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2.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石兽的传说和背景;(3)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3)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石兽的感悟;(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培养保护意识;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背诵课文;(3)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 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写一篇小作文;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石兽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石兽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石兽的故事,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不过,我也注意到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还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某些文化现象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成果分享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还有待提高。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更多地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故事的文章,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写。通过分析石兽的形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石兽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和排比这两个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课文的例句和生活中的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相关的文化现象或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小型的“文化寻宝”活动,让学生们收集和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元素。
c.创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如写一段描述家乡传统节日的文字,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被遗忘的文化符号?”比如,家乡的一座老建筑,或是一段传统的民间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奥秘。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2篇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2篇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2篇《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遇事不可随意主观臆断,应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

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方法: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1.本课涉及石头运动的原理图。

2.多媒体课件。

3.总课时:2课时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世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1.朗读课文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是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3.就课文不理解处提出质疑。

4.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河中石兽教案六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河中石兽教案篇1【导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词义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求石兽于水中(寻找)如是再啮(这样)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但知其一(只)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3)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4)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学法指导:词语的作用分析法词语的作用一般有:1.精确性作用。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分析并评价石兽在河流中的象征意义。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石兽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河中石兽》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强调石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2 课文解读:深入解读文本,理解石兽在河流中的象征意义。

分析石兽与河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石兽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意义。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兽在河流中的象征意义。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3.4 探究学习: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深入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河中石兽》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图片资料:提供石兽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石兽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文献,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活动:通过展示石兽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石兽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意义。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关注学生合作交流,提高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必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如“捞”、“稽”、“颠”、“次”等。
-内容理解:分析河中石兽的沉浮原理,理解作者通过对石兽沉浮现象的观察所表达的哲理。
-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石兽沉浮原理和文言文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大家理解。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物体沉浮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
-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难以将观察到的现象与背后的原理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引导。
-观察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类似现象,并将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解释:
-对于文言文词汇与句式的掌握,可以设计一些词汇卡片,让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加深记忆。
-在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上,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石兽会在河中沉浮?”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方法,逐步找到答案。
举例解释:
-在文言文阅读中,重点讲解“捞”字的不同用法,结合课文语境,使学生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引导语:《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记载的是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下面是有关文章的教学教案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河中石兽》记载的是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积累词语,理解大意。

一、读准字音圮(pǐ) 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二、在阅读中积累下列词语:1. 古今异义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古义:经历阅十余岁今义:阅读是: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 一词多义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3.词性活用三、探究结构第一层:和尚重修庙门难寻石兽;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兽已深埋;第三层:按老河兵指引找到石兽;第四层:阐述遇事不能主观之理。

精选《河中石兽》教案四篇

精选《河中石兽》教案四篇

《河中石兽》教案精选《河中石兽》教案四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一、作者引入新课1、讲一小故事: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自由发言,分散回答)、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1、范读、领读课文、跟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掌握字的读音:圮棹曳湮中最重要的手段,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2、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

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形式,来解决疑难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后分小组讨论: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关键词: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阅已①圮:坍塌②曳:牵引③湮:埋没……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有问有答的: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掌握: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冲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共同探讨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课文《河中石兽》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词汇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捞”、“寻”、“溯流”、“顺流”等,以及它们的用法和词义。
-句式运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如“何以……为”、“不知其……也”,并能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使其能够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文化自信,激发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推理、论证,形成批判性思维。
4.提。
首先,对于文言文断句这一难点,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分组练习来掌握断句技巧,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语感。
其次,在讲解古代文化背景和石兽象征意义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文化了解有限,导致难以理解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物图片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石兽的文化内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中讲述的故事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这篇课文通过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方法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推理和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捞”、“溯流”等。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用语和古代文言文,以及举例说明来帮助大家理解。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来源、特征和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情况,包括来源、特征和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使学生理解和领会河中石兽的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讨论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幻灯片和教案。

(2)实地考察和实物展示。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1)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河中石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知道河中石兽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授河中石兽的来源和特征。

(2)讲解河中石兽的文化意义,如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实物展示与讨论(10分钟)(1)展示一些真实的河中石兽,供学生观看。

(2)让学生围绕河中石兽的特征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 实地考察(20分钟)(1)组织学生前往本地的河中石兽雕刻群,进行实地考察。

(2)指导学生观察河中石兽的雕刻工艺和细节。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收获,并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河中石兽的文化意义,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河中石兽的短文,包括来源、特征和文化意义。

2. 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其他传统建筑文化的材料,进行展示。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河中石兽的来源、特征和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民间传说故事《河中石兽》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3)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拼音和意义。

(4) 学会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3) 培养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2) 通过民间传说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2.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2)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过程安排: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对比、问题提出等方式猜测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2. 为学生创设课堂氛围,营造神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文阅读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阅读后,分组讨论,集体讨论,了解每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3.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课文鉴赏1. 教师讲解课文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表达个人意见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和讨论。

Step 4: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的内容,如搜索与此课文相关的新闻、故事或其他民间传说。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复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夸奖和鼓励。

四、教学辅助措施或教学资源准备:1. PPT或黑板和白板。

2. 课文及相关教材资料。

3. 学生课堂笔记本和学习用品。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比我预想的要深,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深刻的含义。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信任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其次,关于写作手法的讲解,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会欣赏自然景观的神奇与和谐,提高审美品位。
3.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感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与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石兽的形象特点。
举例:学生需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等,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石兽的特点。
(2)写作手法学习: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石兽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如“石兽在河中翻滚、嬉戏,仿佛具有生命一般”,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另外,情感体验环节,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但仍有一些学生对此感悟不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通过更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石兽的知识;2.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课文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通过展示一张石兽的图片介绍本课的主题,并问学生是否了解石兽的由来和传说。

2.组织学生议论、思考石兽的起源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阅读理解1.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阅读课文《河中石兽》。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一些课后习题,如填空、选择等。

3.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答案,并展示课堂讨论结果。

Step 3:课文分析1.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蕴含的哲理,并进行讨论。

2.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Step 4:学习语言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并进行操练。

2.通过学习课文中的语言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Step 5:巩固与拓展1.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创作一篇短文,表达对石兽的理解和审美情感。

2.学生完成小组活动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集体评价。

Step 6: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习题,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2.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内容,以便下课时更好地进行教学。

Step 7:课堂总结1.对本课的课文内容和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2.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河中石兽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河中石兽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4、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

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

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

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二.作者及作品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三.预习检测:(见课件)1、给下字注音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有关石兽的传说和相关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石兽的形象特点;(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想象力,描绘石兽的生动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3)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强化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河中石兽》全文的背诵与理解;2. 文中重点字词的掌握;3. 石兽形象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理解;2. 对石兽传说及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3. 古代散文语言美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河中石兽》全文、重点字词解释、石兽传说及相关文化背景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石兽的传说及相关文化背景;2. 学生自读全文,遇到生僻字词自行查阅字典,理解文意;3.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4.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体会古代散文的语言美;5.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石兽的生动场景;6.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与感悟,进行互动交流;7.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河中石兽》的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分析石兽形象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体会古代散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强化环保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河中石兽》全文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2. 检测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对文意的理解;3. 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对石兽形象特点的分析能力,以及古代散文语言美的欣赏水平;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石兽绘画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石兽的形态、特征描绘出来;2. 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石兽传说及相关文化背景的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石兽文化的了解;3.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石兽相关的古代散文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熟悉课文的故事,从中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2.【课前准备】3.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4.5.课时。

6.【教学过程】7.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8.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库全书?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称赞?四库全书?说:“嘉惠学林,功在千秋。

〞可见?四库全书?的重要意义。

那么,你们知道?四库全书?说谁主持编撰的吗?对,就是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纪昀。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河中石兽?。

9.二、出示学习目标10.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1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12.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13.说说你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14.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5.介绍作者3.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4.?阅微草堂笔记?5.?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相关教学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二)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故事线索。

2.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关键语句,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特点。

3.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夸张、烘托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

第二课时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2.学生当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文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2.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2.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故事内容。

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四篇

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四篇

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四篇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四篇以下是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河中石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

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

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读正其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板演生僻字)圮木杮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

2. 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正音:看黑板划一划: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僧/募金重修是/非木杮盖/石性/坚重棹(zhào)/数小舟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

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3.齐读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

4.感知文意。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熟悉课文的故事,从中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

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

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

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1.介绍作者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2.《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河干(gān)曳(yè)棹(zhào)柿(fèi)暴涨(zhǎng)圮(pǐ)募(mù)欤(yù)铁钯(pá)湮(yān)啮(niè)溯(sù)四、课堂活动过程活动一:读课文,感受经典魅力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反复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神态。

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分停顿节奏。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ɡ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活动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临:靠近。

河干:河岸。

干,水边,河岸。

山门:佛寺的外门。

圮:倒塌。

并:一起。

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曳:拖。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

湮:埋没。

颠:颠倒,错乱。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盖:因为。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倒掷:倾倒。

如是:像这样。

不已:不停止。

已:停止。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仅仅。

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2.理解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中(干——古义:水边,河岸。

今义:与湿相对。

)(2)阅十余岁(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

今义:年龄。

)(3)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4)是非木杮(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5)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6)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7)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但——古义:只。

今义:但是。

)(8)盖石性坚重中(盖——古义“发语词。

今义:遮住。

)3.理解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

棹:名词活用作动词,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暴涨:动词活用作名词,河水。

4.理解特殊文言句式(1)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应为“于上流求之”。

(2)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5.疏通文意翻译方法:(1)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2)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节词。

(3)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4)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5)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的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第二课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

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

点拨: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

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

3.对于落入水中的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点拨: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点拨: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6.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点拨: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7.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

阅读下面这则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

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

1989 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点拨: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思辨,提出切合实际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篇课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课文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