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识成产系统,技术生产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只是应用系统”4个良性循环的子系统所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传播系统,已经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当中。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
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势必造成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式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
1. 网络信息资源含义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
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
这都是限于信息本的身。
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
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
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
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2.1存储数字化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
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其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历史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脱离了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
1969年计算机网络的问世加快了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步伐。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也相继产生,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最初的网络文化仅仅是社会上其它文化的传播载体。
时至今日,它已有了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也由此应用而生,并且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简洁生动,在形式上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在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超越常规的语法形式,表达方式上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
它的诞生最初只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那些经得起考验的部分约定成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广为流传。
- 1 -现在的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数字型(520=我爱你)、翻译型(伊妹儿=e-mail)、字母型(BT=变态)、符号型((:-…=心碎)、新造型(见光死:比喻网恋一见面就完蛋)以及其他一些尚未明确分类的类型(OUT=老土、我用偶表示)。
网络语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蔓延开来,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
2002年8月27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
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
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目录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一)政府信息公开 (10)(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四)完善网络立法 (11)(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参考文献 (12)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一)网络舆论的概念书面上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有情况,即公众对于互联网问题的关注焦点,还有互联网表象出的热点对公众的影响力,这些现象所具有的针对、倾向的特性。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成瘾现象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影响因素、表现特点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定义和特征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青少年对互联网过度依赖,无法自控地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的一种心理问题。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时间过度:青少年长时间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如学习、家庭和社交活动。
2. 行为失控: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欲望,频繁出现无法自拔地上网行为,影响到日常生活。
3. 心理依赖:青少年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感,无法摆脱对网络的依赖,缺乏独立思考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4. 社交障碍: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导致青少年与现实社交活动的减少,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自控能力等对网络成瘾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性格内向、自卑感强、缺乏自信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
2.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的行为等都会影响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态度和行为。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中的网络文化、同伴影响、学校教育等也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社会对网络的普及和推崇也会加剧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风险。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方法: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表现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四、引导对策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丧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 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讲座等方式,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 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避免受到“丧文化”的负面影响。
2、引导正确价值观
高校应该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社会 实践等方式,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 力,避免受到“丧文化”消极价值观的影响。
2、行为影响
“丧文化”不仅会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还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 响。一些青年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受到“丧文化”的影响而变得消极怠惰、缺乏进 取心,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例如,一些学生会因为受到“丧文化”的 影响而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学业受到影响;一些学生会因为受到“丧文化”的 影响而产生消极的就业观念,导致就业困难。
总之,“丧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未来研究需 要进一步探讨“丧文化”的本质特征、传播规律和对年轻人心理、价值观的影响, 同时从不同学科领域综合研究“丧文化”现象,提出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对策,帮 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当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青年“丧文化”。这种文 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年轻人对于生活失去信心,感到疲惫和无助,追求一种消极、 懒散的生活态度。本次演示将探讨青年“丧文化”的背后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它 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二、传播途径
1、网络社交平台
网络社交平台是“丧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抖音等平台上,经 常可以看到一些带有“丧文化”元素的文章、图片、视频等。这些内容通过分享、 转发等方式迅速传播,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行为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网络行为研究,作为探究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和社会影响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网络行为研究的现状,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对网络行为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网络行为的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网络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综述,重点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网络行为研究在不同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综述过程中,本文将注重文献的质量和代表性,力求全面反映网络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异同点,本文试图揭示网络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本文将对现有研究进行评价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和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网络行为研究的现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网络行为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网络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网络行为研究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
这些学科的理论为网络行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工具,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网络行为背后的动机、过程和影响。
心理学理论在网络行为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认知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个体如何处理、存储和回忆网络信息的框架。
社会心理学则帮助我们理解网络行为中的社会影响,如群体压力、从众行为等。
动机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个体为何选择某种网络行为,如寻求信息、娱乐或社交等。
社会学理论同样对网络行为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网络文学在中学生中普遍流行,并对其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积极方面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素养、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网络文学导致学习压力增加、身心健康问题等。
本研究建议家长和教育机构关注学生对网络文学的使用,提供适当的指导和限制,以保证其正常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学,中学生,影响,阅读兴趣,语言表达能力第一章:引言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深受中学生的喜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手机设备的广泛应用,中学生更加容易接触和获取网络文学。
然而,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为家长和教育机构提供有关网络文学的教育指导。
第二章:文献综述2.1 网络文学的定义和特点网络文学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作、传播和阅读的文学作品。
相比于传统文学形式,网络文学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更加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和兴趣。
2.2 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使用状况通过对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发现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使用普遍存在。
他们喜欢在课余时间阅读网络小说、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和与其他读者交流见解。
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学生消遣时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2.3.1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网络文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阅读网络小说,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丰富了他们的阅读体验。
2.3.2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网络文学涵盖了各种各样的题材,包括历史、文化、科学、哲学等。
通过阅读网络文学,中学生可以扩大对各种知识领域的了解,并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2.3.3 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网络文学注重情节的设定、人物的刻画和语言的表达,通过学习网络文学,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词汇量,并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大学生网购文献综述-社会学
本文综述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网购行为的研究文献,涉及消费行 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本文还将关注网购平台、营销策 略等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网购行为的影响。
02 大学生网购现象概述
大学生网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大学生网购是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平 台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
特点
大学生网购具有便捷性、多样性、个性化 等特点。他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购物,不 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时能够接触到更 广泛的商品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
大学生网购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早期的网购主要局限于少数大学生和特定商品。
发展阶段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大学生网购逐渐 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成熟阶段
当前,大学生网购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 面,成为他们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
大学生网购的现状与趋势
现状
大学生网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方式,他们通过互联网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包括图书、服装、数码产品、食 品等。同时,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独特的行为特征,如注重品牌、追求时尚、喜欢尝试新事物等。
市场竞争加剧
网购的便捷性和价格优势加剧了市场竞争,传统实体店面临生存压 力。
供应链优化
网购的发展促进了供应链的优化和重组,提高了物流效率和降低成 本。
对消费者权益的挑战
01
02
03
信息不对称
网购中消费者难以全面掌 握商品信息,存在信息不 对称问题,可能导致消费 者权益受损。
交易安全
网络交易存在支付安全、 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需 要加强安全保障措施。
和研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购平台的实际观察和深入分析不足。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文献综述范文模板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领域、实证研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主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愿,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黄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诉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政策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目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乔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网络参与对******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愿;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冲击等.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朱坤则指出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体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邵杰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研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参与――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研究与改善.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研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出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出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研究要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研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2.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3.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2).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农业经济,2013(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08(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责任编辑:兰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定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引入******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5937(20XX)03-0073-05一、引言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心有余悸.20XX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1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暴利.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的市场操纵,都是同时利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机和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以期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有关股票市场操纵研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别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低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 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途径Benabou R,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出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rama D G等(20XX)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会操纵股价.BagnoliM,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 S[ 2 ]研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操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的、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 C,Putni?諪?觢 T J[ 3 ]研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股票最有可能被操纵,且在期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 4 ]研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量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出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Z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利影响.Eva 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研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外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研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务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 9 ]认为持有特定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作期之后表现为低流动性[ 10 ].Aggarwal R,Wu G J[ 11 ]研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I,Guembel A(2008)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进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I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比如,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 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出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达,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量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r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出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12). 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量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接经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出了她之后全力研究的情绪劳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量跟进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霞,2010).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员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剂(马向真,王章莹,2012).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全球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研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词、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12).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笔者将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1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将注意力固着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研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爱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一词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量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并着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1960~1989)这個时间段,研究者们将目光到了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一词,就已经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年,德国人Barbara Leu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 》;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出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比斯利,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似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1995)1989年, 斯坦利格林斯潘曾提出了一个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研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
《网络用语的英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网络用语的英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外对网络用语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内。
互联网发源地美国,是学者们最早研究互联网语言和网络用语的地方。
在西方国家,互联网经常被用于电子商务,而在中国则被用作娱乐和表达的平台。
所以国外对网络用语的研究很少。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教科书》第13章中讨论了新词的翻译:Neologisms are perhaps the non-literary and the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biggest problem.新词可能是非文学和专业翻译的最大问题(Newmark,2001)。
He also delivered that a majority of them have a single meaning and can therefore be translated out of context, but many of them soon acquire new (and some times lose the old) meanings in the TL.他还表示,它们中的大多数具有单一含义,因此可以脱离上下文进行翻译,但其中许多很快在TL 中获得了新的(有时失去了旧的)含义(Newmark,2001)。
纽马克也给出了新词的定义。
他将新词定义为新创造的词汇单元或获得新意义的现有词汇单元(Newmark,2001)。
他将新词分为两类和十二类。
A型是具有新意义的现有词汇项目。
它包括单词和搭配。
B型是指新形式。
它包括新造词、派生词(包括混合词)、缩写词、搭配词、人名词、短语词、转移词(包括新旧指称)、伪新词和国际主义(Newmark,2001)。
对于每一种新词,纽马克都提出了一种翻译方法。
这些方法与本文的翻译方法相似。
然而,纽马克理论中的新词属于印欧语系。
①In 2006,David Crystal, a very famous linguist, published his new work Language and Internet, which studied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towards the general language and specific language. 2006年,著名的语言学家大卫·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发表了他的新作《语言与互联网》,研究了互联网对一般语言和特定语言的影响。
青少年网络成瘾文献综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文献综述姓名:王钊学号:110301401044班级:11社工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其成长既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且后天因素占主导地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日渐突出,其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我们要了解网络成瘾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我们首先必须了解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在这个信息时代,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的影响,同时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所以他们在学习、交友、家庭教育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和冲突,这也大大增加了他们患上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我国正面临着富裕化、市场化、商业化、网络化、全球化以及社会阶层分化与贫富差距加大等诸多挑战,加强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研究,探索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文明社会应尽的责任。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助于青少年获取丰富的知识、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意志力不强的青少年而言,无节制地使用网络,严重的甚至损害其身心健康,最终导致"网络成瘾"。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对策1.引言“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的社会现象,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造成的危害极大。
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日益普及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但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之一—“网络成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网民总数已达到2.1亿,2009年增长率达到53.3%。
而其中18岁以下占19.1%,18~24占31.8%,25~30岁的占18.1%。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是我国网民的主体,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日益严重。
网络论坛——文献综述
网络论坛——文献综述作者王景伟(学号5080201302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08级本科三班 )摘要:网络论坛是网络信息交流的常用软件。
本课题要求实现一简易的论坛,此论坛要能把用户提交的数据存入数据库,并能及时地显示页面以供他人参与讨论。
并且还要具有用户管理功能,用户发贴管理功能(删除,置顶,加标记等)。
文章首先对论坛开发的重大意义做了介绍,就网络论坛在生活中的普及和实用做了实际调查,就目前状况和解决方案做了介绍。
并对论坛的基本功能做了简单介绍,最后列出了网络论坛开发的可行性。
关键字:网络论坛、实际调查、目前状况、解决方案、基本功能、可行性一.引言网络论坛(Network Forum),就是在21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当人们浏览各个门户网站或者以信息交流为主旨的网站时,通常它们都为网友提供发布个人需求信息或者发表个人观点看法的平台,可以和所有浏览这些观点的网友沟通和交流观点。
网络论坛现在已经是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普及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和传播速度,使人们更自由的交流彼此的看法意见,极大的方便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开发一个网络论坛是作为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毕业设计很好的选择。
但同时不可否认,由于网络论坛的普遍和不完整的规范性,它也是网络安全和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需要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监督的规范。
二.实际调查(一).网络论坛现状研究:网络论坛网络论坛是一个和网络技术有关的网上交流场所。
一般就是大家口中常提的BBS。
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
BBS最早是用来公布股市价格等类信息的,当时BBS连文件传输的功能都没有,而且只能在苹果计算机上运行。
因为现在的网络知识流行太快,每个行业都有一个自己在网络中进行交流的一块区域。
论坛是最好的地方。
论坛有综合性论坛和专题类论坛,还有教学型和推广型,地方性和交流性论坛之分,一般论坛建立后会通过电子邮件,网摘,网址,资源合作,搜索引擎,关系推广等方式传播推广。
中小企业网——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经济实用型中小企业网络的设计与实现一、前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信息化和设备数字化的不断普及,企业网络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目前很多企业都开始搭建局域网,用于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提高办公效率。
在《大型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实施方案》中也提到了大到国防安全、军事政治小到经济文化、物质生活,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沟通、管理的纽带。
而如今许多中小型企业有着这样的问题:网络发展速度太快,企业网络跟不上时代,很多技术都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
在黄贤英;龚箭《大型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实施方案》写到:在现代商业竞争激烈的前提下,大家追求的是低成本高收入,商业机密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关系到其生死存亡,信息的保密性能不好,需要共享的信息有不能及时与同企业的客户分享,信息时代,之后的信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二、主要内容从事网络系统集成的技术人员都清楚,网络产品与技术发展非常快,同城同一档次网络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在提升的同时,产品的价格却在下调。
因此局域网组建的设备选型要突出使用、好用、够用的原则,不可能也没必要实现所谓的“一步到位”。
因此安全性、实用性、可扩展性、可靠性就成为现在企业组网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
[1]一、安全性Internet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和发布信息的重要工具。
不过“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福只所伏”,得与失往往并存,网络也是如此。
在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和快捷的同时,网络安全特性脆弱的“软骨病”也暴露无疑。
企业服务器重往往保存这非常重要或非常敏感的数据,如发展计划、人事档案,行政文件、会计报表、客户资料、销售策略、合同书以及投标书,等等,而这些也正是竞争对手感性趣的资料。
因此,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如网络防火墙,安全策略)来保护网络安全,就成为网络管理员的一项重要职责。
[4]在《中小型企业网络安全方案》[4]中提到中小企业网络规模不大,高级设备不多,对于网络管理员来说需要保证安全的对象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器的安全:企业内部基本上都有一台到多台服务器,这些服务器负责企业网络内部计算机的DNS或DHCP服务,还承担企业FTP服务,WWW网站服务。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节日作文】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硏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逬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硏究成果。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希藝扶家有所帮助!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走、理论硏究领域、实证硏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硏究不足对今后的硏究提出几庶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硏究;实证硏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汪有关网络参与的硏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硏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逬一步拓克硏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走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 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具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 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注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匾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 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潢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氏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启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弄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渗与咖公共】制」走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 网络参与对初"★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 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感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中击等.2.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洙坤则指岀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 政府对公民网络政J台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逬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召济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岀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硏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硏究略显不足朋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 "参与一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硏究与改善. 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硏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岀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岀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岀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逬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岀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硏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硏究要不断拓展硏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硏究;逬一步开展实证硏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硏究方法与硏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硏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2. 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I丿帀范学院学报,2010(4).3. 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尸""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2).4.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冲国社会科学岀版比2006(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硏究.农业经济,2013 (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一解码网络舆论冲国广播电视出版比201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08(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5任编辑:兰卡)文献综述范文3000宇【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走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十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衛去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弓I入初★"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8)03-0073-05—、引言随看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4湄余悸.2017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丄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蔚I」.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迪市场操纵,都是同时^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將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岀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弓I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S!)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逬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夕卜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财口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SJJ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丄炯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夕清关股票市场操纵硏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S!J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氐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迪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擾纵的涂径Benabou K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岀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ama D G 等(2017)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细纵股价.Bagnoli M f 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S[2 ]硏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换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M、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CPutni游?留TJ[3]硏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曄最有可纵且】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4 ]硏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呈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岀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7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影响.Eva 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朋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夕卜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硏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隽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9]认为持有特走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硏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卅性9之后表现为低流动[10 ].Aggarwal R,Wu GJ[ 11 ]硏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LGuembel A(2008)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 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逬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F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上创L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 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硏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岀”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迖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呈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岀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12).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岀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呈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瞬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 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岀了她之后全力硏究的"情绪劳动" 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呈跟逬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逬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ft2010). 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f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闵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剎’(马向真王章莹,2012).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餌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硏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一一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硏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1 司、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硏究中宙有大呈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12). 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 "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 笔者就'理学领域辟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 ~ I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將注意力固看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硏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0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爰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T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 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呈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 并看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I960 ~ 1989)这個时间段硏究者们将目光到了 "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T司,就巴空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 年,德国人Barbara Lea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1983年雇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45 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岀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诃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 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硏究:发展情绪智力启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七淅山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I以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 ~ 1995)1989年,斯坦利•格林斯潘普提出了f 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 ~ 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S啲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 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 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硏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走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最新)
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领域、实证研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主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愿,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黄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诉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政策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目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乔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网络参与对******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愿;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冲击等.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朱坤则指出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体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邵杰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研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参与――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研究与改善.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研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出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出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研究要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研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2.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3.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2).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农业经济,2013(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08(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责任编辑:兰卡)【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定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引入******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8)03-0073-05一、引言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心有余悸.2017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1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暴利.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的市场操纵,都是同时利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机和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以期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有关股票市场操纵研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别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低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途径Benabou R,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出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rama D G等(2017)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会操纵股价.BagnoliM,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 S[ 2 ]研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操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的、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 C,Putni?諪?觢 T J[ 3 ]研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股票最有可能被操纵,且在期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 4 ]研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量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出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Z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利影响.Eva 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研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外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研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务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 9 ]认为持有特定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作期之后表现为低流动性[ 10 ].Aggarwal R,Wu G J[ 11 ]研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I,Guembel A(2008)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进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I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比如,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出“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达,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量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r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出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12).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量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接经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出了她之后全力研究的“情绪劳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量跟进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霞,2010).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员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剂”(马向真,王章莹,2012).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全球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研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词、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12).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笔者将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1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将注意力固着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研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爱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一词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量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并着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1960~1989)这個时间段,研究者们将目光到了“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一词,就已经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年,德国人Barbara Leu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 》;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出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比斯利,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似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1995)1989年, 斯坦利·格林斯潘曾提出了一个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研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开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
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开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开展现状分析。
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
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立、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平安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立,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立、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那么?、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表达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
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也存在写缺乏与缺陷。
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
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
新网络授课教育文献综述范文通用5篇
网络授课教育文献综述范文通用5篇5网络授课教育文献综述范文第一篇一、引言叛逆心理是不健康的一种心理,如果家长、教师方面不能及时给予矫正,将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目前我国教育专家、学者们针对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一般都是从家长、老师们转变思想,耐心与青少年沟通以及加强社会文化现象方面着手的。
而社会文化现象方面到底怎么去引导,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方法,而社会引导这一方面在我看来,恰恰与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所做的引导起着一样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矫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这条道路,依然很漫长。
二、正文(一)叛逆心理的概念至今为止,关于叛逆心理这个定义还没有一个唯一的概念。
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叛逆心理的界定: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叛逆心理的表现通常学者们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有2个主要方面在变化。
一个是从生理方面;另一个是在心理方面。
对于生理方面学者们一致都认为孩子在身体结构上在发育;心理上,青少年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认和理解时,常常表现为任性和耍小脾气,常常采用怀疑的眼光和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事物。
更严重者常常无视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甚至用传播负能量来扰乱周围人的思维和态度,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叛逆心理的危害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绝大部分学者对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
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导致其产生对抗社会、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甚至会进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
也有无数案例也证明了严重逆反心理的危害。
如社会上多发的离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四)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对于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以下几种。
1、自身原因。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育时期脑功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发展也也越来越迅速。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信息传播、媒体效应、公共关系、传播技术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研究现状1. 传播学理论研究在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对于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接受、解码等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
传播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模型向新兴模型的转变,从最初的传播模式到现在的互动传播模式,不断拓展了研究的视野。
例如,符号互动论、媒介依赖理论、认知加工理论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媒体效应研究媒体效应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揭示了媒体对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的影响机制。
媒体效应研究涉及到媒体暴力、媒体素养、媒体素养等多个方面,对于媒体的角色和责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 新媒体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传播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热点。
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也为传播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传播研究涉及到网络舆情、数字营销、网络社交等多个方面,对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4. 跨文化传播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传播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者们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和规律,探讨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和机遇。
跨文化传播研究涉及到文化认同、文化冲突、文化交融等多个方面,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趋势1. 多方法论研究未来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多方法论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需要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多元化的研究框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传播现象和规律,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引言和文献综述
引言和文献综述引言和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言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背景,以及该领域的相关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文献综述则是回顾和分析与论文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
在引言中,作者需要简要介绍论文的主题和背景,阐述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同时,作者还需要概括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目的。
文献综述是回顾和分析与论文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的过程。
作者需要广泛查阅和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
在文献综述中,作者需要阐述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目的。
通过引言和文献综述,作者可以向读者展示其对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和对已有研究的批判性思考。
同时,也可以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为后续的讨论和分析打下基础。
以下是一个引言和文献综述的例子: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以信息分享、社交互动和用户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社交平台。
在过去的几年里,社交媒体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因此,研究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综述: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在线公告板和聊天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期的社交媒体平台以信息分享和社交互动为主要特征,如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
这些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发布和分享个人动态、照片和视频等功能,同时也支持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政治家和政府机构开始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企业开始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民间组织和公民团体也开始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和动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文化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成为信息网络时代人类文化演进的一种新形态,引起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日趋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
本文尝试对目前网络文化研究所集中的网络文化概念、网络文化特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网络文化产业研究这几个领域进行系统回顾和文献梳理。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文化文献综述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
鉴于此,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也显得愈发重要。
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展,从而使得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相关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
一、网络文化概念研究“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学术史上最复杂的术语之一,对文化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
网络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对网络文化的界定自然也是有所差异。
“网络文化”是什么?这一问题因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视角而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当前,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主要由以下几种:1、从网络本身的技术特性出发,强调网络这一载体,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对网络文化的一种狭义理解。
例如,李仁武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
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2。
尹韵公也认为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3。
1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匡文波.《论网络文化》,《图书馆》,1999,(2)。
3尹韵公.《论网络文化》,《新闻与写作》,2007(5)。
2、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身出发,侧重强调网络文化的文学意义,研究网络时代文化范式的变迁。
黄华新、顾坚勇立足文化研究特别是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剖析网络技术发展的而历史,对网络文化本身的发展过程进行探讨,认为网络文化是一个分布很广的、松散的、准合法的、选择性的、队里的亚文化复合体,可分成视觉技术、边缘科学、先锋艺术、大众文化等主要领域。
网络文化本身的产出和发展实质是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范式转型过程4。
3、从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出发,关注网络技术与文化实践的辩证关系及其互动规律。
前两者都是单纯的从技术或是文化单方面对网络文化进行研究,将两者割裂开来。
而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一网络媒体为依托的文化形态,同时包含技术与文化要素。
何明升指出,由生产力性质所决定的工具与文化形态之间呈现出特定的对应关系。
人类历史上每一项划时代的重大技术进步,都会带来工具的质的飞跃,并将其转化为文化形态的演进;而一定文化形态的确立,又会加强和固化相应工具的主导地位5。
徐世甫也指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网络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的最新联姻。
它通过网话文的拆解与变形,大众文化身份的置换和颠覆,演绎着文化多元与精神自由,形成了新世纪的后新文化运动。
网络文化是因网络媒体发展而产生的文化新形态,它的出现首先依赖网络技术的生成和发展,其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再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产生重要影响。
人们在受网络文化影响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构建和创造着网络文化,促进网络文化的不断更新。
因此,网络文化更多,而且越来越是科技和人文共同塑造的结果。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研究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后生的新型文化,具有与传统形态文化明显的差异。
网络文化的特征更多的是由于其依托载体——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的的性质决定的。
1、虚拟性。
网络文化主要存在于网络生活中,而网络空间首先是一个虚拟空间。
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人本身的身份就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他们的话语、行为的真实性都无法考察,网络中形成的各种互动关系,如果不实现于现实生活,永远都将是一种匿名的、不确定的虚拟关系。
因此,在网络这种虚幻空间中形成的网络文化同样带有虚拟性。
2、超时空性。
现实文化的发生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对照,而网络文化不再受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网络创造的是一个广阔的、无国界、无时间概念的虚拟空间,不用遵循4黄华新,顾坚勇.《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
5何明升. 《网络文化的工具性因缘及其多样化共享问题—兼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学理依据》,《哲学研究》,2010(12)。
传统的物理时空概念,时间和空间可以表现出同步性和倒退性,从而形成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
这种超时空性使得网络文化可以随时、随地交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共享和更快的传播。
3、内容广泛性。
网络技术使得信息分享和交流不受时间和地狱的限制,实现全球性的互动模式。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台联网计算机与整个世界、与所有的网络用户进行交往。
随着交往层面的急剧扩大、交往层析的增多,交往的内容日益丰富6。
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到月亮、健康、美食、休闲等等,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
4、开放自主性。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除了极个别极端言论可能会受到网络管理者的屏蔽和删除之外,大部分的信息交流都是开放和自主的。
每一位网民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进行创作和评价,充分享受言论自由,真实反映自我的主观想法。
因此,网络文化表现出极高的开放、独立与自主性。
5、功能多样性。
网络文化及信息传播与吸收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现代通读功能、娱乐欣赏功能于一体,这种功能的多样性是传统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每一个网络用户既是外界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自我信息的创造者,这一功能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这几年体现得尤为突出。
三、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也随着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有研究认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应同时从价值导向层面、制度规范层面和技术层面进行建设和管理。
1、在价值导向层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徐仲伟指出,要警惕网络文化发展中的非意识形态化倾向。
他批驳了信息说、文化说、审美说、技术说和休闲说等将网络文化“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认为网络文化的建设应坚持以下主题,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同时,网络文化的发展还要处理好以下关系,即在坚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主题的前提下,重视网络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处理好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题把握与网络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关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处理好网络文化建设的传统性与时代性关系;在网络文化主题把握的技术问题上,要处理好借鉴学习与自主创新的关系7。
6杨晓辉.《对网络文化基本理论的的几点认识》,《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
7徐仲伟.《论我国网络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倾向与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题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制度规范层面,坚持网络法制建设网络道德建设相结合。
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至今,我国已先后制定了27部法律、法规和规章,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网络立法仍然不够完善。
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不是简单地立法就能解决的,从而提出了网络法制建设的同时依靠道德建设来维护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胡长生、黄勇认为,要不断完善网络管理与技术水平,加强涉网的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建设监管机制,尤其应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形成网络监管机制与网络施教机制相结合的网络舆论机制8。
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网络秩序的维持离不开人们的自觉与自律。
网络伦理文化也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代波认为,作为以自觉、自省、自律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儒家文化传统是建构网络伦理的重要资源。
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重要资源来建构网络伦理,更容易引起国人的共鸣,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技术保障层面,要加强网络化、数字化建设。
龙鸣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在技术上要做到提高网络文化的汉化程度,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顶级服务器,拓展我国信息的辐射空间,增强我国网络文化的内外影响力;尽力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袭;积极开辟网络法规教育网站和健康的文化教育网站,引导网民自觉遵守网络法规,正确选择和运用网络文化知识;建立政府网站和企业网站,公开政府事务与企业承诺,改善党和政府形象9。
四、网络文化产业研究随着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也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兴起。
陆地等人编著的《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网络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新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甚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我国也已经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网络文化产业被认为包括两个方面10,一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例如各种报刊、杂志都具有了电子报、电子杂志的新形式。
这种仅是呈现方式上的不同,而内容等则与传统形式一致;二是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形式和内容都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产业。
目前关于什么是网络文化产业,学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宋奇慧认为“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外延比较广泛的概念,是网络产业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与内容产业的跨越和(7)。
8胡长生,黄勇.《论网络文化的旨趣及其治理》,《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05。
9龙鸣.《网络文化与精神文明》,《齐鲁学刊》,2004.02。
10曹学娜.《网络文化研究综述》,《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02。
融合发展的产物……可以包括网络出版、网络新闻、网络广告、网络教育、网络旅游等诸多网络与文化结合的行业,但是当今中国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依然是网络游戏产业。
一般采用的概念则是2003年文化部在中国文化报刊登《迎接信息文化产业的崛起——CI产业宣言》一文中关于网络文化产业的论述:网络文化产业是CI产业的子概念,网络文化产业强调文化内容,主要包含音乐、电影、游戏、动画和书籍等文化娱乐内容。
文化和产业形成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分别是具有规模可观的受众群、可创造可观的利润、形成产业模式。
网络文化产业的受众群形成表示网络文化这一产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具有生存、发展和获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