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教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51 学分: 3 适用专业:新闻学开课时间:二年级二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大纲执笔人:罗融融大纲审定人:刘汉光《中外新闻传播史》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外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规律、问题。
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史实、认识关系、审视得失、反观当今,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认识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基本的史实,吸取经验和教训;2、进一步认清当今新闻传播事业的现象、问题和趋势;3、培养学生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媒介发展与传播霸权;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
2、教学难点:在《中外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反观当今、进行价值判断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帮助学生梳理重要的历史事件、挖掘事件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思维方式。
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关于新闻史及其历史分期1.1历史是什么了解0.51.2 三种新闻定义和三种新闻史了解 11.3 我们所理解的新闻史和新闻史分期了解0.52、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2.1 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了解0.5 2.2人类信息传播媒介的变革掌握 12.3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理解0.53、新闻起源时期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3.1 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理解0.5 3.2 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掌握 2 3.3 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与传播控制掌握 14、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4.1 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了解0.5 4.2 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理解 1 4.3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掌握 1 4.4 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利用与控制了解0.55、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出现与初步发展5.1 新闻产生的土壤和近代报刊的出现掌握 1 5.2 专制与反专制:争取新闻自由掌握 1 5.3政治工具:西方社会革命时期的报刊了解0.5 5.4西方国家新闻传播体制的初步建立了解0.56、从独立报刊到大众报刊:西方报刊新闻的成熟6.1 工业革命:社会变迁与新闻需求的扩大理解0.5 6.2 从独立报刊到大众报刊掌握 1 6.3通讯社的出现:原因和影响掌握0.5 6.4 记者、报道内容和新闻文体了解0.5 6.5 19世纪末西方经济的发展与媒介产业化了解0.5 6.6 新闻传播中的逆流:黄色新闻的泛滥掌握 17、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从萌芽到产生7.1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及特点了解0.5 7.2 清朝前中期的新闻传播与信息控制了解0.5 7.3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掌握 4 7.4近代中国报业的转变和初步发展掌握 48、媒介变革与传播的时空压缩8.1 媒介变革的基础和动力理解0.5 8.2 广播的发明和广播电台的设立掌握 2 8.3世界广播业的发展理解 1 8.4 电视时代的到来掌握 1 8.5 世界主要电视国家简介了解0.5 8.6媒介的三足鼎立与媒介特性分析掌握0.59、主要西方国家新闻的发展:理念和社会作用9.1 从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西方国家了解0.5 9.2 主要西方国家的报刊、广播与电视新闻了解 1 9.3 西方国家的新闻专业化与传播理论理解 1 9.4西方国家媒体与西方社会了解0.510、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发展10.1 中国现代社会的革命与变迁理解 1 10.2 新中国建立前的新闻传播掌握 4 10.3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新闻传播掌握 4 10.4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媒体的新闻传播理解 111、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发展与传播霸权11.1 信息社会与经济全球化理解0.5 11.2 当代社会的新媒介:国际电视、网络媒体与媒介融合理解0.5 11.3 从传播国际化到传播全球化理解0.5 11.4世界传播差距与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理解0.512、主要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变化12.1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理解0.5 12.2西方国家媒介政策的调整及媒介结构的变化理解0.5 12.3 媒介商业化与产业化理解0.5 12.4 对西方媒介商业化的思考理解0.513、中国新闻传播的改革与发展13.1中国新闻改革的社会背景理解0.5 13.2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成就与问题掌握0.5 13.3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了解0.5 13.4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媒体的发展了解0.5五、考试范围与题型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1)新闻起源时期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 10%(2)西方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15%(3)黄色新闻的泛滥 20%(4)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25%(5)电子媒介产生的历史背景 15%(6)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发展 15%2、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1)名词解释 20%(2)简答题 30%(3)论述题 50%六、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刘笑盈著.《中外新闻传播史》(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年5月第2版2、参考资料:(1) 谢金文著.《中外新闻传播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2)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3版(3) 陈力丹王辰瑶著.《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2版。
外国新闻史 第一章

一、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
三个阶段: 原始传播 口头传播 手写传播
原始媒介阶段
原始媒介:指人类史前时期语言发明之 前最先使用的标记、图式、声光等媒介。 特点:不能表达复杂的意思
符号传播
标记传播:结绳记事、 珠贝传令等 声光传播:烽火号令、 旗语传信、吹奏号角 等 图式传播:岩画、图 画等
结绳记事汉 朝郑玄的 《周易注》 中记载: “古者无文 字,结绳为 约,事大, 大结其绳, 事小,小结 其绳。
神话蕴藏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中,传播是难以避免,不存 在永恒的秘密; 人有一种传播事实的欲望; 流言,其最初的源头可能本是事实; 流言的传播是掩藏不住的; 理发师等这种小人物,有接受和传播信 息的优势,也是流言扩张的动力所在。
启示
信息应自由、公开的进行传播; 媒介与政府的关系; 西方:监督与被监督 我国:管理与被管理 重大举措:2007年6月24日,民事诉讼法 修改条例中规定新闻媒介可以报道突发事 件真实信息,删除了媒体不得“违规擅自 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
口头媒介 文字媒介 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网络媒介 英尼斯的媒介时空观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重要观点)
分类 时间型媒介
代表 粘土、石头和 羊皮纸
空间型媒介
纸草纸、白报 纸
时空复合型 媒介
印刷媒介、电 子媒介和网络
特性 质地较重、耐久 性强的媒介。适 于克服时间的障 碍,较能长久保 存。 质地较轻、容易 运送的媒介 ,较 适于克服空间的 障碍。 克服时空的障碍。
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
特点: 性质上,一种直接传播或间接传播方式; 范围上,属于亲身传播和团体传播; 流向上,相向传播和回应传播。 总结:属于人际传播的层面。
二、封建时代的新闻传播
外国新闻传播史教案(一)----许水龙

外国新闻传播史(一)授课人:许水龙教学目标:了解国外的新闻发展简史,发展阶段,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无产阶级报刊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人类传播活动经历的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二、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传播技术的关系:三、古代罗马《每日纪闻》的性质,其基本内容和作用:《每日纪闻》公告式的官方公报。
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年的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
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是将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
书写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凯撒创设《每日纪闻》的目的就是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
传播当时已经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公元前年,凯撒的养子凯撒.屋大维成为罗马最高的主宰者。
公元前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故事、战争消息等,一直到公元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公报除了写在布告牌上,还有书记员抄写,颁发给各地要人和驻军首长。
有学者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传播系统。
而起灭亡,部分原因是由于《每日纪闻》的停办,传播组织远落后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无法协调复杂的活动。
四、欧美最早出现的定期报刊、日报: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国,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
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
欧美其他国家较早的主要日报有:英国年的《每日新闻》、法国年的《巴黎新闻》、美国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等。
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报业发展的共同规律: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
外新史-第一章1

• 这一天的最后几分钟,新闻传播科技突飞猛
进,人类正处于加速曲线的顶端,一系列重 要的传播方式和工具出现了: • 无线电报、电影摄影机 11点55分47秒; 11点55分47秒; • 商业广播 11点56分48秒; 11点56分48秒; • 有声电影 11点57分04秒; 11点57分04秒; • 最早的电子计算机 11点57分40秒; 11点57分40秒; • 电子摄影法发明 11点57分50秒; 11点57分50秒; • 电晶体发明 11点57分52秒; 11点57分52秒; • 彩色电视产生 11点58分02秒。 11点58分02秒。
•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 “大鼓电报” 大鼓电报”
图式传播 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 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图式传播是原始音讯传播的高级形态(通常 被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轫)
• “这里有鱼” 这里有鱼”
束
新闻定义的四种观点:
• 事实说,即将新闻视为一种事实 • 报道说,即将新闻视为一种报道或传播的活
动 • 信息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 • 手段说,即将新闻归结为一种手段
哈罗德·拉斯韦尔《 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 能》 • 环境监视功能 • 社会协调功能 •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查尔斯· 查尔斯·赖特又补充了第四功能:提供娱乐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第一节 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
一、新闻传播是怎样产生的? • 1.新闻是什么? 1.新闻是什么?
• 2.传播是什么? 2.传播是什么?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 3.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3.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 1、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生存、生产和生活的 需要。 • 2、它又受到社会物质和技术条件、民族性格、 文化教育精神条件以及社会制度因素的制约。 • 3、它对社会又反过来又很大的能动作用。 、它对社会又反过来又很大的能动作用。
中外新闻传播史

背 保皇分子势力猖獗
大陆军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使人民情
景
绪低落
内 批判英国殖民暴行,主张北美独 激励人民奋起作战
容 立,建立共和政体,号召人民拿
起武器
影 “独立”二字深入人心,革命浪 军心大振,扭转不利局势
响 潮势不可挡
2.爱德华• 开夫——《绅士杂志》
①1731 年,创刊《绅士杂志》,以刊登国会消息出名,是英国第一份以“杂志” (Magazine)做刊名的刊物。 ②英国第一份综合性月刊 ③是英国杂志史上发行最久、最富盛名的权威月刊 ④该刊以“合众为一”为信条
②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次成功斗争,启发引导了人民 的新闻出版自由意识。
③辩护律师汉密尔顿的答辩,为争取出版自由斗争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 页.
思考题:1.试分析集权主义报业理论,与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手段。
集权主义报业理论:①报纸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被视为是政府的一项垄断的权利, 一般人若要经营这一事业,必须获得政府的特许。②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的基本体 系形成于16、17 世纪,若追溯到更早的历史时代,集权主义传播思想的代表人 物有柏拉图、韩非子、马基雅维利。③随着近代报业的诞生,君主们终于利用所 谓“神授“的权力,全面的掌控报刊出版系统。④从近代报刊进化的历史来看, 统治者对报刊的控制理由从未消失,但专制政府在行使控制权时,超过必要限度, 沦为滥用武力的暴政。因此,集权主义报业理论在历史上备受批评。⑤集权主义 报业理论是世界新闻传播史上四种最具代表性的新闻理论之一,在17 世纪末期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兴起后,逐渐丧失了市场。 手段:特许出版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知识税与津贴制度 严刑峻法
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的疆域,至少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 《每日纪闻》在内的信息传播系统,而罗马帝国的灭亡,也与其扩张过甚、传
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

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新闻专业《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64学时周学时数: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类型:必修开课系(部):中文系执笔人审核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开设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外国新闻传播史的基本常识,了解外国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把握世界新闻事业的发生、发展规律,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分析外国新闻活动和现象的能力,并为其他课程的学习、研究提供开阔的视野。
教学要求:1.系统、完整地学习外国新闻史上的媒介、人物、事件,准确地识记重要的知识点。
2.地分析外国新闻史上影响较大的新闻理论,正确地理解它们的历史根源、实践意义和局限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把握事业发展与技术变革、媒介制度、实务运作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到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实际工作。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演示、幻灯、投影、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一些教学内容有特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明确写出。
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参考书:《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张允若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简明世界新闻通史》,张昆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美国新闻史》,迈克尔.埃默里等,新华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程曼丽,复旦大学出版社, 20xx 年8月第一版。
《默多克竞争策略全书》,威廉.菲勒,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8月。
四、实验实践教学无五、课外训练及自学指导六、考试考核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大纲规定的各章内容,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考试题型一般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或阅读理解题等。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30%,闭卷考试成绩占70%。
七、总学时:64学时八、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整个教学内容主要按照媒体类型依次对报纸、通讯社、无线电广播、电视诸新闻媒体的历史进行讲述,以国家为基本脉络,采取以历史的整体为线,以重点媒体案例为点,穿插概述梳理和详细剖析这两种讲述模式,将理论与史料相结合,尽量采取多媒体教学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当进行讨论,增加课题活跃性和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思考能力。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

外国新闻传播史
22
外国新闻传播史
地 球 演 化 背 景 下 的 人 类 历 史
23
人 类 演 化 谱 系 图
外国新闻传播史
24
现 代 人 的 演 化
外国新闻传播史
25
达尔文:人的进化
外国新闻传播史
26
人类远祖源于中国吗?
光明日报2000年4月5日报道
外国新闻传播史
27
人类的迁移
关于冰河期
生物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超级有机体
营养系统
保持系统----社会产业组织
循环系统
分配系统----商业运输系统
神经系统
调节系统----社会管理组织(含信息传播)
外国新闻传播史
4
一 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需要
好奇心、新闻欲、本能 生存需要 生产需要 生活需要
外国新闻传播史
5
二 社会条件对新闻事业的制约
外国新闻传播史
46
各 国 字 母 文 字
外国新闻传播史
47
2、书写材料的演进
早期的书写材料
两河流域的粘土和小棒 尼罗河流域的纸草 古代中国的龟甲兽骨青铜器
竹简
造纸术的发明及其意义
蔡伦与造纸术 造纸术的传播(8世纪-阿拉伯
世界;14世纪—欧洲)
外国新闻传播史
上图为西汉造麻纸
48
造纸术的发明
中国古代的造纸作坊
外国新闻传播史
35
语 言 产 生 前 人 类 的 体 态 语 言
外国新闻传播史
36
四 口头传播
口头传播的形式
古希腊的行吟诗人 波斯帝国的口语传播 印度的宗教传播 其他形式:个人间交流,民谣,戏剧,氏族或部落会议
新闻史教案 1

三、教学内容(一)从唐朝开元年间——19世纪20年代(古代报纸发展时期)(二)19世纪20年代——90年代初期(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三)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前10年(国人自办报刊的高潮期)(四)1915年——1927年(黄金时期)(五)1927年——1949年(国民党和共产党新闻事业对立格局形成与演变时期)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纸与印刷术大规模使用之前的新闻传播形式一、古代新闻传播溯源传播这一名词,始见于《北史·突厥传》的“传播中外,威使之闻”。
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使用过的经过加工的海蚶壳,和青海民和县阳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喇叭筒,都是远古民进行社交和传播活动的物证。
在《墨子》、《吕氏春秋》、《左传》中都有早期传播活动的记载,新闻传播的政情、军情等方面情报都是最新的信息。
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远古的人们结群而居,共同生活,共同劳动,有了信息,需要互相沟通,因此也就有了传播活动。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与载体(一)语言产生之前这之前人类主要靠声音、动作、图画、结绳、实物表意等手段。
(二)口头传播、口耳相传口头传播的基本条件:语言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从动物界最后分化出来的标志。
有了语言,就有交流传播,或者说语言就是为了交流传播而诞生的。
从这一意义上讲,交流传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命要素。
1.口头传播的补充手段结绳纪事、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木铎:这是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是其他国家传播史上没有的。
夏商周时官员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这些与古代新闻发布与采集十分相似。
前人之所以一度把木铎作为新闻事业的象征。
(三)文字的出现两汉时期由于造纸术的发明,进入了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1、甲骨文、金属铸件和岩石2、竹、帛、露布:露布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了。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第一章课件

第四节 新闻传播业从算数级数到几何级数的发展
四、新闻传播业从算数级数到几何级数的发展
(一)电报 1.开端 1844年在华盛顿巴尔的摩之间的电报线路开通后,莫尔斯用电报代码发出了第一句 话。在较长的距离之间,信息可以瞬间传递了。 2.发展 1839年照相术公之于众,并不断得到改进,推广速度较快。19世纪中叶,欧洲与美 洲间铺设了海底电缆,通讯社开始利用电报传递重要新闻。1876年电话首先在美国 出现。1895年法国首次出现电影技术。这些为20世纪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技 术基础,提供了观念准备。
全书概要
本书首先从宏观上概括了人类社会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 轨迹,使读者对15世纪末至今的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新 闻传播的发展大势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接着,按照世界 各大文化板块的划分,分别介绍欧洲、美洲、西亚以外 的亚洲、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等六大区 域的新闻传播史。书中共涉及世界上101个国家,并 详细介绍了各文化板块、各代表性国家互联网传播的内 容。
第三节 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三、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1.历史:现代报刊出现于欧洲中世纪末期,因而在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控 制,或直接由政府部门创办报刊,或者特许少数王权信任的出版商出版报刊,对报 刊内容实行书报检查;同时严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则由殖民当 局代表王权行使书报检查。 2.特点:这个时期封建王朝对报刊内容的检查,主要是禁止报道和讨论与本国政治 相关的问题,禁止对官员的批评,禁止一些当时宗教道德不允许报道的内容,而对 于外国的政治新闻,只要不涉及本国政治,一般允许报道。
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
一、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之前的信息传播
(二)近代 1.近代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谷登堡重新改进活字印刷术,且一开始就 是金属活字。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术用 于 “邸报”。谷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15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大发现。 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技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 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2.意义:谷登堡客观上成了自由交流思想的化身,因为印刷术使得信息得以规模化 地传播,禁锢信息的政策遭遇到信息公开的挑战,欧式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 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但是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出现,还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发生作 用,才可能出现并持续下来。
外新史-第一章总论2012

课程目的以及学习意义
新闻传播史同每一个新闻人的思维特征、行为方式、 工作习惯、心理趋向血肉相连
新闻传播史对新闻实践起着类似于个人记忆的作 用,新闻从业者会在潜移默化、点点滴滴的专业活 动中随时随地获得并感悟到这种必不可少的记忆, 并在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保持这种记忆.
当新闻传播史星罗棋布于人们的周身,以各种或隐或 显的形态融会于新闻传播实践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 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鲜活“记忆”,正是凭着这 种记忆,记者才可以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懂得如何从事 专业活动。
二、近代报刊的发展(概述)
1、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发展规律
1)资产阶级个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封建统治者的压 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出版许可制、内容审查制,英国甚至用 设立“星法院”等手段压制异己思想和信息的传播。 2)在资产阶级个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举起出 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2、新闻书
新闻书是不定期出现的新闻印刷品,内容类似大事年 表,多为书本形式,故名新闻书(Newsbook)。
1502年,德意志境内出版了报道打败土耳其人的印 刷品,并且首次使用了“报纸”一词(Zeitung)。
16世纪后期,开始出现了定期、有固定名称的新闻印 刷品。最早的是1588年奥地利人迈克尔· 艾津出版的 冯· 《博览会编年表》,在法兰克福一年一度的博览会上 出售。 手抄小报和新闻书曾在相当时间内并存发展,它们是 近代报刊的雏形,是古代新闻传播向近代新闻事业的 过渡。
黄色报纸采用的特殊表现手法 1、使用大号字煽情标题(黑体字或套红色印刷),经常 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 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2、滥用照片,以至偷窃和伪造 照片;3、种种欺骗手法,如捏造访问记和新闻报道, 歪曲性的标题,假科学,假学术;4、星期日增刊,登 载彩色滑稽连环画和肤浅的文章;5、标榜同情“受压 迫者”,发动运动为民请命。通过这些手法,报纸的作 用从宣传时代进入了鼓动时代。
《中外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History of News 课程编号:05050320235课程学时:48学时课程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单位:人文与艺术学院开课学期:一年级上学期先修课程:无二、课程教学目标目标1:介绍中外新闻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发展线索、重大事件、重要传媒人物、著名传媒机构、主要新闻思想和新闻制度目标2:使学生能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理解中外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目标3:为今后从事新闻和媒介工作奠定史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注:“毕业要求指标点”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毕业要求”的相关内容;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三、课程要求1.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课上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堂汇报为辅。
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
3.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能了解中外新闻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最主要特征,了解其历史沿革、发展线索、重大事件、重要传媒人物、著名传媒机构、主要新闻思想和新闻制度等,理解媒介与社会的紧密互动关系,理解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并借鉴其中包含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从事新闻和媒介工作奠定历史的基础。
4.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对某位历史上重要的新闻人的资料进行整合,对该人物进行适当的评论和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四、教学内容第1章现代新闻传播溯源(2学时)知识要点:1. 传播媒介的演进历程及其规律2. 口语时代的口头新闻传播3. 文字产生的意义与手抄新闻的传播重点:媒介的演进历程难点:语言、文字的革命性意义第2章17世纪:人类新闻事业的诞生(2学时)知识要点:1.印刷术发明的动因及其革命性意义2.新闻事业诞生的背景3.定期报刊的兴起重点:印刷术的发明与社会的进步难点:新闻业诞生的背景第3章20世纪:人类广播与电视事业的诞生(2学时)知识要点:1. 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2. 第一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业务发展3. 美英等国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早期管理重点:早期电台和电视台难点: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第4章中国近代新闻业的产生与早期发展(1811.89(4)(3学时)知识要点: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社会背景2 .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著名外报以及早期办报基地的变迁3. 近代外报的社会功能4. 早期国人报刊的方针、功能、理念和贡献5. 王韬及其主办的《循环日报》重点:《循环日报》难点:近代外报的社会功能第5章政治家办报与两次国人办报高潮(1891.91(5)(4学时)知识要点:1.两次国人办报高潮的表现、特色及意义2.维新派和革命派的著名报刊及其相互论战3.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和政治家办报理念4.清末官报的发展和新闻法制建设重点:两次国人办报高潮的表现及著名报刊难点:清末新闻法制建设对中国新闻业近代化的意义第6章五四时期报刊与文化现代化(1911.919)(3学时)知识要点:1.民国初年新闻业的短暂繁荣和癸丑报灾2.《新青年》等报刊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3.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的革新和新闻专业化的形成重点: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的革新难点:《新青年》与社会进步事业第7章中国现代政党政治下的新闻传媒(1920-1949)(5学时)知识要点:1.传媒与政治的关系2.政党报刊的发展轨迹3.国民党的官方新闻体系与新闻控制4.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著名媒体及党报理论5.范长江、邹韬奋的新闻活动6.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网的建立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变迁7.中共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发展和解放战争中的广播宣传重点:共产党新闻事业难点:传媒与政治的关系第8章近现代民营新闻业及其资本主义企业化运营(1871.949)(4学时)知识要点:1.商业报刊的办报宗旨、方针及其在传媒市场上的地位2.《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的业务发展3.邵飘萍、黄远生、成舍我的新闻活动4.早期外商在中国的广播活动5.民间广播电台的产生、繁荣与衰落重点:《申报》、《大公报》的业务发展难点:商业报刊的经营模式第9章泛政治化的新闻传播(2学时)知识要点:1.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的建立2. 1956年新闻改革与新闻专业主义的无果而终3. 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和早期电视的特点4. 传媒成为阶级斗争工具的表现重点:1956年新闻改革难点:正确解读共和国前三十年的社会和媒介第10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新闻事业(3学时)知识要点:1.改革开放后新闻业的全面变革2.新闻业面临的障碍和挑战3.新闻业的发展趋势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业的变化难点:中国新闻业的发展趋势第11章美国新闻业的发展(10学时)知识要点:1.美国报业的发展脉络和变迁2.美国报业中的著名传媒机构、传媒人物和传媒事件3.广播电视业的黄金时代4.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重点:富兰克林、杰斐逊、普利策、李普曼、美联社、三大广播公司难点:从政党报刊到大众报刊的演进第12章英法德日等国新闻业的发展(8学时)知识要点:1.各国报业的发展脉络和变迁2.英国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3.各国报业中的著名传媒机构、传媒人物和传媒事件4.二战时期的国际广播事业5.各国著名广播电视机构、人物和事件重点:著名传媒机构难点:正确评价新闻自由原则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应关系表注: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等;请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的教学方法,并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外国新闻史》第一章 西欧专制王权型新闻传播事业体系

封建和集权统治者认为传播事业的主要存在价值和基本职能就是作为一种工 具协助统治阶级完成任 务,因而整个社会传播事业应作为一种为上层统治者们服务的建设性力量, 而不是一种相反的异己势力而存在。
第三,信息交流的运行模式 封建社会里的信息传播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以封建上层权力为中心的两个主要 信息流程模式:其一是在上层统治集团内部横向流动的“水平式流程模式” ;其二是从封建上层权力中心流向下层被统治阶级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单 向垂直式流程模式“。
1625年詹姆斯一世死后,其子查理一世即位。 他为了达到更为专制的目的而对任何异己言论 都实施残酷的镇压。
1641年,“长期国会”取消了臭名昭著的“星 法院”和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英国新闻出版业 第一次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
查理一世
三、法国波旁王朝的出版管制活动
(一)权相黎塞留和法国报业的创立
1474年,法国的封建王权已开始管 制出版印刷事业。最初由巴黎大学 负责,后来政府建立了出版特许制 度,直接管制出版印刷事业。 法国封建社会最早的新闻刊物的出 现,同波旁王朝主教大人黎塞留有 着密切的关系。
一、英国都铎王朝的特许出版独占制度
(一)亨利八世与皇家特许出版独占制度的初创
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是开始管理王国内出版 印刷事业的第一位英国君主。他通过四项步 骤开始了其控制英国出版印刷事业的历史:
1.禁止国外出版商在英国从事出版印刷,保 护国内出版商的特权利益; 2.任命专职皇家出版人员负责监督出版; 3.给予经过选择的印刷商独占经营的专利权 益,防止任何反对势力出版印刷品; 4.保护被授予特权的印刷商们的专营利益, 并对整个出版印刷事业进行强权管制。
亨利八世
一、英国都铎王朝的特许出版独占制度
中外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教学目的: 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的回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新闻起源也慢慢出现,同时人类信息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也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变革;了解信息社会时代,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教学重点: 新闻起源时期的信息传播方式;早期的信息传播体现的社会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口语传播与文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方法:精读、略讲与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导入】:上节课跟同学们探讨了一下什么是历史以及新闻的概念,简单介绍了新闻史的几个分期。
我想请两位同学来回顾一下新闻的三个概念,以及新闻史的几个分期。
【提问】总结,从新闻史的四个分期我们知道,其实新闻的出现是与人类社会发展一同进行了,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新闻才将出现。
因此,在了解新闻起源之前要对人类发展进行掌握,并同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将对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发展进行一个探讨。
【新授】:第一节: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在新闻起源时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加以简单概括。
从猿到人的演变人类进化的谱系大致如下:埃及古猿(大约在3000万年以前,是人类所发现的最早猿类化石),此后分化为两支,猿科和人科。
人科的演变序列是腊马古猿(1400~800万年前)——南方古猿(500~100万年前)——直立人(300~30万年前)——智人(30~1万年前)恩格斯认为直立“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而在直立人的晚期和早期智人阶段,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
恩格斯又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
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分开。
”因为不仅因光明驱散了黑暗和愚昧,熟食加快了大脑进化,开始产生了语言,人类告别野居进人了洞穴,可以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而且这件事还标志着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工具。
动物只会利用自然而人却会改变和支配自然。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一章第三节手书传播时代

一 文字创造和书写材料的发明 二 古代西方的手书新闻传播 三 古代中国的手书新闻传播
外国新闻传播史
1
一 文字的创造和书写材料的发明
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文字起源于原始图画 文字的演化:
图画--象形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
书写材料的演进 文字发明的意义
外国新闻传播史
2
1、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外国新闻传播史
8
各 国 字 母 文 字
外国新闻传播史
9
2、书写材料的演进
早期的书写材料
两河流域的粘土和小棒 尼罗河流域的纸草 古代中国的龟甲兽骨青铜器
竹简
造纸术的发明及其意义
蔡伦与造纸术 造纸术的传播(8世纪-阿拉伯
世界;14世纪—欧洲)
外国新闻传播史
上图为西汉造麻纸
10
造纸术的发明
中国古代的造纸作坊
外国新闻传播史
17
结论
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不仅是一个不断前 进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 程;它不是简单地由一个系统转向另一 个系统,而是以往所有系统的迭加。所 以新闻传播史是越来越多的历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
18
外国新闻传播史
11
文字发明的历史意义:
文字出现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开始 文字使思想和传统更丰富更准确 文字使跨时代跨地区的交流成为可能 文字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文字出现标志着手书传播时代的开始
外国新闻传播史
12
二 古代西方的手书新闻传播
两河流域泥板书出土现场
上图为古代埃及纸草手书作品
7
最古老的玛雅文字
据俄罗斯纽带新闻网2006年1 国际在线消息:2005年4月,考古学家在 月7日报道,此次被考古学家发 危地马拉北部丛林中发现一座早期玛雅金 现的最古老的玛雅文字总共有10 字塔,经过几个月的考古研究后,日前考 个,这些文字是被早期生活在美 古学家宣布,他们在这座金字塔内发现了 洲的玛雅人用石头雕刻而成。一 迄今最古老的玛雅文字。 开始,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文字可 能是玛雅金字塔内壁画下的题字, 但当他们将这些被发掘出的古迹 用放射性碳元素测定年代法进行 详细分析后却惊奇地发现:这10 个象形文字的年代大约在公约前 3世纪到2世纪间(距今大约2300 年),而金字塔内壁画的年代大约 在公元前100年,这意味着10个 象形文字在壁画完成前的100多 年就已经被雕刻在金字塔内。
《中外新闻报道》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报道》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中外新闻报道是XXXXX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对中外新闻传播进行全方位的、多侧面的和历史纵深度的考察,全面了解新闻传播的大局,正确认识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全面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经济背景下的新闻传媒的特征、形态和支配新闻传播的方针政策,从而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服务,在国际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编写依据根据《XXXXXX学院XXX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XXXX版)编写。
(三)目的任务通过学习《中外新闻报道》,应使学生建立一个反观、思索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历史的外来参照系统;以史为鉴,借鉴新闻史上的成功经验,学习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和概括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宏观把握世界各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独特模式和共同规律,开扩学习者的专业视野与素养,培养具有全球眼光的新型未来记者。
(四)学时数与学分数:本课程理论36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共36学时,2学分。
(五)适用对象:XXXXX专业,三年级学生。
(六)课程编码:KY1810D10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近代报业高潮第一节近代外国新闻事业的传入知识点:传教士报刊活动、中文商业报纸崛起、外文报刊和外国通讯社状况第二节中国近代民族报业萌芽知识点:国人早期与外报的接触及办报思想、王韬的历史地位第三节维新运动中的办报高潮知识点:维新派早期报刊、鼎盛时期的维新派报刊活动、第一次报业高潮第四节辛亥革命运动中的办报高潮知识点:革命派报刊活动兴起、报刊宣传战、新闻业务的进步第二章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党报体系建立知识点:党中央报刊、青年团报刊、共产党主持的群众性报刊第二节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初步发展知识点:根据地红色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报刊活动第三节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逐步成熟知识点:根据地新闻系统建立、《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宣传斗争、新闻改革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从农村走向城市知识点:解放战争中的军事宣传与土改宣传、新闻事业从农村到城市第三章当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立与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新格局的形成知识点:新中国新闻网的建立、对私营新闻事业的改造、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探索与发展知识点:新闻工作的成绩与失误、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革第三节整风运动中的新闻界知识点:从自由鸣放到反击右派、新闻界的鸣放、新闻界反右派斗争第四节大跃进前后的新闻事业知识点:关于大跃进的宣传、新闻界自身的大跃进、新闻界的调整与探索第四章现代报业第一节现代报业产生的背景知识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报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现代报业的发展第二节垄断报业形成的原因及状况知识点:政治上的需要、经济上的需要、自身经营上的需要第三节垄断资本主义对报业的控制知识点:通过报团实行控制、通过广告控制报纸的经济命脉、无形的思想控制第四节对垄断新闻事业认识与评价知识点:自由威胁、领域争论、思想多元化、经济独立第五章各主要国家报业及新闻业概括第一节美国的报业知识点:普利策与《世界报》、赫斯特与《纽约新闻报》、奥克斯和《纽约时报》第二节英、法、德等国报业知识点:商业性报纸、商业性期刊、报业控制措施第三节日本报业知识点:《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第三节俄罗斯报业知识点:多元化的归属形式、多样化的干预形式、俄罗斯新闻体制变化的前景第六章互联网传播的出现与发展第一节互联网的内涵与发展历程知识点:互联网的内涵、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第二节网络新闻的传播知识点: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主体、网络新闻传播第三节主要国家互联网的发展状况知识点:美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日本互联网的发展状况、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四、考核(一)考核的形式:平时考核、平时实践考核与期末综合测试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教学目的: 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的回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新闻起源也慢慢出现,同时人类信息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也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变革;了解信息社会时代,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教学重点: 新闻起源时期的信息传播方式;早期的信息传播体现的社会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口语传播与文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方法:精读、略讲与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导入】:上节课跟同学们探讨了一下什么是历史以及新闻的概念,简单介绍了新闻史的几个分期。
我想请两位同学来回顾一下新闻的三个概念,以及新闻史的几个分期。
【提问】总结,从新闻史的四个分期我们知道,其实新闻的出现是与人类社会发展一同进行了,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新闻才将出现。
因此,在了解新闻起源之前要对人类发展进行掌握,并同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将对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发展进行一个探讨。
【新授】:第一节: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在新闻起源时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加以简单概括。
从猿到人的演变人类进化的谱系大致如下:埃及古猿(大约在3000万年以前,是人类所发现的最早猿类化石),此后分化为两支,猿科和人科。
人科的演变序列是腊马古猿(1400~800万年前)——南方古猿(500~100万年前)——直立人(300~30万年前)——智人(30~1万年前)恩格斯认为直立“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而在直立人的晚期和早期智人阶段,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
恩格斯又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
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分开。
”因为不仅因光明驱散了黑暗和愚昧,熟食加快了大脑进化,开始产生了语言,人类告别野居进人了洞穴,可以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而且这件事还标志着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工具。
动物只会利用自然而人却会改变和支配自然。
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遍布全球,从最初时候的十几万发展到了上百万,人种开始分化,人类创造了石器(打制石器)进行狩猎,创造了壁画文化,有了原始的社会组织血缘家庭和氏族,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出现了。
农业革命与四大文明发祥地大约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农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全方位革命。
农业革命的标志是农业、畜牧业的出现。
原始人无论是采集还是渔猎,都没有摆脱依赖天然食物链而生活的历史,这一切在农业革命中结束了,它表明人类可以在自然界中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了。
耕种补充或取代了狩猎,饲养家畜、栽培植物成为生存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类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并开始进入了定居和新石器(磨制石器)时代,社会组织结构也开始发展。
地球上的人类在缓慢地发展到了上千万人的时候,拉开了自然史过渡到文明史的序幕。
文明史的最早发展产生在几个居住在大河流域的人类群体中。
水和火一样,在人类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而另一个大智者泰勒斯则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因,可见自然因素在人类早期文明中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称:“在历史的黎明期,文明首先在中国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尼罗河几条大河的流域中,从蒙昧中衍生出来了。
”1.古埃及文明:大约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就出现了铜器,率先进入了金石并用时期,农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了犁耕,并且发明了图形文字。
自前3500年左右统一的埃及王国建立,到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征服,埃及王国经历了11个王朝,那时这个地区有几百万人。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为了观察天象并在河水泛滥后重新测量土地,埃及的天文学和数学发达,他们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在公元前4000年就把一年定为365天,他们很早就知道了10进制计数法,金字塔、木乃伊至今仍是人们无法解释的惊人成就。
2.两河流域文明: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平原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在前5000年就出现了苏美尔文化,前2000年巴比伦王国开始兴起,到汉谟拉比国王统治时期达到了繁荣。
公元前1300年亚述人又开始崛起,一直到前330年被亚历山大征服。
早在前4000年苏美尔人就发明了以月亮亏盈为标准的阴历历法,前3000年发明了楔形文字。
巴比伦人的城市可以说是当时世界城市的典范,据《汉谟拉比法典》记载,当时的手工业有缝纫、木工、宝石匠、冶金、刻印工、造船等十几种,社会组织结构也十分发达。
其铁器制造十分有名,强大的亚述帝国就是靠铁制武器建立的。
3.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位于印度河与恒河的冲击平原上,早期有神秘的哈拉比文化,有大约在前3000年至前2000年遗留的城市遗迹,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完整的排水系统和道路网,还可以看到棉花残片。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印度进入了吠陀时代和史诗时代,因为有留传至今的四部以“吠陀”命名的神话集和两部史诗记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
古印度文化主要是一种宗教文化,清心寡欲、轻视今生,但这并不妨碍古印度人在天文、数学和医学上的进步。
4.中国文明:大量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前8000年,中国人就发明了制陶技术,前6000年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进入了农耕文明,前5000年,中国就有发达的蚕丝业。
农业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在商朝出现的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就记录了麦、稻、粟、稷等农作物的名称,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的极盛年代,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也开始出现了。
在农业文明发生和扩张的过程中,世界各地都有星星点点的文明之火.但是四大文明地区由于其相对发达的文明程度,初步健全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定型的价值观念系统而成为农业文明的领先地区,与闪烁不定随时可能熄灭的星火不同,四大文明就像四支燃烧的蜡烛一样照亮了人类的文明之路。
这以后,农业文明以每年一公里的速度向世界各地推进,一直到18世纪,农业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基础。
精神文明的轴心时代历史的发展是极有意味的,在农业文明初步成熟的基础上,人类曾经经历了一个精神文明的繁荣期。
许多研究者对此大为惊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就提出了一个“轴心时代”(Axial Period)的概念。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人类在经历了史前时代和古代文明后,到公元前800至前200年,几个地区几乎同时、单独地进入了精神运动的繁荣,包括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这是一个精神文明的创造期。
在此期间,在地理位置迥异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地中海文化地区,都产生了对人类生活意义的迫切疑问。
从中国的孔子到希腊的苏格拉底,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到以色列的先知耶米利,各路先哲们开始了在各个方面的探讨。
雅斯贝斯评价道:“这一时期首次将后来称为理智与个性的人性揭示出来。
”他称之为是“真正人类精神的第一次觉醒”,主要的标志就是形成了对客观世界的总体认识体系。
这一时期,在古希腊形成了以探讨理性和人与自然关系为方向的西方哲学,在古印度形成了以探讨人生的意义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哲学,而在中国,形成了以探讨宇宙及时空结构的道家和探讨人性及社会关系的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哲学。
雅斯贝斯认为这一时期的精神成就影响人类的时间长达两千年以上,一直到15~16世纪,人类开始进入了科学技术时代之后,才开始为这个精神的高峰增加了新的内容。
农业文明的繁荣在农业文明进一步发展和精神文明的高峰产生之后,人类社会出现了农业文明的繁荣,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公元元年前后东西方两个帝国的双峰并峙。
在吸取了两河流域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基础上,直接来源于地中海文明,西方文明到希腊时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罗马文明直接继承了希腊文明。
罗马帝国在征服了,地中海周边地区、埃及、两河流域之后,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人口上亿的大帝国,进入了农业文明的繁荣期。
古罗马帝国的强盛首先体现在其相对发达的政治及社会组织机构方面,其强大的军事制度、元首制与政府体系、城市自治制度和完备的法律制度文明是帝国的四个支柱。
其次,古罗马帝国尽管在科学和艺术的成就方面远逊于希腊人,而在实用技术方面则相当发达。
在军事技术方面,罗马人创造各种发射器、攻城机器与战船;在建筑方面,其引水道工程、万神庙和圆形竞技场闻名于世,“条条大路通罗马”更是对其修路技术的赞叹。
最后,古罗马的社会生产力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几万人、十几万人的城市在帝国境内星罗棋布,各省也形成了相当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公元前37年,罗马大法官瓦罗的《论农业》就总结了罗马在农业生产上的成就。
与罗马同时存在并遥遥相望的是东方拥有6000万人口的汉帝国。
汉代在政治上将“儒学”作为统治感想,废郡国设州县,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在科学和实用技术方面,汉代的农学、天文学、医学、数学都十分发达,东汉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也相当高,当时拥有可耕地82705万亩,户均60多亩,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广泛使用,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基本上形成了以后我国数千年沿用的农业生产技术。
汉代工商业发达,长安、洛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最大最繁华的城市,铁业、纺织、陶瓷和造纸是汉代的四大手工业。
这两个国家是历史上第一代的帝国,雄踞了数百年,当时世界上的人口只有2亿~3亿人,这两大帝国就占据了一半以上。
中世纪的停滞3~8世纪世界处于混乱期。
这一时期,在欧洲大陆开始了游牧民族的崛起和对罗马帝国的入侵,公元330年以后,罗马帝国迁都到君士坦丁堡(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罗马帝国分裂。
410年,罗马城被攻陷,476年西罗马灭亡。
这一时期,日尔曼人、法兰克人、匈奴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蒙古人等大批进入欧洲,一直到11世纪才稳定下来。
在中国,自东汉之后也出现了少数民族的不断入侵,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开始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民族融合。
最初的稳定还是从中国开始的,公元6世纪隋朝再次完成了统一,随后是强大的唐朝。
在中东,新兴的伊斯兰人在640年攻占了亚历山大城,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并在8~9世纪达到了强盛。
在欧洲,法兰克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高卢帝国,8世纪达到了极盛,尽管后来一分为三,但还是形成了法兰克、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几个相对较大的权力中心。
其他还有残存的东罗马帝国(到1453年)。
印度的历史则一直处于分裂中,自6世纪强大的笈多王朝灭亡后一直没有统一。
美国全球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这段历史有这样一段评价:“游牧民的入侵所造成的影响因地而异。
中国北部和印度虽遭蹂躏,但仍保持了各自的文明;中国南方和印度南方,因与游牧民族相距遥远而幸免于难;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势力强大,足以击退侵略者;而西方却因长期屡遭日尔曼人、匈奴人、穆斯林人、马扎尔人和维金人的侵略,因此,其旧秩序遭到破坏的程度,比欧亚大陆其他地区远为严重。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破坏,成为西方在近代走在世界前列的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