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过程类题目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地形、土壤。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氧气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特别提醒](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水循环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纽带之一。
(√) 2.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要素。
(×) 3.湿润地区往往植被茂密,因此土壤肥沃。
(×) 4.大肆砍伐热带雨林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二、人地协调观——读图填空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4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后习题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四节【A基础练·学业水平测试】时间:20分钟总分:44分(知识点1:自然界的水循环。
知识点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2](2020年北京丰台区检测)南宋天文学家、思想家何承天在《论浑天象体》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代号最能解释文字中“百川发源……归注入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降水B.②—蒸发C.③—水汽输送D.④—地表径流2.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比喻及其解释,连线正确的是( )A.“纽带”—地球表面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B.“调节器”—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C.“雕塑家”—调节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D.“传送带”—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基本形态【答案】1.D 2.B[解析]第1题,“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是地表径流的描述;图中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
第2题,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被称为“传送带”;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被称为“纽带”;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可以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被称为“调节器”;水的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被称为“雕塑家”。
[知识点1](2020年辽宁实验中学检测)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该方法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下径流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3.C 4.B[解析]第3题,结合示意图分析,实验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凝结的水滴在地球重力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太阳能、地球重力。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题解析【高考真题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图6(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6分)(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6分)(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4分)【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
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
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
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
自然地理答题实用模板
自然地理答题模板1、简述地形特征:地形特征:①地表形态特征:如地形以平原;或以山地丘陵为主等。
②地势高低起伏:如地势西高东低等简述云贵高原地形特征:喀斯特地形广布,地形崎岖,多山间坝子;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
2、分析或比较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1)气候特征:①气候类型②该气候类型的气温季节分布特点,如: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特点;气温的年、日较差大小(表现海洋性和大陆性特点)③该气候类型的年降水量大小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如全年多雨;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降水集中的时间和长短等(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主要影响该地的气温状况,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主要考虑影响降水情况季风:夏季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季风,来自陆,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是每上升1000米气温降低6℃,同时考虑阳坡和阴坡对气温的影响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海陆分布:临海迎风岸,年、日较差小,海洋性较强,降水较多临海离风岸或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小,年、日较差大,大陆性较强,降水较少洋流影响: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降水较多,如遇迎风岸,降水丰富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降水较少,如遇离风岸,降水稀少3、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开发利用水文特征:(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为例)流量:流量受流域年降水量的影响,流域年降水量大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受流域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季节变化也大汛期:受流域雨季的长短和雨量大小影响含沙量:受流域植被覆盖率的大小影响,还要受流域地形条件影响结冰期:受流域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影响,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有结冰期凌汛:如果河流流向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该河段在初冬结冰时或初春融冰时有凌讯现象。
河流的开发条件:(水力资源、河航运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①流域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水量充足,河流流量大。
【热点探究】2023届高考地理热点探究—自然地理演变过程
2019年7题
气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山东卷
2013年1~2题
2013年3~4题
2013年5题
2013年26题(1)(2)题
2013年33题
2013年34题
水循环主要环节、地表径流特征的变化
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的影响
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类型;地形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影响;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占有较大比重,如2021全国高考真题珊瑚礁的形成过程;2021湖北高考真题考查天气系统形成过程;2021福建高考真题,考查三角洲演变过程;预测2023年高考仍然以新情景为载体考查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并分析某地理事物发生的过程。
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考情统计
类型
年份、题号
考查内容
全国卷
2019年Ⅰ卷9~11 题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2019年Ⅰ卷9~11 题
2019年Ⅰ卷37 题
2019年Ⅱ卷9~11题
自然地理作业 第5章 地貌(答案)
第五章地貌一、名词解释1.风化过程: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2.风化壳:随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的风化产物。
3.倒石堆:由于崩落形成的坡麓的岩堆。
4.溯源侵蚀:5.坡积裙:坡积物连片分布于坡麓形成类似展开的裙裾的地貌。
6.河漫滩: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
7.侵蚀基准面:8.离堆山:深切河曲的曲流颈被切穿,曲流颈与废弃河曲间的山丘。
9.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地壳运动、气候变化)而抬升到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谷的地貌。
10.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地表和地下水对可溶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塌陷、堆积形成的地貌。
11.羊背石:12.冻土:处于零温或负温,含有冰的的各种土体或岩体。
13.冻融作用: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些列应力变形的复杂过程14.冻胀丘: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
15.热融地貌:由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产生的地貌。
16.雅丹地貌: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于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
17.黄土:一种黄色的、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
18.潟湖:浅水海湾或海港被沙堤或沙嘴与海水分隔形成的湖泊。
二、填空题1.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而寒区则以冰川作用独占优势。
2.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3.温湿气候地貌带以流水作用占优势,流水地貌发育。
此带沿纬向变化较大,地貌发育也有较大差别。
4.干旱气候地貌带植被极为贫乏,地面裸露,风化作用强烈。
雅思阅读自然地理类真题:ANewIceAge
雅思阅读自然地理类真题:ANewIceAge大家在备考雅思的阅读的时候,多多参考一下往年的真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雅思阅读考试的题型和考点,为了方便大家,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雅思阅读自然地理类真题:A New Ice Age。
雅思阅读自然地理类真题:A New Ice AgeA New Ice AgeAWilliam Curry is a serious, sober climate scientist, not an art critic .But he hasspent a lot of time perusing Emanuel Gottlieb Leutze’s famous painting “George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 which depicts (v. 描绘)a boatload ofcolonial American soldiers making their way to attack English and Hessiantroops the day after Christmas in 1776. “Most people think these other guys inthe boat are rowing, but they are actually pushing the ice away,” says Curry,tapping his finger on a reproduction of the painting. Sure enough, the leado arsman is bashing the frozen river with his boot. “I grew up in Philadelphia.The place in this painting is 30 minutes away by car. I can tell you, this kind ofthing just doesn’t happen anymore.”BBut it may again soon. And ice-choked scenes, similar to those immortalizedby the 16th-century Flemish painter 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 may also returnto Europe. His works, including the 1565 masterpiece “Hunters in the Snow,”make the now-temperate European landscapes look more like Lapland. Suchfrigid settings were commonplace during a period dating roughly from 1300to 1850 because much of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was in the throes of alittle ice age. And now there is mounting evidence that the chill could return. Agrowing number of scientists believe conditions are ripe for another prolongedcooldown, or small ice age. While no one is predicting a brutal ice sheet likethe one that covered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th glaciers (n. 冰川)about12,000 years ago, the next cooling trend could drop average temperatures5 degrees Fahrenheit over much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10 degrees in theNortheast, northern Europe, and northern Asia.C “It could happen in 10 years,” says Terrence Joyce, who chairs the Woods HolePhysical Oceanography Department. “Once it does, it can take hundreds ofyears to reverse.” And he is alarmed that Americans have yet to take the threatseriously.DA drop of 5 to 10 degrees entails much more than simply bumping up thethermostat and carrying on. Both economically and ecologically, such quick,persistent chilling could hav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A 2002 report titled“Abrupt Climate Change: Inevitable Surprises,” produced by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pegged the cost from agricultural losses alone at $100billion to $250 billion while also predicting that damage to ecologies could bevast and incalculable. A grim sampler: disappearing forests, increased housingexpenses, dwindling freshwater, lower crop yields (n. 产量),and acceleratedspecies extinctions.EPolitical changes since the last ice age could make survival far more difficultfor the world’s poor. During previous cooling periods, whole tribes simplypicked up and moved south, but that option doesn’t work in the modern, tenseworld of closed borders. “To the e xtent that abrupt climate change may causerapid and extensive changes of fortune for those who live off the land, theinability to migrate may remove one of the major safety netsfor distressedpeople,” says the report.FBut first things first. Isn’t the earth actually warming? Indeed it is, says Joyce.In his cluttered office, full of soft light from the foggy Cape Cod morning,he explains how such warming could actually be the surprising culprit of thenext mini-ice age. The paradox is a result of the appearance over the past 30years in the North Atlantic of huge rivers of fresh water the equivalent of a10-foot-thick layer-mixed into the salty sea. No one is certain where the freshtorrents are coming from, but a prime suspect is melting (adj. 融化的)Arcticice, caused by a buildup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that traps solarenergy.G The freshwater trend is major news in ocean-science circles. Bob Dickson,a British oceanographer who sounded an alarm at a February conference inHonolulu, has termed the drop in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in the LabradorSea—a body of water between northeastern Canada and Greenland thatadjoins the Atlantic”arguably the largest full-depth changes observed in themodern instrumental oceanographic record.”HThe trend ( n. 趋势)could cause a little ice age by subverting the northernpenetration of Gulf Stream waters. Normally, the Gulf Stream, laden withheat soaked up in the tropics, meanders up the east coasts of the United Statesand Canada. As it flows northward, the stream surrenders heat to the air.Because the prevailing North Atlantic winds blow eastward, a lot of the heatwafts to Europe. That’s why many scientists believe winter temperatures onthe Continent are as much as 36 degrees Fahrenheit warmer than those inNorth America at the same latitude. Frigid Boston, for example, lies at almostprecisely the same latitude as balmy Rome. And some scientists say the heatalso warms Americans and Canadians. “It’s a real mistake to think of thissolely as a European phe nomenon,” says Joyce.IHaving given up its heat to the air, the now-cooler water becomes denser andsinks into the North Atlantic by a mile or more in a process oceanographerscall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This massivecolumn of cascading cold is the mainengine powering a deepwater current calledthe Great Ocean Conveyor that snakesthrough all the world’s oceans. But as the North Atlantic fills with freshwater,it grows less dense, making the waters carried northward by the Gulf Streamless able to sink. The new mass of relatively freshwater sits on top of theocean like a big thermal blanket, threatening th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That in turn could make the Gulf Stream slow or veer southward. At somepoint, the whole system could simply shut down, and do so quickly. “There is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we are getting closer to a transition point, from whichwe can jump to a new state. Small changes, such as a couple of years of heavyprecipitation or melting ice at high latitudes, could yield a big res ponse,” saysJoyce. Model of Pur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J“You have all this freshwater sitting at high latitudes, and it can literally takehundreds of years to get rid of it,” Joyce says. So while the globe as a wholegets warmer by tiny fractions of 1 degree Fahrenheit annually, the NorthAtlantic region could, in a decade, get up to 10 degrees colder. What worriesresearchers at Woods Hole is that history is on the side of rapid shutdown.They know it has happened before.雅思阅读中不可忽略的逻辑关系我们在雅思备考的过程中,尤其是学习雅思阅读,老师会特别强调四大逻辑关系在理解和做题中的重要作用。
高二自然地理练习题
高二自然地理练习题1. 简答题:(1) 请简要叙述地球的形状及原因。
地球是近似于椭球形的,其原因主要由地球自转引起。
地球自转造成赤道处有较大离心力,使得地球在赤道两侧略为膨胀,而赤道两极相对应的收缩形成了近似椭球形的地球。
(2) 地球内部由哪些层构成?分别叙述各层的特点。
地球内部包含了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三个主要层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体,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它分布在地球的表面,根据不同地区和地质构造的差异,地壳上的岩石类型和厚度也有所不同。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最厚的地层。
地幔中的岩石主要是硅酸盐岩石,它们的物理状态介于固体与半固体之间,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的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合金组成,在外层部分还包含少量的硫和氧等元素。
内核则主要由固态铁合金组成,由于压力极高,使得内核能够保持固态。
(3) 请说明板块构造理论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多个大块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壳上具有相对移动的能力。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大约20个大小不等的板块,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对运动。
这种板块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所产生的动力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的发现和发展推动了地球科学领域的进步,解释了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形成等。
它对地球演化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的地壳不是连续的,而是由多个大块板块组成的。
这种相对运动不仅形成了大陆和海洋的分布格局,也解释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活动的规律。
其次,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许多火山和地震的分布模式和形成机制。
在板块边界处,地壳板块的相互碰撞、分离和擦挤会产生巨大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最后,板块构造理论为地球科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对地球内部结构和过程的深入研究,丰富了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
2. 计算题:(1) 当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已知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75公里,请计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自然地理学考试内容及答案
自然地理学考试内容及答案名词解释:1,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2,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
3,大气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
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
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1.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3.露点温度。
4,什么是地球圈层分化?答案: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匀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后,放射性元素辐射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
5,土壤: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
6,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及储存在海水中的热能等。
7,地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界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三十五千米,大洋下平均厚度5km.8,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9,我们都知道土壤形态学对研究土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请解释一下什么叫作”土壤剖面”答案:土壤剖面是在一定地形和时间条件下,由气候和生物对母质作用而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土壤剖面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10,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等三县市2021届高三10月过程性检测地理试题
2020年10月份过程性检测地理试题本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请你把选择题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正午太阳方向绘成简图(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影响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的是()A. 地球自转速度B. 地球公转速度C. 日地距离D. 黄赤交角2. 9月份,③地的日出方位()A. 逐渐北移B. 逐渐南移C. 先北移后南移D. 先南移后北移3. 10月1日,四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答案】1. D 2. B 3. A【解析】【分析】【1题详解】①地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在60°~90°之间,并出现两次相同度数的太阳高度角,可见此处位于赤道;②地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在45°~90°之间,且除直射外正午太阳方向均在北方,可见此处位于南回归线;③地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在45°~90°之间),且除直射外正午太阳方向均在南方,可见此处位于北回归线;④地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在0°~45°之间),有极昼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且除直射外正午太阳方向均在南方,可见此处位于北极圈。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在45°左右,D正确;地球自转速度、日地距离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没有影响,AC错误;地球公转速度只会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速度,B错误;故选D。
【2题详解】9月份,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③地的日出方位逐渐南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10月1日,直射点距赤道最近,故①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整理)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1、溶沟与石芽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其断面呈“V〞型或“U〞型。
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形态。
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拟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
2、径流系数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降水量〔P〕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局部水量那么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3、沙尘暴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
西北地区的人们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之为“黑风〞。
4、泥漠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
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
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
5、地域分异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5分〕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
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根底,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构造条件。
〔3〕气候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三、简述祁连山东段的垂直带谱〔26分〕祁连山东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年平均气温降低0.33°C左右,由此导致了气候特征、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并构成了以下4个不同的自然带:〔1〕冰雪寒冻垫状植被带。
〔2〕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森林灌丛草甸带。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带。
主要是祁连山浅山区的山间盆地、石质低山,剥蚀丘陵地带和山前地带。
高三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1.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出租房屋增加收入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面积D.吸引外来人口定居【答案】A【解析】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留”增加收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B.城市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记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
【考点】该题考查城市化产生问题。
2.水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运动过程称为社会水循环。
下图为社会水循环概念框架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表示自然水系统、外部再利用、废水处理和给水处理,其中乙环节应为 ()。
A.给水处理B.外部再利用C.废水处理D.自然水系统【答案】C【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将四个选项尝试填入图中分析验证,可以发现“废水收集”之后必然是“废水处理”,不然无法循环再利用。
3.下图是我国某河流干流区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图,读图完成小题。
与1985—2000年对比,该流域2000—2010年水体面积大量减少的主因是A.蒸发量加大,下渗严重B.耕地面积扩大,农田灌溉量增大C.城镇规模过大,需水量增大D.林地、草地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差【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分析,2000-2010年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而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水,该河流作为本区域主要的水源,由于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河水灌溉,导致水体面积减少,所以选B。
【考点】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二地理自然地理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地理自然地理练习题及答案1. 题目:大地运动是地球表面上最重要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请简要说明大地运动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答案:大地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和地壳板块在长期的地质历史中发生的位置改变和形态变化的现象。
它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壳变动两个主要类型。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岩石层和地壳板块在地质活动的作用下,由原来的位置逐渐变化的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
地壳变动是指地球地壳板块在时间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变动的过程,包括地形的起伏、地貌的形成和变化等。
2. 题目:请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天,公转的周期为一年。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有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地球的地理日变化。
公转则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因为地球公转时,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和强度会发生变化,使得地球各个地区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因素产生季节性的变化。
3. 题目:请简要介绍地球内部结构,并解释地壳板块运动的原理。
答案: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岩石壳体,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包含岩石熔融层和岩石固体层。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地壳板块运动的原理主要有两个学说:构造运动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构造运动学说认为地壳板块的运动主要受地球内部构造活动的影响,如地震、火山等。
板块构造学说则认为地壳板块是地球外围的大陆和海洋地壳相互作用的结果,地壳板块在地幔上运动和漂移,形成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
4. 题目:请简要解释地质灾害的概念,并列举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答案: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事件。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滑、泥石流、崩塌、塌陷,以及洪水等。
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损毁。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七章 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及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
提示: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等。
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要素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表现为哪两方面?提示:生产功能、稳定功能。
2.根据稳定功能的特点,判断正误。
(1)稳定功能是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稳定功能和生产功能一样,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功能。
(√)(3)稳定功能就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稳定。
(×)(4)稳定功能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产物,又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特点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带来重大影响:干扰不断增强→自然环境要素发生连锁变化→环境快速变化→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命题视角(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演绎法学习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水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大气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土壤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生物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大气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生物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地形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岩石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命题点全训图1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2为某地貌景观图。
高考地理2024自然地理历年题目全集
高考地理2024自然地理历年题目全集一、地球与地球运动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1:1.(多选题)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旋转。
B.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
C.地球自转是地球形成的原因之一。
D.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2:2.(判断题)北极光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
A.正确B.错误二、大气圈与太阳辐射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3:3.(单选题)下列地区中,受温带气候影响最小的是:A.亚热带地区B.寒温带地区D.中纬度地区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4:4.(判断题)地球的大气圈是由地球吸引住的气体组成的。
A.正确B.错误三、地球的水资源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5:5.(多选题)下列地表水属于地球水资源的是:A.江河湖泊水B.地下水C.雨水D.海水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6:6.(单选题)下列地区中,淡水资源相对较丰富的是:A.沙漠地区B.高山地区D.草原地区四、地貌与地质灾害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7:7.(单选题)下列地貌类型中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是:A.盆地B.冰川C.沙漠D.火山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8:8.(判断题)地震是地球上地壳的一种运动形式。
A.正确B.错误五、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9:9.(多选题)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石油B.水力能C.铁矿石D.风能2024年自然地理高考题目10:10.(单选题)下列地区中,环境问题相对较严重的是:A.经济发达地区B.农业发展地区C.工业城市D.生态保护区总结:以上是2024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的历年题目全集。
通过刷题不仅可以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可以熟悉考试题目的出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重视自然地理部分的复习,做好充分的练习和巩固,取得优异的成绩!。
自然地理考研试题全.
自然地理考研试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生试题自然地理学试题2003年一名词解释大气环流洪积扇土壤结构沙漠化植物群落定振波俯冲型板块干洁空气雪线潜水二简答1 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图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 简述地貌的成因。
4 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5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论述1 试述影响流域水量平衡的因素及水量平衡方程?2 论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2004年一名词解释承压水雅丹林德曼效率准平原 3S ENSO 生物圈种群土地流量干燥度泥石流非地带性牛轭湖二简答题1、简述气候变化的原因2、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4、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5、简述风蚀作用的过程6、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三综述题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2、论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在水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2004年名词:1.生物圈2.气候3.太阳辐射4.降水5.径流6.风蚀作用7.植物群落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地域分异规律简答:1.气候变化2.基本地貌类型3.水量平衡4.成土学说5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论述:1.试述地带性学说2.试述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2005年名词:1.矿物2.地下水的总矿化度3.季风4.河流5.地域分异规律6.生物群落7.对流层8.土壤9.(忘了)10.(忘了)简答: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自然区划原则3.土壤的物质组成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5.影响地貌形成因素论述: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以及各学科的联系北师大自然地理1999年一、解释下列名称(每题5分,共30分)1.新构造运动 2.内海 3. 大陆架 4.牛轭湖 5.生态幅度6.土壤相对年龄二、什么是生态系统?试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5分)。
三、试简述地球表层水分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15分)。
四、什么是土壤?土壤资源具有哪些的特点? (15分)。
新高中地理高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层
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A组考点专练考向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0·浙江高三月考)北方针叶林分布于45°~70° N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
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下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为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占总植被数的90%以上。
某研究团队研究了林火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
右图示意林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完成下面小题。
1.林火后的前15年生产力水平迅速升高的原因有()①土壤酸性增强②有机质降解变慢③土壤温度升高④林下光照增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
推测高强度林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是()A.乔水B.灌木C.草本植物D.苔藓地衣(2020·浙江嘉兴一中其他模拟)下图为天山林区季节性冻融期间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动态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图中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特征说法正确的是()①土壤冻结期间,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下降最快②土壤融化期间,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长最快③整个图示期间,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低于灌丛④整个图示期间,各群落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先降后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土壤深冻期,各群落中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低的原因是()A.林冠截留雨水,土壤水分条件差B.林冠遮挡作用,土壤光照条件差C.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养分条件差D.地表积雪厚度小,土壤热量条件差(2019·浙江期中)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B.围湖造田C.森林破坏D.气候变化6.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特征B.整体性特征C.区域性特征D.差异性特征考向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20·浙江一模)下图为某山地北坡部分气候指标垂直分布图。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地理题
一、引言《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是一句源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句,借用这句诗句作为地理题的题目,启发人们思考黄昏时分的一系列自然现象和地理规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气候变化等多个角度解读这条诗句蕴含的地理知识。
二、黄昏时分的地理现象1.日落和黄昏的形成在黄昏时分,太阳逐渐落下地平线以下,天空变得昏暗起来。
这一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当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看起来从地平线开始下降时,人们就能感受到黄昏的来临。
2.月亮的升起在夜幕降临之际,月亮通常在柳树的梢头升起。
这一现象与月球的运行轨迹和地球公转有关。
当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大,月亮便会逐渐升起到天空中。
三、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关系1.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自旋运动。
这一运动造成了地球上的日夜变化。
黄昏的来临和太阳的下降都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
2.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
地球公转造成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的长度差异。
在不同的季节和地理位置,黄昏时分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四、地理环境与黄昏时分的气候变化1.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于黄昏时分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陆地区和海洋地区、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都会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黄昏气候现象。
2.气候变化的特点黄昏时分的气候变化往往表现为气温下降、风速增大、能见度减小等现象。
这一现象与太阳角度的变化、大气的温度分布等地理要素有密切关联。
五、结语《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这句诗句虽然只有简短的十个字,却蕴含着地球运行、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多个地理知识。
通过对这句诗句的解读,我们对地球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热爱我们美丽的地球。
让我们在黄昏时分仰望天空,感受自然之美,同时也深入思考地理背后的奥秘。
黄昏时分是一天中的特殊时刻,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大地上,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晚霞,人们迎来了一天的结束,同时也迎来了夜晚的来临。
黄昏时分的地理现象和气候变化是如此丰富多彩,让人不禁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初一地理自然地理试题
初一地理自然地理试题1.读大洲、大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分)(1)图中A大洲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
(2)图中B地位于五带中的带。
该地区的人口密度 (大或小)。
(3)图中C大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
(4)图中C与E两洲的分界线是运河。
(5)图中F是洋,该大洋周围多火山、地震,原因是。
(6)挪威科学家近日公布的报告称,2011年全球所有国家在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程中一共向大气排放了近382亿吨二氧化碳,比前一年增加了近10亿吨,这相当于每秒钟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1 100吨。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使全球的气温(升高或降低)。
【答案】(1)英语;(2)热;小;(3)中国;(4)苏伊士;(5)太平;位于板块交界处;(6)升高。
【解析】读图可知,(1)图中A北美洲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
(2)图中B地亚马孙平原位于五带中的热带.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小。
(3)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
(4)C亚洲与E 非洲两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5)图中F是太平洋,该大洋周围多火山、地震,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处。
(6)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使得地球变暖在加剧。
【考点】大洲与大洋等2.随着收入的提高,我市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了,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很大,下列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是A.用无铅汽油,且过滤尾气B.扩大绿化面积C.有计划地控制汽车流量D.拓宽交通路面【答案】D【解析】私家车越来越多会增加对空气的污染程度,用无铅汽油,且过滤尾气、扩大绿化面积和有计划地控制汽车流量都有利于减少汽车尾气,有利于净化空气,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保护大气的有关知识.3.巴拿马运河沟通的海洋是A.太平洋和大西洋B.太平洋和印度洋C.印度洋和大西洋D.大西洋和北冰洋【答案】A【解析】各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是非洲与亚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该海峡沟通了北冰洋与太平洋;直布罗陀海峡是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地中海与大西洋,故本题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物质经过风化、侵蚀、
搬运等过程后,堆积在地势
M
较低的地方,经过压紧固结
形成沉积岩;在沉积岩的形
成过程中动植物遗体或遗迹
逐渐变成化石;随着板块挤
压,含有化石的岩层逐渐被
抬升到地表。
自然地理过程
循环过程
节点1
环节
环节
初始
位置
节点2
环节
环节
节点…
节点3
地貌形成过 程
海水运动
三圈环流形 成过程
天气系统形
成过程
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有一部分会被反射回到大气,反射辐射的大小 与下垫面的性质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我国某考察站测得的一年中地 表反射率的变化情况(注:图中横坐标时间原点为1月1日)。
(1)推断该考察站的半球与纬 度位置特征并说出你的理由。 (2)比较第60-180天与第180240天两个时间段反射率的差异, 并简述原因。 (3)从材料所给信息考虑,简 述该考察站终年气温较低的原因。
(1)原生矿受外力风化、侵 蚀(2分);流水搬运、沉积 于奥兰治河入海口(2分); 在洋流的作用向北搬运(2分 );海浪沉积于“钻石海岸” 一带(2分)。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图一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
件下形成的。 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 如图二),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
(1)该考察站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理由:读图可知,该考察站 附近地面反射率的年变化很大,10月底至次年2月底约4个月的时间 没有测得地面反射率的数据,说明地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基本为零, 处于极夜区,由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2)第60-180天为冬季,地表被冰川和冰雪覆盖,反射率大;第 180-240天为夏季,地面冰雪融化,地面反射率低 (3)该地冬季为极夜,无太阳辐射,夏季,太阳高度角小,辐射 强度弱,且多数时间冰雪地貌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高,地面吸收太
件下形成的。 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 如图二),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
(1) 推测乌龙河“水石”的形成过程。( 5 分)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图一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
件下形成的。 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 如图二),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
试分析人们一般在秋季于甲处拾 玉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和田玉形成于昆仑山的 变质岩体中;矿体经外力风化、侵 蚀,出露地表;夏季冰川大量融化; 河流水量大,玉石易被搬运至较平 缓的甲处堆积;秋季气温下降,河 水水位下降,玉石显露,便于人们 拾玉。(每点2分,共10分)
右图所示河流是南非径流量最大的河 流,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在金伯利 附近死火山通道中发现了金刚石原生 矿,并在该河入海口发现了规模大、 品位高的金刚石砂。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阳辐射少,因此地面辐射少,大气的直接热源为近地面,因此终年 气温较低
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 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 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二: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 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自然地理过程”类题目分析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自然地理过程:就是自然地理事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出
来的动态变化过程。
高中阶段主要的自然地理过程如下: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受热过程
岩石圈物质 循环
水循环过 程
生物多样 性变化
热力环流形 成过程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阐释纳米布 沙漠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极小的原 因。
由于沿海地区 空气总是达到或近饱 和 ,因而多浓雾 。白天,浓雾对太 阳辐射的反射 作用强 ,(2 分〉 加 之寒流的降温作用 ,气温偏低: ( 2 分〉 夜晚浓雾能够增强大气 的 保温作用,气温偏高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图一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
(1) 推测乌龙河“水石”的形成过程。( 5 分)
乌龙河位于板块交界处,地 壳活跃,岩浆侵入地壳上部, 形成岩浆岩;后经高压作用 形成变质岩;再经地壳运动 抬升至地表附近;最后被外 力侵蚀、搬运、堆积而形成。
和田玉是白云岩(一种沉积碳酸盐岩)的变质岩,其矿脉位于海拔 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地区,开采难度大,发源于昆仑山的玉龙喀什 河,自古是和田玉的主要产地,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河床 拣玉,一般在秋季于甲处拾玉。
从岩石成因角度说出金刚石原生矿所 在的岩石类型,并简要描述河流入海 口金刚石砂形成的地质过程。
岩浆岩。(2分) 含金刚石的岩浆岩经风化侵蚀,(2分)流水搬 运,流水沉积,出现于入海口。(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奥兰治河以北海岸地带因沉积有丰富的钻石矿砂被称为 “钻石海岸”。据科学考证,该地钻石矿砂来源于奥兰治 河中上游地带的金刚石原生矿。 推测“钻石海岸”钻石矿砂形成的地质过程。
推测玉龙喀什河和田玉的形成过程。
在远古的海洋中由沉积作用 形成白云岩;后经岩浆侵入 发生变质;再经地壳运动抬 升形成昆仑山矿脉;最后被是白云岩(一种沉积碳酸盐岩)的变质岩,其矿脉位于海拔 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地区,开采难度大,发源于昆仑山的玉龙喀什 河,自古是和田玉的主要产地,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河床 拣玉,一般在秋季于甲处拾玉。
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 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 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 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 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 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纳米布沙漠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极小,几乎无降雨 ,但空气总是 达 到或近饱和 。
环节
演变过程
环节
环节
初始 状态
节点...
新的 状态
思维方法
起 环节 点
预测变化
环节
节 环节
点
解释成因 预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