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乡音乡情-冀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乡音乡情-冀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乡音乡情-冀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掌握语文课文的基本知识,如字词语法等3.培养学生乡情乡爱,关注农村交通事故,爱护生命和健康,远离不良习惯二、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乡音乡情》(1)朗读课文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课文,然后统一学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思。

(2)理解课文1.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难点词语,进行解析和学习。

2.了解乡音乡情的内涵和基本特点,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3)默写课文让学生独立默写课文,巩固课文内容。

2. 学习课文《小桥流水人家》(1)朗读课文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课文,然后统一学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思。

(2)理解课文1.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难点词语,进行解析和学习。

2.了解小桥流水人家的内涵和基本特点,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3)默写课文让学生独立默写课文,巩固课文内容。

3. 学习课文《骆驼祥子》(1)朗读课文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课文,然后统一学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思。

(2)理解课文1.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难点词语,进行解析和学习。

2.了解骆驼祥子故事的背景和基本情节,理解其中的人情冷暖和社会现象。

(3)默写课文让学生独立默写课文,巩固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通过朗读、理解、默写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乡音乡情》2.学习课文《小桥流水人家》3.学习课文《骆驼祥子》2. 教学难点1.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语文教育在他们的生活中显得格外沉闷和无趣。

2.部分学生对农村文化和乡村状况缺乏了解,理解课文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五、教学过程1. 学习课文《乡音乡情》(1)朗读课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一遍,然后由学生轮流读课文,并与教师共读。

(2)理解课文1.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难点词语,由教师解析。

2.教师讲解乡音乡情的内涵和基本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故乡》教案冀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故乡》教案冀教版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上是积极的,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收获和进步。通过学习《故乡》这篇课文,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如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可能过于强调重点和难点,课堂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疏漏,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故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在教室内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个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以便于展示多媒体资源和进行课堂教学。
在知识方面,学生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如人物、情节、环境等有一定的掌握。他们能够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然而,对于《故乡》这篇课文所反映的旧社会的封建礼教和人际关系,学生们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解读。
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他们能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而,对于深入剖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故乡》这篇课文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故乡》的内容做好准备。

冀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冀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备课本冀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冀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1、故乡一、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写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可悲隔膜,表达了自己渴望改变现实、渴望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难点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三、知识点1.“教学重点”1、2所列内容。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

4.生字、生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写的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作者又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练习: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浙江________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

第1课《故乡》教案(冀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课《故乡》教案(冀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课《故乡》教案(冀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理清小讲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一辈子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讲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存词语、句子和杰出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适应,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明白得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讲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讲语言,领会作者探求人一辈子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讲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刻: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同学们喜爱不喜爱读小讲?能讲讲你们是如何样读小讲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讲«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讲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讲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形: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形。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讲讲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形。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讲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讲的结构层次。

2.依照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现,讨论交流:预设以下咨询题,引导学生交流:1.讨论课文的表达的线索和小讲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讲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情况节的小讲,按时刻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现各悠闲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 合作探究,分析形象: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讲的主人公是谁??〔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确实是本文的要紧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第1课《故乡》教案(冀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课《故乡》教案(冀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课《故乡》教案(冀教版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1)2.明白得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2.解决疑难语句的明白得咨询题,进一步把握小讲的内容和主题,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教学时刻: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讲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情况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讲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明确: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讲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要紧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要紧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明确: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3、小讲情节起着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样包括:开端、进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 A社会环境:要紧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宽敞人民,日益贫困化。

这篇小讲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讲:«故乡»。

6 .解题〝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青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庞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排除的痛楚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把小讲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觉,〝我〞经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因此发生了庞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进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 3.12《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冀教版-冀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12《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冀教版-冀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X裕“气吞万里如虎”与X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某某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X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X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X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冀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冀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一、【引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一位踌躇满志的音乐家,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听力急剧下降。

然而在不幸面前,他没有屈服,没有放弃心爱的音乐。

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创作了一曲曲经典名作。

他就是贝多芬,一个真正的战胜命运的伟大的人。

二、【揭示目标】1、掌握生词。

2、学习并运用外貌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预习检测】(1)贝多芬,德国________家、_________家,有欧洲“________”之称。

以《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交响乐最为出名,小提琴、钢琴协奏曲成绩斐然。

一生饱受耳疾折磨。

耳疾起于二十八岁,五十岁时全聋,众多登峰造极之作均是这期间的作品。

一生坎坷:童年凄苦,盛年患病,晚年失意落魄!没有恋人、没有健康、没有知音、没有家族、没有理解,亦没有财富!世界没有给予他欢乐,他却为世界创造欢乐。

热爱自然,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2)给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注音。

重荷()喧嚣()门槛()深邃()踌躇()女佣()蓬勃()磐石()下颏()喃喃自语()头颅()四、【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中的贝多芬的形象。

并想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是怎样理解的?4、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是怎样理解的?五、【当堂训练】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如何理解?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六、【达标检测】1、“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2、“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受!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什么意思?七、【课堂小结】本文按照访问的顺序,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真实地记叙了遭受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在耳聋后的生活状态,刻画出一位喜欢孤独与安静,但又渴望被人们理解与关注的老人,表现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痴迷与投入,不屈于命运的打击而顽强创作的伟大形象。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八年级学生掌握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括以下单元的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格非与小菊永别了》,讲述了一个人和狗之间的感人故事。

2. 第二单元:《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的不公与平等。

3. 第三单元:《小黑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黑熊的生活和特点。

4. 第四单元:《绘声绘色的墨迹》,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绘画。

5. 第五单元:《青春的小屋》,讲述了一个中学生的成长故事。

6. 第六单元:《长大是一种冒险》,引导学生探讨成长和冒险的关系。

每个单元包括课文阅读、课后题以及写作训练等内容,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该单元的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能够熟练理解和朗读每个单元的课文。

2. 能够准确回答课后题并进行相应的思考和讨论。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预导入:通过与学生分享课文的背景、重点内容和相关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2. 听读训练:通过师生和同学间的朗读练,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

3. 阅读训练:进行课文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表达意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语言运用:通过课后题和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互动探究: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培养合作研究精神和思辨能力。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情况。

2. 课后题:通过学生的题完成情况和答案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写作训练:对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评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文笔等方面。

教学推进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进度,教师可以适时进行调整和推进,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本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社会情况: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虽然赶走 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各据一方,中国社会殖民地化日益 加深,军阀混战频繁 ,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 荒和欠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加剧了农民生活的贫困,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①画出关于杨二嫂前后变化的相关语句,体会其变化。(提示:注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等。)
②总结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的性格特征。
2重点读第2、12自然段,想一想:
①二十年前的故乡和二十年后的故乡有什么不同?画出描写故乡的主 要 词语。
②这两处自然环境描 写有什么作用?
三、我的收获
四、写法拓展
我们曾学过他的小说散文等。
你对鲁迅还有哪些了解?请把你查到的资料写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b写作背景:
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凉,一年以后就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作者用了第一人称写法。但要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只是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你一定也有儿时的玩伴吧?请你将思绪定格在某个童年的小伙伴身上,对儿时的他(她)游戏时的样子进行外貌、动作及神态描写。
五、教学后记
c文体常识
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隐huìè然bǐ夷chī笑sè索wǎng然zìsuī猹弶缚髀
3通读全 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默读课文,找出行文线索,并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冀教初中语文八上《-想北平》-(七)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冀教初中语文八上《-想北平》-(七)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想北平》教案5一、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介绍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

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

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

(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

老舍是他的笔名。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

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

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

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

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三、解题:1.“想”。

(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

“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变色龙教案 (新版)冀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变色龙教案 (新版)冀教版

《变色龙》教学目标:1、通过对话描写,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来分析人物形象。

2、初步了解一些小说的写作艺术。

3、通过小说情节的分析与课外想象作文的写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教学重难点: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分析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小说背景的领会与小说的一些写作艺术则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导读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问题设计,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的含义。

通过小说情节的延伸想象与课外想象作文,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教学时数:1课时一/导入:世界文学长廊中有许多有趣的人物形象,有小气鬼,有可怜虫,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他就是来自于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一.朗读训练,由师生共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

二.提问设计:(一)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上反复(变化)改判了几次?都是怎样判的?(二)奥楚蔑洛夫根据什么来变化的?(三)奥楚蔑洛夫有没有始终不变的东西?1、由学生自主讨论,适当可以作点笔记。

2、每个人写一到二个词来概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并签下姓名。

3、然后由教师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内容加以提问,由此共同归纳出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四)想象一下,奥楚蔑洛夫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始终不变的是什么?他可不可以不变?1、学生讨论2、学生回答3、以此引入课文背景的介绍。

(五)对于这样一个坏蛋,文章为什么用《变色龙》来作标题?是不是可以用其他词来作标题?四、学生主动质疑,针对阅读中他们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加以解决。

五、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1-2《滹沱河和我》教案冀教版-2019word版可打印

八年级语文上册1-2《滹沱河和我》教案冀教版-2019word版可打印
批注: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划分段落
文章分两部分:
一是沉睡的滹沱河( )-------( )
一是疯狂的滹沱河( )------( )
批注:整体感知,迅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从第一段找出“我和滹沱河的关系”的一句话?
2、第一段起什么作 用?
3、我心目中的滹沱河是怎样的?(文章中找原话)
4、找出描写“沉睡的滹沱河”句子,说出滹沱河 的性格特点
批注:教会学生 从文中提取重要的信息,用心思考,认真分析。
5、小组讨论,然后班内交流
6、我对眼前的滹沱河的感受?找出一个词来。
批注: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迅速把握滹沱河的特点教师寄语:五、阅读 Nhomakorabea二部分:
结尾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写他和滹沱河脾气都很野很难管束,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说明他的性格和滹沱河很像吗?
2、归纳文章中心
批注:学习要善于总结,把 握住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课外拓展
每个人都有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有的往事给人启示和思索,你的记忆中有哪些这样的往事?请写出一件事来?
批注: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蠕动( ) 狗吠( ) 脊背( )栅栏( ) 赤裸( ) 翕动( )密密匝匝( )吞噬( )木屑( )
二、课 堂导入: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叶落归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缕炊烟、一抹斜阳、一条小溪、一轮圆月,都深深烙印在游子的心头,成为故乡的化身,让身处异乡的游子,魂牵梦 萦。在诗人牛汉的记忆里,故乡的许多人、许多事也许都淡忘了,唯有那条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深藏在他的心里,让他无限眷恋。今天我们来学习牛汉的滹沱河和我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冀教版-冀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冀教版-冀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醉翁亭记一、教学目标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2、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课前准备1.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六、教学过程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简介作者欧阳修早年曾协助X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某某。

这篇文章是他任某某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某某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

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语文初二上冀教版第3课(想北平)教案4

语文初二上冀教版第3课(想北平)教案4

语文初二上冀教版第3课(想北平)教案4教学目标:1、深刻领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眷恋之情;2、学习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表现方法表达主观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研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2、如何用对比、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听课文朗读录音【三】多媒体展示给加点字注音:廿.七卅卌..合粘.贴辜.负似.的相似.因为...菜圃.什刹.海匀调黏【四】解题“想北平”换成“写北平”照样讲得通?如此一换,有什么不同呢?主观缘故:突出对北平的思念与热爱;客观缘故: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京危机,当时作者在山东任教,不在北平。

用“想”突出主观情感;而用“写”,突出客观描叙。

【五】〔一〕过渡:同学们说用“想”突出了对北平的爱,文中有没有直截了当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呢?分析〔1——3节〕2节:我真爱北平。

3节: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8节:真想念北平呀!〔二〕师穿插:1、同学们说得特别好,1---3段、8段是直截了当抒情的4个段落。

2、作者把对北平的爱比做什么?对母亲之爱。

3、“我心中有个北平”,什么原因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这种爱具有排他性,有了北平,心中就装不下其他地方了,哪怕是繁华的大城市。

突出作者对北平爱得深沉。

〔三〕1节没有正面触及北平如何如何,但是对北平的赞美与热爱跃然纸上,请你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句子思考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1、指名读1节。

2、“北平的地方那么大,情况那么多,我明白的真是太少了”、“我生在那儿,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我所明白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作者在北平生活了二十七年,对北平应该特别熟悉,而他却说自己明白的只是等于牛的一毛,这就表达了北平的丰富与博大,没有赞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四〕、对作者说的“我的北平”,你是怎么样理解的?作者说的北平是与作者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作者与北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冀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想北平word教案(5)

冀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想北平word教案(5)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想北平》教案3【教学目标】1、理解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3、学习和体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难点:作者对北平的感情的开掘。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进入第三专题,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主题——家园之思。

早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就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如崔灏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以及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

诚然,人们对故乡总怀着特殊的想念,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精神的归宿。

就像“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总也忘不了故乡给人生留下的“恒久的烙印”。

我们今天就来体会一下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的思乡之情。

二、整体感知:(检验课前预习情况)1、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幻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舒”字拆开,含有舍弃自我的意味),北京满族人。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曾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但他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茶馆》。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2、廿(niàn)“二十”的意思。

黏(nián)合什刹(shí,chà)海匀调(tiáo)韭(jiú)菜橘(jú.zi)子菜圃(pǔ)3、浏览课文,理清思路:[板书]第一段:交代写北平的独特视觉(我的北平)。

第二、三段:我对北平有着特殊的爱。

第四至七段:北平的特点及对北平的爱。

第八段:再次表达思乡之情。

三、鉴赏过程:1、请听我阅读第二和三段,然后思考:A、第一句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可以看成是本文的文眼,但紧接着作者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冀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想北平word教案(4)

冀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想北平word教案(4)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想北平》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人类情感世界的精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

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乡愁也是如此,有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他也曾漂泊海外多年,回国后一段时间又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工作,对北平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

这篇文章就是写在1936年他在青岛工作时,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想北平》,领会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难以言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的。

1、关于老舍的常识对于老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想请一些同学谈谈对老舍的认识;明确: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

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语文初二上冀教版第3课(想北平)教案5

语文初二上冀教版第3课(想北平)教案5

语文初二上冀教版第3课(想北平)教案5想北平第一课时【一】导入〔一〕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二〕教师导入: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聚成的珍宝,这确实是乡情。

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基本上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

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久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

老舍的《想北平》,确实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二】作者简介〔一〕检查预习“七嘴八舌说老舍”。

学生可依照预习作业中布置的问题,也可依照往常学过的老舍的作品交流体会。

〔二〕教师总结:〔用多媒体展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一位京味特别浓的现、当代作家。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

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他成为了世界性的大伙。

【三】听课文录音,学生分段朗读,教师作出评价〔一〕朗读指导:读老舍的文章,读出声来是必要的,最好用北京话读,而且是跟老舍差不多的北京话,那你就进入了一个音乐的世界。

那是美,是享受,是艺术。

老舍说:“好文章不仅让人情愿念,还要让人念了觉得口腔是舒服的。

”走进那音乐世界,从语音角度发明老舍的魅力。

日本闻名教授中山时子,她是研究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前辈。

她聘中国人当讲师有三个条件:有学问、可不能日语和会讲漂亮的北京话。

有了如此的条件就保证了他们的“听”老舍。

她五十年如一日,每周日必和他的学员一起感受老舍作品中独特的美,像一位京剧行家在品味青衣名角的咏叹调。

〔二〕听课文朗读,注意捕捉里边的京味特色。

〔三〕指定学生分段朗读,教师做出评价,如情感是否真挚、深沉、细腻等。

【四】总体感知课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标题的“想”什么原因不能换成“写”?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本冀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冀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1、故乡一、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写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可悲隔膜,表达了自己渴望改变现实、渴望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难点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三、知识点1.“教学重点”1、2所列内容。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

4.生字、生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写的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作者又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练习: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浙江________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这两篇文章均出自散文集________。

《故乡》一文的线索是________,故事背景是________。

答案:《呐喊》鲁迅周树人绍兴文学思想革命《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辛亥革命后十年2.速读全文,熟悉情节。

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

请同学们以“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要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见到闰土变化后的震惊与同情,直到离开故乡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必然实现的信心。

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3.分析人物(1)闰土①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作者做了鲜明的对比描写。

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制表对比练习。

提示:要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和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

③提问:a.是什么原因使中年闰土“苦得像个木偶人了”?提示:是苦难而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迫所致。

“多子”也给闰土增添了负担。

b.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2)杨二嫂提问: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有可无,你认为如何?提示: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城镇小市民。

她与闰土相比是个次要人物,但对主要人物起了衬托作用,使闰土的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作者通过她外貌与精神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劳动人民生活的日益贫困,深化、拓宽了文章的内容。

因此说,这个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3)“我”简单向学生说明“我”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有作者的影子,但并不是作者自己。

通过以上对人物的分析,达到理解文章中心,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

练习: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闰土________②杨二嫂________③“我”________答案:①是一位勤劳朴素、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不仁的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贫苦农民的典型。

②是一位自私刻薄、泼悍、放肆而又受到侮辱与损害的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③是一位进步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4.研讨最后三段,突破教学难点。

这三段内容较深,个别地方学生难于理解,人们认识也不尽相同。

教学中无需深究,只要求学生理解这三段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即可。

提示:第一段:弄清三个“辛苦”的含义,理解“我”渴望推翻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理想。

第二段:“我”认识到要实现这种理想,任务还很艰巨。

第三段:“我”决心以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一理想。

可启发学生考虑以下问题: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是否矛盾?光有希望,不去实现,希望等于没有,即“无所谓有”;有了希望,下决心实践,希望才能落实,即“无所谓无”。

这句话不但不予盾,反而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实践的决心。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

这段文字,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练习:“豆腐西施”是众人对杨二嫂年轻时的称呼,从这一似乎是褒扬的称号里,你看出了什么?________下列几句话中“辛苦”的含义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分别指出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________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________答案:还含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包含着鄙视,杨二嫂是卖豆腐营生的,这个职业是被人瞧不起的,把“豆腐”放进绰号,就包含着鄙视了。

其二是包含着戏弄,将西施与豆腐放在一起,就有此味道,三是侮辱,杨二嫂已成了招徕生意的广告。

“辛苦”的含义是不同的,第一辛苦指奔波,劳碌;第二辛苦是指辛勤劳苦;第三辛苦指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闰土“拣香炉”与“叫老爷”的做法一样,思想上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不同的“叫老爷”反映了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束缚;“拣香炉”则说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

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

5.能力训练。

(1)在课文中选取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村”和记忆中的故乡——“月下瓜田”两个片断,作对比填空练习,揣摩景物描写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从课文中找出使用了明喻、借喻、借代修辞方法的句子,作辨析训练。

6.能力提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

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

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我问问他的情况。

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________分析:本题着重检测对人物特定环境下心理的揣摩,解答此题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

答案: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C.因为他很懂礼貌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 ]A.生性沉默寡言B.苦难生活磨炼得人意志坚强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4.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

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5.下面对“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分析:解答2—5题均需从作者塑造闰土这个人物的用意入手,一切描写均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服务的,明白这一点答案不言自明。

答案:2.D 3.D 4.B 5.A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______,这是用的________修辞。

分析:本题主要检测比喻的本、喻体知识,难度不大。

答案:感情上不沟通,有隔膜借喻链接:抓住“变”字教《故乡》小说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因小说的篇幅一般都较长,而教时安排都在三个课时左右,因此在阅读教学时,往往会因教时的限制而走马观花,难抓要义,收效甚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