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绪论与第一章、第二章的只是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本章将回答的问题
1、变态心理的基本元素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元素在判定变态心理中的作用?
2、什么是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在判定心理障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人类认识变态心理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有关变态心理的观点有何特点?
4、变态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如何?
一、心理障碍及其相关概念
如何判断心理障碍?——基本元素 1.痛苦:自己家人 2.适应不良:健康:3.不合理:无法理解、荒谬怪异 4.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冲动是魔鬼安嘉和5.少见的和非传统性6.旁观者不适:让人不舒服7.违背标准
心理咨询师考试标准:一、常识性区分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
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区分1、偏离统计常模 2、对某一习俗偏离 3、对社会准则的破坏(无缘无故杀人)4、古怪无效的观念行为5、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三、标准化区分 1、医学标准生理变化为基础 2、统计学标准:测量偏离正常 3、内省标准:病人内省观察者内省4、社会适应标准
病与非病三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2、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相对稳定性原则
一、心理障碍及其相关概念
心理障碍的定义心里障碍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判定心理障碍的几点建议 1.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 2.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 3.注意判断者的不同4.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
2、它致力于研究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研究行为异常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3、变态心理学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研究任务:理论任务(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与实践任务(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一、史前社会代表人物巫师和祭司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人类的身体和心灵都是外在善恶两种势力的战场,如果邪恶的灵魂获得了胜利,它就会像寄生虫一样占据了人的身体,并控制着人的行为,使患者常常表现出疯狂的行为。
解决方法驱魔术——采取一些仪式劝诱邪灵离开受害人的身体。
环钻术——在颅骨上挖洞、取出颅骨碎片或血块。
二、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盖伦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体液说:脑部的病变是异常行为的根源。
人脑的正常运转与四种体液有关——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和黏液。
环境说:环境压力和社会压力对心理障碍的作用。
解决方法 1、改变潜在的生理病态现象。
2、可将患者与家人隔离或让他搬离原来的住所。
三、中世纪代表人物教会、教士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 1、鬼神论:善与恶或神与魔之间的冲突。
凡是异常的行为,都被看做是魔鬼附体的结果。
2、科学家和医生坚持从医学上去解释和治疗心理障碍,但影响微弱。
解决方法驱魔术——吟诵、恳求或祈祷使邪灵离开受害者,或饮下圣水和苦水驱赶邪灵,甚至采用挨饿、鞭打和浸入沸水等极端方式来驱魔。
四、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代表人物约翰·韦尔,德国医生和天文学家,心理病理学现代研究创始者菲
利普·皮里尔,筹建大型精神病院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病而已,心灵像身体一样,也会患病。
解决方法1.道德治疗运动的:神庙致力于用人道和爱来治疗有精神病的人。
2.医院和修道院变成精神病医院。
五、20世纪早期代表人物埃米尔·克雷佩林安东·梅斯梅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1、体因性观点,认为心理障碍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2、心因性观点,认为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的。
解决方法生物医学:药物的作用。
催眠术。
六、目前的趋势
新型精神药物药物通过影响脑部,从而减轻心理障碍的症状,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门诊诊断严重行为问题患者的主要形式,这些患者即使需要住院,也只是短期的。
私人心理治疗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的出现,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人本—存在以及社会文化的观点
变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的变态心理学思想
1、重视致病的心理因素,认为在强烈、持久的情绪波动下可以引起躯体疾病。
2、《黄帝内经》:根据阴阳归类的法则,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差异,以及它们与疾病的关系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二、现代变态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1、伴随着西方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传入和发展而发展的。
2、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历程,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获得蓬勃发展的契机,发展至今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并将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
本章将回答的问题
1、以下理论如何解释异常行为?理论各自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些理论?
(生物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存在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
2、什么是变态心理学的系统整合观点?
一、生物理论家如何解释异常行为
(一)基因与异常行为
体貌特征、个性特征以及行为方式都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绝对的,而是与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的。
然而,无法确定哪种心理障碍具体受哪个特殊的基因影响,也不能精确地描述基因在各种心理障碍中如何起作用。
大多数时候,某种特殊的行为异常或心理障碍,并不是由单一的基因造成的,而是由许多基因共同造成的
(二)神经科学对病理心理学的贡献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二、生物学的治疗
药物治疗原理:药物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了情绪和思维过程。
适应症:抗焦虑、抗抑郁、抗双相障碍和抗精神病药物。
局限:剂量持续上升,医源性运动障碍越来越多,药物成瘾等。
电休克疗法原理:将两个电极附在患者的前额,以65至140伏的电流快速通过脑部,以引起脑部痉挛,整个过程持续几分钟。
适应症:抑郁症患者,大约有60%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得到改善。
精神外科学原理:通过对患者进行脑部切除手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抑郁症和焦虑症。
局限:手术后果的不可逆性
三、生物学理论的评价
优点:将异常行为归结为机体上的原因,减轻精神病患者的病耻感。
从生物学角度对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探讨和揭示,促进了很多生物学治疗方法的发展。
药理学革命(20世纪50年代)后,药物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这让人们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方面看到了美好的前景
缺点:对生物学治疗方法的过分强调,可能限制了人们对异常行为的了解。
生物学理论的很多证据并不完全可靠。
很多生物学治疗方法副作用明显
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派在人格和变态的研究中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着人们的心理。
心理动力理论创立于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工作。
他自己的一套研究、改变人格的方法,以及他学生的这些方法被称为精神分析。
心理动力理论假定:情绪是一种能量,如果在一个领域受到压抑,就会在其他一些不受欢迎的领域表现出来。
这个理论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有时候人们看起来精力充沛,有时又情绪低落?为什么有些人把精力花在爱情和工作上,而有些人主要关心他们的病痛?
一、弗洛伊德如何解释异常行为
(一)人格结构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是由三种力量组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的三个过程
过程原则是否关注
现实
特征
本我快乐原则否所要达到的目标由于生理驱力立即得到满足
自我现实原则是指导冲动指向适合的而且能够达到的对象
超我道德原则否指导行为接近道德,信仰,理想
调整正常人格及其发展过程与调整变态人格的过程是一样的。
心理动力在人格三成分上不同的分配方式,可以区分出正常与变态人格。
正常人格:心理动力平均地投射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上;
变态人格:心理能量分配不合理,不是本我太强,就是超我太强,自我很难控制欲望或良知。
(二)焦虑及防御机制
所谓防御机制,是指一种无意识的保护过程,用来保持原始的与冲突有关的情绪,以使自我能够继续它的协调功能。
焦虑是警告自我运用防御机制的信号。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的防御机制,但是,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更全面地发展了这个概念。
严重的焦虑或者其他情感冲突能引发自挫的防御行为或者症状。
病态性恐惧和强迫性症状是最普遍的自挫的防御行为。
压抑是改变心理现实的最基本的手段。
它使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不想要的想法或被禁止的欲望驱逐出头脑,以免唤起羞耻、愧疚、自我贬损的记忆。
事件会在正常的幻想与梦、舌尖现象和动机性遗忘、催眠状态下以及多种变态的心理条件下表现出来。
投射是把自己否认的以及压抑的情感和体验归因于他人。
投射在心理紊乱上扮演着双重角色。
首先,它允许个体把引起焦虑的冲动归因于他人,而不是自己,并以此来减少痛苦。
如果愤怒使得我们感到焦虑,把愤怒归因到使你感到愤怒的人身上,可以较少焦虑。
其次,投射让我们能够应对焦虑。
当某人对我们感到愤怒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攻击性或者报复性的行为来达到自我防卫
替代当使用替代策略时,个体通过用更纯洁、更没有危险性的目的取代真实目的,来重新制定出他的情绪目标。
否认如果说压抑消除了痛苦的内部事实,那么否认则会消除痛苦的外部事实。
2.否认通常发生在当我们的安全感和被爱感受到威胁时。
3、人们通常很难准确地察觉出指向自己的消极情绪,这表明否认过程是普遍存在的。
升华1、升华是把心理能量从不受社会赞许的目标转移到受社会赞许的、具有建设性的目标的过程。
2、爱、工作、利他主义甚至幽默,都是将原始的性冲动和攻击性冲动转移的过程。
3、采用升华、利他主义、期望和幽默等这些成熟的防御机制的人,比没有采取这些防御机制的人,身体上更健康,更易于成功以及抵抗精神疾病。
三)性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假定个体一出生就有性欲,并会在一生中经历不同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表现为满足我们不同的基本需要并让生理愉悦的驱力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很少有人能够非常顺利地从第一个阶段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固着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力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
倒退是个体在过程发展过程中由于力比多受挫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
最具争议且更为重要的是,性心理冲突发生在生殖器期,以早期的自我生殖器刺激为特征。
这种冲突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这种冲突来自于希腊悲剧俄狄浦斯(Oedipus)的主题。
俄狄浦斯注定了要杀死他的父亲,并在无意中娶他的母亲为妻。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小男孩都幻想着与母亲性交。
伴随着这些幻想的是对父亲强烈的妒嫉和愤怒,以及想取代父亲的位置。
但是,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恐惧,害怕父亲因为他们的这种幻想而割去他们的阴茎,这就是阉割焦虑现象。
这种恐惧帮助孩子克制他们对母亲的性欲冲动。
这种性欲冲动和阉割焦虑的对抗造成了一种叫做恋母情结的内部冲突。
只有在解决了和家长的这种矛盾关系,调解好他对父亲的爱恨情绪之后,他们才能平稳地过度生殖器期。
二、其他心理动力学对异常行为的解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被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们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并且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方向。
一些理论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另一些则背离了弗洛伊德进入了全新的方向。
最有影响的有四个人物和一个相关领域:
四个人物:安娜·弗洛伊德、卡尔·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一个相关领域:客体关系
安娜·弗洛伊德
研究方向:研究自我防御反应以何种方式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并成为现代自我心理学领域的第一位倡导者。
代表著作:《自我与防御机制》,至今仍然很有影响。
主要观点:个体缓慢积累着适应能力、现实测验技能和防御技能。
当自我的力量不足以延迟并控制冲动、或不足以统帅防御机制以应对强烈的内部冲突时,异常行为就会产生。
荣格研究方向:集体无意识。
主要观点:集体无意识是对几千年来社会和文化智慧的累积,存储在个人的记忆中,并世代流传下来。
荣格还强调一些持久的人格品质,如内倾性格(害羞和孤僻的倾向)和外倾性格(友好和交际的倾向)。
阿德勒
研究方向:自卑感和对自尊的寻求,创造了术语“自卑情结”。
主要观点:认为人性的本质是积极的,并且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强烈的驱力。
人们通过排除内、外部成长中的障碍得到
改善和提高。
埃里克森
研究方向: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个体全程发展理论
主要观点:详细描述了人在一生的八个特定阶段中伴随的危机和冲突。
例如,在最后一个阶段,大约从65岁开始的老年期,个体回顾他的一生并试图体验这些经历,包括对完成人生目标后的满足感和没有达到的失望的体验。
客体关系理论代表人物:Melanie Klein、Otto Kernberg。
主要观点:1、客体关系是对孩子如何整合表象、记忆及其重要他人的价值观的研究。
2、这里的客体是指这些重要他人,整合的过程叫做摄入。
摄入的事物可以成为整合后的自我的一部分,或者在决定同一性或自我上承担着冲突作用。
3、客体关系理论家致力于这些不同的表象是如何整合成一个人的同一性及如何在冲突中表现出来的。
三、心理动力的治疗
精神分析治疗的许多技术都是通过宣泄和领悟来揭示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冲突的本质。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技术:1、自由联想2、梦的解析3、对日常生活中失误行为的分析4、催眠
心理动力理论的评价
优点:1、比较全面的对人格进行了描述,包括人格的发展、形成方式以及在人类正常与异常行为中的思维、情感、经验、判断等。
2、构成正常和变态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冲突的结果和防御的本质将决定行为到底是正常的,还是变态的。
3、弗洛伊德发展了研究心理动力过程和治疗心理危机的方法:谈话疗法。
局限:很难直接证明理论的成立与否;研究表明,心理动力学理论经常不能被支持;在强调人的作用的同时,这些理论忽略了情境的作用。
第三节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理论
一些理论家试图检验人类经验中那些具有人性的部分,尤其是那些对成长或变态有贡献的人类经验。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弗伦兹·皮尔斯
主要观点:1他们关注并讨论了自由和选择,责任和意志力2人本主义基本思想;3存在主义治疗及其评价
人本主义基本思想
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
最为系统地描述了人本人格的建构。
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他提出心理学研究健康人,即自我实现人的观点。
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从治疗的角度讲,罗杰斯是最具影响力的人本主义学家。
罗杰斯创造了来访者中心治疗,后来被称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罗杰斯对治疗师——来访者关系的科学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理论的关键词;它假设只要有成长的空间,个体在所有功能领域都能发挥最高潜力。
不可避免地,生活中存在一些条件会阻碍我们追求自我实现。
既然每个人基本上都是健康的,大部分阻碍来源于个体之外。
艰难的生活条件或人际经验可能会使个体背离原本真正的自己。
来访者中心治疗
治疗师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并尽可能少做解释。
它重点强调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个体一个发展的机会,主张通过自我治疗解放自己。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
存在主义治疗
有时候,人们在应对悲痛或风险的时候是需要帮助的。
而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运动正好开创了这样一系列疗法,旨在发展人的独立性、目标指向的意志力以及责任感。
在治疗期间,存在主义治疗师通过帮助他建立目标指向的意志
力而克服了抑郁。
人本—存在主义理论的评估
第四节行为主义理论
也叫做认知行为模型或社会学习模型。
这一模型对病理心理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起到了系统的推动作用。
一、行为主义如何解释异常行为
三个假设:环境决定论,试验化,乐观主义。
环境决定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环境的产物,都是从过去的经验习得的。
试验化: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引发行为,进而改变行为。
乐观主义:个体是环境的产物,而不是由遗传决定的,所以是可以改变的。
这三类假设可以直接应用于异常行为。
首先,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通过过去的经验习得的。
其次,我们能从实验中发现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引发异常行为;最后,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那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会学习新的适宜的行为。
三种学习过程: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动作的形成是以动作的结果为强化的;强化有正负之分。
观察学习: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二、行为主义的治疗
1、行为疗法的目的就是要找出问题行为,然后运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或观察学习的原理,让患者建立更适当的行为来代替那些问题行为。
2、行为治疗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一个老师,而不是一个医生。
3、常用方法:a系统脱敏法:在系统的程序下,运用“对抗条件”的原理,从轻到重地、逐步地减除过敏的情绪或行为反应,多用于治疗恐惧症。
b消退:通过撤销行为强化物来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
c塑造:对不断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给予强化
三、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
优点:a观点尽管简单易懂;b方法具有操作性;c效果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检验;d行为疗法的治疗时间短,费用低廉;e行为疗法在特殊恐惧症、社交技能缺乏、智能障碍以及其他问题上都有不错的疗效。
局限a称为“残缺”的“非人性”的心理学,因为行为主义把人和动物看成一回事;b行为疗法复发率高
第五节认知理论
一、认知理论家如何解释异常行为
认知取向的治疗师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是消除。
不合理信念看做是导致个体心理障碍的原因
不合理信念
艾利斯的总结
绝对化要求: a习惯于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b“必须”、“应该”
过分概括化:a以偏赅全、以一当十的思维方式。
对自身的不合理评价。
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
糟糕至极: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甚至是一场灾难,容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
贝克的总结
非此即彼: 用两分法看待事物而不是看做一个连续体,如“没有全面成功就意味着失败”。
灾难化: 消极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他的可能结局,如“这次考试肯定完蛋了”。
贴标签: 给自己或别人贴上固定的标签,如“我很没用”、“他一无是处”。
度人之心: 坚信自己懂得别人的心思,而不考虑其他可能性,如“他一定认为我是无能的”。
二、认知的治疗
基本观点:心理事件(预期、信念、记忆、解释)会导致行为,如果心理事件发生了变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治疗原则: 认知取向的治疗师会从失调的心理事件中寻找心理障碍的原因或病理基础,然后加以改变。
具体方式: 1.改变效能预期;2.改变消极评价;3.改变归因;4.长期信念的改变
治疗师的策略: 1 .做一个直率的反驳者,驳斥患者那些不合理信念和自我挫败的想法;
2 .鼓励、劝说、引导患者对自己那些不合理信念进行反驳。
三、认知理论的评价
优点:a容易被患者理解和接受,从而使治疗变得更容易和顺畅。
b通常在短期内就能见效。
c认知理论家的观点和假设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这使人们相信它的科学性。
d认知疗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展示了它良好的治疗效果。
缺点:a心理障碍患者身上各种不适当的认知模式,究竟是心理障碍的原因还是结果呢?
b在解释人的功能时,把人仅仅看成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总和是不全面的,人还会思考自己的价值,还会考虑生存的意义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而这些正是人本-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六节社会文化理论
一、社会文化理论家如何解释异常行为
家庭结构和沟通——家庭系统理论的观点
1、家庭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依靠家庭各个成员的互动维持平衡。
也就是说,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以一致的方式与其他成员互动,并遵循家庭的独特规则。
2、有些家庭结构和沟通的模式,实际上迫使家庭中的某个成员表现出外界所认为的异常行为。
因为在这些家庭里,家庭成员行为正常,反而会严重破坏家庭的平衡以及其他成员习惯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自己和家庭的混乱。
3、某些家庭系统特别容易使家庭成员形成异常行为。
如某些家庭中,家庭成员缺乏独立空间;某些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疏离,界限分明。
社会网络和支持
1、社会文化理论家关注个体的社会关系和职业关系;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沟通情况如何?他人从个体身上得到什么信息?个体给他人传达了什么信息?
2、研究者发现,社会网络与个体的功能缺陷密切相关
社会条件
特殊的社会条件可能产生特殊的压力,从而增加某些社会成员心理异常的可能。
有研究者发现,心理异常,尤其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在较低的社会阶层中比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更常见。
在社会阶层较低的个体生活环境中,使个体承受较大的压力。
反过来说,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劳动能力比较差,收入也会较低,结果就会沦落到一个较低的社会阶层。
种族和性别歧视也会促使某种形式的心理异常。
在西方社会,被诊断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女性是男性的两倍。
另有证据显示,非洲裔美国人患焦虑症的比例非常高。
社会标签和角色
社会文化理论家相信,给心理障碍患者贴标签和分配角色,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异常功能。
在一种社会文化下,只要行为偏离社会规范,就会被认为是异常的。
而当一个人被认为是异常的,其他人就会以特殊的方式对待他。
同时,周围的人会有意无意地鼓励个体表达出某种病态的行为。
久而久之,个体慢慢地就接受并扮演异常的角色。
最后,个体变成了社会所标签的样子。
患者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周围人便会采取相应的方式对待他,这将不利于患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