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类型学一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类型学一
尹达(刘耀):《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 析》,《新石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55年。
夏鼐:《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修 订》,《考古学论文集》1961年。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 《陕西省宝鸡县斗鸡台发掘所得瓦鬲的研究》 (1941)及《瓦鬲的研究》(1948),《苏秉 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
绝对年代:在历史上可以确定的具体年代。 (Absolute Chronology)
相对年代:不能确定具体年代,而仅能比较 和推定先后时序。
(Relative Chronology )
1、绝对年代的研究方法 2、相对年代的研究方法 (1)地层学(Stratigraphy ) 就遗迹本身的特点来说 相对准确 就遗物的特点来说 可能有偏差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北平。
袋足
折足
矮脚
锥形脚袋足

Aa、Ab、Ac、Ad、Ae
Ca、Cb、Cc、
在中国考古学史上,苏秉琦第一次明确地使用 双重或三重符号来表述同类不同型(亚型)。
蒙特留斯(Oscar Montelius) (1843~1921)
瑞典人·瑞典国立博物院院长
《东方和欧洲古代文化诸时期》
(1903)
1937年滕固将该书的第一卷 《方法论》译成中文名为
《先史考古学方法论》
该书中将“类型学”译为“古物体 质学”
20世纪30—60年代中国类型学研究举例
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 一》,《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1959年。
苏秉琦(1909—199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34)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 (1934—19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49)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始人 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考古学》第二章 田野考古

《考古学》第二章  田野考古

探孔的布置 普探:梅花式布孔、探孔密度大,更易发现大型建筑址或大型墓葬 重点钻探: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加大布孔的密度 钻探记录:文字、表格、图纸
编号;填写钻探记录表;绘制钻探图
1.梅花式布孔 2.井字形布孔 3.十字形布孔及墓 葬“卡边” 4.房址钻探的平剖 面图
二、物探方法 原理:利用了考古遗存能改变所在区域土壤的物理、化学结构,使土 壤的物理性质出现异常现象这一特点 程序:资料收集;工作设计;现场探查;对资料进行解释和分析 电阻率法:通过探测遗迹、遗物与周围土壤的电阻差异,来确定目标 物的深度、范围和形状
三、化探方法:汞测试法,通过测试汞元素的化学异常来寻找地下遗迹 1981年对秦始皇陵封土的测试 四、勘探资料的整理:各种记录资料以及部分实物资料
再次或多次调查
考古实习调查,考古调查培训班等一般都采用常规的地面踏查
程序和方法: 准备工作: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工具;分组;拟订路线和重点;获取
文物部门支持
实地调查:口勤、眼勤、腿勤、手勤
沟渠、田埂、小路、梯田断面、河岸向阳高地、
河流二三级阶地、平地高起的冈地或台墩等
就分布范围、堆积状况、所在位置、地理环境、
一、常规勘探 考古钻探(或铲探) “洛阳铲”
辨别土质、土色和结构,判断地下遗迹和地层堆积的性质及分布状况 生土:纯净自然土层,堆积深厚,钻探时应尽量探到生土为止 灰土:有机物腐殖质和生活垃圾及灰烬,土质松软,往往包含各种遗物 夯土、路土和居住:土质比灰土坚硬,夯土和路土都会分层
夯土较厚,路土由硬而薄的土层构成
偃师二里头遗址两种分布范围对比图
四、调查资料的整理 包括遗存资料和记录资料两大类 三个基本任务:系统整理、分析研究和编写报告 (一)实物资料的整理: 检查与核实:清污、拼对和修复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地层学一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地层学一

3、叠压与打破
叠压:是指在一种堆积的表面形成另一 种堆积的现象。
打破:是指一种堆积在形成过程中破坏 了原有堆积的现象。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2006)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2006)
4、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是指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所处 的特定位置。
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 或打破关系。
安特生(Andersson.J.):
瑞典人·中国北洋政府顾问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引进者
1923—1924年 在青海洮河、湟 水进行考古调查
和发掘。
仰韶 文化
1921年 发掘 河南渑池仰 韶村遗址。
1925年安特生发表了《甘肃考古记》一书,将甘肃、 青海地区的远古文化分成六期,其中:
早:齐家(黑、灰陶) 晚: 仰韶(彩陶)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
研究确定考古学遗存的时 空关系的地层学与类型学, 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如果把近代考古学比喻为一 部车子的话,地层学和类型 学则是这车子的两轮。
——张忠培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5期。
《田野考古学》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理论
第一节 地层学
在实际运用地层学的过程当中,主要有两 个任务。 第一,区分堆积:依土质土色 第二,判断堆积的早晚:依靠叠压、打 破关系。
一、地层学的定义、任务及相关术语
(三)、地层学的相关术语
1. 堆积 2. 单位 3. 叠压与打破 4. 层位与层位关系
1. 堆积:
由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 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 堆积。
在表示层位关系时,一般使用“→”来表 示叠压或打破关系。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T88北壁剖面

《田野考古学》教学大纲

《田野考古学》教学大纲
第二节:
田野考古绘图
田野考古绘图的分类
田野发掘绘图的一般要求
田野工作绘图的主要方法
常见遗迹图错误分析
第三节:
出土器物绘图
主要方法
第九章
田野考古摄影
(3学时)
第一节:绪论
如何学好摄影技术
第二节:
田野考古摄影
拍摄的基本过程
拍摄的设备
用光
野外摄影画面的处理
野外考古细目摄影
第三节:文物摄影
文物摄影基础
第十章
一、编写考古报告的意义
二、编写考古报告的要求
第二节:报告种类、形式和体例
一、报告的种类
二、报告的形式
三、报告的体例
第三节:编写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一、报告编写方法和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
第十二章
实践教学(实习)设计与要求(4学时)
第一节:
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实习)设计
一、《田野考古学》课程总体设计
二、田野考古实习环节
二、发掘:揭露堆积
第四节:搜集与采样
一、收集:按单位收集
二、采样:采样方法
第五节:记录与资料
一、探方日记要点
二、探方发掘记录
三、遗迹发掘记录
四、数字化信息处理系统
第五章
墓葬发掘
(4学时)
第一节:墓葬发掘的一般方法
一、发掘封土
二、确定层位关系和墓的平面范围
三、挖填土
四、清理葬具
五、清理骨架
六、清理随葬品
一、专业素质的要求
二、行业部门的要求
三、培养单位的要求
第四节:
田野考古学内容
一、知识内容
二、课程结构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理论
(8学时)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调查和发掘:这是田野考古学的核心工作。

考古学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如航空照相、卫星照相、磁力探察、地抗力探察等,来发现遗迹和遗物。

2. 测量和制图:利用红外线摄影和其他各种特殊摄影技术进行测量和制图,以获取遗迹和遗物的准确位置和分布信息。

3. 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发掘出的遗迹和遗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情况,包括生产技术、社会组织、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等方面。

4. 综合和归纳:将各个遗址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和归纳,以全面了解该地区或该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脉络。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实地考察、比较研究、模拟实验等,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准确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历史提供可靠的依据。

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

一、田野考古调查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发现遗迹、遗址、遗物的重要途径之一。

具体来说田野考古调查即了解一个地区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分布的基本状况(古建筑、古城址、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碑刻等),为文物部门保护、管理、研究提供依据。

通过调查了解一种考古学文化或某类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供资料与信息(空间分布、自然环境、与其他相邻文化的关系等)。

通过调查,了解一个遗址的人类文化遗存分布状况(分布范围、中心区、居住区、墓葬区、堆积厚度与层次等),为正式考古发掘做好准备。

田野考古调查的主要形式▪普查。

普查是对某一地区现存的所有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普遍性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一切可见的地上和地下的文化遗存。

目的在于掌握本地区的文化遗存的基本情况,建立档案资料,为制定文武保护措施和科学研究提供条件。

▪▪▪复查。

复查是建立在过去调查或普查的基础上的有重点、有目的的再次或多次调查。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遗存的文化内涵、性质、时代、研究价值等。

▪▪▪专题调查。

专题调查是为了解决某一学术课题而进行的专门目的的调查。

这种调查也一般是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田野考古调查的一般方法一、踏查。

即实地步行调查。

通过观察冲沟断崖或村民取土处曝露出的底层及遗迹、遗物,了解遗址文化层堆积、保保存情况和文化属性、时代等。

踏查应注意遗址的范围及周边均需跑到;应尽可能多地采收各类遗物标本;应尽可能详细地作好各种文字、图表、影像记录。

二、钻探。

在地面遗迹露头不多或不足以了解有关地下埋藏情况时,配合以钻探的方法进一步了解。

钻探时,首先要在确定钻探的区域或部位规划布设探孔,并确定布孔的方法,绘制布孔平面图,常用的布孔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梅花点式布孔法:一般每平方米5孔,适用于大面积地下遗存的了解,如遗址、墓地的范围和墓位等。

▪▪▪井字形布孔法:相当于打两条十交叉探沟。

主要用于了解遗址的纵横不同深度的堆积情况。

田野考古知识点总结

田野考古知识点总结

田野考古知识点总结1. 考古学基本概念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的实物资料进行的科学研究,是人类了解自身文明和历史的一门学科。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指在考古学活动中,对遗址、遗迹进行实地调查和发掘的一门实践性学科。

田野考古学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测量、发掘、文物保护和资料整理等方面的内容。

2. 田野调查的意义田野考古的第一步是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对古代遗址、遗迹的实地考察与勘查。

田野考古的调查工作对于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各种文化遗迹的调查研究,可以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

3. 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是田野考古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考古地层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的沉积历史、古地貌、古环境和古生态等重要信息。

这对于探究古代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考古遗址的发掘在田野考古学中,发掘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可以获取大量的实物资料,如陶器、石器、骨器、金属器等,这些实物资料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依据。

同时,通过对发掘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探讨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重要问题。

5. 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在田野考古工作中,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保护文物不仅是对古代文明和历史的尊重,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同时,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保障考古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6. 田野考古学的方法和技术田野考古学采用了许多现代科学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化学分析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数据。

7. 田野考古学与当代社会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也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考古学中的田野调查和发掘方法

考古学中的田野调查和发掘方法

考古学中的田野调查和发掘方法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对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研究以了解人类历史、文化和环境的学科。

而在考古学的研究中,田野调查和发掘是两个重要的方法,它们为考古学家提供了获取古代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详细介绍考古学中的田野调查和发掘方法。

一、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考古学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它是指对潜在的遗址进行系统的地表勘查,以确定其潜在的考古学价值。

田野调查的目的是发现并记录所有可能的考古遗址,以便后续的发掘工作。

田野调查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规划与准备:在进行田野调查之前,考古学家需要进行充分的规划和准备工作。

这包括确定调查区域的边界、研究历史地理学和文献资料等。

2. 邻近环境调查:在实地调查之前,研究人员需要对调查区域的邻近环境进行调查。

这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该区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指导后续的调查工作。

3. 地表勘查:地表勘查是田野调查的核心工作。

通过实地踏勘,考古学家可以发现地表的关键线索,如人工遗迹、出土文物或构筑物。

他们还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帮助记录和分析这些发现。

4. 考古调查报告:田野调查结束后,考古学家需要撰写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

这份报告应该包括调查区域的地理位置、发现的遗址类型和数量,以及地表勘查中的样本数据等信息。

这份报告将为后续的发掘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发掘方法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古学家可以选择对具有潜在价值的遗址进行发掘工作。

发掘是考古学的核心环节,通过对考古遗址的系统挖掘,可以获取大量的文化遗存并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

发掘工作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设计挖掘方案:在进行发掘之前,考古学家需要制定详细的挖掘方案。

这包括确定挖掘的目标、采样数量和采样方式,以及使用的工具和技术等。

2. 试掘与勘探性发掘:为了了解遗址的结构和走向,研究人员通常会进行试掘和勘探性发掘。

这些工作可以帮助他们确定主要发掘区域,并收集初步的文化遗存样本。

3. 系统发掘:在确定发掘区域后,考古学家会进行系统的挖掘工作。

田野考古学2考古层位学

田野考古学2考古层位学
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 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 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 自然堆积层
地层:考古上把生土层、 地层:考古上把生土层、熟土层和间
歇层统称为“地层” 歇层统称为“地层”
单位
一个地层堆积或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 被称为一个单位。 被称为一个单位。 它是考古学中最常用的一个代表时间和空 间的量。(也可以定义为按土质土色不能 再分的一个堆积) 再分的一个堆积)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关于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 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 的学说。 的学说。
一、地层学的中国化历程
大体 脉络: 脉络:
20年代的水平深度发掘 20年代的水平深度发掘 31年后的土质土色发掘 31年后的土质土色发掘 曾一度流行的文化期划分层位方法 现在越划越细的趋势
1931年,梁思永主持安阳 1931年,梁思永主持安阳 后冈遗址的发掘,摒弃了西 方的水平层位法,按土质土 方的水平层位法,按土质土 色划分地层。发现和确认了 色划分地层。发现和确认了 仰韶、龙山和商代三个时期 仰韶、龙山和商代三个时期 堆积相互叠压的层位关系。 从此,按土质土色划分地层 成为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基本 准则。实践证明,这一准则 是非常正确的。
1、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陈星灿: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1895-1949》 第二章第四节、 1895-1949》,第二章第四节、第三章第三 第四章第三节,生活·读书· 节、第四章第三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1997年 店,1997年。 2、孙祖初:《考古地层学的中国化历程》, 孙祖初: 考古地层学的中国化历程》 青果集》 知识出版社,1998年 《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 3、刘斌、张婷:《建国后考古地层学的发 刘斌、张婷: 文博》2003年 展》,《文博》2003年3期。

田野考古面试专业知识

田野考古面试专业知识

田野考古面试专业知识一、引言田野考古是考古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考古遗址进行现场调查、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演变过程。

田野考古面试是考核考古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田野考古面试中常见的专业知识要点。

二、田野考古基础知识1.考古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人类活动留下的遗存(如遗址、遗迹、文物等)和相关的文献资料。

2.田野考古的目的和意义:田野考古是通过实地勘察和发掘,获得文化遗存的实物资料,为研究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提供依据和证据。

3.田野考古的步骤和方法:田野考古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发掘、记录和研究四个步骤。

其中,实地调查是了解考古地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相关文献资料;发掘是对遗址进行系统的清理、剖面观察和文物的发掘和保存;记录是对考古过程和发现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研究是在发掘和记录的基础上,对考古资料进行分析、分类和解释。

三、田野考古技术1.地理调查技术:包括地形地貌的测量和绘制、航空摄影和遥感技术、地质勘查等,旨在了解考古地点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

2.遗址发掘技术:包括剖面观察、文物挖掘和保存、样品采集和分析等,旨在获取遗址的空间结构和文化遗存的实物资料。

3.文物鉴定与保护技术:包括文物的分类、鉴定和研究,以及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技术,旨在保护和利用考古发现的文物。

4.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包括对考古遗址周围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四、田野考古常见问题1.田野调查中如何确定考古地点的选择?答:可以通过文献研究、历史地理资料和现场勘察等方式确定考古地点的选择。

2.发掘过程中如何处理文物保护与挖掘速度之间的矛盾?答: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挖掘人员和改进挖掘技术,保证挖掘速度的同时,尽量避免文物的破坏。

3.如何进行遗址的剖面观察和记录?答:可以通过测绘和摄影等方式记录遗址的剖面和构造特征,并结合文字描述进行详细记录。

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4、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于不同的 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 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首先,地层堆积不是水平的,因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 低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都一样厚。
其次,自然力的作用有时可以 使地层堆积发生局部的位移。
再次,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 后期堆积的特点。





A
B
A
B
C
A
B
期式




















三、类型学的应用 1、以地层学为基础的类型学研究
将地层学和类型学结合到一起 进行研究。
研究举例
M1
M2
M3与M4不存在叠压打破关系
M1出土器物 M2出土器物
由于M1 M2,可进一步将刀和碗分 式:
将A型刀分两式,I式单孔,II式双孔; 将B型刀分两式,I式单孔,II式双孔。 将碗分为两式,I式平底,II式圈足。
地层学的局限性
⑴ 没有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 堆积、层位关系完全相同的堆积, 地层学无法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 系。
⑵ 一种堆积的内部,往往也有其 形成的先后次序,但在堆积成分不 变的情况下,就很难再区分出更小 的层次。
⑶ 地层学所确定的只是堆积形成 的先后次序,因此,据之判定的遗 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 ,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本 身制造和使用的先后关系。
1
先设敞口和敛口为两个极端因素,那么直口便 为过渡型式。腹、底、纹饰同理:
颈部:(4—1—3—2)敛—敞 腹部:(4—1—3—2)矮—高 底部:(4—1—3—2)大—小 纹饰:(4—1—3—2)复杂—简单

考古田野调查基本方法

考古田野调查基本方法
• 3、龙山时期红陶几乎不见,纹饰以绳纹 (多饰于夹砂陶)、蓝纹(多饰于泥质陶) 为主。器形较多,主要以空三足器为主。
4、商周时期,主要观察鬲的 变化。商代陶色较纯(深灰色), 器形高胖,实足跟(足部)较高、 尖裆;周代陶色不纯,器形低矮, 部分器物饰扉棱,实足跟变短、平 裆,口径与底径相当。
• 四、采集遗物标本

地表散布的遗物要有选择地采集。遭受
破坏的遗迹要及时清理,或建议有关部门加
以保护。采集标本时,先对散布的大量遗物
进行大致记录,然后挑选重要者收集取回。
一般是小件完整器物全部收集,如石球、石
杵、石斧、石刀、陶环、陶刀、陶纺轮、骨
器、瓦当等。 陶器残片中应该选口沿、底部
、足等能识别器形的残片,或有重要纹饰、
成果,以便获得寻找各种遗迹和遗物的线索。
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等遥感资料,也能为考古 调查提供启示。

即便考古调查解决的问题有限,也可为发
掘工作做好准备。
• 调查时,队员最好间隔开(互相 最好保持在视线范围内),分头行动 ,以扩大调查面积。每天早上出发, 队长要将当天工作任务交代清楚,做 到人人心里有数。晚上最好住宿在一 起,汇总当天的收获和问题,交流经 验,商定第二天的具体路线。

• 7、有些地表遗物,有可能是从外地 移动过来的,要注意寻找原生地。
• 8、古墓葬一般分布在向阳背风的地 形环境(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风水宝地) 。地表一般会残有封土堆、墓碑、石像生 、石牌坊、石望柱等标志性物体。另外, 注意观察是否有盗洞,如有则注意观察及 采集盗洞周围散落的遗物。
• 三、深入了解遗存
制法痕迹等残片。采集遗物要按地点分别装
入标本袋,并附以标签,填写清楚采集地点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一、地层学定义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

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

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

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

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

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

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

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

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

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

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人们在地表活动,不仅形成地层堆积,还能留下居住的房子、储藏物品的窖穴、垃圾坑、水井、壕沟、墓葬、高台、城墙等。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的简介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的简介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的简介
冯恩学是中国考古学界的知名学者,他创立了田野考古学方法论,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所著的《田野考古学》一书,是一本重要的考古学理论著作,被誉为是田野考古学的'圣经'。

《田野考古学》一书首次提出了田野考古学的概念,即以田野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冯恩学认为,田野考古学要注重田野调查、发掘和考古发现的实证研究,强调通过对现场遗迹的勘察和研究,揭示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他还强调了田野考古学的地域性和实用性,认为田野考古学需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等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其价值。

冯恩学的田野考古学理论和方法论对中国考古学界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考古学从传统文献研究向实证研究的转型。

他的方法论对中国考古学界的现代化发展和国际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

总之,《田野考古学》一书是一本对中国考古学界影响深远的重
要著作,它为中国考古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 1 -。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

第一单元田野考古的基础理论10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田野考古学概说教学重点:田野考古学的界说、基本概念、工作的方式、基本程序;教学难点:遗存、遗物、遗迹的概念区别和正确使用;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教学内容:—、什么是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古代的实物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理于地下,有的则被水浸盖淹没;要使它们为人所知,为研究人类历史服务,就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观察、揭露、记录和搜集它们,还必须对得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把它们发表公布,供科研人员和公众利用;在考古学上对可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迹,把遗物和遗迹总称为遗存;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对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和自然地理资料,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骼等等;搜寻对象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艺术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微小的珠饰、籽种、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10~100微米的孢粉,都在搜寻之列;评价田野考古工作成绩大小,主要看通过野外和整理工作,对实际遗存抽取的可靠信息资料有多少;随着考古研究的日益深入,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考古收集的对象也在日益扩大;对遗存调查发掘、收集和整理方法直接影响抽取遗存资料信息的多少和资料科研价值的大小;在田野考古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工作;首先是实地考察研究,分析遗存与周围环境、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决定怎样揭露、记录什么、收集什么,而揭露、记录、搜集、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本身都是对遗存反复研究的过程;所以,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二、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其中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如调查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查;三、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田野考古工作过程—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告;四、田野考古人员的素质习题:1、解释遗迹、遗物、遗存有何不同2、判断下列各项那些是遗迹,那些是遗物柱洞、灰坑、房址、带铭文的铜鼎、石碑、地画、动物骨骼、人骨;3、田野考古工作分几个阶段4、田野考古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思考题:1、为什么说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2、为什么编写发掘报告也是田野考古工作参考文献: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二节田野考古简史教学重点:20世纪田野考古方法和技术的演变教学难点:田野考古方法变革与考古研究成果的互动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探索方法变革的重要性;教学内容:一、外国田野考古简史1、萌芽期15世纪末~18世纪末2、形成期19世纪3、发展期20世纪二、我国的田野考古简史古代对古迹的野外调查2、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3、田野考古的科学化4、田野考古的发展习题:1、为什么早年殷墟的发掘成为中国田野考古的摇篮2、推进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技术变革的重要人物有那些思考题:1、21世纪田野考古的技术和管理应该怎样发展参考文献:1、格林·丹尼尔着,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3、安志敏:梁思永先生和中国近代考古学,文物天地,1990年第1期;4、张光直、李光谟:李济考古论文集·殷墟发掘,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5、苏秉琦等:山西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公布,考古通讯,1956年第2期;6、安志敏:辉县发掘记——新中国考古的新起点,文物天地1990年第5期;7、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时期考古的新转折,北方文物,1991年第2期;8、张忠培:走近历史真实之道: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田野考古学简史

田野考古学简史

田野考古学简史一、引言田野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迹的学科,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本文将以人类视角,向读者描述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并展示其重要性和意义。

二、早期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文献和博物馆中的文物无法全面了解古代文明。

于是,他们开始深入田野,亲自进行考古发掘。

通过挖掘遗址,他们发现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从而揭示了人类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和进程。

三、田野考古学的方法田野考古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勘探、发掘、清理和分析。

首先,考古学家会通过地表勘探技术,寻找潜在的遗址。

然后,他们进行发掘工作,逐层地挖掘土壤,获取遗址中的文物和遗迹。

接下来,他们会对这些文物进行清理、记录和分类,以便进一步研究。

最后,考古学家会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解读,以还原古代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结构。

四、田野考古学的重要发现田野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田野考古学的努力,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遗址和文物,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陵和希腊的帕台农神庙。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人类历史的记忆,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田野考古学的意义田野考古学对于人类的认识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影响,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和谐。

此外,田野考古学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六、结语田野考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奥秘。

通过田野考古学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田野考古学的研究中,为人类的认识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一、地层学定义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

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

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

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

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

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

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

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

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

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

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人们在地表活动,不仅形成地层堆积,还能留下居住的房子、储藏物品的窖穴、垃圾坑、水井、壕沟、墓葬、高台、城墙等。

这些遗迹无论是挖在地下或是建筑于地上,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一个层面,坑沟之类遗迹开口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

不论沟穴类遗迹有多深,打破多少地层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类遗迹有多高,甚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

沟、坑、井、壕等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显然被打破者形成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A、打破关系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从事建造房屋和窑穴、挖坑取土、掘沟凿井、埋葬死者等各种活动,从而对原有的堆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一个经过较长时间居住的区域内,晚期的遗迹往往会破坏早期的文化层和遗迹,从而形成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打破关系。

因此,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别的遗迹的遗迹单位年代相对较晚,而被打破的遗迹单位年代相对较早,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又一个基本原则。

打破关系的表示形式有一定规律,因而也较易于辨认。

在一般情况下,较晚时期形成的遗迹的形状通常比较完整,而时代较早的遗迹或文化层往往容易受到破坏。

因此,在同一层面不同遗迹的口部的平面关系中,被打破的遗迹或文化层往往呈现不完整的残破状态,而打破者的形状一般比较完整和规则(晚的先闭合)。

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开口的部位并没有发现相互打破,而在下部却出现打破现象。

如口小底大的灰坑(通常所说的袋状灰坑)、墓葬和洞室、隧道等。

B、共时关系所谓共时关系,是指考古遗存中的遗迹之间(也包括文化堆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同时并存关系,并且这种共时关系通过分析后是可以确认的。

共时关系既适用于同一个聚落遗址,也适用于不同的聚落遗址。

考古遗存的共时关系是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研究多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随着聚落考古研究的展开,地层学中的共时关系的研究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其作用与地层学中的先后关系同等重要。

共存于一个活动地面上的遗迹是否具有共时关系,需要加以分析方能确定。

一般说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可能。

(1)、绝对共时,即遗迹之间是同时形成并同时废弃的。

这种情况要看对同时的界定,也就是说在什么样的时间尺度内可以算是同时,例如,是同一年、同一月、同一天,抑或是同一代人、同一文化期。

如果尺度宽一些,这种情况可能会较多,而如果尺度较小,则这种情况就可能比较少。

(2)、相对共时,即遗迹之间在一个相对宽泛的时间内具有共存关系。

在一个活动地面上的遗迹,它们不一定是同时形成的,也不必是同时废弃的,但相互之间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曾经同时存在。

这种情况可以认为是相对共时。

仔细分辨遗迹之间的这种相对共时关系,对于进一步开展聚落形态研究极度为重要。

(3)、属于不同时期。

尽管是在同一活动地面上的遗迹,但由于年代互不衔接而分属于不同的文化或不同的文化期,不属同时并存的聚落遗存。

这种现象在考古发掘中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如在早期人活动的地面上,后来人继续开展各种活动所形成的遗迹。

3、后期破坏可能毁掉早期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人类活动(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高、平整土地)和自然力作用(如长期风蚀水冲)能大面积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有这种破坏。

所以,现有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程中的地层少,现今开口层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同一层而时代可差近和远)。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文化层不一定是水平的。

在居住遗址中,各层文化堆积不一定是水平的。

人们通常都要在一个层次的表面进行活动,各种遗迹都会出现在这个活动面上,这个活动面可能是较为平整的,有时也可能是倾斜的,其上必定会有一些坑坑洼洼的现象。

形成这种不水平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如遗址处在丘陵坡地或坑洼不平的地面上、水土流失等,也有人为方面的因素,如当代的各种活动、后代人的破坏等。

因此,位于同一深度的遗存不一定属于同一层位,即地层层位和地层的绝对深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也是各国考古学逐渐成熟之后都摒弃了按水平层进行发掘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同时,即使出土遗物有精确的三维空间的位置关系,如果层位关系不清楚,也会造成混乱,如早年安特生在仰韶村的发掘中就是这样操作的。

另外,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地层堆积也不是水平的。

因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一样厚,地震会使地层错位,有大的地下空洞也会造成地层的局部塌陷,形成断层。

5、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

墙、台类遗迹的形成是一次堆积形成的,有的则有后来修补增建部分,尤其是城墙,多次修补面间隔时间又长。

坑沟之类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或废弃后才形成堆积。

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物没有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年代,有的遗迹建造、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

应特别注意三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积层次,而且不能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

在考古发掘中揭露的遗迹,从理论上讲都有形成、使用和废弃三个年代,这三个年代的具体延续时间,因性质的不同而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A、形成年代,从开始建造到最终完工再投入使用为止,这一期间是遗迹的形成年代。

不同性质的遗迹其形成年代有相当大的差别,如普通的房屋、墓葬等,其建造时间通常较短,可能需要几天或十几天,最长也不过几十天,一个简单的窖穴、灰坑可能短到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而大型的宫殿、陵墓等的建造时间则比较长,可能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

B、使用年代,从建成使用到废弃不用为止是遗迹的使用年代。

不同性质的遗迹的使用年代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如房屋、水井的使用时间一般较长,而窖穴等则可能较短,有的甚至是一次性的。

比较复杂的遗迹,在使用期间还往往伴随着修葺、改造和扩建增建等活动,因而会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不同时期的遗物出现在同一遗迹之中的现象,这是在研究遗迹的使用时间时需要加以考虑的。

C、废弃年代,从废弃不用到遗迹被填满为止是遗迹的废弃年代。

一般说来,在考古发掘中所清理出来的房屋基址、灰坑、水井、陶窑等遗迹,都是该遗迹废弃以后的形态。

而新建成的房屋和陶窑、刚挖好的水井和窑穴等,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外,是不会立即废弃掉的,在时间尺度上也有一定的伸缩性。

在连续居住区域内的废弃遗迹,可能在废弃后很短时间内就被填满或夷为平地,因此,这样的废弃堆积与遗迹的废弃时间是大体相同的。

有的情况下可能相差较大,如战争、瘟疫等原因造成遗迹的废弃,可能经过一定时间后才又有人来居住,并逐渐把它们填满,这种废弃堆积的时间就明显晚于遗迹的废弃时间。

由于废弃遗迹的填埋既有人为行为也有自然因素,所以在发掘时就应该予以注意并做出明确的判断。

6、晚期堆积可以出土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现晚期遗物。

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而晚期遗物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

晚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是早期制造的,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

一般说来,某一时期堆积包含有大量同期遗物,只有少量的前期遗物或不包含前期遗物。

但特殊情况下,晚期堆积也可能只包含早期遗物。

因此,当堆积年代确知,而要判断包含物年代时,只能确定全部包含物的年代下限,而不能确定上限。

当全部包含物年代确知,而要判定堆积年代时,只能根据包含物中最晚的年代判定堆积开始的年代上限,而不能确定其下限。

在这里注意,下层单位的遗物早于上层单位的遗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原因:1、局部会早晚颠倒。

2、时间相近的单位有晚期的单位延续早的文化因素。

三、关于层位关系问题层位和层位关系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确定层位关系,因此,现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

1、层位: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

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又被用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

2、层位关系层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

四、地层学的重要作用地层学是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为田野发掘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使田野发掘科学获得资料成为可能。

1、重要作用(1)、地层学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层位关系的(文化堆积)资料,为(每一个文化堆积单位)相对年代研究提供了坚实依据。

或地层学使发掘的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堆积层次得到科学展示,成为研究各文化遗存相对年代的坚实而科学的依据。

如梁思永在后岗发掘时,由于获得了仰韶、龙山、殷商文化的三叠层,即确定了三者的层位关系,才确定了三者前、中、后的相对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