保健有很多记载;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养生作用的药物共约160种;后世医家分别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遵循中医理论进行君、臣、佐、使的配伍,适宜于长期进行养生保健;五、住宅保健:中华文化典籍中有“鸡初鸣、洒扫堂庭”等教导;具有保健作用的住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住宅建筑的地理形势、住宅建筑的自然方位、住宅环境的水土质量、住宅环境的气流状况等;我们应当顺应住宅保健的发展趋势,防止由于住宅而引发健康问题的情况;治未病-三个层次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治未病-基本原则1.定期体检,见微知著结合国家劳动保险制度,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体质辨识中心或体检站,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定期体检,“辨病”与“辨体”相结合;2.重视先兆截断逆转先兆症状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如对中风的潜证“无者求之”的早期治疗,如出现肢体麻木、沉滞者为脉络阻滞,予活血通络之丹参、红花、川芎、赤芍、鸡血藤,若见眩晕则予平肝熄风之钩藤、天麻、石决明、菊花等,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治中风于未发之时;对一些反复发作,发病有规律的疑难痼疾,如现代医学中的免疫性、过敏性及内分泌、神经系统或者一些病因尚未明了的疾病,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注意缓解期的扶正固本,结合情绪调摄、体育锻炼,疗效确切;研究表明,将糖耐量减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干预组和对照组,中药干预组具有延缓患者糖耐量降低发展到糖尿病,从而进一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及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延长其生命;3.安其未病防其所传未病,指尚未患病的肮脏或部位,与“已病”和“成病”相对而言;如,糖尿病,其特征是持续高血糖,其病理基础是胰岛细胞功能损伤,若血糖控制不良,久之则引起心、脑、肾、眼等脏器的损伤和病变;因此,对糖尿病,则在十分重视早期治疗的达标和胰岛功能的修复的同时,选用中药重点养阴,活血通络中药目前,脂肪肝的检出率日益增多,部分脂肪肝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可以认为脂肪肝不断发展是肝纤维化的前期病变,如能在早期及时治疗,可以阻止其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共逆转,因此其治疗日益受到重视;4.掌握规律先时而治对于有明显季节性的疾病,常可先时而治,预防为主,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哮喘病,往往秋冬常发,在夏季就积极预防,即所谓中医学的“冬病夏治”,疗效确切;对流感,过敏性鼻炎等春季多发病,则通过建议患者增强体质,适当锻炼,积极预防,采取了“春病冬防”的原则;5.三因制宜,各司法度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人有老幼、男女、胖瘦以及九种体质分别,地有东、西、南、北、中之分,时有一年四季之分,这些不同特点,决定了治未病时的“同中存异”、“异中存同”的必然性;因此,治未病工作的开展,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中医治未病是指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体系。

“未病”指的是人未得疾病时,通过中医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发生,达到保障生命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该概念的详细介绍。

一、早期中医治未病的现象中医历史上饱含了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呵护,早期的中医注重预防保健,提出“治未病”的思想。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常、调养、卫气、阴阳、四时”的观点,这是中医预防康复理论的基石。

二、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容1、养生保健养生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具体指的是维持身体的功能,包括心理、生理、体力方面的平衡。

中医养生保健注重从饮食、起居、调情志、行功夫等方面入手,保持身心愉悦,避免疾病的产生。

2、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手段,通过中药对身体进行调理,促进身体功能平衡。

调理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药材。

中药调理还要在时机上把握,如冬令应多喝汤等。

3、针灸针灸作为中医的另一种手段,可以通过针刺激活经络,调动人体的气血,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针灸频率、强度等需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三、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中医治未病注重预防康复,有以下优势:1、预防目的明显。

治未病更注重预防,即在人体没有出现症状时就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预防获得时间比治疗严重的疾病所需的时间少得多,治未病成为“上上之法”。

2、充分的认识人体机能的特点。

中医所作出的“未病先防”、“没有病却调理”等等命题,都是把检查与医治的时间位置前移。

3、防卫能力得到提高。

中医治未病主要关注人体的防卫系统,保证人体抵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能力得到更高水平。

总之,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它不仅可以使人们摆脱疾病困扰,也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为了健康,提高对“中医治未病”的认识也很有必要。

中医学“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乃是医学最高境界。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中医认为,“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含义。

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

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

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也就是说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时期。

再有,“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肝可传脾,当先实脾”以防之。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治未病”越来越成为医疗卫生实践的理想境界,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治未病”的理念更是中医智慧的集中体现。

那么,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呢?要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首先得明白“未病”的含义。

“未病”并非仅仅指尚未生病,它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是指健康无病状态,即人体没有任何疾病的迹象;二是指疾病的萌芽状态,也就是身体已经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但还没有发展成明显的疾病;三是指疾病的复发倾向,即曾经患过病,经过治疗已经痊愈,但仍有可能再次发作。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未病先防”。

这就如同在战争来临之前做好防御工事,提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四季的变化来调整起居饮食。

比如,春季万物生发,应早睡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舒展身体;夏季炎热,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心情舒畅;秋季气候干燥,宜滋阴润肺,少吃辛辣食物;冬季寒冷,要注意保暖,适当进补。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情志刺激,如大喜大悲、暴怒忧愁等。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合理的饮食也是未病先防的重要环节。

中医强调饮食要有节制,五味调和,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比如,过多食用肥甘厚味容易导致痰湿内生,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既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的又一重要核心思想。

当疾病已经发生,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和传变。

就像火灾刚刚燃起时,如果能够迅速扑救,就能避免火势蔓延造成更大的损失。

比如,感冒初起,如果能够及时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可能就不会发展成肺炎等严重疾病。

中医认为,疾病的传变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人体的体质特点,判断病情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前进行干预。

比如,肝病容易传脾,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胃,防止脾病的发生。

还有“瘥后防复”,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延伸。

疾病痊愈后,身体往往还处于比较虚弱的状态,需要进行适当的调养,防止疾病的复发。

中医治未病四层涵义及八大原则

中医治未病四层涵义及八大原则

中医治未病四层涵义及八大原则中医治未病四层涵义“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葛洪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贯穿于《肘后备急方》全书的始终。

“治未病”的思想在葛洪养生理论中已形成较完整的学术体系,其中包括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传,未变防变,已变防逆,初瘥防复等。

“治未病”的涵义,可以分为“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治愈病”四个层面。

第一层:“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的预防原则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是重视预防,提倡养生。

葛洪倡导“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责怪“唯名利是务”,认为必须重视调养心神,方是“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关键。

葛洪非常重视“五脏”养生,首次将“无藏”写作“五脏”。

主张“百病之源五脏为本”,即是说当顺应四时,外避邪风,养护五脏,方能防患于未然。

总之,葛洪重视养生,预防疾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在无事之前,不求既逝之后,故以未病先防为首。

第二层:“既病早治”是“治欲病”的防患原则“治未病”的第二层涵义,旨在突出早期治疗,防微杜渐,将疾病消灭在初期阶段。

《黄帝内经》言:“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意在强调早治。

再如《金匮要略》中指出:“适中经络,未传于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合九窍闭塞。

”所以“上工”善于早期治疗,切不可贻误病机,导致传变。

第三层:已病防变是“治已病”的预防原则六经病证有传有变,内伤杂病亦有传变,故须及时辨证已病,同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防止病邪传变,做到辨证论治与辨证先防相结合,此医家必备之法术。

已病防传“传”,指病情顺着一定的趋向发展,一般说,凡病邪侵袭,邪气内传,则病证由表传里,由阳入阴,故防邪内传,属当务之急。

未变防变“变”是指病情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发生了性质的改变。

“传”与“变”多常互称为病情的进展。

若病情急剧变化发展时,则当防止病情转为危重,应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力挽败途。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在《历代名家名著如何认识中医“治未病”》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治未病”发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

通过历代名家名医不断的实践与研究,“治未病”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那么,今天我们在“治未病”的时候,应该坚持哪些原则呢?一、道法自然,平衡阴阳这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

《黄帝内经》中曾提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中医理论的根本立足点。

中医学非常重视天人相应、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

这一点《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养生“治未病”强调养心守神,不论导引还是太极拳,其关键在于收心、守神而能入静,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淡境界。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

只要做到心情愉快、乐观豁达,气血自然调和,则大有益于健康。

《黄帝内经》中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说。

《黄帝内经》很重视精神情志异常变化对健康的危害。

心无杂念,悔怒不起,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摆脱精神因素的困扰。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以从顺……所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三、饮食调理,以资气血这是“治未病”的上策。

《黄帝内经》曾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食物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

一方面饮食以适量为宜,不可饥饱不均;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品种,使人体能获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饮食偏嗜。

药食同源,一般以食养为先。

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因此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疗篇,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中文版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文版中医“治未病”思想

指导养生保健
• 其它养生方法:利用针灸、推拿、按摩、刮痧
、拔罐调整经络气血,谐调脏腑,以防病治病 ——达到动态平衡的免疫状态。

灸:针刺麻醉最先在国际上广泛认可
艾 灸:温通经脉,改善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
天 灸:冬病夏治,一种时间医学,减少哮喘、
鼻炎发作频率,提高机体免疫力。
拔 罐:疏通经脉,改善易疲劳状态,
中医“治未病”的现代应用
指导养生保健 • 饮食养生: 调整饮食结构-荤素比例, 注意饮食宜忌-针对不同机体状态,如脾 虚(消化系统功能低下),常吃山药,进食缓 慢,每口食物咀嚼超过30次有助于消化系统 ,延缓衰老。 食疗、药膳-高血压(肝阳上亢型面色如 醉)天麻煲汤。
指导养生保健
• 形神共养: 养形: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房事节制。要求 人的起卧休息与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相适应,如 日出起床劳作,日落休息;春捂秋冻的穿衣原则; 性生活有节制和适当的锻炼,如太极拳,都有益于 肾脏的保护。 养神:养心和精神,注重调节情志,中医讲情 志致病,如过度悲伤伤肺,流行病学显示,肺部肿 瘤病人发病前多有长期情绪悲伤史。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学科应运而生
基于国情,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特点,我们创建 了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学科,其特点: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协同创新”
我们在健康管理的理念、干预方法等多个环节渗透中 医“治未病”元素,如慢病中针刺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糖 耐量异常预防糖尿病等。
Thank You
• 未病先防——无病养生,防病保健 包含调摄精神、体育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 、科学用药等。 • 既病防变——欲病救萌,防并发症 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和恶化。 • 瘥后防复——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病愈或病情稳定后,采取综合调理措施,促使脏 腑组织功能恢复正常,达到病不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思想如何延年益寿

中医治未病思想如何延年益寿

中医治未病思想如何延年益寿在追求健康长寿的道路上,中医的“治未病”思想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它又是如何帮助我们延年益寿的呢?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出自《黄帝内经》。

其核心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强调在疾病尚未形成或刚刚萌芽时,就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一思想并非仅仅针对疾病,更是一种关于健康的整体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指导。

要理解中医“治未病”思想如何延年益寿,首先得明白其包含的几个重要层面。

一是未病先防,即在身体还处于健康状态时,就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式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侵袭。

比如,饮食上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做到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起居有常,顺应自然规律,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

二是既病防变。

当身体出现一些轻微的不适或症状时,要及时察觉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有敏锐的感知力,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身体的变化。

一旦发现异常,如感冒初起、咳嗽、胃脘不适等,及时就医或采取适当的调理方法,避免小病变大病。

三是瘥后防复。

疾病痊愈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此时身体往往还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需要通过调养来恢复元气,防止疾病复发。

比如,在病后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根据自身的体质进行饮食调理,补充营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在日常生活中,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应用无处不在。

比如,中医强调情志对健康的影响。

过度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恐都会损伤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

遇到压力和烦恼时,通过冥想、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方式来缓解。

再比如,中医的经络养生也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按摩、艾灸、拔罐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迄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中医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的含义。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前,注重保养身体,培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既病防变:是指生病之后,注重治疗,增强正气,祛除邪气,防止疾病向坏的方向传变和发展。

瘥后防复:是指注重保健预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

机构设置简介:
中医科、针灸推拿科:通过中医药、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熏疗、药熨、药物敷贴、浴足、浴疗、药膳等综合疗法,达到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目的。

健康咨询门诊:由我院名老中医、专家教授坐诊,提供传统中医保健、体质调摄建议。

包括心理、饮食、运动、药物保健,体质辨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思想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渊源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

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心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

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养生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

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

“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

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

“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

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

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

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

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

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

《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

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

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

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

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

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

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

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

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实践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

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

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童心,要童心未泯。

蚁食,要少吃。

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

龟欲,要心境淡泊。

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

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

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

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

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

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

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

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

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

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

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

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

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

中医治未病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

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

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

中医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

一、心理保健: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养心,即调节情志,保持良好心态。

心理保健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心身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之大敌。

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化倾向、冷漠化倾向、粗俗化倾向、躁动化倾向。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

二、饮食保健: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健的关键。

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

三、运动保健:运动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应当劳逸结合、锻炼适度,才能气血调畅、疏郁散结、脏腑得养、阴阳互守。

适当的运动能使周身的血液畅流不息,不致瘀滞;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证脏器细胞正常活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保持旺盛的活力,是预防疾病,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获得健康长寿的要素。

中国的养生保健体系是关于人体运动保健思想、理论及方法的体系,认为运动保健应讲求性命双修、形神俱养和心身并育。

未来理想的运动保健模式将以个人分散的运动健身活动为主,根据自我身心的特点,自觉自由地进行运动锻炼。

运动保健的原则是协调统一,形神兼练;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比较适宜于健身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气功、散步、慢跑等。

四、药物保健:历代医家对药物养生保健有很多记载。

《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养生作用的药物共约160种。

后世医家分别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遵循中医理论进行君、臣、佐、使的配伍,适宜于长期进行养生保健。

五、住宅保健:中华文化典籍中有“鸡初鸣、洒扫堂庭”等教导。

具有保健作用的住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住宅建筑的地理形势、住宅建筑的自然方位、住宅环境的水土质量、住宅环境的气流状况等。

我们应当顺应住宅保健的发展趋势,防止由于住宅而引发健康问题的情况。

治未病-三个层次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

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

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

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

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治未病-基本原则1.定期体检,见微知著结合国家劳动保险制度,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体质辨识中心或体检站,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定期体检,“辨病”与“辨体”相结合。

2.重视先兆截断逆转先兆症状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如对中风的潜证“无者求之”的早期治疗,如出现肢体麻木、沉滞者为脉络阻滞,予活血通络之丹参、红花、川芎、赤芍、鸡血藤,若见眩晕则予平肝熄风之钩藤、天麻、石决明、菊花等,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治中风于未发之时。

对一些反复发作,发病有规律的疑难痼疾,如现代医学中的免疫性、过敏性及内分泌、神经系统或者一些病因尚未明了的疾病,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注意缓解期的扶正固本,结合情绪调摄、体育锻炼,疗效确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