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思政毛概公开课 微课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018最新
![思政毛概公开课 微课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018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4a2f0a384b35eefdc9d3331e.png)
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内涵
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是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发展 目标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为什么说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 主义的根本任务?
6.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生产力不断解放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那么是不是只要解放、发展生产力就能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二
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1b29b327192e45361066f511.png)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探索;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 生产力。 难点: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生产力最落后的国家之一。1910 年的生铁产量和煤产量只有300万吨和2500万吨,大大低于英 国的1000万吨和2.7亿吨,德国的1500万吨和1.5亿吨,与美国 相比就更落后了。但是,1928—1938年,苏联只用了两个五 年计划的时间,制造业的产量就增加了7.5倍多,一跃到仅次 于美国的第二位。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经济遭到很大的 破坏,美国却在战争中发了横财,但是,战后苏联经济的发 展一直快于美国。1951—1982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 速度比美国高出1-2倍,由于苏联的发展速度快于美国,使得 苏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日益缩小。195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 值不到美国的30%,1980年已达到80%以上,国民收入1950 年是美国的31%,1980年达到67%,许多产品的产量,如机 车、石油、生铁、钢等则先后超过美国,在科学技术、教育 文化和军事力量方面,在不少领域苏联都有优势或与美国旗 鼓相当,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是苏联制造并送上太空 的。
邓小平为什么重提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 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在新的时代、 新的条件下,应当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 2、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搬照抄苏联模式 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落后于时代 的社会主义观念,我们还没有搞清楚。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文档资料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0ae567f6bd97f192379e90e.png)
24
方向
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 义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破了长期将计划经济当 做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指导我国确定了经济 体制改革正确的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据。
25
谢谢谢谢观观看赏!!!
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姓”资“,还是姓”社“
现实的社会主义与理论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差距
——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17
本质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80年代,邓小平第一次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 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
2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 科学根据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 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23
线突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基 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制度的 统一、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和发展道路的统一,表明 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
19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 方向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f451071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d.png)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三个层面: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
毛概各章主要内容
![毛概各章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d8a58fc52ea551811a68783.png)
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3f3b975d312b3169a451a4f5.png)
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必须特别注意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他不是简单地出于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而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第三是适应当前的时代特征的要求。
突出地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
毛概简答题(全)
![毛概简答题(全)](https://img.taocdn.com/s3/m/4c9b37e9172ded630b1cb65a.png)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https://img.taocdn.com/s3/m/f51c9146c850ad02de8041cf.png)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1)“三形态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基本 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中,邓小 平理论是“体系”的基础形态,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体系”的重要发展,科学发 展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体系”的最新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5)“多层次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理论体系 的精髓、主题、核心、立论基础四个层次 构成的。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题: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立论基础: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1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政治经济学 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 理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本 质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略)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略)
1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精神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体系”的重要基石: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 “体系”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项基本 原则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和社会主义具体体制”、“计划与市场”、 15 “效率与公平”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等。
因此,可以“体系”科学内涵概括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 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我国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党深刻总结社会主 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 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当 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智慧 结晶。
考研政治 毛邓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考研政治 毛邓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751778d63186bceb19e8bbd6.png)
(2)社会主义本质论逐步形成阶段(20世纪80中期前后) 20世纪 中期前后) 世纪80中期前后
邓小平集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中揭示社会主义本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质,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 根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 是发展生产力, 根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完成了在社会主 义本质问题上的正本清源。 义本质问题上的正本清源。
(1)农、轻、重关系——产业结构问题 重关系——产业结构问题 (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布局问题 生产力布局问题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管理体制问题 (3)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管理体制问题 (4)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5)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 经济体制问题 (6)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与非党的关系 )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10)
◆这场探索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有——
1.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苏共 大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 年苏共22大后 年苏共 大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 己的道路。( 。(从 走俄国人的路”到探索“走自己的路” 己的道路。(从“走俄国人的路”到探索“走自己的路” )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两个中间地带 两个中间地带” 20 60 ※ “两个中间地带”:20世纪60年代前期,毛泽 东多次提到的两个中间地带:一个是亚、非、拉,一 个是欧洲,它们都反对美苏的控制。 三个世界划分” ※ “三个世界划分”: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 三个世界划分 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 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 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中国的发展怎样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的发展怎样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https://img.taocdn.com/s3/m/75c4176b1eb91a37f1115c88.png)
中国的发展怎样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是: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贯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制度载体,完全能够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能够更加有效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让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让各种经济成分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又能通过政府市场监管、宏观调控,避免市场盲目竞争导致的经济波动和生产浪费,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公平正义的理念,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反对任何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权,为实现机会公平、起点公平、规则公平提供坚强后盾;依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改善民生,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依靠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
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是具体的历史,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还在各个方面有具体的表现,如(1)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第三,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从实践上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并不等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就完全搞清楚了。
也不等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挥了。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也不是对资本主义或其他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进行批驳、谩骂中体现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实干出来的。
(3)社会主义优越性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6da35e9aef8941ea76e05e9.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初步探索。
其实在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曾经做过有益的探索,并且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可惜的是从1958以后毛泽东犯了“左”的错误,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么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探索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我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科目中考试的重点内容,大体上来说,这个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基础理论即本质论、国情论、动理论;五大核心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四个条件即两个内部条件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两个外部条件即祖国统一和中国外交。
今天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三大基础理论之一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本质理论是邓小平所提出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考试的角度来说,掌握一下3个考点即可。
第一个考点是社会本质理论的提出,它的提出有很多的时间点,在这么多的时间点里只要掌握一个知识点就可以,那就是1992年。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在这句话大家掌握2个出选择题的点,一个是时间:1992年、一个是人物:邓小平就可以了。
第二个考点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科学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大家在初中、高中都学过,相信大家都已经背过了,那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五小句话内容需要掌握,但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是考研,不仅要简单的掌握这五小句话还需要我们深层次的去掌握它的科学内涵,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标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b24c02e95ef7ba0d4a733be3.png)
第五章1.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背景第一。
是邓少平在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清楚的根源是: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二是对苏联模式的神圣化,三是小生产统治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第二,是邓小平为了推进改革开放,解除人们改革开放以来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改革开放第三,是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要求.邓小平提出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一方面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另一方面强调要根据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用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是为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的中国化B、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概念,邓少平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
------标准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少平一方面在理论上驳斥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浮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南巡讲话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重大问题,做了完整性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一,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c6d5a2fdf705cc1755270903.png)
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依据和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依据和科学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46f127da680203d8ce2f246c.png)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依据和科学内涵作者:刘成武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2期摘要: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依据有:实践依据、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国际背景依据、时代主题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现实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实现社会和谐。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生产力;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77-01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依据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1.实践依据。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遭遇了严重的曲折和失误。
这期间,党中央的许多领导同志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
2.背景依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只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积极因素,抓住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同志在推动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比学赶超中反思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及其科学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及其科学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08a7ca5ea58da0116d174909.png)
1.简述社会主义本质及其科学内涵;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4.近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性质的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由这样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决定的近代革命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https://img.taocdn.com/s3/m/f6607d4cbe1e650e52ea996a.png)
被误认为资产阶级的反 抗,而强调阶级斗争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过程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第一次提 出 “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 1980年5月,邓小 平指出:“社会主义 是一个很好的名词, 但是如果搞不好,不 能正确理解,不能采 取正确的政策,那就 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 本质。”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的几次重要谈话,构 建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同在1980年5月的讲话中,邓小平指出:“讲 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1986年9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原则,第 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0年底,邓小平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步指出:“社会主 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 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3、1992年初, 邓小平在南方的谈 话中,对社会主义 本质作了完整表述: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科学 内涵
突出强调“ 解放生产力 ” 和“ 发展生产力 ”,揭示了 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 是解放生产力。” “ 过去,只 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 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 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邓小平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
科学 内涵
社会主义必须要“ 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 ” ,揭示 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与资 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 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 测绘2009092503 程志山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
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
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所以,我们要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就要看到它的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
从时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不仅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稳定性;从空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不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性。
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樗。
社会主义特征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或意识形态。
它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应具备的一般特点。
社会主义体制是在不同国家和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形式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实现形式,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制度的总称,即通常
所说的社会主义模式。
相对地讲,社会主义本质具有稳定性和抽象性,社会主义特征具有直观性和可变性。
同时,征相对于社会主义体制而言,前者是共性,具有普遍性;后者是个性,具有特殊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制是按普遍到特殊,抽象到具体,共性到个性排列的。
社会主义本质属于第一个层次,是从理论上直接回答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的认知概念,是对社会主义最高层次的理论概括,它是社会主义特征和体制的本质,既决定社会主义的特征和体制,又通过社会主义的特征和体制来体现和实现。
社会主义特征是介于本质和体制之间的第二个层次,它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并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的认知概念。
社会主义体制是第三个层次,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实践形式。
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是社会主义体制在炒同社会主义国家表现为多样性,在同一社会主义国家不同历史阶段表现为可变性,它是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说是回答社会主义“怎么做”的实践概念,离开了社会主义的体制,社会主义的本质无从体现,社会主义的特征也无从实现。
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
总之,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体制是从理论,制度,实践三个层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完整回答。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邓小平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他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揭示了社会主义优于高于资本主义的根源,从理论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问题,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反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实制就是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其中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坚持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从制度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体制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做法必须适合于和服从于社会主义的特征,必须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基本思路有四点:一是社会主义体制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二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是在政治体制方面,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制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四是在文化体制方面,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体制的论述,是从实践层面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