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2024版】社会学概论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学的创立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发展、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的产物。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韦伯等。
3、创立时期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的学说:①科学的分类。
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③研究方法。
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历史法。
3、赫伯特·斯宾塞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其中《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
4、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涂尔干社会学代表作是他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韦伯: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5、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的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
时至今日,美国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在世界社会学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
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创立了芝加哥学派,其主要学术成就是:第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
后期的主帅布鲁斯。
6、欧洲在二战后的发展特点: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趋向多元化/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7、苏俄社会学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50年代恢复以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文学批评导引常见问题解答(大学期末复习试题)
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本章常见问题1.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主要区别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本质、范畴,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则更关注理论的变化和对文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应用学科。
2.文学批评的艺术思维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出入有度的情感距离。
在评论文学作品这种审美形式时,评论家也需要体验、感悟、想象,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流露。
但同时它也需要心理距离,需要对情感加以理智的控制。
而这种情感距离与其他人文科学中所持的客观态度是不一样的。
(2)思维方式上的求异性。
这首先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对象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一般现象。
第二,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独到的认识,而不是某种共识,它对研究对象的发现、评价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发现和评价。
换句话说,它融入了自我的因素,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风格。
(3)强烈的形式感。
这里的形式是与素材相对应的。
文学评论也关注作品的素材,但它更关注作品的形式。
因为作品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人们的创造,更能引起读者的愉悦。
这是文学批评与其他人文科学不同之处。
3.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文学批评要求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
它是以理性活动方式对感性活动成果的研究,以逻辑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成果的研究。
在文学批评的全过程中,既要把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性质,又要融合艺术思维的若干成分,形成跨越、沟通、结合两种思维的文学批评思维。
4.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批评的理论化,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1.简述刘勰提出的批评的“六观”。
一观位体,即对作品从主题思想到表现形式作总的观察,包括体裁的选择;二观置辞,分析作品的语言技巧;三观通变,分析作家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继承和创新;四观奇正,分析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恰当与否;五观事义,考察作家在引经据典上的处理;六观宫商,分析作品的音律。
2.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如何体现中西文论的融合的。
社会历史批评
示例:李善注阮籍《咏怀》诗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 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
2、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和政 治倾向 A、研究作者在具体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倾向 和艺术追求 B、追踪作者在不同时期作品中的主题和价值 取向; 取向; 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 C、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
第三章
社会历史批评
一、概说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 角度观察、分析、 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 方法。 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 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 作用。 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注重分析揭示其认识功能、社会价值、 注重分析揭示其认识功能、社会价值、历史 意义。 意义。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任何艺术现 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 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任何艺 术作品的产生, 术作品的产生,都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及时 代背景相关。 代背景相关。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运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标准, 运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准, 以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 以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 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 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揭示作 品的思想意义。 品的思想意义。
示例:杜勃罗留波夫对《大雷雨》 示例:杜勃罗留波夫对《大雷雨》的分析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认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在宗教迷信、 认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在宗教迷信、封 建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 建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勇敢地发出了 自己的抗议。她的投河自尽, 自己的抗议。她的投河自尽,标志着在俄国革命日 益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善良、 益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善良、美好的女子终于忍无 可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 可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这是革命巨浪即将到 来的先声。 来的先声。“最强烈的抗议最后总是从最衰弱的而 且最能忍耐的人的胸怀中迸发出来的” 且最能忍耐的人的胸怀中迸发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本章共有两节第一节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的第三个问题第一节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及其局限性三.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四. 劳动发展史是解开社会发展史的钥匙展开: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中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2.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3.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二.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及其局限性1.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唯意志论宿命论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独占统治地位a.旧的历史理论的缺陷b.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三.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
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唯物史观的创立,对工人阶级政党准确地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发展要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四.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1. 劳动的含义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其根本的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2. 劳动是人的生命存有和人类社会存有的基础和源泉第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第二,劳动是人的社会本性和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 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五.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展开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97—P199)1)地理环境的含义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200—P202)1)人口因素的含义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202—P204)1)生产方式的含义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四.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P204—P207)1)交往的含义和形式2)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1)在社会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神学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本章思考题1、如何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简述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第五章后殖民主义
第五章 后殖民主义
一、后殖民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来源 三、后殖民主义的基本特征 四、后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五、对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评价
一、后殖民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国家关系的紧张 ㈡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 西方学术界 ㈢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 ㈣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 立性的追寻
对东方主义的批判
• 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有三层意思:
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门类的东方学,涉及所有与东方有关的 领域,包括从古到今的任何已知的亚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它建立在东方和西方二元 对立的基础上。这些对立包括:理性、发达、文明、高级 的西方与非理性、落后、野蛮、低级的东方;不断进步的 西方与始终不变的东方,自我界定的西方与他我界定的东 方;主体的西方和客体的东方;普遍性的西方与特殊性的 东方;等等。 作为一种处理东方的机制的东方学,通过做出与东方有关 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事务进行裁判,并以此为理论的、 政策的依据,对东方进行殖民统治。是西方用以控制、规 划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机制。也就是东方主义。
对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研究
• 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重建:只能立足于东 西方文化的历史纠葛,重构民族的文化身 份。它总是有两个向度:一个是相似性和 连续性,它为人们提供传统和根基,另一 个是差异性和断裂性,它提醒人们要不断 地自我超越与重构。重建不是重新颠倒被 扭曲的历史,而是在异质文化的碰撞和交 锋中重建文化身份。
五、对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评价
• 从社会作用来看,它有助于西方社会对殖 民主义历史的再认识,有助于东方世界对 东西方关系的再思考。
• 从局限性来看,它过多地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 缺乏社会研究和历史研究的科学性;著述都比较 晦涩,提出的建构性文化认同策略也都含混不清, 并且有意无意地以他们对西方文化殖民历史的研 究,压抑、忽视和取代东方民族国家学者的相关 研究;着重从文化方面批判欧洲中心主义,在客 观上往往转移了对全球政治、经济霸权的关注, 从而也就间接地维护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
2023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视频课) 网课章节测试参考
第一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道德经》所蕴含的水观不包括()选项: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构成的B:水取下与不争C:水柔弱胜刚强D:上善若水答案: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构成的】2、多选题:雷克思罗斯喜爱道家思想的原因是()选项:A:他对现实社会的洞察和反思B: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C:他的童年悲惨遭遇D: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答案: 【他对现实社会的洞察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他的童年悲惨遭遇;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3、多选题:社会历史批评要求以社会历史的视角考察、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现象,将文学作品产生的()等与作品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选项:A:历史条件C:作家生活经历D:时代背景答案: 【历史条件;社会风俗;作家生活经历;时代背景】4、判断题:比较研究与比较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判断题:文学批评不能人云亦云,要有正确的立场。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第二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的()的研究。
”选项:B:人物形象C:宗教形象D:国民形象答案: 【异国形象】2、多选题: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文本内部研究可以分为()选项:A:等级关系B:词汇C:社会集体想象物D:故事情节答案: 【词汇;社会集体想象物;故事情节】3、判断题: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我国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改编成戏剧并题为《中国孤儿》。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4、判断题:与恰达耶夫、别林斯基等俄国西欧派代表人物相比,普希金对中国的认识要客观和友好得多。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第三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实证研究法,必须严守“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不攘人之美”、反对抄袭的学术规范。
”实证研究法,基于清代“什么学”,“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得名。
5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
识的反思主义传统。 2、历史演进: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从 实践性到反思性(从实践理性到对理性的反 思);从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
二、基本学术理念
1、关注人的解放。解放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现实制度性压迫与反抗; 批判理论:现实社会性(生产关系、社会结 构、文化)压迫与解放; 后现代主义:观念和话语压迫与解构; 女性主义:社会关系与观念和话语的压迫与 解放;
(二)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新葛兰西主义与 法兰克福学派
1、新葛兰西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解放意 识以及实践哲学的继承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基 础和社会霸权(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霸权)。 2、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哲学。 对异化理论的继承。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即不能 忽视社会生产同时也是社会符号(如规则、规范、 制度、观念)的生产,因此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就必须首先对社会符号生产进行批判和反思。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至少从198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在整个
社会科学界就一直有着重要影响。从80年 代中期开始,后现代主义进入了国际关系 领域。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存在诸多异议。 这种异议不但存在于后现代主义的倡导者 与批评者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它的倡导者 之间。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特征
二、考克斯(Robert Cox)的国际关 系理论
1、考克斯:《社会力量、国家与世
界秩序:超越国际关系理论》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 World Order: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2、考克斯对解决问题理论(problem-solving theory)与批判理论的区分。 解决问题理论认为世界连同组织在其中的社会和 权力关系以及制度,都是被该理论所发现的东西, 这种客观的东西就是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既定 框架。解决问题的总目标就是通过有效地处理麻 烦根源而使这些权力关系和制度顺利地运作。 而批判理论认为,理论总是有利于某人或某种 目的。 批判理论关注:理论在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与政治秩序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种地位对理论 化有怎样的影响?能不能以某种方式向占主导地 位的世界秩序中的不正义、不平等提出挑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东北易帜。
(识记)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
2.官僚资本。
(识记)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
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的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
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3.中间党派及其社会基础。
(领会)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一些处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党派。
它们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4.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简单运用)①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②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③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
④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国民党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5.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简单运用)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正式成立于1930年8月。
其成员是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
他们一方面不甘心向国民党反动统治妥协,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又错误的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企图在反革命的国民党和革命的共产党之间另设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的道路。
6.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综合运用)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大部分的土地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占有,只有少部分的土地属于农民。
地主及其旧式富农将土地出租给农民,向他们收取苛重的地租,主要是实物地租。
地租剥削不仅侵占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而且侵占了他们相当一部分的必要劳动。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第一章社会批评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的发展及贡献(一)文学的“环境、时代、种族”因素的提出:斯达尔夫人、泰纳(二)文学的“服务于社会”功能的提出:托尔斯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三)文学的社会因素向更深层的结构拓进:卢那察尔斯基、卢卡契、戈德曼第二节社会批评的若干核心概念解说(一)环境;(二)道德;(三)结构第三节社会学批评的案例(一)托尔斯泰《<莫泊桑文集>序》;(二) 卢那察尔斯基《艺术史中社会学因素和病理学因素》【本章参考书目】(1)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2)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3)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4)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王志耕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5) 卢那察尔斯基《艺术及其最新形式》,郭家申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6) 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7) 戈德曼《论小说的社会学》,吴岳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8) 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9) 赫伯特·里德《艺术与社会》,陈方明、王怡红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10) 埃斯卡尔皮《文学社会学》,符锦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思考题】(1) 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经历了哪些阶段?(2) 在社会学批评中道德维度的作用是什么?(3) 是环境影响艺术文本还是艺术文本影响环境?(4) 用“文本、个人主体、超个人主体”的模式进行社会学批评的写作练习。
泰纳在整个19世纪,法国人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热情,另一位被视为“社会学派”的艺术理论家泰纳基于科学化的努力,试图将文学的本质在特定的语境因素中加以确定。
于是,他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1863-4)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附文章)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绪论1、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P3)2、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两个方面是社会历史的考察和美学的考察。
(P7)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P14)4、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P16)5、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
(P19)6、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由对艺术的美的感悟和描述转向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的文体标志。
(P21)7、1935年李长之在天津《益世报》和《国闻周报》上陆续发表长篇系列评论《鲁迅批判》,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传记批评的代表作。
(P29)8、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作,代表了这个世纪现实主义批评的最高成就。
(P34)9、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
(P34)10、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和“语词即用法”的观点,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P36)11、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
(P38)12、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一)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二)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三)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四)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P38)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13、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释义来实现的。
(P49)第三章社会历史批评14、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P63)15、1800年,斯达尔夫人发表《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
(毛概)第五章
第一,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使我国由 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设想。
中国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 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国的国情进 行工业化建设,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 三、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 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 盾的运动决定着其他一 切社会矛盾的发生与发 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 动力和根本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 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 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 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 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第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的途径和方法。不需要采取剧烈的阶级 斗争的方式,采取和平的、渐进的、非 对抗性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第四,初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的不断运动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 断前进的基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它贯穿与社会主 义社会的始终,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
政治联盟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 统一
对占人口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 对极少数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
(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历史任务
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消灭 阶级和阶级差别,使国家归于消亡, 实现共产主义。
人民民主专政在不同时期的 历史任务: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 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中国近代史学习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本章重点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2、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艰辛实践和理论,“左”倾教条主义的表现、根源和危害.3、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意义.4、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本章提示注意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理论创新精神.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训政纲领》:1928年颁布的规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的文件.3、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4、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大的中间党派及其领导人: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6、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总体上附和了蒋介石政权.7、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8、“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9、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10、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秋收起义.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11、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1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本殖民地半封建大国.13、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为依托.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15、《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1930年5月发表.主要针对党内盛行的吧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6、中央根据的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连接了赣南闽西,形成了中央根据地.17、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改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19、三次“左”倾错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20、赣南会议: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对取消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根据地红军中的领导地位.21、反“罗明路线”的斗争:对坚持贯彻毛泽东的路线的福建省党的领导人罗明进行了错误的批判.22、长征的开始和结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2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失败与两次崛起:从大革命的失败到人民军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红军长征的胜利.此后,中国共产党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期.重要考点讲解二、简答题1、国民党是怎样实行一党专制的?(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军统),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将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2、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立场和主张是什么?(1)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 1930年8月建立.由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组成.(2)其立场和主张是总:一方面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希望国共之间另立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的道路.分: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是什么?(1)1927年9月9日,以攻打长沙为目标的湘赣起义发动.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毛泽东改变原定部署,带领起义部队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转移.(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具有深远的意义,(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4、毛泽东怎样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毛泽东1928年10月和11月,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城乡分立,军阀割据、国家大等)(2)国民革命的影响.(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5、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什么?20世纪30年代初期,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其他同志一起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阶级路线表述为: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6、为什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先后出现了“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左”教条主义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重要考点讲解三、论述题1、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国民党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其统治下的社会状况是(1)帝国主义控制更紧: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从总体上看是以英美为自己的靠山.(2)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3)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主要靠控制金融、商业投机、垄断工业,挤压排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后.综上所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因此,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2、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什么?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分:(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意义:(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个挽救,一个转折)(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3)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具有自身纠错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3、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P< p>。
6第五章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二,人的存在状态,不仅表现为人自 身的存在状态,更重要、更本质的是人存 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状态。而社会关系 的性质的变化依赖于社会矛盾运动过程。
第三,人的发展状态的三阶段是一种人的状态 的一个根本划分。社会发展五形态是人所结成的 社会关系形式的具体类型,这些具体类型可以归 属于三阶段划分的范式。具体地说,资本主义社 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处在“物的依赖的阶段”。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是“物的依赖”不断强化的 阶段,但也有人的某方面的自由有所进步的现象; 与此相对应,社会主义社会是“物的依赖”逐步 减弱的阶段,人的自由不断实现的阶段;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是对“物的依赖”不能完全摆脱,甚 至还会发展,但其历史趋势是人的自由不断发展, 不断走向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
(1)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 文学家、伟大的发明家、伟大的艺术家等 等,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无可争议的英雄, 他们对历史和人类的贡献也是无可争议的。 即使其中有些人可能在个人品质上有些微 瑕,但无损他们的伟大。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 仑能够成就举世瞻目的业绩么? 拿破仑虽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着领导核心 的作用,但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变革的 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就是广 大人民争得的。
2012.5
(2)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 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 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这 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方面,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国家或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具有
不同的内涵,对其具体含义,需要作历史
分析。其中包括劳动阶级,也包括某些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目录前言............................................................................................... 导论. (3)第一节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3)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3)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4)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4)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5)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5)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5)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5)第三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6)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6)三、层次性原则.......................................................................................四、开放性原则....................................................................................... 第三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14)第一节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14)一、矛盾与问题 (14)二、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14)三、社会的基本矛盾 (14)四、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14)第二节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15)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15)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15)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16)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16)第三节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16)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16)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16)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17)第四章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18)第一节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18)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31)第一节真理与价值 (31)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性与价值性 (31)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33)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34)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35)第二节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35)一、社会认知的特点 (35)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37)三、社会认知的概括、综合 (38)第三节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39)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39)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40)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41)第七章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世界视野 (42)第一节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42)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42)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43)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45)神话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是远古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初级阶段。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4版)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 社 区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名词解释社会学答: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如下说明:第一,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第二,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第三,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第四,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其目的是增强对社会的理论性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这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二、简答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上述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变化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5章第2节 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学设计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3)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科学精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通过事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问题。
1.教学重点: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一)引入新课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
本节课我们学习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讲授新课社会历史的发展(板书)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板书)阅读与思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许多注重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思想。
如《管子》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
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决吃、穿、住、用、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阅读与思考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手推磨为标志的生产力产生的是封建制的社会(生产关系);蒸汽磨为标志的生产力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案简编案
一、教案简介1. 第一章:社会历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2. 第二章: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3. 第三章: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4. 第四章:阶级与阶级斗争5. 第五章:国家与政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历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认识到社会历史研究的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理解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3. 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的关系,认识到阶级与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 使学生理解国家与政治的概念,认识到国家与政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介绍社会历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社会历史研究的实证方法与理论方法等。
2. 第二章:讲解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包括农业社会、手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点及其转变。
3. 第三章:阐述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的关系,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演变。
4. 第四章:介绍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概念,分析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奴隶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
5. 第五章:讲解国家与政治的概念,分析国家与政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国家制度、国家权力、政治斗争和政治变革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社会历史决定性基础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与理论。
3. 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和视频,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与小测:布置相关的作业和小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第六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教学内容:解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
初中历史批判主义教案
初中历史批判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批判主义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历史批判主义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能够运用历史批判主义的思维方式分析历史事件。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历史批判主义;
2. 历史批判主义的发展历程;
3. 历史批判主义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 历史批判主义在研究历史事件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历史批判主义”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历史批判主义。
第二步:讲解历史批判主义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
教师讲解历史批判主义的定义、基本特点和重要意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说。
第三步:介绍历史批判主义的发展历程(10分钟)
教师介绍历史批判主义的发展历程,分析历史批判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第四步:讲解历史批判主义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历史批判主义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客观性原则、历史概念的辨证性、历史事实的检验方法等。
第五步: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
教师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批判主义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历史批判主义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初步理解并掌握历史批判主义的概念、方法和技巧,从而能够以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研究。
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应该继续学习和运用历史批判主义,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条线索:
以《霸王别姬》为代表的京剧的命运
是戏子蝶衣和小楼的人生遭遇。
京剧命运
台上的扮演者
舞台下的人
观众态度 台下场景
1924年北洋政府统治期
戏班里学徒 红极一时 京剧名角儿 分道扬镳 依然走红 蝶衣独唱 小楼蝶衣合唱 地位滑坡 蝶衣独唱 小楼蝶衣等 戏班成员被 当作牛鬼蛇 神批斗
达官贵人/ 老爷太太们/ 平民老百姓
热捧 热闹/ 座无虚席 受限制
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 1937年日本进驻北平后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 1948年国民政府撤出北平 1966年文革开始 1976年文革结束 被冷落并逐渐 被现代戏取代
老爷太太们/ 日本人 国民党的 军官/士兵
嬉戏 混乱 冷静 有序
以德国的弗朗兹〃梅林、法国的保尔〃拉法格 和俄国的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 社会批评
以乔治〃卢卡契、瓦尔特〃本杰明和阿多诺为 代表的理论批判派
发生学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经验的文艺社会 批评
(一)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 社会历史内容 (二)过分突出作品的阶级性、政治 性和伦理性 (三)过分强调社会历史内容而相对 忽视作品的艺术形式 (四)赋予作品过重的社会功用一定 程度上抹杀读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以工农兵为主 的劳动人民
语言文本批评方法
心理分析批评方法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 文化批评方法
• 1.在中国
• • • • • • (1)《左传》记载有关吴公子季札观乐的议论 (2)孔子 的“兴观群怨”说 (3)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观点 (4)东汉何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思想 (5)曹丕认为文学是“经国之大业” (6)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
第二编 文学批评方法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探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 件,作家的生活经历与作品关系 立足文本,分析文本的语言形式、 结构、表现手法 分析作者创作心理、作品人物的心 理现象和读者的心理活动 注重效果史研究,强调读者的期待 视野,重视文本的未定性 关注文学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强调 文学与社会文化的有机!《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 ——《论语· 阳货》
“兴观群怨”说
兴:感发意志(文学的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
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
观:观风俗之盛衰(文学的认识作用)
作者通过作品中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反映生活真实,从 而帮助读者了解和认识风俗的盛衰、社会中的得失和历史风貌 的本质。
群:群居相切磋 (交流作用)
诗歌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怨: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用来表达民间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对 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
• 2.在西方
• (1)古希腊的柏拉图以作品的社会作用作为衡量和 评价的重要依据。 • (2)亚里士多德对神话、史诗和戏剧的社会作用十 分重视 • (3)维柯 在《新科学》提出了“特定时代,特定 方式”的观点成为社会历史批评的源头 • (4)德国赫尔德和法国的斯达尔夫人从文学研究的 角度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 (5)法国批评家圣佩韦 为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确 立奠定基础
1.丹纳提出了的文学“三元素” 说,即种族、环境和时代 丹纳的“三要素”说标志着社会历史 批评方法的确立。 2.俄国19世纪别车杜丰富和发展 了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体系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文学十分强调文学 的社会作用 鲁迅、茅盾、瞿秋白等人受俄国革命民主主义 批评家的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理论,自 觉地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来进行批评活动。
社会历史批评视野下的《霸王别姬》
小舞台,大人生,大社会
《霸王别姬》中的一个小小 戏台不仅反映出中国旧社会中伶 人(戏子)悲惨的人生际遇,而 且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几个时代的 历史变迁。
《霸王别姬》解读
《霸王别姬》本是中国京剧 一出传统的折子戏,它取材于 历史上楚霸王与虞姬的爱情悲 剧。而香港女作家李碧华也借 用这出折子戏,创作了小说 《霸王别姬》,将楚霸王与虞 姬的历史故事和京剧扮演者的 多舛命运交错一起,由此写出 时代的沧桑、人性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