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15篇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15篇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15篇范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1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新课。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这就是物候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课堂实录一、介绍物候学和竺可桢。

【设计意图:讲解物候学的知识,补充竺可桢的资料,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

】1.物候学。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利用物候现象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作者介绍。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等。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分析层次,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1.了解多音字读音。

连翘(qiáo)——翘起(qiào)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2.明确词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

(课件展示)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一篇摘一摘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

(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字词摘录: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讲解的顺序,体验讲解的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总结内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阐明决定物候现象出现的四个因素的解释顺序,并探索这种安排的好处。

4.总结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筛选暗示性词语并进行全面总结。

1、基本知识: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枯草(蜀)āi连翘(祁澳)纬度(W)ěi)消失(XI)āo椰壳雨衣(苏)ō障碍(诺)禁忌(胡ì)沉默(祁)ǎo)2。

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总体看法: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1)植被的兴衰、候鸟的到来等自然现象被古代劳动人民称为物候;利用物候学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做物候学。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测耕作时间,安排播种日期;安排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种日期;将植物引入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入侵;促进山区农业发展。

21教育网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选择两名学生来划分段落层次,阐明全文的观点并将其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将对其进行评估。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至3段)引出物候学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解释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初二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并把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明白得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明白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迁移学法,明白得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留心观看周围事物、勤于摸索的适应。

重点:明白得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明白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认识,有些语句较难明白得。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先来看几幅图片,他们都揭示了一种将要发生的自然现象。

……你通过什么判定的?师:大雨来临之前,燕子、鱼儿、蚂蚁的种种表现确实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我们就跟随我国闻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作者。

)二、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师:古代的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确实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既然文章要介绍的是物候知识,什么缘故不以“物候”或“物候学”为题,而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师:请结合课后第一题,这篇说明文都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给课文分段。

师: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吧。

请快速扫瞄课文6——10小节。

1、找出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2、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什么缘故?(板书:说明顺序)明确:按先主后次,由空间到时刻的说明顺序,使我们看了一目了然。

3、什么缘故说纬度对物候的阻碍最大?①郭沫若曾经写过如此一首诗,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玉兰和红杏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闻名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如此的一个疑问,你能把它解决一下吗?广州和北京玉兰花开花时刻相差几个月?什么缘故?②再来看一组图片,3月黑龙江和海南分别是什么季节?4、不仅纬度,经度对物候也有着一定的阻碍?再来看两张图片。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设情境,激发兴趣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

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课前预习一文体知识事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露出事物进展、转变规律的文章。

这种说明文,要紧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那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相关资料物候,要紧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转变对节候的反映。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苏醒、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移等均与节候有紧密关系。

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

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转变关系的科学。

二(一)走近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那时培育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材。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踊跃提倡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题目解读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原文题目是《一门丰收的科学——物候学》,而“大自然的语言”是用来比喻非常丰硕的物候现象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各类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熟悉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先的题目改成“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乐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种文章的特点。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萌.发( )翩.然( ) 孕.育( )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 簌.簌( ) 风雪载.途( ) 周而复始.( ) 草长.莺飞( )谚.语( )候.鸟( ) 2.说明词语:载途: 簌簌: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衰草连天: 草木枯荣:草长莺飞: 年年如是:3.给以下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⑴ 于是转入酷热的夏日,这是植物 果实的时期。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16《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非常高兴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点滴思考。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

作者把“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由现象到本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把本来生涩难懂的科普知识阐释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本课教学,教师要在学生以往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和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默读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课文收集农谚,了解相关的物候知识,联系生活,体验反思,培养他们注重观察积累、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制定以下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培养筛选信息能力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

3、结合生活实际和知识积累,领悟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4、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以及培养学筛选信息的能力。

2、领悟物候学相关知识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点拨法、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比较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明对象;理顺序;筛信息;理解物候和物候学一、导入新课:1、导语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

在我国著名的气象学专家竺可桢看来,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那么大自然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篇文章,一起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及作者)2、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由他倡导并组织起统一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科学知识。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难点: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预习检测1. 了解竺可桢的情况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2. 字词读音3. 字词解释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躲藏起来不露面。

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行迹。

匿,隐藏。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

载,充满。

周而复始: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三、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1. 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学科,就是“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 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6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新词,辨别形近字。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4、理清文章整体脉络和说明顺序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整体脉络和说明顺序三、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四、教法、学法:自学法、小组讨论法、竞赛法等。

五、教具准备:问题卡片六、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快乐传真)。

规则:一名学生不准说话,看着教师给出的词语,用动作表示让其他同学猜出来。

从刚才的游戏中你知道了什么?教师小结:要是人类不会说话该会闹出多少笑话来啊!(二)引入新课。

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题并齐读)大自然的语言会是什么样的呢?在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鸟语花香中我们能听懂些什么呢(三)范读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啊!那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它呢?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欣赏。

(四)自学课文,下发问题卡片.(一小组的形式,解决各自问题).1组:注音衰草连天连翘问题: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蓑衣阻挠2组:注音纬度销声匿迹问题: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忌讳悄然无声义3组:注音候鸟难测问题: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诸侯侧面4组:问题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概括文章框架.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指导,对回答不准确的地方予以补充.精读6---10段,探究局部说明顺序.由小组轮换的形式进行提问.(一组提问,二组回答,依次类推)问题推测: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的作用是什么揣摩语言,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生齐读第一,第二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生找出体现语言生动形象的字,词,句子.例如: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1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第一课时一、目标呈现1.积累词语,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知识链接:说明文的知识回顾1.说明文的顺序:2.说明文的方法有:二、预习热身1.给加粗字注音(7)萌发(8)孕育(9)销声匿迹(10)连翘(11)载途(12)草长莺飞2.解释词语。

(1)翩然:(2)孕育:(3)次第:(4)载途:(5)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B.培育C.酝酿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得多。

三、活动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1、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6.大自然的语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能力目标1.学会默读,快速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而通过开展竞赛、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中,同时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最后自然而然地突破文章的重点。

难点概括、分析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突破方法:通过组织“我是专家”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对文字作细致揣摩。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班级演讲、同学问质疑的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的辨析,并引申到生活实际当中。

这其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并正确地导航。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语文活动式教学法:针对八年级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增强,大胆对教学难点进行突破,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作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辨析,使学生自然地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并生成自己的语言资料库。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启发兴趣设计(一)教师展示一组四季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然后对比科学家对物候的研究,引发学生对物候现象的探究兴趣。

设计(二)师生问答导入课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导学案(人教版)

16、《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2、快速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筛选主要信息。

争取4分钟内读完。

2、自学检测:(1)字词个性积累:课堂探究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角度提出2-3个问题,考考其他小组;重点积累:3、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 、____ 。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语言”为__ __、__ _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 __、_ ___、__ 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4、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 __,选择__ ____。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熟读课文、并在书上做上读书笔记。

3、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piān)孕育(yùn)农谚(yàn)簌簌(sù)销声匿迹(nì )
悬殊(shū)萌发(méng)短促(cù )连翘(qiáo)风雪载途(zài)
4、词语解释。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载途】满路,遍地都是。

【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萌发】动词。

种子发芽。

【荣枯】形容词短语。

指植物的茂盛和枯萎。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周而复始】固定短语,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

一圈又一圈地轮转。

周;环绕一圈。

复始:重新开始。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拟人)
⑵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比喻)
⑶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拟人)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一)找一找
初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想一想
5、再读课文,划分段落,自己概括出段意,并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课外知识
1、关于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 : 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 :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第二课时
一、品一品
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并试着品味这两段的语言。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本段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对“桃花开”,“动物的养育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二、悟一悟
8、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三、思一思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文章首先介绍 ____物候学研究的对象________,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___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 ,接着说明____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______ ,最后说明___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__________ 。

(2)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__时间顺序__ 顺序、_____逻辑顺序___________ 顺序、___空间顺序__ 顺序。

本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
四、知识运用:
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清明前,开秧田”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燕子低飞要落雨。

龟背潮,下雨兆。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馒头云,天气晴。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