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词句——将相和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

6将相和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将相和》课文篇幅比较长,适合对学生“快速阅读”这一能力点进行训练。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这一课,重点要解决三个难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采取“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制作含有重点句段的PPT。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提问,引出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著作《史记》,一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之后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学习内容1.过渡:上一课的课前导读给我们提出了快速阅读方法的建议,这一课我们继续学习怎样快速阅读,看看本课给了我们什么建议。

(出示课前导读)(1)指名读课前导读。

这段话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阅读建议?(2)小结:这一课给我们的阅读建议是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读文,并记录一下所用的时间。

(4)这篇文章内容比较长,同学们都用了多长时间?举例说说你们是怎样阅读的。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6将相和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6将相和

渑池会见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要求赵王
弹奏瑟。赵王难以推辞,便弹奏了一曲。秦王随即命人 记录此事,声称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演奏瑟,意在羞 辱赵王。蔺相如挺身而出,以死相逼,迫使秦王为赵王 击缶。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命人记录 此事,称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这就是著名的 “渑池会见”。
勇敢——英勇 允诺—— 许诺 胆怯—— 胆小 必然—— 必定
AABB 式: 匆匆忙忙 浩浩荡荡
大大方方 辛辛苦苦
恍恍惚惚
客客气气 勤勤恳恳 郁郁苍苍
隐隐约约 马马虎虎 纷纷扰扰
整体感知
同学们,请大家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讲述了哪些事件?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将相和好的原因是什么?
其人之身,பைடு நூலகம்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毅然 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强烈的护 国之心和过人的胆识。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 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 个下不了台!”
6.廉颇的话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在这里,廉颇言语粗鄙,心怀不满,与后文“
(1课文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以及它们之间存 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1—15)
渑池 之会
完璧 归赵
(1—10)
将相和
负荆 请罪
(16—18)
内在联系:
“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 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 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瑟】 古代弦乐器,像琴。鼓瑟,就是弹瑟。
【推辞】 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将相和》 谈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将相和》 谈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将相和》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将相和》教学设计谈浙江陈建红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

(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18.将相和

18.将相和
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 打仗。 打仗。 同心协力: 同心协力: ,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协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渑池: 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 渑池: 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
完璧归赵: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 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
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 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 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 璧归赵” 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 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 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 )事情的起因、 样?
起因: 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起因 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 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 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 经过: 蔺相如处处避让, 经过 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 讲清了避让的原因。 讲清了避让的原因。 结果: 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结果 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 将相和好
和氏璧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 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 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 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 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 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 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 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 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 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 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 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 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 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 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 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 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 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6 将相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6 将相和

第二单元第六课将相和内容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16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无价之宝、绝口不提、理直气壮”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思考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以及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搜集《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片段。

(2)初读课文,默读浏览,了解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回读课文,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5)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多媒体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

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6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无价之宝、绝口不提、理直气壮”等词语的意思。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五年级《将相和》基础知识点

五年级《将相和》基础知识点

五年级《将相和》基础知识点
《将相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下面是《将相和》的基础知识点:
1. 作者:杜牧是唐代中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小李杜”和“豪放派代表”。

2. 时代背景:《将相和》创作于唐代中期,这个时期社会政局较为安定,然而文人墨客仍然对政治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3. 诗歌类型:《将相和》是一首七律诗,七律是唐代最难的一种诗体之一,要求每句七言,每篇八句。

4. 内容概要:《将相和》以“将相”两个形象来象征政治家和军事家,通过对将相们辛劳以及功成名就的描写,展示了政治家和军事家辛勤努力和得与失之间的关系。

5. 理解主题:《将相和》的主题是对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赞美与思考。

描写了将相们在辛劳努力中取得的成功和名声,同时也探讨了将相们在政治角力和战争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挫折和得失。

6. 修辞手法:《将相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在表达中增强了诗意和形象感。

7. 思想意义:《将相和》批判了唐代政治和军事家们追求权力和功名的倾向,同时也嘲笑了政治斗争和战争带来的残酷和损失。

8. 文学价值:《将相和》以其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杜牧的经典作品之一,体现了他豪放、激进和讽刺的创作风格。

这些是《将相和》的基础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部编1.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1.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教案6《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小学语文_ 《将相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 《将相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结
限时检测
《将相和》学情分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方式之一。

我校实施导学案来,将小组作为课堂改革重点,将班级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讨论为活动基本形式,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中的个人竞争变为了小组竞争,每个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前要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目标。

加强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小组成员之间以。

二6 将相和

二6 将相和

一、导入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 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 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 《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 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 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撞碎、强逼
②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 了什么?此时此刻,蔺相如心 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 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5.读第九自然段。
①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
使者风范、无畏强暴
②体会语言:“大大方方”
心中坦荡、无畏
③体会人物: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 他才肯叫出来。
四、布置作业
1.以《我喜欢的史记人物》为题,写 一篇小练笔。 2.推荐阅读少儿版《史记》。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 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 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 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 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蔺相如说的话。从蔺相如的话中, 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将相和》
“将”指的是谁? “相”指的是谁? “将相和”这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字? “和”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二、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 蔺相如的职位升得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 故事的经过: 蔺相如为避免和廉颇发生矛盾,多次相让,并跟手 下谈了相让的原因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话传到廉 颇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于是负荆请罪。 故事的结果: 将相重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8、将相和

18、将相和

18、将相和牡丹江分局庆丰农场:万俐教学目标: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内在联系。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的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抓人物言行感受抓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关键: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品质教学方法:研讨交流、品读感悟教学用具:小黑板、《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采用多种方式的检测,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方式的熟读课文,理清条理。

3、用恰当的方法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

一、揭题质疑,介绍背景1、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

2、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有:“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将”指蔺相如、廉颇。

“和”指两人和好。

)3、介绍背景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二、“四读”课文,扫清字障1、汇报读文:生开火车读--------师生共同正音。

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ī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2、指导读文:读好含生字较多的句子3、验收读文:(1)抽读字词:(小黑板)赵国、完璧归赵、荆条、诸位、胆怯、击缶、卿相、鼓瑟(2)理解新词: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比喻将东西完好无损地交还给原主。

(联系上下文法)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联系生活法)理直气壮:理由充分正确,说话很有气势。

(联系生活法)负荆请罪: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去请罪。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将相和》是⼀篇叙事性课⽂。

这篇课⽂的三个⼩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体会蔺相如的⼤智⼤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物特点的⽅法。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6课《将相和》课⽂原⽂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回,赵王得了⼀件⽆价之宝,叫和⽒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常着急,⽴即召集⼤⾂来商议。

⼤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璧骗到⼿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会⼉,说:“我愿意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五座城,我⼀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壁。

秦王双⼿捧住璧,⼀边看⼀边称赞,绝⼝不提⼗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步,说:“这块璧有点⼉⼩⽑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说,就把和⽒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步,靠着柱⼦站定。

他理直⽓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起撞碎在这柱⼦上!”说着,他举起和⽒璧就要向柱⼦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切都好商量,就叫⼈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璧是⽆价之宝,要举⾏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典礼的⽇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回到客舍,就叫⼿下⼈化了装,带着和⽒璧抄⼩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地说:“和⽒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将相和

将相和

(wèi) 赵王书,愿以十五城
③诸:众,各位
请易璧。③赵王与大将军廉颇 谋:商议 予:给
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 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 秦兵之来。④计未定,求人可 使报秦者,未得。
徒:白白地 见:被
即:就;患 :担心;计:主意
④报:答复,回复 /定语后置 (求可使报秦人)
第2、3段
重点词句
重点词句
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 拜:古代授予官职叫“拜”。
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凭借 闻:闻名,出名 。
2/①蔺(Lìn) 相如者,赵人 以勇气闻于诸侯:状语后置
也。为赵宦者令缪(Miào) 贤
舍人。
2/舍人:门客
3/ 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 璧。②秦昭王闻之,使人遗
3/②遗:送给;书:信; 以:用;易:交换
渑池( )
击缶 ( )
叱之( )
左右皆靡( ) 秦王不怿( )
避匿( )
刎颈之交( )( )
大王见臣列观( )召有司案图( )
舍相如广成传( )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廉颇(lián)(pō ) 蔺相如(lìn)
遗赵王书(wèi ) 奉璧往使(pěng )
礼节甚倨(jù)
持其璧睨柱(nì)
诈佯(zhà)(yáng ) 使其从者衣褐(yì) (hè)
⑤状语后置 以此:因此
故燕王欲结于君。⑦今君乃亡赵走 ⑥而:并且 ;幸:宠信
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 于:被
束君归赵矣。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 请罪,则幸得脱矣。’⑨臣从其计,
⑦今:现在 ;乃:却 竟然
大王亦幸赦臣。⑩臣窃以为其人勇
而:并且
士,有智谋,宜可使。”
⑧“质”通“锧”;幸:侥幸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1【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⑵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⑶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2、能力训练点:⑴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⑵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⑷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暴力、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__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__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3、__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__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__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整体感知〗__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过程与方法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几个部分?(分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句子来回答。

将相和

将相和

阅读故事“完璧归赵”
学习要求:
(1)仔细、快速地读第一个小
故事,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 结果各是什么? (2)用“——”画出描写蔺相如 言行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蔺相如 有哪些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步:找出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
故 事 《 完 璧 归 赵 》
地点
人物
起因
事件
第一步:找出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
故 事 《 渑 池 之 会 》
地点
人物
起因
事件
经过 结果
第一步:找出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
故 事 《 渑 池 之 会 》
过了几年后
地点
人物 事件
渑池
秦王、赵王、蔺相如、廉颇 起因: 秦王想占赵国便宜 经过: 蔺相如勇斗秦王
结果: 秦王吃亏,蔺被封 为上卿
第二步:读故事情节,品人物性格
经过 结果
第一步:找出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
故 事 《 完 璧 归 赵 》
战国时候
地点
人物 事件
秦国
秦王、蔺相如 起因: 秦王想以城骗璧 经过: 蔺相如智斗秦王
结果: 完璧归赵封大夫
第二步:读故事情节,品人物性格
主要人物
蔺相如
怎么做 故 事 (言、行) 《 完 璧 归 赵 性格特点 》
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主要人物
蔺相如
怎么做 故 事 (言、行) 《 渑 池 之 会 性格特点 》
这是蔺相如与秦王进行 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其人之 道,还治其人之身,反映了 他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毅然 地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表现出蔺相如非凡的勇气和 智慧。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 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 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 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 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 卿,职位比廉颇高。

6 将相和

6 将相和

字词识记

和氏璧 召集
进宫 献上
典礼
lián
廉颇
抄写
dǐ yù
抵御
击缶 拒绝
读一读
chén
大臣
qiǎnɡ
强逼
zuì
得罪

推辞
qīnɡ
上卿
商议
nuò
允诺
lìn
蔺相如
huà
划归
渑池 胆怯
rǔ shàn
侮辱 擅长
xuē
páo
削弱 战袍 荆条
6 将相和
缶:古代一种打击乐器。












4.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 ( 宽容大度)
课后习题
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 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了多少 内容?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 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 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 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壁 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是怎么做的?蔺 相如又是怎么做的?
廉颇:负荆请罪——脱下战袍, 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 如门上请罪 知错就改
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
宽容、大度
思考:本文的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 么关系?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会面” 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 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是因。
大臣(c√hén chénɡ) 允诺(n√uò ruò)
抵御(√yù yǜ)
上卿(qīn q√īnɡ)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先学后教】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先学后教】

6. 将相和教学目标1、能认识7 个生字,会写9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认识7 个生字,会写9 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下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今天我们来学习《将相和》。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两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认读生字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

5 分钟后比谁能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璧(b i)(和氏璧)诺(n u b)(许诺)怯(qi e)(胆怯)瑟(s e)(鼓瑟)缶(f①)(击缶)拒(j U)(拒绝)卿(q m g )(上卿)负荆请罪:负,背着。

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教师过渡语:了解了有关故事的相关知识,我想大家一定跟老师一样,对两位历史人物之间的故事,迫不及待地想要认识,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课文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

将相和(可用3篇)

将相和(可用3篇)

将相和(优秀3篇)《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小编为朋友们整理了3篇《将相和》,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小编给您的好友哦。

将相和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学习方法)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自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

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

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围绕线索考虑)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五、作业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4.思考,暂不作答。

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词句——将相和
①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

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既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
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认不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此时的
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
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

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
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
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
吓唬秦王。

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
过人。

③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
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
说话是不是算数。

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空子不留给秦王。

④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
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
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
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

假如秦王一生气,真
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

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他
送回赵国。

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
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
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⑤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
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
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后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将相不和的原因,他
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

廉颇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这是实情。

在“渑池
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
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

蔺相如虽没有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

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是以
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
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
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⑥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
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
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
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

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
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
的原因。

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
品质。

⑦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
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
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
性格特点。

重点词语:
1、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也买不到。

2、理屈:理亏。

3、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4、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5、削弱:(力量、势力)变弱。

6、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7、渑池: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

8、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9、理直气壮:直,正确,合理;壮,旺盛。

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10、抵御:抵挡,抵抗。

11、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13、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14、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15、胆怯:胆小;畏缩。

16、侮辱:是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17、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18、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

每战必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19、负荆请罪:负,背着。

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0、同心协力: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