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地质

合集下载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③对于稳定的岩堆,可选择适当位置,以低路堤或浅路堑的方 式通过。
2) 路线以路堤方式通过时,应注意路堤位置的选择和基底处理, 一般以设置在岩堆体下部或坡脚为宜。
3) 路线以路堑方式通过时,应注意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坡度应 小于岩堆的天然休止角。
4) 注意水对岩堆稳定性的影响,做好调整地表水和排除地下水 的工作。
若最后一段滑坡体的剩余下滑力En≤0,则整个滑坡体是稳定的; 若En>0,则整个滑坡体不稳定,应该按En的大小设计支挡结构。
五、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凡是引起斜坡岩土体失稳的因素,统称为滑坡因素。 内在因素:斜坡外形、斜坡岩土体的性质、构造等; 外在因素:水文地质条件、风化作用,地震以及人为因素等。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 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各类工程建筑以及人类的 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
二、滑坡的形态要素
剖面示意图
平面示意图
滑坡要素示意图
1-滑坡体;2-滑坡面;3-滑坡床;4-滑坡壁; 5-滑坡周界;6-滑坡台阶;7-滑坡舌;8-拉张裂缝;
箭头的长短表 示速度的大小
滑坡运动矢向平面图
滑坡壁 滑坡台阶
滑动面(带)
滑坡鼓丘 滑坡舌
滑坡体
三、滑坡的分类
1、按滑坡体的物质组成
①堆积层滑坡:产生于第四纪堆积物中的滑坡 ②黄土滑坡:发生于不同时期的黄土层中的滑坡 ③粘土滑坡:发生在均质或非均质粘土层中的滑坡 ④岩层滑坡:发生在各种基岩岩层中的滑坡;根据滑动面与岩层
⑤人为开采、爆破。
滑坡
萨尔瓦多地震引发了一次巨大 的滑坡,数百户人家被埋在土 石里,估计有1200多人遇难
六、滑坡的野外识别
1、在滑坡发生之前,常有一些先兆现象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区别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区别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的区别?分别是何?都是何种机理?地质灾害与不良地质作用大同小异,不良地质作用指的是作用形式,地质灾害指的是结果。

如采空区,不是地质作用的形式,而是结果,所以只能称地质灾害。

①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行规范规定地质灾害有6种: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②不良地质作用: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库岸浸没、冻胀与融陷、活断层、场地地震效应、地下采空区变形塌陷、岩溶和土洞、隧道开挖中的瓦斯、突水、突泥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③不良地质现象:由地球的内外营力造成的对工程建设具有危害性的地质作用或现象.现行规范规定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9种,有断裂、地震、岩溶、崩塌、滑坡、塌陷、泥石流、冲刷、潜蚀等等.形成的机理:山体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雨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受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灾害的现象或过程。

地裂缝:是指在一定地质自然环境下,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地表岩土体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又叫地面下沉或者地陷。

工程地质课件第6章不良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课件第6章不良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课件第6章 不良地质现象
第一节 概述
• 一、什么是不良地质现象?
• 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 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 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 震、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 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建筑、桥 梁、公路、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产生 巨大破坏作用。
节理 软岩
• 4、拉裂-崩塌
• 在悬臂岩体上,当A
点的拉应力超过岩
体的抗拉强度时,
岩体开裂,在长期
断面
重力、地震、风化
(特别是根劈和冰劈)
作用下,节理不断
向下发展,产生的
崩塌。
• 5、错断-崩塌
• 陡坡上的柱状、板状 的不稳定岩体,当地
壳上升或河流下切,
使岩体自重增加,或
由于风化或剥蚀作用
岩体截面减小,当岩
泥石流—房屋的破坏
2010年8月12日舟曲县地质灾害共造成1144人 遇难,60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亿人民币。
• 4、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 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 蚀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 象的总称。
• 呈奇特形状,有洞穴、石芽、 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 峭壁。
岩溶景观—溶洞
岩溶景观—黄龙
• 4、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 3 人以下或者 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 (三)我国地质灾害现状
•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 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据统计,目前 全国约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3万处,其中 特大型和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 害隐患点25000处。
• 土崩:产生在土体中者称为土崩 • 岩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为岩崩

铁路规范中的不良地质

铁路规范中的不良地质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的三种不良地质
(5)高地温地区工程地质选线应遵循下列原则: ①线路应绕避可能大范围出现严重热害的高地温地区,选择在常温带或地温相对较
低地带通过。 ②线路宜以桥梁或路基形式通过高地温地区。 ③隧道通过高地温地区时,宜减少隧道埋深。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的三种不良地质
(6)高地温不良地质实例:
铁路规范中的不良地质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的不良地质定义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19)第五章列出了13种不良地质:1、 滑坡,2、危岩、落石和崩塌,3、岩堆,4、泥石流,5、风沙,6、岩溶,7、 人为坑洞,8、水库坍岸,9、地震区,10、放射性,11、有害气体,12、高地 温,13、地面沉降。与《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区别比较大的是多出了:放射 性、有害气体、高地温三种不良地质种类,随着当前公路建设、运营养护的高水 平发展,我们也须要对这一部分知识加以学习。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的三种不良地质
① 线路应绕避已知或可能存在放射性矿床地区,放射性异常地段、退役核设施 及放射性物质超过限制浓度的地区。无法绕避时,应选择矿床隐伏地带、放射性 强度较低、构造简单地段以短距离通过。 ② 车站和生活区不应建在公众照射超 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地段。③ 饮用水源严禁建在水质放射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 地区。
01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的不良地质定义 02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的三种不良地质
目录
Contents
铁路规范中的不良地质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的不良地质定义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19) 文中2.1.7 不良地质的定义:由于地球内力或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而造成的滑坡、危 岩、落石、崩塌、岩堆、泥石流、风沙、岩溶、人为坑洞(采空区)、水库 坍岸、地面沉降、地震液化等地质现象的统称。与《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略有区别。

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第五章不良地质现象举例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了解其危害第一节崩塌一,崩塌发生的条件1.坡面条件---临空面高度大于30m,坡度大于50°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凸形陡坡及阶梯形山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2.岩土类型---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3.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裂隙面,岩层层面,断层面,软弱夹层等软硬互层的坡面.坡面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三个条件,又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4.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1)地震(2)融雪,降雨(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地下水(5)风化作用(6)人为因素的影响二,崩塌的稳定性分析第一阶段,初勘第二阶段,对经上阶段分析认为是不稳定的边坡进行详勘,取得包括岩土或软弱结构面强度,地下水流和水压等方面的资料后,经定量分析对边坡稳定性作出判断.至于新设计的大型边坡,其稳定性分析也分两阶段进行,每阶段需按地质构造分区,根据建筑设计对边坡的要求及边坡的荷载情况,分别预选2一3个坡角并按坡高段(如10一30m为一坡高段)进行稳定性验算,作出包括开挖,支护费用在内的技术比较,然后从中选出最优的坡角,坡形.三,确定崩塌体的边界崩塌体的边界特征决定崩塌体规模的大小.崩塌体边界的确定主要依据坡体的地质结构.首先,应查明坡体中所发育的裂隙面,岩层面,断层等结构面的延伸方向,倾向和倾角大小及规模,发育密度等,即构造面的发育特征.通常,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易构成崩塌体的后部边界;垂直坡体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或临空面常形成崩塌体的两侧边界;崩塌体的底界常由倾向坡外的构造层或软弱带组成,也叮由岩,土体自身折断形成.其次,调查各种构造面的相互关系,组合形式,交切特点,贯通情况及它们能否将或已将坡体切割,并与母体(山体)分离.最后,综合分析调查结果,那些相互交切,组合可能或已经将坡体切割与其母体分离的构造面就是崩塌体的边界面.其中,靠外侧,贯通性(水平及垂直方向上)较好的构造面所围的崩塌体的危险性最大.四,我国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以防为主的原则1,预防措施对有可能发生大,中型崩塌的地段,应尽量避开.对可能发生小型崩塌或落石的地段,应视地形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绕避还是设置防护工程.2.防治措施1)排水2) 防护和加固工程3)支顶工程4)拦截工程5) 遮挡工程①挂网喷浆②钢索拉牵6) 综合治山第二节滑坡一,滑坡发生的条件1.岩土类型2.地质构造3.水4. 其他二,野外滑坡识别标志常在较平顺的山坡上造成等高线的异常和中断,使斜坡不顺直,不圆滑而造成圈椅状地形和槽谷地形,滑坡舌向河心凸出呈河谷不协调现象;沿滑坡两侧切割较深,常出现双沟同源;在滑坡体的中部常有一级或多级异常台阶状平地;滑坡体下部因受推挤力而呈现微波状鼓丘及滑坡裂缝;滑坡体表面的植物因受不匀速滑移呈零散分布,树木歪斜零乱,有"醉树"及"马刀树";若滑动之前滑坡体上曾建有建筑物,会出现开裂,倾斜,错位等现象.泉水出露,滑坡裂隙三,滑坡先兆现象的识别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坡面湿.在滑坡体前缘土石零星掉落,坡脚附近土石被挤紧,并出现大量鼓张裂缝,裂缝突然闭合等地表形变.坡面上树木逐渐倾斜,建筑物开始开裂变形,此外还可发现山坡农田变形,水田漏水,动物惊恐异常等现象,这些均说明该处滑坡在缓慢滑动.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久旱逢雨,暴雨时节易发生四,判定滑坡体的稳定性稳定的滑坡具有下列迹象: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2)滑坡平台宽,大,月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3) 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4)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6)滑坡体较干燥,地表一般没有泉水或湿地,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不稳定的滑坡具有下列迹象:l)滑坡后壁高,陡,未长草木处常能找到擦痕和裂缝;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有未夷平现象;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舌部泉水流量不稳定,且有新生冲沟;4)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5)滑坡前缘正处在河水的冲刷下.六,防治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滑坡的防治,贯彻"以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绕,减,排,挡,固.1)减重和反压2)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排水①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②排除地下水③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3)修筑支挡工程4)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800℃),压浆及化学加固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第三节泥石流一,"冲"和"淤"是泥石流的主要活动特征和主要危害方式二,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2.地质条件3.水文气象条件4.人为因素三,泥石流的防治预防为主,以避为宜,以治为辅,防, 避,治相结合的方针.1. 跨越工程2.防护工程3.排导工程4.拦挡工程5.穿过工程第四节其它地质灾害一,雪害雪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地球上分布广泛,不仅可诱发并加重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直接给交通,农牧业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公路雪害主要有积雪和雪崩.一积雪积雪系指自然降雪及风吹雪在一定条件下堆积的总称.雪害一般系指风吹雪1)风吹雪形成条件丰富的雪源,起动风力,使风力减弱的地形,地貌或地物条件.2)风吹雪堆积类型(1)背风积雪(2)迎风积雪(3)弯道水平绕流积雪风向平行或基本平行公路走向,当公路绕山转弯或回头转弯,风截面急剧收缩产生旋流,雪粒堆积.(4)沟口辐散积雪风向平行沟谷走向吹,风雪流到达沟口时,风截面急剧扩大,风速减小,雪粒沉积形成积雪.(5)复合型积雪上述几种积雪类型兼而有之2.风吹雪与地形,地物及路基断面形式的关系风雪流当遇到地形突然变化如陡崖,山丘,沟谷口等,或者遇到障碍物如树林,草丛,土丘,乱石堆等,风速急剧减弱,形成大量的积雪堆积.风吹雪与路堤的关系(1)当路线走向与风向平行或基本平行,路堤上一般不积雪,路堤高于当地最大积雪深路面上一般不积雪.(2)路线与风向正交或斜交时,可放缓边坡,一般采用1:4,路堤上一般不产生风吹积雪.风吹雪与路堑的关系风吹雪地区应避免设计路堑,尤其是路线走向与风向有交角时,必然会产生积雪,为此应尽量提高路基标高,设浅路堑(小于1m)或设敞开式断面,增设贮雪场以减轻积雪的危害.雪崩巨厚的雪层从陡的山坡滑下或沿沟槽中溜滑,由此引起大量的雪体崩塌,称之为雪崩.1. 按雪崩运动的地貌特点分为:1)坡面雪崩2)沟槽雪崩3)跳跃雪崩---破坏力最大.2.雪崩的形成的地形,地貌,气象和雪原条件雪崩多发生在山高坡陡,沟槽较长,高差大,沟源头有大的积雪盆地或积雪漏斗等储雪之地.雪崩一般发生在20'-60'的山坡上,或纵坡较大,一般在35'的沟谷中.雪崩一般发生在每年的3—4月.雪崩沟槽由于雪崩运动时的破坏,沟槽内无多年生的树木,基岩常裸露,偶尔有少数灌木,但多半自下坡方向弯曲或折断,沟槽内由于比较潮湿草本植物生长较好.在大的雪崩槽中,在两侧还有较大石块堆积的石垄.在沟口常可见到不稳定碎石,块石堆积的雪崩锥.有些大的雪崩,巨块石可以冲到河谷对岸,将河中的沉积物翻起,形成雪崩鼓丘.3.雪崩区选线原则路线应尽量选择在雪崩沟槽较少的地带通过.如果必须通过,路线应尽量在雪崩锥的外侧通过.越岭线路决不可在雪崩沟槽内回头多次.4.雪害的防治1)使路线主向与主导风向平行路线通过迎风或冒风山坡的坡脚处和距离坡度转折点5-l0m处最易积雪.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局部改线,尽量使路线位置避开"风雪流"减速区,否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相应的防雪设施.2)提高路基高度,消除雪阻3)设置阻雪设施(1)下导风板(2)屋檐式导风板适宜于山区背风山坡路段设置.(3)防雪墙设在公路上风侧的阻雪设施.用木,石,土,树枝或雪块等筑成.(4)防雪堤设在雪阻路段迎风口一侧,距离路基15—20m,高度不低于16m,长度与雪阻路段同长.(5)防雪栅作用同防雪墙.一般用木材制成,具有较大的透风度.4),陆雪林带是防治风雪的重要措施5)人工,机械除雪二,风沙:风对地表岩石和风化碎屑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运动方式:悬移,跃移, 蠕移三种方式随气流运动风沙作用:侵蚀,搬运,堆积.侵蚀作用:吹蚀,磨蚀.堆积: 沉降堆积,遇阻堆积.一风蚀地貌类型:石窝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雅丹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谷和风蚀残丘风蚀城堡风沙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沙堆沙丘:新月,抛物线,金字塔,沙丘链二风沙运动:1)风沙流结构:气流搬运的沙量随高度分布.2)风沙流的强度以输沙率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断面输送的沙的重量.输沙率随着起沙风速的增加而增加,与起沙风超过临界风速的差值的三次方成正比.当风沙流达到相应的输沙率时,它即处于饱和状态,既不产生吹蚀也不产生堆积.如超过相应的输沙率时,即处于过饱和状态,则产生堆积;如未达到相应的输沙率时,处于来饱和状态,则有利于吹蚀. 沙丘的移动沙丘是具有一定形态的沙粒集合体,沙丘的移动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粒运动的总合.沙丘运动也是通过风沙流的形式,.1)新月形沙丘的移动---可粗略推求沙丘的移动速度.2)新月形沙丘的移动分带(1)中立带(2)吹蚀带(3)交换带(4)堆积带3)沙丘移动的基本形式前进式,往返式,前进往返式4)沙丘移动的总方向与区域内总的风向的总方向一致沙丘运动规律(1)起沙风频率愈大,风速愈大,则沙丘移动愈快.(2)沙丘的移动速度与其高度成反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沙丘较低,则移动较快.(3)沙粒粗的沙丘移动慢,沙粒细的沙丘移动快.(4)沙丘较高,则移动较慢.(5)沙丘表层湿度大时移动较慢,反之则移动较快.这是由于沙在湿润状况下,增加了粘性,加强了团聚作用,因而大大提高了起动风速.(6)植被对沙丘移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植被影响沙丘移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增加了地面糙度,从而削弱了近地面层风沙流的速度,使沙的吹蚀和搬运大大减少.(7)下伏地貌也影响沙丘移动的速度.在平坦地面上,沙丘前进无阻碍,移动速度较快;地表崎岖不平,则限制沙丘移动的速度.三风沙与公路1. 风沙对公路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沙埋与风蚀,其中又以沙埋为主.2.风沙地区修建公路应注意的问题路线穿过沙漠地区时,宜尽量绕避严重的流沙地段,并尽可能选择在沙害较轻的地带通过.属于沙害较轻的地带有:①河岸,湖岸以及盐渍土分布地带;②沙漠前沿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地带;③沙地下伏古河床的地带以及地下水溢出带;④大山或高地前缘的背风地带.路线必须穿过流沙地区时.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经由沙区最短的地方通过;②在沙丘起伏不大的地段通过;③在沙丘间的中立地带通过;④路线走向宜与当地的主风向大致平行;⑤路线尽量少用曲线,特别不宜用小半径曲线;⑥必须设置曲线时,只宜用在路堤地段并将凸弧朝向主风向.路基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路基防护不仅应包括主体部分,还应包括路侧相当宽度的地带,因此需总体的规划与布置.流沙地区的路基主体,无论路堤或路堑皆为疏松沙所组成,因此均需进行全面的固沙防护,防止风蚀和保证路基的稳固.植物固沙是防治沙害的根本措施.公路工程措施包括:固,阻,疏,导.三,湿陷性黄土在中国北方,长城以南,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北风送土: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地貌类型: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水土流失: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地貌差异: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岩溶及岩溶水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马建民【摘要】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后来南斯拉夫学者司维治对这里的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详细提出了这一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实,我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类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记》就十分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类型,形成原因等.【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溶蚀作用径流【一,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一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二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三流水的动力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四气候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二,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分布】一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与分布1.溶沟和石芽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2.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4.干谷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人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不良地质处理方案

不良地质处理方案

不良地质处理方案不良地质是指土壤性质差异性大、土质不均匀、地下水位高等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地质情况。

遇到不良地质问题,工程施工和地质治理的需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优化施工工艺、加强地质勘探和采用适当的地质处理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处理不良地质的方案。

首先,优化施工工艺是处理不良地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条件选用合适的技术和设备,合理组织施工作业。

针对土质不均匀的情况,可以采用土壤改良技术,如夯实法、冲击法、贯入法等,以改善土壤质地和加固地基。

对于地下水位高的情况,可以采用压水平衡、冻结法等控制地下水的方法,以确保施工安全。

其次,加强地质勘探是有效处理不良地质问题的关键步骤。

地质勘探可以提供详细的地质信息,为后续的地质处理提供参考。

在地质勘探中,可以采用地质勘探技术,如钻孔、试探等,以获取地下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特征等。

同时,还可以结合地球物理勘探、遥感技术等综合手段,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地质信息。

最后,选择适当的地质处理方法也是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关键。

根据具体不良地质情况,可以采用土质改良、基坑加固、排水处理等方法。

土质改良可以通过加入修改剂等手段,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基坑加固可以采用混凝土梁、钢支撑等方式,加固基坑的周边土体,保证基坑的稳定和安全。

排水处理可以采用井点降水、泵站抽水等方法,降低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的影响。

总之,处理不良地质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施工工艺优化、地质勘探加强和适当的地质处理方法。

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合理组织施工作业,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加强地质勘探,获取详细的地质信息,为后续的地质处理提供依据。

通过选择适当的地质处理方法,改良土壤性质、加固基坑和控制地下水位,可以有效解决不良地质问题,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不良地质作用的概念

不良地质作用的概念

不良地质作用的概念一、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是地球演化和地壳形成的基本原因。

然而,并非所有地质作用都对人类活动或工程建设有利,一些对地质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作用被称为不良地质作用。

本文将围绕不良地质作用的概念展开,介绍其主要类型和影响。

二、不良地质作用的定义不良地质作用是指那些对于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等人类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

这些作用可能导致地表塌陷、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三、主要类型1.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的典型表现之一是地质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周围的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带来极大的威胁。

2.地面沉降:地下水过度开采、土壤压实、沉积物压实等因素可能导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不仅影响城市基础设施,还可能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下陷等问题,给地下工程和建筑物带来损害。

3.地下水位下降: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枯竭。

这不仅影响农田灌溉,还可能导致地层沉降、地下空洞形成,给基础设施和地下工程带来不利影响。

4.土壤侵蚀:不良的土地利用和过度开发可能导致土壤侵蚀,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土壤侵蚀使得土地质量下降,农田失去肥力,同时还可能引发泥石流等灾害。

5.地热活动:地热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地热活动可能导致地热梯度的变化,对周围地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可能引发地壳的变形和地震活动。

四、影响与防治1.影响:不良地质作用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地质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则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土壤侵蚀和地热活动也威胁到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2.防治:针对不良地质作用,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地质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采取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科学规划和管理城市用地,加强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

不良地质风险的应对措施

不良地质风险的应对措施

不良地质风险的应对措施1.引言1.1 概述不良地质风险是指地质条件不利或异常,会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

不良地质风险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岩溶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不良地质风险的威胁日益凸显。

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方式不当等原因,不良地质风险正对人类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每年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地区的稳定发展。

为了应对不良地质风险,需要深入了解其定义和分类。

不良地质风险的定义是指在地质条件不利或异常的情况下,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潜在威胁的因素。

不良地质风险可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分类,比如按照地震烈度划分、滑坡类型区分等。

通过对不良地质风险的定义和分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不良地质风险的定义和分类进行详细探讨,并重点讨论不良地质风险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

通过对不良地质风险应对的重要性等方面的分析,旨在提升公众对不良地质风险的认知和理解,在面对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时能够正确应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损失和风险,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不良地质风险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定义与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的重要性等内容。

同时,还将提及文章的目的,以明确文中所要阐述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正文部分将进一步深入探讨不良地质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于该概念的准确理解。

同时,将重点分析不良地质风险的影响因素,以帮助读者了解该风险的成因,进一步认识对地质风险的控制和应对的必要性。

在结论部分,将对不良地质风险应对的重要性加以强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通过总结正文中的讨论和分析,将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本文的核心观点,为读者提供应对不良地质风险的实用建议和指导,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50-60米) 天沟;(间距 侧沟; 排地表水: 坡面排水沟:(树枝状 ,支沟20-30米一条, 主沟与支沟夹角 30) (1)排水 支撑盲沟; 盲沟: 截水盲沟; 排地下水: 盲洞; 平孔、砂井;

(一)地质构造与岩层产状对隧道稳定的影响


1.岩层产状与隧道稳定性的关系
①水平岩层中,由于洞室开挖失去支撑,常常发生拱顶坍塌 掉块。穿越水平岩层的隧道,应选择在坚硬、完整的岩层中
。在软硬相间的情况下,隧道拱部应尽量设置在硬岩中。

②倾斜岩层中,沿岩层走向布置隧道一般是不利的,易产 生偏压,施工中还易产生顺层滑动和塌方。隧道沿岩层走向
拦挡工程
主要用于上游形成区的后缘,主要建筑物是各种 形式的坝。它的作用主要是拦泥滞流和护床固坡。
拦挡墙
格栅坝
第四节 岩溶
一. 定义: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长期地质作用 下形成的各种溶蚀现象。又叫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 岩石具透水性 二、岩溶的形成条件: 水具有溶蚀能力 侵蚀性CO2 水处于运动状态
按发生年代分类
滑坡按发生年代可分为:
1、新滑坡(近50年内)
2、老滑坡(大于50年的全新世) 3、古滑坡(晚更新世及其以前)
按厚度分类
滑坡按厚度可分为:
1、浅层滑坡(滑体厚度h≤6m);
2、中层滑坡(6m<h≤20m);
3、深层滑坡(h>20m);
四.滑坡的防治原则与措施
1. 原则:在符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针对引起滑坡滑动 的因素,采取相应工程措施,阻止滑坡滑动。 2. 措施:“一排、二挡、三减、四固”。
三.滑坡的分类
堆积层滑坡 黄土滑坡 1、按滑坡体的主要 粘土滑坡 物质组成分类: 顺层滑坡 基岩滑坡 切层滑坡

第七章不良地质现象

第七章不良地质现象

10
2.滑动阶段 2.滑动阶段 是指整个滑体沿滑面作缓慢移动的阶段。 是指整个滑体沿滑面作缓慢移动的阶段。由于抗滑段滑带 的形成,滑坡的整个滑带已全部贯通,滑体与母体逐渐分离。 的形成,滑坡的整个滑带已全部贯通,滑体与母体逐渐分离。由 于在位移过程中滑体内部各部分移动速度的相对差异,地面开始 于在位移过程中滑体内部各部分移动速度的相对差异, 出现诸如错台、裂缝等迹象。后缘张开裂缝发育完整( 出现诸如错台、裂缝等迹象。后缘张开裂缝发育完整(在主剪切裂 缝附近有典型的羽状裂纹) 前部土体不稳定现象更加发展, 缝附近有典型的羽状裂纹),前部土体不稳定现象更加发展,鼓胀 裂缝及出口一带的挤压裂缝愈益明显, 裂缝及出口一带的挤压裂缝愈益明显,甚至沿前缘挤压裂缝出现 向前错移现象。地面建筑物和植被明显变形, 向前错移现象。地面建筑物和植被明显变形,表现为房屋的墙体 歪斜,地面开裂和拱起,树木歪倒,庄稼地撕裂等。 歪斜,地面开裂和拱起,树木歪倒,庄稼地撕裂等。在滑动阶 斜坡总的稳定系数已降至1 以下, 段,斜坡总的稳定系数已降至1.0以下,并且随着滑动作用的不 断进行,稳定系数日趋降低,由该阶段初期的0 99直至 直至0 95左 断进行,稳定系数日趋降低,由该阶段初期的0.99直至0.95左 滑动阶段斜坡变形和裂缝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右.滑动阶段斜坡变形和裂缝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速度基 本保持均匀,没有明显的加速现象。 本保持均匀,没有明显的加速现象。
(2)近于水平状产出的软硬相间岩层组成的陡坡 (2)近于水平状产出的软硬相间岩层组成的陡坡 软弱岩层风化剥蚀形成凹龛或蠕变,对上覆岩层失去支撑, 软弱岩层风化剥蚀形成凹龛或蠕变,对上覆岩层失去支撑,形 成崩塌 3.构造条件 3.构造条件 岩体中发育有二组或二组以上的陡倾节理, 岩体中发育有二组或二组以上的陡倾节理,切割岩体成为分离体 4.诱发岩崩的因素 4.诱发岩崩的因素 (1)地震 地震, (1)地震,爆破 (2)地下水及地下水位的变化 地下水及地下水位的变化, (2)地下水及地下水位的变化,使岩石与构造裂隙中的充填物软 化,岩体强度降低 (3)雨水对岩体裂隙产生的润滑作用 雨水对岩体裂隙产生的润滑作用, (3)雨水对岩体裂隙产生的润滑作用,裂隙中的动水压力及重力 劈裂作用 (4)人为地破坏坡脚岩土体 (4)人为地破坏坡脚岩土体

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 科式力作用结果: 北半球:右岸受到冲刷,左岸得到堆积 南半球:左岸受到冲刷,右岸得到堆积
横向环流作用结果
❖ 凹岸受到冲刷,凸岸接受堆积 ❖ 河弯不断向下游发展,形成蛇曲 ❖ 洪水期间会发生截弯取直,从而形成牛
轭湖。
二、河谷的类型及河流阶地
❖ 河谷的类型: 构造谷:受地质构造控制 侵蚀谷:由于河流冲刷而成
岩石的风化一般是由表及里呈带状分布。由 地表往下风化作用的影响逐渐减弱以至消失。因 此在风化剖面的不同深度上,岩石的物理力学性 质有明显的差异。从岩石风化程度的深浅,在风 化剖面上自下而上可分成四个风化带:微风化带、 弱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全风化带。
△岩石风化带的界线,在工程建筑中是一项重 要的工程地质资料。
岸的横向水力坡度In
In=tgα=[mV2/R]/mg=V2/Rg 形成横向水力坡度后
就产生了附加压力,其 方向与离心力相反,且 在所有的深度上一致, 等于Inγ。
离心力与附加压力 相迭加,就会产生上层 水流流向凹岸,而下层 水流就流向凸岸,形成 螺旋状横向环流。
科式力作用(惯性力)
❖ 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不一,赤道附近大, 向两极逐渐变小。产生科式力。
❖ 流水对河床冲刷的重要条件是只有当水流未被 泥砂饱和时才会发生冲刷。
如果上游河段流来的水流中含有泥砂量小 于这一河段的输砂能力,则由于输砂能力未被 充分利用就会冲刷;
如果输砂量超过了这一河段的输砂能力则 产生沉积。
2. 流水对河岸的掏蚀
(横向环流的作用)
❖ 平直河道 ❖ 弯曲河道 ❖ 科式力的作用(地球自转)
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风化营力的影
响下,产生一种单纯的机械破坏作用。
特点:破坏后岩石的化学成分不改变,只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问题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问题
1、斜坡地质灾害类型 2、崩塌和落石问题 3、滑坡问题 4、泥石流问题
三、岩溶问题概述: 岩溶问题概述:
1、岩溶的含义 2、岩溶形成发育的基本条件 岩溶发育的垂直分带特征4 3、岩溶发育的垂直分带特征4、岩溶地貌类型概述 5、影响岩溶发育的其它 6、岩溶作用对工程建设的 主要因素 负面影响问题
四、地震问题概述: 地震问题概述:
4、地震 : 是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 被认为是群灾 、 地震: 是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之首。在全世界呈带状分布。 之首。在全世界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地带和喜马 拉雅一地中海至中亚地带, 拉雅一地中海至中亚地带,我国恰处于该两带的交汇相夹区 是多震国家之一,受地震灾害居世界之首,据统计, 域,是多震国家之一,受地震灾害居世界之首,据统计,自 1900年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灾害的总人数高达55万名之多, 年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灾害的总人数高达 万名之多, 年以来 万名之多 占全球地震死亡总人数的53%。 自 1949年解放以来 , 发生 年解放以来, 占全球地震死亡总人数的 。 年解放以来 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 个省 、 市、 自治区,造成 万 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 自治区,造成27万 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 个省、 余人死亡,占全国各类灾害丧生人数总量的54%。全球两次 余人死亡,占全国各类灾害丧生人数总量的 。 丧生人数超过20万人的大地震均发生在我国 万人的大地震均发生在我国( 丧生人数超过 万人的大地震均发生在我国(1920年宁 海 年宁 源,8 .5级,丧生23.4万人;1976年河北唐山,7.8级,丧生 级 丧生 万人; 年河北唐山, 级 万人 年河北唐山 24.2万人)。请见 万人) 请见P133表5-1 万人 表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会产生严重的伴 次生)灾害(斜坡破坏灾害、火灾、水灾、 生(次生)灾害(斜坡破坏灾害、火灾、水灾、有害气体泄 漏灾害、海啸……等等)。对社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冲击作 等等) 漏灾害、海啸 等等 用。

工程地质不良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不良地质现象

结论与建议
提出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和建议,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工程地质评价
根据上述分析,对工程的地质稳 定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不良地质现象
详细描述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的类 型、规模、分布和发育规律。
04 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地质勘察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 勘察,了解地质结构、岩土性质和地 下水状况,预测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 现象。
数据采集与分析
定期采集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评估不良地质现象的发展趋势和潜 在风险。
预警与应急响应
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及时发 出预警信息,制定应急响应预案, 采取必要的抢险措施,确保工程安 全。
05 案例分析
工程实例一:滑坡治理
排水
建立排水系统,排除地表水和 地下水,降低滑坡体的含水量。
03
拦挡
在泥石流上游或中游设置拦挡构 筑物,阻止泥石流的产生和流动

02
排导
在泥石流下游设置排导沟或挡泥 堤,引导泥石流顺畅流出。
04
治理源头
对泥石流源头进行治理,如恢复 植被、修建水库等,从源头上减
少泥石流的发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降雨等多种因素有关。
泥石流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改变沟道 形态、疏导水源等工程措施,
以及加强监测预警等。
03 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钻探
地球物理勘探
通过钻孔获取地下岩土样本,了解岩土的 物理性质、厚度、分布等情况。
利用地球物理原理和方法,通过测量和研 究岩土的物理性质,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和 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作用的概念

不良地质作用的概念

不良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包括构造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等。

地质作用对地球的地貌、岩石、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的地质作用都对地球产生积极的影响,有一些地质作用被称为不良地质作用,它们通常会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地质作用中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地质过程。

这些地质作用通常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如地震、火山喷发、地质滑坡、地面塌陷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不良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影响。

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不良地质作用之一。

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的瞬时震动,通常由地球板块的运动引起。

地震造成的地震波传播到地球表面,会造成地面的摇晃、破坏和地裂缝的形成。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可以破坏建筑物、桥梁、道路等人造结构,同时也会引发火灾、洪水和海啸等次生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火山喷发是另一个不良地质作用。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火山口岩浆喷发到地表的现象,伴随着高温气体和岩浆的喷发。

火山喷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熔岩和火山灰,火山灰会随着风向扩散,给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人类的健康。

此外,火山喷发还会引发火山地震、火山爆炸和火山喷发物的崩塌等次生灾害,对周边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地质滑坡是地质作用中的另一种不良地质作用。

地质滑坡是地表岩土质量的破坏和岩土体的失稳所引起的地表岩土的大规模下滑运动。

地质滑坡通常发生在陡坡、坡脚或溪谷等地方,由于重力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岩土体会失去平衡而发生滑坡。

地质滑坡会导致土地的破坏、房屋的倒塌、道路的中断等,给人类的生活和交通带来困难,还会造成土壤的侵蚀、水源的污染等环境问题。

地面塌陷是另一种不良地质作用。

地面塌陷是地下岩层或地下水层发生变化而导致地表下陷的现象。

地下岩层的溶解、矿井的塌陷、地下水的抽取等都可能引发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会导致地表下陷,破坏建筑物、道路和地下设施,同时也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的混合污染等环境问题。

不良地质处理

不良地质处理

不良地质处理一、背景介绍地质处理是指对土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地质问题,确保土地的安全和稳定。

然而,有时候在土地开辟和建设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良地质情况,如土壤沉降、地下水渗漏、地质灾害等,这些问题会给工程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因此,不良地质处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问题描述不良地质处理是指对土地上存在的不良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

具体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 土壤沉降:土壤沉降是指土地表面由于土壤的压缩、溶解或者下沉而导致的不均匀沉降现象。

这种情况会导致建造物的沉降不均匀,甚至浮现倾斜、破坏等问题。

2. 地下水渗漏:地下水渗漏是指地下水通过土壤的裂缝或者孔隙进入建造物或者地下空间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导致建造物的地基受潮、墙体渗水,严重时可能导致建造物的结构不稳定。

3.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这些灾害会对土地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三、解决方案针对不良地质处理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案:1. 土壤加固:通过加固土壤的方式来解决土壤沉降问题。

可以采用加固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等,对土壤进行加固,增加土壤的承载能力,从而减少土壤沉降的风险。

2. 防水处理:对于地下水渗漏的问题,可以采取防水措施,如在建造物的地基中设置防水层,或者进行地下水的抽排,以减少地下水对建造物的影响。

3. 灾害预防:对于地质灾害的问题,可以采取灾害预防措施,如加固山体、修筑防护墙等,以减少地质灾害对土地和人民的伤害。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不良地质处理的具体情况,我们以某城市的土地开辟项目为例进行分析。

该城市计划开辟一个新的住宅区,但在土地勘察过程中发现了土壤沉降的问题。

经过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该地区土壤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导致土壤的压缩性较大,容易发生沉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团队采取了以下措施:1. 进行土壤加固:工程团队在土地上进行了深层加固,使用了大量的钢筋和混凝土,以增加土壤的承载能力,减少土壤沉降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隧道不良地质作业指导书第一章工程概况一、木兰隧道概况木兰隧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境内,隧道穿越武汉市风景旅游区木兰天池,线路里程为DK1117+801 ~DK1122+502 ,全长4701m ,其中DK1117+801 ~+820 为明洞,隧道最大埋深为320m 。

进出口浅埋段、岩体破碎易失稳坍塌;褶皱较发育,基岩产状变化较大,岩质软弱,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进口左侧有一顺层岩层,洞身有一断层破碎带宽30m。

DK1118+250~DK1118+285为断裂及其影响带,岩体破碎,导水性和富水性较好,且本段为浅埋隧道,处于冲沟之下,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产生突水。

二、木兰隧道地质构造隧道区褶皱构造较发育,出露最老地层为下元古界红安群七角山组云母片岩及石英片岩,岩性以DK1118+270附近张性断层分界,岩层片理产状151°~211°∠31°~45°,在横断面上的视倾角为10°~36°(面对大里程方向),隧道进口右侧边坡及出口仰坡存在顺层的问题。

隧道洞身呈背斜构造。

据地表测绘统计隧道区内主要发育2组节理:(1)垂直节理,节理走向70°,1条/m,微张,延伸长5~6m;(2)垂直节理,节理走向25°,1条/m,密闭,延伸长约1m;(3)55°∠35°,1条/m.深部节理l裂隙多为紧闭裂隙,裂隙延长长度一般大于0.5m。

岩体呈中层状,少量呈碎块、碎片状。

洞身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部分地段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易造成隧道坍塌。

三、地震动参数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

四、水文地质特征表一木兰隧道分段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根据上述分析,隧道主要可能涌水部位分布在构造发育区、沟谷溪流发育区或有一定汇水面积的隧道浅埋区。

此外,构造裂隙水主要富集在节理密集带、断裂带,往往呈带状储集,多具静态储量性质,当隧道开挖至富水带厚易产生小规模的静态水突水释放,对施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表二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34第二章突水及突泥地段施工一、施工方法根据设计文件,断层破碎带及向斜核部预测水压较大、极可能产生严重突水、突泥地段,预测地下水压力 1.0~2.0MPa,采用超前预注浆进行预支护。

此类地段节理裂隙水,水源丰富,补给充分,围岩渗透性较好,地下水压力大于常压,极易造成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

为防止这一灾害,此类地段采用5m(3m)超前预注浆进行预支护。

超前预注浆的原理: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含底部)按轴向辐射状布孔(开挖面中心也布孔),进行全断面全封闭深孔注浆固结止水,使隧道周边及开挖面形成一个堵水帷幕(加固区),切断地下水流通路,达到加固岩体效果,保持围岩稳定,增强施工安全。

二、施工工艺(1)施工程序(见施工程序图)(2)超前地质预报对于构造复杂、水量丰富的地层,必须准确预报工作面前方20~50m范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便为制定施工方案和确定注浆参数提供依据。

①钻孔方法:利用液压钻孔台车或YQ-100A施钻深孔,在拱顶、起拱线和隧道中下部位各钻φ76mm孔,孔深超出注浆段5m左右。

②预报内容:预测工作面前方注浆段长度范围的地质构造和岩性、地下水出露位置和水量大小,以及围岩变化情况。

③预报方法:采用钻眼排碴取样分析,记录钻速、水质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开挖后的岩面观测素描,综合判断预报前方水文、地质条件。

(3)钻孔作业①封堵墙(止浆墙)施工:首先按照注浆设计施工封堵墙,封堵墙设于开挖面后端,封堵墙厚1.5m,用C20砼灌注一次成型。

②布孔:由测工站在工作平台上,用红油漆在掌子面上按设计准确画出钻孔位置,标注编号。

③钻孔:A、钻孔时台车大臂必须顶紧在掌子面上,以防止过大颤动而影响施钻精度。

B、钻机开孔时钻速宜低,钻深20cm后转入正常钻速。

C、第一根钻杆钻完后,凿岩机与钻杆脱离,使用联接套接第二根,依次接杆直至钻到设计深度。

D、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凿岩机后退带出钻杆,人工用卡或大扳手卡紧前杆,凿岩机反转,松开连接套卸下钻杆,按同样方法依次拆卸钻杆退出孔外。

E、注浆孔角度参数:注浆管开孔直径不小于108mm,孔口管应埋设牢固,并有良好的止浆措施。

仰角、俯角、左偏角、右偏角均控制在最小4°17′21″、最大26°8′11″内。

钻孔顺序为由外向内,同一圈孔间隔施工。

④开孔孔径及深度:注浆孔用φ108mm钻头开孔,孔口管采用Ф108mm、壁厚5mm的热轧无缝钢管,管长3m。

掏孔清碴时用φ76钻头。

每一循环环注浆段长度30m,开挖长度22m,并保留8m止浆岩盘。

注浆孔间距允许误差为±5cm。

⑤钻孔深度控制:台车大臂按设计布孔位置点对正,用简易垂球量角器测钻杆仰角,调整至设计角度,并在钻杆上安装导向指示器,控制钻孔偏角。

⑥台车钻孔工作参数:凿岩台车钻孔作业的推进压力2.5~4.0MPa,回转压力5.0~6.0MPa,冲击压力19~20MPa。

⑦钻进过程中遇到涌水或因岩层破碎造成卡钻时,应停止钻进,进行注浆扫孔后再进行钻进。

(4)注浆作业①注浆材料:水泥:用强度42.5MPa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应符合标准。

水玻璃:用出厂浓度42~45Bé,比重1.42~1.45,模数2.4~2.8的水玻璃原液。

拌合水:水质应符合铁路隧道拌合用水的品质指标。

②配合比控制:水灰比(W/C)为0.8;水玻璃稀释浓度为25~35Bé;双液体积比(C/S)为1:0.5~0.7。

③凝胶与凝结时间控制:为满足浆液扩散半径的要求,采用凝结时间为:一般地段3分钟,富水地段1~2分钟。

施工控制分以下三种:A、水灰比固定,水玻璃浓度不变,变换双浆比例。

当水玻璃溶液所占比例由小到大,凝胶时间则由长到短,初、终凝由慢到快。

B、水玻璃浓度不变,双液比例固定,变换水灰比。

当水灰比由小到大,凝胶时间由短到长,初、终凝由快到慢。

C、水灰比不变,双液比固定,变换水玻璃浓度。

当水玻璃浓度由高到低,凝胶时间由短到长,初、终凝由快到慢。

④注浆:连接注浆管路,用注浆泵先压水检查管路是否漏水,设备状态是否正常,然后再做压水试验,以冲洗岩石裂隙,扩大浆液通路,增加浆液冲塞的密实性,核实岩石的渗透性。

对于富水断层破碎带清孔后,先压水泥浆液,再压CS双液浆。

标定注浆泵上电接触点压力表的最大压力指标,泵压后观察压力变化及水泥浆和水玻璃的消耗数量。

记录注浆时间和注浆量。

注浆达到标准后,打开三通混合器的减压阀排浆,卸下混合器换注另一孔。

注浆结束后,拆卸各注浆器件,全部清洗干净,并对注浆泵进行检查保养。

⑤作业方式:注浆顺序由外向内,注浆方式采用后退式注浆,岩层破碎易塌孔时,采用前进式注浆。

在水压、水量较大的情况下,还可采用分层泄水减压、分层注浆方式。

即下层管注浆,中层管放水;中层管注浆,上层管放水,这样逐层抬水,把水排挤到拱顶以上规定的止水固结圈以外。

⑥注浆参数:A、注浆压力及单孔扩散半径:注浆压力一般为地下水静水压力的2~3倍,考虑到岩层裂隙阻力,初始压力3MPa,终压4~5MPa。

单孔浆液扩散半径5m。

B、注浆速度:钻孔出水量大于50L/min时,注浆速度取80~100L/min。

钻孔出水量等于0~50L/min时,注浆速度取60~80L/min。

C、注浆扩散范围:注浆有效范围为开挖轮廓线外5.0m(局部地段为3.0m)。

D、注浆量:按注浆范围内围岩体积的5%左右考虑,实注量由钻孔压水试验确定。

(单孔注浆量V=11m3,参考值)。

2.4 注浆效果检测(1)注浆完成后,在开挖轮廓线范围内打设检查孔,检测注浆效果,每循环设检查孔5个,其中拱部2个,左右边墙各1个,底部1个,检查孔直径Φ110mm,长度约30m,平均出水量<0.2L/min,也可采用任一孔出水量<0.5L/min。

(2)压水检查,在1MPa压力下,吸水量<2L/min;(3)加固体抗压强度不小于3MPa,岩体RQD指标达到75~80。

(4)满足上述条件,则认为注浆达到效果后方可进行开挖。

施工程序图见下页:施工程序图第三章断层破碎带地段施工一、施工方法木兰隧道断层破碎带段采用Φ42超前小导管预支护施工技术,局部地段采用3m围岩径向注浆。

二、施工工艺1、超前小导管施工1.1工艺原理在破碎松散岩体中超前钻孔,打入小导管并压注具有胶凝性质的浆液,浆液在注浆压力的作用下呈脉状快速渗入破碎松散岩体中,并将其中的空气、水分排出,使松散破碎体胶结、胶化,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抗渗阻水能力的以浆胶为骨架的固结体,从而提高围岩的整体性、抗渗性和稳定性;使超前小导管与固结体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强度的壳体,在壳体的保护下进行开挖支护施工。

1.2小导管及注浆设计采用4.5m/根的Φ42mm小导管布设在拱部,外插角5°~10°,环向间距38cm,纵向环距3.5m,即每施作一环小导管,开挖支护3.5m;压注1:1水泥浆液,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有时根据围岩情况,可在浆液中掺水泥用量3~5%的45Bé水玻璃,以缩短浆液的胶化固结时间,控制浆液的扩散范围。

1.3施工要点(1)小导管采用热轧无缝钢管制成,壁厚3.5mm,在前部钻注浆孔,孔径10mm,孔间距15cm,呈梅花形布置,前端加工成锥形,以利于小导管推进和浆液渗入破碎岩体;尾部不钻孔长度不小于30cm,作为止浆段。

(2)小导管施工小导管打设一般采用钻孔打入法,即先按设计要求钻孔,钻孔直径比钢管直径大3~5mm,然后将小导管穿过钢架,用锤击或钻机顶入,顶入长度不小于钢管长度的90%,并用高压风将钢管内的砂石吹出。

采用钻机顶入时,可用YT-28型风动凿岩机推送,如遇夹有坚硬岩石处,先用YT-28型风动凿岩机钻眼成孔后再推进就位。

为保证小导管的支护效果,减小小导管的外插角,可在型钢腹板穿孔以便小导管穿过,钢管尾部应与钢架焊接。

在施作小导管前应注意:第一,喷3~5cm厚混凝土封闭掌子面作为止浆墙,为注浆作好准备工作;第二,准确测量隧道中心线和高程,并按设计标出小导管的位置,误差±50mm;第三,用线绳定出隧道中心面,随时用钢尺检查钻孔或推进小导管的方向,以控制外插角达到设计的标准;第四,施工顺序为从两侧拱腰向拱顶进行,为提前注浆留好作业空间。

(3)注浆小导管安设后,用塑胶泥封堵孔口及周围裂隙,必要时在小导管附近及工作面喷射混凝土,以防止工作面坍塌。

选用UB6型注浆泵注浆,采用浆液搅拌桶制浆。

注浆前应进行压水试验,检查机械设备是否正常,管路连接是否正确,为加快注浆速度和发挥设备效率,可采用群管注浆(每次3~5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