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合集下载

_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_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它不仅要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说明其本质和发生机理,以便更好地理解、预测和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

很久以来,心理变态的人常是被人们所排斥或遗弃。

人们不把心理障碍看成是疾病,却把心理变态的人看成是邪恶或魔鬼附体。

中世纪的欧洲,教士们使用了所谓驱魔术来驱赶魔鬼,大多数病人受鞭笞、火烧和其他人身凌辱与虐待,因为人们相信躯体痛苦难受时魔鬼就会飞离。

除了有些“癔症”或抑郁病人被劝服外,这种处理常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当时的社会骚动和对于灾祸的恐惧导致了一种信念,认为情欲是邪恶,女人激起男人产生情欲,因此女人是邪恶。

妇女在无情拷打之下被迫忏悔,然后,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

后来,不管女子、男子、儿童,只要是与众不同或稍有不正常行为都会受到指控。

心理异常或离奇行为被看成撒旦淫威的表现,结果葬送了百十万人的生命。

象这种对心理变态的患者所进行的凌辱和折磨持续了约300年。

但同时也有许多医生和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疾病,同情精神病人,主张给予帮助和有效的治疗。

如Paracelsus(1490~1541)认为心理变态的人只不过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已。

他相信这些病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交谈、说服和疏导可以治好。

此后,精神病人被送进疯人院,病人常常被带上铁链或锁于笼中。

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Philipe Pinel医生倡导解除对精神病人的禁锢,主张以关心态度倾听他们诉说,让他们从事有益的劳动。

虽然该学说的论点是错误的,它却提出了大脑病变对精神病的病因作用。

但大脑病变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心理障碍,所以其他研究者又提出了精神病的心理原因学说。

第三章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第三章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五、心理异常的社会学观点
1.观点:精神疾患尽管会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
社会本身对心理变态也负有责任。主张精神疾病的定 义、病因的解释都应立足于社会。
2.病因: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认为大多数变态心理
与行为和正常心理与行为一样都是个人的社会-文化生 活的产物。
3.诊断:凡是偏离社会—文化规范准则的绝大多数行 为不是犯罪就是精神疾病。 4.治疗:主张对病人的治疗应从只注意病人本身转移 到整个社会方面去,如采用团体治疗、家庭治疗、夫妻 治疗和社区治疗等。
付能力弱,结合遗传素质和心理压力大等因素共同起作用 而致病。
(2)社会生活事件(社会生活变动)
在社会生活中经历的社会变动越多,尤其是经受 重大的生活变动,人所接受的心理压力越大,其 身心健康所受的威胁性影响越严重,引发心理异 常的可能性也越大。 生活事件量表.doc
(3)人口流动(移民群体)
社会变化发展不平衡→国家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口 流动(移民群体)→移民群体易出现心理异常问题 在移民过程中或移民后,作为少数人,置身于陌生的社会 。 文化环境中,语言不通、生活方式不同,可能遭受种种困 难和歧视,远离家乡,得不到旧日亲友的关照,失去了社 会支持,生活矛盾多,压力大,很容易陷入惶恐和紧张的 境遇中。那些原本心理素质不高,人格不健全,适应能力 较差者就容易引发心理异常。 移民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严重,主要取决于移民的 动机、心理压力、可用资源和定居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新 闻:农民工子女.doc
三、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
(2)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还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心理 异常现象。
①缩阳症: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多见于华人), 1984-1985和1987年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曾有过流行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1.社会适应标准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3.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

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遗传学基础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神经生化基础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2.社会-文化因素一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精神动力学观点 --- 本能作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一一习得的认知心理学观点一一认知歪曲人本-存在主义观点一一自我选择的第五章神经症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心理异常及其成因

心理异常及其成因

02 常见心理异常类型
焦虑症
01
02
03
过度担忧和恐惧
患者常常无法控制地担心 各种事情,包括未来的事 件、自己的健康、家人的 安全等。
身体症状
焦虑症患者常常出现身体 不适,如头痛、胃痛、心 悸、呼吸急促等。
回避行为
为了避免焦虑,患者可能 会回避某些情境或活动, 如社交场合、公共场所等。
抑郁症
情绪低落
心理异常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 和重度心理异常;按照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心理异常和继发性心理异常等。
发病率及影响因素
发病率
心理异常的发病率因地区、人群、时代等因素而异。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心理异常的发病率呈上升趋 势。
影响因素
心理异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等。其中,遗传因素是指心理异常具有家 族聚集性;环境因素是指生活事件、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大脑结构、 神经递质等生理因素与心理异常的关系。
用于减轻焦虑症状,如广泛性 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
抗精神病药物
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 碍等精神疾病,有助于稳定情 绪、减轻幻觉和妄想。
其他药物
如镇静剂、安眠药等,用于控 制伴随的失眠、躁动等症状。
心理治疗技术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 以应对心理异常。
人际关系治疗
着重于改善人际关系,减轻社交障碍,提高 社会适应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情感淡漠
患者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缺乏情 感反应,显得冷漠、孤僻。
人格障碍
01
02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二、心理异常的重要成因:社会-文 化因素
•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封建 迷信思想的影响) •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速度、频率、强 烈程度) •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
举例说明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 (二)社会生活变动或社会生活事件 • (三)人口流动
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中,其心理异常和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有 明显增高的倾向。而且经济地位越低下,心理异常的发生率 越高。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还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心理异常现象
四、不同的社会文化对心理异常的 评定、态度及处理方式的差别
• 评定 • 处理方式
比较严重的心理异常:无差异
• 心理异常不明显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 在同一文化背景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差异。 • 例:同性恋的认识
启示
不同的看法导致不同的处理方式
• 举例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主要内容
• 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 • 二、心理异常的重要成因:社会-文化因素 • 三、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与社会-文 化因素的关系 • 四、不同的社会文化对心理异常的评定、 态度及处理方式的差别
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
• 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 在 •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物质生活的各种条件
社会生活事件
• 也即社会生活变动。 • 人们观察到,在社会生活中经历的社会变 动越多,尤其是负面的,引发心理异常的 可能性也越大。 • 生活事件量表(美国学者霍尔姆斯)
→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的 不平衡→人口的流动→移民群体容易出现心 理异常问题
社会变化发展的不平衡

《医学心理学》补考试卷

《医学心理学》补考试卷

《医学心理学》补考试卷姓名学号班级1.医学心理学中的医学模式是指A 临床工作者的思维方式B 人们对健康的基本认识和对策C 社会上普遍采用的医疗保健措施D 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2.哪项不属于短时记忆的特点A 1分钟以内的记忆B 以感觉后像为主要贮存方式C贮存量7±2 D 又称为工作记忆3.性心理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在A口欲期(0—1岁)B肛欲期(1—3岁)C性器期(3—6岁)D潜伏期(7—12岁)4.一般适应综合症(GAS)分为以下三期A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 B 警戒期、抵抗期和适应期C 觉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D觉醒期、衰竭期和抵抗期5.弗洛伊德把人无法直接感知到那一部分心理活动称为A丢失的意识B潜意识C前意识D后意识6.在1977年《科学》发表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的文章的是A恩格尔B弗洛伊德C塞里D华生7.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预防医学,以保持和增进心身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学科是A心身医学B变态心理学C健康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8.主要以心理评估、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以及会谈等具体工作研究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科是A行为医学B咨询心理学C临床心理学D心身医学9.以下关于实验法研究,错误的是A在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B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C实验室室外实验是主要的实验形式D实验法在科学上是较为严谨的方法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取得被试不愿意或是没有能力报告的数据B观察法的缺点是观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能力C控制观察法是在预先设置的情景中进行观察D观察法的优点是快速,所得资料易作横向比较分析11.认为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令人痛苦的事实是根本不存在的,从而避免心理上的痛苦和不安。

这是A投射作用B补偿作用C合理化作用 D 否认作用12.人格测验中,洛夏墨迹图使用的是A投射作用B补偿作用C合理化作用 D 否认作用13.某人,与家人吵架,突然晕倒,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入院后,患者否认自己患病,出现焦虑情绪,表现为不合作的态度,请问,患者心梗后的主要应激反应除外A情绪反应B行为反应C生理反应D认知反应14.在自由联想时,患者不由自主地压抑或者抵制某些思想和情感,即不让无意识中的思想进入意识,这种现象是A压抑B阻抗C否认D移情15.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不包括A尊重病人的个性B尊重病人的人格C深入了解病人的个性特征D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16.哪项不属于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A 强化B 泛化C 消退D 惩罚17.目前排在死亡谱上前三位的疾病是A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B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肿瘤C心血管疾病、肿瘤、脑血管疾病D脑血管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18.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基础是A学习理论B无意识理论C人格结构论D信息加工理论19.理性情绪疗法认为A人的情绪和行为由其本能所确定B人的情绪和行为是通过社会观察所获得C人的情绪和行为由其前意识动机所确定D人的情绪和行为由其认知观念所确定20.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为中介的A动机B态度C需要D感觉21.下列活动中属于意志行动的是A吹口哨B背诵课文C摇头晃脑D膝跳反射22.气质类型在社会评价上是A都是好的B都是坏的C有好有坏D无好坏之分23.人的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A性格B气质C能力D兴趣24.“活泼好动”是下列表现的A性格B气质C能力D兴趣25.是()提出需要的层次理论A 罗杰斯B桑代克C斯金纳D马斯洛26.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指A创造力B抽象思维能力C观察力D记忆力27.阅读时习惯用笔圈圈点点,以便记忆,是利用了知觉的()特性A整体性B恒常性C礼节性D选择性28.描述“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情绪状态是指A激情B心境C应激D热情29.医疗中用于诊断疾病的望、闻、问、切过程,属于思维的()特性A间接性B概括性C创造性D综合性30.小王是一名医生,他想顺利完成日常生活必须具备A语言能力B想象能力C交际能力D一般能力31.感受性的大小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A 感觉阈B 绝对感受性C 差别感受性D 差别感觉阈限32.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中有几个效度量表A 3个B 4个C 5个D 6个3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意志的品质A自觉性B目的性 C 自制性 D 坚韧性34.()是指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的结果的一致程度A 效度B 信度C 效能D 常模35.MMPI测试中,当被试者不能回答的题目超过多少题,测验结果不可靠A 30B 22C 35D 4036.用“习得性无助”解释抑郁障碍产生原因的理论模式为A 精神分析理论B 学习理论C 认知理论D 人本主义心理学模式37.下列疗法中,行为疗法采用的是A 催眠暗示B发泄C疏导D奖励和惩罚38.判断心理活动是否变态最具客观性的标准是A 经验标准B医学标准C心理测验的统计学标准D社会适应标准39.下列有关心身疾病的特征说法错误的是A 主要是心理社因素的刺激B 大多数病人不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C 损害一般不涉及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D 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40.癌症病前性格也称为A A型性格B B型性格C C型性格D D型性格41.哪项不属A型行为的特征A时间紧迫感B对环境不满 C 对人有敌意D脾气暴躁42.生物反馈属于哪种疗法A 精神分析疗法B 行为主义疗C 人本主义疗法D 认知疗法43.无条件积极关注属于哪种疗法A 精神分析疗法B 行为主义疗C 人本主义疗法D 认知疗法44.代币法使用的刺激是A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疗法C折中心理治疗D认知疗法45.下列心理治疗不属于行为治疗的是A厌恶疗法B满灌疗法C暗示疗法D参与示范法46.来访者中心疗法不主张A发展来访者主动性B对来访者明确诊断C促进来访者成长D医生与来访者是平等“角色”47.手术病人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A过度依赖B焦虑恐惧C抑郁D疼痛48.医护人员在“共同参与型”医患模式中的作用是A为病人做某事B帮助病人自助C 告诉病人做某事D 指导病人家属做好护理49.强调行为的后果(是得到奖励还是得到惩罚)在控制该行为中起重要作用是A 心理生理学理论 B 社会观察学习理论C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D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50.医患关系的特征A是一种帮助性的人际关系B以医疗活动为中心的人际关系C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关系D以上均是51.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A在心理上处于完好状态B在社会功能上处于完好状态C 在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均处于完好状态D各器官功能正常52.中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而继续上升的是A流体智力B晶体智力C特殊智力D一般智力53.心理咨询主要解决人们的A心理困惑和障碍,培养良好的心态B心神疾病C 精神障碍D神经症54.哪项不属于症状评定量表A SCL-90B SASC SDSD 16PF55.某青少年对女同学产生特殊好感、好奇心和接近女同学的欲望,但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他把这种情感压抑在自己心里,因而焦虑不安,心烦意乱,属于A神经症B烦躁症C焦虑症D青春期烦躁56.下列疾病最不适合进行心理治疗的是A神经症B人格障碍C心神疾病D精神病57.厌恶疗法的原理是A 心理生理学理论B 社会观察学习理论C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D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58.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对父母具有无意识怨恨的患者,可能对治疗者会逐渐产生怨恨,治疗者成了其父母的替身。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1.社会适应标准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3.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

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遗传学基础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神经生化基础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精神动力学观点——本能作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习得的认知心理学观点——认知歪曲人本-存在主义观点——自我选择的第五章神经症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自我超越策略

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自我超越策略
突、 条件反射和社会文化环境有 关。 自 我认知、 挫折应对、 情绪调控 、 身 体调 节、 自 我心理干预是超越 心理 障碍的有效策略。 【 关键词】 心理障碍 自 我超越 策略
【 中图分类号] G 4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0 3 — 0 0 8 4 — 0 2

种联 系就 获得 了巩 固, 行 为就会重复 出现 。如果 某种行 为得 不到 强化 . 久 而久之会 自动 消退 。 5 . 社 会 文 化 因素 心 理是客观现 实的反 应 。社会制 度 、 经 济状况 、 生产水 平、 阶级 差别 、 民族传 统 、 风俗 习惯 、 伦 理道 德和教 育 方式等 都是社会 文化 因素。一旦社会 文化发 生变革的 时候 , 要 求人 们迅速做 出必要 的调整 。如 果不能调整 。 或者社会 文化的 变 化 过 于迅 速 和 强 烈 , 远 远 超 出 了个 体 能 适 应 的 范 围 , 个 体 就 会 感受到无法承受的心理压 力 。 最终导致 心理 障碍 。 与健康 . 已成 为 人 们 广 泛 关 注 的 话 题 。 三、 心理 障碍 的自我超 越策略 心理障碍及其表现形 式 1 . 自我认知 心理 障碍是 由不 良刺激 引起 的轻度局部 心理异 常现 象 , 超越心理 障碍的一 个先决条件是 形成准确 的 自我认知 。 主要反 映为一个人在发展和适 应上 的困难 。 包括 多种适应 不 良的心理 与行为表现 。每一 个人 随 时都 有可 能发 生心理 障 认 知 自己的 身体 状况 , 相对 来说 比较 容 易 ; 而认知 自己的心 要 困难得 多, 必须努 力做 到以下几个方 面。 碍, 只不过 障碍发 生的时 间和场合 不 同而 已。 多数 心理 障碍 理特点 , 首先 , 需要 懂得 心理 学知 识 , 掌握 正 常人 的心理 活动 规 无 须药物治疗 , 障碍 者通过 自身的努 力 。 完全能 够排 除 , 并恢 复 心理 健 康 律 。 学习心理 学。 不但 能使我们 掌握 系统的心理 学概念 与基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 式是 多种 多样 的。感觉 、 知 觉、 记忆 、 本原理 .而且也 为准确 认识 自己的 心理特 点奠定 坚 实的基 思维、 情绪 、 注意、 意 志、 智能 、 人格、 意识等其 中任何 一 方面 础 。 均可表 现 出心理 障碍 . 即心理 活动的各个 方面互不协调 或心 其次 . 通过 自己的行 为与行为结果 来认 识 自己的心理特 理 活动与环境不协调 。最常见的心理 障碍有感知 障碍、 情感 点。 如 自己的性格可 以通过研 究 自己的笔迹来认识 。字向右 障碍 、 思 维障碍 、 行 为 障碍 、 记 忆障碍 、 智 能障碍 、 睡 眠障碍 倾斜 , 说 明其 乐于吐 露 自己的心声 ; 向左倾斜 , 则含 而不露 。 等。 最后一笔呈收 势 。 性格 内向; 最后一笔呈外展 , 性格外 向。 二、 心理 障碍的成 因 第三 , 认识 自己的心理是 正 常还是异 常 。 必 须与周 围大 1 . 神 经 系统 的 特 点 多数人 的心理 活动进行 比较 。 如果 自己的心理和行 为与周 围 呈现极 端倾 向 . 就 需要 考虑 这种极 端 精 神病 学 家认 为 。 在 心理 疾 患的病 因 中。 起 决定作 用的 大多数人 的大相径庭 . 是 生物 学因素 。如果 某一大脑 区域 受到损伤 。 就会 出现 相应 倾 向是属 于优 秀表 现还是心理障碍 。 心理机 能的 障碍 : 如 果兴奋 与抑制 之 间不协调 . 就 有 可能导 2 . 挫 折 应 对 挫折是人 的需要 无法满足 时产 生的消极 情绪。 在人 的一 致 大脑 机能 的混乱 , 影响心 理活动 的正 常进行 : 如 果 中枢神 经代谢 异常 , 就有 可能诱发 心理 障碍 ; 心理 障碍还 与 生物遗 生中 , 挫折是 不可避免 的。 关键在提 高挫折耐 受力 。 使 自己面 传相关 。 对挫折 而不行为失常 。 2 . 应激能 力 要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二是确定适 当的包 负水平。三 应激是 个体 对生理、 心理及社会 系统 负担过 重时的情绪 是采用精 神发泄方式 。四是及 时排 除形成挫折 的原 因。 3 . 情绪调控 状 态。躯体性 应激如噪声 、 环境 污染、 照明不 良、 疾病流行等 情绪失控是导致心理 障碍的又一个重要根 源。 超越 心理 直接作 用于躯 体的物理化 学、 生物 学刺激物对人 所构成的威 胁。 心理 性应激如人 际冲突、 认知缺 陷、 能力不强 、 需求过 高、 障碍 。 就得 掌握调控情绪的策略 。 情 绪消极 等心理 因素对人构成 的威 胁。 社 会性应激如 家庭 不 是树 立必胜心 态。二是 维持 良好 的心境 。 三是 降低 和、 父母 离异 , 教 育失误 、 社会 变动等 社会 因素 对人 的威 胁 。 心理压 力。四是 不让情 绪过度。 文化性 应激如风俗 习惯 、生活 方式和 宗教信 仰等 对人 的威 4 . 身体调节

变态心理学 (教学大纲)

变态心理学 (教学大纲)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函授应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时】函授(自学)50学时,面授30学时课程性质:变态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不同于正态心理学,它是从另一个视野来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理论上,它对于说明心理现象的实质和发生机制。

对于论证心物关系和心身关系的哲学基本问题,可以提供鲜明的科学论据,丰富和发展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证实心理学的理论假设;在实践上,它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精神健康的心理卫生工作以及整个人类精神健康的保健事业的发展,还能有助于促进和提高精神医学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的效果,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里,心录的探讨,必定会成为未来一门最迫切需要的科学,因为,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人类的大敌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在于人类本身。

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适当的方法来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为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世界里发生心理失衡,心理困扰,心理障碍乃至精神疾患的人数正在明显地攀升。

因此,心理异常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深切关注,作为这个领域基础学科的变态心理学就理所当然地为人们普遍重视和十分感兴趣的一门科学。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员了解变态心理的基本原理,熟悉变态心理的基本研究技术,能对心理变态人群开展心理诊断、矫治及咨询活动,掌握心理变态的内容,原则,咨询与治疗及诊断的方法与途径。

要学好本课程要注意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心理诊断学、心理案例分析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自学课程安排:变态心理学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有理论及操作技术的双重要求,在自学时应保证学员的自学时数不低于50学时,在自学时可按本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同步进行,自学教材采用张伯源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并拟定自学计划,对自己的自学作一个合理安排。

医学心理学重点+答案

医学心理学重点+答案

医学心理学重点+答案资料为临床专用,其他专业可适量参考,所有权归笔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

每一章节开篇括号内为老师所提供重点,下面提供完整版答案。

第一节绪论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指我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对象、范畴和基本对策(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一元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健康观:阴阳平衡。

疾病观:阴阳失衡。

治疗观:整体辨证施治。

弊端: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依据。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

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弊端: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和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最严谨的方法第二节心理学基础(重点概念:感觉知觉。

问题:1.心理活动及其分类。

2.心理的实质3. 感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

4. 知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性: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心理异常的原因分析

心理异常的原因分析

心理异常的原因分析造成心理异常的原因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比较合理的理论,有的只是种种的假说和推测。

象很多相似的问题一样,有一个某分法的解释,以下列出来并不表示我们认为原因就是如此,只是给大家一个还算合理的参考。

形成心理障碍的生物性因素形成心理障碍的生物因素包括人体疾病、遗传素质、生化改变和药物影响等。

古希腊医生Hippocrates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内体液失调可引起心理异常,如黄胆汁分泌过多,可暴躁;黑胆汁分泌过多,可致忧郁。

18世纪时,Gall提出脑和头盖说,认为心理障碍定位于大脑某些特殊部位,其学说虽属谬误,但指出了脑病变对异常心理的病因作用。

其后,很多临床病理研究证实,脑部疾病如脑炎、脑萎缩、脑肿瘤、脑血管病均可引起精神障碍、变态行为。

癫痫病人常伴有发作性精神障碍和行为改变,同时可发现异常脑电活动。

Penfield研究发现,轻微电刺激作用于颞叶皮层可引起回忆往事的心理反应。

Sperry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人脑功能的认识。

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脑病变与神经生理过程失调可引起精神障碍,发生变态行为。

感染、中毒、代谢障碍能导致脑代谢障碍,也是心理异常发生的重要原因。

例如,高热谵妄、低血糖症引起的意识模糊,甲状腺功能亢进伴随的兴奋、易激惹和恐惧感,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伴发的抑郁,都已为肯定的临床事实。

遗传因素与心理异常的关系在精神医学领域内有过很多的研究。

采用家系调查、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和染色体研究等方法,揭示了遗传因素在不同精神疾病中的作用。

例如,先天愚型为遗传因素所决定。

在躁狂抑郁症患者家族中有较多的同类患者,其遗传因素的作用也较为明显。

但心理社会应激对发病也有“扳机”作用。

甚至在焦虑症与强迫症患者中,其近亲发病率也较一般居民高。

通常认为焦虑症、强迫症中心理社会应激有重要作用,可能遗传等因素形成的易患素质和心理社会应激共同导致了发病。

这种易患素质常以某种人格特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选】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选】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1.社会适应标准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3.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

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遗传学基础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神经生化基础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精神动力学观点——本能作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习得的认知心理学观点——认知歪曲人本-存在主义观点——自我选择的第五章神经症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心理变态与童年创伤探究心理异常行为的根源

心理变态与童年创伤探究心理异常行为的根源

心理变态与童年创伤探究心理异常行为的根源心理变态,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出现了异常的行为表现。

而童年创伤,则是指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所经历的负面事件或者经历,这些事件对于儿童来说是过于强烈或者超出他们能够理解与承受的范围,从而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心理变态与童年创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童年创伤往往是心理变态的根源之一。

本文将探究心理变态与童年创伤之间的关系以及童年创伤对心理异常行为的影响。

一、心理变态与童年创伤的关系心理变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不同的人在心理变态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然而,研究表明,童年创伤是心理变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童年时期,儿童的心理发育阶段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外界事件的理解与应对能力有限,因此更容易受到创伤事件的伤害。

童年创伤可以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等,这些创伤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痛苦与负面体验,从而对其心理产生持久的影响。

二、童年创伤对心理异常行为的影响1. 心理变态的表现童年创伤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持久的阴影,这些创伤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能力以及认知能力。

这些影响可能导致他们在成年后表现出心理变态的行为特征,如冷漠、亲近障碍、自虐或攻击性行为等。

2. 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研究显示,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会增加心理异常行为发展成为精神疾病的风险。

比如,童年时期遭受到严重的身体虐待或性虐待的儿童,成年后患上抑郁症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更大。

3. 自我形象与自尊心的受损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可能导致儿童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认知与评价。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无助、自责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对他们的自尊心造成重大的伤害。

4. 暴力行为的表现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也与暴力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受虐待的儿童在成年后可能表现出侵犯他人的行为,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所受到的伤害与痛苦使得他们无法正常地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三、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鉴于童年创伤对心理异常行为的影响,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儿童的心理健康。

7 文化与心理健康

7 文化与心理健康

第七章文化与心理健康社会化=文化化心理具有天然的文化性:一方面,人的心理具有文化的烙印、人的心理和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也能突破自身文化带来的局限性,完善自身的不足。

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包括咨询过程的影响、内容的影响。

思考文化在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调整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第一节文化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历史一、文化的定义泰勒(人类学家):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

这主要是静态的角度来解释文化。

林顿(文化人类学家):文化是习得的行为和各种行为结果的综合体,构成文化的各要素为一定社会成员所共有。

林顿将文化分为三种类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并且认为前两种文化构成文化的外侧面,后一种文化构成文化的内侧面。

佛洛伊德将文明与文化相互替代。

本文:文化是“共享性的、习得性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代代相传,以供个体和社会的成长、调整和适应之目的:文化在外表现为人工制品、角色和制度,在内表现为价值观、信念、态度、认识论、意识和生物性功能。

在此定义中,文化的共享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得到了体现,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通性。

并对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反映了文化中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心理因素。

二、文化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兴起的背景文化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是在多元文化论发展、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推进和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背景下得到重视的。

1 多元文化论强调文化多样性,反对把欧美白人文化看成是标准的和唯一合理的学术思想,主张所有文化群体和各种类型的文化价值观平等。

多元文化的兴起与西方民主与平等的传统有关。

非白人移民导致白人人口相对比例下降。

心理学多元文化论者重视文化对心理的影响,认为文化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从根本上讲社会行为不仅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外在影响,就连个体的内部某些因素如动机、信仰等也是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文化通用主义下的心理学不适用于其它文化群体。

青春期的心理社会问题

青春期的心理社会问题
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
• 吸毒——同居——怀孕
青少年内部问题的共生性
• 抑郁常常伴随着:
– 焦虑 – 惊慌 – 恐惧 – 有自杀的念头 – 饮食障碍
• 有些物质(酒精、处方药)不滥用 对人体有益。坏处只在于滥用。
• 而有些物质则是根本无益的。 • 对于前者,关键是如何控制使用。
• 青少年的统计数据: • 每天吸烟者:略多于五分之一 • 每天喝酒者:4% • 每天吸食大麻者:6%
– 禁止出售给未成年人的法律没有很好的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青春期的药物滥用常常伴随其他多种问题行为出现:
执行 那些嘴上说要自杀的人并不会真的自杀
与在医院或者在抑郁的最低谷时相比,个体在这个时候更容易接近武器以及更多的能量去实施他们的自杀计划。 对于社会中的不同阶层,自杀率是一样的。
• 青少年有害物质使用影响因素:
– 对于有害物质危害程度的看法 – 家庭、学校教育 – 大众传媒
• 区分四种人:
– 使用成瘾者 – 曾经尝试者 – 由于非理性恐惧而拒绝者 – 由于理性选择而拒绝者
• 从心理适应角度看,
– 尝试者和理性拒绝者的心理适应水平要 更高。
• 一些研究显示:
– 青春期适度饮酒不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 响。
– 十一岁:行为有悖常理,情绪易激动, 固执己见,注意力不集中。
• 青春期阶段的药物滥用行为很可能是 之前的心理困扰造成的。
• 青春期的药物滥用常常伴随其他多 种问题行为出现:
– 抑郁 – 生理健康问题 – 无保护性活动 – 犯罪违法活动 – 逃学
• 哪些青少年最有可能滥用药物? 2006年2月27日,一名女研究生从九楼楼顶的一跃而下.
联系。 多动症本身不会导致反社会行为,但是会加剧家庭和学业问题,继而引发青少年行为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思考:1、环境的强大力量如,贫穷、种族歧视、离婚、被解雇等生活事件能否导致心理障碍?2、精神疾病是否是社会病理学的反映?3、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人是否与其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有关?(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模型)4、“精神疾病”的标签能导致心理障碍?自从19世纪以来,许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注意到各种心理变态与贫困、种族歧视、文化变革和其他社会应激明显相关。

心理障碍的社会学观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社会模型或社会文化模型逐步建立。

这一模型认为,变态心理尽管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社会本身对心理变态也负有责任,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人的心理异常的产生、发展和防治都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社会文化模型主张对心理障碍的定义、病因的解释以及治疗都应立足于社会。

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但心理现象的发展和变化方向则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是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近来较多学者采用“生活事件”来表示社会文化因素。

这些因素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形成一种内在、本质上协调一致的关系。

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关系中形成一定的人格,及其一整套内在的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通过认识、调整和改造能作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当人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而人不能作出相应调整,或作出的变化过于迅速和强烈,超出主体能适应的范围,或主体的人格和心理行为方式发生显著改变,都会出现人的社会文化关系失调状况,并导致心理的异常。

一、社会—文化因素是心理异常的重要成因这个方面一直没有得到与心理或生物影响一样的重视,但研究已开始证明社会影响是强大和深远的。

社会文化模型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它认为大多数变态心理和正常心理一样都是个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

认为经济贫困、种族歧视、生活变故、社会压力、天灾人祸、社会动荡等,都可能引起心理变态,因此变态心理乃是社会病理学的反映。

变态心理的社会文化模型也从精神病分布的流行病学中得到支持。

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价值观念、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原有的心理机制的威胁。

例如,留学生或移民的“文化休克”现象。

所谓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一个不熟悉的文化当中时,所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不良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人们心理健康的侵蚀。

病因: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社会生活变动或社会生活事件都市化、环境因素、人际交往等影响或问题二、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心理疾患主要表现是对客观现实不协调,其表现与社会文化的不同有明显差异。

从内容来说,心理异常与人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幻觉、妄想的内容都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相互关联。

而且内容随着年代的不同和社会文化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社会文化关系不仅制约着人的心理异常表现的内容,而且影响到心理异常的表现方式。

例如中南沿海地区有一种被称为“缩阳症”的心理异常。

我国青少年恐怖症患者中有较多人患“对人恐怖症”,而英国青少年恐怖症患者多患场所恐怖症。

据钟友彬观察,我国患对人恐怖症的青少年恐人症状的内容多与“性”有关。

例如,怕别人看出来自己有“想恋爱”或“欲接吻、拥抱”的念头,并从别人的面部表情和举动中断定别人认为自己“色迷”、“欲勾引人”等(钟友彬,1999)即使是同一种心理异常,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其表现方式可以是很不相同的。

例如歇斯底里:一战时——瘫痪、失明、失听;二战时——各种各样的心身疾病,如溃疡病、高血压、哮喘病等。

其原因是:“转换”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还有情绪抑郁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

同样是抑郁症,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主诉有不同的表现。

根据曾文星等人的调查,美国患者能比较准确、适当地表达出自己很忧郁的心情,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想活等,而中国人则多诉说自己胸中发闷,胃口不好,全身无力等。

前者将抑郁症状“心理化”,后者则把它“躯体化”。

躯体化是一种文化特异性的应对方式,其目的是“减少或者避免内省和直接的情绪表达”。

台湾人躯体化症状较多的原因可能与中国文化中感情的表达凡是,以及“心理语言”方面缺乏有关(Kleinman)。

1、精神病的临床研究:幻觉2、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3、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斯古勒:日美两国的比较研究4、独特的心理异常表现:中南沿海地区有一种被称为“缩阳症”,马来西亚地区“杀人狂”等三、社会—文化差异及其对心理异常的评定、态度与处理方法1、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异常评定标准的影响例如:“裸露癖”、“异性装扮癖”、“同性恋”——在国际疾病分类中趋向于取消这一诊断。

2、社会—文化差异及其对待心理异常的态度和处理方法(1)基督教对待精神病人;(2)解放前对待精神病人;(3)现代工业发达国家对待精神病人:社区精神卫生和社区治疗工作资料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异常的研究更加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精神病人的防治工作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1963年,美国国会通过《社区精神健康中心法》,一大批学者主张变态心理的研究要放弃对病人内部作用的探讨,而重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各种因素对人心理的致病机制,认为任何人在相应的内外紧张刺激作用下都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社区环境不良、对人缺乏支持是人精神崩溃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研究要重在社区预防和促进,这一变更使得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在世界范围深入发展,变态心理的研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资料二:精神卫生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学者比尔斯(Beers·C)在1908年提出,50年代以后被广泛使用,广义的精神卫生不仅指研究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而且要探讨保障和促进人群的心理健康。

根据精神病社会学观点,人们认识到,精神疾病虽对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但社会本身对心理变态也负有责任,社会缺乏支持和同情,环境不顺利不稳定,重大的社会变动以及都市化、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差别等等社会文化因素都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病因。

病人的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病态的反映,因此,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应当从病人自身转移到整个社会方面去。

社区的精神卫生服务正是心理卫生运动的产物,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体现。

美国学者卡普兰,(Caplan·G)等人于1974年开始了社区精神卫生和社区治疗工作,当时服务的内容主要是改善精神病人的生活条件以及就业和社会福利状况,广设精神卫生治疗机构,建立热心电话、社区精神卫生门诊等危机干预中心,普及和宣传心理卫生知识等。

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近十年来有了显著进展,许多城市建立了三级精神病防治网(市、区县、街道),各级精神病防治机构不断完善,工娱站和家庭病床不断扩展,各类心理咨询门诊和热线电话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心理卫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事业,受到全社会关注。

四、变态心理学的社会(学)观点1、观点:精神疾患尽管会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社会本身对心理变态也负有责任。

主张精神疾病的定义、病因的解释都应立足于社会。

2、病因: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认为大多数变态心理与行为和正常心理与行为一样都是个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

3、诊断:凡是偏离社会-文化规范的准则的绝大多数行为不是犯罪就是精神疾病。

4、治疗:从只注意病人本身转移到整个社会方面去。

五、生物—心理—社会综合观点(biopsychosocial model)心理变态病理机制的数种理论解释是历史的发展产物,它们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曾有过巨大贡献,但对某一种理论来说,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在变态心理的治疗实践中,大多数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种妥协和折衷的观点,只有少数人教条式地坚持一种观点或理论来解释变态心理现象。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深刻理解,逐步认识到精神疾病绝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任何心理异常现象的产生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出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观点整合的趋向。

Engel GL(1977) 提出医学模式应从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论点。

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各自有独特的内容,三者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生物学因素是指遗传、体质、体型、神经类型、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的特征等,它是因素群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心理学因素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作用的物质承受者。

心理学因素是指人在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积累,包括早期和后来的生活经验与人格发展情况,以及认知能力、思维方式、情绪倾向、动机系统、行为习惯、智慧特征、信念和人生观等,心理学因素是在生物学因素基础上产生的,它一旦产生就时时刻刻给予生物学因素以深刻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经济状况、物质生产水平、地理环境、阶级差别、职业差别、性别差别、意识形态、思想感情、风俗习惯、民族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教育方式、信仰方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由于社会文化因素所导致的严重应激,社会文化因素是在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它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心理学因素,是心理学因素赖以形成和出现的根源所在,它对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间接的,一般是通过心理学因素的中介作用才能实现。

这个模式告诉我们,在人的异常心理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所有这些因素群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起作用的。

人若处在严重应激情境中,同时遭受这些因素群的综合作用,就会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变态。

因此,讨论心理变态的病因,必须用生物、心理、社会文化整合的观点来解释,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建议阅读:1.刘新民.家庭心理治疗在社区精神卫生中的作用,《中国全科医学》2007年11期2.黄芹等.住院与社区中精神病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年06期3.ZHAO Bao-long .社区精神分裂症综合式家庭干预对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03期4.毛建勇等.构建和谐社会中社区精神卫生康复的问题探讨,《医学与社会》2006年03期5.陶梅芳 .上海市普陀区社区精神卫生管理现状调查,《上海精神医学》2005年04期第三章至四章思考题:1、生物学模型是如何解释和处理心理异常,并加以评述。

2、心理学模型是如何解释和处理心理异常,并加以评述。

3、社会-文化模型是如何解释和处理心理异常,并加以评述。

4、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是如何解释和处理心理异常,并加以评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