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

合集下载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他是20世纪视觉艺术方面最有独创性、最全面、最强有力的人物。

他的一生画风多变,从忧郁的蓝色到多情的玫瑰色,再变回新古典主义,接着又变成超现实主义,他的每一次风格变化都引起画坛一片惊奇,他也都取得成功。

他的作品对西方的艺术流派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881年10月25日,西班牙马拉加一位图画教师的妻子产下一个浑身青紫的男婴,助产士以为这是个死胎,便撂在桌子上忙着照料产妇去了。

幸亏他的叔叔,当地有名的布拉斯科医生及时赶到,他经验丰富,判定婴儿并没死去,便立即着手抢救。

过了好一阵子,婴儿才脱离窒息状态,“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开始呼吸人世间的气息。

这个被宣判为死婴的孩子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毕加索。

毕加索来到世界上不久,便显露出他与绘画艺术的天然渊源。

据说小毕加索学会的第一个音节就是“匹兹”,毕加索好像是在向母亲索要一支铅笔,以便用它涂涂画画,小毕加索的确很早就喜欢用笔在纸上画一些纠缠不清的螺旋形。

毕加索常在父亲的画室找乐趣,一次他父亲嫌他太吵闹,给了他一张纸和一支笔,任由他胡乱涂画,可不一会,他竟完成了一幅“作品”,递给父亲,等待夸奖。

他父亲看着纸上潦乱的线条,不知是何物,小毕加索居然发音含混地告诉父亲这是一块小甜饼。

自然,小时候对毕加索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父亲。

他看到儿子对画画很有兴趣,就对他进行训练,先教他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接下来让毕加索学会吃苦,练习基本功。

毕加索常常坐在父亲的画室,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认真画画,画坏了从头再来。

他的画在父亲的指导下和靠着自己的勤奋进步很大。

毕加索6岁那年,他被父亲送进马拉加最好的一所公立学校读书。

毕加索此时对绘画艺术的兴趣与日俱增,同时他对普通教育的反感和抵制情绪也在与日俱增。

他对学校安排的课程总是打不起精神去学,作业马马虎虎,能逃则逃,考试能躲则躲。

毕加索

毕加索

人生历程
•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 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 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 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 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 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 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 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 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 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 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 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 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人生历程
• 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魄又贫穷, 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 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 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 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 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 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 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 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 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 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 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 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 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 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 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 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 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 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 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 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 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 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 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 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 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 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 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关于毕加索的故事

关于毕加索的故事

关于毕加索的故事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他的立体主义画风,开创了整个艺术界的先河。

他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变幻无穷的想象力贯彻了他的一生。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毕加索成就故事,欢迎大家前来观看!毕加索成就故事毕加索(1881—1973),杰出的西班牙画家、艺术家。

他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市。

1881年10月25日黄昏,马拉加市中心的马尔塞德广场和往常一样,聚集着三三两两的人群。

一群群鸽子飞起又落下,引得市民和旅游者们纷纷赞美。

忽然,一位医生急匆匆地从广场穿过,惊得正在觅食的鸽子“轰”地一声飞上天空。

医生是急着去接生的。

显然这是个不愿意顺顺当当地来到人间的小生命。

经过几个小时的折腾,孩子终于安全降生,发出了洪亮的哭声。

这是当晚的11点15分。

婴儿的父亲是一所艺术学校的美术教师,名叫唐?若塞?路易斯?柏拉斯哥,当年31岁;母亲叫多妮亚?玛丽亚?毕加索?瑜?洛佩兹,26岁。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他们爱情的结晶。

孩子出生第三天,父母给儿子取了名字——巴柏罗?路易斯?毕加索。

让儿子姓母姓是父亲的主意,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姓在西班牙太普通了,所以在孩子的姓中又加上了母亲的姓:毕加索。

这就是响彻世界的画坛巨子毕加索名字的由来。

毕加索在母亲的辛勤抚育下幸福成长。

母亲是犹太血统的意大利人,生于美丽的热那亚,后随其父母迁移到西班牙南部,一直居住在安达卢西亚山区。

母亲不但供给他乳汁,也把自己的优点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例如,那炯炯发光的黑眼睛和始终充满活力、精神饱满的良好心态。

相反,父亲却像大多数艺术家那样,多愁善感,甚至还有点儿神经质。

小的时候,毕加索觉得父亲挺怪的,似乎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直到长大后,他才渐渐体会到父亲那威严目光后面的关怀和温暖,也开始崇拜父亲的尊严和才气。

如果说母亲传给了毕加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那么,父亲则在潜移默化中传给了他艺术细胞。

毕加索在成为画家后,曾深情地说:“每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想到父亲。

毕加索简介

毕加索简介

毕加索简介2008年06月21日星期六 16:21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一位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

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

毕加索的艺术成就除去绘画以外,还涉及到各种材质的雕塑、陶艺、书籍装帧等方面。

毕加索从9岁起就开始作画,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他的作品约达六万件,仅油画一项就在万件以上。

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做到了。

父:荷西·路易兹-布拉斯科母:玛莉亚·毕加索-洛培兹1881 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1888/9 7/8岁在父亲(美术教师)指导下画画。

1889 8岁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画的是斗牛士。

1895 14岁进入巴塞隆纳的隆哈美术学校,其父于该校任教。

入学考试是古典艺术与静物写生,依规定可有一个月时间完成,毕加索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

1896 15岁作品"初次领圣体"参加巴塞隆纳美术与工业展。

1897 16岁进入马德里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

但常不去上课,比较喜欢去"普拉多美术馆"参观。

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西班牙大师的作品:葛雷柯、委拉斯盖兹及哥雅等。

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一位图画教师的儿子,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分,在巴塞罗那艺术学校中颇有神童之风。

19岁时他来到巴黎,在那里他通常画一些以乞丐、流浪者、江湖艺术和马戏艺人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为表现主义者所喜爱。

但是他显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开始研究原始艺术。

毕加索从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保罗·高更(Pual Gauguin,1848-1903)的作品中学到怎样用几个简单的要素去构成一张面孔或一个物体的图像。

但这跟较早的艺术家使用的简化视觉印象的方法有些不同(较早的艺术家是把自然的形状简化为平面图案,这种平面图案给人以平面感,缺乏立体感)。

“有没有办法既能避免这种平面性,又能使简单物体的图画不失去立体感和深度感?”正是这个问题引导着毕加索返回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的作品。

塞尚曾在给一位青年画家的信中劝告他:“要以球形、圆锥和圆柱的观点去观察自然。

”他的意思大概是:在组成图画时,应该永远不忘那些基本实体形状。

但是毕加索和他的朋友们却决定遵循这个劝告的字面意思,不再宣称按照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样子去表现它们。

那是难以捉摸的东西,追求它没有用处。

他们不想把一个转瞬飞逝的假想印象固定在画布上。

把他们的主题画面组织得尽可能地有立体感,他们的理想目标是构成某物而不是描摹某物。

我们拿一把小提琴来打比方,它出现在我们的心灵之眼里形象,跟我们的肉眼看见的小提琴不同。

我们能够同时想起它的各个方面。

某些方面非常明显突出,以致我们觉得能够触摸它们;另一些方面我们会感到有些模糊。

然而这奇怪的混杂形象却是任何一张相片或任何一幅精细的绘画所能相比的,它更加接近于我们心中“真实的”小提琴。

“小提琴与葡萄”(图1)这幅静物画类的作品,就是在这个推理过程引导下创作的。

毕加索

毕加索

第一次的圣餐
姑妈佩帕的肖像画
1893年间,毕加索早期作品里的稚气逐渐消逝。1894年,毕加索 可以说是正式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 学院。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 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同年,毕加索的现实主义画风受到了象征主义影响,在一系列的风 景画作品中,配上毫不自然的紫、绿色调,便是毕加索的现实主义时期 (1899年-1900年)的特色。此时期毕加索的作品受到罗塞蒂、史丹林、 图卢兹-罗特列克与爱德华· 蒙克等人的影响,融合了他钦佩的画家埃 尔· 格雷考的特色,而产生了毕加索独特的现代画风。
在卡萨吉马斯死后,1901年秋季,毕加索画了几幅他的画像,并于1903年完成了生 平最忧郁的作品《生命》(La Vie),现收藏于克里夫兰美术馆。 忧郁的情绪并蔓延到了知名的蚀刻作品《俭朴的一餐》(The Frugal Repast,1904 年)上。该作品描绘著一对看不见的男人与看得见的女人,两人皆身形消瘦,坐在 一张老旧桌子前。 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常使用“失明”这个题材,像是《盲人的晚餐》(The Blindman's Meal,1903年,收藏于大都会博物馆)、《赛乐丝汀娜》(Celestina, 1903年)等都是蓝色时期的代表。
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6-1973 田园时期 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表现为,仍然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 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为主,手法运用更加灵活娴熟, 画面粗狂干劲,和谐统一。 田原时期风格特点:平静、安逸、成熟
海滩上奔跑的妇人
熟睡的农民
两个坐着的裸女
两个裸女
三个乐师
卡恩维勒肖像
立体主义时期风格特点:在平面上,表现一个事物的全方位空间。

美术鉴赏--毕加索

美术鉴赏--毕加索

格 尔 尼 卡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为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1937 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 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的哀悼。 绘画史上的杰作——《格尔尼卡》就这样诞生了。
《马戏团演员》
《江湖艺人》 《花篮女人》
1900—1904年 蓝色时期
色 调: 粉色 生活状况: 经济好转,生活的稳定,收获爱情,
精神生活丰富。
绘画对象: 街头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性 人物形象: 魁梧 青春 画面感觉: 轻快 柔美 温暖 单纯
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
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
舞台剧《游行》的垂幕设计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色 调: 色彩丰富 生活状况: 生活安逸,稳定、幸福、
满足
描绘对象: 以家人亲人为主 画面感觉: 宁静,带有梦幻主义色
彩,有丰富的意境、优 美的构图,元素间对应 的完整。
8 比
拍 卖 行
拿烟斗的男孩 1.04亿(6.8亿)
9
2
0
0
6

5

3
日,





朵拉·马尔与猫
拍 卖
9521万(6亿) 行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 作品风格丰富多彩,变化多样,为了 更好的了解毕加索及其作品,史学上 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

毕加索介绍

毕加索介绍

毕加索爱情篇 之
吉纳维夫
毕加索一生有过无数情人,在人们的脑海中,他是一个被女人宠坏的暴君,但是在吉 纳维夫记忆中,毕加索却是一个“让人尊重的人,温柔、聪明,偶尔还会很羞怯”。吉 纳维夫说:“他并不是人们常常描述的那样,是个让人厌恶的冷酷的人。
吉纳维夫与毕加索初次相遇是在1944年,当时她还只有17岁,作为一名学校杂志的记者前去采访当时已是著名画家的毕加
现住纽约的弗朗西丝认为大师当年为她所作的画上用一种柔和的线条和抽象的晕影表现两人的亲密关系。 有一幅画上,看起来象是毕加索用对称的轮廓线把肖像的各点连结起来了,这种画法当时刚开始尝试。她说: “当一对男女同为画家时,作品上体现的一切都带有感情色彩”。在她看来,“对于毕加索来说,给女人画 像就是一种诱惑她的方式”,“其他女人是通过她们的肖像画来认同自己的。所以当毕加索一旦歇手不画她 们了,她们的一切也就完了。”而她自己则没有陷进去,“从没有被封闭在自己的肖像画里,从而没有成为 他的俘虏”。 年已半百的克洛德长着一双深色的眼睛,身体十分结实。他同父亲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受毕加索遗产 管理法庭的提名,他于1995年成立了毕加索管理委员会,以控制其作品的复制权和使用权。他本人可说是毕 加索留下的上千幅画作、雕刻、草图、版画的活目录。他在巴黎的办公室里挂满了父亲的画。毕加索曾为他 和妹妹帕洛玛画过一幅双人画,幼年的他坐在一个玩具汽车上,双眼放着光,妹妹则在玩一列小火车。还有 一幅画上有他的母亲和他兄妹二人。画面上的他拿着一支铅笔和一张白纸。对他来说,这幅画代表了他们这 个家庭的未来,代表了后来写在这张纸上的一切。· 兄妹二人分别在16岁和14岁时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那本书出版后,他们的生活里从此失去了父亲。两兄 妹一次又一次去看望父亲,可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连电话也不接。即使见不到面,他们仍每年一起或分别 几次去父亲的家。他说:“作为一个杰出的大艺术家的儿子我是幸运的,毕加索本人就变成了我们家族的事 业。”父亲没能得到看着他成长的快乐,但他对此已没有愤怒。 帕洛玛有一张为人熟知的脸,这要归功于她做的香水广告。广告上的她有火一般鲜艳的红唇、源于其父 的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睛、一头瀑布般的黑发。她已有49岁,亲见其人会觉得她谦和亲切得多。她说父亲给他 们作画时从未让他们摆姿势,他是凭记忆作画、从想象中得到灵感。毕加索是个对孩子着迷的人,他画过很 多儿童画。但很显然,他从未画过少年时代及长大成人后的子女,对于他,孩子长大了就又是一回事了。帕 洛玛认为父亲后来不见她是受了别人的挑唆,尤其是后母杰奎琳觉得他们对自己是个威胁。 帕洛玛同剧作家拉法埃尔· 罗伯斯在结婚18年后于1995年分手,前夫为此同她展开了一场争夺财产的大 战。帕洛玛的财富约有17亿美元,她的经济王国里有化妆品、香水和珠宝生意,当然还有其父留给她的价值 6亿多美元的画。她的前夫要求得到所有这些财富的一半,此外每月还要给他一笔高额的生活费,理由是他 抛开了剧作家的生涯而同妻子一道经营她的生意,而且他在她取得的成功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幸的是, 在他们妇唱夫随的美好日子里,帕洛玛也以类似的话夸奖过自己的丈夫。据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昂贵” 的离婚。帕洛玛为忘记烦恼只好全力投入工作,同时也投入新欢的怀抱,那是个法国大夫,名叫埃里克· 德 温奈特。 不过,玛雅真正让毕加索专家们吃惊的是,她从事辨别父亲作品真伪的工作,尽管不是非常专业,却赢 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毕加索人物介绍精选课件PPT

毕加索人物介绍精选课件PPT

对后世艺术家影响
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
毕加索的艺术创新对后来的现代艺术 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立体主义、 超现实主义等。
拓展了艺术主题和内涵
毕加索的作品涉及社会、政治、文化 等多个领域,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 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
他大胆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技术,为后 来的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
跨界合作与探索
他积极与其他领域的艺术 家和知识分子合作,推动 了艺术的跨界发展。
关注社会与现实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 实和人性问题,引导后世 艺术家关注社会和人类命 运。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毕加索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介绍了毕加索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包括20世纪初的艺术变革和社会环境。
综合主义
在立体主义基础上引入不同材料和拼 贴手法,强调画面的构成和质感,如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等。
晚期艺术风格:抽象表现主义与拼贴画
抽象表现主义
以自由、即兴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表现内在情感,如《格尔 尼卡》等。
拼贴画
运用剪纸、布片、墙纸等材料进行拼贴,创造独特的视觉效 果和寓意,如《和平与自由之鸽》等。
情感表达与象征
毕加索的色彩运用往往与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密切相关,通过不同的色彩组合和色调变化 ,传达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和象征意义。
色彩与构图的融合
他将色彩与构图紧密结合,通过色彩的分布、对比和呼应,强化构图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笔触和肌理表现
01
Hale Waihona Puke 自由奔放的笔触毕加索的笔触自由奔放、灵动多变,通过不同的笔触表现对象的质感和
打破艺术市场格局

毕加索的画,毕加索名画作品全赏析,最后几幅看懂的都是老司机

毕加索的画,毕加索名画作品全赏析,最后几幅看懂的都是老司机

毕加索的画,毕加索名画作品全赏析,最后⼏幅看懂的都是⽼司机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出⽣在西班⽛,是当代西⽅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脚的⼥孩 《⾚脚的⼥孩》⼜名《⾚⾜姑娘》,是毕加索在14岁时的作品。

画中的⼥孩是⼀个普通的邻家姑娘,她随意地坐在⼀堵墙壁前,乌⿊的⼤眼睛凝视前⽅,⾐着朴素,不太⼲净的围⼱胡乱地搭在肩上,粗糙的⼤脚显⽰出家境的贫寒。

与粗⼿⼤脚相对应的是姑娘纯净的眼神、匀称的脸庞,以及忧郁、娴静的神情。

从绘画技巧上来说,毕加索让⼈物正⾯坐着,却隐藏了椅⼦与地⾯的空间关系;在对⼥孩⾐裙的处理上,他利⽤光的明暗突出层次感,裙⼦颜⾊从红⾊到暗红⾊渐变起伏,使得⼆维画⾯具有了⼀种三维透视效果。

毕加索作品《阿尔及尔⼥⼈(O版)》以1.79亿美元打破艺术品拍卖纪录。

,毕加索油画《阿尔及尔⼥⼈(O版)》在纽约佳⼠得“展望过去”夜场拍卖中以1.79亿美元(折合⼈民币约11.12亿元)成交,创下了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最⾼纪录。

街上的情侣 跟⼀⽣穷困潦倒的⽂森特·凡⾼不同,毕加索的⼀⽣辉煌之⾄,他是有史以来第⼀个活着亲眼看到⾃⼰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在1999年12⽉法国⼀家报纸进⾏的⼀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的⼗个画家之⾸。

侧躺着的⼥ 拉斯维加斯·梅尼纳斯(委拉斯开兹) 沐浴 这是毕加索⽴体主义时期的作品,画⾯中⼈物没有被彻底解构,保留着具像的视觉效应。

但是,这时的画家深受⾮洲⽊雕⾯具等民间艺术品的影响,特别是在获得了宝贵的形式灵感启⽰后,潜移默化地构成了⽴体主义绘画的征兆与重要因素。

我们从画中沐浴的少⼥圆锥体的体态中,可以看到这种⽴体因素。

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1973年4月8日,巴勃罗·毕加索在法国逝世。

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画家,当代西方最具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代表作品《斗牛士》《格尔尼卡》《和平鸽》《梦》《亚威农少女》等。

毕加索反战代表作《格尔尼卡》
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小镇马拉加一个美术教师家庭,从小就展露出过人的艺术天赋。

1895年,毕加索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两年后,他又考入马德里圣费尔南美术学院学习,在这期间,其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年底毕加索到达法国的巴黎,受到了塞尚、凡高等艺术家的影响,后长期定居巴黎。

《朵拉·玛尔像》,毕加索绘,1936
1973年4月8日,92岁的毕加索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

美术鉴赏——毕加索

美术鉴赏——毕加索

毕加索自1900年起经常走访巴黎,到了1904年决定定居于此。

从宗教生活与文化品味向来自外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到资本主义横行的大都市,让毕加索眼界大开。

1901年,毕加索的好友卡萨吉玛斯(Carlos Casagemas)自杀了,这个忧伤的经验后来被描绘成《卡萨吉玛斯之死》。

孤独与异乡人的心境,使毕加索的绘画主题渐渐转向穷人。

他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贫困并非来自农村生活,而是某种“巴黎式的困顿”,混杂了城市边缘人与酗酒、堕落的形象。

这些阴郁的主题及色彩,使得1901至1904年这段期间的作品被称为“蓝色时期”的创作。

《男子肖像》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除了色调较为统一之外,毕加索也开始强调线条的运用,包括五官的刻画已不再具有圆润的立体感,眉毛和眼睑则直接以曲线描绘,背景墙上悬挂的画作则更明显地大量运用线条勾勒。

追问可以在帮忙写一篇毕加索画的《曼陀罗和吉他》或《格尔尼卡》的赏析吗?回答格尔尼卡赏析《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表情扭曲的呼号者、锯齿般的灯光、濒死长嘶的战马……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出无尽的阴郁与恐怖,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历史名城格尔尼卡被纳粹德国空军夷为平地,愤怒的毕加索用半年时间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作为对法西斯暴行的控诉。

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1、马拉加的童年1881年10月25日夜11时15分,离马拉加市梅尔塞德广场不远的一家医院里,唐娜•玛丽亚•毕加索•洛佩兹生下一个既没有呼吸也不会蠕动的瘦弱男孩。

唐娜•玛丽亚的丈夫唐•何塞•路易斯•布拉斯克和其他亲朋看到这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浑身青紫,便对他不再抱有生存的希望。

但是,何塞的弟弟萨尔瓦多——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却并不灰心。

他俯下身子,吸足一口雪茄,对准婴儿的鼻孔吹了进去,雪茄的烟雾顿时创造了奇迹,孩子活了过来。

毕加索作品鉴赏

毕加索作品鉴赏

名家名画赏析之一毕加索:《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玛尔》今天与大家共同赏析的现代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马尔》。

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出生与西班牙,父亲是美术教师,曾在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的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他是二十世纪最享盛名,创作数量最多的艺术家;更是当代西方最具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毕加索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约达六万件,涉及绘画、雕塑、陶艺、舞台背景等不同的领域,其中绘画作品近37000件,风格丰富多样,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其代表作是《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玛尔》编排在第三册《会变的线条》一课中。

这是画家在1935年在巴黎认识朵拉·玛尔以后创作的,此时的朵拉·作品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立体主义风格。

结合教材编排的意图,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赏析感受画家的风格和画家对线条的艺术语言的灵活运用。

一、通过对作品中人物脸部的观察,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艺术风格特点---就是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觉形象结合在画中的同一形象上。

比如说画中画的明明是朵拉玛尔的侧面的脸的轮廓,可在里面却添加了正面脸才有的双鼻孔,两只眼睛(一只是正面的形象,一只是侧面的形象)。

二、对作品中线条的观察,了解线的曲直、疏密、粗细变化,感受画家对线的纯熟使用所产生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

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

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作品及赏析梦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30某横97厘米私人藏创作《梦》之前,47 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的17 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

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

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

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

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

色彩也极其单纯。

《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用荣格的话说:“无意识的集合体。

”《梦》的少女为何是六个手指,谁能解答?生命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97某横129厘米克里夫兰博物馆藏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画面右侧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象征着生活的重负,母亲一脸沧桑,注视着面前的一对青年男女,她的形神憔悴,神情专注,目光严厉,好像有责备的意味。

左侧男女两人紧紧相依,比喻放纵的爱情,画家把这一对恋人处理为裸体形象,与右面那位着衣母亲形成对比。

男青年左手微微抬起,指向那位母亲,似乎对母子俩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到怀疑。

男子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画家自己,作品完成时却已变成好友卡洛斯·卡萨赫马斯的形象。

卡萨赫马斯是一位立志绘画艺术的青年,却在巴黎失恋自杀身亡。

毕加索一直怀念这位因失恋而自杀的好友,所以在画面上将他描绘为爱情的象征,右边那对母子则是母性的象征。

画面上还有两幅作品,女人的姿势都是缩成一团,两幅画,由两人到一人,刻画的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疲惫不堪的人们,从相依为命到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

毕加索简介ppt课件

毕加索简介ppt课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毕加索的艺术 风格不断发生变化,先后尝试了 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多种艺
术流派和风格。
6
晚年生活及逝世
晚年的毕加索主要在法国南部 生活,继续创作并关注社会政 治问题。
2024/1/28
他的最后一件作品是《哭泣的 女人》,完成于1973年,展现 了他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人 类命运的关切。
运用自动性技巧,随意涂鸦和挥洒颜料 画面具有抽象性和象征性,引发观者的
,追求无意识和自发的表现
想象和思考
2024/1/28
22
05
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关系 研究
2024/1/28
23
与马蒂斯等同时代艺术家的交往与合作
2024/1/28
毕加索与马蒂斯的友谊
01
两人互相欣赏,共同推动现代艺术发展。
合作创作
毕加索的多元艺术表现手 段为后继艺术家提供了更 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
传承艺术精神
毕加索的艺术精神在达利 等艺术家身上得以传承, 他们继续探索艺术的可能 性,推动艺术发展。
25
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革新现代艺术
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他的创作推动了现代艺术的革新与 发展。
多元艺术风格的代表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多元且独特,他的作品展现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
毕加索简介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毕加索生平概述 • 毕加索艺术成就 • 毕加索代表作品赏析 • 毕加索艺术风格解读 • 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关系研究 • 毕加索传奇人生轶事分享
2
01
毕加索生平概述
2024/1/28

毕加索和他的画(五个时期作代表作品和介绍)

毕加索和他的画(五个时期作代表作品和介绍)

毕加索和他的画毕加索(1881~1973)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下面介绍毕加索不同时期的部分作品,供你欣赏。

一、蓝色时期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

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熨烫衣服的人》),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两姐妹》)。

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

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

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

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

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

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1、熨烫衣服的女人2、两姐妹3、一个盲人的早餐4、悲剧二、玫瑰红时期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

毕加索的简介

毕加索的简介

毕加索的简介毕加索是西班牙当代最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列为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毕加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毕加索的简介巴伯罗·鲁伊斯·毕加索(西班牙语: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

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

毕加索是少数能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

毕加索的生平是怎样在毕加索3岁的时候,他失去了母爱加上接踵而来的地震,使小毕加索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那个时期的毕加索极其敏感,脆弱,害怕与孤独,这种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

毕加索自幼聪颖,对艺术有着非凡的见解,经常有一些使大人们吃惊的“创作”。

那些奇思妙想的构图,搭配均匀的色彩展现了他超常的天赋。

毕加索的父亲在结婚以前是放荡不羁的青年,总是喜欢尝试各种极限运动,由于各种因素后来决定画画,并成为一名美术教师,毕加索也许是继承了父亲放荡不羁的性格和画画的基因。

在父亲的引导下,13岁的时候创作了人生的第一部作品《赤脚的女孩》,16岁参加画展,当年又考进了马德里皇家美术学院。

但是毕加索不喜欢学院里那种沉闷的气氛,因此一年后自己退学了,这实际上是毕加索初次叛逆的表现。

19岁的时候毕加索回到巴黎,深受梵高、高更等艺术家的影响,同时也学习西班牙的一些著名画家的画风。

在1900年到1904年,毕加索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创作的环境,开始他的艺术生涯。

毕加索

毕加索
毕加索仅以一些散乱而紧凑的线条、剧烈变化着
的粗犷的颜色和挺直有力的笔触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来 。女人的面部因无法控制的情绪而痉挛,悲愤的大眼 和前额颠倒支离,眼睫毛是齿轮般的,眉毛是倒悬的 锯齿般的,特别是那引人注目的嘴唇和牙齿之间凄凉 的蓝白色域上,由于悲伤而破碎;她面色忽黄忽紫, 浸透着墨绿的苦涩;她长着钢丝般的头发,头顶的帽 子红得让人心焦;她用手撕着自己的脸,泪如雨注, 声嘶力竭地放声大哭,哭得使人憋闷、心烦意乱。扭 曲和断裂的,不只是一种线条的表现方式,更是极度 痛苦的心灵。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 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 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 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 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 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 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 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 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 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 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 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思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 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 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专家罗兰·彭 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 “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出一 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感 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例如一个 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齐的头发、 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当视线从 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在一些 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以其 貌相似而令人信服。
立体主义
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当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那 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不由得惊叹道:“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同年,评论家沃塞 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借马蒂斯的这一说法,对布拉克展于卡思维勒画廊的作品 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他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这个字眼。 后来,作为对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创的画风及画派的指称,“立体主义”(Cubism)的名字便 约定俗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色时期 玫瑰时期 立体主义
古典时期 超现实、抽象 格尔尼卡
昂蒂布的夜渔
马蒂斯
毕加索
达利
蒙克
蒙德里安
所谓西方现代美术,是指西 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 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 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 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 普艺术的统称。
简介
蓝色时期 玫瑰时期 立体主义
•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 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 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全世界前10名最 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 据4幅。
毕加索为什么不敢来中国?
张大千见到毕加索,说起中国艺术界 他的艺术敬佩之至,很多中国普通老 百姓都知道他的名字,希望他到中国 去看看。毕加索听完回答:“我不敢 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藍色時期
1901-1904
1902
人生
蓝 色 自 画 像
1903

玫瑰時期
1904-1907
1904
1906 1905

立體派時期
1907-1916
亚 威 农 的 少 女
三 个 乐 师

古典時期
1917-1924
▼ 超现实主义时期及抽象主义时期
1925-1936玛尔画像
古典时期 超现实、抽象 格尔尼卡
昂蒂布的夜渔 连线题
代表作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小练习
• 参照毕加索的立体派风格,画一幅自画像。
毕 加 索 和 张 大 千 合 影
永恒的记忆
偏执狂的相貌
比基尼岛的三尊狮身人面像
白日梦
杜尚
蒙 克
自 画 像
毕加索,绰号“变色龙”P.Picasso (1881— 1973)西班牙人 一生作品6万件,早年在马德 里皇家美术学院打下了扎实的写实基本功,他 先由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1907年超越传统 写实,进入分析立体主义时期---1912年发展为 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采用实物拼 贴---抽象立体主义,终身求变求 创造,晚年甚至研究中国水墨 和书法,之后画了一批水墨黑 白画。

格尔尼卡
1937-1953
赏析《格尔尼卡》
1950年世界和平大会的海报
昂 蒂 布 的 夜 渔
连线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