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 论文

合集下载

红花的现代药学研究

红花的现代药学研究
用 , 谷 氩 酸 引 起 的 神 经 元损 伤有 明 最 的 对 保护作川。
铜、 钙等大 量兀 素 另含 多糖 合 腺背 等物
质。 生物 活 性 关 Nhomakorabea词01 O 1 . l
红花
化 学成分
生物 活性
兴 俞 子 宫 的作 用 : 花 煎 剂 对 小 鼠 、 红
缓解心肌缺 m的作 用 :Y能提 高心 S 肌 缺 血 灌 注 时 的 L H 活 性 减 少 脂 质 过 D
添加剂 , 活用品的染色剂。 生 化 学 成 分
镇痛作用 :Y有较 j 且 持久 的镇 痛 S 虽
现代 学研究表 明红 化改善 心脏 血 氧供应 , 减轻缺脏 肚损伤和保 肝的生物 活 性。在 一定 度 j闸 明了传统 医药对红 : 花 药 性认 识 羽 临 床 应 用 的科 学 内 涵 。 因 I 此, 开发红花系列制剂及产品对提高人 民 的健 康水 平具有深 远的意义 。
液黏度 。
黄酮类 : 红花黄色素 ( Y) 羟基红花 S ,
黄色素( S A) 红仡 苷 , 红化苷 , HY , 新 山 奈酚 一 皮素 , 懈 芦丁等组成 。
脂 肪 酸 : 油 酸 、 榈 酸 、 桂 酸 、l 棕 月 f r
扩张血管 、 改善微 循环 : 花有 降低 红 冠脉阻力 、 增加冠脉流最和心肌 营养性 l 6 【 流量的作用 , 可改善微循环使哮 喘大鼠气 管的微血 管增粗 、 速加快 、 态恢 复正 流 流
堡旦 煎 塑 墨
C H{ NFSE C 0 M M “N I V 0 0 C 0 S T T
红 花 的现 代药 学研 究
其他成分 : 仪 含钾 、 、 、 、 、 不 钠 氯 铁 锌

红花药物分析、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红花药物分析、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2 0 1 7年 3月 第 3 4卷 第 2期
V o 1 . 3 4, N o . 2, Ma r . 01 2 7

医 药 Βιβλιοθήκη 信 息 ・1 2 3・
I n f o r ma t i o n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e i n e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8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2— 2 4 0 6 ( 2 0 1 7 ) 0 2— 0 1 2 3— 0 3
红 花 为菊科 红 花 属植 物 红 花 的 干燥 花 , 主要 产 于 河南 、 浙江 、 四川 等 地 … 。红 花 性 温 , 味辛 , 具 有 散 瘀
用3 0倍 的水在 7 0 ℃下浸 提 2次 , 每次 8 0 a r i n , 结 果说
明该 方法 工艺 简单 , 提取效 率 高 。 1 . 2 亚精 胺类成 分
止痛 、 活血 通 经 等 功 效 j 。其主要化学成分 有黄酮 、
亚精胺 、 木脂 素等 3 j 。现代药理 研究表 明 j , 其对心
羟基 山柰 酚 一 3 , 6一 二氧 一 7一 氧 葡萄醛 酸苷 ( 3 ) , 6~ 羟基 山柰 酚 一 3一氧芸香糖苷 ( 4 ) , 6一羟基 山柰酚 一 3一
P—c o u ma r o y l s p e r mi d i n e( 1 ) , Nl , N 5一( Z)一N 1 0一 ( E)~ t r i —P—c o u m a r o y l s p e r mi d i n e ( 2 ) , N 1 ( E)一N 5一 ( Z )一N 1 0一( E)一t r i —P—c o u m a r o y l s p e r mi d i n e ( 3 ) 和 N 1 , N 5 , NI O一( E)一t r i —P—c o u ma r o y l— s p e r mi d i n e

红花的成分研究进展论文

红花的成分研究进展论文

红花的成分研究进展【关键词】红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管状花,为主要活血化淤的中药之一,常用于血脉闭塞、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等证。

目前世界上共有13种红花,我国仅有一种。

红花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和脂肪油两大类,其中查耳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SY)为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

本文就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1.1 黄酮类化合物1.1.1 查尔酮类主要为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SY),它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水溶性混合物。

Takahashi Y等[1]于1982年分离得到红花黄色素A (SYA) ;1984年进一步分离得到红花黄色素B(SYB)[2];Danisova等[3]分离得到SYC。

Meselhy等[4]1993年首次分离得到羟基红花黄色素A (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 。

Kim J B[5]等分离得到红花红色素(Carthamin),Yin H B 等[6]首次得到Cartormin。

1.1.2 其他黄酮类主要含有6羟基山奈酚3O葡萄糖苷、6羟基山奈酚7O葡萄糖苷[7],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rtin)、6羟基山奈酚、黄芩苷、槲皮素苷、山奈酚3芸香糖苷和芦丁[8];槲皮树3葡萄糖苷、槲皮树6葡萄糖苷[9]、杨梅素(myricetin)[10]及芹黄素(apigenin)[11],木樨草素(luteoline),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苷[12]。

1.2 脂肪酸红花含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二棕榈酸(Dipalmitin)、油酸(Ole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80% [13]。

1.3 其他Edward H A等[14]分离得到反3十三烯5,7,9,11四炔1,2双醇和反反3,11十三烯5,7,9三炔1,2双醇。

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 论文

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 论文

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论文关键字:成分治疗研究作用抑制活性缺氧红花红花油红花黄色素作者:杨丽华张敏马春杨戈【关键词】红花;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现代研究表明:红花集药用、食用、染料、油料和饲料于一身。

红花油是世界公认的具有食用、保健、美容功用的功能性食用油。

红花油在国际上被作为“绿色食品”,其亚油酸含量是所有已知植物中最高的,达80%,号称“亚油酸之王”。

并且在医药工业上,红花油常常用作血液胆固醇调整、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剂及预防剂的原料。

适用于各种类型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高血压、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并可用作脂肪肝、肝硬化、肝功能障碍的辅助治疗。

红花油还广泛用作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维生素D的稳定剂。

红花油酸值低、黏底小、脂肪酸凝点低、油色浅、清亮澄明,可作为药用注射油。

红花花冠不但可作为药用,还可提供天然食用的黄色素、红色素,是理想的食品添加剂,还是高档化妆品、纺织品的染色剂,且对人体有抗癌、杀菌、解毒、降压及护肤的功效。

饼粕中制得蛋白质浓缩粉和分离物,可作为食物的强化剂。

1 化学成分目前红花中已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有60多种〔2〕,其中主要有黄酮类、木脂素类、多炔类等,有药效的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包括红花黄色素(saffloryellow,SY,有些文献亦称之为红花总黄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yellow A,HSYA)等;脂肪酸:红花中含有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红花多糖:该成分是由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中乳糖以β键连接的一种多糖体。

1906年日本龟高德平从我国河南产德红花干花中首先分得红色素,含03%~06%;含红花黄色素(SY)查耳酮类化合物为20%~30%〔3〕。

为进一步揭示红花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基础,开发其活性成分,尹宏斌和郭美丽等对红花进行乙醚和乙酸乙酯提取,并对所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出了18个化合物。

红花研究进展概述

红花研究进展概述

程可归纳为溶剂浸取、浸取液精制、减压浓缩和后处 理。红花黄色素的提取研究报道较多,主要有水提法、 有机溶媒提取法和纤维素酶提取法等。杨志福等[2] 研究表明水和70%甲醇对红花黄色素的提取效果较 好。但因甲醇有毒且易挥发,故水提法较多用。红花 黄色素的分离纯化主要有溶剂沉淀法、柱层析法、吸附 法等。宋洪涛等∞J的研究表明,大孔吸附树脂法对红 花红色素提取物的纯化效果优于乙醇沉淀法。红花黄 色素含量的测定一般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作为定量分 析的对照品,测定方法有分光光度法、高压液相色谱 (HPLC)法等。 2.2红花红色素生产工艺 红花红色素生产工艺流 程可归纳为碱提酸沉、棉纤维吸附、冷冻干燥等步骤。 具体操作为:低浓度碳酸钾溶液提取,加入乙酸调节提 取液至中性,利用纤维素或棉条吸附红花红色素,将红 花红色素移到碳酸钾水溶液中脱附,除去清液,以高速 离心分离机离心后,经冷冻干燥,即可得到红花红色素 干燥品。卿德刚等试验表明,pH值为13的碱水对红 花红色素提取效果较好,pH值为10—1l时红花红色 素溶解性较好,随着PH值的减低,溶解性也降低【4|。 3红花组织培养 由于根腐病、叶斑病、白粉病等病害影响着红花的 生产,因此开展红花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改良品种方 面的研究极其重要。目前,国外已展开这方面研究,但 尚不够深入,而国内则刚刚起步。 3.1愈伤组织的诱导 国外报道,不同品种、同一品 种不同部位诱导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不同,最高诱导率 可达95%一100%。Nikam等对印度产的红花品种 Bhima愈伤组织进行的研究表明,不同外植体诱导愈 伤能力不同,生长所需的最适激素种类及配比也不 同[51。
tae)管状花亚科(Carduoideae)、红花属(Canhamas),分 布于地中海地区、中亚及非洲等地。红花是红花属唯 一的栽培种,在我国有着2100多年悠久的栽培历史, 新疆、河南、四川、云南、浙江等省分布较多。红花全株 用途广泛,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 面概述了红花的研究进展。

中药红花研究进展的概述

中药红花研究进展的概述

中药红花研究进展的概述发布时间:2023-06-02T11:15:11.319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1月2期作者:徐文[导读]中药红花研究进展的概述徐文(荆州市中心医院药学部;湖北荆州434020)摘要:红花是中国传统中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研究现在也是中国医药界一大热门。

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的中外学术各界关于红花主要化学成分和药效的研究的文献,对红花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概括。

并对红花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为今后红花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以及思路。

关键词:红花;化学成分;药效作用0 引言中药红花属于菊科植物药材,原产自西亚和欧洲等地区,现中国河南和新疆等地均有种植。

红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已经有两千多年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药用植物界中的常青树。

红花对土壤的适应力强,土壤养分要求低,可以适应大部分土壤环境,只要不是将其种植在极度匮乏养分的或者极度干旱的土壤中,就可以扎根生长。

红花一般是管状花入药,花期较长,一般为一年生或者一年两生,药材资源珍贵 [1]。

红花主要的功效是活血化瘀。

在最新的药典中,对红花的主治有着丰富的记载,这足以说明红花是一味优等良药。

中药红花的成分复杂,含有多种已知和未知的有效成分,主要含有以下化学成分。

1 中药红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参阅近几年中药红花的研究文献,其主要的化学成分是黄酮类、甾体、酚酸类、双醇、木脂素、查尔酮、炔类以及挥发油等 [2]。

红花黄色素是红花现在已知得主要活性成分,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化学结构的分为红花黄色素 A 和红花黄色素 B 两种成分。

这两种成分分别用于 1982 年和 1984 年被提取出来,有着广泛的开发前景和经济学价值。

HSYA 是红花黄色素含量较高的成分,也是中国药典中规定测定红花黄色素的重要化学指标之一。

对此项成分的研究是红花药效学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一步,也是可以人工合成红花有效成分的重要保障。

2 中药红花的药效作用研究进展红花中的红花黄色素近几年的药效作用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地成果,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抗炎等医药学必研究的领域取得的一些成果已经应用到了最后的临床阶段。

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

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

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作者:郭晓凤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8年第02期关键词:红花研究进展红花为菊科植物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管状花。红花是中国传统药材,始载于《开宝本草》曰:“主产后血运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中毒下雪”。中医认为药花味辛微苦、性湿,归心、肝经,是活血通经,去淤止痛之良药[1]。据调查新疆吉木萨尔、河南新乡、四川简阳、云南巍山是我国红花的四个主要产地[2]。近年来对红花的研究较多。本文就红花的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供参考。1 化学成分关于红花的化学成分,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迄今为止,研究发现红花主要含黄酮醇及其苷类、查耳酮类、链烷双烯醇类、脂肪酸类、聚炔类、甾体类。1.1 黄酮醇及其苷类迄今从红花中分离得到8种黄酮醇及其苷类:山萘酚,槲皮素,6-羟基山萘酚,山萘酚-3-葡萄糖苷,槲皮素-7-葡萄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山萘酚-3-芸香糖苷和芦丁[3]。1.2 查耳酮类红花苷(Carthamin)是中药红花中的一种色素,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查耳酮。由于红花苷具某些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光学特征,多年来其结构一改再改,比较混乱。目前,国内外多以印度学者Seshadri提出的结构为准,即2-葡萄糖氧基-3、4、4、6-四羟基查耳酮。但日本学者小原郎等认为红花苷是醌型查耳酮化合物。高桥义之等从红花中分离出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A和Safflor yellow-B醌型查耳酮类化合物。近年来,Meselhy等用SephadexLH-20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其制备薄层从红花中分离出一个含氮的醌型查耳酮类化合物Tinctormine。1.3 链烷双烯醇类 Toshihiro等从红花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一系列长链赤型6、8-双醇化合物,并认为其是甲醇提取物抗炎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1.4 脂肪酸类迄今从红花中分离出了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等脂肪酸。1.5 聚炔类从中药红花的根、地上部分、花及未成熟种子中都分离出一些聚炔化合物[3]。1.6 甾体类红花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了3个种饱和甾醇,9种△5-甾醇,1种9β、19-环甾醇和7种△7-甾醇,15α,20β-二羟基-△4-孕烯-3酮[5]。1.7 其他据文献报道,对红花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系列化成分研究,又分离多种新化合物:2,3,4, 9-terahydrolmethyl-1-H-pyirdo[3,4]indole-3-carboxylicacid(Ⅰ);thymine-2-desoxyribofura -noside(Ⅱ);ethyl-D-lyoxfuranosid(Ⅲ);kaempferol-3-0-rutinoside(Ⅳ)syingin(Ⅴ);quercetin-3-0-β-D-galactosidc(Ⅵ),其中Ⅰ、Ⅱ、Ⅲ首次可从植物中分离[6]。2 药理作用现代医学表明红花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兴奋子宫、降压、抗癌、抗炎作用[6]。2.1 抗心肌缺血作用①缓解心肌缺血的作用以心外膜心电图检测,静注红花制剂对于实性犬心肌梗死和兔心肌缺血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作用。硝基四氮唑蓝色法检测结果表明,静注红花制剂可使兔缺血心肌改善,大鼠静注垂体后叶心电图缺血性改变阳性率及乌头碱所致多种心率失常的发生率[7-9]。②增加冠脉供血的作用红花制剂可使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的家兔结膜循环流速加快,毛细血管网开放数目增加,血液流态呈不同程度的改善,可明显增加心肌对Rb的摄取率[10]。有人认为冠心病是涉及微循环的全身性疾病,外周循环大体反映了心肌微循环的状况。红花组分改善微循环的药效对冠心病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11]。③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红花黄色素ⅢD在体外或静脉注射后均可抑制由红花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红花制剂在体外或体内可使ADP诱导的人、兔、大鼠等体外血小板聚集明显降低[9,10,12]。由以上得知红花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脉管炎、脑梗死等多种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13]。红花水浸液在含和不含纤维蛋白酶原的纤维蛋白板上出现同样程度的纤溶活性,提示该药含有直接纤溶的成分[14]。2.2 免疫增强作用在红花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中,给小鼠的廓清指数,血清中抗GBRC抗体(血清溶血素)水平及PHA刺激下的淋巴细胞转化率等多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红花对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15]。2.3 抗衰老作用据红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提示:红花可显著抑制中老龄鼠游泳时间(ta)及常压缺氧和寒冷条件下存活时间,增强小鼠在各种不利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并显著抑制中老龄大鼠体内过氧化质(LPO)生成,表明红花具有抗衰老作用[16]。2.4 对子宫具有兴奋作用给予浓度为6700uɡ/ml的红花煎液后,可见小鼠离体子宫肌收缩率加快,强度提高,子宫活动力明显加强,其作用机理为红花对子宫兴奋作用与兴奋组织胺Hi受体肾上腺素α受体有关[17]。2.5 降压作用红花提取的多种黄棕色粉末红花黄色素对麻醉狗、家兔都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直接扩张周围血管与冠状血管,从而使流量增加、血压下降。也可能与抑制中枢加压反射和影响Hi受体有关。2.6 对脑减压缺氧缺血幼鼠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实验表明,红花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从各例所有脑区病变神经元的记数归类来看,红花组无损伤占66%而对照组无1例损伤型,其严重型为33%而红花组为0%。说明红花对预防幼鼠减压缺氧缺血后脑神经元的变性有较强保护作用[19]。2.7 抗癌作用红花对TPA所致的炎症和二阶段致癌过程有抑制作用。初步认为抑癌活性物资是甾醇类和叠-烷-6、8-二醇类物资[5-10]。2.8 抗炎活性红花提取物对3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有抑制作用。ID50为25uɡ/ml其中6-羟基山奈酚、圣草素、槲皮素、山奈酚、芹黄素的抑制活性较强且二棕榈酸甘油酯(dipalmitin)、油酸、β-谷甾酸-3-D-葡萄糖酸苷(beta-sitosterol-o-giutosid)为乙酸提取后经分离得到的抗炎成分[3]。红花是传统中药,虽然从中分离得到多种成分,但由于其成分复杂和结构不稳定,给分离鉴定带来一定困难。红花的活血有效成分集中在水溶性黄色素部位,它是一个混合物,其中的有效化学成分、药理活动尚待进一步阐明。目前,很多实验应用红花煎剂或粗提产物研究其药理作用,这显然不够。今后要加强对单体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以便开发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我国栽培红花历史悠久,除药用外,红花还可做染料、食品、化状品的天然色素添加剂,其开发前景广阔,综合利用价值大。参考文献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992-9942、郭美丽,付立波.紫外-高效液相测红花中黄色、多糖和腺苷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1999,34(8):550-5523、常海涛,韩宏星.中药红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国外药植物分册,1999,14(5):2014、Toshihiro A.Phytochemistry[J].1994,36(1):1055、Kasahars Y. Phytother Res[J].1994,8(6):3276、尹宏斌,何直升,叶阳.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1,32(9):776-7777、廖辉,郝一彬.红花注射液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探讨[J].中国药房,2003,14(5):269-2718、魏道武.红花黄色素对家兔心肌梗死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1,8(1):47-49.9、王炳章,杨明岗,庞雷,等.红花液对实验性心肌梗死犬不同梗死区心肌缺血程度的影响观察[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7,(6):10-13.10、刘常五,张白喜,黄良月.川红Ⅰ号与简阳红花药理作用的比较[J].中药材,1989,(7):35-37.11、黄爱玲,金有豫.红花黄色素ⅢD.阿魏酸对血小板恶A2生物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1983,(2):203-21012、连耀植,李光玉,张汗灵.红花预防心房颤动左心房血栓形成作用研究[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16(2):93-9413、白玉莲,可美玲,刘景德,等.红花对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临床的影响[J].中医药研究,1991,(5):33-3414、谢文光,魏钰书,王会信.活血化瘀中药的纤溶和纤溶抑制作用[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6):18-2115、张明霞,果海霞.红花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1):10-11.16、张明霞,李效忠.红花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1.32(1):5217、石米杨,昌兰芳,何功倍.红花、当归、益母草对子宫兴奋作用的机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3):173-17518、黄正良,崔祝梅,高其铭.红花黄色素降压作用及机理的出步分析[J].中成药研,1986,(7):27-2919、杜慧英,LabruyereJ,秦月琴.红花对脑减压缺氧缺血幼鼠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中草药,1992,23(10):153(收稿日期:2007.12.24)。

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

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

抗炎镇痛
红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 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以
缓解疼痛和炎症。
保护神经元
红花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促 进神经元生长,起到保护神经
元的作用。
红花在其他方面的作用
01
02
03
抗肿瘤
红花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 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起到抗肿瘤作用。
抗氧化
红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 酚类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 ,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 ,延缓衰老。
效果,降低毒副作用。
推进红花制剂、饮片等的剂型 改革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提高中药现代化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红花简介 • 红花化学成分研究 • 红花药理作用研究 • 红花临床应用研究 • 红花研究展望
01
红花简介
红花的历史
红花药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
红花在古代主要用于染色和香料,同时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等药用功效。
红花的应用
红花在中药中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痛 经、跌打损伤等。
红花还可用于调制保健品和化妆品,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 用。
红花的分布与生态环境
红花原产于欧洲和亚洲西部,现在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 、非洲等地区。
红花适宜生长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喜欢凉爽干燥的气候 和排水良好的土壤。
02
红花化学成分研究
抗菌抗病毒
红花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 菌抗病毒作用,可以抵抗 一些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04
红花临床应用研究
红花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痛经
红花用于治疗痛经,可缓 解疼痛、月经不调和月经 延迟等症状。

红花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红花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红花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红花提取的现代技术以及传统技术,针对目前红花提取工艺研究与开发研究中存在的时间长、能耗大、收率低等传统技术问题,提出采用超声波、微波辅助萃取技术提高浸取效率,采用膜分离技术减少能耗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红花,提取方法,现代技术,传统技术1. 引言红花是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管状花,主产于新疆、甘肃、河南等地。

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红花黄色素和红花红色素,是天然色素的原料。

红花是中医重要的活血化瘀药,红花黄色素为国家级新药,二者均属黄酮衍生物。

目前,关于红花利用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三个方面:红花药理研究;红花的提取工艺;从红花中分离和提取核黄素等新的化合物。

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过程是中药生产的关键环节,先进的提取工艺和质量控制手段对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增强中药疗效和稳定性非常重要;在中药提取过程中,由于提取液中成分众多且复杂,对其质量成分的含量进行快速测定往往比较困难。

在提取过程中,由于实现有效成分浓度梯度的控制比较困难,导致提取过程依然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无法实时监控提取过程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

进而使生产工艺很难得到精确控制,导致产品批次间质量差异较大、稳定性差等问题。

因此,研究适用于中药提取过程有效成分含量的快速无损测定方法,将有助于解决中药提取生产过程中质量检测与控制等难题,有助于推进该技术产业化应用和提高该产品质量。

以水为溶剂,采用超声波、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可有效降低提取温度,提高传质速率,缩短浸取时间,并提高有效成分的回收。

本文重点探讨红花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红花的实验、生产提供依据。

2. 红花概述2.1红花的有效成分红花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一直是红花有效成分研究的基础,只有对有效成分能充分的提取才能使之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得到促进和提高。

红花黄色素在红花中含量占20%~30%,是含多种有效成分的水溶性成分,被认为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

红花还含有红花苷、红花醌苷及新红花苷;淡黄色的花含新红花苷及微量红花苷;深黄色的花含红花苷;橘红色的花含红花苷和红花醌苷。

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

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

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中药红花是从向日葵科植物石斛兰(Carthamus tinctorius Linn)的花药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珍贵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修复肌肤、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在中医学史上被广泛应用。

随着近年来中医药的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对中药红花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从中药红花的药理学、化学成分、功能应用等方面,对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介绍。

一、中药红花的药理学中药红花具有抑菌作用、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等多种药理作用。

在抑菌作用方面,研究发现中药红花中含有多种对细菌、真菌、病毒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可以有效地防治多种感染性疾病。

在活血通络作用方面,中药红花中的某些成分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和稳定性,起到消除瘀血、缓解疼痛的作用。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中药红花对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有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二、中药红花的化学成分中药红花是一种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中药材。

据研究表明,中药红花中含有多种生物碱、黄酮、三萜类、酚酸类、脂肪酸等成分。

其中,黄酮类成分是中药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其代表成分是红花黄色素和红花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保健作用。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中药红花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成为了目前人们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三、中药红花的功能应用中药红花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体应用范围如下:1. 治疗疼痛:中药红花可以缓解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等疼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2. 促进血液循环:中药红花可以调节血液循环,减少血管炎症反应,防止动脉硬化,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3. 抑制肿瘤:中药红花可以防治肝癌、肺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4. 美容养颜:中药红花可以调理气血,清热解毒,促进新陈代谢,修复肌肤,具有美容养颜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红花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其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抑菌作用等药理特性使其受到了广泛关注。

1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王铁锤(论文格式示范)

1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王铁锤(论文格式示范)

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2010级中药学号:2010198888 王铁锤【摘要】目的:综述近几年来红花的化学成分、质量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红花主要含有色素、黄酮类化合物及酚酸等化学成分。

其中有效部位为红花黄色素,其提取方法主要为水提法。

在质量标准研究方面,多以单一成分为参照,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对红花的质量进行研究。

结论:红花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已较全面,但质量研究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红花;化学成分;质量标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etorius L.的干燥花,别名草红花。

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

红花籽中含80%左右的亚油酸,常用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原发性脂肪酸缺乏症等[1]。

本文对红花的化学成分、质量标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1. 化学成分1.1 常见的化合物红花中主要含色素、黄酮类化合物、酚酸、脂肪酸、挥发油、多炔及其他成分。

色素主要指红花黄色素和红色素。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以山奈酚为母体和以槲皮素为母体的糖苷组成。

另外还有红花醌苷、新红花苷等黄酮类化合物。

其他类已鉴定出的化合物有:2,3,4,9.丁香苷(syringin)、四羟基-1-甲基-1-H-吡啶并[3,4-b]吲哚-3-羧酸(2,3,4,9-tetrahydro-1-methyl-1-H—pyrido[3,4-b]indole-3-carboxylic acid)、阿魏酸、对羟基桂皮酸、胸腺嘧啶-2-脱氧呋喃糖苷(thymine-2-desoxyribo-furanoside)、ethyl-α-D-1yxofuranoside、胡萝卜苷、8.谷甾醇、棕榈酸和硬脂酸的混合物、异戊酸、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酰香豆酸酐、芹菜素、十六烷酸甘油酯、反-3-十三烯.5,7,9,l1-四炔-1,2.双醇和反-反-3,l1-十三烯-5,7,9-三炔-1,2-双醇等[3-6] 。

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

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

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摘要红花,又称西红花或藏红花,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综述了藏红花对肿瘤、炎症、疼痛及心血管、肝、肾、神经系统保护的影响,本文就红花的药物成分、药理作用,应用前景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一定综述,希望为传统中药材——红花的临床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中药;红花;药理研究;临床应用Advances in Modern Research on SafflowerAbstract: saffron, also known as saffron or saffron, contains many active ingredients. The effects of saffron on tumor, inflammation, pain and cardiovascular, liver, kidney and nervous system protection ar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affron's drug composition, pharmacology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afflower.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afflower;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Clinical application目录前言 (1)一、中药材红花的相关概述 (1)(一)简介 (1)(二)红花的栽培与禁忌 (1)(三)红花的化学成分解析 (1)二、红花的药理研究 (2)(一)红花生物活性的已知医疗效果 (2)1.对血管系统的改善 (2)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2)3.对血液系统循环的药理 (2)(二)红花生物活性的新近研究 (3)1.抗氧化效果 (3)2.抗肿瘤效果 (3)三、红花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5)(一)红花在中医妇科上的治疗效果 (5)1.功能主治 (5)2妇科养生 (5)(二)红花药理的未来研究方向 (5)总结与展望 (6)参考文献 (6)致谢 (7)前言红花是药学界一直倾向于发现价值的热门传统中药类植物。

红花的现代药学研究

红花的现代药学研究

红花的现代药学研究红花为菊科红花的干燥花。

红花是当今药学界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植物之一,红花集药用、食用、油料、染料、饲料于一身。

红花油是具有食用保健功能的食用油。

在医药工业上红花油适用于各类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高血压、心肌梗死、心绞痛等。

红花花冠不但可药用还可提供天然黄色素、红色素。

是理想的食品添加剂,生活用品的染色剂。

化学成分黄酮类:红花黄色素(SY),羟基红花黄色素(HSYA),红花醌苷,新红花苷,山奈酚-懈皮素,芦丁等组成。

脂肪酸:亚油酸、棕榈酸、月桂酸、甘油脂等不饱和脂肪酸。

挥发油:低脂肪酸,少量芳香脂,烷烃。

红花多糖: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中乳糖以链连接的一种多糖体。

其他成分:不仅含钾、钠、氯、铁、锌、铜、钙等大量元素另含多糖合腺苷等物质。

生物活性兴奋子宫的作用:红花煎剂对小鼠、兔、犬等多种动物离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收缩张力和节律明显增加。

抗凝血、血栓的作用:红花醇提取物可使全血凝固时间与血浆复钙时间明显延长。

红花煎剂、SY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明显降低体外纤维蛋白血栓长度合重量。

防止血栓的形成、发展。

镇痛作用:SY有较强且持久的镇痛效应、临床对胸痹心痛、血淤腹痛、肋痛、血淤头痛、目赤肿痛等均有效。

降血脂的作用:口服红花油可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脂水平。

红花油籽能显著提高高血脂大鼠的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抑制胆固醇酯化并降低血液黏度。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红花有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可改善微循环使哮喘大鼠气管的微血管增粗、流速加快、流态恢复正常。

抗脑缺血的作用:HSYA静脉给药具有明显改善脑缺血,动脉行为障碍的作用,对谷氨酸引起的神经元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缓解心肌缺血的作用:SY能提高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LDH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

保肝作用,红花注射液能抑制肝灌流液中的GPT升高,改善肝功能。

其他:红花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有治疗作用。

中药红花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中药红花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中药红花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目的探讨和研究中药红花的现代药理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为临床应用该药物提供思路和参考。

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收集中药红花功效的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报道,对其现代发展及新用提出研究思路与见解。

结果红花的主要药理作用体现在改善循环系统、镇痛、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兴奋子宫平滑肌细胞、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以及抗炎等方面,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静脉炎、恶性肿瘤等的治疗方面均有较好建树。

结论中药红花的药理作用广泛,在临床治疗中有着令人满意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标签:中药材;红花;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红花为菊科植物,5~6月摘取管状花晒干成药,全国多地均有栽培,主要产地为河南、新疆等。

红花性味辛、温,归心、肝经,主要功用为活血通络、祛瘀止痛[1]。

红花在现代临床主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肌肉劳损、外伤所致的皮下充血、肿胀等,红花能够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兴奋心肌细胞,增加冠脉流量,提高心肌供氧,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调节血脂平衡,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上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就近年来临床对于红花的药理、应用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现综述如下。

1红花的药理作用1.1心血管系统徐如英等人[2]的研究显示,红花黄色素静脉注射大鼠观察各项指标变化,发现红花黄色素具有降血脂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红花能够延长全血凝固时间,提高血浆覆盖,这说明红花对于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酶原及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反应有着十分明显的抑制效果。

张宏宇等人[3]的研究发现,红花总黄色素能够控制血小板激活,拮抗钙离子内流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同时有着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能够有效的缓解冠脉缺血现象。

张前等人[4]的研究发现,小剂量的红花煎剂有着轻微的心脏兴奋作用,能够使蟾蜍的心跳振幅增大,能够改善心肌缺血,但大剂量应用却出现了抑制作用;而在犬冠脉窦插管法的试验中,10mg/kg静脉注射红花注射液能够增加犬的冠脉流量60%。

红花的药物功效及现代制剂的研究发展与前景

红花的药物功效及现代制剂的研究发展与前景

红花的药物功效及现代制剂的研究发展与前景【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红花的生物学特征、药效和现代制剂的发展。

方法对关于红花的生物学特征、药理功效、现代制剂的发展和前景的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

结果红花的化学成分接近60余种,药理功效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现代制剂在临床应用很广。

结论:红花及其成分的药理作用应用广泛,毒副作用很小,深入研究其化学成分、功效和开发现代制剂系列产品,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红花;功效;现代制剂;研究红花是活血化瘀的常用中草药之一,近几十年来对红花及其主要成分在食用和药用等方面进行广泛研究,特别是在心血管系统、肿瘤防治和妇科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着重对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功效和现代制剂的研究发展做一综述。

1药理功效1.1生物特征红花又称草红花,为菊科草本植物的筒状花冠,长约1.5厘米,橙红色,花管狭细;主要产于新疆、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生长期只需120天,土壤适应能力以及抗旱抗寒和耐盐碱能力强,适于我国西北地区人工栽培。

一般夏季开花,当花色由黄色转为鲜红时采摘,阴干、晒干或烘干后生用。

历代医学古籍和《本草纲目》中均有详细记载,具有“活血润燥、止痛散肿,痛经”之功效。

1.2化学成分①黄酮类: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其他有6羟基山奈酚、山奈酚、山萘酚-3-葡萄糖苷、木樨草素、槲皮素、槲皮素-7-葡萄糖苷、芦丁等;②脂肪酸类:有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油酸、亚油酸及其甘油酸酯类;③多糖类:由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中乳糖以β键连接的一种多糖体;④其他:胡萝卜素、挥发油、蛋白质、脂肪、腺苷、双醇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1.3药理功效①心血管系统:轻度兴奋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营养心肌、减慢心率等作用,兴奋呼吸、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对心肌缺血或梗死和心律失常、高血压等有较好的疗效;②血液系统:红花黄色素能延长血浆的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 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等作用,从而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栓的发生和发展,更好的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

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

红花中的酚酸类化合物
结构与分类
红花中的酚酸类化合物主要包括没食子酸、间苯三酚、苯甲酸及其衍生物等 ,它们大多具有酚羟基和羧基的结构特点。
药理活性
红花中的酚酸类化合物也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 菌等。其中,没食子酸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并 抑制脂质过氧化。
红花中的其他化学成分
• 红花中含有多种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如脂肪酸、甾醇、挥发 油、色素等。这些化合物在红花中含量较高,并可能具有一 些药理活性,如甾醇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03
红花药理作用研究
红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扩张血管
红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 成分可以扩张冠状动脉,降低
血压,改善心肌缺血。
抗心律失常
红花中的一些黄酮类和酚类成分 可以抑制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 ,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2023
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 红花简介 • 红花化学成分研究 • 红花药理作用研究 • 红花临床应用研究 • 红花研究展望
01
红花简介
红花的历史背景
红花作为中药在我 国有着悠久的应用 历史,最早可以追 溯到汉代。
红花在古代就被用 于治疗多种疾病, 如痛经、产后淤血 、跌打损伤等。
古代医书如《神农 本草经》和《伤寒 杂病论》中均有对 红花的记载。
抗病毒
红花醇提物具有抑制流感 病毒复制的作用,可用于 预防和治疗病毒性感冒。
红花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
红花逍遥颗粒
由红花、当归、白芍、柴胡等 组成,可用于调节女性月经周 期,缓解乳腺增生、卵巢囊肿
等症状。
红花养心丸

红花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红花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红花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3-02-25T15:54:23.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蒋洪梅[导读]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

蒋洪梅(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四人民医院药械科 617061)【关键词】红花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160-02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

它是当今药学界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植物之一,红花集药用、食用、油料、染料、饲料于一身。

红花油是世界公认的具有食用、保健、美容功用的功能性食用油。

红花籽中含80%左右的亚油酸,常用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原发性脂肪酸缺乏症等[1]。

现就对红花的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1 化学成分红花中主要含色素、黄酮类化合物、酚酸、脂肪酸、挥发油、多炔及其他成分。

色素主要指红花黄色素和红色素。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以山萘酚为母体和以槲皮素为母体的糖苷组成。

另外还有红花醌苷、新红花苷等黄酮类化合物。

2 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2.1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红花有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

红花的这一作用,已证明同红花色素有关,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复方中配伍红花的价值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2.2抗凝血、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红花可使全血凝固时间及血浆(缺血小板)复钙时间显著延长。

能显著提高血浆纤融酶原激活剂的活性,使局部血栓溶解从而起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2]。

2.3兴奋子宫的作用红花为中医妇科常用药。

实验证明红花煎剂对小鼠、兔、犬等多种动物离体及在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收缩张力和节律均明显增加,甚至引起痉挛,对已孕子宫的作用更明显。

2.4抗缺血所致损失的作用红花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有有明显保护作用。

红花水提液能提高培养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减轻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的自由基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

红花及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红花及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红花及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红花作为传统中药材,广泛用于治疗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等症。

红花中具有多种有效成分,如红花黄色素A(SYA)、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红花多糖(SPS)等。

其有效成分具有保护肝脏、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的作用,还具有抗肿瘤、抗高血压等功效,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对红花及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红花;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别名草红花、杜红花、刺红花。

因其花红色,叶颇似蓝靛色又名红蓝花,又因其花中掺杂黄色而称黄蓝花[1]。

红花为菊科植物的干燥花。

具有治疗经闭,痛经,恶露不行,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剌痛,跌扑损伤,疮伤肿痛的功效[2]。

近年来,国内外对红花及其有效成分进行了深入地探究,发现其对神经系统、肝脏、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也具有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本文就红花及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旨在为红花在临床上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2红花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2.1对心脑血管的作用2.1.1抗心肌缺血氧自由基的形成、增加以及抗氧化防御活性的降低是影响心肌细胞受损的三项重要因素,可用几种强效抗氧化剂介导酶对因氧自由基而受损伤的心肌细胞进行防御,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乳酸脱氢酶(LD)和肌酸激酶(CK)无法穿过细胞质膜,然而当心肌细胞受损或死亡时,LD和CK可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因此,LD活性和CK活性可代表在缺氧/复氧(A / R)状态下细胞的损伤程度。

心肌细胞在A / R状态下培养会降低其活性,增加LD和CK的释放,促进细胞凋亡。

红花黄色素A (SYA)可提高过氧化氢酶、GSH-Px和SOD的活性以及上调GSH的水平来显示抗氧化活性,并抑制LDH和CK的释放来表达其抑制细胞凋亡能力,达到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3]。

红花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红花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红花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红花提取的现代技术以及传统技术,针对目前红花提取工艺研究与开发研究中存在的时间长、能耗大、收率低等传统技术问题,提出采用超声波、微波辅助萃取技术提高浸取效率,采用膜分离技术减少能耗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红花,提取方法,现代技术,传统技术1. 引言红花是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管状花,主产于新疆、甘肃、河南等地。

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红花黄色素和红花红色素,是天然色素的原料。

红花是中医重要的活血化瘀药,红花黄色素为国家级新药,二者均属黄酮衍生物。

目前,关于红花利用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三个方面:红花药理研究;红花的提取工艺;从红花中分离和提取核黄素等新的化合物。

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过程是中药生产的关键环节,先进的提取工艺和质量控制手段对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增强中药疗效和稳定性非常重要;在中药提取过程中,由于提取液中成分众多且复杂,对其质量成分的含量进行快速测定往往比较困难。

在提取过程中,由于实现有效成分浓度梯度的控制比较困难,导致提取过程依然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无法实时监控提取过程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

进而使生产工艺很难得到精确控制,导致产品批次间质量差异较大、稳定性差等问题。

因此,研究适用于中药提取过程有效成分含量的快速无损测定方法,将有助于解决中药提取生产过程中质量检测与控制等难题,有助于推进该技术产业化应用和提高该产品质量。

以水为溶剂,采用超声波、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可有效降低提取温度,提高传质速率,缩短浸取时间,并提高有效成分的回收。

本文重点探讨红花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红花的实验、生产提供依据。

2. 红花概述2.1红花的有效成分红花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一直是红花有效成分研究的基础,只有对有效成分能充分的提取才能使之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得到促进和提高。

红花黄色素在红花中含量占20%~30%,是含多种有效成分的水溶性成分,被认为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

红花还含有红花苷、红花醌苷及新红花苷;淡黄色的花含新红花苷及微量红花苷;深黄色的花含红花苷;橘红色的花含红花苷和红花醌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论文
关键字:成分治疗研究作用抑制活性缺氧红花红花油红花黄色素
作者:杨丽华张敏马春杨戈
【关键词】红花;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红花集药用、食用、染料、油料和饲料于一身。

红花油是世界公认的具有食用、保健、美容功用的功能性食用油。

红花油在国际上被作为“绿色食品”,其亚油酸含量是所有已知植物中最高的,达80%,号称“亚油酸之王”。

并且在医药工业上,红花油常常用作血液胆固醇调整、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剂及预防剂的原料。

适用于各种类型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高血压、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并可用作脂肪肝、肝硬化、肝功能障碍的辅助治疗。

红花油还广泛用作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维生素D的稳定剂。

红花油酸值低、黏底小、脂肪酸凝点低、油色浅、清亮澄明,可作为药用注射油。

红花花冠不但可作为药用,还可提供天然食用的黄色素、红色素,是理想的食品添加剂,还是高档化妆品、纺织品的染色剂,且对人体有抗癌、杀菌、解毒、降压及护肤的功效。

饼粕中制得蛋白质浓缩粉和分离物,可作为食物的强化剂。

1 化学成分
目前红花中已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有60多种〔2〕,其中主要有黄酮类、木脂素类、多炔类等,有药效的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包括红花黄色素(saffloryellow,SY,有些文献亦称之为红花总黄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yellow A,HSYA)等;脂肪酸:红花中含有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红花多糖:该成分是由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中乳糖以β键连接的一种多糖体。

1906年日本龟高德平从我国河南产德红花干花中首先分得红色素,含03%~06%;含红花黄色素(SY)查耳酮类化合物为20%~30%〔3〕。

为进一步揭示红花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基础,开发其活性成分,尹宏斌和郭美丽等对红花进行乙醚和乙酸乙酯提取,并对所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出了18个化合物。

红花中富含大量的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B、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铁、锌、铜、磷、硒、钙、钾、钠、铬、钼等,而且还富含多糖和腺苷等物质〔4〕。

2 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2 1 对心功能及血管的影响
小剂量红花煎剂对蟾蜍心脏有轻微兴奋作用,使心跳有力、振幅加大,对心肌缺血有益;大剂量对蟾蜍反而有抑制作用,而扩张体冠动脉及股动脉。

此外,还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的痉挛并增强耐缺氧能力,阻止血栓进一步发展并逐步缓解血栓,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能较好地改善心肌及脑组织的微循环障碍,起到治疗冠心病及脑血栓的效果〔5〕。

2 2 降低血压、血脂的作用
红花煎剂对狗、猫均有较持久的降低血压的作用〔6〕。

口服红花油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非酯化脂肪酸血症。

2 3 抗凝血、血栓的作用
SY可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能显著提高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使局部血栓溶解,从而起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7〕。

2 4 抗炎作用
Toshihiro等〔8〕认为红花中的长链6,8双醇化合物是抗炎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

SY对甲醛性大鼠足肿胀、对组胺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的通透量增加及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抗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炎症过程及肉芽增生。

红花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可影响免疫,拮抗PAF受体,提高体内NO水平,清除氧自由基,还能拮抗多种炎症因子,有效好的抗炎作用。

2 5 镇痛和镇静作用
SY红花黄色素对小鼠有较强而持久的镇痛效应,对锐痛(热刺痛)及钝痛(化学性刺痛)均有效。

2 6 兴奋子宫的作用
红花煎剂对小白鼠、豚鼠、家兔、狗、猫之离体和在体子宫均有显著的兴奋作用〔9〕。

27 耐缺氧作用
SY有显著的耐缺氧、抗疲劳作用,能明显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并增加离体家兔心脏和心肌缺氧的冠脉流量,改善心脏的缺氧、缺血病理状态。

28 保肝作用
红花注射液能明显抑制离体灌流、肝灌流液中的GPT的升高,使流量增加并接近正常,有利于改善肝功能。

29 免疫抑制作用
陆正武等〔10〕研究结果显示:SY可降低血清溶菌酶含量、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和血清溶血素产生、抑制腹腔巨噬细胞和全血白细胞吞噬功能、减少脾特异性玫瑰花形成细胞。

体外应用SY,可抑制3H TdR掺入的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降低白细胞介素2水平及其活性,抑制T细胞的产生及其活性,表明SY以剂量依赖方式降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效能〔11〕。

3 小结
红花及其成分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毒性小,其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成果已经得到广泛确认。

另外还具有抗炎,耐缺氧,免疫抑制,镇痛、镇静等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普遍而严重的疾病,且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

因此,开发红花系列制剂及产品,对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大而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兆木世界红花种资源评价与利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
2 薛晓珍,张敏新疆红花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利用价值〔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
12(1):403
3 培根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8995
4 尹宏斌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1;32(9):776
5 郑为超,陈铎葆,张雷,等红花黄色素对缺血心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
药理学通报,2005;21(8):97880
6刘发,魏苑,杨新中,等红花黄素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的
影响〔J〕药学学报,2002;27(10):7857
7 陈琼,顾仁樾,周瑞藏红花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流变学的作用〔J〕辽宁中医
杂志,1997;24(8):3723
8 Toshihiro A,Hirotoshi O,Toshitake T,et al Ery tho hentriacon tane
6,8diol and 11 other alkance6,8diols from carthamus tinctorius〔J〕
Phytochemistry,1994;369(1):105
9 董玉睿浅谈西红花的药理研究概况〔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19(6):53
5
10 陆正武,刘武红花总黄素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2001;12
(6):53742
11许建中沪产西红花对60例慢性疾病患者免疫调节作用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
药杂志,1998;(1):3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