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4《诗经》两首《诗经》的编定和体制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件4新人教版必修2
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 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诗 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 的土风歌谣。《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 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 74篇,共105篇。《颂》诗分为《周颂》31篇, 《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 文人的作品。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
1.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 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 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 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 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 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 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 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 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 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诗经》在欧洲的传播开始于公元16世纪, 通过来华的传教士译介给欧洲读者。19世纪初叶 起,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汉学升温,《诗经》译介 呈现繁荣景象,欧洲的主要语种都有了全译本,而 且趋向雅致和精确。关于是散译还是韵译,曾形成 韵律派和散译派之争。韦理的译本可作为西译追求 “雅”的典型,把原著译成优美的抒情诗,为了体 现原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打乱原来的体制和作品
结束 语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 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考试加油。
2.《采薇》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我的见解:这首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 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 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 谋。”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经》两首《氓》教学素材(教材、课标、效果、学情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氓》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首次接触的《诗经》篇目。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这一单元的诗歌教学要让学生体会不同诗体的节奏,初步领会到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
所以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进程;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重章叠句等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氓》是《诗经国风》中的经典篇目,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所作。
它以四言为主、“二二”节奏。
《氓》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
教授本课时,可以根据学生初中所学过的《诗经》知识适当补充内容,并提及其他作品,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激发学生读《诗经》的兴趣。
赏析《氓》必须在疏通文字意思的基础上来进行。
虽然学生经过了必修一的文言文的学习,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了,但是《诗经》的语言方式毕竟离我们很久远了,很多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和现在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和学习。
赏析《氓》时,一是抓住两个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和“氓”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赋比兴表现手法,分析女主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原因;三是结合现代的爱情诗歌和现代的爱情观念,进行古今的对比,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把《氓》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定位为:熟练诵读课文,理解《氓》的内容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过程,感悟正确的爱情婚姻观,树立正确的情感意识。
解决办法是1.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和字典疏通诗句;2.借助诗歌中的主人公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3.和现代诗《致橡树》对比赏析,体会正确的爱情观念。
高中语文 2.4《诗经》两首 诗经故事关雎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4《诗经》两首诗经故事关雎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诗经故事——关雎这是一段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优美动听的爱情故事,有一位英俊的王子爱上了美丽的采萍姑娘莕儿,王子不知如何表达对莕儿的爱慕之情,这着实使他伤透了脑筋。
他会赢得莕儿的芳心吗?让我们看看王子都做了些什么?在周朝的时候,有一位正直、勇敢、善良,而且又英俊潇洒的王子,他离开了自己的城堡,到周南这个地方去游玩。
在一条清澈的小河边,他遇见了和他一样正直、善良的美丽姑娘莕儿。
莕儿这时正在河中采摘着青青的浮萍,缓缓的河水绕过她白皙的双手,在阳光的映照下,水面上呈现出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和莕儿那张娇羞的脸儿。
水鸟在莕儿的身边关关地叫着,它们时而在河中的沙洲上戏逐,时而又双双地在河面上飞翔。
“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象啊!〞,王子想。
王子看到了莕儿,他被莕儿的美丽身姿深深地打动了,他很想向莕儿表达他对她的爱意,却又觉得那样做有些冒失。
王子郁郁地回到了自己的住处,躺在床上想着见到的一切,那些慵懒地栖息在沙洲上的水鸟,那个谦卑的,优雅端庄的,善良的采萍姑娘。
想着想着,就这样想着,夜降临了,可是王子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他在床上不停地转动着身体,脑子里满是他的心事。
他在想着如何向心爱的女孩儿去表白。
第二天,王子骑着他的白马,背着他心爱的琴,来到了那条河边,莕儿依然在采摘着浮萍。
王子跳下马,坐在草地上,弹起了他昨晚为莕儿谱的曲子。
莕儿听到了琴声,微笑着朝王子点了点头,王子快乐极了!以后的日子,王子会经常来到那条河边,或是为莕儿敲上一段清脆的编钟,或是为莕儿擂上一阵激昂的鼓点。
莕儿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英俊的王子,不是因为他的家世,也不是因为他的外表,而是因为王子的才华,因为王子那颗对爱执着的心。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二首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会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分析《氓》诗中的女仆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仆人公爱情悲剧的缘由。
3、揣摩《采薇》诗中仆人公的思想感情。
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受。
三、书目推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奇特的经典。
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始终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芳香,接受其哺养,也让秀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请一同学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殊点“风骚”?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学问《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宏大的作品。
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同学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同学自由诵读诗歌。
留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
(二二节拍)•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小组争辩解疑)自读文本,思考: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仆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仆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足,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间消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难过难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精讲2.4诗经两首新
《诗经》两首(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1.《诗经》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巨大的艺术成就,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成为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典范。
诵读这三首诗,我们深深地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而自豪,自然也就想用心去感受这三首诗的魅力。
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看看这三首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朗朗上口?几千年了,这些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能不能理解?2.本课中的三首诗都出自《诗经》的精华部分“风”,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读性。
历来“风”骚”并称,“风”就是《诗经》中的“国风”,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源头。
《诗经》共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的民谣,大多是民歌。
《诗经》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主要是“国风”。
学习这三首诗,体会《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想一想,《诗经》创作手法的特点是什么?它对后代诗歌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样借鉴?3.阅读这三首诗,也许你会想起汉代民歌,想起陕北民歌。
请问:民歌有哪些共同特点?它们对诗歌创作有什么积极意义?【重点难点讲解】知识存储1.“秋以为期”,就是“以秋为期”。
以,把;为,当作,是。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以,来,连词。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用,介词。
“载笑载言”,又笑又言,一边笑一边说。
载……载……,又(一边)……又(一边)……3.“静女其姝”,其,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之前,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诗经·邶风·北风》中有“北风其凉,雨雪其雾”。
鉴赏重点(1)了解的重点是有关《诗经》的知识和《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掌握的重点是①熟悉并掌握《诗经》三首的内容;②熟悉并掌握《诗经》三首的表现手法,即《诗经》“六义”的内容“风”、“雅”、“颂”、“赋”、“比”、“兴”;③按教材要求背诵《氓》、《无衣》和《静女》的前两章。
(3)应用的重点是①积累词汇,以便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②学习三首诗表达思想内容所运用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和写作诗歌。
高中语文 2.4《诗经》两首关于赋、比、兴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关于赋、比、兴关于赋、比、兴,古人论述颇多。
择其要者而观之,大体有如下三类:一是视赋、比、兴为美刺讽喻的诗歌体制。
汉郑玄在《周礼·春官·大师》注中云: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者。
凡言赋者,直陈君之善恶,更借外物为喻,故云铺陈者也。
云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这是他“诗者,弦歌讽谕之声”观点的具体说明,体现了汉儒“论《诗》专以义理相传”(郑樵《六经奥论》)的思维特征。
刘勰的“‘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文心雕龙·比兴》),就是对这种观点的继承。
唐柳宗元的“导扬讽谕,本乎比兴”(《杨评事文集后序》)和白居易的“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比兴者”,“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与元九书》),也是这种观点的发扬光大。
二是以赋、比、兴为借物言志抒情的方法。
汉郑众注《周礼》时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见郑玄《周礼·春官·大师》注引)晋挚虞发挥道: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
(《文章流别论》)唐以后的孔颖达、朱熹、王应麟、吴乔等人,均可说是循此发挥的一家之言。
比者,比方于物。
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兴者,托事于物。
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
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比之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毛传》特言“兴也”为其理隐故也。
……是比、赋、兴之义,有诗则有之。
(孔颖达《毛诗正义疏》)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朱熹《诗集传》)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王应麟《困学纪闻》)人有不可已之情,而不可直陈于笔者,又不能已于言:感物而动则为兴,托物而陈则为比。
(吴乔《围炉诗话》)三是从审美效果上谈论赋、比、兴。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2.4《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学案教材分析《<诗经>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引导分析,以达到鉴赏的培养目标。
《诗经》是四言古诗,要指导学生会朗诵四言古诗,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感知人物,理解《氓》中体现的古人对爱情的追求,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理解培养《采薇》中表现的家国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诗经》,对其是有所了解的;况且在必修一中接触过现代诗歌,应该说对诗歌的学习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储备。
在高中阶段再次接触《诗经》,应着力培养其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并强化朗诵,扩大阅读面,加强写作,重视练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同时教师也要体现主导者的作用,以读代讲,精讲精练,落实“两主双效”的理念。
教法探究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
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
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
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4、背诵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1、提倡美读,强化背诵。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氓 之蚩蚩( . 19. ( ) 流氓 . 固若金汤 ( . 21. 汤( 淇水汤 . 渐车帏裳 ( . 23. ( ) 衣裳 .
)
载笑载 言( . 20. ( 一年半载 . 下雨 ( . 22. 雪( 雨 . ) )
) )
) ) )
所向披靡 ( . 24. 费( ) 靡 .
27.qiānɡ jià nɡ jiānɡ
五、写对字形 氓之chīchī( ) 1. )笑 chī ( ɡuǐ( )垣 3. i( ) 船wé
答案:1.蚩蚩 嗤 2.愆
qiān( 2. 繁yǎn(
)期 ) )
忧心孔jiù ( 4. ) 针jiǔ(
衍 3.垝 桅
4.疚
灸
六、名篇名句默写 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 2.女也不爽,____________。士也罔极,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言笑晏晏。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4.昔我往矣,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载渴载饥。我心伤悲,____________。
三、 《诗经》语言特征 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例如《诗经》 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 “鸨”指毛色黑 白相间的马, “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 黑鬣的马等。 2.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 3.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
四、注音 1.徂 ( . 4.泮 ( . 7.桑葚 ( . 10.愆 期( . 13.夙 兴夜寐( . 15.王事靡盬 ( . 17.小人所腓 ( . ) ) ) ) ) ) ) 2.咥 ( . 5.卜筮 ( . 8.涉淇 ( . 11.垝 垣( . 14.严狁 ( .. 16.四牡骙 骙( . 18.象弭 鱼服( . ) ) ) ) ) ) ) 3.隰 ( . 6.蓍 草( . 9.蚩 蚩( . 12.泣 涕( . ) ) ) )
高中语文 2.4《诗经》两首《诗经》的编定和体制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4《诗经》两首《诗经》的编定和体制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局部已不可考。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那么是有史籍可考的。
《诗经》中当不乏这类作品。
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
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聚集于王廷。
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了宴飨中的乐歌等。
这些作品的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
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
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那么是不可信的。
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
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局部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5.戍卒走上了回家的路,为什么伤悲、哀愁呢?请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可能是他想到了漫长的征戍生活的辛苦; ②可能是几十年的征战已使得物是人非,家中的亲人不知是否还在,“近乡 情更怯”的心理使他伤悲、哀愁; ③可能是归途的艰辛,大雪漫天飞,道路泥泞,又渴又饿,所以伤悲、哀愁。
内容小结
《诗经》两首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背诵、默写《氓》《采薇》。 2. 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巧用叠音词等情势特点。 3. 领会这两首诗中人物的情感变化,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静女》中的重章叠唱的特点。 2.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 法的妙处。
“国风”是《诗经》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是 《诗经》的精华。
“杨柳”的“折柳赠别”之意 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诗经》中“杨 柳依依”成为后代“折柳相赠”与“折柳思远”文化因素的 滥觞。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 表示挽留之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 总是给人繁华昌盛之感。“折柳赠别”也含有“春常在”的 祝愿。
作品简介
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 或取其 整数称《诗三百》,汉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共收录从西周初 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按其内容分为“风”“ 雅”“ 颂” 三大类。 艺术特点:诗歌情势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普遍运用 “ 赋”“ 比”“ 兴”三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常用重章叠句、 反复咏唱 加强抒情效果。 文学地位:《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 成绩,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中语文 4《诗经》两首备课参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4 《诗经》两首1.《诗经》的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
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2.《诗经》的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高中语文 2.4《诗经》两首《诗经》与上古音韵学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4《诗经》两首《诗经》与上古音韵学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诗经》与上古音韵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最早的真正意义的文学。
我们现在一般能见到的《诗经》的读本根本上都是文学性普及读本,而通常能看到的文章也大都是赏析性质的文章。
而一本《诗经》留给我们的价值还不止在文学方面,由于它本身是韵文,因此这就为上古音韵,特别是古韵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的重要内容,是古代汉语的研究重要手段和媒介。
特别是古韵学,到了清代到达了繁荣时期,极大的推动了“小学〞的研究,也成就了一批大家。
但由于汉语音韵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入门阶段需要记忆大量的材料,因此给人以艰深的感觉,也就长期被人无视。
一些语文工作者甚至连一些最根本的概念都没有。
比方《诗经》谁都知道,但有谁知道《诗经》与上古音韵有什么联系呢?一、《诗经》韵脚的系联《诗经》中的诗每一节都是押一个韵的,我们之所以今天读起来不压韵,是因为古今字音的变化。
通过对《诗经》韵脚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上古字韵的面貌。
首先我们可以把每一节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总结出来。
比方我们比拟熟悉的《氓》的第一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节中“丝、谋、丘、媒、期〞这几个字是押一个韵的。
换句话说,这几个字在《诗经》创作的时代的韵是相同的。
再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这五节我们可以知道:“洲〞和“逑〞是一个韵;“流〞和“求〞是一个韵;“服〞和“侧〞是一个韵;“采〞和“友〞是一个韵;“芼〞和“乐〞是一个韵。
然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把《诗经》全部总结一遍。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二单元— 4 《诗经》两首
表现不咋的 , 挺好发脾气。 男子如何 姑娘嫁人时,千万要注意!
思考?
1.试概括第二章的情节和情感。 2.这章着重写谁? 姑娘 咋样? 多情 待嫁时,真着急! 登破墙,望情郎; 痴情一片 看不着,泪涛涛; 爱意无限 看得见,脸灿烂; 娘家的,使劲搬!
思考?
试概括第三章的开头是什么写法? 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 , 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 , 无食桑葚! 以桑叶新鲜有光泽,比喻女子青春年 华;以鸠鸟不要贪吃桑椹喻女子不要 贪恋男人。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的痛 苦,这显然是婚后生活的教训。
《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艺术特点以写实为主,大多 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 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 夸张的内容,即所谓“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 “赋、比、兴”。“赋”即直接铺陈 叙述,详加描述;“比”即比喻;“兴”指 的是一种先写某一事物并以此发端引 出所要表现对象的手法。
思考?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什么写法? 这开头也是比兴手法,以其落叶就要 掉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就要被甩!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写什么? 婚后的悲惨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写什么呢? 悲剧根源 不是我不好,是他花心了!
思考?
1.第5章的开头还是“兴”吗? 不,是赋。 写出了婚后的辛劳,受虐待,更不 幸的是啥? 不被人理解,势单力孤,形影相吊。 2.试概括3-5章的情节与感情。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 入自西周初期(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 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汉 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 分。《风》又称“国风”,有十五国风, 共160篇。《雅》分为“大雅”和“小 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 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诗经》的艺术特色以写实为主,其基 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的。
《诗经》中当不乏这类作品。
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
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王廷。
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了宴飨中的乐歌等。
这些作品的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
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
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
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
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
可见颂诗演变之迹。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那》、《烈祖》、《玄鸟》明显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
《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前三篇不分章,后二篇分章,风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
称引“诗”句,来讽谏戏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诸子百家在著述中引
诗,也很常见。
他们所引用的“诗”句,往往是断章取义。
“诗”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孔子就很重视《诗》,曾以“诗”教授弟子,并对学“诗”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功用有多方面的阐述。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