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教案
燃烧与燃料教案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开始先通过有趣的化学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题。
然后播放火在历史上的应用,引起学生对火的注意与思考,调动学生对熟悉的燃烧的兴趣,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燃烧,让学生在回顾学过的燃烧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归纳燃烧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燃烧定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围绕燃烧,本节课的三个主要知识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都是先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让学生利用实验自己寻找答案,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感受探究的魅力。
本节课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理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初三化学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学案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变化,能列举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体会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复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加深对气体制备一般思路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燃烧的条件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应用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应用三、学习过程:(一)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学习活动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1)燃烧: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
○1;(2)燃烧的条件:○2;○3达到燃烧所需的(即)注意:①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②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不能改变;③有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 2Mg + CO22MgO + C(1)增大;2、促进燃烧的方法(2)增大。
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1)完全燃烧的条件氧气充足优点:热值高,无污染碳完全燃烧的方程:(2)不完全燃烧的条件氧气不足;缺点:污染环境浪费燃料碳不完全燃烧的方程式:注:①可燃物燃烧时伴随着发光、放热等现象,是化学变化;但有发光、放热等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电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②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有热量放出的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如在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也有热量放出,只是不易察觉,如铁生锈、食物腐烂等。
燃料燃烧不完全的危害:①热值低②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环境③浪费燃料4、灭火的方法(1)原理:破坏,使燃烧反应停止。
○1清除或使与其他物质隔离;(2)灭火的方法:○2隔绝;○3使温度降低到以下。
5、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化学爆炸: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爆炸类型:物理爆炸:由物理膨胀导致的爆炸;如:高压锅、热水瓶、工业锅炉等的爆炸核爆炸:原子核裂变引起的爆炸注意: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教案 (新版)鲁教版

《燃烧与燃料》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起点,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化石燃料燃烧得到二氧化碳,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循环、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辨证的分析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并且会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另外本节课是学生学完第六单元的复习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视频导入,借此复习燃烧的条件,总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复习燃烧条件及促进燃烧的方法,并让学生理解灭火原理。
2、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法,渗透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3、指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的构建知识网络。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构建知识网络
2.教学难点:运用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
(1)写出A处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2)C处的现象是,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D烧杯中(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
第3课时教案(复习第六单元)

授课日期:2012 年12 月25 日星期二第3 节课课型:复习姓名:周辉单位:姜屯中学课题: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课标要求:1、复习燃烧的概念,归纳所学知识中的放热反应。
2、复习燃烧的条件,归纳所学知识中的需要几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3、要求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归纳灭火的原理与方法,了解火灾自救的方法;并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推出促进燃烧的方法。
内容和学情分析:1、结合课本图1、2、3、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存和工农业生产的意义.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通常情况下燃烧的三个条件.3、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及常用的灭火方法等材料,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4、对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师演示实验,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展示燃烧和爆炸的有关图片,让学生识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学习建议:1、学习模式:其基本环节是:设疑与导入→实验与观察→思考与分析→归纳与结论→练习与反馈→小结与激励。
其特点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 用心观察生活,体会化石燃料的重要用途。
例如:生产、生活和医疗等方面应用的情景。
3.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及生成物的分析、小组讨论,总结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学习目标: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能科学的认识和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3、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难点:应用燃烧的知识解释相关的问题。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燃烧与生活[阅读与思考]:有这样一个故事:南极考察队去南极考察,在路上遇到了暴风雪,把火柴丢了。
鲁教版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1篇)

鲁教版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1篇)鲁教版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 1鲁教版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发生装置收集装置(1)装置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
(2)采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
(3)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法收集氢气,氢气应从进入。
(选“a”或“b”)。
(4)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该装置与另一个可选用装置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9.多彩的“碳”,多姿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
(1)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写出一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固定和利用二氧化碳的一个成功范例是:在高温高压下,CO2和NH3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生成水。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_________ _____。
(3)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
化石燃料有煤、_________ 和天然气,它们都属于_________ 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4)天然气中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右图装置进行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1)用装置A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长颈漏斗末端位于液面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将二氧化碳通入装置B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 ____。
【拓展提升】1.无色气体A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A溶于水可生成B,B能使石蕊溶液变红;B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A和C;A与灼热的黑色固体D反应,可生成无色气体E,E燃烧时火焰为蓝色,燃烧后生成A;将A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并生成白色沉淀F。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同步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同步教学设计)单元备课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需课时数6课时核心素养与课标分析“燃烧与灭火”教学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大概念,认识燃烧与灭火的本质是可燃物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构建化学变化的能量视角。
进行教学设计时,基于大概念结构化统整“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化燃料的利用”等单元内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以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为例,认识物质在自然界中可以相互转化及其对维持人类生活与生态平衡的意义。
主要内容学习化石燃料及其燃烧产物,了解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发生条件、灭火原理、防火和防爆炸的措施;知道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材分析本单元从是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站在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
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的进行,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化石燃料的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验室中怎样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有哪些主要性质?教材就此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站在比生活经验更高的层次上,更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
重点、难点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燃料的重要性和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3.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和性质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难点:1.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2.提高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教与学建议1.准备必要学具,如烧杯、玻璃棒、火柴、酒精、棉花、蜡烛、木条、铁架台等。
初中化学_燃烧与燃料 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燃烧的定义;认识燃烧所需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会应用燃烧的条件处理实际问题,知道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制取,性质和用途。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能说出三种化石燃料对人类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了解使用天然气、煤和石油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CO2、CO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碳单质、CO2、CO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难点:选取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思路。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自主探究】按照下表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填写相关内容,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总结出研究方法。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提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内容以及你还有哪些疑问。
燃烧与灭火燃料与燃烧物理性质:__________ _____二氧化碳化学性质: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实验室制法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氧化物验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物理性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一氧化碳用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合作探究】项目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分子碳的氧化物CO2CO项目氧气二氧化碳原料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原理装置图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为了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练习:下图分别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
八年级化学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复习教案 鲁教版五四学制

课题
燃烧与燃料
课型
复习课
主备
教师Biblioteka 二次备课教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根据复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复习掌握实验室制氧气和氢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和依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的比较形成表格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气体的制备方法、收集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教学
资源
导纲、反馈、学习报
教法与学法
复习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师生互动
通案内容设计
个案内容设计
教
学
内
容
一、提出问题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我们用二氧化碳的哪一条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
用那一条性质来验满?对应有那些用途?
二归纳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
原理:
收集方法及依据:
验满方法:
思考: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制取和收集上有何不同?
三、工业制取氧气、二氧化碳
反应原理:氧气
二氧化碳
(四)练习:伴你学相关习题
(五)课堂反馈
板
书
设
计
二氧化碳的综合复习
1、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装置的选择2、二氧化碳的性质验证
课外作
业布置
必作
伴你学习题
选作
导学案的巩固与提升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学案

第6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复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知道燃烧和爆炸的区别和联系,认识生活常见的与燃烧有关的标志图3、明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4、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基础知识】1、燃烧与灭火:①燃烧的条件:(1)(2)(3)②灭火的三种原理:(1)降低温度(2)隔绝氧气(3)移走可燃物。
③燃烧,化学爆炸及缓慢氧化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它们都是氧化反应,区别:反应的程度不同,化学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2、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的气体。
密度空气,溶于水。
二氧化碳在一定压强和低温条件下能形成白色固体,俗名“”。
常用于制冷剂。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常用于灭火。
②二氧化碳是酸性气体,它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加热又变为紫色。
原因:CO2+H2O=H2CO3③二氧化碳原因:Ca(OH)2+CO2=CaCO3 +H20原因:CaCO3+CO2+H2O=Ca(HCO3)2(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①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发生装置:因为大理石是,盐酸是,且反应加热,故选用发生装置.装置中长颈漏斗在使用时应注意:,目的是,其可用代替,代替后的优点是。
③气体收集方法: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可采用法收集。
④验证方法:,则是二氧化碳.验满方法:,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4)实验步骤:①组装仪器:顺序。
②检查气密性:③装药品:先装后装。
④收集气体:收集时,导管应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原因:便于将集气瓶底部的空气排除。
⑤拆卸仪器:顺序【考点汇集】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例1、下图有关CO2实验,其中只能证明CO2的物理性质的是()A.B.C.D.分析:可以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包括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化学性质包括不可燃不助燃,能与水和石灰水反应,进行分析.解析:A、二氧化碳倾倒后右端下沉,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A正确;B、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产的二氧化碳使右面的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助燃不可燃的化学性质,故B错误;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D、瓶子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验证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D错误.答案:A例2、某小组的同学为了的性质,需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装置.(1)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可采用的装置组合是(填字母).(2)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3)室制取CO2,(填“能”或“不能”)将稀盐酸换成浓盐酸,理由是:.(4)该小组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时,发现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的现象,为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出了下列4种装置,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相关的报①如你选择装置(1)来完成该活动,请简述出现的现象:试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②小华同学质疑上述设计,认为上述均无法证明与氢氧化钠确已反应,该同学质疑的依据是.③为了回答小华同学的质疑,请你在上述的基础上,补充设计一个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可图示说明)解析:(1)由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属于固液不需要加热的反应,所以发生装置选A;又因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收集装置选B;又因为二氧化碳需要干燥,所以干燥剂选浓硫酸D.(2)CaCO3和HCl反应属于盐和酸生成新盐CaCl2和新酸H2CO3的过程;H2CO3不稳定又分解为H2O、CO2;(3)此步涉及了浓盐酸的挥发性,致使制作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4)①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时,由于其生成物是碳酸钠和水,外观看不出有什么现象.但是从物理压强的角度,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气压减小,液面上升;②考虑要全面,由于二氧化碳也溶于水,也可以出现类似的现象;③用水做类似装置(1)相同的装置的实验,看看最终液面上升的高低;(5)可以取同样大小温度计试管,一个不通二氧化碳,另一个通入二氧化碳,看经过相同的时间,试管内的温度.答案:(1)ADB(1分)(2)CaCO3+2HCl=CaCl2+H2O+CO2↑(1分)(3)不能,因为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使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1分)(4)①液体几乎充满试管.(1分).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气压减小,液面上升.(1分)②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可能也产生相同的现象.(1分)③采用与此题装置(1)相同的装置,用水代替氢氧化钠进行相同的实验.(1分)【当堂检测】一、基础题1.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A.没有与氧气接触 B.无水酒精是液体C.没有达到着火点 D.酒精没有可燃性2.通常火灾是用水扑灭,原理是()A.水能冲淡可燃物周围的空气B.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水遇火蒸发而吸热,有利于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到着火点以下D.水容易获取,价格便宜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甲烷4.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遇到意外的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D.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5.小红和小瑛为了探究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设计了如图的装置,采用方法正确的是()A.向甲吹气B.由甲吸气C.向乙吹气D.由乙吸气6.小刚同学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使人中毒,他应首先做的是()A.迅速做人工呼吸B.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C.拨打急救电话120D.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二、提升练习1.下列是我们已经做过的化学,通过,我们能获得很多知识和技能,相信你能够按要求快乐顺利地填写下列空格.(1)①可说明甲烷具有性.(2)②既可说明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3)③既可说明水是由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4)④既可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比红磷低.(5)⑤可说明能。
初中化学_九上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回顾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等知识点,能解决与燃烧相关的实际问题,树立安全用火的意识。
2、回顾煤、石油的综合利用,体会化学在资源利用、能源开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通过O2与CO2的实验室制法比较,明确实验室制气体的思路,学会组装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能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4、通过CO与CO2的比较,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复习重点、难点】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二氧化碳性质用途及实验室制法【复习流程】【复习过程】《燃烧与燃料》单元复习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新课内容的学习已对本单元有了大概的了解。
他们已知道了燃烧条件、灭火原理、化石燃料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等,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知识网络的建构还是模糊的,比如,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促进燃烧的方法等。
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过渡引出新知识,可以使知识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新知识的顺利建构。
所以,本节复习燃烧燃料时尽量与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建立整体有序的认知结构;同时,要拓宽知识面,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发展变化观和化学的价值观等观念。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对比进行性质的复习,从宏观到微观,帮助学生理解性质不同的原因,发展学生的元素观、微粒观。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学生对于药品原理、装置选择已不陌生,但为什么这样选择?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如何恰当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些还需要在复习时进一步的明确与强化。
《燃烧与燃料》单元复习效果分析通过复习,学生对燃烧有了新的认识、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燃烧与燃料》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燃料的种类、性质、优缺点及环保性能进行讨论。
2.汇报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纠正错误观念,强化正确认识。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化学方程式书写:给出几个燃烧反应,让学生独立书写化学方程式。
2.计算题:设计与燃烧相关的计算题,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应用题: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灭火原理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燃烧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知识讲解:讲解燃烧的定义、现象和特点,介绍燃料的种类及其性质。
3.实验演示: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燃料的优缺点,探讨如何合理使用燃料资源。
5.灭火原理:讲解灭火的原理及方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1.展示现象:向学生展示火柴、酒精灯等燃烧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燃烧的神奇。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现象背后的原因,如:为什么物质会燃烧?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3.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已学的化学方程式、能量转化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导入新课:通过以上环节,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燃烧与燃料》。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燃烧与燃料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中与燃烧与燃料相关的基础练习题,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鲁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复习课学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课学案】§6-1 燃烧与灭火一.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燃烧的条件:二.促进燃烧方法:通常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有两种途径和1. 乙炔的燃烧乙炔的充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H2 + O2—2. 碳的燃烧: C + O2(充足)点燃CO2 C + O2(不充足)点燃()CO中毒:CO与血液中的结合,使失去输送的能力,使人缺氧窒息死亡。
在高温下,炽热的碳可使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 C + CO2高温()【练习】1、下列现象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的?(1)、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发生燃烧;如果在纯氧中加热铁丝,它就会火星四射,剧烈燃烧。
(2)、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3)、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中鼓入空气(4)、家庭用的燃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2、(2011·哈尔滨中考)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祸。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①熄灭液化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②木材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④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⑥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标准(1) ,包括事例(2) (填序号)。
三爆炸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可燃物发生爆炸的原因:可燃物在空间内,如果发生燃烧,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练习】1、(2010·哈尔滨中考).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①②③④⑤A.①②B. ③④⑤C. ①③⑤D. ②④2. 为什么刚开始氢气在导管的尖嘴处能够安静的燃烧,而片刻后瓶内的氢气就发生爆炸呢?§6-2 化石燃料的利用一. 化石燃料其中、、是埋藏在地下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教案.

【展示新闻资料与图片】
【设问】那你对火有怎样的认识?
【讲述】从刚才的资料和图片中可看 出,火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进 步,但如果我们不善于使用和防火的 话,火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给人类的 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造成经济财产的 损失和生命的危害
思考并回答 火的功与过
【设问】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更好的 为人类造福呢?
【案例评析 】
1.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比较熟悉,对燃烧条件已有一定 的感性认识, 及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设计不 同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与 方法,体验到参与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既转变了教师的教 学方,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 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已经 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 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三、设计思想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增进对科学 的情感。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多媒体展示新闻资料和图片将 学生带入情景, 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学生观察 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在通过学生 独立设计实验,讨论与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创设情景, 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 实际问题的情景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对白磷燃烧实验装置的改进, 引导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与课本实验装 置做个对比, 让学生自己得出改进实验装置的目的, 以更好地树立学生环 保意识。
初中化学_九年级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与燃料》讲评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对燃烧与灭火、能源利用、二氧化碳制取及性质进行巩固。
2、引导学生剖析错因,提高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方法和规律。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答题策略的训练,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剖析错因,提高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方法和规律。
并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学生课前准备:根据试卷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复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
1.知道试卷中考到了哪些知识点,自己已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尚未真正掌握;2.在失误的问题上,哪些是记忆失误,哪些是理解性失误,哪些是方法不当或粗心大意所致;3.这次考试中哪些知识是自己的最大障碍,其原因是什么;4.准备重点听老师评讲哪些知识,自己将如何做好补救工作。
学生课外延续:1.改正错题,并分析自己在考试过程中出错的原因。
2.统计得失分率。
学生分析本人卷面的得失分情况,对自己掌握某些知识点的情况作简要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制定对策;统计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丢分,算出比率,引起学生的重视,并提出改进措施。
比如学生对属于理解和运用一些知识点方面存在问题的,要求学生有所针对性进行知识的再认识,通过复习教材、适量练习,巩固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对于因时间不够、考试心理紧张、马虎等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答题效果而造成的丢分(如“正确”和“不正确”的选择时学生的不认真、不仔细而造成的丢分),则要求学生把平时练习当作考试,做到认真审题时的“眼到”、“手到”和“心到”,解题过程中的细心仔细,解题后检查的一丝不苟等等,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答题效果而造成的丢分。
要求学生写试卷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反思且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方法,总结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自身优势或认清自身不足,避免学生处于一种模模糊糊的学习状态而没有及时地反思与总结。
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word复习教案

时常让学生通过查书来加深记忆。
在分析二氧化碳循环意义时,让学生学会关联系统的分析,这里可以提升,引导学生更科学、更客观的看待事物。
除具体知识之外的更像让学生感悟到我们化学学科的魅力,1、研究化学变化可以根据这样的一条线索2、看待事物要放到大系统中进行关联分析,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科学。
我们会在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时再详细学习另一方面,我们来看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产物---二氧化碳,对于二氧化碳的学习一定要联系氧气,引导学生回忆氧气学习时的研究思路,为二氧化碳的学习寻找阶梯,本节中观课上我们只落实二氧化碳的循环。结合课本中两幅图片,及活动天地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及其原因,通过关联分析认识到二氧化碳的循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通过阅读辩证的看待温室效应,以我的低碳生活为题,说说自己的低碳生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是我们预留的第三个线头。这样整个单元的内容就都涵盖了。
二、问题引导,建构中观线索
(一)燃烧
【思考提炼】投影燃烧的图片,小组讨论一分钟,总结燃烧的概念。
(以化学变化为核心,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变化的三要素,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并板书。以我们熟悉的燃烧这一类化学变化为具体实例,发展对化学变化的认识。联系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示燃烧的图片,学生交流总结得出燃烧的定义,这是本节中观课上要落实的第一个知识点。)
三、盘点收获
【回顾】:完整脉络及本节经历的具体知识点。
分为两方面:我学到了......
我感悟到了......
【拓展】:点出后面各课时的内容安排。
【达标测试】:见学案
【布置作业】:1、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上作业。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鲁教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鲁教版【复习目标】燃烧的概念及其条的探究。
(重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缓慢氧化、自燃、爆炸基本概念。
4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火灾自救及逃生策略。
认识新能源。
6自燃界中的碳循环。
7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制法。
(重点、难点)8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9一氧化碳的性质、检验方法及用途。
0促进燃烧的方法。
【自主学习】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
物质燃烧的条:(缺一不可)(1)物质具有___________(2)可燃物与充足_____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________。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的任意一个即可)(1)移走___________(2)隔绝________(3)降低___________。
3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煤、石油、天然气是埋藏在地下的__________再生的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_________会污染空气并形成酸雨。
石油的分馏属于_________变化。
煤的气化、煤的焦化、煤的液化属于________变化6碳的化学性质:碳具有性和性,但在常温下化学性质。
7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_______的气体;_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
固体二氧化碳俗称___________。
8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2不能_____,不能________,也不能供给呼吸。
(2)2跟水反应(添加紫色石蕊试液):试液由______色变_______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石灰水反应:现象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自主复习学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记住常见化石燃料和燃烧的发生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有哪些,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燃料。
2、记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步骤、收集和验满的方法、检验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
3、记住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相应用途;记住二氧化碳和那些物质发生反应。
关注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
复习重点:1、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促进燃烧的方法2、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和用途 复习难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装置的选择、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 复习过程:一、自主复习: 1、燃烧发生的条件 和 和 2、灭火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爆炸发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促进燃烧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今世界的三大化石燃料是___________,他们都是由________组成,都属于_______(混合物、纯净物),是 (再生或不可再生)的能源。
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 。
6、二氧化碳是一种 色, 味, 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 ,可用于 。
7、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看到的现象是: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如果对它进行加热,则又会看到 ,有关反应方程式是: ; 烧杯内有燃着的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沿着烧杯慢慢地倾倒CO 2,观察到的现象是:下面的蜡烛______,上面的蜡烛______,说明CO 2的具有:①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8、二氧化碳的用途(1)、用于灭火:利用了二氧化碳的 性质。
(2)、参与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 (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原料;(3)、用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 。
9.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1)成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使全球温度 。
对于这一现象的作用有两种观点:一是:导致两极 ,海平面 ,二是 (3)缓解措施:减少 的使用,使用 型能源;大量 ,严禁 等。
10、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
收集方法: ,原因 。
验满方法: ,收集慢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 放在桌面
上,原因 。
检验一种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应用 ,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
示) 。
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 、 等气体。
典型示例
例1、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这一主题的是( )
A 、在我国西部和沿海地区兴建风力发电站
B 、力争少乘坐汽车,多骑自行车
C 、以煤等燃料作为主要生活燃料
D 、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例2、(1)如图,在一烧杯中注入适量的开水,水中放入一块白磷。
在烧杯口盖一薄铜片,铜片一端放少量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块干燥的白磷,过一会儿会看到(注:白
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和240℃)。
①铜片上的红磷____燃烧(“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铜片上的白磷_____燃烧(“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③要想使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你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
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__________能证明可燃
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_______。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
能得到妥善处理,
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得到
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___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例3、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CO 2,并实验C02的性质。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前要检查装置A 的 。
②A 中的药品
是 。
③若要用装置B 鉴定CO 2,在B 中应盛放的试剂
是 ,当导管①和②连接时,B 中看到的实验
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④若要用装置C 证明CO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 中除有少量水外,应加入的试剂是 ,当导管①和③连接时,C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⑤烧杯D 中放有两支燃着的蜡烛,当导管①和④连接时,D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CO 2具有 的性质。
例4、今有A 、B 、C 、D 、E 五种装置如下图所示。
按下列要求回答问题(所选装置用其代号字母表
示)。
(1)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选用 ,收集装置常选用 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的加热分解来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选用 。
(3)由此可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采用何种发生装置,取决于 _和 。
采用何种收集装置,取决于 和 。
(4)硫化氢(H 2S )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室常用固体
硫化亚铁跟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请写出
硫化氢的制取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收集装置__________
白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