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合集下载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
这些算法所产生的结果均是确定性的。 这些传统的插值算法,仅考虑到观测点与 待估点之间的距离,而没有考虑到空间位 置之间的相互关联,既地质规律所造成的 储层参数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应用效果不 尽人意。这个时期,开创了用数学方法解 决地质问题的先河。
3.2 地质建模的发展时期:克里金
(地质统计学克里金估值方法)
如地层压力、温度、饱和度、孔隙度等。
有时甚至稳定沉积体如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席状砂的
渗透率分布也是可用的。
三、建立参数模型技术
确定性建模方法(Deterministic Modeling)
开发地震反演:
用地震属性(振幅、波阻抗等)与岩心(测井)孔 隙度建立关系,反演孔隙度。再用孔隙度推渗透率 ——已在普遍应用。只要应用时要对其不确定性程 度心中有数。
最重要的是新测井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成像测井; 过套管测井; 随钻测井。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目的:
建立储集体格架:把每口井中的每个地质单 元通过井间等时对比联接起来——把多个一维柱 状剖面构筑成三维地质体,建成储集体的空间格 架。
关键点:
正确地进行小单元的等时对比,即要实现单 个砂层的正确对比。可对比单元愈小,建立的储 集体格架愈细。对于陆相沉积难度更大。
随机建模方法。该方法应用了随机几何学中点过程理论。 点过程提供各种模型来研究点的不规则空间分布。这些点在空间上
的分布可以是完全独立的(如泊松点过程),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或排 斥的(如吉布斯点过程)。示性点过程则是一种特殊的点过程。
一个点过程,对其上赋予一个特征值(或称为一个属性、或示性) 时,就称为示性点过程。该方法在模拟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是十分有用的, 它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点过程理论先产生这些物体的中心点在空间上的 分布,然后再将物体性质(如物体的几何形态、大小、方向等)标注于 各点上,即通过随机模拟产生这些空间点的属性,并与已知的条件信息 进行匹配。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 257061) 摘 要:本文概括论述了20多年来储层构型分析法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逐渐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对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逐渐应用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中去,但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砂坝研究最多。

最后,本文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分析法;储层非均质性;河流相;地下储层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

自M iall于1985年正式提出储层构型分析方法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的热潮,他们纷纷投入到对野外露头沉积和地下储层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中去,并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从而使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1 储层构型分析法的提出1977年,Allen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 ial architectur e的概念,将其描述为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

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A.D.M iall[1]吸纳Allen思想之精髓,提出了应用于河流沉积相分析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architectural elem ent analy sis),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描述。

其核心思想是,地层由代表沉积间隔的界面和连续沉积的沉积单元构成,界面和沉积单元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而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其中不同等级的界面限定了不同的沉积单元,而由三级到五级界面限定的基本沉积单元即是构型单元,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石相组合、外部几何形态、展布方向和垂向剖面。

储层建模文献综述

储层建模文献综述

摘要针时我国以河流~三角洲相砂体为主的储层特点,本文提出了利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预测模型的方法,即综合各种途径取得的信息,对储层内井点之间、之外砂体的形态及其参数作出一定精度的预测估值。

另外,本文还对储层随机建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各种模拟方法在储层表征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主丧、介绍了模拟退火方法、并且总结出随机建模的一般方法。

引言随着技术的发展,地质科学正经历着由定性描述向定;重建模、由观察向预测的方向发展。

储层表征技术(Reservoir Characteri za tion ) 正是顺应这一潮流而生,{l诸层表征的最终结果是建立储层三维定量地质模型,而储层, 随机建模技术(St ochastic R eservoir modeling) 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它的目标是将各种资料通过某种手段统一在一个定量模型中,这个定量模型不但与所有资料相一致,而且也包含所有资料所反映出的储层分布的空间结构信息,最终结果以易于展示、更改和运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在计算机中,这是目前储层建模的趋势。

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试井、地震、地质等各种资料.它不仅可以解决沉积相空间分布和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问题,而且可以解决裂缝和断层的空间分布和方位问题。

目前,储层建模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确定型建模,即根据各井的测井资料进行多井解释,井问则主要依靠地震信息来描述,这样井间的每一个点都有确定的数值,用这样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即为确定型模型。

由于地震分辨率所限,该方法只能用于勘探早期。

另一类是随机建模,建立预测模型,即综合各种方法取得的信息,主要依靠沉积学的方法加上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对井点之间、之外参数作出一定精度的细致的预测估计,故称为预测模型。

随机建模的具体方法有较传统的克立金法、蒙特卡洛法以及现在流行的分形法、神经网络法、遗传法、模拟退火法等几寸和1’1算法.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具有三大优点:一是可以实现油气储层的精细描述和建模,定量表征和刻i 层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二是可以定量研究住在层的不确定性(虽然储层在本质上是确定的,客观上是唯一的,但由于储层的复杂性和信息的有限性,I主|而造成描述上的不确定性.);三是便于把各种来源的信息和资料综合到一个统一的定量模型之中。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具体运用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具体运用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具体运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是近年来在地质科学领域迅速发展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对地质体的形态、结构、物质组成等进行数字化描述,为地质研究提供了更加直观、精确和高效的方法。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存在的问题**1. 数据获取困难:地质数据通常来源于各种不同的勘探手段,如地震、钻探、测井等,这些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往往存在不连续性,给建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模型精度问题:由于地质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三维地质模型的精度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数据质量、建模方法、计算精度等,导致模型精度难以保证。

3. 模型应用范围有限:目前,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主要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能源领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尚不广泛,需要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

4. 技术成本较高: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需要依托高端计算机和软件,投资成本较高,且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使用成本也相对较高。

**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具体运用**1. 石油天然气勘探: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用于油藏描述和预测,提高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效率。

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油藏的形态、构造、储层物性等特征,为油田开发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2. 地质灾害防治: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用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灾害损失。

3. 水资源管理: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储存情况,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环境监测与评价: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评价,了解环境污染物的分布和迁移情况,为环保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环境保护。

5. 矿产资源开发: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效率。

综上所述,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在地质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小, 一般 在几 米至 几十米 范 围内 , 在地 震剖 面上 主要
在确定性储层参数建模中,主要应用插值方法 对空 间上 每个 网格 赋 以储层 参数值 ( L 孑 隙度 、 透率 渗 或含油饱和度 ) 由于传统的数理统计学插值方法只 。 考虑观测点与待估点之间的距离 ,而不考虑地质规 律所造 成 的储 层 参数在 空问上 的相关 I 生,因此插 值 精度很低。为了提高对储层参数的估值精度 , 广泛应 用 克里 金方法 来进 行井 间插值 ,其核 心是根 据待 估 点周 围的若 干 已知信息 ,应用 变差 函数对 待估点 的
求 , 可 进 行初 步 的 井 间预 测 . 预 测 精 度 有 待 于进 一步 提 高 。简 要介 绍 了各 种建 模 方 并 但
法 研 究 现 状 . 析 了 已有 算 法 中亟 需 改进 的 问题 , 分 并从 建 模 算法 的 改进 、 型模 型 的 丰 原 富 、 震 信 息 的 整合 以及 加 强 地 质 约 束 等方 面 论 述 了储 层地 质建 模 的 发 展 前景 。 地 关键词 储 集层 : 质 建模 : 地 随机 模 拟 ; 质 统 计 学 地
文献标识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El T 9
吴胜 和
16 年生 , 93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18 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 96 获硕士学
吴胜 和
位; 9 8 19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 ( 北京 ) 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 、 , 油藏描述及 j维地质建 模 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通讯地址 : 12 4 北京市 昌平 区中国石油大学资源 与信息学 院;电话 : 029
井点 )出发 ,推测 出点 问 ( 井问 )确定 的 、唯 一 如 的储层参 数 。确定 性建模 方法 主要有储 层地 震学方 法 、储 层 沉 积 学 方法 及 地 质 统 计 学 克 里 金插 值 方 法 ,三 者可单 独使 用 ,亦 可结合 使用 …。 1. 储层 地震学 方法 .1 1 储层 地震 学主要 是应 用地震 资料 研究储 层 的几 何 形态 、岩性 及储 层参数 的分 布 。研 究厚度 相对 较

储层地质建模综述

储层地质建模综述

储层地质建模综述【摘要】随着油气田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储层研究过程中建立三维定量地质模型通过对地层格架、沉积微相、骨架砂体、物性参数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析研究,借助PETREL等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三维储层地质模型来反映储层地质属性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储层油藏地质建模储层建模方法是在地质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预测空间变量分布的方法,用于油气描述和油气分布预测的复合学科理论和方法体系。

它是集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地质理论,数学地质、地质统计学和油层物理学等方法为一体的,最大限度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油气藏及内部结构精细解剖,揭示油气分布规律,表征地下地质特征和各种油藏参数三维空间分布,建立能描述油气分布状况和流动特征的、地质的、岩石物理的、成岩的、构造的、流体及工程等意义的油气参数地质模型[4]。

在实际建模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完整的地质模型必须根据具体的地质情况,在一定的建模策略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建模工具,采用合理的建模方法建立尽可能符合地下是实际的地质模型,最终建立的地质模型是否可靠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模型的优选和验证。

1 地质建模的步骤1.1 基础储层地质研究及数据集成统计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为重要依据通过对研究区域的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标准储层建模数据格式,然后对数据匹配关系进行检查和修改,利用研究区丰富的井资料,提取能够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统计特征,作为建模对象和地质约束条件。

1.2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方法分为确定性建模、随机建模。

确定性建模是从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出发,推测井间未知区域并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论;随机建模是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对井间未知区域给出多种可能的预测结果。

油气田开发的实践证明以变差函数理论为核心,以地质统计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研究空间变量分布的随机建模将成为储层建模的主要建模方法。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一、引言在油气开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关数据测量,测量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差,这些数据误差会给油气地质储层建模带来直接的影响。

另外得到确定性的地质变量空间变量模型是不太现实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引用到概率论方法来完善数据建模。

举例来说对于储层中流体的流动而言就需要结合微分方程系数等参数来进行探讨。

在利用传统方法的建模过程中正常情况下都会使用内插方法得到储层参数但同时也会对流动方程造成影响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因此在油气地质储层建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条件来对数据模型进行调整并筛选合理的模型来进行构建让油气产量预测可靠性得到保障。

二、多点地质统计学与训练图像基于变差函数的传统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是目前储层非均质性模拟的常用方法。

然而,变差函数只能建立空间两点之间的相关性,难于描述具有复杂空间结构和几何形态的地质体的连续性和变异性。

针对这一问题,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应运而生。

该方法着重表达空间中多点之间的相关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地质统计学在描述空间形态较复杂的地质体方面的不足。

多点地质统计学的基本工具是训练图像,其地位相当于传统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

对于沉积相建模而言,训练图像相当于定量的相模式,实质上就是一个包含有相接触关系的数字化先验地质模型,其中包含的相接触关系是建模者认为一定存在于实际储层中的。

三、地质概念模型转换成图像训练地质工作人员擅于根据自己的.先验认识、专业知识或现有的类比数据库来建立储层的概念模型。

当地质工作人员认为某些特定的概念模型可以反映实际储层的沉积微相接触关系时,这些概念模型就可以转换或直接作为训练图像来使用。

利用训练图像整合先验地质认识,并在储层建模过程中引导井间相的预测,是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的一个突破性贡献。

可以将训练图像看作是一个显示空间中相分布模式的定量且直观的先验模型。

地质解释成果图、遥感数据或手绘草图都可以作为训练图像或建立训练图像的要素来使用。

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研究与优化

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研究与优化

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研究与优化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探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主要是利用地下岩石的属性和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来获取地下结构和物质分布的信息。

在地震勘探中,地质模型构建是实现高精度成像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就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研究与优化进行探讨。

一、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是指以地震波勘探数据和地质资料为基础,通过建立地质模型来反演地下岩石的特征和分布情况。

该技术的关键在于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从而获得高精度的成像结果。

建立地质模型的主要方法有两种:基于物理模型的反演和基于数学模型的反演。

其中,基于物理模型的反演依赖于岩石地球物理特性的实验测量数据和实际地质样品,在此基础上通过逆向求解,建立地质模型。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逼真地反映地质构造和物性分布,因此尤其适用于地球物理参数分布较复杂、变化较快的场合,例如断层区域等。

而基于数学模型的反演则是以数学模型作为基础,从勘探数据本身入手,利用各种优化算法,反演出地质模型。

相对于基于物理模型的反演,基于数学模型的反演更加简便、快捷,但对勘探数据质量的要求较高。

在实际应用中,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阶段联合作业的综合技术。

因此,在实际应用地震勘探技术时,对储层勘探、地层地貌分析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分析,是确保地质模型构建的关键。

二、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地震勘探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勘探领域的不断发展,目前的地震勘探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地震勘探中存在解释和建模不一致的问题。

在地震图像分析中,地震分析师往往需要对勘探数据进行重新解释,以直观地呈现地下结构,但是这种解释方式并不总能与建立的地质模型一致。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地震数据的平滑处理等原因导致的,但却会对勘探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其次,当前的反演方法存在计算负担大、不适用于大规模建模等问题。

目前,基于物理模型的反演方法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模拟,计算量十分庞大,反演结果也需要经过多次验证和修正。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油气勘探化工设计通讯Petroleum Explora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229·第44卷第9期2018年9月我国的很多学者对储层的构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储层结构模型,为储层非均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支撑与帮助。

对于储层构型的研究实质上是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1985年,Miall 等学者就已经正式提出了储层构型分析的一系列方法,在这20多年的时间内,其他各种各样的新方法不断出现,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极大地促进了储层构型的研究。

1 储层构型的级次划分1.1 国外储层构型划分Allen 等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 ”这一概念后,对河流相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交错层系、交错层系组以及复合体这三个构型界面。

Miall 在Allen 对构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六级构型界面划分方案。

紧接着又增加了一个0级纹层间的界面以及7及的大型沉积体系界面和8级盆地充填复合体界面。

虽然目前为止,Miall 所提出的9级对储层构型的划分理论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模型,但是Miall 主要是针对河流相所提出的,在层序地层级次的衔接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2 国内储层构型划分吴胜和基于Miall 的九级构型提出了12 级的构型分级方案。

其中的1~6 级是参考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7~9 级界面的划分分别对应着Miall 对构型分级划分方案中的5~3 级,10~12 级的界面与Miall 提成的构型分级方案中的2~0 级界面相对应,也就是10级对应着层序组、11 级对应着层系、12 级对应着纹层。

针对储层构型的分级有正序和倒序两种模式,两种方案各有特点。

正序方案指的是随着数字的增加界面的级别越来越高,数字最大即为界面最大。

该种模型比较适用于地面的地质情况研究,正如Miall 所提出的的构型分级方案。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式中:
Φs=kπh/R (3) z Φ=44.6e-010006· (4) R为岩石颗粒直径,mm;k为校正系数。
中国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与发展前景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 [28]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国外致密油气等非常规资源评价方法, 主要以建立在成熟的勘探开发数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类比法 和 统 计 法 为 主 . 类 比 法 以 美 国USGS的FORSPAN法为 代表,即评价单元从等面积的网格到变面积的井控范围;统计法包括 体积法、单井储量估算法(EUR)、随机模拟法、发现过程法和油 气资源空间分布预测法等。 中国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已具备一定规模,通过近期综合分析研究 认为,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有2个关键环节:一是资源量计算以类比 法和单井控制法为主;二是通过递减法确定技术采收率。基本思路包 括以下4个方面:①通过典型致密砂岩气田的解剖研究,分析各盆地 致密砂岩气成藏主控因素,明确致密砂岩气成藏有利分布范围;②结 合典型致密砂岩气藏解剖,掌握气层基本特征与关键参数;③采用类 比法计算地质资源量;④结合已开发气田递减法确定的采收率,计算 各盆地的可采资源量。
构造、沉积、成岩作用控制圈闭的发育与分布 川西坳
陷由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形变较强,形成了众多局部构造,对早期油气藏 具有很强的调整和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局部构造 位置控制着油气的分布,使得单个圈闭高部位含气、低部位可能含水;
二是形成的裂缝系统与相对优质储层相匹配,构成天然气高产、 富集带[10]。 高能沉积相带是岩性圈闭形成的基础[12]。沉积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主要表现在对储层空间分布的控制,沉积微相类型直接控制了砂体分 布。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水体能量低,沉积物分选性差,泥 质含量较高,致使原始孔隙度低 [13]。 沉积作用是形成致密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决定后期成岩作用的类 型和强度;成岩作用是形成低孔渗储层的关键。致密砂岩形成的早期 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而中、后期则主要以成岩作用为主[14-15]。成岩 作用研究表明,绿泥石衬垫和溶蚀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通过 对长石、岩屑等易溶矿物形成次生孔隙。胶结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破 坏性成岩作用,是成岩后期导致孔隙大量减少的主要方式[10、17]。长 岭断陷中部及东部地区储层物性的改善主要依靠有机酸对长石的溶解, 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取决于气源断裂演化与有机酸充注时间的配置关 系。排酸期一般都早于天然气充注期,烃源岩排出的大量有机酸通过 气源断裂进入储层溶解长石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有利于后期天然气 的聚集成藏[17、18]。成岩流体是水岩化学反应的介质和物质迁移的载 体。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孔隙流体化学组分与储层矿物间达到化学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中外科技情报储层地质建模方法摘要:储层地质建模是为了定量地表征各种储层的空间几何形态及物 性特征,最终为计算机模拟提供一个客观的、切合实际的储层地质模型。

当前国内外储层地质建模的总体思路和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在广泛收 集地质(包括露头、钻井及综合测试) 、地震及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沉 积学、储层地质学和一系列数学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分形几何学、随 机数学、模糊数学等)来定量表征二维或三维储层的宏观几何形态及内部 特性参数的空间变化,最终利用计算机来动态地模拟储层的空间变化特征。

一、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目前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方法主要有确定性建模、随机建模。

其中随 机建模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

近几年,又出现了综合确定性建 模和随机建模两种方法的约束建模。

1 确定性建模 确定性建模是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从已知确定性 资料的控制点(如井点)出发,推测出点间(如井间)确定的、惟一的和 真实的储层参数。

主要手段是利用地震资料、水平井资料、露头类比资料 和密井网资料。

目前,确定性建模所应用的储层预测方法主要有:储层地 震学建模、储层测井地质建模、水平井建模和露头原型模型建模。

(1)储层地震学建模 储层地震学方法主要是应用地震资料研究储层的几何形态、岩性及参 数的分布,即从已知井点出发,应用地震横向预测技术进行井间参数预测, 并建立储层的三维地质模型。

以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为基础,利用其覆盖 率高的优势,可以直接追踪井间砂体和求取储层参数。

该方法主要包括三 维地震和井间地震方法。

目前遇到的关键问题是分辨率还满足不了油田开 发研究单砂体的要求。

但对其前景大家都寄以很大的厚望。

(2)储层测井地质建模 储层测井地质建模主要是应用储层沉积学方法,在高分辨率等时地层 对比及沉积模式基础上,通过井间砂体对比建立储层结构模型。

井间砂体 对比是在沉积模式和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传统对比方法主要依据 井间测井曲线的相似性或差异性来进行井间砂体解释。

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研究

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研究

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研究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是石油勘探与开发领域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地下石油资源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能够为油气勘探的成功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旨在探讨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研究现状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勘探技术和仪器设备的不断创新,地质勘探工作的精度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石油地质学家和工程师们通过对地下岩层和储层的构造、性质和运移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在研究方法上,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采用了多种手段。

例如,地震勘探技术通过分析地下不同层位的声波反射和折射信息,确定石油存在的可能性和储层的结构特征。

测井技术则通过测量地层中电阻率、密度、自然伽马辐射等物理参数,判断储层的孔隙度、渗透性和含油气性能。

此外,化学分析、地圈化学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工作中。

二、应用领域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准确评估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分布情况,为勘探和开发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其次,通过分析储层的岩性、性质和特征,可以制定有效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的产出率。

此外,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还能为储层调整、增产和改造等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陆上和海上油气田勘探、沉积学研究、地震波传播模拟、储层模拟和测井解释等方面。

随着深海油气勘探和页岩气开发等新领域的涌现,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程实践的积累,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在未来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首先,应加强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其次,注重加强地质学理论与勘探实践的结合,推动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工程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综述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地质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该技术通过将地质信息以三维方式呈现,为地质学家提供了更为直观、准确的分析和预测手段,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在地质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历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地质建模技术主要依赖于二维图像和手工绘制,限制了地质模型的精确度和综合性。

随着计算机和地质软件的发展,基于地层模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逐渐兴起,大大提高了地质建模的精确度和可视化程度。

此外,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等领域的进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得以更加全面地综合各类地质信息,进一步提高了地质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三、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内容1. 地质数据采集与处理三维地质建模的第一步是采集和处理地质数据。

地质数据包括地质勘探数据、地球物理数据、遥感数据等。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通过图像处理、数据重叠和校正等方法进行处理,以便得到高质量、高精度的地质数据,为后续的建模工作奠定基础。

2. 地质模型构建与验证构建一种准确可靠的地质模型是三维地质建模的核心任务。

地质模型的构建包括选择合适的地质模型类型、建立地质模型的几何结构和属性参数等。

同时,为了验证地质模型的合理性,需要将已有的地质观测数据与建模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确保地质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地质模型的可视化与分析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将地质模型以三维形式展现出来,使地质学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下地质结构和演化过程。

地质模型的可视化与分析可以通过地质模型的可视化呈现、剖切分析、提取地质属性等方法来实现,为地质学家提供了更多的地质信息和洞察力。

四、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1. 矿产资源勘探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对矿产地区的地质特征进行三维建模,可以帮助地质学家更准确地判断矿藏的分布、规模和品位,提高勘探效率和成功率。

储层地质建模

储层地质建模

第八章储层地质建模油藏描述和模拟是现代油藏管理的两大支柱。

油藏描述的最终结果是要建立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地质建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对油藏类型、油藏几何形态、规模大小、厚度及储层参数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高度概括的新技术。

油藏地质模型的核心是储层地质模型。

高精度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不仅能深刻揭示储层岩石物理性质、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而且对油田开发中油水运动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一个好的储层地质模型是成功进行油藏开发及部署的关键。

一、地质建模方法及其评述(一)地质建模方法在油田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由于资料占有程度的不同、勘探目的与任务的不同,因而所建模型的精度及作用亦不同。

据此,可将储层地质模型分为三类,即概念模型、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表8-1)。

表8-1 不同阶段的地质模型(据穆龙新,2000)建模的核心问题是井间储层预测。

在给定资料的前提下,提高储层模型精细度的主要方法即是提高井间预测精度。

利用井资料开展的储层地质模型是建模技术中的关键点,是如何根据已知控制点的资料,通过内插与外推从而了解资料点间及其外围油藏的特性。

根据这一特点,建立定量储层地质模型方法基于两点,即确定性的和随机性的。

1.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方法认为,资料控制点间的差值是唯一的解,是确定性的。

传统地质工作的内插编图,就属于这一类。

克里金作图和一些数学地质方法作图也属于这一类建模方法。

开发地震的储层解释成果和水平井沿层直接取得的数据或测井解释成果,都是确定性建模的重要依据。

井间插值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传统的统计学插值方法和地质统计学估值方法(主要是克里金方法)。

由于传统的数理统计插值方法只考虑观测点与待估点之间的距离,而不考虑地质规律所造成的储层参数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因此插值精度很低。

实际上,这种插值方法不适用于地质建模。

为了提高对储层参数的估值精度,人们广泛应用克里金方法来进行井间插值。

克里金法是地质统计学的核心,它以变差函数为基本工具,研究区域化变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储层地质建模的应用前景

储层地质建模的应用前景

车辆工程技术226 理论研究1 储层建模的发展 储层地质建模起源于国外,后来被引入国内对油田储层进行研究,我国学者结合实际建立了适用于我国地质储层的建模方法。

1.1 国外储层建模的发展过程 Jahns(1996)应用回归分析,并利用干扰试井数据进行油藏的二维描述,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关于油藏的研究成果;Coats等(1970)利用最小二乘法及线性规划并参考了动态特征的数据描述了油气藏的各种非均质性的参数,后来虽然有所发展,但尚未作为一门技术出现。

20世纪50年代,南非的克里格提出金属分布具有的空间联系与样品的尺寸和位置有关,而非单纯的随机分布;不久之后,马特隆提出了地质统计学,他结合区域化变量的概念将传统的统计学理论进行了改进,发展出一套全新的数学技术——运用变差函数研究矿产矿化特征区域分布,这为以后的储层地质建模提供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儒尔奈耳讨论了随机模拟的应用并首次将随机模拟称为条件模拟(罗仁泽,2002);后期在该方面又出现了随机模拟技术(Journel etal.,1978)和克里格技术(王仁铎等,1984;侯景儒等,1998)。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非条件模拟仍然是随机模拟的主要方法,包括转向带法、傅立叶谱估计法等。

20世纪90年代,克里格技术逐渐被用来解决储层表征中的一些问题,为建立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模型及为油藏的早期相关评价提供服务(裘铎楠等,1996)。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和显示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建模方法成为当下的主要方式。

目前,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方法有确定性建模和随机性建模2种方法,而随机性建模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

1.2 国内储层建模的发展 我国的储层地质建模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储层二维模型的建立及半定量的分析阶段;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的三维确定性储层地质建模阶段;第三阶段是90年代至今的确定性建模和随机性建模相结合的发展阶段(林克湘等,1994;雷卞军等,1998)。

储层流体地质建模

储层流体地质建模

储层流体地质建模
嘿,你知道吗,储层流体地质建模啊,那可真是地质研究中的一把“利器”!
储层流体地质建模简单来说,就是要构建一个能反映储层中流体分布和特征的模型。

这就好比是给储层做了一个超级详细的“画像”。

咱就拿石油勘探来说吧,想象一下,在那深深的地下,有着复杂的储层结构,里面的石油就像隐藏的宝藏。

而储层流体地质建模呢,就是我们找到这些宝藏的“地图”!通过各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比如岩石的物性参数、流体的性质等等,我们一点点地勾勒出这个“地图”的轮廓。

比如说在某个油田,地质学家们通过对大量的岩心数据、测井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建立起了储层流体地质模型。

哇塞,这可不得了,他们就像是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能清楚地看到储层中哪里有油,哪里的油比较富集,这对于后续的开采可太重要啦!这就好像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找宝贝,有了详细的地图,是不是就心里有底多啦?
再比如在天然气开发中,准确的储层流体地质建模能帮助我们优化开采方案,提高天然气的采收率。

不然盲目地开采,那不就跟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嘛!这模型就像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能更高效地开发资源。

而且啊,储层流体地质建模可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它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随着新的数据的出现,就像给这个“画像”不断地添加细节,让它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准确。

你想想,如果没有储层流体地质建模,我们对地下的情况岂不是两眼一抹黑?那得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摸索啊!所以说,它真的是地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地下的奥秘,为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持!你现在是不是对储层流体地质建模有更深刻的认识啦?。

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3)0120142206收稿日期:2002212227 收修改稿日期:2003201210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罗 平 裘怿楠 贾爱林 王雪松(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摘 要 论述了我国采取“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战略后,油气地质所面临的形势,以及油气工业的发展对储层地质提出四个领域的挑战:深部储层、挤压盆地储层、低渗透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这些都是石油勘探开发中久攻不克的难题。

根据我国陆上东西部油气区的勘探开发实际和近年的储层研究实践,文章系统多视角地分析了这四个难题,并提出了相应客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 储层地质 深部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 低渗透储层第一作者简介 罗平 男 1956年出生 高级工程师 储层地质中图分类号 P 618113012+1 文献标识码 A1 前言50多年来,我国石油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勘探开发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发展,尤其储层地质研究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不同盆地类型、不同沉积类型、不同沉积体系类型和不同油气藏类型。

从大型坳陷盆地、裂谷盆地至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从淡水、微咸水、半咸水湖盆至含盐湖盆和湖泊与沼泽交替沉积盆地,从陆相至海相,从东部至西部,油气储层地质研究为油气勘探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大大增加,石油储量的品质下降,每年油气探明储量水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油气的大幅度需求。

八五和九五期间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战略方针指导下,油气勘探不断有重要发现,而十多年的勘探生产实际表明,我们面临的油气地质条件较上个世纪更加复杂,需要不断更新石油地质的观念和发展新的储层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以提高勘探开发效益,增加油气储量和产量,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具体说,在东部老油区,目前还是我国的石油主要产地,但是石油产量逐年递减,发现的常规油气藏规模越来越小,每年探明储量不断减少,勘探领域走向难度更大的深层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

中国储层地质模型20年

中国储层地质模型20年

第32卷 第1期2011年1月石油学报A CT A PETROLEI SINICAV o l.32Jan.N o.12011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5C B 221306)和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2008B 1100)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贾爱林,男,1966年9月生,2006年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E mail:jal @文章编号:0253 2697(2011)01 0181 08综 述中国储层地质模型20年贾爱林(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摘要:地质模型作为开发地质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与综合性的成果,是对储层沉积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物性与流体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可直接用于油藏工程设计与数值模拟计算的唯一定量化综合数据体,其重要性日益得到显现。

从定量地质学、多学科储层地质学、分类型地质模型和储层建模方法4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储层地质模型20年来的主要成果,并指出地球物理的发展、煤层气和页岩气模型的建立、成因单元内部构型模型的建立以及多学科联合是未来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质模型;定量地质学;地质知识库;地质统计学;分类建模中图分类号:T E 1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chievemen ts on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ing of C hin a in the p ast two decadesJIA Ailin(Petr oChina R esearch I ns titute of Petr oleum Ex p lor ation &D ev elo p ment,Beij ing 100083,China)Abstract :Geo log ical model is the mo st r epr esentative and co mpr ehensive achievement of dev elo pment geo log y r esear ches,w hich is co mpr omised of r eser vo ir sedimenta ry character istics,r eser voir heterog eneity,pet rophysics and for mat ion fluid char act eristics.As the only ef fective mean to supply quantitative data dir ectly to reservo ir eng ineer 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 n,geo log ical mo deling has show n its impor tance increasing ly.Base on the analy sis o f quant itativ e geo log y,multidisciplinar y r eser vo ir geo log y,different ty pes o f geolog ical model and reserv oir mo deling method,the main achiev ements on r eser voir geo log ical modeling of China in the past tw o dec ades were summarized.A t the same time,it w as pointed o ut that g eophysical applicatio n,co al bed methane and shale gas reservo ir modeling,reserv oir architecture mo deling and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 atio n w ould be a development t rend.Key words :g eolog ical mo deling;quant itativ e geolog y;geo log ical know ledg e database;geo st at istics;classificat ion modeling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动态实时跟踪研究的开题报告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动态实时跟踪研究的开题报告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动态实时跟踪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动态实时跟踪研究【背景】随着石油勘探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储层地质模型的要求越来越高。

储层地质模型是研究地下储层性质和运移规律的重要工具。

传统的储层地质模型建立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而且过程耗时较长,更新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快速响应技术的要求。

因此,需要对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和更新进行研究,以提高建模效率和预测精度。

【研究内容】1. 储层地质数据采集方法的研究与优化2.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技术的优化与研究3. 储层地质模型的动态实时跟踪技术的研究和实现4. 储层地质模型的应用案例研究【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对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和优化,可以提高储层地质模型的建模效率和预测精度,实现对地下储层的快速响应和动态实时跟踪,提高勘探和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研究方法】1. 调研和分析目前国内外储层地质模型建立方法和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2. 开展数据采集方法的研究与优化,主要包括物探数据和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的研究。

3.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开展储层地质模型建立方法和技术的优化研究,主要包括地质模拟方法、模型参数的确定、模型网格划分等方面。

4. 采用实时动态跟踪技术,对储层地质模型进行实时更新和优化,提高模型精度和适应性。

5. 运用本研究成果,开展储层地质模型的应用案例研究。

【预期成果】1. 储层地质数据采集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精度。

2. 储层地质模型建立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提高建模精度和预测能力。

3. 储层地质模型的动态实时跟踪技术的实现和优化,可以帮助实现对储层的快速响应和动态管控。

4. 储层地质模型的应用案例研究,证明本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随机模拟中空间赋值的方式, 可以把随机 建模方法分为两大类: 基于目标的方法和基于象元 的方法。表 1 为综合考虑模型和算法的随机模拟方 法的分类( 表 1) 。
随机模型
序贯模拟
表 1 随机模拟方法分类 算法及模型
误差模拟
概率场模拟
优化算法
模型性质
基于目标的 随机模型
示性点过程 过程模拟
模拟退火
1.1.3 克里金插值方法
在确定性储层参数建模中, 主要应用插值方法 对空间上每个网格赋以储层参数值( 孔隙度、渗透率 或含油饱和度) 。由于传统的数理统计学插值方法只 考虑观测点与待估点之间的距离, 而不考虑地质规 律所造成的储层参数在空间上的相关性, 因此插值 精度很低。为了提高对储层参数的估值精度, 广泛应 用克里金方法来进行井间插值, 其核心是根据待估 点周围的若干已知信息, 应用变差函数对待估点的 未知值作出 “最优”( 即估计方差最小) 、“无偏” ( 即估计值的均值与观测值的均值相同) 的估计。相 应的克里金方法已有很多论述[ 2] , 本文从略。
离散 离散
基于象元的 随机模型
高斯域 截断高斯域
指示模拟 分形随机域
序贯高斯模拟 序贯指示模拟
转向带模拟 分形模拟
概率场高斯模拟 概率场指示模拟
( 模拟退火可用作后处理) ( 模拟退火可用作后处理) ( 模拟退火可用作后处理)
连续 离散 离散 / 连续 连续
马尔柯夫随机域
马尔柯夫模拟
离散 / 连续
多点统计
1.2 随机建模
由于地质的复杂性及资料的不完备性, 储层预 测与建模中总是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为了评价储 层预测中的不确定性, 人们广泛应用了随机建模技 术。所谓随机建模, 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 以随 机函数为理论, 应用随机模拟方法, 产生可选的、等 可能的储层模型的方法[ 3] 。通过对多个等可能随机 储层模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以满足油田勘探 开发决策在一定风险范围的正确性的需要, 这是与 确定性建模方法的重要差别。
基于目标的模拟方法具有其独有的优点: 使用 灵活, 一些先验的地质知识可容易地作为条件信息 加入到模型中去, 如各种相百分比、砂体宽厚比、各 种相空间分布规律等, 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综合地 质家的认识。但是, 基于目标的模拟方法要求很强 的先验地质知识, 因此, 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这一 先验地质知识并有效地整合到模型中去, 是提高建 模精度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 TE19
文献标识码: A
吴胜和 1963 年生, 教授, 博士生导师。1986 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获硕士学
位; 1998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 北京) , 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油藏描述及三维地质建 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讯地址: 102249 北京市昌平区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电话: ( 010) 89733324
储层地质建模属于地质、数学与计算机等多学科 结合的学科方向。建模内涵包括两大方面, 其一为储 层地质特征的计算机图形显示, 属于计算机图形学的 范畴, 这一学科的发展已基本满足三维地质建模的图
形显示需要, 如储层格架、储层相与岩石物理参数分 布的三维图形显示 ( 目前已有的商业软件均可达到 这一目的) ; 其二为井间储层特征的预测, 即应用已 有信息预测储层特征的三维分布, 这就要求相应的 建模方法, 它决定着所建立的模型是否符合地下地 质实际, 亦即建模精度。从这一角度来说, 目前已 有的建模方法和软件尚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
1 建模方法概述
从本质上讲, 储层地质建模是从三维的角度对 储层进行定量的研究, 其核心是对井间储层进行多 学科综合一体化、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的预测[ 1] 。 在给定资料前提下, 井间储层预测有两种途径, 相 应地也就有两种建模途径, 即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 模 。确 定 性 建 模 是 对 井 间 未 知 区 给 出 确 定 性 的 预 测 结果, 而随机建模则是对井间未知区应用随机模拟 方法给出 多 个“ 可 选 ”的 、“ 等 可 能 ”的 预 测 结 果 。
多点统计模拟
离散
1.2.1 基于目标的随机建模方法 基于目标的方法, 是通过对目标几何形态( 如
长、宽、厚及其之间定量关系) 的研究, 在建模过程
中直接产生目标体。通过定义目标的不同几何形状 参数以及各个参数之间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上的关 系, 可以真实再现储层的三维形态。该方法包括两
吴胜和等: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55
类, 分别为基于目标体结果的方法和基于目标体形 成过程的方法。 ( 1) 基于目标体结果的方法
早期的基于目标体结果的方法主要采用了布 尔模型, 如 Matheron[ 4] 认为概率模型符 合 泊 松 点 过 程, 即认为目标中心点位置符合齐次泊松点过程 ( homogeneous Poisson process) 。 随 后 , Chessa 等[ 5] 对齐次泊松点过程提出了改进措施, 即在无井区模 拟采用非齐次的泊松点过程, 从而满足了井间与井 点分布具有差异的要求; 为了表征不同储层成因单 元的相互关系, 又提出了采用 Gibbs 点过程来描述 砂体间相互关系。另在目标形态再现方面, Syversvee[ 6] 给 出 了 再 现 泥 岩 顶 底 曲 线 特 征 的 算 法 并对多井钻遇同一目标进行了考虑, 通过引入泥岩 配置参数, 描述泥岩为多口井钻遇情况, 从而再现 多 井 钻 遇 同 一 目 标 的 问 题 。Deutsch 等[ 7- 8] 提 出 了 基于目标的层次模型( Fluvsim) 。在该方法中, 使用 基 于 目 标 的 模 拟 方 法 模 拟 了 河 道 、溢 岸 、决 口 扇 及 泛滥平原等四种相的联合分布。
1.1.2 储层沉积学方法
储层沉积学方法主要用于建立储层相模型。建 模的主要过程是科学地井间砂体对比。应用层序地 层学原理, 识别并对比反映基准面高频变化的关键 面( 如洪泛面、海侵冲刷面等) 或高频基准面转换旋 回, 为砂体对比提供等时地层框架。然后, 在沉积模 式指导下,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甚至地震资料进行砂 体对比分析与建模。
截断高斯随机域属于离散随机模型, 其基本模 拟思路是通过一系列门槛值截断规则网格中的三维 连续变量而建立物体的三维分布。其中, 连续变量 ( 如粒度中值) 首先转换成高斯分布( 正态分布) , 然后通过变差函数模型, 应用任一连续高斯域模拟 方法建立三维连续变量的分布。另外, 通过对离散物 体( 如不同沉积相) 编码并进行高斯域模拟, 亦可得 到三维离散变量的分布。这一方法适合于相带呈排 序分布的沉积相模拟, 如三角洲( 平原、前缘和前三 角洲) 、呈同心分布的湖相( 滨湖、浅湖、深湖) 、滨 面相( 上滨、中滨、下滨) 的随机模拟。
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 储层研究转 向以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为目标, 这是储 层 研 究 向 更 高 阶 段 发 展 的 体 现 。进 行 科 学 的 油 藏 评 价 、油 藏 开 发 管 理 以 及 三 维 油 藏 模 拟 均 要 求 三 维 储 层地质模型, 即表征储层地质特征三维变化与分布 的 数 字 化 模 型 。这 一 模 型 具 有 常 规 二 维 储 层 地 质 图 件无可比拟的优点[ 1]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储层 地质建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发展了很多建模方 法, 并开发了不少建模软件, 如国内目前应用较多 的 RMS、Petrel、Gocad 等商业化软件。这些建模软 件均可建立三维储层地质模型, 并在油藏评价、油 藏开发管理及剩余油分布预测等方面取得了较好 的应用效果。
56
中经常应用序贯模拟, 即为序贯高斯模拟, 多用于 连 续 变 量 的 模 拟 。序 贯 高 斯 模 拟 过 程 是 从 一 个 象 元 到另一个象元序贯进行, 而且用于计算某象元 ccdf 的条件数据除原始数据外, 还考虑已模拟过的所有 数据。 从 ccdf 中 随 机 地 提 取 分 位 数 便 可 得 到 模 拟 实现。
Jones[ 9- 10] 提 出 了 基 于 流 线 分 布 建 立 河 流 相 储 层 模 型 的 方 法 。他 通 过 一 系 列 指 示 主 要 流 动 方 向 的 线 段 来 模 拟 沉 积 作 用 的 流 动 趋 势 特 征 。利 用 古 水 流 轨迹建立了指示河流流动方向的流线, 局部随机修 改方位角就可以再现河流流动方位变化特征。 Patterson[ 11] 也做了类 似 的 研 究 。 更 进 一 步 , 他 通 过 计算河流中线曲率, 利用通用“示性点过程”, 结合 流线的模拟, 对点坝位置及倾向模拟进行了探索性 研究。
第 12 卷 第 3 期
2007年 7 月
海相油气地质
53
理论·前沿
文章编号: 1672- 9854(2007)- 03- 0053- 08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吴胜和
吴胜和, 李宇鹏
(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 要 储层地质建模对于科学的油藏评价、油藏开发管理以及三维油藏数值模 拟 具 有很大的意义。目前已有的建模算法和商业软件可满足地质特征三维分布的图形要 求, 并可进行初步的井间预测, 但预测精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简要介绍了各种建模方 法研究现状 , 分析了已有算法中亟需改进的问题, 并从建模算法的改进、原型模型的丰 富 、地 震 信 息 的 整 合 以 及 加 强 地 质 约 束 等 方 面 论 述 了 储 层 地 质 建 模 的 发 展 前 景 。 关键词 储集层; 地质建模; 随机模拟; 地质统计学
1.2.2 基于象元的随机建模方法
对于基于象元的随机模型, 其基本模拟单元为 网格化储层格架中的单个网格, 既可用于连续性储 层参数的模拟, 亦可用于离散地质体的模拟。基于象 元的随机模拟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条件数 据( 如图 1a, 以孔隙度为例) 建 立 待 模 拟 网 格 的 累 计条件概率分布函数( ccdf) ( 图 1b) , 然后对其进 行随机模拟, 即从 ccdf 中 随 机 地 提 取 分 位 数 , 便 得 到该网格的模拟实现[ 15]( 图 1c) 。 ( 1) 传统的基于两点统计学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