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归一、归总应用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 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 青岛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能够运用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2. 归总问题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归一问题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提问: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讲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例题,展示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总结归一问题的解题步骤。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第二课时:归总问题一、复习导入1. 复习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提问:我们在解决归一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讲解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例题,展示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总结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2. 是否通过例题,清晰地展示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 是否引导学生总结出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4. 课堂练习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学生反思1. 是否理解并掌握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3. 是否能够在解题过程中,保持逻辑清晰,避免出错?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讲解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通过例题,清晰地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归一,归总问题典型应用题
归一,归总问题典型应用题1.水管长度问题:已知前4天装了180米,还需要12天才能装完,求水管总长度。
2.公路修建问题:已知3天修了1500米,求修完这条公路需要多少天。
3.口算题问题:已知小明3分钟做了36道口算题,求做完108道口算题需要多少分钟。
4.工作效率问题:已知8个人12小时可以完成一项工作,如果减少2个人,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相同,求需要减少多少小时才能完成。
5.生产效率问题:原计划20天制造240台机床,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制造4台,求实际用了多少天。
6.阅读问题:已知小华3天看了36页,求看完一本120页的故事书还需要几天。
7.摘苹果问题:已知4个人3小时共摘苹果480千克,求5个人8小时可以摘多少千克苹果。
8.耕地问题:已知2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96亩,求5台拖拉机耕地360亩需要多少小时。
9.磨面粉问题:已知3台磨面机8小时可磨面粉33.6吨,现在磨面机增加到12台,要磨面粉168吨,求需要多少小时。
10.修路问题:已知修一条1800米长的路原计划用25人12天修完,实际增加了5人,求几天可以修完。
11.修路问题:已知8人5天修路2160米,增加10人要修路4860米,求需要多少天可以完成。
12.行驶问题:已知汽车每天行驶6小时,2天可行驶510千米,求每天应行驶多少小时才能在3天内行驶1020千米。
13.工作时间问题:已知30个人每天工作9小时,40天可完成任务,调走5人后要提前4天完成任务,求每天应工作多少小时。
14.牛吃草问题:已知15头牛4天吃草1260千克,求30头牛10天可吃草多少千克。
15.工人数量问题:已知18个工人工作8小时完成了计划的一半,其余的如果在4小时内完成,需要增加多少个工人。
16.生产效率问题:已知4台车床15分钟生产个蝶丝钉,求3台车床一小时可以生产多少个螺丝钉。
17.工程修建问题:已知60人5天修好一条长4800米的公路,实际上增加了20人,每人每天比计划多修了4米,求实际修完这条路少用了多少天。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归一”问题,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归一”概念,并学会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它。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和基本思路。
2. 培养学生运用“归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归一”概念的理解。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归一”方法的技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归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归一”的概念和基本思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运用“归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应用: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归一”方法。
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2. 教学内容:引言、讲解、练习、应用3. 教学目标:理解“归一”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4. 教学难点:理解“归一”概念、应用“归一”方法作业设计1.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
2. 实际问题:让学生回家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归一”方法。
课后反思1.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3.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概念和基本思路,并能够运用“归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个过程,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最新整理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归一应用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归一应用题“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a.每个书架多少元?75 ÷ 3 =25(元)b.买5个要用多少元?25 × 5 =125(元)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③学生独立解题.a.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200÷25=8(个)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200 ÷(75 ÷ 3)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订正: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70 ÷ 2 =35(千米)b.7小时行多少千米?35 × 7 =245(千米)70 ÷ 2 × 7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250 ÷ 5 =50(千克)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1750 ÷ 50 =35(时)1750 ÷(250 ÷ 5)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A.300 ÷ 5 × 720 B.720 ÷(300 ÷ 5)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A.300 × 5 × 15 B.300 ×(15 ÷ 5)C.300 ÷ 5 × 15(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五、布置作业.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板书设计探究活动到底有多少解法活动内容用多种方法解答“”.活动目的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活动过程1.出示讨论题: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照这样计算,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多少千克?2.小组合作,用多种方法解答;组间可进行比赛,看哪组想出的方法最多.3.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正归一法:先求每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200÷500×1500(2)反归一法:先求要榨1千克花生油需多少千克花生?1500÷(500÷200)(3)倍比法:先求1500千克花生是500千克花生的多少倍?200×(1500÷500)(4)列方程,解:设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x千克..1500÷X=500÷200(5)假设法:假设1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那么,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1500千克,再根据实际÷500即可.200×1500÷5004.集体交流探讨,达到共同提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归总应用题》教学设计
归总应用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教学难点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①单价×数量=总价②路程÷时间=速度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学生可能举例: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学生可能提出: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这条路全长多少米?12 ×10 =120(米)几天修完?120 ÷15 =8(天)综合算式:12 ×10 ÷15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12×10÷20=6(天)12×10÷30=4(天)12×10÷40=3(天)(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12 ×10 =120(米).每天应修多少米?120 ÷6 =20(米).综合算式:12×10÷6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12×10÷5=24(米)12×10÷2=60(米)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1.独立完成下题.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2.填表: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板书:探究活动折纸条游戏活动目的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加深对“归总应用题”的认识;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活动准备学生两人一组,每组准备1张较长的彩条,一张表格.活动过程1.规则:两人一组,甲任意将彩条折成2段(或几段),乙测量出一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接着两人互换任务,乙将彩条折成不同的段数请甲根据第一次的测量结果猜出现在每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互相检查(计算)猜对为赢;此为一局;每场游戏可定为4局,赢者一局加10分,输者记0分并送对方10分,最后分高者为胜.2.所填表格如下:。
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应用题
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是数学应用题中的两种常见类型。
归一问题:
归一问题是一类简单的数学问题,其特点是在已知单位量的情况下,求得另一个量的值。
例题:一个水池有100吨水,每小时流出2吨水,问多少小时后水池会空?
解答:如果每小时流出2吨水,那么100吨水需要50小时才能流完,所以50小时后水池会空。
归总问题:
归总问题是一类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其特点是在已知几个量的和的情况下,求得每一个量的值。
例题:一个公司有5个员工,每个员工每天可以赚100元,问这个公司每天的总收入是多少?
解答:如果每个员工每天可以赚100元,那么5个员工每天的总收入就是5×100=500元。
以上就是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基本定义和解题思路,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归一”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归一”问题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使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
然后,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归一”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归一”模型。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归一”问题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授:讲解“归一”问题的定义和基本解题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归一”方法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一些复杂的“归一”问题。
板书设计1. 第六单元“归一”问题2. 内容:包括“归一”问题的定义、解题方法、例题等。
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选做题:思考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归一”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归一”问题的含义和解决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归一”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教学过程1. 导入生活实例引入:使用PPT展示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例如:“如果你有30元,想要买一本书,每本书10元,你最多可以买几本书?”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归一”问题的实际应用。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金额或书的价格发生变化,如何快速计算出可以购买的书的数量。
2. 新授定义解释:给出“归一”问题的定义,即通过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简化,找到一个共同的基准,从而简化计算。
归一问题(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归一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概念,能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概念,能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归一问题的模型,并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归一问题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归一问题的模型。
(2)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举例说明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归一问题,并与同学分享。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归一问题2. 板书内容:(1)归一问题的概念(2)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课后评价通过课后评价,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1.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归一问题的模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具体的生活场景,从中发现归一问题的存在。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简单的购物场景,提问学生:“如果你有10元钱,可以买几个苹果?”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有20元钱,可以买几个苹果?”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无论金额如何变化,苹果的单价是不变的,这就是归一问题的核心思想。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计划的重要性。
因此,我根据人教新课标2014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材,为学生们精心准备了一堂关于“归一”问题的课程。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第三章第四节“归一”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能够运用“归一”问题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归一”问题的本质,掌握解题技巧。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归一”问题的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归一”问题的概念。
例如:一家超市举行促销活动,购买50元商品送10元现金券,现金券可在下次购物时使用。
假设小明购买了60元商品,他实际花费了多少钱?2. 讲解概念:解释“归一”问题的定义,即把多个数量合并成一个数量的过程。
在这个实例中,小明实际花费了50元商品价格加上10元现金券的价值,即60元。
3. 解题方法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归一”问题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以小明购买商品为例,解题步骤如下:(1)确定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50元。
(2)计算获得的现金券价值:10元。
(3)将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和现金券价值相加:50 + 10 = 60元。
4.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类似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进行解题。
例如:一家餐厅推出套餐,一份主食加一份汤共40元,现在有两份主食和一份汤,问一共需要多少钱?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小男孩买了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铅笔2元,橡皮1.5元,请问他一共花费了多少钱?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类似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归一问题 人教新课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归一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能够识别并解决简单的归一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概念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归一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归一问题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自主探究归一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归一问题的定义。
(2)引导学生发现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
(3)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归一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遇到的归一问题,并尝试解决。
(2)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归一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4. 总结提升(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归一问题的概念、解题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应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归一问题的概念、解题方法等,以及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
板书要清晰、简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归一问题,并尝试解决,下次课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情况,评价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之归一、归总问题
小升初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用归一、归总解决问题类题目有较高的区分度和判断能力,形成方法。
2、多种途径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3. 引导学生用一些学用的数学思维方式(列表、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价值。
4.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用图形表征两次归一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5.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列表或画图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形表征两次归一问题。
【教学流程】【含义】1、归一问题:在解答某些应用题时,常常需要先找出“单位量”,再以这个“单位量”为标准,根据其它条件求出所求数量,这类应用题被称为归一问题。
这里的“单位量”常指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价、单产量、速度等。
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位量”的归一问题称为“单归一;用两步运算才能求出“单位量”的归一问题称为“双归一”。
2、归总问题:是指解答某些应用题时,需要先找出“总量”,再根据其它条件求出所求数量。
这里“总量”是指总路程、总产量、工作总量、总价等。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解题思路和方法】1、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解决归一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单位量不变,总量随着份数的变化而变化,其中蕴藏着正比例函数关系;解决归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总量不变,单位量随着份数的变化而变化,其中蕴藏中反比例函数关系。
通过列表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比较好的策略。
2、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求总量的,求出一个单位量之后,然后利用乘法求出结果,这种问题叫做正归一问题(也称正归一);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再求几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另一种是求份数的,求出一个单位量后,再用包含除法求出所求的结果,这类问题叫做反归一问题(也称反归一)。
三年级奥数:归一、归总问题
三年级奥数:归一、归总问题应用题:归一、归总问题了解:归一问题的类型.熟悉:解决归一问题的一般方法.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关系式,并会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诀窍1基本归一问题例题1:一只小蜗牛6分钟爬行12分米,照这样的速度,40分钟爬行多少分米?【解析】归一思想【解析】归一思想..为了求出蜗牛40分钟爬多少分米,必须先求出1份量,即1分钟爬多少分米:12÷6=2(分米),“照这样的速度”说明小蜗牛每分钟爬行的距离是相等的,然后以这个数目为依据按要求算出结果,然后以这个数目为依据按要求算出结果,4040分钟爬行:2×40=80(分米)答:答:4040分钟爬行80分米分米. .练习1:小熊3分钟可以吃60个包子,照这样的速度,它今天吃了10分钟,请问它今天吃了多少个包子?例题2:绿化队3天种树210棵,还要种420棵,照这样的工作效率,完成任务共需要多少天?【解析】方法一:归一思想方法一:归一思想方法一:归一思想. .先求出先求出1份量,即绿化队1天种多少棵树:210÷3=70(棵)“照这样的工作效率”说明绿化队每天种树的数量是相等的,种420棵树需要的天数:420420÷÷70=670=6(天)(天)(天)..最后记得加上之前的3天:共需:天:共需:3+6=93+6=93+6=9(天)(天)(天). .方法二:倍比思想方法二:倍比思想方法二:倍比思想. .仔细观察题目所给的条件,仔细观察题目所给的条件,因为工作的效率不变,所以可以求出种420棵树需要的天数是种210棵树需要天数的2倍:倍:420420420÷÷210=2,所以种420棵树需要的天数为3×2=62=6(天)(天),也就是完成任务共需3+6=93+6=9(天)(天)(天). .答:他们平均每人折了15只纸鹤只纸鹤. .练习2:一艘轮船4小时航行108千米,照这样的速度,继续航行216千米,共需多少小时?诀窍2二次归一问题例题3:王奶奶家养了5头奶牛,7天产奶牛630千克,照这样计算,8头奶牛15天可生产奶牛多少千克?【解析】直接以1头奶牛1天产的牛奶量为1份量进行归一,1头奶牛1天产奶:630÷5÷7=18(千克),8头奶牛1天产奶:天产奶:181818××8=1448=144(千克)(千克),8头奶牛15天产奶:产奶:144144144××15=216015=2160(千克)(千克)(千克). .答:答:88头奶牛15天可生产牛奶2160千克千克. .几次归一就连除几次.练习3:2台机器20分钟造纸80吨,照这样的效率,吨,照这样的效率,55台机器1小时造纸多少吨?诀窍总结:解归一问题,先求一份量,再求几份量.例题4:3名工人5小时加工零件90个,照这样的效率,要在10小时完成加工540个零件,需要工人多少名?【解析】先求出1份量,份量,33名工人5小时加工零件90个,所以1人1小时加工90÷3÷5=6(个),那么一个人10小时可以加工零件6×10=60(个).问题转化为:为:540540个零件,每人加工60个,需要几个人?所以需要540540÷÷60=960=9(名)(名) 答:把甲级糖和乙级糖混在一起的什锦糖每千克7元.练习4:如果3台数控机床4小时可以加工960个同样的零件,那么1台数控机床加工400个相同的零件需要多长时间?例题5:4辆大卡车运沙土,7次共运走沙土336吨.现有沙土420吨,增加了3辆相同的卡车,问:几次可以运完?【解析】【解析】11辆卡车1趟运沙土:趟运沙土:336336336÷÷4÷7=127=12(吨)(吨),现在又4+3=74+3=7(辆)卡车,(辆)卡车,把7辆1次运的数量作为整体,7辆车1次可运:次可运:77×12=8412=84(吨)(吨),420吨沙土运完次数:完次数:420420420÷÷84=584=5(次)(次)答:答:55次可以运完次可以运完. .练习5:5台拖拉机24天耕地12000公亩公亩..现增加了25台拖拉机,要耕完54000公亩土地,需要多少天?诀窍总结: 二次归一,连除两次.N 次归一,连除n 次诀窍 3归总问题例题6: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原计划每天声场120件,28天可以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这样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解析】此题是归总问题,需要先求总量,再根据总量不变,求出实际生产多少天.这批农具总共有:120×28=3360(件),实际生产天数:33603360÷÷(120+20120+20))=24=24(天)(天)最后做差,提前的天数:28—24=4(天)答:第三筐苹果重35千克;第五筐香蕉重86千克千克. .练习6:面粉厂用汽车装运一批面粉,原计划用每辆装24袋的汽车9辆15次可以运完,现在改用每辆装30袋的汽车6辆来运,几次可以运完?知识点总结诀窍总结: 归总问题,先用乘法求总量,再用除法求1份量或份数.一、 归一问题1.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1份量是多少(归一),然后以1份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2.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总量÷份数=1=1份量;1份量×所占份数份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所求份数. .3.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1份量,以1份量为标准,算出要求的数量份量为标准,算出要求的数量. .二、归总问题1.1.含义含义在解答某一类应用题时,先求出总数是多少(归总)在解答某一类应用题时,先求出总数是多少(归总),然后再用这个总数和题中的有关条件求出问题和题中的有关条件求出问题. .2.2.数量关系数量关系1份量×份数份量×份数==总量总量÷总量÷总量÷11份量份量==份数份数. .3. 3.解题思路和方法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每份是多少或有这样的几份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每份是多少或有这样的几份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每份是多少或有这样的几份.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 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含义。
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归一”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归一”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归一”问题的含义及解题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归一”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程度。
2.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导入”和“案例分析”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关键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下面将详细补充和说明这两个环节。
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清晰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本质。
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例如分配糖果、分组活动等,引出“归一”问题。
1. 定义解释:首先,向学生解释“归一”问题的定义。
指出“归一”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多个数量合并成一个单位数量的问题。
例如,如果有10个糖果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多少糖果,这就是一个“归一”问题。
(完整word)第7讲归一与归总三年级奥数
第7讲归一与归总教学目标:1、归一问题是已知相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规律是相同的。
2、归一:求单一量归总:求总量教学重难点:解题关键是通过一组相关的量求出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结果。
【典型例题】例1 先归一再归总小强买了2枝圆珠笔,共付了12元,现在要买这种圆珠笔3枝,问需要多少钱?练一练一只乌龟4分钟爬行32米,照这样计算,这只乌龟1小时可爬行多少米?比一比小双去外婆家,2小时走了8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去外婆家还要走4 小时,他家离外婆家有多少千米?赛一赛某车工5小时加工75个零件,照这样计算,一天工作8小时可加工多少个零件?例2 先求剩下再归一一个服装加工厂承接了一批240套服装的加工任务,已经加工了4天,共加工了80套服装。
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批任务还要多少天?练一练一个粮食加工厂要磨面粉36吨,4小时磨了12吨。
照这样计算,磨完剩下的面粉还要多少小时?比一比修路队修一条长36千米的路,15天修了4500米,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路共需要修多少天?赛一赛一件工程2个人2天修了80米,照这样的速度,1人1天修了多少米?【家庭作业】1、小王去爷爷家,3小时走了9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去爷爷家还要走5小时,他家离爷爷家有多少千米?2、小双学校,2小时走了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去学校还要走5小时,他家离学校有多少千米?3、修路队修一条长6000米的路,20天修了4000米,照这样的速度,修完剩下的路还需要修多少天?4、小牛看一本故事书,4小时看了100页。
照这样计算,小牛8小时能看多少页数书?5、小西和小东5天吃了20个苹果,小西和小东平均1人1天吃了多少个苹果?。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一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正确判断归一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定义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归一问题的定义及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归一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指导,总结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2)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是否存在归一问题,尝试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归一问题的定义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的实际应用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归一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如何将不同的问题归纳为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法。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理解问题:首先要读懂题目,明确问题所求的是什么。
小学数学归一、归总问题
小学数学归一、归总问题一、归一问题【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X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解: (1)买1支铅笔多少钱?0.6÷5=0.12(元)(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X16=1.92(元)列成综合算式0.6÷5X16=0.12X16=1.92(元)答:需要1.92元。
练习1、李叔叔制作8个零件需要30分钟,李叔叔2小时能制作多少个零件?2、一辆公共汽车4小时行28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3、妈妈买5个橘子,用了25元,如果买7个同样的橘子,需要多少元?4、选果机4小时选果400斤,照这样计算,6台选果机可以选果多少斤?5、一个修路队,4天修路180米,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修多少米?6、小明家5天吃完30千克苹果,照这样计算,8天要吃多少千克?7、小王买7本笔记本用了56元,买9本同样的笔记本需要多少元?8、买5支钢笔要90元钱,买同样的8支铅笔需要多少元?9、小王看一本童话书,3天看了54页,12天能看多少页?11、一玩具厂4小时可生产玩具524个.照这样计算,生产1572个玩具,要多少小时?12、某水泥厂计划24天完成一批任务,每天应生产45吨水泥.改进技术后,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5吨,这样提前几天完成?二、归总问题【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
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X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归一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归一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能够识别并解决简单的归一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归一问题,以及归一问题的基本特征。
2. 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归一问题的基本方法,如画图、列式等。
3. 归一问题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归一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归一问题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归一问题的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归一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归一问题,以及归一问题的基本特征。
3.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如画图、列式等。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归一问题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一些复杂的归一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归一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归一问题2. 板书内容:归一问题的概念、解决方法、应用实例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一些归一问题。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一些归一问题,并尝试解决。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归一问题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小学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教课目的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构造特色,能正确地剖析归一应用题的数目关系,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2.培育学生学会有条理有依据的进行思虑,提升剖析、解答实质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觉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剖析、认真查验的好习惯.教课要点使学生认识归一应用题的基本构造和数目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教课难点线段图的画法及查验方法.教课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课前,能够部署任务:让学生检查各自所用的学惯用品的价格)1.教师:我想买些学惯用品做奖品,可是不知道哪一种好,价格又适合.正好同学们做了检查,谁愿意介绍一下.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 元.师问:我要卖 6 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目关系?列式: 86=48(元)单价数目=总价2.教师:方才我看到的铅笔很漂亮,他告诉我买这 3 支铅笔共花了 4 元 5 角,我想买这样的 10 支,要花多少钱呢?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假如有答对的,请他谈谈是如何算的;假如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 10 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依据哪一数目关系求单价?(总价数目=单价)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好多,今日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样的问题.二、试试议论,学习新知.1.出示例 3:学校买 3 个书架,一共用75 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小组议论:试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剖析题里的数目关系.(3)教师发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依据题目的意思应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各组报告,全班要点环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睁开议论:照这样计算即依据 3 个书架是 75 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 5 个书架的` 价格.每个书架就是 753=25(元),(5)依据方才的思路解题.a.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b.买 5 个要用多少元?255=125(元)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校正:7535教师发问:这道题如何查验?请查验这道题.教师指名完好地谈谈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引学生思虑:假如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 个、9个、 12 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如何列式?为何?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 元,问题改为能够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 4.出示例 4:学校买了 3 个书架,一共用75 元.照这样计算,200元能够买多少个书架?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要点议论:线段图应当如何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b.200 元能够买多少个书架?20025=8(个)④共同议论:如何列综合算式?为何要给75+3 加上小括号?200(753)⑤教师发问:这道题如何查验?⑥指引学生谈谈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 400 元、 800 元、1000 元,问题不变,应当如何列式?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边两道题.①一辆汽车 2 小时行 70 千米.照这样计算, 7 小时行多少千米?②一台磨面机 5 小时磨小麦 250 千克.照这样计算,磨 1750 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校正: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702=35(千米)b.7 小时行多少千米?357=245(千米) 7027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2505=50(千克)b.磨 1750 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175050=35(时) 1750(2505)请学生疏别谈谈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教师发问:比较例 3、例 4 和试做( 3),每两道题之间的同样地方是什么?不一样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同样地方?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构造上看,前两个条件同样(给出了总数目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目(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三、稳固练习,发展思想.1.独立剖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 3 天看了 24 页.照这样计算, 7 天能够看多少页?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 3 天看了 24 页.照这样计算,全书 128 页,多少天能够看完?2.在正确的算式后边画,并说出为何.①小明 5 分钟走 300 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 米,要走多少分钟?A.3005720B.720(3005)C.7205300D.7203005②小明 5 分钟走 300 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 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A.300515B.300(155)C.300515(3)用不一样的方法解答下边的应用题.某食堂 4 天用大米 800 千克,照这样计算, 1600 千克大米够吃几日?四、讲堂小结,怀疑问难.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构造有什么特色?(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吗?五、部署作业.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 5 个同学糊了 35 个纸盒.照这样计算, 12 个同学一共能够糊多少个纸盒?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 5 个同学糊了 35 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 154 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三年级数学分米的认识教课方案教课内容:分米的认识 ( 教科书 P4 页例 2,P4 页“做一做”及P5页第 3 题) 。
新北京版三下数学 归一、归总问题《实际问题(例3)》教案
《实际问题(例3)》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能抓住“不变量”分析并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合理筛选、有序思考、完整解答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抓住“不变量”解决问题的意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抓住“不变量”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巩同数量关系1.条件“对对碰”。
请你从男生、女生的手中分别选一个条件,然后提出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提问:都是选择“买了8个练习本”这个条件,怎么求的问题却不同?预设:“买了8个练习本”就是已知数量是8个,如果再选择总价,就可以求单价;如果选择单价,就可以求总价,所用的数量关系是不同的。
小结:数量关系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一个已知条件,与不同的条件结合,所解答的问题就不同,关键是要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选择条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常用的数量关系,唤起学生的旧知,让学生体会到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采用“对对碰”的形式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理解题意,整理、筛选信息,突出不变量1.出示:教科书第30页的例3。
2.仔细审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有:3件上衣袖口一共用了24粒扣子;给15件这样的上衣袖口钉扣子;问题是一共要用多少粒。
3.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些信息清楚、简洁地表示出来?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尝试,然后全班交流。
(1)预设1:我采用摘录信息的方法,把条件和问题罗列出来。
3件上衣袖口,一共用了24粒15件这样的上衣袖口,一共要用多少粒?小结:这样表示一目了然,同类条件并列便于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清楚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归一、归总应用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归一、归总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7~108页的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1、线段图的画法2、检验方法教具准备投影片或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学习例3(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
现在你能解决了吗?”(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
让学生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
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
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思考)“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板书设计:两步应用题(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75÷3=25(元)75÷3=25(元)5个书架多少钱?200元能买几个书架?25X5=125(元)200÷25=8(个)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108页的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
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
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
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
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
(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
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
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再求每天读几页?72÷9=8(天) 72÷8=9(页)答:8天可以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