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音辞篇释要

合集下载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六)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六)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六)《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

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共有七卷,二十篇。

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卷三勉学第八【原文】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①,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②汝耳。

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③。

及至冠婚④,题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⑤,无履立者,自兹堕⑥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注释】①郑重:此处是频繁的意思。

②寤(wù):通“悟”。

③《礼》:指《礼记》。

《传》:指《左传》。

《论》:指《论语》。

④冠婚:旧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称冠礼,表示已成年。

⑤素业:清素之业,即士族所从事的儒业。

本书《诫兵》篇:“违弃素业。

”义同。

⑥堕:通“惰”。

【译文】从古至今的那些圣明帝王,他们都必须勤奋学习,何况一个普通百姓呢!这类事在经书史书中随处可见,我也不想再多举例,姑且举近世紧要的事说说,以启发开导你们。

现在士大夫的子弟,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受教育的,那学得多的,已学了《礼经》《春秋三传》。

那学得少的,也学完了《诗经》《论语》。

待到他们成年,体质性情逐渐成形,趁这个时候,就要加倍地对他们进行训育诱导。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前言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一部家教经典,其中包括了颜之推先生及其后人的家学教育经验和教诲,涵盖了文化、道德、礼节、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在中国的教育史上颇具影响力。

其中,《颜氏家训·音辞篇》是一篇关于音韵学的经典文章,讲述了古代汉语音韵学基本观和一些基本的音韵规律。

音韵学基本观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颜之推先生提出了“声之必有度,度之必有谱”这一基本观点,也就是“声谱论”。

他认为,声音是由弦的振动所产生的,因此声音必然有一个度数,这个度数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音高。

而在实际使用中,人们需要一些具体的标准来确定这些度数,这就需要使用一些确定的谱系来进行标记,因此谱系和声度是息息相关的。

这个基本观点影响了中国古代的音韵学研究,成为了中国传统音韵学的重要基础。

除了这个基本观点外,《颜氏家训·音辞篇》还提出了一些音韵学方面的基础观点和概念,列举如下:•声韵并用:古代汉语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在发音上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声韵并用是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特点。

•韵部的构成: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可以由声母和韵核(韵头、韵腹、韵尾)组成。

其中韵腹是韵部的主要成分,也是韵母的主体部分。

•同韵字的构成:古代汉语中,同一个韵母可以通过加声母、韵尾等方式组成不同的字。

这些字共享同一个韵母,因此在音韵学上被归为同一类。

音韵规律除了基本观点和概念外,《颜氏家训·音辞篇》还列举了一些基本的音韵规律,这些规律被用于分析和判断古代汉语的发音和字义,并且对后来的语音学和汉字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规律:•三十六韵分类法:《颜氏家训·音辞篇》将韵母分为四声三十六韵,其中每个韵母都具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

根据这个分类法,人们可以比较精确地判断一个古代汉字的发音,并推测它的字义。

•平声调变调规律:古代汉语中,平声字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变调,变为上声或去声。

《颜氏家训·音辞篇》略论

《颜氏家训·音辞篇》略论

《颜氏家训·音辞篇》略论作者:高志如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颜氏家训·音辞篇》在音韵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注重描写古今、南北的语音差异,是《切韵》成书的理论依据,认识到了语言融合的影响,阐述了颜之推对于语音、音韵、方言等多方面的意见。

关键词:《颜氏家训》;《音辞篇》;语音作者简介:高志如,女(1990-),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一、基本内容(一)确定标准发音《春秋》《离骚》使人们认识到各地语言存在差异,开始注意读音的对错问题,音韵的书籍纷纷出现后,记录方言的书籍互相攻击,标准音的制定迫在眉睫,颜之推用帝王都城所在地区的语音,参考比较各地的方言俗语,研究考证古今读音,来制定准则调,认定只有建康地区的发音和洛阳地区的发音足以分别代表南北地区发音标准。

(二)辨析发音方法提出北方人把“举”、“莒”读成“矩”的语音现象和李季节的观点,“莒”、“矩”二字的发音方法必定有开口、合口的不同。

谈论了“好”字的发音,举黄河以北的读书人读《尚书》时的错误为例,提出一种是评论物体质地的,一种是表达人类情绪的,两种读音不能混为一谈。

介绍古代人将“甫”通假为“父”,北方人不明白其通假关系导致“父”的发音不是“甫”音,举例“管仲仲父”、“范增亚父”中的“父”字应依本字读。

(三)辨析用字方法谈论了“焉”字的注音和不同意义的用法。

“焉”字古音只有一个发音“于愆反”。

自葛洪《要用字苑》开始区别读音和意义:解释为“何”、“安”,就应该读为“于愆反”;用作句末语气词及结构助词,应该读作“矣愆反”。

指出江南地区沿用不同发音,而黄河以北地区两种读音想混。

谈论了“邪”字的用法,即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指出北方人将其读为“也”的发音错误想象。

(四)介绍语音现象指出江南地区的学子自行定制读音章法,批评徐仙民读《左传》对“败”的注音,只在一处注“补败反”这个读音,没有说自败和打败别人的“败”字的分别,从而造成牵强附会。

【诗歌鉴赏】颜氏家训音辞篇全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颜氏家训音辞篇全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颜氏家训音辞篇全文及翻译【诗歌鉴赏】颜氏家训?音辞篇全文及翻译颜氏家训?音辞篇全文及翻译颜氏家训?音辞篇全文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化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

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

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

“甫”者,男子之美称。

古书多冒用为“父”字,北人遂并无一人习称“甫”者,亦所未喻。

唯管仲、范增之号,须依字念耳。

“邪”者,未定之词。

《左传》曰:“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於鬼神邪?”《庄子》云:“天邪?地邪?”《汉书》云:“是邪?非邪?”之类是也。

而北人即呼为“也”,亦为误矣。

难者曰:“《系辞》云:‘乾坤,《易》之门户邪?’此又为未定辞乎?”答曰:“何为不尔,上先标问,下方列德以折之耳。

”古人云:“膏粱难整。

”以其为骄纵欲求,无法克励也。

吾见到王侯外戚,语多不正,亦由内染贱保傅,外无良师友故耳。

颜氏家训?音辞篇翻译南方水土轻盈,语音温润高昂而且深刻,不足之处在於发音深而浮,言辞多识见生硬;北方地形山高水浅,语音高亢浊重而且平扁,长处就是质朴直率,言辞多留著许多古语。

就士大夫的话语水平而论,南方高於北方;从平民百姓的说道活水平来看,北方比不上南方。

使南方的士大夫与平民换穿衣服,只须谈上几句话,就可以分辨出来他们的身份;隔墙听到人攀谈,北方的士大夫与平民话语水平的差别不大,听到一天也辨别不明他们的身份。

但是南方话渗入吴语、越讹的音调,北方话夹杂着入外族的语言,二者都存有非常大的弊病,这里无法详尽阐释。

“甫”是男子的美称,古书多通假为“父”字;北方人都依本字而读,没有一个人将“父”读作“甫”,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二者的通假关系。

管仲号仲父,范增号亚又,只有像这种情况,“父”字应该依本字而读。

“鬼神”就是则表示疑点的语气词。

《左传》说道:“无人知晓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於鬼神鬼神?”《庄子》上说道:“天那?地邪?”《汉书》上说道:“就是鬼神?非鬼神?”这类句子就是这样。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

■祝永新《颜氏家训》是南北朝学者颜之推的代表性著作。

颜之推一生入仕四朝,久居中国南北,对当时南北方语音面貌有全面精当的认识。

《颜氏家训·音辞篇》正是其综合多年语言实践与经验,对当时语音现象进行的分析、总结和论述,其中蕴含的音韵理论与语音材料,值得学人关注与挖掘,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其音韵学观点进行简述。

一、语音存在变异现象时地和语音之间的联系,在音韵学上最为重要。

结构主义将其发展为共时与历时状态。

而在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就意识到语音随时地不同而存在的变异现象。

《颜氏家训·音辞篇》开篇明义,云: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

即是说不同地域之人语言自古不同,表现了地域上的语言差异。

而语言在时间上的古今殊异,颜氏认为: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古今言语,时俗不同。

颜之推认为,古音与今音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产生变异。

时空变换会导致语音的变异,颜之推提
■祝永新《颜氏家训》是南北朝学者颜之推的代表性著作。

颜之推一生入仕四朝,久居中国南北,对当时南北方语音面貌有全面精当的认识。

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赏析

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赏析

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赏析原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清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颜之推《音辞篇》释要

颜之推《音辞篇》释要

颜之推《音辞篇》释要张玉来颜之推,字介,琅琊人(临沂北五十里),生在南方,在梁朝任职;后入北方,初在周,又到齐,齐亡后又入周,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

生卒年为531-600间。

北齐书卷45,北史卷83有传。

颜之推曾参加过陆法言家的音韵讨论会,并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多所决定。

他的《颜氏家训·音辞篇》,是专门讨论音韵问题的,他指出的“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与陆法言《切韵序》“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相对应,是理解《切韵》的钥匙。

最为重要的是,颜之推具体分析了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现象,不仅有具体的例证,而且还有具体的解释,他文章里的观点反映了当时音韵学研究的前沿水平。

整篇文章可以分三大部分:一、“夫九州……所知也”为第一部分,概论方言并提出正音。

二、“古今……穿凿耳”为第二部分,评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现象,并提出正音的标准。

三、“古人……纷纭矣”为第三部分,用实例说明处世居家都应注意正音问题。

在第一部份里,又有可分出七个不同的小节,可讲解如下;第一小节讲方言的产生合记载的情况。

又分两层。

1。

“夫九州之人……固常然矣”,这四句讲汉语方言产生很早。

“生民以来”恐不确切。

方言的产生原因复杂。

2。

“自春秋标齐言之传……不显声读之是非也”讲方言见于记载,是春秋公羊传里记载有齐地的方言词汇,离骚有楚地的方言词汇。

其后,扬雄著《方言》一书,方言的记载才大为完备,但是《方言》所记载的仅是考究名物词汇的不同,从中不能看出语音上的是非。

第二小节谈反切注音方法的发明。

1。

“逮郑玄注六经……以证音字耳”。

用汉代的两家注和两家字书为例,说明此时还没有反切注音方法的产生,只好用“譬况假借”一类的方法注音。

2。

“而古语与今殊别……盖使人疑”,对“假借譬况”注音方法提出批评。

古今语音是不同的,前人所谓的“轻重清浊”我们很难搞清楚,再加上用了“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的模糊术语,更使人陷于迷惑。

颜氏家训·音辞篇原文

颜氏家训·音辞篇原文

颜氏家训·音辞篇原文颜氏家训·音辞篇颜氏家训音辞篇【原文】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化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

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

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

甫者,男子之美称。

古书多假借为父字,北人遂无一人呼为甫者,亦所未喻。

唯管仲、范增之号,须依字读耳。

邪者,未定之词。

《左传》曰: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於鬼神邪?《庄子》云:天邪?地邪?《》云:是邪?非邪?之类是也。

而北人即呼为也,亦为误矣。

难者曰:《系辞》云:乾坤,《易》之门户邪?此又为未定辞乎?答曰:何为不尔,上先标问,下方列德以折之耳。

古人云:膏粱难整。

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克励也。

吾见王侯外戚,语多不正,亦由内染贱保傅,外无良师友故耳。

【译文】南方水土柔和,语音清亮高昂而且真切,不足之处在於发音浅而浮,言辞多浅陋粗俗;北方地形山高水深,语音低沉浊重而且圆钝,长处是朴实直率,言辞多留著许多古语。

就士大夫的言谈水平而论,南方高於北方;从平民百姓的说活水平来看,北方胜过南方。

让南方的士大夫与平民换穿衣服,只须谈上几句话,就可以辨别出他们的身份;隔墙听人交谈,北方的士大夫与平民言谈水平的差别很小,听一天也分辨不清他们的身份。

但是南方话沾染吴语、越误的音调,北方话夹杂进外族的语言,二者都存在很大的弊病,这里不能详细论述。

甫是男子的美称,古书多通假为父字;北方人都依本字而读,没有一个人将父读作甫,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二者的通假关系。

管仲号仲父,范增号亚又,只有像这种情况,父字应该依本字而读。

邪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左传》说: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於鬼神邪?《庄子》上说:天那?地邪?《汉书》上说:是邪?非邪?这类句子就是这样。

而北方人却把邪字读作也,这也是错误的。

有人质问我说:《系辞》上说:乾坤,易之门户邪?这个邪字难道又是疑问语气词吗?我回答说:怎么不是啊!前面先提出问题,后面才到举事实乾坤之德来下判断回答它。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
变 迁 对 语 音 影 响 的 一 个例 子 。对 于社 会 生 活 对 语 音 《 颜氏家 训・ 音 辞篇 韵学基 本 观简 逮 史 的影 响 , 颜之 推论述 : “ 然冠冕君子 , 南方为 优 ; 阊 里 小
画 祝 永新
《 颜 氏家 训 》 是 南北 朝 学 者 颜 之 推 的 代 表 性 著 作 。 颜之推一生入仕四朝 . 久 居 中 国 南北 . 对 当时 南北 方 语
方水土和柔 ” 、 “ 北方 山 川深 厚 ” , 当然 . 学 . 但 毕 竟 体 现 了 当时 人 们 对
方 言差 异 的一 个 认 识 .即 方 言 音 韵 产 生 的原 因之 一 是 受 地 理 环 境 或 地 域 环 境 的 影 响 .这 成 为 了后 世语 言地
四、 孙 炎 是 反切 的 创 制 者
音 与今 音会 因 为 时 代 的 不 同而 产 生 变 异 。 时 空 变 换 会
导 致语 音 的 变异 . 颜 之 推 提 出 的这 一 观 点 . 对 后 世 研 究
颜 之 推认 为 孙炎 以前 的学 者 , 如 扬雄 、 许慎 、 郑 玄、 刘熙等 , 用于 标 注 读 音 的 方 法 既 不 同一 . 又概 念 不 清 。 唯独到了孙炎 。 创 制出 反 切 . 才 为读 音 标 注 提 供 了 相 对
浊, 犹未可晓。 ” “ 古今 言 语 , 时俗 不 同。 ” 颜之推认为 . 古
是。共以帝 王都 邑, 参校方俗 , 考核古今 , 为之折衷。接
而量之 , 独金 陵与 洛 下 耳 。” 可见 。 当 时 南北 朝 各 国 已经
以 各 自京 音 作 为 正音 标 准 推 行 . 符合 了 语 言 发 展 里 正 音的需要。
取“ 轮 流” 之 意 。所 以 笔 者认 为 , 在《 赤壁赋》 中, “ 洗 盏 更 酌” 的“ 更” 字也应该作“ 轮流” 解, 音“ g n g . . 。也唯 有此 ,

《颜氏家训》音辞篇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音辞篇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音辞篇原文及译文作者:颜之推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化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

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

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

“甫”者,男子之美称。

古书多假借为“父”字,北人遂无一人呼为“甫”者,亦所未喻。

唯管仲、范增之号,须依字读耳。

“邪”者,未定之词。

《左传》曰:“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於鬼神邪?”《庄子》云:“天邪?地邪?”《汉书》云:“是邪?非邪?”之类是也。

而北人即呼为“也”,亦为误矣。

难者曰:“《系辞》云:‘乾坤,《易》之门户邪?’此又为未定辞乎?”答曰:“何为不尔,上先标问,下方列德以折之耳。

”古人云:“膏粱难整。

”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克励也。

吾见王侯外戚,语多不正,亦由内染贱保傅,外无良师友故耳。

南方水土柔和,语音清亮高昂而且真切,不足之处在於发音浅而浮,言辞多浅陋粗俗;北方地形山高水深,语音低沉浊重而且圆钝,长处是朴实直率,言辞多留著许多古语。

就士大夫的言谈水平而论,南方高於北方;从平民百姓的说活水平来看,北方胜过南方。

让南方的士大夫与平民换穿衣服,只须谈上几句话,就可以辨别出他们的身份;隔墙听人交谈,北方的士大夫与平民言谈水平的差别很小,听一天也分辨不清他们的身份。

但是南方话沾染吴语、越误的音调,北方话夹杂进外族的语言,二者都存在很大的弊病,这里不能详细论述。

“甫”是男子的美称,古书多通假为“父”字;北方人都依本字而读,没有一个人将“父”读作“甫”,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二者的通假关系。

管仲号仲父,范增号亚又,只有像这种情况,“父”字应该依本字而读。

“邪”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左传》说:“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於鬼神邪?”《庄子》上说:“天那?地邪?”《汉书》上说:“是邪?非邪?”这类句子就是这样。

而北方人却把“邪”字读作“也”,这也是错误的。

颜氏家训·音辞

颜氏家训·音辞

不过,这隋唐时代普通话的语音标准,还真的就这么被他们 “数人”给定了下来。
后来,数人会中的老一辈们纷纷去世。十二年后,陆法言遇上 一件倒霉事。当初陆爽是隋太子洗马,他所侍奉的“太子”正是隋文 帝的长子杨勇。因为陆爽是著名学者精通汉语语言文字,当初隋文帝 曾让陆爽给自己的太子取一个好名字求吉利,杨勇的“勇”字就是陆 爽给取的。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颜氏家训》 文学体裁:家训 创作年代:南北朝 作者:颜之推
颜氏家训: 元刻本 、民国刻本
作者简介
• 颜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 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 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 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 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 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 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 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 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 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 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 仕于隋。家训一书在隋灭陈(589)以 后完成。
哪知道后来文帝的次子杨广得宠,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花了很大心 机把杨勇给搞下去了。杨勇这一倒台,文帝迁怒陆爽,觉得就是因为 当初陆爽给杨勇取的名字不吉利的缘故。可这时陆爽早死了,文帝没 办法惩罚死人就搞连坐,陆法言作为路爽的儿子,本来也在才朝中做 官,就这么被剥夺官职赶出朝堂。
陆法言郁闷之极也没有办法,却没有想到这其实是他人生的一个 新开始。没了官职的陆法言彻底闲了下来,他这种世家子弟倒也不愁 吃穿,既然没公务成天赶着做,正好就有了时间来写书著作。陆法言 隐居乡野,把当年父亲等九位长辈学者的韵书大纲拿出来,自己整理 充实,写成了一部叫做《切韵》的注音字典。从此,“《切韵》一出, 谁与争锋”,很快《切韵》就把其他各家的韵书都打败下来,最迟到 唐朝初年的贞观时代,《切韵》已经成为士人们读书认字作文写诗乃 至考试科举的读音标准。

颜氏家训全文原文带译文

颜氏家训全文原文带译文

颜氏家训全文原文带译文《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如下: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

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释义:古代圣贤们的书籍,主要教导人们要忠诚孝顺,言语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等道理,这些已经说得非常的详细全面了。

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类似的道理重复,内容非常接近,这就好比屋内再建造一个屋子,床上再放上一张床一样,显得多馀且无用。

我如今再写一部类似的《家训》,并非是敢于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只是作为整顿家风,警醒子孙后代罢了。

同样的一句话,因为是亲近的人说出来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佩服的人发出的就会执行。

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师友的劝诫不如婢女的命令;阻止兄弟间的打闹争吵,尧舜的教导还不如妻子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这本书能被你们所遵信,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幼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谨细密。

在我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

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亲,言语平和,举止端正,大方得体,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就像朝见威严的君王一样。

颜氏家训文言文翻译注释

颜氏家训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教子篇教子必以孝悌为先,次及于忠信,然后及于文艺。

勿以贫富论贤愚,勿以贵贱论亲疏。

子当敬父,父当慈子,兄当友弟,弟当恭兄。

若非慈孝,虽有千钟,不得为孝子;非友恭,虽有万金,不得为悌弟。

注释:1. 教子必以孝悌为先:教育子女必须将孝顺和尊敬兄长放在首位。

2. 次及于忠信:其次要教育他们忠诚和守信。

3. 然后及于文艺:然后才涉及到文学和艺术的学习。

4. 勿以贫富论贤愚:不要因为贫穷或富有来判断人的贤能或愚蠢。

5. 勿以贵贱论亲疏:不要因为地位的高低来判断亲情的远近。

6. 子当敬父,父当慈子:子女应该尊敬父亲,父亲应该慈爱子女。

7. 兄当友弟,弟当恭兄:哥哥应该友好对待弟弟,弟弟应该恭敬哥哥。

8. 若非慈孝,虽有千钟,不得为孝子:如果不符合慈爱和孝顺的标准,即使有千钟财富,也不能算作真正的孝子。

9. 非友恭,虽有万金,不得为悌弟:如果不友好和恭敬,即使有万金财富,也不能算作真正的悌弟。

翻译:教子篇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必须将孝顺和尊敬兄长作为首要任务,其次是忠诚和守信,然后才是文学和艺术的学习。

在评价一个人的贤能或愚蠢时,不应以贫富为标准;在判断亲情的远近时,不应以地位的高低为依据。

子女应该尊敬父亲,父亲应该慈爱子女,哥哥应该友好对待弟弟,弟弟应该恭敬哥哥。

如果一个人不慈爱、不孝顺,即使拥有千钟财富,也不能算作真正的孝子;如果一个人不友好、不恭敬,即使拥有万金财富,也不能算作真正的悌弟。

此篇家训强调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指出教育子女应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注重培养子女的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等品质,同时不应以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颜之推的教子理念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培养新一代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文言文《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宋代以后,影响更大。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文言文《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作者简介颜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

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

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

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

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

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

577年齐亡入周。

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

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原文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

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

今不修身而求个名於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於镜也。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祜,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於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於彼。

”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平迹,但察之未熟耳。

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

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

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於人矣;而尝於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

颜氏家训·音辞篇

颜氏家训·音辞篇

颜氏家训·音辞篇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

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

后有扬雄着方言,其言大备。

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

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

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

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

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

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

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金化)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

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

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

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

如此之例,两失甚多。

至邺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

李季节着音韵决疑,时有错失;阳休之造切韵,殊为疏野。

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

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

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

苍颉训诂,反稗为逋卖,反娃为于乖;战国策音刎为免,穆天子传音谏为间;说文音戛为棘,读皿为猛;字林音看为口甘反,音伸为辛;韵集以成、仍、宏、登合成两韵,为、奇、益、石分作四章;李登声类以系音羿,刘昌宗周官音读乘若承;此例甚广,必须考校。

前世反语,又多不切,徐仙民毛诗音反骤为在遘,左传音切椽为徒缘,不可依信,亦为众矣。

今之学士,语亦不正;古独何人,必应随其伪僻乎?通俗文曰:“入室求曰搜。

”反为兄侯。

然则兄当音所荣反。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序致篇一、整齐门风提撕子孙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①,慎言检迹②,立身扬名,亦已③备矣。

魏、晋已来,④诸子:本指先秦诸子。

这里指魏晋以来的人阐述儒家学说的着述。

⑤模(xiāo效):模拟、仿效。

⑥提撕:扯拉、提引。

⑦傅婢:即侍婢。

⑧斗阋:指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执。

⑨寡妻:正妻。

「评语」古往今来,道德伦理、家训格言一类的书连篇累牍,让人目不暇接,何以此书得以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呢?恐怕在于作者重在实用。

理不在多,而在其效用。

家教问题古今说者、论者不计其数,恐怕没有谁会以为只几行字、几本书的夸夸其谈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家风。

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

其身正,则不令自行,其身不正,有令则不行,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之。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尊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习惯。

20岁以后,大的过失很少犯了,常常是在信口开河时,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今日迫悔昨日的过失,自己意识到小时候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因此才到这种地步。

追想平素所立的志向,真是铭心刻骨,决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所以,我留下这20篇《家训》,以此作为你辈的后车(13)之鉴。

「注释」①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之时,指童年时代。

②两兄:指之仪、之善二人。

③晓夕温情:依照礼节侍奉父母。

④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法度。

⑤锵锵翼翼:行走时恭敬有礼。

⑥严君:父母,多指父亲。

⑦荼蓼:处境艰苦,这里喻指丧父。

⑧家涂:家道。

⑨百口:全家。

索然:萧索,冷落。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就可成材;智力迟钝的人,虽然教育也没有用处,智力中等的人,不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

古时候,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太子到三个月时,就要住到专门的房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音乐、饮食,都照礼节制。

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写在玉版上。

《颜氏家训》卷18音辞篇诗解2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

《颜氏家训》卷18音辞篇诗解2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

《颜氏家训》卷18音辞篇诗解2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谬失轻微,其则南人,以钱为涎,以贱为羡,以是为舐;而北人则,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洽为狎.如此之例,两失甚多.至邺已来,唯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仁与,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李季节著,音韵决疑,时有错失;阳休切韵,殊为疏野.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一言讹替,以为己罪.云为品物,未考书记,不敢辄名,汝曹所知.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苍颉训诂,反稗逋卖,反娃於乖;战国策也,音刎为免,穆天子传,音谏为间;说文解字,音戛为棘,读皿为猛;字林音看,为口甘反,音伸为辛;韵集也以,成仍宏登,合成两韵,为奇益石,分作四章;李登声类,以系音羿:此例甚广,必须考校.前世反语,又多不切,徐仙民之,毛诗音反,骤为在砪,左传音切,椽为徒缘,不可依信,亦为众矣.今之学士,语亦不正;古独何人,岂必应随,其讹僻乎?【原文】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

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

如此之例,两失甚多。

至邺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

李季节[10]著《音韵决疑》,时有错失;阳休之造《切韵》,殊为疏野。

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

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

【注释】[10]李季节:名概,字季节。

【译文】然而南方的语言已经沾染了吴越地区的方言,北方的语言已经杂糅了异族的词汇,两者都有严重的弊端,在此不能够一一加以评论。

它们中错误差失较轻的例子,则如南方人把钱读作涎,把石读作射,把贱读作羡,把是读作舐;北方人把庶读作戍,把如读作儒,把紫读作姊,把洽读作狎。

像这些例子,两者的差失都很多。

我到邺城以来,只看到崔子约、崔瞻叔侄,李岳、李蔚兄弟,对语言略有研究,稍微作了些切磋补正的工作。

颜氏家训4-9文章篇(颜氏家训)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颜氏家训4-9文章篇(颜氏家训)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颜氏家训4-9文章篇(颜氏家训)拼音版、注音及读音文章篇拼音版、注音及读音:出处:颜氏家训wén zhāng piān文章篇ruǎn jí wú lǐ bài sú,jī kāng líng wù xiōng zhōng,fù xuán niàn dòu miǎn guān,sūn chǔ jīn kuā líng shàng,lù jī fàn shùn lǚ xiǎn,pān yuè gān mò qǔ wēi,yán yán nián fù qì cuī chù,xiè líng yùn kōng shū luàn jì,wáng yuán cháng xiōng zéi zì yí,xiè xuán huī wǔ màn jiàn jí。

fán cǐ zhū rén,jiē qí qiào xiù zhě,bù néng xī jì,dà jiào rú cǐ。

zhì yú dì wáng,yì huò wèi miǎn。

zì xī tiān zǐ ér yǒu cái huá zhě,wéi hàn wǔwèi tài zǔwén dìmíng dìsòng xiào wǔ dì,jiē fù shì yì,fēi yì dé zhī jūn y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之推《音辞篇》释要张玉来颜之推,字介,琅琊人(临沂北五十里),生在南方,在梁朝任职;后入北方,初在周,又到齐,齐亡后又入周,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

生卒年为531-600间。

北齐书卷45,北史卷83有传。

颜之推曾参加过陆法言家的音韵讨论会,并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多所决定。

他的《颜氏家训·音辞篇》,是专门讨论音韵问题的,他指出的“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与陆法言《切韵序》“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相对应,是理解《切韵》的钥匙。

最为重要的是,颜之推具体分析了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现象,不仅有具体的例证,而且还有具体的解释,他文章里的观点反映了当时音韵学研究的前沿水平。

整篇文章可以分三大部分:一、“夫九州……所知也”为第一部分,概论方言并提出正音。

二、“古今……穿凿耳”为第二部分,评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现象,并提出正音的标准。

三、“古人……纷纭矣”为第三部分,用实例说明处世居家都应注意正音问题。

在第一部份里,又有可分出七个不同的小节,可讲解如下;第一小节讲方言的产生合记载的情况。

又分两层。

1。

“夫九州之人……固常然矣”,这四句讲汉语方言产生很早。

“生民以来”恐不确切。

方言的产生原因复杂。

2。

“自春秋标齐言之传……不显声读之是非也”讲方言见于记载,是春秋公羊传里记载有齐地的方言词汇,离骚有楚地的方言词汇。

其后,扬雄著《方言》一书,方言的记载才大为完备,但是《方言》所记载的仅是考究名物词汇的不同,从中不能看出语音上的是非。

第二小节谈反切注音方法的发明。

1。

“逮郑玄注六经……以证音字耳”。

用汉代的两家注和两家字书为例,说明此时还没有反切注音方法的产生,只好用“譬况假借”一类的方法注音。

2。

“而古语与今殊别……盖使人疑”,对“假借譬况”注音方法提出批评。

古今语音是不同的,前人所谓的“轻重清浊”我们很难搞清楚,再加上用了“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的模糊术语,更使人陷于迷惑。

3。

“孙叔炎创……独知反语”,汉末孙叔炎为《尔雅》作音义,使用了反语,可知汉末的人已经知道了反切这一注音方法,在注音手段上超过了前代。

4。

“至于魏世……以为怪异”,反切的注音方法到了曹魏时期,大为流行,而高贵乡公对反语一事大为不解,以为是怪异之事。

第二小节中有两件事要特别注意。

(一)孙叔炎可能是反语的整理人和系统的使用人。

颜氏原文“至于魏世此事大行”,是接着“汉末人独知反语”说的,照一般的说法,郑玄还没有使用反语,而作为郑玄学生的孙叔炎却正式使用了反语。

郑玄(127-200),而魏世却从220年开始,高贵乡公即位时在254年,前后仅50年左右,而反语就流行起来了。

在这之前应当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

颜氏只提到孙叔炎,可能是孙是个有名的反语整理者,并且有名著《尔雅音义》,故颜氏只提了孙叔炎。

(二)高贵乡公(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据《三国志》记载,他很聪明,也很勤奋,跟朝中大臣学者讨论经学、哲学问题,并能把人考倒,还为左传注音,似乎不应该不知道反语。

之所以被颜氏拿来作为例子,也可能他对反语这一新兴事物不太关心,以至于不能很好的使用,就象梁武帝不知四声,难怪被人以为怪异。

这也说明反切并非是人人都可明白和随意使用的,大行是有条件的。

第三小节谈反切显示了方言的差别,按差别的情况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方言。

1。

“自兹厥后……共以帝王都邑……金陵与洛下耳”,从魏世以后各种讲注音的书如春笋般的破土而出,(在这里的音韵与切韵序里的“遂取诸家音韵”的含义相同,应指韵书和有反切的音义书。

)2.“各有土风”是说各种韵书及有关反切各有本乡本土的风味――方言语音的成分,各有其方言特色。

“递相非笑”是说互相否定对方,讥笑对方。

“指马之喻,未知谁是”,借用《庄子》的是与非的辩证关系,说明各家认为自己的是那么就意味着别人的非,令人无法弄清楚谁是谁非。

喻就是打比方的意思。

“共以帝王都邑……与洛下耳”这句话说明大家都用首都的语言来考校各地方言,考校古今音读,来折衷并决定一个合乎中道的音读系统。

经过一番考察以后,做一个粗略的估量,可以得出南北两大系的语言,只有金陵和洛下的语音比较正确的结论。

都城语音易于影响周边的方言,通常被人看作是正音,这是社会语言学的观点。

如果从方言个体看,无所谓正合不正。

第四小节概论南北方言的是非。

“南方水土……具论”讲因各地的水土结构的差异,导致语音上的不同,南北方尤其明显。

南方水土是和柔的,因而他的语音就轻清而上扬,比较确切精道,缺点是语音肤浅,不够厚重,所用的词儿是粗俗的,不太雅观。

北方水土深厚,因而语音就沉重而浑浊,比较的厚钝,其优点是表现了语音的本质,所用的词儿大多是古雅的。

若比较南北的士族和庶民在语音上的使用情况,会发现南方的士族的语音较为正确,北方的庶民的语音比较正确,南方的士族与庶民之间的语音差别很大,北方的士族与庶民之间的语音差别极小。

南方的士族和庶民互换衣服去会客,只要听几句话就可以知道他们那个是士族哪个是庶民。

北方则不然,因为北方的士族和庶民的语音没有多少区别,所以隔着墙垣听士族和庶民谈话,听一天也分不清楚那个是士族哪个是庶民。

(冠冕和闾里是从服制和住宅的区域来区别士族和庶民。

士族是上层社会,属士大夫阶级,是有文化的标志,庶民是下层阶级,属劳动者是没有文化的标志。

)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推论南方只有士族讲的标准的汉语而庶民讲的却是方言,北方士族和庶民语言上没有本质区别,内部较为统一,还可以推论南方的士族语言和北方话有相通之处,都比较合乎正音。

但是,联系下文“至邺以来……”可以发现颜氏并非完全肯定北方话的正确性,而是转弯说明北方的士族语音跟庶民一样存在问题,真正好的还是南方的士族语音。

作者最终认为,南北方语音都存在一些问题,南方沾染了当地吴越方言的成分,北方沾染了外族的成分,都有一些严重的问题,很难一一尽说。

第五小节承接上文,对南北语音的缺点作具体的评论。

南方语音的,用声母该分或不分的例子为证。

北方语音,用韵母的分或不分为证。

文章的结论是,通过这些例证说明南北语音都有弊病。

但不能由此得出北方韵母错,南方声母错的结论。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它讨论的南北语音是什么范畴,二它评论南北俱有深弊的标准是什么。

这是理解颜氏思想的关键所在。

第六小节评论北方口语和北派韵书的缺点。

颜氏说,自从到了邺都以来,只发现崔、李两家的语音比较讲究,也比较正确,其他的人不太在乎口语的正音。

李家就是参加切韵讨论的李若家。

可是颜氏批评李、阳二家的韵书:《音韵决疑》与《切韵》殊为疎野。

疎即不精切,野即不雅正。

之所以之评论北方韵书,不评论南方韵书,是因为这些是它到北方后才看到的,故特别拿来评论一翻,南方的韵书想必他们比较了解,问题比较清楚。

第七小节讲颜氏用正音的思想作为家教的一部分。

“吾家……所知也”,颜氏认为教育子弟,正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对儿女要从小就教,对事物名称查过书采敢确定他们的读法。

儿女若是一个字弄错了,那是做家长的责任。

他以身作则,他的儿女们都是知道的,并要求儿女们要对此有谨慎的态度。

第二部分又分为几个小节第一小节从“仓颉训诂……未之前闻”,重在评古今。

《仓颉训诂》、《战国策》、《说文》、《字林》等字书所附的注音有的很成问题。

如,仓颉训诂将稗注为並母,而旧来的注音是逋,是邦母,这就是声母不妥。

反娃为於乖,是韵母上不妥。

第二小节讲一些韵母声母分合当否的问题。

《韵集》这部韵书,成清仍蒸合为一韵,宏耕登登合为一韵,这是韵母分合不妥,为奇本是一韵,益石本是一韵,韵集却分作两韵,也是不妥。

系匣母字,李登《声类》用疑母的羿注音;乘是禅母,刘昌宗《周官音》用神母的承来注音,这都是声母分合不妥的例子。

第三小节讨论反语用字的当否。

前代的反语有很多是不切正的,比如徐仙民《毛诗音》用在遘反骤(床从)下字韵母(尤侯)都不合,《左传音》里徒缘反椽,上字(澄定),声母不合。

这类的不正确的注音是不能相信的。

《通俗文》“入室求曰搜”,把搜有注成“兄侯”反的,按照这一注音,那么兄字就要注成所荣反,因此这是不正确的注音。

现在北方流行的兄侯是古代传下来而现代不用的例子。

璵璠是鲁国的宝玉,应读yufan,可是江南人读成了藩屏的藩,歧山的歧应读为奇,江南人读成了神祈的祈,在北方征伐南方的时候,打下江陵以后,随著南方人到北方来,这些不正确的读音也随之到了北方,而切覆盖了关中一带。

但我们实在不清楚这样的读音是从那里继承下来的,有什么根据。

像我这样浅学的人一向没有听说过。

第二小节重在评南北。

举莒鱼:矩虞“口开而不闭”举莒开口,矩合口,颜氏引用李季节的的话认为他是个知音的人。

这里的知音就是陆法言若赏知音的知音。

从好恶以下的例子讲的都是破读正音问题,相因的两义会各义各读。

凡一件东西就其本身来说,自有精和粗的不同。

精就是好,上声,粗就是恶,入声。

对待一件东西,从人的情感表现来说,人心有所取叫做好,去声,人心有所不取,叫作恶,去声。

葛洪、徐邈(即徐仙民)就是如此。

可是河北学士读尚书,读好生恶杀是好恶皆为去声,好去声是就着人情讲的,恶去声是就着本体讲的,这就标准不一,自相矛盾了。

甫字本是男子名字用的好字眼,古书写起来就借用父字,北人於是看字读音,把甫读成了父去声了,就没有人再上声了,真是错的离奇。

本来只有管仲的仲父、范增的亚父的父读去声,其他的不应读去声。

又比如,根据字书,焉字鸟名,或语助辞,都读於愆反。

葛洪《要用字苑》(诸家字书之一)根据训诂把焉字的读音分为两种:义音例句何、安於愆反与焉逍遥语助词矣愆反故称龙焉/讬始焉尔江南人从葛洪到现在流行这种分别读音,一读就可以听出字的不同作用,便于领会。

可是河北则混同为一。

河北的读音虽然是古代传下来的,但不和时代的要求。

(古今通塞)邪是疑问语气助词,表疑而未定,应读为亚,而也是表示肯定语气的,应读上声,北人却将也也读为耶,这也是错误的。

有人说易经辞“乾……邪”也是未定之词吗?我只能回答:“那为什么不是哪?这段话上句表明问话,下面才是列举卦的德行以折服疑问,正应是疑而未定。

江南学士也有些怪事,他们强行区别败的音义自败並母败败他邦母第三大段,古人说得好,处境优越的人难以纳入正道,这是因为他们骄侈自满,不能自治自励。

这些王侯贵族之家,出言吐语,多有错误。

他们内受无教养的保姆的下人的感染,外无好师友的熏陶。

有人把癡钝(丑之/徒困)作癡段(楚治/徒玩),郢州作永州的故事,当时梁文帝简文帝当成了笑话。

然而这些贵族之家类似的例子多不胜数,往往开口就是如此。

所以梁元帝亲自教导儿子们读书,把正音当作特别的告诫,使他们不得大意疏忽。

河北人读东韵的攻用古琮,在冬韵,工公攻读来不同韵了,真是怪事。

近世有人读暹息廉切作繊息廉切,心盐,琨古浑平为衮古本上华,洸古皇为汪乌光,为獡书灼,这不但音韵不准,而且儿孙们避讳时也无所适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