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与女性文学专题研究201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 20世纪50年代初,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____的《-架弹花机》等短篇小说,大多通过农村家庭和婚姻的矛盾,反映农民新的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
2.在赵树理创作的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山西作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相近的创作风格,逐步形成一个创作流派,文学史上称为“____派”或“山西派”。
3.汪曾祺被看作是最后一位“京派”作家,他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南联大时期就曾师从4.芭蕾舞《红色l子军》在改编过程中,删去了原电影本中 L与琼花的爱情描写。
5.“文革”后现代意识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食指、芒克、多多和根子等为主要成员的“诗派”。
6.“朦胧诗派”的得名,最初来自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
7.《》是一篇极美的小说,讲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8._ ___早期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曾被看作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9.王朔的小说大多随意而放纵,但也有严肃之作,他自己认为,他写得“最深沉”的一篇作品是《一____》。
10.____的作品里包含了通俗文学的诸多因素,成功地将消费和娱乐统一在他的写作行为中,因而被称为“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
11.____的儿子皮皮杀死了山峰的儿子,山峰杀死了皮皮,山岗杀死了山峰,山峰的妻子借助公安机关杀死了山岗……,这个“连环报”式的仇杀故事出自小说《现实一种》。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大 众 文 艺大138笔者是完全赞同叔本华“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伦理观的,但对他的指引方向却不能赞同。
笔者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但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与痛苦的共存——互相缠绕、互相对抗,却又互相扶持的共存。
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谈到:“坚持与清醒的态度是目击这非人道游戏的优先条件,荒谬、希望与死亡在这游戏中角逐争斗。
”“穷尽现在……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关键是要活着,是要带着这种破裂去生活。
”3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荒谬的,人每天都眼睁地看着自己走向死亡,这是哪一个最高尚或最卑劣的人都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
那么在这个走向死亡的路途中,经历就成了惟一的意义。
生的开始,死的结束,每一个人都是完全相同的,只有这个生与死之间的过程是可以千变万化的,是跑着走还是跳着走,是悲伤着走还是欢快着走,是匍匐着走还是傲岸着走,是带领着人走还是被人鞭打着走……种种方式人们可以尽情地选择,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最适合自己的那条小径,然后充满痛苦艰险却又撒满快乐欢欣地迈向自己的终点。
在这一点上,叔本华的弟子尼采无疑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典范:在痛苦中欢笑的身姿成了一个最完美的雕塑,伫立在世界艺术之林的正中央。
他傲岸挺立的姿态、睥睨世俗的风范,以及甘为哲学献身的精神,永远是引领一切朝圣艺术的徒子徒孙们的灯塔。
叔本华说人生是痛苦的,加缪说人生是荒谬的,尼采说人生是孤独的。
同样悲观的论调,同样对人生决绝的否定,却是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生命姿态和人生轨迹。
叔本华在生活中没有超脱,反而由于过于保守而显得有些委琐。
和他相比起来,加缪和尼采的人生就更具有一种英雄的风范,悲剧英雄的味道。
他们都是战斗者,都是面对死亡却真正做到视死如归的战士。
读哲学书籍,我们常常抹不去一种功利目的:找到一种指引、一把钥匙,而不仅仅是一扇窗户,能看到屋里的全部,却无法进去的焦灼。
所以,做为一名普通人,最大的愿望还应该是能够在悲剧的人生中积极地生活,只有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上海情结与女性意识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上海情结与女性意识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上海情结与女性意识近年来,中国作家王安忆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和对女性题材的独到见解备受关注。
她的作品《长恨歌》以上海为背景,描述了一段女性主义色彩浓厚的故事。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探讨《长恨歌》中的上海情结与女性意识。
《长恨歌》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上海作为一个兼具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城市,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带来了新的变革。
王安忆通过《长恨歌》中的一系列故事,展现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人情世故和女性面临的种种困境。
对于王安忆来说,上海是她的家乡,她对上海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在小说中,她用独特的文笔描绘了上海的景色、街道和背后的历史文化。
她的笔触细腻而感性,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和变迁。
上海的情结成为了王安忆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她对于个人和社会记忆的一种表达。
与上海情结相伴而来的是女性意识的抒发。
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尤其是城市,女性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封建社会的束缚,开始追求个人发展和自我解放。
在小说中,王安忆通过丰富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中的女主角李秋水是一个出色的上海女孩,她勇敢地面对困境,积极地寻求自身的价值。
她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爱情的追求。
王安忆在她身上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她们虽然属于一个特定的时代,但却充满了现代感和独立意识。
与李秋水相对照的是她的母亲华月。
华月是一个传统的上海女性,她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被束缚在传统的家庭角色中。
她在小说中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转变和矛盾。
王安忆透过华月,传达了对于女性解放的思考和思考。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探讨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的地位和困境。
她展现了女性所面临的性别歧视、就业压力和婚姻观念的变化等问题。
王安忆与女性文学
三、王安忆的写作描述
• (一)王安忆的生平和创 作阶段 • 第一阶段(1980-1984) • ① 带有理想色彩的“雯 雯”系列:表现个人少女 时代的经验和感受,具有 “自我抒发”的特征。主 要作品有《 雨,沙沙沙》 《广阔天地的一角》 《69届初中生》等。
• ② “雯雯”系列之后,她将目光从自身转向广阔 的人生,写下了《本次列车终点》《野菊花,野 菊花》《停车四分钟的地方》《庸常之辈》《尾 声》《流逝》《归去来兮》等,写普通人的矛盾、 苦恼、困惑和希望。 • 第二阶段(1985-1989) • ① “寻根”小说,表现对民族文化的审视,有 《小鲍庄》《大刘庄》等。 • ② “性题材”小说,从情和性两方面探讨男人和 女人作为性角色在相互交往中体现的人性,包括 《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 《冈上的世纪》等。
•
“冰凉的绸缎触摸着她灼热的皮肤,就 像一个不可名状的硕大器官在她的全身往 返。她觉得自己在水里游动,她的手在波 浪形的身体上起伏,她体内深处的泉水源 源不断地奔流,透明的液体渗透了她,她 拼命挣扎,嘴唇半开着,发出致命的呻吟 声。她的手寻找着,犹豫着固执地推进, 终于到达那湿漉漉蓬乱的地方,她的中指 触着了这杂乱中心的潮湿柔软的进口,她 触电般地惊叫了一声,她自己把自己吞没 了。她觉得自己变成了水,她的手变成了 鱼。”
• 三、“三恋”与女性意识 • (一)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 “我认为有两类作家在写爱情。三四 流作家在写,是鸳鸯蝴蝶类的言情故事; 二流作家不写爱情,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难 以跃出言情小说的陷阱,所以干脆不写了; 一流作家也在写,因为要真正地写出人性, 就无法避开爱情,写爱情就必定涉及性爱。 而且我认为,如果写人不写其性,是不能 全面表现人的,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如 果你真是一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 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
浅谈王安忆超女性主义
浅谈王安忆的超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同时文学也是作家想象虚构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文学作品反映的不仅仅是现实,同时也是作家的气质、内涵以及思想倾向。
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义的出现不能不提,女性主义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更是人对于主体性的不断追求的产物。
王安忆在“三恋”发表后,很多评论家便自然将她归属到“女权主义”大旗下,认为王安忆的创作正是一种“以女性话语对传统男性话语的颠覆和努力”,其作品被冠名为女性主义文学。
然而王安忆却极力的否定自己的作品是女权主义作品,并且在今后的创作当中有意识的模糊自己创作中的性别立场,正是由于这样的创作动机,使得王安忆的创作突破了女性主义文学以反对男性,反对性别歧视为基点发展起来的,表现出的强烈的“抗雄”倾向,男性往往成为女性鞭挞的对象,并且由于女性主义的过度介入而形成的单一的女权视角的局限性,通过对女性的书写进而表现人类的生存境地,从对女性生存的关注上升为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所以说,王安忆不仅是女性主义作家,更是一位超女性主义作家。
下面我们就从女性主义和超女性主义这两个既互相交叉有前后相继的角度来看看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王安忆的《忧伤的年代》以小女孩童年切入,写一个女孩成长过程当中伴随着的孤独和忧伤。
首先是关于电影票的问题,姐姐年龄更大也就更懂得周旋安排,与父母暗中“勾结”好,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父母分发电影票不公平的事,“我”因此而喷涌而出的气愤还有对事情既然已经发生而无可奈何无法补救的忧伤。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办法来补救呢?她问我。
母亲的恳切之中,或多或少的带有成年人的狡黠,实际上是推卸了他们对事情应付的责任。
她就这样问我: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办法补救呢?我回答不出,流着眼泪。
这个问题还碰着了我的痛处,事情的不可挽回使我痛心疾首。
这是个悲惨的痛处,事情就是这样,知道这样无可挽回地失去。
”然后到成长过程中,对于身体外貌变化上的困惑,“好像我总是处在不安的变化之中,身体内的生长激素分外活跃和兴奋,不停的改变它们的作品。
从王安忆看女性作家
如《 山之恋》 荒 中女 文 工 团 员 和 “ 谷 巷 女 金
世iWJ M l l
遗憾, 老年的不 中 动产。 ——李青
 ̄ 1年第 7 ・・・・・・・・・・写 作 0o 期 子” 。由于母 性 的苏 醒 , 在爱情 和 婚姻 的 l子 e t 里 ,她们 便 一 改少 女 时期 的矜 持 和 胆怯 , 而 变 得 主动 、 坚决 、 熟 、 成 勇敢 起 来 。她 们 脚 踏 找 到共 鸣 的东 西 , 在心 底 暗暗赞 叹 。因此说 , 女人 也 更 懂得 爱 情 。写 文章 从 不 张扬 , 细 细 地 、 轻地 , 能 够飘 进 你 心 里 , 抵 最 柔软 轻 却 直 的部 分 , 因为 再 细致 的男 人 也不 会 有 女人 只 对 感 情 的那 份 敏感 。
蠹
》
| l t t
嚣. ≯
一
2 1 年 第 7期男孩 , 我清 楚地 记 住 了他 的溜 圆的脑袋 , 以及 掏钱 的动作 。
是 的 ,这 个 男 孩 对 于我 不 过 是 个 陌 生
出 生 的作 家 群 ” 等种 种 的漫 长 沿 革 、 大发 巨
才 情 的 悲剧 性 所 在 , 个 女 人 太 聪 明 . 有 一 太 才情 , 对 文学 艺术 执 着往 往会 带 来悲 剧 性 再
体会 它, 这样 才是美 的最 大价值 。■
的命 运 。这 一点 跟男 人 有很 大 不 同 。 人 有 男 才 情再 加 上 自己 的执 着 则 会 将 男 人 的 艺 术 生涯 推 向巅 峰 。因此 , 人 在某 种 程度 上 说 女 虽 然有 优 势 但 仍 处 于 弱 势 地 位 。从 文字 人 手 ,把文 字 当做 ~种 生命 的出 口和 解脱 。 或 者 在文 字 中通 过 安 排 人 物 的 性 格命 运来 圆 自己的梦 , 是女 人 一种 独特 的 体验 生命 的 也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王安忆与女性写作)【圣才出品】
第20章王安忆与女性写作一、选择题下列曾被称为90年代“女性文学”代表作的是()。
A.《一个人的战争》B.《方舟》C.《弟兄们》D.《在细雨中呼喊》【答案】A【解析】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是一部具有相当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代表作。
借着这本小说,林白有意总结她早期的生活及创作经验,并思索一个女性为写作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全书是始自五六岁林白抚摸自己,初识身体的欲望,一路描写她的少年学习经历,初燃的创作野心,流浪四方的奇遇,一再挫折的恋爱,被迫堕胎的悲伤等情节。
她最后辗转由家乡来到北京,“死里逃生,复活过来”。
林白洋洋洒洒写来,颇有不能自已的时候;但全书的形式虽不够精致,仍有一股直率动人的力量。
二、名词解释铁凝答:铁凝是我国著名的当代女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后期关注女性生存状态,成为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她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等。
三、简答题谈谈你对陈染、林白的女性小说的理解。
答:(1)陈染、林白的女性小说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私语化倾向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最引人注目、遭非议最多的一脉。
在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不仅得到了明确的体认,而且开始从性别的自觉过渡到了话语的自觉。
这也使得中国文学中反传统叙事、反男性经验写作的真正的“女性叙事”初见端倪。
(2)对于陈染来说,她的笔所指向的完全是女性个体独特的经验世界她在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明确的性别意识。
她规避历史、社会、人群而直视女性自我,在以个体生存状态和精神体验为创作主题的世界中,展现出女性独特的生存断面。
她用女性个人的体验方式来命名自我和存在。
从《嘴唇里的阳光》《在禁中守望》等中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她都以一种近乎呓语式的内心独白体对女性的私人隐秘体验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和表现。
分析女性作家的作品时
一个不是女性主义者的女性作家——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色彩探究摘要:作为当代文坛一位重要的女作家,王安忆创作中的性别表述及立场与女性主义者的批评之间存在着断裂,对于她的很多作品是不能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以一概之的,本文就是在厘清王安忆若干小说创作的性别表征的基础上重新讨论王安忆的两性立场和态度。
关键词:王安忆女性主义性别分析女性作家的作品时,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思维定式的支配我们的思考:她是个女作家,那么她一定或多或少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思想,那么她的作品肯定也有这种思想倾向。
对于像王安忆这样的多产女作家来说,这种情况是更加普遍的。
王安忆的创作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直到今天,从最初的“雯雯系列”到比较近期的《富萍》和《香港的情与爱》,她的小说基本上是以女性为主人公,既有对青春期少女细腻彷徨心理的刻画也有对纠缠于情爱之中的女性处境的描摹。
这些一方面给评论者提供了很多关于女性写作的文本另一方面也无形中使她很容易被定位为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
纵观近几年有关王安忆的文学研究,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知识的广泛普及和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这一理论对王安忆的作品进行评说,不可否认的是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的引入拓宽了王安忆小说的解读空间,有助于我们对作品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但是也有的论者不加思考地生搬硬套某些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王安忆的作品不仅没有起到文学批评研究的目的甚至还歪曲了作者的创作原意。
本文将立足于王安忆的若干小说作品探讨作家的创作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实质关系以求能更清晰地展现王安忆小说的空间范围。
在具体分析作家作品前我们有必要确定一些相关的理论概念。
什么是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是一个外延很宽泛的定义,一方面它可以指女性创作的专门反映女性生活、心理的作品。
另一方面它进一步可以指带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色彩的文学。
而女性主义(feminism)则是随着西方近现代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但其内涵已经有了极大的扩展,并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思想文化潮流。
浅谈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姓名:岳娟学号:2013504052班级:2013级中文系3班指导老师:杨高平摘要:王安忆作为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其本身所具备的女性身份带给她的先天的女性的自我意识,同男性所持有的女性主义的立场有着迥然不同的方式,同传统的女性女权作家的性别叙事也有着泾渭分明的不同。
王安忆的女性意识介于传统与现代的女性意识之间,在某些意义上,有其独特性。
关键字:王安忆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一、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女性文学"这一概念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女性意识迅速发展趋向成熟.女作家们开始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女性感知方式的优势。
她们从各个角度表现女性被压抑的状态,真实地呈现女人由对男性的崇拜、依附转向愤怒、不满的历程,并怀疑女性的克已、温顺、自我牺牲及奉献精神究竟有何意义,她们对女性自身,则以从未有过的冷静与深刻加以剖析、反省。
女性意识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产物,女性意识主要包括女性主体意识、地位意识、价值意识与解放意识。
从女性意识的培养与形成角度,主体意识的形成为最终结果,即首先是女性对社会中性别不公现象的不满,进而引发对女性价值的重新评价及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质疑和自我解放,从而最终导致女性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向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转变。
依照意识是流动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基本认识,女性意识形态也不可能是终极的、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也将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二.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一)平凡甚至卑微的、以家庭为重的女性形象王安忆将她笔下的一部分女性从原来自在欢乐、衣食无愁的生活,推向了无奈的生活现实,使她们经历了为生存而不得不拼搏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转变,她们不但能够坦然的面对,而且决然的肩负起家庭重担,此时在她们心里这个家庭和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人对她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她将自己视为他们的保护伞,从内心感到幸福与骄傲,如小说《富萍》里的富萍、《流逝》里欧阳端丽等,安忆笔下的这些女人,又是以家庭为中心、以丈夫为生命的平凡女性.她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将自己定位于好妻子、好女人.但是在现实中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会存在着风浪,同样王安忆也将这样的一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模拟试题
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共20分)1、“女性写作”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评论家埃莱娜·西苏1975年在《》中提出来的。
2、在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中,“锻炼锻炼”是争先社社主任的一句口头禅。
3、王朔较早获得社会认可的作品是1984年的《》,这是个类似言情模式的爱情小说,一个退伍老兵和一个空姐的故事。
4、北岛,原名赵振开,在“文革”他曾以“艾珊”的笔名创作一部以杨讯和萧凌为主人公的“手抄本”小说《》。
5、1981的甘肃的《》杂志率先开办了“大学生诗苑”栏目,随后全国许多刊物纷纷效仿,为“新生代”的重新集结和展示提供了机遇。
6、山岗的儿子皮皮杀死了山峰的儿子,山峰杀死了皮皮,山岗杀死了山峰,山峰的妻子借助公安机关杀死了山岗……,这个“连环报”式的报仇故事出自小说《》。
7、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删去了原电影剧本中和琼花的爱情事故。
8、在创作的顶峰期,写了许多在当时让人耳目一新的小说,如《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
9、在40年代的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并有小说集《邂逅集》问世,解放后主要从事戏曲工作,写过京剧剧本。
10、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文学读物”中,除了王朔的“顽主”系列小说外,还有的《文化苦旅》等“大文化”散文。
11、钱理群、、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提出:“民俗描写往往是赵树理小说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有的显然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参考价值。
”12、20世纪50年代以来,描写上海城市生活的作品主要有的《上海的早晨》等。
13、余华发表于1989年的创作谈《》和发表于1991年的长篇小产《呼喊与细雨》,被人们看作是他前期创作的一个总结。
14“文革”后现代意识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食指、芒克、多多和根子等为主要成员的“”。
15、京剧“样板戏”除《》和《龙江颂》外,其余均取材于革命历史斗争,情节曲折,斗争激烈,悬念丛生,富于传奇性。
王安忆与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各种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涌入,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终于从政治话语的框架中剥离开来,其思想认识逐渐提高,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女性文学作家,如张洁、张辛欣、王安忆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王安忆开始把女性自然本性欲望的描写引入文本中,使得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得到了拓展。
到了90年代,王安忆基于女性主义理论,颠覆解构男性神话,对女性话语进行建构,实现了新时期以来女性意识发展的第二次突破,在文坛上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浪潮,推动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与发展。
一、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新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和题材的解禁,各种文学思潮风起作家自觉汇入到这股创作潮流中,理论的支撑、批评的发展、创作的实践为新时期的文学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共同促成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二、王安忆之于女性文学创作狂飘突起的“五四”时代,随着“人的发现”、人的解放,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然而,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汇入到民族文学的主体创作中,女性的声音在时代主题的浪潮中被淹没了。
而女性的声音再次强烈起来是在新时期,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率先冲破禁区,展示了这一曾被人遗忘的情感地带,影响深远,而她的《方舟》更是在社会主流话语中凸显了女性的声音,促进了女性意识的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也使得文学朝向多元化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基础下,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女性意识开始觉醒,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女性开始从被压抑、被遮蔽的历史境遇中挣脱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颠覆男性中心文化,反思女性在男权秩序下的处境,审视自身的弱点,则推动了女性意识进一步深化发展。
王安忆的女性文学创作恰好在这个过渡阶段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中国女性文学开始从“人的自觉”转向女性的“性别自觉”。
20世纪80年代初,在张洁等一批女作家笔下,女性意识的焦点在于展现女性对社会地位的诉求,即对女性价值的关注。
探究王安忆“城市系列”中的女性主义写作
女性 形 象在 王安 忆 小说 中 占有 如此 举足 轻 重 的地 位
,
和 的 语气 生活 细节
用 平 易直 白的话 语
,
纫 的无 限的针 脚 与编 制 的无体 止 的缠 与 绕
—
,
女红
。
:
缝
它虽
而 其女 性形 象 的描 写也 对 同时 期 乃至 之后 的
。
,
将 一 个个 城 市边 缘 女性 奋斗 成 长 的故
。
个 淳 朴厚 道 的乡 下 青 年 的形 象 王 安忆 在 叙述 时
不仅潜 入 李天 华 的 内心 描述 他 的心 理活 动 在旁观 者 角度 叙 述 自己 的看 法
。
,
断言这 将 会是 中国 当代文 学 的 发展 方
,
娃 来 填补 内心 缺 失 的安 全感
出女 性 生存状 态 想
。
作者 在 小说 中展 示
“
扬 州 农村 来 到上 海
有的碰 面
。
。
这 可 以说 是富 萍和 李 天华 少
,
王 安 忆 作 品 对 女 性 问题 一 直 保 持 着 关注 和
对 重 男轻 女 的封 建 旧 思 想
,
隐 含 沉潜
”
式
“
关 于 富萍 迟迟 不 归
。
乡里 人有 着 许
,
探索
。
她 善于 将 笔下 的人 物 置于 细碎 繁 杂 的油 盐
她 的 小 说 给 我 们 创 造 了一 系
。
在 王 安忆 的 眼 中
,
,
“
小 说 这 种 艺 术 形式 就
,
列 丰 富 多彩的 女性 形 象 的 笔 调 描述 女 性
王安忆与女性文学PPT文档共27页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பைடு நூலகம்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王安忆与女性文学专题研究2012
王安忆小说与女性文学专题研究引言在新时期的女性作家中,王安忆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位,这不仅表现在她对二十多年来风起云涌的女性文学及其批评独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中,更表现在她近三十年来的创作生涯里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中。
王安忆还是令评论家最束手无策的一位,她的作品题材涉及非常广泛,风格变化很大,具有跳跃性,很难概括她的创作状态与风格特征,当代学者洪子诚称其为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
王安忆在同辈女作家眼里,被认为“综合实力”首屈一指,是当代中国女作家的“大姐大”;而批评家则早已承认:“王安忆在诸多的女作家中无疑出类拔萃。
”“她的写作方式和精神追求使她成为知青作家里最具有反思能力的一位”;可是这样的评价在当代女性批评家徐岱看来还略显保守,其实“在百年中国女性叙事文学里,如今的王安忆已能跻身于最佳阵容,同张爱玲、萧红、苏青、杨绛、丁玲等相媲美。
”总体来看,王安忆的女性写作主题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把女性置放在自身欲望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冲突中探讨女性命运;二是把上海故事中的女性安排到日常生活中关注其生存状态,探寻人类生命的本质。
一、理性的女性立场1、略显谨慎与保守的女性立场。
对于新时期风起云涌的女性文学思潮及批评观念,王安忆采取的是谨慎与保守的态度,这并不意味着她对女性生存处境及精神状态的漠视,或者对男性中心文化的认同,而恰恰相反,这种审慎体现了她对中国女性问题的深切关心和深入思考。
王安忆不止一次地表述过她的观点,“让愿意回家的妇女回家去”。
我想王安忆的呼吁是一种对历史现状更为积极的思考,与其使一部分职业妇女名不副实,还不如让她们完全回到家庭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妇女。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王安忆试图展示的是,与其让广大妇女长久跋涉于传统与现实的泥泞之中,还不如让她们回到一种更自然和单纯的传统生存状态中去。
2、女性与文学的初衷是天然一致的。
关于女性与文学的关系,王安忆也有独到的认识:“我喜欢写女性,我觉得女性更加像一种动物”,“我觉得女性特别是一种感情的动物。
有关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有关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前言王安忆在新时代女性作家群中,是被认为视野颇为开阔、能够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的作家,而她也是中国当代最丰产的小说家之一[1],因而很多研究者对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王安忆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生命意识、女性意识,对性小说题材的开阔等,一度王安忆被冠上不同的头衔——不管是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家”、“知青作家”、“女性主义作家”,还是后来的“市民作家”、“知识分子作家”、“海派传人”……这也正说明了王安忆创作的多变性,前人对于王安忆的研究已十分详尽了,而我作为女性读者,仅想探求一些新颖的角度来结合前人的研究对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做一全面的分析,希望对后人的研究也能有所借鉴、帮助。
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王安忆小说前后期的变化入手,前后两种女性意识的不同来揭示这种变化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符合现实需要、满足读者的需求这一内涵。
正文下面是我所整理的国内有关王安忆女性意识的研究的一些观点的集合:首先,王安忆是一位女性作家,其本身的身份特质就决定了她强烈的女性中心意识,但王安忆的女性立场是竭力改变以男子为中心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从而达到改变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关系,使两性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而非男女对峙,以女性中心代替男性中心;其次,对女性存在的深层思考和女性体验的再现,个人化命运和记忆的抒写提升到精神层面上,但并非是对传统女性的完全颠覆,准确地说是传统女性意识的当代回归;再次,颠覆了女性话语被主流话语遮蔽的现象,以一种新兴的女性话语权控制男性话语回归到女性形象的表现中,突破传统的挑战,从而表现出一个个个性鲜明、追求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最后,还有一点经常被忽视,就是王安忆笔下的女性与周边的关系,与周边女性群体的相互同情,与周边环境的变化关系,而王安忆往往把笔下的女性置身于上海这一大都市中,这与其自身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与都市文学的兴起繁荣有关。
具体为:一、强烈的女性中心意识于女性平等意识吴芸茜是研究王安忆比较透彻的,在《论王安忆》一书中,她认为王安忆的女性意识可分为前后期,其作品非常典型地表现出当代女性追求独立、自尊、个性自由及自我旋律的实现,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摆脱了传统道德的束缚,具备比较明显而清晰地女权主义意识,女性选择的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方式来挑战传统,更符合女性的情感和智慧。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2、20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女性意 识的觉醒”。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张辛欣的《在同 一地平线上》、《疯狂的君子兰》、《我在那儿错过你》; 铁凝的《麦秸垛》、《玫瑰门》;王安忆的“三恋”、《岗 上的世纪》、《弟兄们》、《米尼》、《我爱比尔》、《长 恨歌》;戴厚英的《人啊,人》、《诗人之死》;谌容的 《人到中年》、《人到老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张抗抗的《夏》、《北极光》、《情爱画廊》;叶文玲的 《心香》;乔雪竹的(电影文学剧本)《十六号病房》、 《北国红豆》、《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残雪的《山上的 小屋》、《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 的愁思》、《美丽南方之夏日》;池莉的《烦恼人生》、 《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方方的《黑洞》、《风景》、 《祖父在父亲心中》;舒婷的《致橡树》、《四月的黄昏》; 迟子建的《左面是篱笆,右面是玫瑰》;蒋子丹的《黑颜色》 等。
对于李主任而言,“……女人还是那么不重要,给 人轻松的心情,与生死沉浮无关,是人生的风景。 女人也是李主任的真爱,但爱不是李主任的人生大 业,连附丽都谈不上的,有点奢侈的意味。但因李 主任有实力,便也谈得上奢侈了。” “李主任的 正房妻子在老家,……另有两房妻室,一房在北平, 一房在上海。而与其厮混过的女人就不计其数了。” 之所以心甘情愿作李主任的外室之一,“王琦瑶也 不是爱他,李主任本不是接受人的爱,他接受人的 命运。他将人的命运拿过去,——给予不同的负责。 王琦瑶要的就是这个负责。”
3、第三阶段(1990年以后),以精神探 索和艺术创新为主要特点。《叔叔的故事》 是王安忆封笔后重新出山的第一部作品。 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纪实与虚构》、《乌 托邦诗篇》和《长恨歌》等。
四、“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与 “女性写作”等概念。 1、所谓“女性文学”,应该是指一种由女 性作家创作的主要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
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及叙事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及叙事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作品深刻描绘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女性在其中的角色和经历。
尤其是她的小说中,对于女性意识的描写和叙事策略的运用,都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及其叙事策略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主义思想的呈现,以期更好地理解王安忆小说作品中对于
女性、文化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选择王安忆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其中的女性意识和叙事策略。
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王安忆对于女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并对小说的
叙事策略进行剖析,探讨其叙事技巧所呈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
研究方法将采用文本分析法,结合相关的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
从女性观、人格观、权力观等视角出发,在阐述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及叙事策略的特点和
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探讨女性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呈现和体现,以期达到深入理解王
安忆小说作品中的女性问题和文化社会问题的目的。
预期研究结果
本研究将通过对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及其叙事策略的研究,揭示王安忆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探讨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理念,旨在对于当代女性文学
和女性主义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进一步推动思想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王安忆的“三恋”的论文综述
王安忆的“三恋”——对两性关系中女性命运的探讨一、绪论八十年代中期,王安忆推出了“三恋”,这是她第一次在小说中涉及性,在那个性被压抑的年代,王安忆的“三恋”作为“性小说”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一时间对“三恋”的各种说法纷涌而来,有赞扬的,有批评的,但王安忆本人对各种论调都淡然视之,不加评论,就是以那样一种姿态面对世人对“三恋”的评判。
由于王安忆的不表态,甚至她在作品中也是持一种冷静审视的态度,这就更加引起了世人的兴趣,一时间对“三恋”的研究颇多,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争论。
即使是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由于王安忆对女性的关注与阐释,始终存在着不同的争论,特别是她是否是“女权主义者”以及她对女性“性爱”的描写,已成为争论的焦点。
但王安忆以她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在当今的文坛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对女性的描写更是独具绘色,体现了其对女性强烈的关注。
二、已有研究(一)总体研究情况自王安忆的“三恋”出世以来,各种研究结论、观点层出不穷,个人观点可谓繁多。
但看了这么多文献总的说来,这么多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总的方向:1、性:在这类文章中有的作者认为王安忆的“三恋”就是纯粹的“性小说”,是违反正统的观念的,只是用来哗众取宠的,是没有文学价值的。
有的作者认为王安忆的“三恋”是通过写“性”这一人类生命本能来展现人性的,通过“性”来展现人性的深层。
2、女性意识: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一般认为王安忆的“三恋”展现了女性意识,体现了对男权的挑战,体现了女性的觉醒。
但有的作者认为王安忆在“三恋”中显露出来的女性意识是受到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表现出了强烈的对男权的抗争。
有的作者认为在“三恋”中显露出来的女性意识只是王安忆自身是一名女性所以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是她由她的性别所决定的。
有的作者认为是两者兼而有之,王安忆既受到了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又有她自身的性别影响。
当然那时的时代潮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3、女性命运:在这类文章中作者多认为王安忆的“三恋”展现了她对在两性关系中的女性命运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忆小说与女性文学专题研究引言在新时期的女性作家中,王安忆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位,这不仅表现在她对二十多年来风起云涌的女性文学及其批评独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中,更表现在她近三十年来的创作生涯里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中。
王安忆还是令评论家最束手无策的一位,她的作品题材涉及非常广泛,风格变化很大,具有跳跃性,很难概括她的创作状态与风格特征,当代学者洪子诚称其为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
王安忆在同辈女作家眼里,被认为“综合实力”首屈一指,是当代中国女作家的“大姐大”;而批评家则早已承认:“王安忆在诸多的女作家中无疑出类拔萃。
”“她的写作方式和精神追求使她成为知青作家里最具有反思能力的一位”;可是这样的评价在当代女性批评家徐岱看来还略显保守,其实“在百年中国女性叙事文学里,如今的王安忆已能跻身于最佳阵容,同张爱玲、萧红、苏青、杨绛、丁玲等相媲美。
”总体来看,王安忆的女性写作主题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把女性置放在自身欲望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冲突中探讨女性命运;二是把上海故事中的女性安排到日常生活中关注其生存状态,探寻人类生命的本质。
一、理性的女性立场1、略显谨慎与保守的女性立场。
对于新时期风起云涌的女性文学思潮及批评观念,王安忆采取的是谨慎与保守的态度,这并不意味着她对女性生存处境及精神状态的漠视,或者对男性中心文化的认同,而恰恰相反,这种审慎体现了她对中国女性问题的深切关心和深入思考。
王安忆不止一次地表述过她的观点,“让愿意回家的妇女回家去”。
我想王安忆的呼吁是一种对历史现状更为积极的思考,与其使一部分职业妇女名不副实,还不如让她们完全回到家庭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妇女。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王安忆试图展示的是,与其让广大妇女长久跋涉于传统与现实的泥泞之中,还不如让她们回到一种更自然和单纯的传统生存状态中去。
2、女性与文学的初衷是天然一致的。
关于女性与文学的关系,王安忆也有独到的认识:“我喜欢写女性,我觉得女性更加像一种动物”,“我觉得女性特别是一种感情的动物。
当我想到女性是一种感情的动物时,我就觉得她特别可爱,她为了情感,是什么都可以不顾的”,在王安忆看来,女性在生存中起支配作用的是生理与情感因素,也因此更具有文学审美价值。
3、对新时期初期的女性文学进行反思。
二、女性身体欲望的书写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关于男女之爱的叙事,只有极少数作家能够正视女性的身体欲望,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张爱玲的《色戒》,苏青的《结婚十年》(惊世骇俗:“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们常常看到高于自我、高于生命的纯粹精神的浪漫爱情。
这种现代浪漫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以男女感情的无限契合为目标,追求爱与欲的双重高峰体验。
传统中国文化,其实是不讲男女之间纯粹的浪漫爱,《诗经》时代基于人类早期质朴情欲而产生的美妙诗歌,渗透着自然主义情欲内容;封建时代的“游园惊梦”、“花园相会”不过是文人“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式世俗幻想的序幕;《金瓶梅》写的是性;《三国演义》男人之间的情义而无男女之情;而《红楼梦》写的是男女之情,遗憾的是那个男人是“痴人”,相当于傻子。
“五四”以来这种放弃自我、为了爱甚至可以献出生命的以迷失自我为特征的浪漫书写遭到了王安忆的质疑。
在“三恋”、《岗上的世纪》等作品中,她或把性爱置放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婚外恋关系中探讨女性欲望,或让性爱回到自然状态中寻求一种两性的平衡,从而完成了对浪漫爱叙事中无视女性主体感受的爱情神话的消解。
(一)“三恋”:女性身体欲望的书写把性爱置放在婚外恋关系中探讨女性身体欲望,主要表现在被评论家认为是“她对于女性文学独特而不同凡响的意义”的“三恋”上(《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在1986年、1987年,王安忆连续发表了这三部同有一个“恋”字的作品,它们本身都有着荒山、小城、锦绣谷的不同地名,表现了各自的独立性;它们又都是“恋”的所在地,分别涉及了性爱、情爱与婚外爱的不同母题。
(二)《岗上的世纪》:两性平衡的探求发表于1989年初的《岗上的世纪》,则通过由现实状态到自然状态的性爱,探讨自然生命本身的魅力、力量与价值。
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叫李小琴的知青为了招工进城和小队长发生性关系前前后后的故事。
他们发生了性关系后,李小琴发现自己受骗就告了小队长,小队长罢官受罚,李小琴远走他乡。
后来他们不期而遇,竟然七天七夜封闭在一间小屋里,享受来自生命本能的欢愉。
李小琴和小队长发生性关系,本来是有着各自的目的和现实的考虑,可却逐渐发展为极端单纯的男女性爱关系。
针对这一点,这篇小说曾被评论家解读为“是颠覆男性的女权主义的文本,王安忆在此揭示了女性主人公无力战胜心中恶魔的人性的陷阱。
”“也就是使她以性为手段转成目的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性的迷狂。
由此作品展现出在现代社会对性的原始冲动采取认可态度的同时,现代女性心灵有可能陷入的不清醒状态。
”应该说,这种批评是颇有见地的。
王安忆在这篇小说中首先有意赋予人物有着太切近现实的利害冲突和十分平庸、几近丑恶的世俗愿望,然而又着力刻画了他们在性欲的推动下对这种世俗利害的超越,世俗心理在性的宣泄中得到了净化。
显然,这种净化已不再是“三恋”式的纯净了,而是混沌之后的升华——从出卖肉体和私通到发现生命意义和力量,在性爱的过程中他们重新创造了一个蓬勃的自我。
这里的性爱不但销魂夺魄,而且使他们发现、肯定和确定自身,他们热烈而欣喜地感到自己“好像重新活了一次”,并且“只活这一次,就抵得上一百岁,一千岁,一万岁”。
作家着意渲染人类性爱所具有的创造伟力,在自然的纯粹的生存状态之中,在男人与女人的天然关系中探讨生命的本质,“人都是社会的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我想寻求的是拥有不同生存方式的男性和女性在活动这种无功无用的人性的快乐时,他们是怎么对待的。
尽管当时的很多想法已记不起来了,但这一点我还是很清楚的,即我想寻找一种平衡,两性的平衡。
”三、解构与构建作为一位有着强烈文体意识的作家,王安忆一直在探索着小说与世界的关系,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叙述姿态。
1980年代中期的《小鲍庄》即是王安忆风格转变的标志性作品;而1990年代初发表的《叔叔的故事》,则被认为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标志着王安忆叙述策略的转变”,称其“新的叙事风格正在形成”。
(一)《小鲍庄》: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审视1985年,王安忆发表了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品的《小鲍庄》,这是她1983年和母亲茹志鹃一起参加美国爱荷华州的写作计划之后的第一部小说。
美国之行给了她极大地震动,离开中国本土,换一只眼睛看自己熟悉的东西,却有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意义,西方文化的参照使她有意识地从另一角度思考民族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处境。
(二)《弟兄们》:对女性意识觉醒及姐妹情谊的质疑1、对体现女性意识的姐妹情谊叙事模式的解构:对传统小说叙事的理性审视,自然使王安忆质疑当下如火如荼的女性叙事与话语。
在20世纪的文学创作中,一直时隐时现着一个放逐男性描写纯粹女人之爱的温馨世界的女性文本。
这些文本与同性恋题材不同,其情节大多是因对现实不满而形成姐妹组合,她们没有对性的感受,其理想也只是建立一个纯洁的女儿国,并以此获得友情、支持与精神上的安慰。
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这表明女性作家们实际上是以这种纯精神型的姐妹组合来表达女性对社会、对传统、对男性中心文化所要求的女性角色形象的拒绝,并在这种组合中彼此得到一些安抚。
“她们试图用女人之间纯精神的友谊来与男权中心文化抗衡”,“这里的姐妹情谊(《指池莉的小说《小姐,你早》》给予了强权的男性中心文化一个响亮的耳光。
”显然,作家彰显姐妹情谊,并把这种情谊渲染为女性在男权文化洪水包围中的一叶方舟的叙事策略,得到了部分当代批评家的认同和肯定。
针对这种见解,王安忆的《弟兄们》显然别具只眼。
作为美术班同住一个宿舍的她们,相见恨晚,以自己愿意的节奏和方式去生活,互相鼓励,从而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快乐,亦意识到只能为别人而活着的悲哀;不仅如此,她们还反省了很多有关婚姻、生育、家庭等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发现了自己与一个男人的结合,完全是由于怕孤独,而找到一个人作伴的代价却是自我的失落,因此她们要把各自真实的自我唤醒,从而解放自己。
她们把三人之间的互相支持和鼓励,形容为“一个自我灭亡与新生的奋搏的过程”,并意识到只有在“你拉住我,我拉住你”中“才没有沉没”。
因此这三位同窗女孩,不但彼此之间的称谓为“老大”、“老二”、“老三”,还称她们各自的丈夫分别为“老大家的”、“老二家的”和“老三家的”,以彼此之间模仿男性话语的称谓来显现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而且她们的情谊也模仿男性话语以“弟兄们”相称,来表明其姐妹情谊的深厚和团结力量的强大。
总之,她们因为能脱离男人而感到生存的满足,并且在同性相处之中获得了自我认识和肯定的体验。
这种团结、平等、自由和发展特质的感情关系,是相当一部分女性主义者极为重视的姐妹情谊。
然而王安忆却追问:“没有物质瓜葛(包括具体日常生活和性爱)的纯粹精神感情交流能走多远?”既没有建立独立生活单元的意图,又不涉及同性之间的欲望的姐妹情谊是作家的试金石。
于是她把上述有利女性交往的环境从这三位“弟兄”中抽离,把人物放回现实的婚姻家庭生活中去。
结果是,老三首先离开“弟兄们”,当爱情和事业发展两难兼顾之时,她与大多女性一样选择了爱情,她对这种妥协辩白道:“如有爱情,谁被谁吞没也都是快乐和有价值的。
而假如这种真实的自我无法给人快乐,并且还会给人带来破坏,那么要它有什么意义?”这里涉及到了“利己”“利他”不同价值取向和什么是“真实的自我”的问题,无论王安忆是否认同老三的看法和选择,她清楚当下的中国女性一般在爱情关系中,是会以牺牲自我来换取所谓“快乐”的。
同样老大、老二在现实生活挑战中的选择也是大多典型女性的选择,在孩子与丈夫的问题上,老大的选择与老三如出一辙。
女人之间的姐妹情谊在异性恋和亲情的巨石面前变成了不堪一击的鸡蛋,从此老大被掩埋在疲劳、琐事和日常生活中,在生育与做母亲过程中失落了自我。
老二也在平淡的、规律化而缺乏刺激的工作和生活中消磨了往日的激情与意志,从而转向了以修饰打扮和生孩子来肯定自己。
小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种所谓的姐妹情谊不过是泥塑的堡垒,显示了王安忆对中国当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姐妹情谊等叙事话语的质疑。
2、对男性话语的戏仿,如小说篇名、女性主人公之间的称谓、小说中人物的话语及思维等。
小说通过对男性话语的戏仿,既表明了现今中国的男权中心文化的无所不在和强大力量,又表明了企图用姐妹情谊来颠覆男权中心文化的不可能性,揭示出现今中国女性潜意识深层对男性中心文化规定给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规范的认同,这种叙事表现了王安忆对当下女性自身主体的局限性、矛盾性与困惑性的清醒认识与勇敢正视,也显示了她对当下女性话语与女性叙事的审视与质疑,同时也体现了她对中国二十世纪女性写作及女性主义批评的独到认识与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