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财产犯罪心理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课件

犯罪心理学课件

03
犯罪心理类型与特征
不同类型犯罪心理分析
暴力型犯罪心理
以暴力手段实施犯罪, 具有冲动性、攻击性和
残忍性。
财产型犯罪心理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 有贪婪性、自私性和侥
幸心理。
性犯罪心理
以满足性欲为目的,具 有变态性、扭曲性和强
迫性。
毒品犯罪心理
以贩卖、运输、制造毒 品为目的,具有依赖性 、冒险性和反社会性。
分析犯罪情节
运用犯罪心理学知识,分析犯罪情节、手段等,辅助法庭对案件的 定罪和量刑。
判断犯罪人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鉴定等手段,判断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况,为法庭判 决提供依据。
矫正阶段:指导改造和再社会化过程
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根据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犯罪原因,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促进犯罪人再社会化
02
03
揭示犯罪心理机制
有助于深入了解犯罪行为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预 防和控制犯罪提供科学依 据。
指导刑事司法实践
为司法机关提供心理评估 、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等 方面的支持,促进刑事司 法的公正和效率。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研究和应用犯罪心理 学,有助于减少犯罪行为 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 与稳定。
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缺乏关 爱等可能导致儿童形成不良心理和行 为习惯。
教育背景
社会经济地位
贫困、失业、社会不平等等因素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绝望感、愤怒情绪和犯 罪动机。
教育质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可能导致个体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 识和社交技能。
犯罪心理学课件
contents
目录

《犯罪心理学》课件

《犯罪心理学》课件
犯罪动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犯罪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犯罪 动机分为物质性动机、情绪性动机和道德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犯罪动机分为 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
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犯罪心理的概念
犯罪心理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所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过程,包括犯罪动机、犯罪认知、犯罪情感和犯罪意 志等方面。
犯罪心理的分类
按照犯罪类型分类
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暴力型犯罪心理、财产型犯罪心理 、性犯罪心理等。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按照犯罪主体分类
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年人犯罪心理 和老年人犯罪心理等。不同年龄段的犯罪主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
科学方法的引入
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研究者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犯罪心理。
跨学科研究
当代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 限,与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 交叉融合,为深入理解犯罪心理提供了更广阔的 视野。
PART 02
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
REPORTING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犯罪行为的后果以及如何对犯罪人进行干预和矫治,以预防再 次犯罪。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理解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矫治与治疗
通过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了解 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为预防和干预 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心理干预和治疗手段,帮助犯罪 人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变不良行为 模式,降低再次犯罪的风险。
毒品犯罪
总结词
毒品犯罪是指涉及毒品生产、贩卖、吸食等行为的犯罪。
详细描述

犯罪心理学第7章 财产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7章  财产犯罪心理

第一部分 盗窃犯罪心理
盗窃犯罪的一般特征 盗窃犯罪地点的选择 物理环境特色:富裕、畅通无阻、缺乏管理等 居民人口特色及行为形态:经济地位、流动性 当地安全管理状况:警察巡逻等。 犯罪人彼此间的心理交流 犯罪人个人知识与特征。
盗窃犯罪的一般特征
盗窃犯罪的手段 国内关于万名盗窃犯研究发现,手段五花八
第七章 财产犯罪心理
——盗窃、诈骗、抢劫、贪污
财产犯罪概述
财产犯罪概念及类型 指以非法手段侵占公私财产和牟取经济利益的
犯罪。
财产犯罪具体类型 盗窃犯罪、诈骗犯罪、抢劫犯罪、贪污犯罪、
绑架侵财犯罪、敲诈勒索侵财犯罪。
当今财产犯罪特征
财产犯罪暴力化趋势明显 作案手段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白领财产犯罪突出 金融犯罪危害严重
刑罚的威吓性:
盗窃犯的刑罚认知
犯罪矫治的效果
盗窃犯的防治
1.强化威慑效能 是指强化刑罚的力量,包括贯彻刑罚的迅
速性 确定性与严厉性。
加强对盗窃犯的制裁。其具体措施如:常 业盗窃入劳动场所强制工作、加重对窃惯犯 刑度。不轻于假释等
盗窃犯的防治
采取情境犯罪预防策略
是指对某些独特的犯罪类型(尤其是盗 窃犯罪)、以—种较为系统、常设的方法 对犯罪环境女I以设计、管理以增加犯罪 者犯罪的困难与风险。减少犯罪收获、 降低犯罪机会的预防措施。
门。 有撬窃、顺手牵羊、扒窃、内外勾结、闯窃、
调包、冒充、色相等。最近发现特技。 统计数据:撬窃第一51.3%,顺手牵羊
14.1%,扒窃6.5%,内外勾结5.2%等。
盗窃犯罪的一般特征
盗窃犯罪组织方式:单独或结伙分工
两人以上结伙最多55.9% 个人单独较多30.3%
盗窃犯罪的一般特征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案发数 (万)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221. 236. 158. 161. 166. 169. 160. 161. 6997 5709 2659 6879 0734 0407 0716 3629
1989——1998年《中国法律年鉴》公布
1970年--1975年世界犯罪率和1981年中国犯罪率(以10万人为单位计)
我国犯罪率的年龄差异
14-17 18-25 26-50 岁 岁 岁 在社会总人口中 10.77 23.95 44.38 的比重(%)
在犯罪总人口中 19.07 的比重(%) 54.98 24.75
年龄段
51岁以 上 20.90
1.20
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冲突与犯罪的关系 (1)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 (3)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冲突 (4)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较弱的冲突 (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我国的犯罪率 1977年以前,刑事犯罪案件年发案数一般在20——40万起之间, 最高为1977年的54万起,最低为1956年的18万起。 1979年以后,突破60万起,当年为63.6万起。 1989年突破100万大关,达197万起。 1990年代初,更是突破了200万起。 1990——1997年我国刑事案件立案总数 年份
犯罪类型 世界犯罪率平 均数(%) 中国犯罪率 (%) 中国犯罪率与 世界犯罪率的 比较(%)
蓄意杀人 人身攻击 性犯罪 绑架 抢劫 诈骗
3.9 184.1 24.2 0.7 46.1 83.3
0.96 2.16 3.09 0.01 2.24 2.04
24.6 1.2 12.8 1.4 4.9 2.4

人民大2024教学课件10 犯罪心理学第3版课件(第十章)

人民大2024教学课件10 犯罪心理学第3版课件(第十章)
第一节 犯罪的社Fra bibliotek控制与个体控制
第一节 犯罪的社会控制与个体控制
犯罪的社会控制 犯罪的个体控制
一、犯罪的社会控制
重新犯罪控制政策的范式
➢ 威慑范式 ➢ 矫正范式 ➢ 重返社会范式 ➢ 剥夺范式 ➢ 综合范式
一、犯罪的社会控制
我国当前的犯罪控制实践主要两个特征
➢ 重视犯罪控制的专门组织机构建设 ➢ 犯罪控制主要在社会治安领域进行,越来越重视
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犯罪心理学(第3版)
马皑 章恩友 李婕 编著
第十章 犯罪控制
第十章 犯罪控制
第一节 犯罪的社会控制与个体控制 第二节 犯罪危险评估 第三节 罪犯心理矫治
第十章 犯罪控制
教学目标
了解犯罪的社会控制及相关理论和政策措施。掌握 犯罪个体控制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掌握犯罪危险评估的概念,熟悉危险评估的基本原 理和技术。了解国际社会关于犯罪危险评估的主要 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帕累托法则同样适用于犯罪领域。根据国外很多学者的实证研究, 从犯罪人实施犯罪的角度看,犯罪案件呈不均衡分布状态。在一定时间内, 一定地区发生的多数犯罪案件是由犯罪人中的一小部分实施的,换言之, 犯罪人中的少数实施了多数犯罪。 帕累托法则也为犯罪控制指出了方向: 控制那些为大部分犯罪负责的“少数人”——危险罪犯,就可以有效地控 制犯罪局势。
(41)有违法问题 (42)有婚姻或者家庭问题 (43)有学校或者工作问题 (44)有生理问题 (45)其他酗酒、吸毒信息 9 情感问题(5分) (46)情感干预 (47)动态的精神状态 (48)经过治疗后的精神状态 (49)现在的精神状况 (50)精神指标 10 态度(4分) (51)对犯罪持赞同态度,不满现状 (52)对传统持不赞成的态度 (53)对刑期态度消极 (54)对监督态度消极

犯罪心理陈诚李凯晨

犯罪心理陈诚李凯晨


所谓劫狱,是指采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劫 夺狱中在押的罪犯。具体方式多种多样, 如采用聚众持械冲进监狱,杀伤、杀害监 管人员,砸毁、破坏监狱设施、抢夺、抢 劫枪支、弹药、交通工具,绑架人质进行 威胁,药物麻醉监管人员等方法劫夺在押 罪犯;或者声东击西,采用暴力调离监管 人员,以便于狱中人员逃跑;
暴动越狱罪,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犯罪分 子,以有组织或者聚众的形式集体使用 暴力手段强行越狱的行为。本罪侵犯的 客体是监管场所的正常监管秩序;客观 方面表现为以有组织或者聚众的形式集 体使用暴力手段强行越狱的行为;犯罪 主体是特殊主体,即依法被关押的犯罪 分子,包括已决犯和未决犯;主谓暴力,有2种含义:①指强暴的力量, 武力;②特指为本阶级的利益而对敌对阶 级使用的力量。从犯罪意义上理解的暴力, 通常是第一种。暴力犯罪,是指以强暴的 力量实施刑法规定的应予制裁的行为。强 暴的力量包括对人体实施侵害性行为,也 包括以强暴力量相威胁(如实施犯罪行为 时携带武器)。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_OK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_OK
淡薄
(4)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
18
(三)诈骗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互动
犯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寻找目标,包装自己,进行前期
准备后,开始对被害人实施诈骗。
诈骗的行为过程,也就是行骗与受骗双方的心理互动过
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五个阶段
准备期 接触期 行骗期 结束期
行骗方 包装 选择目标 试探 施骗 逃避
河北省的标准为“800元、10000元、50000元”,北京市的标准为“1000元、 10000元、60000元”,福建省、浙江省为“2000元、20000元、100000元”。
4
2、盗窃类型
根据手段不同:
偷窃:指犯罪人与被害人不直接接触,根据犯罪 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又将其分为内盗、外盗和内外 结合。
25
3.现状
2010-12-21 南方都市报 :今年11省部级高官获刑, 其中7名被判 死缓,4名被判无期徒刑
1 陈绍基 广东省政协原主席
2 王华元 中共浙江省委原常委、省纪委原书记
3 王益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
4 皮黔生 天津市委原常委、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原主任
5 黄瑶
贵州省政协原主席
贪利心理 急功近利,投机心理 麻痹大意,疏于防范心理 迷信思想,盲目崇拜:对特定组织或媒介的信任依
赖心理 不做分析的同情心理,盲目轻信 知识不足、缺乏经验
21
(五)形形色色的诈骗方法
1、冒充各种身份行骗
冒充领导干部或其亲属 冒充特殊职业人员 冒充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人 冒充经济领域的工作人员
第七章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
的心理分析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财产犯罪心理 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 第三节 毒品犯罪心理 第四节 变态犯罪心理

解密犯罪心理学:深入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

解密犯罪心理学:深入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

解密犯罪心理学:深入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1. 引言1.1 概述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通过深入分析罪犯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犯罪以及他们背后隐藏的动机。

对于法律与社会管理领域来说,了解犯罪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有助于提供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干预手段。

本文旨在全面阐述犯罪心理学,并探讨不同的理论、犯罪类型以及相应的心理特征。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预防与干预措施,在保护社会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深入剖析研究结果和案例,本文将揭开犯罪背后深层次的动机和行为模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详细介绍犯罪心理学及其相关内容。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目标和结构;第二部分是对犯罪心理学进行概述,包括该领域定义、历史发展和应用领域;第三部分将介绍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包括社会认知理论、心理动机理论和行为模式分析;第四部分将详细探讨不同类型犯罪背后的心理特征,如违法与合法犯罪对比、凶杀犯罪心理特征分析以及财产犯罪背后的动机解析;最后一部分是关于预防与干预措施的讨论,包括犯罪预防策略的探讨、心理治疗在矫正中的应用以及高危人群干预方法的分析。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解密犯罪心理学,揭示与犯罪相关的复杂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通过了解这些内在因素,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为什么个体会选择犯罪行为,并提供相应的预防与干预措施以减少潜在危害。

同时,我们还希望借此启发读者对于社会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和综合性思考,促进社会管理和治安建设领域的发展。

通过掌握犯罪心理学知识,我们将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犯罪现象,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全做出贡献。

2. 犯罪心理学概述2.1 犯罪心理学定义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者心理过程、动机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它涉及对犯罪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深入探讨,旨在解析犯罪背后的心理驱动力和作案模式。

2.2 历史发展犯罪心理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个性观原则 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
研究的基本步骤
建立科学假设 收集信息资料 分析信息资料 作出科学结论
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 个案追综研究法 心理测验法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形状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
遗传的犯罪性 进化的犯罪性 是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体型说 血型说 内分泌说 染色体变异说 脑电波说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犯罪的数量和犯罪率
犯罪的类型和特征
犯罪的手段和方式特征
犯罪的组织形式特征
犯罪的性别比例特征
仍然以男性犯罪为主,但是女性犯罪有不断上升 的 趋势
女性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杀人犯罪和性罪 错等方面
第二节 当前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老实吃亏心理 攀比嫉妒心理 补偿回报心理 从众同流心理 浓缩人生心理 法不治众心理 偏激浮躁和仇恨报复心理 其他类型的犯罪心理
刑法学着重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研究罪与非 罪的界限及量刑的依据。
犯罪心理学则侧重研究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心理 机制和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
否定说认为:
犯罪心理学中“犯罪”的概念与犯罪学 中的犯罪概念是一致的,是泛指一切比 较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它不但包括 刑法上的犯罪行为,而且还包括其他法 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人们、 特别是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指对罪犯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探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犯罪行为在个体心理结构、心理发展过程、人际互动、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源,分析罪犯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环境等因素,综合评估犯罪个体的危险程度,提供矫正方案和措施。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结构的角度探索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一、罪犯心理结构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形成,和罪犯的心理结构密不可分。

罪犯心理结构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遭受过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犯罪动机和行为。

1.个体遭受过的生活经历个体的生活经历影响着本人的性格和心理结构。

极端的生活经历,如亲人的失去、严重的心理创伤,等等,往往会催化个体的极端行为,通过犯罪来寻求某种慰藉,满足某种需求。

来自社会的打压、经济压力等等,都容易使人产生绝望和压抑情绪,从而影响其犯罪倾向。

2.性格特征个体的性格特征是其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

有些人性格偏向独立、坚毅、自尊心强,需要执着、不屈不挠的达成目标;而另一些人则性格偏向血腥、残忍、虚荣等等,促使其犯罪。

例如,自恋性人格障碍者通常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不容许任何人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想要通过犯罪来表现自己的实力。

3.家庭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社会阅历。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个体心态平衡、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和他人诚实、实质性和负责。

然而,不良的家庭教育不仅容易使人在性格特征和心理结构方面出现缺陷,甚至在生活中出现极端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

如强烈的道德约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传承、对于雅黑:父母的伤害经历、重男轻女观念,都可能让人形成狭隘的价值观,容易滋生犯罪行为。

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综合影响个体心理结构和行为的外部因素。

例如,贫困、失业和经济压力可能导致人有犯罪意图,而行动群体的暴力仪式和暴徒活动等行为,也会激发人的暴力倾向。

二、犯罪行为发展的机制罪犯行为的发展机制,指的是罪犯行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具有独特的动机、理念和行为特征。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个女孩的家里了。
• 5。从前有一个赌鬼的遗孀,有一天她看她 小儿子以前写的日记。“4月6日爸爸不爱 洗澡,身上长了很多虱子,我趁他睡觉时 抓了几个,真好玩。”女人看了以后,就 精神失常。为什么?
• 5.女人是一个可怜的人,丈夫生前是一个十足 的赌徒,每每丈夫要去追求千金一掷的大赌之 际,她都感到自己的心脏紧张像被人拧似的。 有一次,丈夫突发奇想要跟人赌谁身上的虱子 多,而赌注是——全部家当和他的性命。可是 结果非常不幸,4月7日赌博的这一天,丈夫 以少一个虱子的数落败了。愿赌服输,丈夫的 命因此赔上,家里也被倾荡一空了。女人痛不 欲生,哭了三天三夜,最后还是决定为自己的 儿子挺下来。但是她的心灵已变得极度脆弱, 已经不能承受任何风吹草动的打击了。这一天, 她看了小儿子的日记,她看到的事情真相狠狠 地刺激着她那颗脆弱的饱经摧残的心。
• 2。从前有一个胖子,去一个新朋友家参加多人 聚会。胖子不爱理人,就一个劲地吃零食。上正 餐的时候,胖子也就光顾着一个劲地吃。等到上 冬瓜炒肉的时候,胖子实在胀得不行就去了卫生 间。这天晚上,聚会众人中有一个人被人谋杀了。 这是怎么回事?
2.胖子是一个自闭的人,心里很压抑。这天 的冬瓜炒得很难吃,于是就有一个脾气大的 女孩骂道:“这个冬瓜真恶心!”正在卫生 间的胖子听到了这句话,心里很受伤害,因 为他误以那个女孩是在说他,是在侮辱他。 于是这天晚上胖子拿起凶器,偷偷地潜入这
2.(1)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所产生的各种矛盾 (2)现行政策制度所存在的弊病和问题
3.社会环境因素:风气不好、贫富差距巨大、各种犯罪四起、常抱着“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使犯罪心里更加肆无忌惮。
4.法制因素:执法力度不强、纵容心理、不够完善
这些只是犯罪心理学这门庞大的心理学的九牛一毛,如果想 要更深步的了解犯罪心理学,有几本专业书籍推荐:

(2024年)《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2024年)《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行为主义、认 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流派的兴起,犯罪 心理学逐渐转向研究犯罪者的行为模 式和心理过程。
2024/3/26
5
犯罪心理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为犯罪行为的预防、矫治和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意义
帮助司法人员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提高侦查、审判和矫治工作 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犯罪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 的法律意识。
强调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 力。
27
社会宣传与舆论引导
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 、网络等媒体,宣传犯 罪心理的危害性和预防 措施。
理学的发展。
32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 治理、犯罪预防等领域 ,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THANKS.
2024/3/26
33
机,揭示财产型犯罪的根源和防范措施。
14
性犯罪心理
2024/3/26
性犯罪心理特征
具有扭曲的性观念、性冲动控制障碍、自卑感等特点,往 往因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性心理变态而实施性犯罪行为。
性犯罪动机
可能包括满足性需求、追求刺激、报复他人等,这些动机 驱使犯罪者采取性侵犯、性骚扰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性犯罪案例分析
2024/3/26
法学与犯罪心理学
法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结合有助于完善法律制度,提高司法公正性。
31
未来挑战与发展机遇
挑战
犯罪现象日益复杂,犯 罪心理学需不断更新理 论和方法以应对挑战。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05
许富杰:道貌岸然,偷盗猎物
01
张子强:报复社会,偷运军火
02
白宝山:报复社会,杀害数人
03
万光旭:报复社会,持枪杀人
04
刘招华:自作聪明,制作冰毒
05
许富杰:道貌岸然,偷盗猎物
06
黄晋:道貌岸然,偷盗猎物
犯罪初期的心理状态
• 个性心理品质的变化:个性心理倾向性是决定一个人态度和活动的倾向性、选择性、 积极性的诱因系统。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越来越突出。理解倾向变化,极端的利己, 行为上的变化。 • 精神压抑症:指犯罪个体犯罪前经受较长时期精神上压制的病态心理,其症状表现为 个体心理较长时间的焦燥、烦恼、嫉妒和不满。 • 胜利恐惧症:指权力者害怕权力丧失的紧张、恐怖的心理状态。其症状表现为紧张、 害怕、担心。 • 骄横跋扈症:指权力者掌权后骄傲自大、得意忘形、飞扬跋扈的心理状态。其症状表 现为自满、骄傲、跋扈。 • 奢侈症:犯罪主体对权、财、色的过度嗜好产生的病态心理。其心理症状表现是权力 者对权、财、色的无度追求,嫌少不怕多,贪得无厌的心理状态。
本书针对现代社会常见的青少年犯罪。 吸毒、抢劫、性犯罪等各种行为的原 因和对策进行相应的分析。 帮助读者及早洞察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保护生命财产免受损失,同时还有助于 挽救失足者。
01
张子强:报复社火
02
白宝山:报复社会,杀害数人
01
张子强:报复社会,偷运军火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向
• 1. Criminal Minds
• 1.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 2. criminal mentality
• 2.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
• 3. guilty mind
• 3.犯罪心理的相对独立性。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我就没办法总结那么精辟啦!所听所感。)三、小时候,原来麻麻没有骗我,她说的都是真的。四、很有缘分, 前几天才在S·J·沃森的《别相信任何人》中评论这本书中一个关于“爱”而施暴的事例,哈哈哈,这本书就举 出那本书的事例《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过她说的可能不是看的同一本,内容有点雷同。
这本书以实际案例作支持,但对案例中跟深层次的心理分析却不是很详尽,我们学习犯罪心理学除好奇心外, 更大的目的是预测以及防患于未然。
文中别字很多,人物指代不清,不知所云,还有评论说文中的一些法律知识不正确或不准确。
精彩摘录
《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
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恶的部分,人就不会 去犯罪,否则人就会犯罪。 ——柏拉图
别忘了我看不到我自己,我的角色仅限于看向镜子里的那个人。 ——JacquesRigaut
人们都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口,我可不这么认为。伤口是一直存在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出于保护,伤 口被覆盖上疤痕,疼痛随之减轻,但这一切永远也不会消失。
目录分析
01
第1章前言
02
第2章推开 迷失世界微 敞的门—— 犯罪心理学 导读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管仲
犯罪是一种行为,然而也有着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结合的产物。每一个犯罪行为人都 有其特定的人生轨迹,有其独特的心理素质。
将邪恶的产生归结于超自然的因素是没有必要的,人类自身就足以实施每一种恶行。 拉德
——约瑟夫·康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读书笔记
犯罪是一种行为,人心才是一切的本源,后面的测试还是挺有意思。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一)研究主体:1、犯罪人: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基于刑法范畴但不完全受刑法规定的主体范围的限制。

2、一般违法者:现实生活中最大的违法群体,即大众违法者。

行为不具备刑法中所规定的关于犯罪的量的标准。

(与犯罪人本质无差别;犯罪行为是由一般违法行为演变而来)3、虞犯:根据其性格或环境,将来可能犯罪或触犯刑罚法令的个体,包括个体缺陷者和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犯罪预防)(二)实质:4、什么是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是个体对客观消极存在的能动反映,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扭曲反映,是在个体原已具备的不良心理因素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和社会规范相对立的倾向。

(本质区别)1)犯罪心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主体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心理的源泉是客观现实;心理活动具有能动性。

2)是对客观现实的扭曲反映:犯罪心理是对社会消极存在的反映和能动的吸收;具有犯罪心里的个体对积极的社会存在、社会准则等有逆反心理或者进行扭曲反映的心理倾向,而不是正确认识社会积极存在的真实内容和意义。

5、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实现全部反射神经活动的神经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个体先天遗传而得、不学而会、不学而能的反射。

条件反射:有机体生活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

6、动力类型:又称动型,大脑皮层机能系统性活动最主要的体现,是对一系列刺激物所形成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是条件反射的巩固系统。

(惯犯,累犯)7、第一信号:现实中的具体物质及其属性,如食物的形状气味第二信号:语言、文字等特殊刺激物,是具体信号的信号,现实中的抽象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对于第二信号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人类所特有。

(三)流派:一、犯罪生物学派:1、犯罪人类学派:代表人:意大利,龙勃罗梭,加罗法洛,菲利观点:犯罪罪因——隔代遗传基因;犯罪人类型——天生犯罪人;遗传是导致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根源;心理特征——与一般人比痛觉麻木味觉敏锐,缺乏道德观念和自我控制能力,感情容易冲动,智力低下,自我显示意识强烈;犯罪对策论,即预防是第一位;自然犯和法定犯,是否违背道德;刑罚个别化。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犯罪心理学知识点

犯罪心理学知识点

犯罪心理学知识点1.犯罪行为的定义和特征:犯罪行为通常定义为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犯罪行为有其特定的心理特征,如冲动性、不理性、攻击性、自私、自大等。

2.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心理学涉及多种理论,如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病理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背景和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人心理因素,而心理病理学理论则研究心理疾病与犯罪之间的关联。

3.犯罪的分类:犯罪可按照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如轻罪、中罪和重罪。

另外,还可以按照犯罪的性质进行分类,如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等。

4.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者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如低自我控制、冲动性、自利性、不良社会化等。

这些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选择犯罪的决策和行为。

5.犯罪者的动机:犯罪者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犯罪的动机有多种,如金钱、权力、报复、满足性欲等。

犯罪者通常在追求其中一种利益或者满足其中一种需求的过程中选择犯罪。

6.犯罪行为的预防:犯罪心理学不仅关注犯罪的原因,还致力于犯罪行为的预防。

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动机,可以开展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如改善社会环境、提供教育和工作机会、加强安全措施等。

7.犯罪的心理评估:对于刑事案件的处理,有时候需要对犯罪者进行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可以帮助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况、动机和危险性,有助于判定其是否需要心理治疗以及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8.犯罪心理治疗:犯罪心理学还包括对犯罪者进行心理治疗的研究和实践。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犯罪者认识到自身错误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培养其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减少再犯的风险。

9.犯罪心理学与社会公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社会公正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机制,可以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刑罚,确保刑罚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总之,犯罪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学科领域,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动机和行为特征,能够为犯罪预防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

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分析

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分析

第2章大学生侵犯财产犯罪心理的形成过大,学校出现“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给自己正确的定位以及在大学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等重大问题难以判断。

这时一些思想混沌的大学生开始出现“金钱万能论”、“拜金主义”等倾向,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与此同时,很多大学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教育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的教育,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

教育内容上忽视了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抓得不紧,比较放松,这应该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大失误;教育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片面追去学识、能力,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其突出的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脱离受教育者的特点,效果极不理想。

其次,大学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有人在一次查阅大学生财产犯罪的案卷时,发现当检查机关提出“你是否想到过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问题时,涉案大学生都回答“想到可能违法了,但没想到犯罪这么严重”。

还有一次对18起案件所涉及的高校大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46.5%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35%的表示一般了解,只有18.5%的大学生表示清楚违法与犯罪。

n钔这些调查都显示出大学生缺乏法制教育,这就给某些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趁虚而入,容易导致财产犯罪。

2.5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的影响当今,因特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化规模的计算机网络,它已经成为全世·:.鼍,界最大的图书馆,为人类提供巨大的信息资源。

计算机网络以它独有的优势吸引着每一个人。

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与去年相比,网民增加9100万人,是历来网民最多的一年。

乜们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tC)提供的资料,从1997年10月一2004年7月,我国网络用户从62万猛增至8700万。

犯罪心理机制论

犯罪心理机制论

犯罪心理机制论 2002年11月26日来源:栗克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犯罪心理机制是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研究犯罪心理机制对了解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犯罪心理机制的界定机制(mechanism)是当代许多学科中广泛使用的概念。

其含义大体有三种:一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二是用来表示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

三是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也经常使用“机制”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1869~1962)将机制界定为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方式,认为人的活动包括驱力和机制,驱力发动机制,机制可以转化为驱力。

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机制代表由压抑而产生的无意识的行为动因。

在心理学界,一般地是将产生心理或行为的生理—化学过程统称为机制。

关于犯罪心理机制,国外的学者早已使用过这一概念,或论述过这方面的问题。

不过,他们一般认为犯罪心理机制是指与犯罪有关的防卫机制。

日本学者森武夫认为,虽然犯罪有着复杂的原因,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行为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来说,在发生冲突或挫折而不能合理解决的情况下,残留于后的紧张会以行为的方式发泄,或者寻求不合理的解决。

后者出现的一种情况即所谓防卫机制”①。

笔者认为,犯罪心理机制实际上是犯罪心理特别是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式与心理过程的总称。

犯罪心理机制说明犯罪心理特别是犯罪动机是如何导致犯罪行为的,着重从犯罪人的心理方面揭示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由此可见,犯罪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第二,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模式。

二、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为什么会产生犯罪行为?这是研究犯罪心理学时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就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问题。

根据心理学方法论原则,这种动力源泉不能从犯罪行为的实施者———犯罪人之外去寻找,而只能从犯罪人本身去寻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产犯罪心理
一、诈骗犯罪的心理分析
(一)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认识特征
(1)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他们一般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观察他人的表情变化,善于想象和联想。

(2)熟悉市场行情,了解经济法规,善于砖法律的空子。

(3)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被识破,存在侥幸心理。

(4)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他们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

诈骗犯主要利用人们对某些社会角色崇敬的心理,利用一部分人的虚荣心、同情心、急于求助的心理,利用他们疏忽大意和拉关系、开后门的庸俗心理进行诈骗。

2、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不明显,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情绪表现沉稳;同时,在意志方面表现为克服实施诈骗行为时自身伪装的缺陷。

3、个性特征
(1)具有冒险性
(2)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

(3)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

4、动机特征
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二)诈骗犯罪的行为特征
1、伪装性
2、狡猾性
3、多变形
4、短暂性
5、非暴力性
6、具有明显的行为痕迹
(三)被害人的心理弱点
1、急功近利心理
2、盲目崇拜心理
3、需求迫切心理
4、盲目轻信心理
5、投机钻营心理
6、趋炎附势心理
7、疏于防范心理
8、易受暗示心理
9、知识不足、缺乏经验
有时候被害人被骗,本身心理上并没有可受谴责的原因,可称为无过错的被害人心理,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同情心理
2、相近心理
(四)诈骗犯罪的心理历程
1、预备期
2、诱饵上钩期
3、行骗期
4、逃跑期
二、盗窃犯罪的心理分析
(一)盗窃的犯罪行为分类
1、普通盗窃
2、高智能盗窃
3、职业化盗窃
4、病态盗窃
(二)盗窃犯罪的行为特征
1、根据盗窃犯罪时有无预谋,可将其行为特征分为预谋型、机会型和冲动型三种。

2、根据盗窃犯罪的组织形式差异,可将其行为特征分为单人盗窃、二人以上共
同盗窃、盗窃犯罪集团等形式。

(三)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在认识上,错误意识较突出
2、在情绪方面,恐惧与侥幸心理相互交错
3、在意志方面,品质较薄弱
(1)盗窃犯罪人的自制力差,个体畸形需要的膨胀而缺乏控制力进行犯罪活动;(2)盗窃犯罪人的犯罪意志很顽固。

4、需要动机特征
5、盗窃犯罪的习惯
6、嫉妒报复心理
7、满足不良精神需求
三、暴力犯罪心理
暴力犯罪通常是指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直接侵犯或危害到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一般包括杀人罪、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等。

(一)我国暴力犯罪的特点
1、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2、暴力犯罪的突发性
3、暴力犯罪动机的复杂性
4、暴力犯罪的恶劣性
(二)暴力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1、暴力犯罪人的情绪特征
(1)愤怒
(2)怨恨
(3)嫉妒
(4)恐惧
2、暴力犯罪的意志特征
(1)自制力失调是暴力犯罪人的主要意志特征
(2)暴力犯罪人的意志薄弱还表现为易受暗示、顺从、盲目模仿等。

3、暴力犯罪的人格缺陷
(1)自我意识补偿型
(2)自我纵容型
(3)虐待狂型
(4)自我保护型
(三)杀人犯罪心理
1、杀人犯罪的动机类型
(1)利欲动机
(2)性欲动机
(3)报复动机
(4)逃避或恐惧动机
(5)政治动机
(6)变态杀人
2、杀人犯罪的动机特征
(1)多样性和复杂性
(2)强烈的内在冲动性
(3)恶性转化性
(四)抢劫犯罪的心理特征
1、从犯罪人的认识能力看,抢劫犯具有反社会性的野蛮英雄主义情节;
2、从犯罪分子的性格特征看,抢劫犯的外倾性格特征十分明显;
3、大多数抢劫犯是出于物质追求,是为了满足贪欲;
4、抢劫犯多表现出人格的不成熟和严重的缺陷。

5、侥幸心理
6、恶作剧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