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什么能够赎买? 最后,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 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等。
粮食统购统销
赎买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 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天津恒源纺织厂把国家 供应的棉花加工成为成 品出厂。
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国有企业的生产场面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毛谈建国初工业化建设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 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 走哪一条路呢?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 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 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 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 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共识。 【先建设,后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 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 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 态: “企业向国营 商业看齐,个人向工 人阶级转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特点
经营分散 技术落后 生产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制印章的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1956),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 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生的中国政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 新生的中国政权选择什么样的社会模式 进行建设呢?
新生的中国政权为什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 • • • • •
当时的世界只有两种社会建设模式: 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建设模式: 国内:人民不答应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不答应 前苏联不支持
社会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实践借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概括为三个实验阶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追求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的设想进行实验; •(2)新经济政策:是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 从国情出发进行探索; •(3)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实验,重新照 搬马克思的传统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 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 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 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 内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 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取得了胜利, 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 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开始 着手经济政策的调整。 • 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开了第十 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5日 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目的在 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3年9月25日,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在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的口号里,向全国 人民正式发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把总路 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
2.理论归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穷棒子社” 在社主任王国藩 的带领下发挥 集体力量 ,艰苦创业,从三条驴腿起家,依靠 自己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第一个丰收 年,用事实对那些散布合作社要“穷散架”的 人,做出了强有力地回答。
“穷棒子社”一年中巨大变化的事实,使西铺村 更多的农民看到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它像磁石 一样,强烈地吸引着社外农民特别是那些比较 贫困的农民的心。他们迫切地要求入社。
1953年2月15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南下视察。 列车路过河北,邢台县长张玉美向毛泽东汇报 到邢台全县入社、入组 情况。
毛泽东 :“是啊,多数农民是愿意走社会主义 道路的,因为这是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关键 是我们领导采取什么态度,这两个村群众办社 的热情很高,思想发动工作搞得也不 错。”“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 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
①农业改造: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
②手工业改造:办手工业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和生 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胳臂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全行业公 私合营之前,企业的利润分配采取“四马分肥”的方 式,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的赎买政策是国家按照企业 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拨付给中标价5%的定息,共计 10年。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改造旧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体系。
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要实现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旧的社会制度和观念进行革命性的转变,以建立起社会主义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涵社会主义改造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度的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是政治制度的改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还包括对文化等方面的改造,实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特点1.全面性: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全面转变,不仅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
2.历史性: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
3.阶段性: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4.实践性: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造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国有化、个体农业社会化、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
这些改革和措施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步骤,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变的必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彻底扫除旧的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关系,确保广大劳动人民共同享有生产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挑战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也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观念和制度的改造、对生产关系的转型、对生产力的提升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综合斗争,完善理论制度,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改革进程。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一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2年国庆节, 首都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 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 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 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1953年,杨尚昆陪同毛 泽东视察工作
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 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为动 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 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新中国成立时,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仍需继续完成。
第一,人民解放战争仍在继续进行,国民党残余势力 还盘踞在华南、西南的一些地区和台湾等沿海岛屿, 它们妄图以重庆、广州等作为基地,伺机卷土重来。
电影《江姐》
解放海南岛
第二,在农村大约在3.1亿人 口的新解放区尚未实行土地改 革,封建地主阶级还未完全打 倒,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还 没有根本解决。同时,新中国 财政经济状况十分严峻。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 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广东省中山县农民在学习毛泽东 “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 的报告
农民社会主义改造宣传画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 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 走互助合作道路。
之三: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 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 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开始。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从经济上看:从政治上看: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要理论体系。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多次探索和实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最基本的理念是通过改造传统社会结构和制度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这种改造主要包括对生产关系的改变、对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等方面。
通过这些改造,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传统社会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形成一种愿景和共识。
这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协作,政府的有序领导,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必须基于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其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同时,它也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只有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才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过渡的理论,也被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分 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 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 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使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五、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
首先,一定时期内追求改造的高速度,从而 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 • 其次,改造中的一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损害 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三,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 要,公有化程度过高,改造模式过于集中,所有 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王光英:1999年至2001年 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 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民族资产 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不 再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而是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之间的矛盾,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 的过渡形式? • 14、简述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形式? • 1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 哪些步骤? • 16、简述“四马分肥”。 • 17、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18、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 的性质、主要矛盾?
第四章_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①广大农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②党有能力领导农民进入社会主义
•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状况和阶层状况,制定正 确的阶级政策
• (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 的各种关系
• 1、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 4、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 5、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
• 5、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的成功经验有()
• A 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 助合作的道路
• B 遵循自愿互利的、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C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策 • D 全面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 E 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一)总路线的提出
•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 后)
• (1)过渡时间:15—20年
• (2)过渡条件:只有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才 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 (3)过渡步骤、方式:
• 发展工业 壮大国营经济 国有化资本 主义工商业、集体化个体农业。
•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 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 削?
•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 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不断探索 的过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 主义改造道路和方法。只有坚 持改革创新,才能保证社会主
义改造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6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史 性事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端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 度和与之相关的上层建筑,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这一时期提出的"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社会主义文化 和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13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最后,社会主义改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些 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 规划、坚持适度推进、坚持改革创新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造是 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对社会主义 改造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包括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只 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 改造的正确方向和顺利实施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 改造是为了人民,必须依靠人民, 让人民参与其中,发挥人民的首创 精神。只有让人民成为改造的主体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 行和成功
它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7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主义社会是⼀个过渡性的社会从新中国的成⽴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主义社会。
(⼀)新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上: 建⽴了⼯⼈阶级领导的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众的⽂化。
(⼆)新主义社会的性质新主义社会,不是⼀个独⽴的社会形态,⽽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如何认识新主义社会是⼀个过渡性的社会?结论:新主义社会不是⼀个独⽴的社会形态,⽽是⼀个由新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要⾛社会主义道路,新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和党的其他领导⼈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先搞⼯业化建设、再⼀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体形成了先⽤三个五年计划搞⼯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我们现在就要开始⽤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在1952年9⽉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意1953年12⽉,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即:从中华⼈民国成⽴,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7⽉,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这条总路线。
9⽉全国⼀届⼈⼤把总路线写⼊宪法的总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
xxxxxxxxxxxxx
-
1 1. 引言 3 3. 主要内容 5 5. 结论
2 2. 理论背景
4
4. 实践经验
1
1. 引言
1. 引言
A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指在社会主义
国家里,如何通过经济、政治、文
化等方面的改革和转变,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
设
B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主要内容、实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造都是实现 社会主义目标的关键环节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可以不断探索 适合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 的发展和进步
-
感谢大家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汇报人:XXXXX
日期:XXXX
2023
3. 主要内容
3.3 文化改造
3. 主要内容
文化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通过 批判和超越旧的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
3. 主要内容
3.4 社会改造
社会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任务。通过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 幸福感,调整社会结构,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3
3. 主要内容
3.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包含以 下主要内容
3. 主要内容
3.1 经济改造
经济改造是社会主义 改造的重要方面。通 过国有化和农村集体 化改造,建立起社会 主义公有制经济,消 灭剥削和压迫,实现 生产力的社会化和生 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化
3. 主要内容ຫໍສະໝຸດ 3.2 政治改造政治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 要保证。通过建立人民民主专 政,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改善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 展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 引言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理论上明确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方法,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2.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和压迫是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激化,危机频发。
为了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开始探索并实践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3. 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目标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性、先进性、指导性原则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人民民主国家。
4.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和方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主要包括革命的方式和途径。
革命方式主要分为暴力革命和和平革命两种,途径则包括农村包围城市和城市夺取政权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土地革命、人民战争、群众运动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破坏等。
5.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与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成果丰富多样,例如苏联、中国、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6.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研究和运用,能够回答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7. 结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根据具体国情,不断总结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的胜利。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
初级形式 工业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商业中: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 30%
职工福利15%
定息制度
在分红问题上,国家对私股实行支付固定股息 制度,资本家按照合营时的私股份额每年领取 固定息率5%的“定息”。
3)在方法和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实施 “一刀切”,淡化了工业化;
4)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国家下达指令计划,社 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起了无所不包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 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建国初期民族资本的构成状况
20%
0.1%
70%
80%
工业资本比重 500人以上工厂比重 10人以下工厂比重 手工性质的工厂
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 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民因经 营不善或天灾人祸等再次沦 为赤贫,农村中开始出现贫 富两极分化现象。
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案例: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记者问: “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 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 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 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 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 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0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1953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 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 义道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 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召开,制定并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经验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 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 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 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作者: ————————————————————————————————日期: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课时分配】 4 课时第一、二课时【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施教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重点难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
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
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1949~1956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来说,毛泽东曾经设想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这两个革命的一个中介和桥梁,在这个阶段,我国社会既存在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因素,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1、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主要来看一下几经方面的特征: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形成的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个体经济(不具有某种社会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部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从以上分析看出,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师过渡形式的经济,故当时社会经济成分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ﻫ2、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3、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专政的国家制度;ﻫ大众的文化。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解放前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官僚资产阶级——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消失地主阶级————1949~1952年土地改革后消失民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改造后消失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国后我国社会还存在着三种基本的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和阶级构成来看,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1949~1952:中国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1953~1956: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何时过渡?怎样过渡?(一)党对过渡时期的认识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在此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时间;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与此同时,开始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这主要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农村及时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二)过渡的条件1、时间上:用15到20年的时间2、条件上:先工业化后集体化3、方式步骤上: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三)总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其中“一化”就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
“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主要是适应推进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加快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原因: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而且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毛泽东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的内容的局限性。
教材指出:“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因为宣传提纲一方面强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认为总路线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而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而且越来越觉得社会主义改造的步子慢了。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两翼”的社会主义改造,越来越走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主体”的前面。
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小脚女人”的批判,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等急于求成的偏差。
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是基于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导致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从而对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总之,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实践证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正确的。
(四)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了发展生产、地域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又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有利的国际形势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民问题的认识1、积极引导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49~1952年中国的土地改革的结果——全体农民平均占有土地的私有土地制度,中国农民从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身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而是走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互助合作的必然性小农经济存在的缺点: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民普遍比较分散和贫穷,无法采用新技术,使用机械化,这种状况会拖社会主义的后腿,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要求,易产生两极分化,经不起天灾人祸。
所以党中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一方面不要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提倡农会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自愿互利,就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在经济上平等互利。
典型示范,就是各地都要先搞试点,树立典型,起到示范作用。
用事实来教育农民,使农民亲眼看到合作社确实能增产增收,互助合作比单干好,这样才能使农民真正自愿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