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成为信息网络时代人类文化演进的一种新形态,引起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日趋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本文尝试对目前网络文化研究所集中的网络文化概念、网络文化特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网络文化产业研究这几个领域进行系统回顾和文献梳理。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鉴于此,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也显得愈发重要。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展,从而使得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相关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
一、网络文化概念研究
“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学术史上最复杂的术语之一,对文化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网络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对网络文化的界定自然也是有所差异。“网络文化”是什么?这一问题因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视角而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当前,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主要由以下几种:
1、从网络本身的技术特性出发,强调网络这一载体,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对网络文化的一种狭义理解。例如,李仁武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2。尹韵公也认为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3。
1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匡文波.《论网络文化》,《图书馆》,1999,(2)。
3尹韵公.《论网络文化》,《新闻与写作》,2007(5)。
2、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身出发,侧重强调网络文化的文学意义,研究网络时代文化范式的变迁。黄华新、顾坚勇立足文化研究特别是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剖析网络技术发展的而历史,对网络文化本身的发展过程进行探讨,认为网络文化是一个分布很广的、松散的、准合法的、选择性的、队里的亚文化复合体,可分成视觉技术、边缘科学、先锋艺术、大众文化等主要领域。网络文化本身的产出和发展实质是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范式转型过程4。
3、从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出发,关注网络技术与文化实践的辩证关系及其互动规律。前两者都是单纯的从技术或是文化单方面对网络文化进行研究,将两者割裂开来。而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一网络媒体为依托的文化形态,同时包含技术与文化要素。何明升指出,由生产力性质所决定的工具与文化形态之间呈现出特定的对应关系。人类历史上每一项划时代的重大技术进步,都会带来工具的质的飞跃,并将其转化为文化形态的演进;而一定文化形态的确立,又会加强和固化相应工具的主导地位5。徐世甫也指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网络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的最新联姻。它通过网话文的拆解与变形,大众文化身份的置换和颠覆,演绎着文化多元与精神自由,形成了新世纪的后新文化运动。
网络文化是因网络媒体发展而产生的文化新形态,它的出现首先依赖网络技术的生成和发展,其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再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在受网络文化影响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构建和创造着网络文化,促进网络文化的不断更新。因此,网络文化更多,而且越来越是科技和人文共同塑造的结果。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研究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后生的新型文化,具有与传统形态文化明显的差异。网络文化的特征更多的是由于其依托载体——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的的性质决定的。
1、虚拟性。网络文化主要存在于网络生活中,而网络空间首先是一个虚拟空间。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人本身的身份就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他们的话语、行为的真实性都无法考察,网络中形成的各种互动关系,如果不实现于现实生活,永远都将是一种匿名的、不确定的虚拟关系。因此,在网络这种虚幻空间中形成的网络文化同样带有虚拟性。
2、超时空性。现实文化的发生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对照,而网络文化不再受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创造的是一个广阔的、无国界、无时间概念的虚拟空间,不用遵循
4黄华新,顾坚勇.《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5何明升. 《网络文化的工具性因缘及其多样化共享问题—兼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学理依据》,《哲学研究》,2010(12)。
传统的物理时空概念,时间和空间可以表现出同步性和倒退性,从而形成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这种超时空性使得网络文化可以随时、随地交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共享和更快的传播。
3、内容广泛性。网络技术使得信息分享和交流不受时间和地狱的限制,实现全球性的互动模式。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台联网计算机与整个世界、与所有的网络用户进行交往。随着交往层面的急剧扩大、交往层析的增多,交往的内容日益丰富6。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到月亮、健康、美食、休闲等等,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
4、开放自主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除了极个别极端言论可能会受到网络管理者的屏蔽和删除之外,大部分的信息交流都是开放和自主的。每一位网民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进行创作和评价,充分享受言论自由,真实反映自我的主观想法。因此,网络文化表现出极高的开放、独立与自主性。
5、功能多样性。网络文化及信息传播与吸收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现代通读功能、娱乐欣赏功能于一体,这种功能的多样性是传统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每一个网络用户既是外界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自我信息的创造者,这一功能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这几年体现得尤为突出。
三、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研究
网络文化的影响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也随着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现有研究认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应同时从价值导向层面、制度规范层面和技术层面进行建设和管理。
1、在价值导向层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徐仲伟指出,要警惕网络文化发展中的非意识形态化倾向。他批驳了信息说、文化说、审美说、技术说和休闲说等将网络文化“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认为网络文化的建设应坚持以下主题,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网络文化的发展还要处理好以下关系,即在坚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主题的前提下,重视网络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处理好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题把握与网络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关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处理好网络文化建设的传统性与时代性关系;在网络文化主题把握的技术问题上,要处理好借鉴学习与自主创新的关系7。
6杨晓辉.《对网络文化基本理论的的几点认识》,《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
7徐仲伟.《论我国网络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倾向与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题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