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第一章概论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2)建筑学解释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4)统计学解释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二、城市的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2023年修改整理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2023年修改整理

经济学重点整理第三章 都市形成和开展的经济学解释1.比较优势:是个人、企业或国家以低于其他生产者的时机本钱生产产品或效劳的能力。

2.绝对优势:生产同样商品,劳动生产率绝对差异导致生产优势不同,即使用一样数量的资源生产出比竞争者更多的产品或效劳的能力。

3.时机本钱: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4.规模经济产生的缘由:①专业化分工;②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5.规模经济的作用:①规模经济鼓舞企业扩大规模;②企业规模的扩大能够引起人口和产业的聚拢,为都市形成提供根底。

6.地点化经济:是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本钱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

7.地点化经济形成的缘由:①中间投入品;②劳动力市场的共享; ③知识的溢出。

8.都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本钱随着都市地区总产量上升而下降时,就浮现了都市化经济。

9.都市化经济与地点化经济的区别:①都市化经济源于整个都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规模;②都市经济为整个企业带来利益,而并非只针对某一个企业。

10.互补品: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裤子和鞋带。

一起购置降低购物本钱。

11.互替品:指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在某些方面具有一样或相似的使用价值。

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替代品假如价格上升,那样会因为替代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上升,反之亦然。

第四章都市经济增长1.都市经济增长:都市经济增长是都市经济动态演化的过程,是都市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规模、数量的扩X与质量的提高。

要紧内容包括:①都市制造价值的不断增长;②都市物质财宝的不断增长。

2.都市经济增长理论:①增长极理论;②需求指向理论;③供应指向理论;④内生增长理论;3.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①增长极构建的根底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地理空间②增长并非同时浮现子在所有地点,首先浮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接着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阻碍4.都市增长极理论:①在都市经济中,增长势头往往会集中某些主导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中,这些部门会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②都市往往会成为区域开展中的增长极,促进都市周边地区的经济开展5.都市成为增长极所具备的条件:①有一定具有创新能力和充满活力的企业群或企业家群体;②都市经济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应;③都市具备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城市经济学考试要点归纳汇总

城市经济学考试要点归纳汇总

名词解释:1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包括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2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3智能城市是把基于感应器的物联网(物联网: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和现有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快速计算分析处理,对网内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特别是交通、能源、商业、安全、医疗等公共行业进行的实时管理和控制的城市发展类型。

4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FGDG :是指由国家指定的交易贸易区,比世贸组织相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内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

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

狭义仅指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出口加工区。

广义还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

5产业结构是各产业部门之间量的比例及其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规律以及其他相应的“结构”效益;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分析与研究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以及联系方式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

6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7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8城市: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3、城市劳动力供给需求的政策p92/89
环境设施、房产税、劳动生产率、出口需求、城市居民公共服务、企业收税、产业公共服务、土地利用政策
4、影响农业地租、制造业地租、服务业地租的因素6务业:人口密度
5、政策的作用16
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地方公共产品、经营自然垄断产品和将地方外部性内部化。
填空题
1、城市经济学的5个准则
价格调整以实现区位平衡prices adjust to achieve locational equilibrium
自我强化效应会产生极端结果self-reinforcing effects generate extreme outcomes
外部性导致效率低下externalities cause inefficiency
简单模型是什么,放宽假设后是什么;系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核心内容:
1、中心地(城镇)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具有不同等级;
2、不同等级的中心地职能具有不同的市场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市场区的形状为正六边形;
3、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在数量关系和功能控制关系构成一个等级数量体系,
市场原则(K=3):1,2,6,18 ,…
4、什么叫城市经济学,研究什么
城市经济学是将经济学和地理学结合,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布局,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5、市场中心型城市:由市场导向型企业构成的城市。市场对企业的吸引力较强,企业偏于靠近市场。
6、资源导向型城市:由资源导向型企业构成的城市。原材料产地对企业的吸引力较强,企业偏于靠近资源所在地。
城市经济学
名词解释
1、多样化城市
2、城市化经济: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出的上升而下降的经济现象。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城市化的原因和过程、城市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内容。

下面将就一些城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都市化都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过程,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都市化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和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因素。

推动城市化的因素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因素有就业机会、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福利设施等。

都市化会对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经济中各个部门的组成和关系。

城市经济结构通常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城市的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些产业在城市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商业、金融、服务业等。

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受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

三、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是指城市中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情况。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包括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匹配的关系。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要受到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匹配程度受到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影响。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会受到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的影响,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来提供就业机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

四、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地区的分布和组成。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通常包括中心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受到交通、土地价格、产业布局和政府规划的影响。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会影响人口流动、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等。

合理的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效益和竞争力。

城市经济学-复习

城市经济学-复习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一、选择、填空1.城市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表达,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

2.城市人口是指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

3.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作用:农业的先导传动、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第三产业的后续拉动。

3.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的现有人口通过生育这个自然现象而获得的增长,它在数量上等于一年中的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

4.影响城市劳动力的供应因素:人口特征〔人口规模、人口再生产能力、人口的迁移、人口的年龄与性别构成〕劳动力素质〔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教育程度、劳动技能水平以及合作精神〕制度因素〔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政策、劳资关系〕。

5.土地的自然特征包括存在的永久性、位置的固定性、功能的差异性和使用的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征包括资源的稀缺性、资产的基础性、区位的效益型、边际产出的递减性;相关p1426.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达为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两种形式。

〔超前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不是由工业化所推动的,而是由大量失去土地的乡村移民和人口高度失业所造成的;〔滞后城市化: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由于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7.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运输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

8.用就业规模〔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来反映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聚度。

〔衡量城市规模:人口、经济、用地〕9.外部经济:经济体内部效率提高,但其本身无需支付代价,而由其外部的经济行为所产生。

P51〔2)10.核心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等方面对周围的地区和其他城镇发挥主导作用,在城镇体系12.地域分工理论由提出。

13.城镇体系〔城市〕的类型:金字塔形、多核形、网络形、带状形。

14.传统经济学将国民经济分为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建筑业产业、交通通信产业、商业与饮食服务业产业五大部门。

城市经济学复习范围+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范围+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
1、城市的基本概念;
2、现代城市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3、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的内涵及区别;
4、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体系、世界城市网络与巨型城市区
域的内涵与特征;
5、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
6、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
7、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理论;
8、产业结构与配第-克拉克定律;
9、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
10、主导产业、潜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等;
11、城市地租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
12、国内外城市住宅供给的基本经验与模式;
13、低碳城市的发展特征与趋势;
14、城市交通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模式;
以上仅仅是对城市经济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要能够运用上述部分理论分析与解释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

城市经济学有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各4-5题,论述题两题,分析应用题两题。

城市经济学重点

城市经济学重点

1.经济的实质:人类生活的消费欲望与满足这种欲望所需要的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

——资源的稀缺性与资源配置有关的问题。

2.机会成本:是指在利用某项资源时,在选定某种用途后,可能在放弃的用途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其中收益最高的就称为机会成本。

3.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个经济社会在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资源后,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各种产品与劳动的各种最大组合的集合。

4.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分散决策(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怎样分配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消费者根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分散决定的。

(2)前提:明确的产权制度和有效的竞争制度(私有制、自由竞争)(3)激励方式:决策主体对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强调在满足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兼容。

5.经济学分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6.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理性人假设(2)经济模型7.理性人假设:并不一定是自然人,而是泛指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即包括消费者,也包括厂商和政府。

理性人在参与经济活动时具有如下两个特点:(1)它能够清晰地辨别自己的偏好和利益;(2)他的行为准则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8.城市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理论城市经济学、应用城市经济学9.“无形的手”:市场9.如何理解市场经济体制中“分散的资源配置方式”?答: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分散决策(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怎样分配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消费者根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分散决定的。

(2)前提:明确的产权制度和有效的竞争制度(私有制、自由竞争)(3)激励方式:决策主体对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强调在满足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兼容10.“产权”、“自由竞争”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制度。

根据经济学理论,产权是对经济主体财产行为权利的法律界定。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城市经济学1.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分化成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前者主要研究城市的形成、成长机制、城市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包括城市与国民经济以及城市辐射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经济关系,同时也要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后者主要研究城市内部的各种问题,重点研究城市内部所特有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

学科性质:城市经济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同时也是一门属于中观性质的应用经济学。

研究内容:宏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化现象的实质和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趋势及其预测,城市化机制、道路和进程等方面内容。

微观城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有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包括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土地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2.城市特征及分类(人口标准)。

特征:密集型-物质与精神的密集;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经济上的非农性-城市的经济特性分类:根据行政级别可分为四类: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根据人口规模分为:(1)户籍人口:特大城市(100万人口)、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2)常住人口:2型小城市(小于20万)、1型小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50-100万)、2型大城市(100-300万)、1型大城市(300-500万)、特大城市(500-1000万)、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

3.如何用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聚集经济解释城市的形成。

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指区域比较利益,是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动力,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当商品流通要求达到规模经济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即应运而生。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概论城市规划的经济作用:(1) 积极作用①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有助于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土地供给与消费结构的平衡,达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目的。

②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经济功能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环境更加适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

③确定城市建设的开发方针,统筹安排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和投资环境的选择,发挥城市整体投资利益,实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④保证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的共同需要,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的公平和效率原则。

⑤限制有害公共利益的建设行为。

⑥规划可以有效保护城市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景观,提高城市在经济建设中的文化价值。

⑦贯彻国家城市发展方针,控制经济活动的整体规模,确保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承载力的平衡,使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得到合理发展。

(2) 消极作用①政府干预系统的内在缺陷。

其典型特征是它的低效率。

城市规划自我调节机制缓慢而迟疑,常常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和满足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时,规划管理部门仅仅是一种引导和协调,最终的开发还是取决于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和偏好。

②政治因素和利益集团的影响。

政府干预也很难完全杜绝为了城市的某些政治目的或短期效益,超越法律的那些违背规划的城市建设行为,已是经济社会中屡见不鲜的常例。

③不确定因素较多。

由于客观因素多变,人为干预难以驾御全部经济过程,尤其是国际资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世界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市场调节机制更难以凭常规来操纵。

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干预政策的失败,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实施的正常发挥。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专题研究主要任务:遵循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针,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对未来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发展目标的设定、以及对相关的空间产业布局做出战略安排: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先导性工作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核心:把生产力布局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一方面符合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原理,另一方面又符合城市发展和布局的需要。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城市经济学概论城市规划的经济作用: (1) 积极作用①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有助于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土地供给与消费结构的平衡,达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目的。

②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经济功能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环境更加适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

③确定城市建设的开发方针,统筹安排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和投资环境的选择,发挥城市整体投资利益,实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④保证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的共同需要,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的公平和效率原则。

⑤限制有害公共利益的建设行为。

⑥规划可以有效保护城市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景观,提高城市在经济建设中的文化价值。

⑦贯彻国家城市发展方针,控制经济活动的整体规模,确保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承载力的平衡,使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得到合理发展。

(2) 消极作用①政府干预系统的内在缺陷。

其典型特征是它的低效率。

城市规划自我调节机制缓慢而迟疑,常常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和满足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时,规划管理部门仅仅是一种引导和协调,最终的开发还是取决于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和偏好。

②政治因素和利益集团的影响。

政府干预也很难完全杜绝为了城市的某些政治目的或短期效益,超越法律的那些违背规划的城市建设行为,已是经济社会中屡见不鲜的常例。

③不确定因素较多。

由于客观因素多变,人为干预难以驾御全部经济过程,尤其是国际资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世界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市场调节机制更难以凭常规来操纵。

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干预政策的失败,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实施的正常发挥。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专题研究主要任务:遵循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针,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对未来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发展目标的设定、以及对相关的空间产业布局做出战略安排: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先导性工作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核心:把生产力布局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一方面符合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原理,另一方面又符合城市发展和布局的需要。

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

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

1.如何由自给自足一人口匀称分布模型推导出市场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产生?模型假设如下:①某一地理区域内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自给自足,主要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料。

②家庭生产小麦和猫了得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和土地,全部家庭面临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③家庭在生产小麦和毛料的过程中,不会消失产量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状况,即不存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

④全部家庭在区域内的通行方式和速度都相同。

四个假设简洁概括为:自给自足+相同的生产率+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同的通行时间。

自己自足模型的价值:①模型提出了导致人口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匀称分布的假设,为其后放松这些假设,解释城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模型的分析重点是生产率和生产的规模经济③模型着眼于贸易交换和工厂伤残来探究城市陈恒。

自给自足模型的不足:①模型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②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有限性。

2.放松模型假设(1)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家庭面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所差异,首先,基于肯定优势原理考察生产率差异。

无论在肯定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将会导致北部家庭与南部家庭实行分工,相互间交换产品,发生贸易,并从中获益。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益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

其次,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的位置,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到贸易者的青睐。

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必需具备肯定的条件:①从生产者的角度讲,生产率差异足够大,足以补偿运输成本,带来贸易净收益,从而产生贸易②从商人的角度讲,贸易公司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大量选购、运输、销售的成本较低,特地从事贸易活动有利可图③,从农业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

(2)放松"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假设一工业型城市的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采纳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使之超过投入的增加量,当要素价格不变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城市经济学基础概念1. 城市经济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经济组织、城市资源配置、城市规划及发展、城市管理和城市政策等内容。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城市发展规律、城市经济结构、城市产业组织、城市人口结构等。

2.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文献资料分析等方式,对城市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分析;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统计模型等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

3.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对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管理制度等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 中心-边缘模型中心-边缘模型是城市经济学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它主要包括城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和城市交通网络等概念。

通过中心-边缘模型的研究,可以分析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城市经济的区域差异。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城市间的产业协作和互补,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是针对城市经济学中新兴产业和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规律、创新网络的空间布局等内容。

4. 城市竞争力理论城市竞争力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城市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三、城市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型城市、制造业城市和商贸城市等,它们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工业制造和商业服务等传统产业,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大,发展模式比较单一。

2. 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城市、创新型城市和服务型城市等,它们的发展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新型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小,发展模式比较多样化。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第一章概论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2)建筑学解释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4)统计学解释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二、城市的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城市经济学重点

城市经济学重点

1.城市经济学的诞生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标志为:美国学者威乐柏·汤普森于1965年撰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威廉·阿朗索于1964年发表的专著《区位和土地利用》。

2.城市经济学的渊源宏观背景:西方工业革命所引起的经济大发展和拓展海外市场;影响世界整体发展进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分水岭)学科渊源:亚当·斯密《国富论》;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德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等。

3.城市经济学的发展早期发展:城市经济学诞生之后即迎来了快速发展中期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近期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4.城市经济学概念以经济学的理念及方法为核心基础,借鉴相关学科知识,在围绕着城市现象展开研究的基础上,由较具共识性和稳定性的概念及理论学说体系所构成的,经济学的分支交叉学科。

5.国内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初期引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中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的初年新近发展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6.经济学概念经济学是以人们在稀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选择,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为核心研究对象,并进而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去研究其他有关社会现象的一门社会学科。

7.经济学核心假定理性人或经济人:微观经济学得以建立的最为基本的假定条件之一,是对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者的抽象。

(“人”为泛指,可以是参与经济活动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参与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或“法人”)稀缺性和经济物品:稀缺性指社会上提供的东西总是少于人们想拥有的这一特定现象;经济物品指那些具有稀缺特性的物品。

8.需求与供给需求: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时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供给: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生产者(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9.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失效10.政府失灵政府不正当干预不仅未能实现期望目标,反而导致市场紊乱、资源低效配置,乃至公共物品生产和配置出现明显的不公正、不公平等现象。

城市经济学重点

城市经济学重点

城市经济学重点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中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

它对于理解城市的发展、运行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为您介绍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些重点内容。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理因素往往是最初的诱因,如靠近水源、交通要道等。

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城市的位置,例如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发展出工业城市。

经济因素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剩余农产品能够养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从而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分工的细化使得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

政策因素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规划、投资和政策导向可以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或者引导城市向特定的方向发展。

二、城市的规模与经济效率城市规模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经济效率可能越高。

这是因为大城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共享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

然而,城市规模过大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

这些问题会增加城市的运营成本,降低生活质量,从而对经济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找到一个最优的城市规模,既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又能避免过度规模带来的问题。

三、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不同类型的城市往往具有不同的主导产业。

例如,一些城市以制造业为主,而另一些城市则以服务业为主。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业结构会不断升级。

传统的制造业可能会逐渐向外转移,而高端服务业、创新产业等会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城市的土地利用与房地产市场城市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其合理利用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土地的用途包括居住、商业、工业、公共设施等。

房地产市场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价的波动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成本,也会对城市的投资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由自给自足—人口均匀分布模型推导出市场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产生?模型假设如下:①某一地理区域内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自给自足,主要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料。

②家庭生产小麦和猫了得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和土地,所有家庭面临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③家庭在生产小麦和毛料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产量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情况,即不存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

④所有家庭在区域内的通行方式和速度都相同。

四个假设简单概括为:自给自足+相同的生产率+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同的通行时间。

自己自足模型的价值:①模型提出了导致人口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均匀分布的假设,为其后放松这些假设,解释城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模型的分析重点是生产率和生产的规模经济③模型着眼于贸易交换和工厂伤残来探究城市陈恒。

自给自足模型的不足:①模型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②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有限性。

2.放松模型假设(1)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家庭面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所差异,首先,基于绝对优势原理考察生产率差异。

无论在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将会导致北部家庭与南部家庭实行分工,相互间交换产品,发生贸易,并从中获益。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益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

第二,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的位置,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到贸易者的青睐。

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从生产者的角度讲,生产率差异足够大,足以补偿运输成本,带来贸易净收益,从而产生贸易②从商人的角度讲,贸易公司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大量采购、运输、销售的成本较低,专门从事贸易活动有利可图③从农业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

(2)放松“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假设——工业型城市的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使之超过投入的增加量,当要素价格不变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毛料生产具有存在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原因在于:如果实行劳动分工,每人只从事毛料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劳动的专业化将会提高毛料产量。

实际经济中,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劳动分工的实行、机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大批量采购原材料等,都能够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

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时,意味着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

人口围绕工厂集聚,工厂的选址点逐渐演变为工业型城市。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①新中国成立—1957年为第一阶段,这段时间我国的城市化平稳发展,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

第一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平稳发展,归因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和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

为了配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以及通过建立新的工业基地改变工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状况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这一阶段重点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体现了城市数量和布局上的变化,一方面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

②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城市化率经历了三起两落的变化过程,三次上升分别是1958年-1960、1963-1964以及1972-1978,两次回落分别是1960-1963和1964-1972。

在1958-1960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6.2%上升到19.7%,当年提出的口号“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建设”。

1960-1963年期间,城市化率连续下降,由于大跃进错误的路线和经济困难带来的影响。

1963-1964,城市化率短暂回升,且幅度较大,由于中央决定基本结束精简城镇职工的工作。

1964-1972年,我国城市化率稳步小幅下降。

1972-1978年,依旧处于基本停滞状态。

③第三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城市化率呈不断上升的单一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重大的调整,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5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原因主要有,来自工业化的力量、来自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力量、来自投资的力量、政策因素。

4.规模经济:是指产品产量增加快于投入增加,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的情形。

形成原因主要来自技术方面。

5.机会成本:如果利用一定的资源去做A事,就不可能利用相同资源来做B事情,而做B事情是有收益的,这个收益就是做A事情的机会成本。

6.绝对优势(成本)与比较优势(成本)学说:如果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拥有就对优势,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拥有绝对优势,通过专门生产那些生产成本最低的商品。

7.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①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的肥沃程度,农业生产中土地越肥沃,相同投入获得的产量就越多,平均成本就越低。

土地越肥沃,农作物总收益与非土地成本的差额就越大,地租也就越高。

在完全市场的均衡状态下,由于相互竞争,农作物种植者的经济利润为零,剩余成为地租,土地肥力越高,剩余越大,地租也就越高。

②土地位置,是指土地的地理位置,也称可达性。

一般情况下,市场、火车站、高速路入口都可作为参照点来表明土地的位置是否优越,土地越靠近这些地点,投入品和产成品的运输成本就越低,这样的土地就越具有吸引力,从而地租就越高。

8.什么是城市蔓延?城市蔓延有哪些原因和后果?城市蔓延是二战后西方城市普遍出现的一种土地扩张现象,被描述为一种计划的、分散的、低密度的、依赖交通的、公共设施服务效率低下的盲目扩张。

①原因,从经济角度讲,当城市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后,会增加对正常商品的需求,包括对土地的需求。

因此收入越高,土地消费量越大,随着土地消费的不断增加,城市土地必然要向外扩张。

从技术角度讲,交通运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先进通信手段的问世,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成本和货物的运输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面的必要,使得厂商和居民可以远离城市中心而郊区化,从而推动了城市蔓延。

从文化角度讲,不同文化的城市、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居民,对移民和住房空间的偏好不同会导致城市人口变化和土地扩张速度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城市蔓延。

从政策角度讲,如果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居民购买住房,势必刺激住房消费,从而增加土地消费,加速城市蔓延。

从地理角度讲,城市蔓延毕竟是一种土地扩张,地理上的可行性决定了土地扩张的方向、范围等因素。

②后果:首先,城市蔓延如果爱去对城市边缘地带非连续的开发方式,不断跳跃式向四周蔓延,必然会对城市边缘的农业用地和绿地产生影响,有可能造成侵蚀农田和湿地、损失土地资源的不利后果,并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

其次,城市蔓延过程中,对新土地利用采取单一用途、空间相互隔离的方式,因此,新形成的各功能区在距离上相去甚远,必须借助机动车才能实现各功能区之间的通行,引发了交通出行、空气质量、公众健康等问题。

再次,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城市蔓延缺乏整体规划,相互间缺乏协调,导致城市向各方向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尽相同,最终呈现出松散不紧凑的无序状态。

最后,城市蔓延导致中高收入阶层居住在近郊和远郊区,与低收入阶层空间上隔离,加剧了城中心的贫困和衰败。

9.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具有如下特点:数量众多,规模很小,无进入或退出行业的障碍,拥有完全信息,产品同质。

厂商出售产品的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均衡状态下,厂商经济利润为零。

10.要素替代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当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有较大上升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将以其他要素来代替这一要素。

11.土地供给与需求曲线家庭是土地要素的供给者,厂商是土地要素的需求者。

12.怎样用消费者选择理论解释家庭住房的选择过程?假设家庭在住房与其他商品之间进行选择,用x来表示住房商品,Y表示其他商品,家庭收入用i表示,收入为一直量且固定不变,距城中心10公里处的房租每平方米r元,单位通勤成本为每人每公里t元。

由家庭住房价格曲线可知,距离城中心越近,单位面积房租越高;距离城中心越远,房租越低。

B点是一条新预算线与一条新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相对于A点来说,B点意味着家庭承担的房租更高、居住面积更小,但离城中心更近,同时其他商品的消费增加。

13.家庭的区位抉择受哪些因素影响?第一,不同区位上的房租或住房价格。

住房价格曲线描述了不同区位上单位面积房租的变化,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充分表明,越靠近城中心,单位面积住房价格越高。

第二家,庭通勤情况。

通勤成本高的家庭与通勤成本低的家庭相比,越靠近城中心,在同一区位上可以承受的单位面积房租就越高。

第三,家庭收入状况,不同国家、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居住区位选择模式,居住区位模式与家庭的收入状况密切相关。

第四,家庭的偏好。

家庭对住房的偏好主要是指家庭在住房面积大小、户型设计等方面的价值取向。

第五,住房所在区位的公共服务。

第六,住房所在区位的环境质量。

这里主要指空气污染状况。

第七,家庭预期收入。

家庭会对上述因素在未来的变化情况作出判断或预测。

14.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预算约束线是指当家庭收入和产品价格既定时,家庭用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不同产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15.边际替代率通常用MRSxy表示。

当家庭增加X的消费,减少Y的消费,且效用保持不变时,说明X可以替代Y。

16.消费均衡的变动当家庭收入及两种产品价格既定时,家庭面临一条预算线和多条无差异曲线17.城市劳动供给曲线反映的是城市平均工资水平与城市劳动供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曲线向右上侧倾斜。

原因在于:随着城市工资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增强,假定城市原有居民劳动供给保持不变,较高的工资水平将吸引其他城市的人移民到该城市,导致该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土地、住房价格提高,导致生活成本提高,城市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才能给予补偿。

18.区位商是两个数值相除所得的商,分子为城市中某行业就业量与城市总就业量之比,分母为全国该行业就业量与全国总就业量之比:区位上(LQj)=(Euj/Eu)/(Etj/Et)Euj为城市j行业的就业量;Eu为城市总就业量;Etj为全国j行业就业量;Et为全国总就业量。

19.运用区位商法计算城市各行业的区位商后,即可估计出各行业为出口而生产的就业量:如下:Ej=[(LQj-1)/LQj]*Tj 其中Ej为城市j行业为出口而生产的就业人数;LQj为j行业的区位商;Tj为j行业的总就业量。

20.城市政府及其经济职能第一,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以控制失业与通货膨胀,稳定经济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