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概述——张萌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犯罪心理学第二章
特征:
严重青少年犯经常可以逃避侦查; 累犯率或者重犯率很高; 犯罪行为越严重,行为模式在儿童时期就出现得越
早。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越来越 严重。
20世纪50年代初期,青少年犯罪律极低。1956年 仅占全部罪案的18%,但是,1957年增至32.3%。 这个百分比相对稳定,维持到1965年,即文化大革 命的前一年。多数估计认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青 少年犯罪率为总犯罪率的40--50%。地方的调查表 明,14岁至25岁的犯罪率在1973年前后达到一次 高峰。此后即下降,1975年仅较文化大革命前的 1965年略有上升。新的上升发生在改革开始后的 70年代后期。
刑法第十七条 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 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 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 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 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 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在我国的数千家基层法院中也许还没有哪一家会象上 海长宁区法院那样在国内外广为人知,其中一个重要 原因是该法院在1984年率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门审 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少年法庭(当时只是“少年刑 事案件合议庭”,1988年才开始独立建制)
少年法庭建立后很快在未成年人保护和治理青少年犯 罪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效果,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关注 和指导下,长宁区的成功经验很被广泛推广,很多省、 市、自治区的法院纷纷响应,仅仅两年,少年法庭就 发展到100多个。
今后,少年法庭向何处去?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应该 怎样发展?这是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的同志所共同 思索的问题。
《犯罪心理学》讲义
《犯罪心理学》讲义一、绪论1、何谓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
▲犯罪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犯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形式的科学,犯罪人的心理在形式上与守法公民相差无几。
(如对外界信息加工的方式、人格的形成过程等。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人,是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
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可超越这个界限。
例如,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等等。
尽管这些人由于年龄太小或严重的精神错乱不负刑事责任,因而被排除在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之外,但犯罪心理学不能坐视不理,这些极端的情况也许是发现犯罪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有用材料。
▲犯罪心理、犯罪人格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犯罪人应以犯罪为中轴点向前后延伸,以便更好地通过研究揭示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心理是指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如犯罪动机、犯罪人格、犯罪思维模式、反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等等。
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有犯罪心理却未发生犯罪行为的人比有犯罪行为的人多出数百倍。
有犯罪心理未必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否还涉及很多其他因素,如犯罪时机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犯罪行为是在犯罪人犯罪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但也有例外,如防卫过当致人死亡。
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一)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行为人的范围①犯罪人。
它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一般违法人。
是指触犯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被认为是犯罪者,或实施了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并为治安部门所处理者。
犯罪心理学之所以把一般违法人作为研究对象,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虽然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在法律上有比较明确的界限,但从心理机制上看,两者往往难以区分。
如盗窃的累计金额在一定数额上者才可定为盗窃罪,不足此数额者则属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心理长洱主要内容
犯罪心理长洱主要内容犯罪心理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心理学分支,它研究人类犯罪行为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因素。
犯罪心理学关注与此有关的所有心理变量,这些变量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可能与犯罪现象有关。
21世纪以来,犯罪心理学根据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化,其目的是揭示犯罪行为的规律,推动社会治安改善,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
犯罪心理学主要内容包括:犯罪原因研究、犯罪心理特征研究、犯罪行为的预测、犯罪行为的预防和犯罪行为的处理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犯罪原因研究。
犯罪学家认为,犯罪是复杂的心理变量的结果,个学科的研究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了解犯罪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对犯罪原因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社会经济因素。
这类因素包括:贫困、失业、低收入和低教育水平。
这些经济因素可能会导致人们犯罪,因为他们会有一种不满,并希望通过犯罪获得收入和物质上的满足感。
二是文化因素。
这种因素指的是一个社会容许犯罪和相信犯罪的文化。
犯罪行为往往是在一个文化支持的框架下发生的,如果有强烈的文化支持,人们就更容易实施犯罪行为。
三是心理因素。
这种因素涉及到一些潜在的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是社会行为因素。
这类因素主要与犯罪行为相关的社会因素,如犯罪者的社会化能力、社会支持水平、社会规范和家庭环境等。
社会行为因素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社会行为,也可以引发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还涉及到司法心理学,司法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行为及其影响,研究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改善司法判决,研究如何让判决公正、公平、合理,发展司法心理技术,并研究司法心理学在教育、社会改造、社会治安领域的作用。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极不平凡的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犯罪心理学是犯罪行为的研究和防治的基础。
因此,进一步研究犯罪心理学,勇于探索其深奥,以期改善我国的犯罪形势,有助于社会治安恢复和维护。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其含义不能通过实验来考察,也不能以数字、强度、频率
来测量。与此相反,定量研究强调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测量
和分析,而不是过程。另外,定性研究者强调现实的社会
建构性,强调研究的价值承载性质;而最让定量研究着引
以为豪的是:他们的工作可以在一种价值无涉的框架内完
成。
2023/12/31
第二章
21
三、多层次研究并重
2023/12/31
第二章
24
Andrew & Bonta:“风险—需求—反应模型”
➢ 强调了识别出以下因素的重要性: ① 将个体置于犯罪活动风险中的因素(风险因素) ② 可以通过干预而改变的风险因素(需求因素) ③ 其他可能影响个体对于干预的反应的个体特征或情境
特征(反应因素)
2023/12/31
➢ 只要是犯罪必定具有客观的结果 ➢ 无论客观结果还是法律结果它总是由具体的行为导致的 ➢ 在实施行为前,任何作案人都有一个认知加工的判断过程,
特别是决定去作的选择 ➢ 行为决策的背后必须有支配行为的动机、目的、情绪等心
理因素的作用 ➢ 在同样的刺激下,犯罪永远不是多数人的选择
2023/12/31
第二章
他人而完全不自知时,这则经验已变成一则警示传奇,提醒
我必须注意对他人的态度。事实上,有些人认为我太过小心
翼翼了,就像有时候我想要开除表现不好的员工,却总担心
这对他们来说太残酷了。”
2023/12/31
第二章
9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路径
从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回溯 的视角归纳出下列脉络:
实证主义(实证哲学):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 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和英国 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te,
犯罪心理学--授课完整可编辑版
心理实验:破窗理论
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 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别 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 多的窗户玻璃——在公众麻木 不仁的氛围 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 蔓延甚至泛滥。
主讲人:
【新闻标题】天良丧尽!大三学生撞人后8刀刺死伤 者 因发现被撞者记车号 今年10月20日晚,在西安大学城学府大道上, 26岁的女服务员张萌(化名)下班途中,被一辆雪 佛兰克鲁兹小轿车撞倒。肇事车逃逸后,警方勘 查现场意外发现在受害人张萌的身上,除撞伤外, 还有8处刀伤。而肇事者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时再 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警方确认, 后被抓获的肇事逃逸者就是撞伤张萌又持刀行凶 者。
b)小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 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人际交往、职业条件。
2、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季节、时间、自然 灾害。
3、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 条件和气氛、机遇
<二>.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 理状态
1、犯罪前:自我辩解、犯罪决意形成形态、 等待时机时机的的焦虑状态
2、犯罪中: 心理失衡 3、犯罪后:情绪表现(不安和恐慌、满足
2009年年底至2010年上半年,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中 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高 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等部门开展“重点青 少年群体摸底排查专项行动”。最新的摸底排查结果显示, 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 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115万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达25万人,其中 有16万人在18岁至25岁之间。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本能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罪恶感与犯罪: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恋父)情结,使其在超我的作用下产生了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货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身上,人棉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
阿德勒的犯罪观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道,“在罪犯的各种活动和态度中,都显现出他是在挣扎着要成为优越,要解决问题,要克服困难。
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他没有这种形式的追求,而是他所追求的方向。
阿德勒提出,个人的自卑感主要是有个人的身体缺陷,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三类因素引起。
这类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有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过度的补偿行为来克服自卑感,这样做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导致犯罪。
对犯罪的防治阿德勒十分重视对犯罪的预防和对犯罪人的矫治,他认为,犯罪人选择与社会相悖的方式克服自卑,与他们在三大生活领域(即友谊,职业和爱情)的失败有关。
预防犯罪的途径是要找出罪犯在儿童时期所遭受的合作障碍,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教会他们怎样与人合作。
要特别注意下面三类儿童,1.身体有缺陷的儿童2.被宠坏的儿童3.受到忽视的儿童艾希霍恩认为,初生婴儿是一种不合群的动物,家庭教养的作用就在于随着他们的成长,使他们从不合群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到适应社会的状态。
如果儿童没有与父母产生情感依恋,没有经历认同父母的人格特点的心理过程,没有学会像父母那样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就会使他们具备犯罪的倾向,病随时都有可能犯罪。
亚历山大和施陶布提出,所有的人毫无例外地,或早或迟地实施的第一次犯罪,都是对保持清洁的规定的违反。
美国犯罪学家塞克斯(Gresham Sykes)和马茨阿(David Matza) 曾对少年犯罪人的心理防卫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少年犯罪人五种“中和”技术,实际上就是少年犯罪人对期犯罪行为的五种合理化解释,1.否认责任2.否认损害3.否认被害人的被害4.否定责难者5.高度效忠群体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论述题)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犯罪心理学_第二章_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六 与 犯 罪 形 态 接 触
五 犯 罪 动 机 学 习
四 学 习 内 容
三 学 习 地 点
二 一 沟 习 通 得 学 习
主 要 内 容
亲密 团体 技巧 动机 态度 理由
(1)犯罪行为是学习而来。 (2)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由互动学习而来。 (3)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是发生在个人的亲密团体中。 (4)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①犯罪的技巧,②犯罪的动 机、驱力、合理化与态度的特别指示。 (5)犯罪动机与驱力的特别指示,是从法律有利或不利 的定义学习而来。 (6)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犯罪人,是因 为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此乃差别接触理论的基本原理。 当一个人成为犯罪人,是因其与犯罪形态接触,并与反犯 罪形态的疏离的结果。 (7)差别接触因频率、持久性、先后次序与强度而不同。 (8)与犯罪形态或反犯罪形态接触的犯罪行为学习过程, 涉及与其他行为相同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犯罪行为的 学习并不局限于模仿。 (9)虽然犯罪行为是一般需求与价值的显现,但犯罪却 不被这些一般需求与价值所解释。
请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讨论和中心发言
1.1 犯罪的人类学研究
1.1.1 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
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 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时起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 与行为特征,这种行为必然不符合文明社会中的传统、 习惯和社会规范,必定构成犯罪。 生来犯罪人在身体特征、感觉和功能特征、心理 特征和其他智慧方面,都有不同于正常人的表现。 气温、季节、地势构造、甲状腺地区、死亡率、 种族、性别、年龄、遗传因素; 文明程度,人口过剩,新闻媒介,生活状况、酗 酒、吸烟,教育、宗教、家庭出身,战争、监狱生活、 移民、职业等社会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进 程 管 理 2.1.2 前趋图 前趋图(Precedence Graph)是一个有向无循环图,记为 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用于描述进程之间执行的前后 关系。图中的每个结点可用于描述一个程序段或进程,乃至 一条语句;结点间的有向边则用于表示两个结点之间存在的 偏序(Partial Order,亦称偏序关系)或前趋关系(Precedence Relation)“→”。
第二章 进 程 管 理 3) 并发性 这是指多个进程实体同存于内存中,且能在一段时间内 同时运行。并发性是进程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成为OS的重要 特征。引入进程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使其进程实体能和其它进 程实体并发执行;而程序(没有建立PCB)是不能并发执行的。
4) 独立性
在传统的OS中,独立性是指进程实体是一个能独立运行、 独立分配资源和独立接受调度的基本单位。凡未建立PCB的程 序都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参与运行。
第二章 进 程 管 理
就绪 时间片完 I/O 完成 进程调度
阻塞
I/O 请求
执行
图2-5 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及其转换
第二章 进 程 管 理 3. 挂起状态 1) 引入挂起状态的原因
在不少系统中进程只有上述三种状态,但在另一些系统中,
又增加了一些新状态,最重要的是挂起状态。引入挂起状态的 原因有: (1) 终端用户的请求。当终端用户在自己的程序运行期间 发现有可疑问题时,希望暂时使自己的程序静止下来。亦即,
第二章 进 程 管 理 2) 执行状态 进程已获得CPU,其程序正在执行。在单处理机系统中, 只有一个进程处于执行状态; 在多处理机系统中,则有多个 进程处于执行状态。 3) 阻塞状态 正在执行的进程由于发生某事件而暂时无法继续执行时, 便放弃处理机而处于暂停状态,亦即进程的执行受到阻塞,把 这种暂停状态称为阻塞状态,有时也称为等待状态或封锁状态。 致使进程阻塞的典型事件有:请求I/O,申请缓冲空间等。通 常将这种处于阻塞状态的进程也排成一个队列。有的系统则根 据阻塞原因的不同而把处于阻塞状态的进程排成多个队列。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失范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
权威失范
社会主导价值混乱
角色失范
│年代 │与榜样有关的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 │ ├─────┼───────────┼──────────────────────┤ │六十年代 │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 │雷峰、保尔 柯察金、“铁人”土进喜、邱少云等 │ ├─────┼───────────┼──────────────────────┤ │七十年代 │精神解放后的饥渴选择│陈景润、邓丽君等 │ ├─────┼───────────┼──────────────────────┤ │八十年代 │从单一走向多元 │张海迪、赖宁、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等│ ├─────┼───────────┼──────────────────────┤ │九十年代 │流行时代的文化符号 │罗人佑、崔健、土朔、周星弛、王、周杰伦等 │ └─────┴───────────┴──────────────────────┘
(一)反社会意识
与现行的国家制度、思想体系相背离,与 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损害公众利益 满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 误观念的总称。 如错误的社会态度、社会动机;对社会秩 序、社会规范的否定与蔑视等。 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
青少年出现反社会意识、反社会行为的原 因——社会化缺陷 日本学者森武夫——社会化病理 不完全的社会化 不适当的社会化 矛盾情绪的社会化 英国学者詹金斯——少年犯社会化三种类 型 反社会的攻击性、过度压抑型、不当社会化 或假社会化
财物动机——57%—60% 性动机 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犯罪动机 “友情”动机、报复动机、嫉妒动机 为满足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动机 虚荣心动机、好奇心动机、戏谑动机、恐 惧动机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这本书以实际案例作支持,但对案例中跟深层次的心理分析却不是很详尽,我们学习犯罪心理学除好奇心外, 更大的目的是预测以及防患于未然。
文中别字很多,人物指代不清,不知所云,还有评论说文中的一些法律知识不正确或不准确。
精彩摘录
《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
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恶的部分,人就不会 去犯罪,否则人就会犯罪。 ——柏拉图
别忘了我看不到我自己,我的角色仅限于看向镜子里的那个人。 ——JacquesRigaut
人们都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口,我可不这么认为。伤口是一直存在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出于保护,伤 口被覆盖上疤痕,疼痛随之减轻,但这一切永远也不会消失。
目录分析
01
第1章前言
02
第2章推开 迷失世界微 敞的门—— 犯罪心理学 导读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管仲
犯罪是一种行为,然而也有着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结合的产物。每一个犯罪行为人都 有其特定的人生轨迹,有其独特的心理素质。
将邪恶的产生归结于超自然的因素是没有必要的,人类自身就足以实施每一种恶行。 拉德
——约瑟夫·康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读书笔记
犯罪是一种行为,人心才是一切的本源,后面的测试还是挺有意思。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一)研究主体:1、犯罪人: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基于刑法范畴但不完全受刑法规定的主体范围的限制。
2、一般违法者:现实生活中最大的违法群体,即大众违法者。
行为不具备刑法中所规定的关于犯罪的量的标准。
(与犯罪人本质无差别;犯罪行为是由一般违法行为演变而来)3、虞犯:根据其性格或环境,将来可能犯罪或触犯刑罚法令的个体,包括个体缺陷者和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犯罪预防)(二)实质:4、什么是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是个体对客观消极存在的能动反映,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扭曲反映,是在个体原已具备的不良心理因素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和社会规范相对立的倾向。
(本质区别)1)犯罪心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主体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心理的源泉是客观现实;心理活动具有能动性。
2)是对客观现实的扭曲反映:犯罪心理是对社会消极存在的反映和能动的吸收;具有犯罪心里的个体对积极的社会存在、社会准则等有逆反心理或者进行扭曲反映的心理倾向,而不是正确认识社会积极存在的真实内容和意义。
5、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实现全部反射神经活动的神经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个体先天遗传而得、不学而会、不学而能的反射。
条件反射:有机体生活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
6、动力类型:又称动型,大脑皮层机能系统性活动最主要的体现,是对一系列刺激物所形成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是条件反射的巩固系统。
(惯犯,累犯)7、第一信号:现实中的具体物质及其属性,如食物的形状气味第二信号:语言、文字等特殊刺激物,是具体信号的信号,现实中的抽象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对于第二信号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人类所特有。
(三)流派:一、犯罪生物学派:1、犯罪人类学派:代表人:意大利,龙勃罗梭,加罗法洛,菲利观点:犯罪罪因——隔代遗传基因;犯罪人类型——天生犯罪人;遗传是导致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根源;心理特征——与一般人比痛觉麻木味觉敏锐,缺乏道德观念和自我控制能力,感情容易冲动,智力低下,自我显示意识强烈;犯罪对策论,即预防是第一位;自然犯和法定犯,是否违背道德;刑罚个别化。
犯罪心理学ppt课件
社会学为犯罪心理学提供了广阔的 研究背景和丰富的研究资料,犯罪 心理学则从心理层面揭示犯罪行为 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02
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01
02
03
遗传基因
犯罪行为可能与某些遗传 基因有关,如暴力倾向、 冲动控制障碍等。
生理特征
一些生理特征,如脑结构 异常、荷尔蒙水平失衡等 ,可能与犯罪行为有关。
心理障碍
一些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 症等,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伤或
攻击他人的行为。
认知偏差
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存在偏差,如 对社会不公、道德沦丧等现象的 过度解读,可能引发犯罪行为。
03
犯罪心理类型与特征
不同类型犯罪心理特征
暴力型犯罪心理
财产型犯罪心理
以暴力手段实施犯罪,具有冲动性、冷酷 无情和缺乏道德约束等特征。
案例一
XXX抢劫案。通过分析抢劫犯的心理特征、作案动机和过 程,揭示暴力型犯罪心理的内在驱动因素和行为模式。
案例二
XXX诈骗案。通过分析诈骗犯的心理特点、作案手段和过 程,探讨财产型犯罪心理的成因和防范策略。
案例三
XXX强奸案。通过分析强奸犯的心理状态、作案动机和过 程,揭示性犯罪心理的扭曲观念和行为特征。
犯罪心理学PPT 课件
目录
• 犯罪心理学概述 • 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 犯罪心理类型与特征 • 犯罪心理诊断与评估 • 犯罪心理干预与治疗策略 • 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应用
01
犯罪心理学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与心 理过程、个性特征之间关系的科 学。
发展历程
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心理学、 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犯罪心理 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
(完整版)《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测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概述——张萌
关于婚姻
同性恋者不可能结婚,因而只能和父母居住, 他自己没有住房, 否则会把孩子带到自己的住所
米姬的分析
关于行为习惯
从作案现场发现,这是个较有条理的人。
经历:童年时期 受过性侵害, 可能接受过精神病 治疗 行为习惯:穿戴 整齐,办事斯文
年龄: 30-35岁 身份: 黑人, 同性恋者
关于凶手 的分析
根据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 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及其后果,以及 犯罪人的活动产品(诸如犯罪人的 日记、交待材料等已经形成的东 西),分析其犯罪心理因素和活动 规律的方法。
犯罪心理画像
• 犯罪心理画像最初起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 。 • 20世纪70年代该局成立了行为科学部,最后终于 创立了一种被称为犯罪现场分析(crime scene analysis)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 犯罪心理画像是四种技术的联合体,即刑事侦查、 法医鉴定法、心理评估和文化人类学的应用。 • 其一般程序是把犯罪现场和法医鉴定的信息,以 及关于犯罪行为和被害人的有限的细节信息送到 心理画像专家那里,再由他们反馈出关于犯罪人 的报告。 • 犯罪心理画像主要适用于系列案件,如系列杀人、 系列抢劫、系列盗窃、系列伤害案件等。 • 它也适用于具有典型特征的普通案件。
犯罪心理学在公安实践中的运用 侦查破案:心理分析、心理痕迹、心理画像
案例:夜劫小超市的侦查方向如何确定? 有一个乡镇超市,前挨铁路,后靠国防公路。一天 晚上只有保安一人守店。第二天早上发现死于店中。 凶案第一现场在他的宿舍兼办公室,尸体后被拖至 院子的水龙头下冲洗,双眼被捣烂,蒙上草木灰, 又盖上一块破布。店内保险柜被撬开,里面的3万块 营业款不翼而飞。室内现场被水冲洗过,地面尚有 一层积水,现场被严重破坏。 仇杀?劫钱?流窜作案?熟人作案?其他特点?
犯罪心理学(二)
主要作案手法表现为隐瞒真相、 虚构事实、秘密窃取、以假乱 真等; 暴力犯罪则包含暴力或暴力威 胁的成分,主要作案手法表现 为使用凶器或其他手段直接攻 击被害人。
传统智能犯罪与现代智能犯罪: 传统智能犯罪:指诈骗、招摇撞骗
等不依赖高科技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现代智能犯罪:又称高科技犯罪,
这种犯罪人一方面依赖计算机等高 科技工具或先进技术;
犯罪行为
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
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 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惩罚的各种 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的故 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
暴力犯罪
概念:
1.指强暴的力量,武力
2。特指为本阶级的利益而对敌对阶
级使用的力量。
暴力犯罪心理机制的主要理论
关于暴力犯罪的心理机制的研究,
自我: 处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协调自身和
外部世界的关系,使本我获得满足。 超我: 高居自我之上,是社会道德的代表, 和本我处在直接冲突中。
2、阿德勒的“追求优越论”:
攻击行为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人
自身“追求优越”的动机,而不是 佛洛伊德的“本能”。
3、“挫折---攻击”假说。(美国心
暴力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1.主体多为青少年。
2.预谋性与情境性并重。
3.残忍性、疯狂性。
4.游戏性。
研究者一般是从攻击行为发生机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角度入手。 几种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 1、本能论(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次: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与之相对应地提出超我、自我、本
我三个概念。 本我: 最原始,处在最难接近的底层,但 它极有力量。本我不考虑客观现实 环境,只一味追求满足。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 本我: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结构,是本能和欲望的储藏 库,完全处在潜意识中,受快乐原则支配 • 自我:由本我分化而来,其能量也来自本我。它一部分位 于意识,一部分位于潜意识之中,遵循现实原则行事 • 超我:个体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包括良心和自我 理想,遵循完美原则行事
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 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 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 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 刺激直接关联, • 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 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 型, 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 与反应直接关联。
•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引发 的,针对有机体自发性的多个行为反应中的 某一个学习的反应施予强化,从而建立了刺 激—反应的联结。 • 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题条件反射构成的 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 生结果的行为。
又称为不同接触论差别交往理论不同联结理论等犯罪是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学习中形成的病态的社会行为差别接触理论的九个基本命题行为是行为人在与他人的接触和沟通等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来的犯罪行为的最主要部分的学习是发生在与行为人有密切关系的群体中学习的内容既包括犯罪技巧也包括犯罪的动机欲望合理化辩解以及特定的态度等犯罪行为的动机驱力等方面的特别提示是由于对法律观念的不同而采用特殊的学习形态即通过对法律的正反两方面的释义造成的人们往往通过对法律的分析去考虑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是否有利当觉得有利或者利大于弊的时候就会强化犯罪动机大胆实施犯罪行为反之则不敢铤而走险个人之所以变成犯罪人是因为助长犯罪的解释压倒了抵制犯罪的解释行为人在差别接触的频率持续性先后次序和强度等方面互有差别通过与犯罪或抵制犯罪的行为模式的差别接触学习犯罪行为的过程包含了与其他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相同的机制差别接触强化理论伯吉斯和艾克斯提出犯罪行为的学习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行为在一定的程度和和范围内受过去的和现在的环境结果的影响因此当个人在某种情境下进行的行为得到奖励或受到强化时就会继续这种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情回放一
• 发案时间:1986-1994年 • 发案地点:南非约翰内斯堡市的普兰火车站附 近。 • 案情简介:8年中,先后20余个男童死于附近 的荒滩之中。先被掐死,然后实施鸡奸。 • 作案者至今逍遥法外。 • 相似的案件又一次发生,警方求助于心理专家。
心理学家米姬 受命于危难之时
米姬的分析
关于黑人
在一个以黑人为主的贫困居住区,劫持20多个 黑人儿童而未被发现,劫持者只能是黑人。
关于年龄
这种罪犯一般25岁首发,8年前就开始作案,现应该35岁 左右。鸡奸说明他是同性恋者,幼时受到过此类伤害。
米姬的分析
关于职业:小学教师;警察;基督教博爱组织成员
只有从事这三种职业的人,才懂得如何和儿童交往, 并骗得他们的信任,悄悄带走他们而不留痕迹。
4犯罪对策
犯罪心理 诊断与矫治
研究、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挖掘规律 提炼理论 实践意义 可为犯罪的预测、预防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具体 的方法 可为警察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 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痕迹,可为发现、揭露 和证实犯罪,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帮助 通过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提高审讯效果
因此,犯罪心理现象的 界定既要以刑法学研究的 “犯罪”为起点,又必须 在其基础上延伸并扩展。
• 犯罪心理现象 :
与实施被法律禁止并要予 以惩罚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 动。
狭义
犯罪心理学就是运用心理
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 体的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一 门学科。
广义
犯罪心理学就是运用心理
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 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 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 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研究内容
犯罪心理实质、基 本特征及其形成
1学科基本问题
犯罪心理形成原 因、影响因素、 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形成
初犯/累犯 /未成年人 /共同犯罪 /变态心理
2犯罪心理形成 发展变化的理论
不同犯罪 主体
不同犯罪 类型
3不同类型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预 测与预防
侦查心理
物欲/利 欲/情绪 /信仰/ 过失犯罪
犯罪心理是否就是犯罪人的心理
犯罪人的心理既有犯罪心理,又有 与犯罪无关的心理。 犯罪心理既在已犯罪的人中出现, 也可能在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中 出现。
没有犯罪的人是否有犯罪心理
过失犯罪人有没有犯罪心理
过失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与犯罪行为 有关。
犯罪心理还包括法律无法界定的 内在心理历程
能够引起犯罪的心理历程 犯罪心理内涵 较刑法宽泛 法律上没有或不能认定为 犯罪的心理历程 精神病患者
解析: 本案中,董某实施盗窃行为时的年龄为15周 岁,根据以上标准,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 段,但是,由于其所实施的行为不属于刑法规定 的此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应负刑事责任的具体罪 种之列,也即不属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 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 炸、投毒”这八类罪,因而不构成犯罪。
犯罪心理学在公安实践中的运用 侦查破案:心理分析、心理痕迹、心理画像
案例:夜劫小超市的侦查方向如何确定? 有一个乡镇超市,前挨铁路,后靠国防公路。一天 晚上只有保安一人守店。第二天早上发现死于店中。 凶案第一现场在他的宿舍兼办公室,尸体后被拖至 院子的水龙头下冲洗,双眼被捣烂,蒙上草木灰, 又盖上一块破布。店内保险柜被撬开,里面的3万块 营业款不翼而飞。室内现场被水冲洗过,地面尚有 一层积水,现场被严重破坏。 仇杀?劫钱?流窜作案?熟人作案?其他特点?
警察局行为科学组警官 鲁斯· 佛帕吉 领衔侦查此案
鲁斯的分析
关于白人
此类犯罪多为同族相杀,死者是白人, 凶手必定是白人
关于年龄
这种罪犯一般19岁首发,8-10年潜伏期, 现应该27岁左右。一旦作案,便不会住手.
鲁斯的分析
关于身体
是一个“无逻辑可言”的凶手,这种人通常患有 严重的精神病。他们生活不协调,冷热无度, 营养不良,因而消瘦
罪 过 — 主 观 上 的 过 错
直接故意 故 意 间接故意
必然,希望、积极追求 可能,放任、任其自然、 既不积极追求也不设法避免
过 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帮忙帮出来的罪名
有一个体缝纫店,店主晚上睡觉时
没有拔出电熨斗插头,结果引起火灾, 烧毁了该店的大部分衣料,并烧毁了相 邻的5家房屋。 请问:该缝纫店主人是刑事犯罪?
关于职业和居住地
这类人独身且独居一室,住处脏乱不堪,这是他们 混乱的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他们一般学历不高, 职业不会长期固定. 生活困难,需要救济
鲁斯再分析
行为习惯
凶手徒步进入现场,主要针对女性作案, 可见他具明显的性倾向,居住地就在附近, 可以步行到达
个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历
蓬头垢面, 不修边幅,住处凌乱不堪,恋物癖, 常偷女性内衣,童年有过这方面的不幸
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行为即犯罪人在一定犯罪心理影响和支
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 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 的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
相对于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看不见摸不着 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 犯罪行为发生前,犯罪心理已存在; 犯罪行为结束后,犯罪心理可能并没有立 即结束,仍继续存在于头脑中。 犯罪行为对犯罪心理具有依存性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互为因果,但也存在不 一致的情况:如间接故意犯罪(杀错人) 犯罪心理包括既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 也包括看似与之无关的内在心理历程(如童年 经历、潜意识等)
关于婚姻
同性恋者不可能结婚,因而只能和父母居住, 他自己没有住房, 否则会把孩子带到自己的住所
米姬的分析
关于行为习惯
从作案现场发现,这是个较有条理的人。
经历:童年时期 受过性侵害, 可能接受过精神病 治疗 行为习惯:穿戴 整齐,办事斯文
年龄: 30-35岁 身份: 黑人, 同性恋者
关于凶手 的分析
根据《刑法》第31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 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予以 刑事处分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赔偿经济损失是刑事审判中附带的民事强制处分, 是根据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大小判 决犯罪分子向被害人赔偿一定数额的金钱。目的在 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经济利益。因此,该缝纫店店 主有责任赔偿因烧毁顾客衣料和他人房屋所造成的 损失。并且被害人也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 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 解决自己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
审讯犯罪嫌疑人:气质类型—讯问的速度强度 治安防范:消除犯罪诱因、发现征兆—预防
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犯罪人监管工作:改造
罪犯心理矫治
为制定刑事司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心理测验法 实验法 观察法 调查法 统计研究法
心理分析法
经历: 有精神疾病; 服用过药物,
未服兵役;高中 或大学辍学生
年龄: 27岁左右
行为习惯:懒散, 马虎,邋遢.孤僻; 不喜欢与同性 职业:失业, 或异性交往 领残疾人 救助金
关于凶手 的分析
身份: 白人, 男性
单身;应该独居, 也可能与父母 居住(可能性极小)
22岁以后多次被捕, 不断受到处罚,26岁 以后开始对小动物施 暴.27岁后开始用杀 戮猫狗来报复他人.
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
免于刑事 处罚的两种人
精神病患者 危害行为的心理原因同样 列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刑事责任年龄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我国刑法 刑事责任年龄分三个阶段: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 •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注重犯罪的本质: 危害社会
狭义
由各国刑法确定 罪与非罪 地域差别很大
广义
犯罪
犯罪学、犯 罪心理学所 关注的
刑法学所 关注的
犯罪人 《刑法学》的界定:犯罪人是指实施了 犯罪行为的人以及受过刑事处罚的人 《犯罪心理学》的界定:犯罪人包括罪 犯(已判刑的人)、犯罪嫌疑人、虞犯(最 有可能犯罪的人),刑满释放人员。
• 发案时间:1978年1月23日 • 发案地点:美国加州沙加缅市北部。 • 案情简介: 已经怀孕的大卫· 瓦林太太被杀 死在家,全身赤裸,下腹被刀劈开。尸体 不远处有一装有死者血液的瓶子,上面有 明显的唇印。看来,犯罪人用空瓶装了人 血,一饮而尽。家中钱财未动。 • 警方没有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线索。 • 3天后,同样的案件又发生在附近.
职业:小学教师; 警察;基督教博 爱组织成员
单身,仍与父母 居住
经历:8岁时受过 18岁哥哥的鸡奸, 正在精神病院治疗。 行为习惯:穿戴 整齐,为人随和, 经常面带笑容
凶手西蒙 的真实状况
身份: 黑人 年龄:33岁
职业:曾经是小 学教师;准备当警 察;常参加宗教 活动
单身, 与父母 居住
案情回放二
——法定的必须从宽处罚(从轻或减轻)的情节
董某的父母亲均为农村教师,对其管教 甚为严格,很少给其零花钱。董某后因小事离
家出走,流落在外、衣食无着,开始以盗窃为
生。后在一次盗窃中被商店抓住。审查中,董 某供出其在一年内共盗窃他人财物100余次,价 值人民币约5000元。经查,董某只有15周岁。
问:15周岁的少年经常偷盗他人财物的, 能否构成犯罪?
犯罪心理学
本课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