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会计一班王耀辉20095223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重点是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有关学科中的知识,系统地研究由人所形成的各种组织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次上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由于西方有了企业,特别是有了管理教育以后,在商学院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和课程。
组织行为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它们对企业中人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真正形成一门科学,这一时期称为科学管理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
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方法用讲究效率、技术、方法的管理来代替凭个人方式和凭经验办事的管理,他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理性人的人性假设,认为劳资双方追求的都是物质利益,只有金钱、物质利益才能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本质。
与其说科学管理是一些原理和原则组成的管理理论,不如说科学管理是一种改变当时人们对管理实践重新审视的管理哲学。
2.经典组织理论经典组织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法约尔将管理职能概括为五个方面: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提出了14条组织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集权化、等级制、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这些原则对后来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组织对每个成员的职权和协作范围都有明文规定,使其能正确地行使职权,从而减少内部的冲突和矛盾。
经典组织理论所描述的组织具有“理性组织”的特点,强调稳定、严格、精确、有序,但比较机械,不考虑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个性与情感。
3.人际关系学派由于以泰勒、法约尔等人的管理思想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纪律性,对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20 年代的管理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惑,不能有效地达到控制个人和提高生产率与利润的目的,因此探索新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成为必然。
组织行为学概述
(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评定法 2、经验总结法 3、环境分析法 4、作品分析法 5、调查法 6、测验法 7、实验法
•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 产生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工业化初期的管理思想 从19世纪初期开始,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最早,最快的英国,法国和美国,相继出 现了一批工厂制度的管理先驱。他们提出 的管理思想的是现代管理思想的最初雏形 ,对于此后的管理理论具有直接影响。
等活动。
•
(2)管理的要素
法约尔的主要贡献就是他提出管理活动 的五种要素: 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
(3)管理的一般原则
法约尔认为了为了保证管理的有效性,管 理活动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他提出了14条管理的一般原则,即劳动分 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 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和报 酬;集权;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 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
3、韦伯的组织理论
韦伯在组织理论方面的贡献是他提出了所谓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韦伯把社会组织区分为三种形态:神授的组 织,传统的组织,合理-法律化组织。
与上述三种不同的组织形态相适应,权力也 存在三种合法的纯粹的形式,既神授的权力 ,传统的权力,合理—合法的权利。
在以上三种权力形态中,理性的,合乎法律 规定的权力,才是现代企业入行政组织体系 的基础。
4、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是组织形成和存在的 前提条件。
•
续 5、技术分系统是组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
识以及将投入转换为产出所运用的各种技术。 6、社会心理分系统涉及组织内个体及群体间
的相互影响。 7、结构分系统是组织成员依据责任、职务、
权力和利益规则制定的各自的工作行为,相互 间的工作关系以及工作流程。 8、管理分系统是组织的中枢机制。 组织的整体系统观既强调组织系统的动态性、 开放性,亦强调组织系统的繁杂性以及各个分 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和分系统间的整合性。
组织行为学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学习过程
▪ 一、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演进 ▪ 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 ▪ 三、专题讲座(1-2次)
考核方式
▪ 期中一次作业(10分) ▪ 平时成绩:含点名或小测试(20分) ▪ 期末考试:开卷或闭卷(70分)
组织行为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
▪ 应用广度 ▪ 研究目标 ▪ 可控性
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
▪ 1、理论性研究 ▪ 2、应用性研究 ▪ 3、服务性研究:咨询人员的研究 ▪ 4、行动性研究:对策研究
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
▪ 描述性研究 ▪ 因果性研究(分析性研究):探究工作绩效与工作满意感
的关系。 ▪ 预测性研究:对员工绩效的预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 麦克雷戈在《Human Side of An Enterprise》一书中总 结了X-Y理论,标志着人力资源学派(分支学科)的出 现。
▪ 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形成。经济人、 社会人、自我实现人
▪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生活组织” 的假定认为,不能仅从单纯的经济角度去考察和认识一个 企业,还应该从社会角度来看企业的职能。
织内部结构和演变的规律性,研究组织活动中个体、群体 行为的各种因素及相关关系,对于保证人类活动的有序进 行,增进组织活动的有效性,提高社会福利都是非常重要 的。
组织活动的三个层次
▪ 将组织视为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体的集合。 ▪ 将组织视为成员集体,关注其相互影响。 ▪ 将组织视为整体分析组织行为。 ▪ 人、群体、组织:前两个是微观,第三个是宏观。
▪ 专业化和分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技术 进步、促进组织演进的动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人 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为组织 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工具。
系统性
组织行为学强调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系 统的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 人文性:组织行为学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强调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
详细描述
实验法也是组织行为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 一,通过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某些变量,观察 和测量组织成员的行为反应,从而揭示变量 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实验中改变工作 条件或奖励方式,观察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行 为变化,进而探讨不同管理策略对员工行为 的影响。
案例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对特定组织的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织的竞争力,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学科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 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旨在 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研究领域
组织行为学涉及个体、群体和组 织层面的行为与心理,包括知觉、 沟通、领导力、激励、决策等。
应用价值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人力资 源管理、团队建设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组织 的竞争力。
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组织行为学将更加注重跨文化、多样 性、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技术影响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组织行为学提供更多数据和实证支 持,推动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组织变革与适应
面对全球经济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行为学将更加关注组织变革 与适应性的研究,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挑战。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内容•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工业心理学兴起•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七、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泰勒:经济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工程心理学的发展,人——机关系,人——人关系,人——组织关系。
•战后,: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三个阶段:•经典科学管理理论(1900-1927)•人际关系理论等(1927-1965)•权变思想(contingency approach)、系统理论(1965-now)二、工业心理学兴起•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是工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装备的机械化,促进了工业心理学的发展。
E.g.英国成立疲劳研究部、美国战后经验推广——人的重要性•重要贡献: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二、工业心理学兴起•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因此,泰勒认为只有用科学化. 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工业心理学之父——芒斯特伯格(1863-1916)•师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奠基人)•1912年,出版《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和解释个人之间差异的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后半叶
丹尼尔·麦卡勒姆、J·汤姆森、亨利·普尔、杜邦、库克、斯隆、福特、
管理研究的黄金时期:管理运动兴起
亨利·汤
《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
海尔赛
《工资报酬制》
雨果·芒斯特伯哥
《心理学与产业效率》
20世纪
20年代
梅奥
霍桑实验:人群关系理论
1949年
学科形成:
行为科学
20世纪
60年代
组织行为学学科的形成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马冲行管0901 200972030
发展阶段
国家
时间
代表人物
贡献
组织行为学
的产生阶段
英国
1769年后
小瓦特、亚当斯密、巴贝奇
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系统研究
19世纪
欧文
改革试验:关心人的哲学。“人际关系之父”
德国
19世纪中叶
克虏伯
通过福利调动工人积极性
美国
19世纪
四五十年代
经理革命、管理运动出现
发展阶段
学派
时间
代表人物
贡献
组织行为学
的发展
人力资源学派
19世纪
欧文
改革试验:关心人的哲学。“人际关系之父”
20世纪
50年代
阿吉雷斯
《个性与组织》
麦格雷戈
《企业的人的方面》、X理论、Y理论
权变理论
埃德加·沙因
理性经济人、社会人、假设的提出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
20世
观念人
生活组织
假定理论的突破
美国希克曼
战略—文化
结合模式
新组织的兴起
20世纪
80年代
日本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会计一班王耀辉20095223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重点是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有关学科中的知识,系统地研究由人所形成的各种组织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次上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由于西方有了企业,特别是有了管理教育以后,在商学院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和课程。
组织行为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它们对企业中人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真正形成一门科学,这一时期称为科学管理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
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方法用讲究效率、技术、方法的管理来代替凭个人方式和凭经验办事的管理,他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理性人的人性假设,认为劳资双方追求的都是物质利益,只有金钱、物质利益才能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本质。
与其说科学管理是一些原理和原则组成的管理理论,不如说科学管理是一种改变当时人们对管理实践重新审视的管理哲学。
2.经典组织理论经典组织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法约尔将管理职能概括为五个方面: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提出了14条组织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集权化、等级制、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这些原则对后来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组织对每个成员的职权和协作范围都有明文规定,使其能正确地行使职权,从而减少内部的冲突和矛盾。
经典组织理论所描述的组织具有“理性组织”的特点,强调稳定、严格、精确、有序,但比较机械,不考虑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个性与情感。
3.人际关系学派由于以泰勒、法约尔等人的管理思想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纪律性,对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20 年代的管理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惑,不能有效地达到控制个人和提高生产率与利润的目的,因此探索新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成为必然。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工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效率和劳动者的满意度。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任务的设计、员工动机和激励,以及领导风格等方面。
到了1920年代和193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
他们开始研究员工的态度、满意度和团队合作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
1940年代至1950年代是行为科学在组织行为学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组织行为学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者开始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领导和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强调组织的社会系统特征。
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组织结构、文化和变革等方面的问题,试图理解组织内外部的影响因素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组织行为学把注意力转向了更广泛的范畴,涵盖了组织的整体运作和社会环境。
组织学家开始关注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创新和变革等重要议题。
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目前,组织行为学已经成为管理学和组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研究者们继续努力探索组织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为组织提供有效的管理和领导指导。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人们对组织行为的理解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内部行为以及其对组织效果的影响的学科。
自从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其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变化。
1. 组织行为学的起源组织行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管理学者开始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以期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
亨利·福尔特(Henry Ford)和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等人的工科管理理论为组织行为学奠定了基础。
2.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行为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
其中,行为科学、认知理论、动机理论、领导理论等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科学关注个体和团队的行为表现和决策过程。
通过研究行为模式、角色定位和行为改变等,行为科学帮助组织了解员工的行为动态,并优化工作流程和沟通方式。
认知理论研究个体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处理机制。
通过研究知觉、注意力、记忆、意识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心理活动,组织可以更好地理解员工的思维模式和决策方式。
动机理论关注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力。
通过研究个体的需求、期望、价值观和激励方式,组织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领导理论研究组织内部的领导效果和领导行为。
通过研究领导风格、沟通技巧和激发员工潜力的方法,组织可以培养出有效的领导者,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创新。
3.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指导实践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组织管理者提高组织绩效,培养和激励员工,改善组织氛围和组织文化。
通过了解个体和团队的行为特点,组织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招聘策略,挖掘人才的潜力,并做出合理的岗位安排,帮助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组织行为学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提高组织内部的沟通效果。
通过理解不同个体的沟通习惯和风格,组织可以优化沟通方式,减少信息传递的误差和偏差,提高信息共享和组织的协调性。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览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五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应用方法
7、系统法——系统方法给人们一种从整个组织及其 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分析组织的方法,为系统和管理理论的 汇合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分析组织内部各分系统之间的 关系提供了基础。 8、实验法——这种方法要求先假设一个或多个自变 量对另一个或几个因变量的影响,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有系 统地改变自变量,再测量这些改变对因变量的影响。实验 室实验法是在有意设定的实验室内进行的,通常借助于各 种仪器设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反复实验而取得精 确的数据。自然实验法是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适当地控 制与实际生产活动有关的因素,以促成被试者某种心理现 象的出现。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方法基础
心理分析技术——用于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工人去 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即人机协调的问题。 群体动态分析方法——人都归属于一定的群体,人的心 理行为不仅决定于人的内在需要,而且取决于所在的组 织环境,是内在需求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方法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 体行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五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应用方法
5、案例法——这种方法是研究人员利用组织正式的 或非正式的访问谈话、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收集的资料 ,以及从组织的各种记录与档案中收集的有关个人、群体 或组织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如实地记 录下来,提供给学生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研究或 讨论、分析。 6、情景模拟法是根据被试者所担任的职务,编一套 与岗位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试者放在模拟的工 作环境中,由测试者观察其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规范对 测试行为进行评定。情景模拟测评,一般通过公文处理、 小组讨论、上下级对话、口试等方法进行。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学科,它通过研究组织的结构、领导、决策过程、文化等方面,解释和预测组织中的行为和结果。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不同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多种理论和模型。
20世纪初,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管理学的范畴中。
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原则,认为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工人的行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的工作动机、任务分配和工作效率等问题。
随着人文主义理论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类关系学派开始提出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对于组织的影响。
梅约、梅库奇和毛澤東等人提出了人类关系学派的观点,强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对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动机的影响。
到了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开始兴起。
奥德里奇和奈斯朵茨基等人提出了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整合,研究组织行为的多个方面,如决策过程、领导风格和组织结构等。
行为科学学派的研究方法逐渐趋于多元化,开始关注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模式和动力。
到了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模型。
古尔德纳和首位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提出心理学理论的文邦纳等学者提出了组织系统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
另外,比较、关联和交互等现象的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
20世纪70年代,组织学家开始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组织需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古爱斯纳和塞勒从开放系统的角度分析组织行为,强调了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进入21世纪,组织行为学也经历了一些新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组织和网络组织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同时,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也使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总的来说,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单一的科学管理学到多元化的研究领域的发展。
从关注个体的工作动机到关注组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探索了组织内部的行为和动力。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人类在组织环境下的行为、态度和效能,以及与组织相关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组织行为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工业化进程加速,工厂和企业的出现使得组织行为学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以下是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学派的介绍:1. 起源与科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最早的奠基人之一是美国著名工业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他提出了科学管理学理论。
在他的观点中,组织行为是可以量化和规范的,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的观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对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人际关系学派20世纪30年代,由于科学管理学的批判和理论的不足,人际关系学派逐渐兴起。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动机不仅仅来自于物质层面的需求,还包括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需求。
人际关系学派强调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人际互动和员工的精神需求。
3. 行为科学与组织环境派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行为科学的影响下,组织行为学开始更加注重个体行为和组织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赫茨伯格和珀伊赫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指出满足工作内容相关的成就感与个人成长需求的发展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4. 现代组织行为学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组织结构和环境的变化,现代组织行为学逐渐形成。
现代组织行为学包括多种学派和理论,如系统理论、动态平衡理论等。
在现代组织行为学中,组织被视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研究集中于组织的学习、决策和变革等方面。
5. 全球化与多元化21世纪以来,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使得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焦点发生了变化。
现代组织行为学趋向于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差异以及员工多元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简介
三、心理技术学
– 斯腾(L.W.Storn 德国人) • 劳动心理学的鼻祖 • 职业选拔、职业培训、疲劳问题、 劳动合理化问题 人 --- 机关系问题
四、群体动力学:
– 其他心理学研究 马斯洛理论等
– 勒温(K.Lewin 德国人) • “场理论” B = f(P、E) B:行为 P:个人 E:环境 • 用于群体动力的研究, 诸如:规范、沟通、领导等
方法: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去做 (搬—走—放—休息—搬—走—放—休息)
– “铁锹实验”、“金属切割”实验
– 泰勒的4条管理原则 • 给每个人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提出科学的工作方法 • 科学地挑选、培训、教育、培养工人 • 与工人热忱合作,确保所做的工作符合已提出的科学原理
• 在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基本实现工作与责任的对等分工,管 理者承担那些比工人更具有适应性的工作
五、社会测量理论 – 莫里诺(J.L.Moreno) • 角色扮演的心理剧 • 广泛的社会-心理调查为研究企业行为提供了工具
六、行为科学的正式提出
–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开创了运用多学科研究人类行 为
– 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开办了一个跨学科大会,正式 命名为综合性学科 —— 行为科学:研究人的行为
4、观察研究(1931-1932)—— 银行报务观察室研究
• 十四个男性与监督人员共同工作
• 结果:任何工作团体都可构成一个有固定行为 准则的复杂社会组织,并享有正式组织 的感情需求--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小 团体研究)
• 整个实验最终结论: – 工人并非“经济人” – 个人的态度对行为起重要作用 – 管理人员的作用非常重要 – 团结奋斗对达成组织目标和满足工人满意度的作用 – 非正式组织的问题
组织行为学发展综述.
组织行为学发展综述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班级:2012 级人资1 班学号:121124102姓名:宋以龙答辩日期:2014 年12 月12 日目录引言 (2)1. 发展的初期关于组织行为学 (4)1.1 理论起步阶段 (4)1.2 实践阶段 (5)1.3 分派系发展阶段 (6)1.4 综合发展阶段 (6)2. 如今关于组织行为的研究 (6)2.1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重要性 (7)2.2 组织行为学侧重方向 (7)2.3 关注的主要目标 (7)2.4 组织行为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8)3. 组织行为新世纪的反战方向 (8)3.1 自我效能 (8)3.2 自我效能研究 (9)总结 (10)摘要本文回顾和分析了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组织行为的条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产生,同时还对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做出了概述和总结,规划了它的发展阶段。
本文还对组织行为学的内涵做出了总结还有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四个不同的种类的重要阶段。
并与组织行为学和组织行为学考究学习的现阶段问题的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分析和现阶段的特点,传统的方位,然后相结合。
最后,本文对自我效能感作为组织行为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回顾了对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影响的形成机制和组织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感对学龄前的应用和发展沿着电场组织行为自我效能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的前瞻性的。
社会环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企业的组织,在这种激烈的社会形势面前,组织行为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组织本研究的基础上,行为一直发展非常快。
本文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包括科学发展,特色的基本概念的一般情况。
方法和研究意义,简单介绍了组织行为,这是方便人们拥有组织行为更全面的了解的价值。
关键词:演变历史;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引言现有的组织行为有近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工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行为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组织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梳理
(一) 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
1、 知觉 决策方案的制定、选择及实施过程均受到决策者知觉过程的影响。首先,是否存在问题 和是否有决策的需要是一个知觉问题。例如,不同管理者对相同的事件,他的想法以及
3
处理方案都不一样。其次,决策者的知觉过程,会影响他对信息的获取、解释和评估, 因此,不恰当的知觉可能使决策者错失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而影响方案的制定。同时,由 于对信息的过滤、加工和解释的不同,知觉还会影响决策者对方案的评价和选择。 (知 觉与决策的关系) 2、 思维方式(最直接影响,前提和关键) :全局思维:战略性决策;分析思维:战术性决 策;发散性思维:非程序性决策;聚合性思维:程序性决策。 3、 气质与性格 4、 情绪和情感:提倡沉稳和愉快的情感 (二) 个人决策的风格 1、 均衡型决策:决策过程严密果断,事先有充分分析,广泛收集资料,善于分析现象的因 果联系 2、 冲动型决策:着眼于成绩,精确度较差,失误较多。 3、 怠惰型决策:拖延决策时间,效率低 4、 风险型决策:与冲动型差不多,不过会对假设进行评价,最终提出的方案会得到较好的 修正。 5、 谨慎型决策:精确度高,失误较少。反应时间较长,延误决策
(四) 个性与职业匹配
1、 气质与职业的匹配
5
结 论:典型的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不适宜做管理者,但现实还是存在少量;多血质,粘液质, 多血-粘液,多血-胆汁的人比较适合做管理者。 2、 性格与职业匹配
(1) 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R, I,A, S, E, C)
6
(五) 心理测验 1、 常用心理测验(大五个性因素模型、麦尔斯-吉尔斯类型指标测验(MBIT 量表) 、明尼苏 达个性测验、投射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TAT) ) 、韦氏智力量表、创 造力测验、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霍兰德职业人格测验等。 ) ① “大五”个性因素模型(突普斯和克里斯特最初提出) :它认为任何个体都存在 5 个相 对显著、独立而稳定的因素:神经质、外向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意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述
价值观比较组织内权力与政治 领导有效性、工作绩效 激励、领导、沟通的伦理问题
13
LOGO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
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 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LOGO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是长久不衰的 课题 激励问题是微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组织变革问题是宏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8
LOGO
梅奥等人提出的“人群关系理论”:
1949 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 的讨论会上,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Behavior Sciences)。 目前比较流行把这个学科称为“组织行为 学”。分微观、宏观组织行为学。
9
LOGO
三、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
1. 1935—1937年周先庚关于职工提合理化建议 2. 1935年陈立撰写和出版了《工业心理学概观》 3.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已逐步开展工程心理学和劳 动心理学的研究 4. 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 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起步。中国行为科学学会成立于 1985 年 5. 中科院工业心理研究所、杭州大学工业心理专业;人才测 评 6. 著作: 《管理心理学》,《工业管理心理学》等 7. 研究: 激励、人员测评、岗位胜任特征等
27
LOGO
Thank You
28
18
LOGO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与模型
(一)研究方法
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有 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 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 法等。
19
心理测量法例子:“离职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内容•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工业心理学兴起•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七、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泰勒:经济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工程心理学的发展,人——机关系,人——人关系,人——组织关系。
•战后,: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三个阶段:•经典科学管理理论(1900-1927)•人际关系理论等(1927-1965)•权变思想(contingency approach)、系统理论(1965-now)二、工业心理学兴起•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是工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装备的机械化,促进了工业心理学的发展。
E.g.英国成立疲劳研究部、美国战后经验推广——人的重要性•重要贡献: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二、工业心理学兴起•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因此,泰勒认为只有用科学化. 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工业心理学之父——芒斯特伯格(1863-1916)•师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奠基人)•1912年,出版《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和解释个人之间差异的重要性。
该书包括三大部分内容:•1、最适合的人,即研究工作对人们的要求•2、最适合的工作:学习和训练、物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对工作效率有较强的影响•3、最理想的效果:对人的需要施加符合组织利益的影响的必要性。
•研究方向和路线、研究方法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工业心理学兴起•当前趋势:人机系统扩大为人-机-环境-社会这样的更全面的系统。
•工作生活质量:工作环境能适合生理上的需要,而且日益重视工作者心理上的需要。
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一)人事心理学•1.什么是人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处理人事管理问题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2.人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人事心理学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分析、人员选拔、职业训练、考核与评价、报酬与奖励、福利与安全、人员沟通等方面。
人事心理学还探讨群体心理、人际关系、领导的选拔、训练与任用、组织变革和组织开发等与人事功能有关的内容。
这些问题也是组织心理学或管理心理学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芒斯特伯格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二)工程心理学•1.工程心理学简介•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工程心理学是以人-机-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它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它的目的是使工程技术设计与人的身心特点相匹配,从而提高系统效率、保障人机安全、并使人在系统中能够有效而舒适地工作。
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2.工程心理学发展简史•使人适应机器的要求,是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机关系研究的基本特点。
工程师设计机器时,往往只着眼于机械力学性能的改进,很少考虑使用者的要求;心理学家的工作也局限于为现成的机器选拔和训练操作人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机是整体•二十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指针式仪表和开关按钮设计中的人机匹配问题,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工程心理学发展中的“开关和表盘”时代。
•50年代以后: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影响,工程心理学开始采用信息接收、传输、加工、反馈、信道容量、系统控制等概念分析人和机器的相互作用过程,使人机系统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人机结合方式和人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
••工程心理学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
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3. 工程心理学的作用•(1)提高效率•(2)防止事故,保障安全•(3)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人际关系论和工业社会学的创始人•-乔治·埃尔顿·梅奥(1880-1949)•在霍桑工厂实验•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一)对群氓假设的否定•经济学家大卫·李系图是“群氓假设”的倡导者,这一假设认为:• 1.自然的社会由一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 2.每一个人,都按着能达到自我保存和实现自我利益的方式来行事;• 3.每一个人部尽力按逻辑进行思考,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努力。
•梅奥反对与驳斥了这种群氓假设,提出:• 1.重要的是同其他人协作,而不是一群无组织的鸟合之众互相进行竞争;• 2.所有的人都为保卫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个人利益而行动;• 3.思维受感情的指导较受逻辑指导更多。
••(二)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1.人是社会人• 2. 生产效率的上升或下降,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职工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态度和企业内部的人群关系。
)• 3.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三)人际关系学说的评价•新起点。
•综合的管理技能•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同泰勒的传统科学管理既有区别也有相同之点。
•相同点表现为:–目标一致–发生冲突时责任应归于管理者–两者都追求管理者同工人之间的和谐或利益相关。
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学习理论(Gestalt Theory)可谓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本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 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
•该学派反对把心理还原为基本元素,把行为还原为刺激-反应联结。
他们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主张学习是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
•149162536496481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韦特墨等人关注的是知觉、认知和思维方面的问题,而勒温感兴趣的是动机、个性和社会心理。
•不是一种学习理论,而是一种描述系统。
在一个系统内可以讨论学习、动机、个性和社会行为等问题。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群体力学主要代表人物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二)场论•B=f(P.E)=f(LSP)•勒温的心理学场论体系始于“生活空间”这个概念,他将影响个人某时某地行为的所有因素总和,称为生活空间(life space)。
他将生活空间内的因素,视为个人觉知的心理事件,而心理事件又可分为三类:•内在的(如饥饿);•外在的(如食物);•回想的(如幼年经验)。
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三)群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具有格式塔的特征:团体是一个整体,团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又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团体中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
•群体领袖领导风格类型与群体作业绩效关系的研究•1.独裁型领导(authoritarian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完全由领袖个人决定,群体中所有成员只能依令行事,不容许有任何异议。
•2.民主型领导(democratic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由领袖和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而后决定,在讨论过程中,领袖以群体成员之一身份参与,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力求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3.放任型领导(laissez - faire leadership):对群体作业进行方式,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所好各行其是。
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五)传播学理论•勒温还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1947年,勒温发表了他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六)评价•勒温在格式塔心理学的框架结构内引进“场”、“生活空间”、“拓扑学”和“向量”等概念,另辟蹊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格塔理论。
•勒温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面向实际问题并解决这些社会实际问题。
•没有提供比较精确的描述和判断的指南,从而使这些术语在预测行为方面用处不大。
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社会测量法是心理学家莫里诺(J.L. Moreno)于1934年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主要用于研究团体内(特别是小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即所谓社会结构,通过社会测量,人们可以了解人的人际知觉方式、团体凝聚力等团体特征。
•假设:在所有团体里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各团体内成员在不同程度的积极与消极人际情感的基础上形成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这种相互偏爱或疏远的关系会显著地影响团体的士气和效率。
•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社会测量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涉及社会性的变量。
它主要研究人际关系及人际结构特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测量是对人的某种评价,因此,它容易引起被测人较强的兴趣与动机。
•(3)测量结果特别适合于小团体研究。
在研究团体效率和凝聚力方面等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七、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