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语文最新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考试题型
一、单选二、多选三、默写四、经典作品赏析五、论述(六选三)
n 语文复习提纲
一、《诗经》
(1)对诗经的认识(p1);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500余年间的诗歌305篇。
2、表现手法:风、雅、颂
风:包括十五《国风》,有160篇,指土风歌谣,是各地民歌;
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贵族宴饮、享乐的音乐,是被视为典范的音乐,即为正声;
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共40篇,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3、诗之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手法;
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手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4、《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传统。
(2)有关意境的理论(p297-298);
意境:意(情、志、理)与境(物象、环境、景物)的互相渗透、和谐统一,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充满情感活动的审美空间。是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意象组合而呈现出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氛围、一种画面、一种情调、一种韵味;意象:泛化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和语象的泛称,相当于“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具有个别的、局部的意义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意境创造的三大规律: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神形兼备
情景交融: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核心元素,情中含景,敬重含情,情景必须相融相化
虚实相生:“实”是可视可感的具体事物、环境;“虚”是隐藏在“实”后面的情思意念。虚实相生一方面要化虚为实,使人的心态物化,将无形的情思用有形的景象来表现。另一方面要以实生虚,托物言志,化景物为情思。
形神兼备:意境是神与形的统一体。形:指人和物的外在形式,神:指人和物的品格、精神、风骨等本质特征。
(3)背诵《诗经&黍离》。
二、《老子四章》
(1)把握“道”的性质:宇宙本体、自然无为(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去人为的干涉)、辩证、璞(没有经过外界雕饰的)。P5
三、《论语四则》
(1)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礼;P6-7
(2)礼的多元内涵(p319);礼本义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早在周代,便已经产生“规范”、“礼治”的引审义。春秋时代,儒家高度推崇礼,以“克己复礼”的思想旗帜,与墨、道家等展开热烈争鸣。汉代以后,统治阶级最终选择儒学作
为理论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学对周礼的推崇由一家一派的学术倾向转变为全社会的文化倾向。汉儒全身心地发掘、整理先贤著作、思想,对“礼”做出了更明晰的阐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成为判定社会成员一切言行是否适宜的统一尺度。礼作为全体成员都自觉自愿受其制约的行为规范,其可接受性基础在于,礼并非社会强加给人的外在的规章法则,而是切合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的内在情感满足方式。
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信条被具体化为从治国理家,求道问学一直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精细守则。
(3)礼的性质;(礼的本质:等级)
(4)如何理解仁与礼的关系;(仁是道德要求,礼是行为手段;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克己复礼即为仁;)
(5)背诵《论语四则》。
四、《春江花月夜》 P8
(1)诗歌主题:男女相思。(大背景、宇宙(人生)思考、相思);
(2)体现哲理思亲的诗句;
(3)背诵此文。
五、《长恨歌》
(1)人物形象。唐明皇前后期的变化,杨贵妃前后形象的差异;
(2)“道士寻妃”“仙山寄词”的情节作用:使情节完善,突出杨贵妃形象(忠贞不渝),凸显主题(由政治事件向爱情诗转移);
(3)背诵此文。
六、《超然台记》
(1)全文主旨,带给我们什么思考与启示。
文章的主旨:游于物之外就无往而不乐
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浮沉,却始终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对生活始终持一种乐观、旷达的态度。人生在世,难免有苦恼、失败和困顿。身处逆境或遭遇不幸,人如果不善于自我解脱,没有一点旷达的胸怀,难免会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而苏轼在他的词作中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如何对待和处理人生问题,尤其是逆境和困境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永久的丰碑。
七、《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1)有关知音的故事:(除本文外,还有羊角哀和左伯桃(百度百科网址:/view/1405441.htm);荆轲与高渐离;陆抗跟羊祜;管仲和鲍叔;上述知音故事/z/q146366277.htm);(2)知音的文化内涵。(儒家文化(超越等级身份);道家文化(代赡双亲,以琴交友))。
八、《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1)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是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P11
(2)主人公悲剧人物形象(p295-296)。(典型的环境+典型的情节=典型人物+人物描写=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情节:第一次借粮是全村吃了3天的清水煮萝卜“为了李家寨男女老少的生计李铜钟拖着沉重的假腿伴随着咯吱咯吱的声音去公社借粮”,第二次借粮是全村人眼看着就要断粮把榆树皮吃光的时候,“你把帽子给我”李铜钟沉声说到:“只要反右倾能反出粮食,反出吃的,这右倾帽子我戴一万年。”回来的时候他晕倒在了好汉坡,他很想永远这样躺下去,不再起来,可是他想起来还有几百号
人在等着他,于是他吞了几口雪挣扎着爬了起来。
作者将在极左年代里,那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敢于直言、敢于批评错误路线、敢于为人民请命,甚至为此牺牲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和生命的人的优秀品质,集中的放在了李铜钟的身上。
1、吹牛浮夸和春荒的典型环境、提示了李铜钟悲剧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这个社会环境与大雪纷飞的自然环境一起,对李铜钟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李铜钟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展开步步升华,他的为人、为“官”、无不具有悲剧色彩。
九、《白色鸟》
(1)诗化小说的特征(不重情节,追求画面、意境、氛围、感觉);P12 (2)你自己是否认同诗化小说的审美追求,并说出理由。P12
何立伟的小说《白色鸟》具体分析散文化小说的审美追求:
一、清新灵动的诗意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文本首先是作为语言符号存在的,小说文体的秘密在于对语言的创造性地应用,作家借助他对语言的创造性应用,将他的情感体验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十、《听听那冷雨》
(1)本文写作背景:
文革后期(1974年),两岸完全隔离;
本文写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25年背井离乡的经历积淀成了悠远而无法割舍的故土情思,在这篇文章里他将满腔的乡愁,放置到宏阔的文化和历史空间来抒发,是热情显得深沉。文章以“听雨”为线索,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的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孓然一身独行的游子形象,委婉地表达出漂泊异乡着浓郁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表现出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故土情结和中国意识。
(2)为甚说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种文化乡愁。(象征手法,刻画出对祖国深深热爱的游子形象);
(3)本文在艺术上的特征。(句式长短错落、双声语韵、通感、相声)。
首先,有抒情主人公与作品的整个氛围营造了一个悠远深广、迷离温馨的思乡意境。通过雨中悠远的情思,作家吧对少年生活的回忆、中国大陆古老的文明、古诗画的意境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诸多感受汇集在一起,唱出一曲委婉悠长的歌。其次,联想绮丽而自然多变,P14
十一、《文化视角中的中国文学精神》
(1)三个方面:
1、崇尚自然,关注生命;
2、热爱祖国,关注民生;
3、珍视真情,关注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