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课题:变了变了:观察物体的改变年级:小班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某些性质会随着外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 培养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资源:1. 盐水溶液2. 干冰3. 饮料杯4. 水5. 纸巾6. 盐7. 清洁剂教学步骤:引入活动:教师拿出一杯水和一包盐,问学生水和盐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活动一:观察水的变化1. 将一些水倒入一个饮料杯中,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特点。
2. 教师将一些盐加入杯中的水中,让学生再次观察并描述水的变化。
3. 引导学生讨论盐对水的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出盐水的特点。
活动二:观察固体物体的变化1. 教师展示一块干冰给学生看,并告诉他们干冰是冷冻的二氧化碳。
2. 将一块干冰放入一个饮料杯中,让学生观察杯中气体的变化(水蒸气)。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杯子外壁的水滴等变化。
3. 引导学生讨论干冰的变化过程和产生的气体。
活动三:观察液体物体的变化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瓶清洁剂,并告诉他们清洁剂是一种溶解污垢的液体。
2. 教师将清洁剂倒入一个饮料杯中,然后用纸巾沾取一些脏东西放入清洁剂中,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清洁液的变化。
3. 引导学生讨论清洁剂对污垢的作用和清洁液的特点。
总结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活动,总结各个物质的变化以及其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质会发生改变。
延伸活动:可以让学生携带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回家,观察它们与不同材料接触时的变化。
让学生绘制自己观察到的变化以及原因。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事物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并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变化;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探索精神;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变化的实物(冰块、水、蜡烛等),图片或幻灯片;2. 幼儿准备:纸和铅笔,围裙。
三、教学过程一、制定情境,激发兴趣(约10分钟)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变了变了”,并问:“你们知道‘变了变了’是什么意思吗?”2.教师以问答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思考,然后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事物的变化。
”二、展示变化的实物(约15分钟)1.教师拿出一块冰块,问孩子这是什么东西,然后问:“这个冰块会变化吗?”2.鼓励孩子们通过观察冰块,提出问题,并自由交流彼此的观察结果。
3.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冰块在温度变高的环境下会融化,形状会变化。
三、分组实践(约25分钟)1.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3-4人),发给他们纸和铅笔,鼓励他们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观察该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比如温度、湿度等。
3.引导孩子们互相交流并比较不同物体的变化情况,鼓励他们思考变化的原因。
四、反思讨论(约15分钟)1.引导孩子们回顾实践活动的过程,每个小组轮流陈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猜想变化的原因。
2.教师逐一引导孩子们讨论并总结出物体变化的原因,例如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
3.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并给予正面的鼓励和肯定。
五、延伸活动(约20分钟)1.教师将图片或幻灯片展示给孩子们观看,图片上有不同的物体和环境的变化场景。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描述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
3.鼓励幼儿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尝试给出解答。
六、结束活动(约5分钟)1.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今天学到了什么。
2.教师表扬幼儿们的表现,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变化。
年幼儿园幼儿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年幼儿园幼儿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活动目标
通过《变了变了》科学活动,让幼儿探究物体的变化,并观察、描述、解释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
1.物体变化的概念
2.熟悉常见物体的变化
3.探究变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常见物体的变化现象
2.能够开始解释物体变化的原因
3.培养观察、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清水、小碗、冰块
2.弯曲的金属线、电煤铁片
3.植物、灯泡
4.书籍或图片资料
活动流程
1.导入:教师为幼儿提出“什么是变化”引入话题。
2.展示: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变化。
3.实验:观察金属线、电煤铁片的弹性变形现象。
4.探究:讨论引起变化的原因,引导幼儿思考。
5.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变化实例。
6.总结:结合幼儿的观察和实验体验,让幼儿总结物体变化的原因。
教学反思
•本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探究世界万物的变化原因,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可以根据幼儿的理解程度难易程度进行调整,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拓展延伸
•可以通过更多实验和观察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物体变化的原因。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通过《变了变了》科学活动,幼儿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为日后更深入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变化是存在的。
2.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变化。
3.学会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探究。
二、教学准备1.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橡皮泥。
2.几个透明的玻璃杯和热水。
3.包裹杯子的毛毯或巾等(目的是保证安全)。
4.平底锅和气球。
5.每位学生一张引导观察的纸。
6.教师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1.教师问学生“什么是变化?”,引导学生主动说出自己对变化的理解。
2.教师给孩子表演一种变化的过程,如利用初步的化学反应,用苏打水和醋制泡泡。
并观察背后的变化。
2. 实验探究1.将橡皮泥分配给小组,教师指导孩子们将它们捏成不同的形状并观察。
2.教师为孩子们倒入热水,并观察和描述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给孩子准备一些发生温度变化的物体,如一个冰块、一根棒棒糖等,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这些变化。
3. 总结与归纳1.指导孩子们回答教师事先准备的问题,如“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样的变化?”和“在实验中,你们用到了哪些工具和材料?”等问题。
2.教师引导孩子们对这些变化进行总结和归纳,让他们懂得在观察和描述物体变化时,应该用正确的词汇来描述变化的发生及特征,如“热水融化了橡皮泥”或“冰块融化了”。
四、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孩子们参与了多次实验,观察了很多物体的变化,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他们也加深了对变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及用语的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安全,避免导致任何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和引导孩子们在实验前的兴奋和好奇中,不要乱摸乱玩实验器材,保证安全。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一、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对事物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帮助幼儿了解和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气球、吸管、糖、水、醋、小苏打、杯子、滴管、镊子、色素等。
2.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保证幼儿活动空间。
三、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1.老师出示一个气球,引发幼儿兴趣:“你们猜猜,我手里的气球里装的是什么?”2.邀请幼儿上来触摸气球,描述气球的触感。
(二)探索部分1.老师将气球吹大,让幼儿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2.邀请幼儿尝试用吸管将糖水吸入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3.老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气球里的糖水会发生什么变化?”(三)实验部分1.老师将气球中的糖水倒入杯子,加入小苏打,观察气球的变化。
2.邀请幼儿用滴管将醋滴入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3.老师引导幼儿观察气球的颜色变化,并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气球会变色吗?”(四)互动环节1.老师将气球中的气体释放,让幼儿感受气球的弹性。
2.邀请幼儿用镊子将气球夹住,尝试让气球弹跳起来。
3.老师提问:“你们觉得气球为什么会弹跳?”2.老师提问:“你们觉得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会发生变化?”四、活动延伸1.让幼儿回家后,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变化过程。
2.家长协助幼儿记录实验过程,并分享到班级群。
五、活动反思1.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气球的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验。
2.在实验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3.活动结束后的延伸环节,有助于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应继续关注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更多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实验活动。
重难点补充:一、活动过程重点难点(一)导入部分重难点:如何激发幼儿对气球变化的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对话示例:老师:“你们看,这个气球好像有点magic呢,你们猜猜,我吹大了它会变成什么样子?”(二)探索部分重难点:让幼儿理解气球内部糖水的变化过程。
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变了变了》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 教学内容•学习认识物体的部分属性,探讨物体的变化。
•初步了解物体的变化原因,培养观察物体的能力。
2. 教学目标•能认识和描述物体外观的一些属性。
•能观察并描述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化。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准备•物体或图片•实验用具(如变色玻璃、薄膜等)•幼儿园小班学生•课堂教具:磁铁、显微镜、放大镜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老师将带来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围绕物体的外观和属性进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发生变化?2. 实验探究(30分钟)•老师通过一系列实验,如用磁铁吸引不同的材料、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的纸张等,让学生亲自体验物体的变化过程。
•鼓励学生观察、尝试,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讨论总结(2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变化的规律。
•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什么物体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4. 游戏互动(20分钟)•接着进行互动游戏环节,让学生通过游戏巩固物体变化的知识。
•老师可以设计游戏,让学生模拟物体的变化过程,以加深理解。
四、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体变化的理解程度。
•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变化的知识。
五、延伸活动•在课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物体的变化过程,并让家长参与其中,加深家校合作。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物体变化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不同颜色的果冻等。
六、教学心得•通过本节科学课的教学,学生对物体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变了变了》的教学内容及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园小班学生理解物体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教案5篇
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教案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教案1活动设计意图:小班的孩子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食物。
食物的变化过程更是他们的兴趣所致。
通过观察发现物体形态变化的过程,孩子们不断收获惊喜和快乐。
在大大小小的这个环节中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他们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出来。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实验,让孩子感受小变大的过程,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
活动目标: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2、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活动准备:1、木耳塑料盒2、铁观音茶叶,菊花,胖大海,小玉米粒及这四种物品的图片,小筐子,透明玻璃杯3、电饼铛课件活动过程:1、用夸张形象的语言肯定孩子们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请幼儿观察木耳,和生活中见到的有何不同?并通过看、摸的形式说出他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表扬让孩子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能够更加认真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孩子在老师的肯定下会更加注意看,注意观察。
而这时老师适时的拿出木耳这一生活中的常见食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对这一物品有了总体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来用简单的语言说出木耳的特征。
2、引导、猜测这些木耳能吃么?他们长得和妈妈做的饭菜里一样么?一个个又瘦又小怎么办?怎么让它变大?妈妈是怎样把它变成食品的?引出猜测。
设计意图:孩子对木耳有了基本的了解,再联系实际,让孩子说出平时吃的是不是一样,联系到生活中来,让孩子通过回忆或猜测来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选取一种方式---泡发,做实验,让幼儿进行对比观察。
把木耳放进杯子,并用热水浸泡。
待一会后将泡好的木耳捞出,请幼儿通过看摸的方式说出泡之前之后的区别。
幼儿园幼儿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幼儿园幼儿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教案名称:变了变了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变化是可以通过操作实现的;2.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变化过程;3.培养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4.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准备:1.物体(可以是果冻、石头、水等);2.容器;3.杯子;4.碟子;5.水;6.平板电脑或投影设备。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今天的科学活动主题《变了变了》,提问幼儿是否听说过变化。
引导幼儿思考一些常见的变化(如植物的生长、天气的变化等)。
2.导入课堂(5分钟):出示或展示一张包含多个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观察一段时间后,收回图片,询问幼儿有哪些物体在图片中发生了变化,并让幼儿依次回答。
然后引导幼儿发现物质变化的特点。
3.实践操作(15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个杯子和一个碟子,倒一些水在碟子里,然后要求幼儿尝试用杯子将碟子里的水倒掉。
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引导幼儿观察水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4.小结(5分钟):请几个幼儿总结今天的活动内容,引导他们描述水的变化过程和原因。
5.拓展活动(15分钟):给幼儿提供其他物体(例如果冻、小石头等),让他们自由操作,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变化过程和原因。
鼓励幼儿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并尝试解决。
6.反思(5分钟):引导幼儿回顾活动内容-你观察到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导致了物体的变化?-你对这个活动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学延伸:在课后,可以让幼儿通过家庭观察,发现和描述更多的物质变化过程,记录下来并带到幼儿园分享。
教学评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听取他们在小结环节的回答。
小班科学变了变了教案5篇
小班科学变了变了教案5篇小班科学变了变了教案篇1设计意图"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
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教案目标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案准备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教案过程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2、用手指游戏"幼儿园教案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
……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
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5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1设计意图:继《糖不见了》活动课之后,有一天李朝琪问我:“为什么老师杯子里的“黑糖”没有化掉,而是变大了呢?”其他小朋友也附和着“是呀是呀,变大了,好神奇!” “好像我爷爷杯子里的茶叶也是这样的。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还沉浸在溶解的现象中,突然发现老师杯中的胖大海不但没有溶解反而变大了,他们对此感到很疑惑。
结合我的个人子课题《“做中学”模式在小班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考虑到小班幼儿具有直观思维的特点,我决定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观察、比较、猜测、实验验证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物体膨胀的有趣现象。
对于活动材料的选择,我事先做过试验,发现胖大海膨胀需要的时间很长,像花茶之类的膨胀前后变化不够明显,唯有黑木耳、白木耳兼具需时短、膨胀前后对比效果明显两大特点,符合我们的课时需求。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小班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尝试探索,感知物体膨胀的有趣现象。
2.对膨胀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个。
2.盘子四个(内装黑木耳和白木耳若干)。
3.课件。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感知黑、白木耳的特征。
1.师:你们看盘子有什么?幼:黑木耳和白木耳。
2.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和触感三方面来感知。
师:请你们每人拿一朵黑木耳、一朵白木耳,看一看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师:摸一摸是什么感觉的?3.小结:黑木耳的颜色是黑色的,看上去像耳朵。
白木耳的颜色是有点白有点黄,看上去像狮子的脸、像花、像珊瑚……它们摸上去都是硬硬的、脆脆的。
(分析:通过有目的的引导,让幼儿感知木耳的特性,有了原型事物的基本了解,为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一、活动目标
通过本次科学活动,旨在让小班幼儿:
1.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过程;
2.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3.探究变化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了解基本的能量守恒定律;
4.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烤红薯、水杯、塑料袋、水;
2.环境准备:活动室或者教室;
3.辅助工具:手套、微型放大镜、盐。
三、活动过程
1. 烤红薯变化观察
1.将烤红薯分发给每个幼儿,询问孩子对烤红薯的感觉和看法;
2.辅导幼儿观察烤红薯的颜色、气味和温度,问他们红薯在火炉中烤的
原理;
3.构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烤红薯在烤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的
颜色、气味和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4.让小班幼儿在观察红薯外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微型放大镜观察红薯
里面的纤维状构造体,以及通过尝试品尝和放热建立烤红薯的连锁反应。
2. 水的变化观察
1.给每位幼儿发放一个透明的杯子和一些盐,填满一杯水;
2.询问幼儿:如果在水中加入盐,会发生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加入适量的盐到杯中,观察水的表面和颜色,同时可以用手
搅拌;
4.之后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什么变化,问幼儿水中的盐是否消失
了,描述盐在水中的变化。
四、活动总结
通过一天的实验,小班幼儿们了解了物质发生变化时的情况,并且能利用自己
的身体感觉,感知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细节。
让幼儿通过探索实践来体验科学的奥妙,
不仅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想象力,而且增强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为幼儿的后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体验事物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帮助幼儿了解简单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和体验事物的变化,如水变成冰、水果腐烂等。
2. 了解简单科学现象,如磁铁吸铁、酸碱反应等。
3. 通过实验和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观察和体验:让幼儿亲自观察和体验事物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讲解和示范: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示范,帮助幼儿了解简单科学现象。
3. 实验和操作: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各种变化的事物,如水、冰、水果等;磁铁、铁钉等;酸碱指示剂等。
2. 材料:水、水果、磁铁、铁钉、酸碱指示剂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让幼儿观察和体验事物的变化,如水变成冰、水果腐烂等,引导他们发现事物的变化。
2. 讲解和示范: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示范,向幼儿介绍简单科学现象,如磁铁吸铁、酸碱反应等。
3. 实验和操作: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操作,如用磁铁吸铁钉、用酸碱指示剂测试溶液的酸碱性等,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和反思: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引导他们总结科学现象,并反思自己的学习和表现。
5. 拓展活动:让幼儿自由探索其他科学现象,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幼儿们对事物的变化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观察和体验,对科学现象表现出好奇心。
在实验和操作环节,幼儿们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勇于尝试和解决问题。
但在总结和反思环节,部分幼儿还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鼓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我会增加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幼儿们在交流和合作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详案及教学《变了变了》含反思
《变了变了》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体验事物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和体验事物变化的过程。
2. 学习简单的科学概念,如固体、液体、气体等。
3. 学习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1. 观察和体验事物变化的过程。
2. 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变化。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事物变化的原理。
2. 用语言准确表达观察到的变化。
五、教学准备:1. 教具:魔法箱、气球、水、杯子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等。
3. 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教案详案:一、教学导入:1. 邀请幼儿观察魔法箱,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 展示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的形状和颜色。
二、教学主体:1. 观察和体验事物变化的过程:(1)展示魔法箱,邀请幼儿猜测箱子里的秘密。
(2)邀请幼儿亲手操作,观察魔法箱里的变化。
(3)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变化。
2. 学习简单的科学概念:(1)介绍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
(2)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体验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三、教学巩固:1. 小组讨论:邀请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变化,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
2. 制作记录本:引导幼儿用彩笔记录观察到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记录能力。
四、教学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幼儿对事物变化的理解。
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收获,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积极参与观察和体验事物变化的过程,对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表达观察到的变化时,部分幼儿仍存在表述不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六、教学拓展:1. 科学小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水的沸腾、醋和小苏打的反应等,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2. 参观科学展览:组织幼儿参观科学展览,让幼儿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学习科学知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详案及教学《变了变了》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详案及教学《变了变了》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事物的变化。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和描述事物的变化。
2. 通过实验,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
3. 动手操作,制作变化的事物。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变化的事物图片、实验材料。
2. 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出示变化的事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
2. 探究: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
3. 操作:幼儿动手操作,制作变化的事物。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2. 评价幼儿的制作作品,了解他们的动手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事物的变化。
难点:让幼儿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并动手制作变化的事物。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变化的事物,培养观察力。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
3. 动手操作法:让幼儿动手制作变化的事物,培养动手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出示变化的事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
2. 探究: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引导幼儿思考变化的原因。
3. 操作:分发实验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变化的事物。
4. 展示: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九、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本次活动选择了适合小班幼儿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幼儿掌握。
2. 教学方法:运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和动手操作法,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3.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由浅入深,有利于幼儿逐步掌握所学知识。
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了幼儿的学习情况,评价客观公正。
5.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身边的事物变化,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详案及教学《变了变了》含反思
《变了变了》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体验事物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观察和体验事物的变化,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学习简单的科学词汇,如变化、溶解、混合等。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如水变成冰、盐融化等。
三、教学重点: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验事物的变化。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难点:1. 让幼儿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概念。
2.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颜色卡片、盐、水、冰块等。
2. 材料: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3. 环境:安静、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
一、观察颜色变化1. 教师出示颜色卡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颜色名称。
2. 教师将两张颜色卡片重叠,让幼儿观察颜色是否发生变化。
3. 幼儿自己尝试将颜色卡片重叠,观察颜色变化。
二、体验形状变化1. 教师出示一张纸,让幼儿观察纸的形状。
2. 教师将纸折叠成不同形状,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形状名称。
3. 幼儿自己尝试折叠纸,体验形状变化。
三、学习科学词汇1. 教师讲解词汇“变化”,让幼儿理解和记忆。
2. 教师出示盐和水,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词汇“溶解”。
3. 教师讲解词汇“混合”,让幼儿理解和记忆。
四、实践活动:制作冰块1. 教师讲解制作冰块的步骤,并示范。
2. 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冰块,体验冰的变化。
3. 幼儿观察冰块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五、实践活动:盐融化1. 教师讲解盐融化的步骤,并示范。
2. 幼儿自己动手进行盐融化实验,观察盐的变化。
3. 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盐融化的过程。
六、实践活动:水的变化1. 教师准备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幼儿观察水的变化。
2. 幼儿自己动手感受热水和冷水的不同,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变了变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变了变了》教案: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物体的属性可以改变。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探索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变了变了》故事书2. 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头、塑料、金属等3. 水、冰、蒸汽等不同状态的水教学过程:1. 导入:师幼共同回忆水可以变成哪些不同的状态?引导幼儿思考,如水可以变成冰、蒸汽等。
2. 通过故事《变了变了》向幼儿展示不同材质的物体可以发生变化的故事情节。
教师可以提问幼儿:故事中的物体都变成了什么样子?为什么会变成那样子?3. 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材质物体,如木头、塑料、金属等,然后让幼儿感受这些物体的特点。
如木头是固体,金属可以发出声音等。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你觉得这些物体可以发生变化吗?如果可以,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子?4. 引导幼儿探索水的不同状态。
教师可以将水放在容器中,放在不同的温度下,让幼儿观察温度对水的影响,如冷水可以变成冰,热水可以变成蒸汽等。
5. 让幼儿亲自参与实践,让他们观察和感受物体属性的变化。
如给幼儿提供一块冰,让他们用手触摸并观察冰的变化。
再让他们触摸热水,并观察热水的变化。
6.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归纳,问幼儿不同材质的物体可以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反思:教学中,我通过故事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物体的属性可以改变。
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属性变化的原因。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科学教学的概念和理论还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帮助幼儿理解和巩固知识。
2. 小班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还比较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故事较长,有时幼儿注意力难以集中,需要通过多媒体等方式来增加幼儿的参与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幼儿的实践参与,提供更多的观察和探索机会,通过故事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教案
一、活动名称: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二、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 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实物图片、PPT、操作材料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适当的照明。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实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物品的名称。
2. 观察:教师展示PPT,展示事物的变化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变化。
3. 操作:教师分发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变化的乐趣。
4. 分享: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操作成果,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活动延伸:1. 家庭延伸:教师引导家长参与幼儿的活动,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
2. 环境延伸:教师在活动室中布置相关主题展示,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和探索。
3. 课程延伸:教师在其他课程中引入相关主题,如艺术、数学等,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内容:1. 认识和理解事物变化的常见原因。
2. 学习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变化。
2. 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亲身体验事物的变化过程。
3. 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实物或图片,引发幼儿对事物变化的兴趣。
2. 观察与描述: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变化,并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变化的过程。
3. 操作与实践:教师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变化实验,并记录变化过程。
4. 问题解决: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变化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总结与展示:教师组织幼儿总结活动内容,并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
九、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事物变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幼儿园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体验事物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1. 观察和体验事物的变化,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学习简单的科学概念,如溶解、混合等。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让他们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事物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观察和体验事物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教学难点:让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事物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颜色卡片、透明容器、颜料、画纸等。
2. 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充足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颜色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颜色的名称。
2. 主体活动:a. 教师向幼儿介绍颜料和透明容器,引导幼儿观察颜料在容器中的颜色变化。
b. 教师指导幼儿动手操作,将颜料溶解在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c. 教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颜色变化。
4. 作业:教师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事物变化,并将观察结果带到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科学实验,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制作简易的电路等,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2.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如户外观察天气变化、寻找昆虫等,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七、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2. 教师可以查看幼儿的观察记录,评价他们的观察描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描述事物的变化。
2. 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
九、教学反思:1. 是否给予幼儿充分的观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体验和描述事物的变化。
幼儿园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学习物体的可变性和持久性特征。
2.学习使用常见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实验。
3.发展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用具:热水、冷水、一个水杯、一块冰块、一张纸。
2.教具:《物变如何》教材、幼儿读物《小猪和变颜色的牛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打开教材,介绍本节课程的主题:“物体可以变化。
今天,我们要一起进行物体变化的实验和观察,看看能否把水变成冰。
”2. 讲解环节2.1 物体变化的介绍通过口头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幼儿了解物体变化的常见形式:形态、颜色、气味、状态等。
2.2 实验环节1.老师推出一个水杯,介绍内容:“水是液体,我们今天用它来展示物体的变化。
”2.把水杯中的水倒到玻璃杯中,注意保持水量。
3.取出一个冰块,放在食品袋内,并拍打使之变小。
4.锅中加水,加热,把马克杯放在锅里热水里预热。
5.拿出一个薄凉艾纸张,让孩子们围坐围成一圈,放在纸上。
6.把热马克杯倒入玻璃杯中,用薄凉艾纸张拨开它,加速冰块融化。
7.让幼儿保持安静,观察冰块与水的变化。
2.3 观察环节1.配合实验,观察冰块和水的变化过程,观察水变成冰的过程。
2.让幼儿描述实验过程中水和冰的变化情况。
3.让幼儿描述实验后观察到的不同状态的水和冰块。
2.4 幼儿读物老师朗读幼儿读物《小猪和变颜色的牛奶》,让幼儿们体验更多的物体变化,增强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结束环节1.老师总结当天的实验过程,并强调物体的可变性和持久性特征,启示幼儿探索物体变化的本质。
2.整理实验器材和桌椅。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内容组织和实践操作上都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让幼儿参与到实验中,加深了理解和切身体验。
结合幼儿读物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强化了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效果。
教案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对幼儿的关注和关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在实施过程中,我个人要注意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特点和差异,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
活动设计时我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
同时我考虑到对小班幼儿来说趣味性尤其重要,我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用各种游戏活动和趣味性的语言,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精神。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您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教师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
……)
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教师动手实验。
师:知道老师手里拿的什么?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它放在这两个杯子里,在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被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小朋友猜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因为它喝水就会长大了;向我们一样吃吃就长大了;水把空空的里面填满了……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想象的火花。
)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验证。
(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
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
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
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变大,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
感受欣赏菊花在杯中开放,引起幼儿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变大的感知理解。
)
活动延伸:
老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食堂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我参加了省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课题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
“变了变了”的主题活动的目标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的很顺,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的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是提示而不是最适用的。
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
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大了!变大了!”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
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和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活动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物体(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是活动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