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能量的去路 1.转移: 热能(50%以上) 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 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 磷酸肌酸(CP):是ATP的贮存库。 2.利用: 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合成代谢和神经传导等
转变
热能、机械功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即在安静不作外功时,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所 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因此,测定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 量,就可测算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量代 谢的量,即能量代谢率。 (二)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简便测算法
(2)皮肤血流量改变: 机体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的 口径,改变皮肤血流量,以改变皮肤温度来控 制散热。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 皮肤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 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作用增强;反 之,散热作用减弱。 环境温度↑↓→交感神经紧张性↓↑→血 管舒张(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关闭) →血流↑↓→散热↑↓
四、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 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清醒、安静、静 卧半小时、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保持在20~ 25℃时人体的状态。 (二)基础代谢率 (BMR)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 代谢。 • 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相差的百分比:
基础代谢率的表示方法:kJ/m2· h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公式: 体表面积(m2)=0.0061× 身高(cm)+0.0128×体重 (cm)-0.1529 体表面积测算图:
3.年龄: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 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 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 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 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动物生理学8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第一节 能量代谢
➢ Atwater-Rosa呼吸热量计(引自教材)
第一节 能量代谢
拉瓦锡冰套热量计(引自教材)
第一节 能量代谢
2. 间接测热法(indirect calorimetry) 2.1 测量原理 葡萄糖氧化定比关系:C6H12O6+6O2→6CO2+6H2O+△H。不 论经过什么样中间步骤,也不论反应条件差异多大,定比关 系不变,是能量代谢间接测热法的重要依据。 原理:利用定比关系,查出一定时间内整个机体氧化分解的 糖、脂肪、蛋白质各多少,据此计算出该段时间内整个机体 所释放出热量。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每种营养物质氧化 分解时产生的能量有多少(食物热价);二是分清三种营养物 质各氧化了多少。
第八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 目的要求:掌握人体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的基本 原理,能够采用间接法测算代谢率。
❖ 主要内容:能量代谢、体温及其调节。 ❖ 本章重点:重点掌握基本概念、间接法测定代谢
率的原理步骤,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人体的产 热和散热机制、体温调节机制。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概述: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
17.0 17.0 16.7
耗氧量 CO2 氧热价 RQ (L/g) 产量 (kJ/L)
(L/g)
0.83 0.83 21.0 1.00
蛋白质 23.5 18.0 16.7 0.95 0.76 18.8 0.80 脂肪 39.8 39.8 37.7 2.03 1.43 19.7 0.71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移和利用。1卡=4.187焦耳 。 来源: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氧化过程中生成CO2和 H2O,同
时释放能量。其中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散发),维持体温, 其余不足50%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贮存于体内供利用。 能量利用形式: ATP提供合成各种细胞组成分子、物质主动 转运、维持细胞膜电位、肌肉收缩和舒张等的能量。除骨骼 肌运动所完成的机械功以外,其余的能量最后都转变为热能。 热能是最“低级”形式能,不能转化、不能作功。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糖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能量的50%~70%
糖
是由糖提供的。糖的消化产物葡萄糖被吸收入血后,可直接供细胞利用,
也可以肝糖原或肌糖原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肝糖原的主要作用是维持
血糖水平的稳定;肌糖原是骨骼肌活动时随时可以动用的能量储备。
1
脂肪 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第 10 页
(二)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 1 g食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热价。食物热价的单位为焦耳(J)或卡(cal)(1
cal=4.187 J)。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前者指食物在体外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 后者指食物在体内氧化时释放出的热量。糖和脂肪在体内、外氧化产物完全相同,故物理热价和生物热 价相等。蛋白质由于在体内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有一部分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故蛋白质的生物热 价小于物理热价(表7-1)。
第 14 页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因为全身骨骼肌的重量约占体重的40%,所 以骨骼肌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机体在剧烈运动或强体力劳动时,产热量 比安静时增加10~20倍。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图7-1 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在能量转
化过程中,机体所利用的蕴藏于食物中的化学能与 最终转化成的热能和所做的外功,按能量来折算是 完全相等的。因此,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 的食物,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热量与所做的外功, 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 消耗的能量)。
体内脂肪的贮存量很大,可占体重的20%左右。脂肪是体内贮存 能量和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后,在细胞 内氧化释放能量。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所释放的能量约为同等重量的 糖氧化所释放能量的2倍左右。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生理
C6H6O6+ 6O2
6CO2+ 6H2O + E
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定义:
分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
糖、脂肪:物理热价 = 生物热价 1克蛋白质的物理热价约23.43KJ 生物热价约 为18KJ,说明蛋白质在体内是不能被完全氧化的
(三)动物对炎热的生理反应
1. 行为反应 2. 调整血液循环 3. 蒸发散热 皮肤和表层血管舒张
(1)出汗
(2)呼吸次数增加和热喘呼吸,并伴以唾液分泌 增加,使呼吸道蒸发散热大为增加。
(四)动物对寒冷的生理反应
1. 行为反应
2. 增加绝热性能
短期暴露于寒冷中,竖毛肌收缩,被毛竖 立;长期生活于寒冷环境中,则被毛增生,皮 下脂肪蓄积,以增大身体的绝热效应,减少体 热散失。
4、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 ① 甲状腺激素(T3、T4):产热作用缓慢而持久。 动物长时间处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以适应低温环境。 ② 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产热作用迅速 而短暂。 当动物突然进入冷环境时,E和NE 分泌增加,主 要是使动物应付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保持体温恒定。 (2)神经调节: 寒冷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NE、E释 放增加。 寒冷—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TRH释放—TSH释放
选择:1 狗的散热是以( )为主
A 蒸发 B 传导、对流、辐射 C 传导 D 对流
2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 )成为唯一的 散热方式。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 D 蒸发
生理学 第7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4、体表面积的测定: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 (cm)+0.0128×体重(kg)0.1529; 体表面积还可从右图直接求出。
BMR率随着性别、年龄等不同 而有生理变动。男子的BMR值 平均比女子的高;儿童比成人 高;年龄越大,代谢率越低。
5、BMR正常范围:±10%~±15% 6、BMR的临床意义:
(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概念:人在进食后的1~8小时,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加。 这种因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 特殊动力效应 。 2、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为30%;糖和脂肪的 特殊动力效应分别为6%和4%
1、 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2、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 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 室温保持在20~25℃; 体温正常、精神安定。 3、 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BMR比一般安静时的代谢率要低些,但并不是最低的, 因为熟睡时的代谢率更低(比安静时低8%~10%,但做 梦时可增高)。
(2)发汗:
发汗:发汗是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发汗时有明显的
汗液形成而被蒸发,因此又称为可感蒸发。 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 空气湿度高,衣着较多时,25℃便可引起发汗。 劳动或运动时,气温虽在20℃以下,也可出现发汗,而
且发汗量往往较多。
汗液的成分:水分:99% 固体成分( NaCl、 KCl、尿素):<1%
(二)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下丘脑 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点类似于 恒温器的调节,PO/AH神经元的活动设定了 一个调定点,即规定的温度值,如37℃。若 当体温超过37℃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 加,引起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若 体温不足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33
体温调节
一、动物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一) 体 温
正常新陈代谢要求在一定 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哺乳动物 的体温超过42℃或低于25℃, 将引起代谢严重障碍甚至死亡。
所以,正常的体温对于生命 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机体 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34
体温调节
二、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V糖(物理)=V糖(生物) V脂肪(物理)=V脂肪(生物) V V 蛋白质(物理) > 蛋白质(生物)
13
表6-1 三 种 营 养 物 质 氧 化 时 的 几 种 数 据
产 热 量 ( KJ╱ g) 营 养 物 质
物 理 热 价生 物 热 价营 养 学 热 价 ※
糖 17.17
蛋 白 质 23.45 脂 肪 39.77
大家好
1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Temperature regulation)
能量代谢 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体温恒定的调节 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 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 转移、储存和利用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 新陈代谢:维持生命各种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 ❖ 新陈代谢包括: ❖ 物质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 能量代谢(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3
一、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能量的来源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 化分解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机 体主要利用糖(70%)和脂肪(30%)供能,少量的能量 依靠蛋白质分解供给。
既然机体消耗的能量都是来源于食物,是否可 以用每天摄取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来估测机体能量的
? 消耗率呢
能量代谢与体温(生理学课件)
3.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1)肌肉活动
是影响能量代谢的最显著 因素。
(2)精神活动
主要通过肌紧张 及激素 的作用增加产热量。
=
在睡眠和在活跃时的精神活动下,脑 中葡萄糖代谢率没有差异。但精神紧张 状态如烦恼、恐惧时,产热量显著增加。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概念 :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 效应:蛋白质30%,糖6%,脂肪4%,混合10%
9.下列哪种疾病会导致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 )。
A.呆小症
B.糖尿病
C.甲状腺机能亢进
D.甲状腺机能低下
10.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最稳定的环境温度( )。 A.10~20℃ B.20~25℃ C.30~35℃ D.37℃
11.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 A.肾脏 B.皮肤 C.肺 D.消化道
12.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 ( )。
)。
15.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D.下丘脑
16.有关调定点下列哪项错误( A.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C.发热时不影响调定点数值 无障碍,调定点上移
)。
B.规定数值一般为37℃ D.发热时,体温调节机能并
能量代谢
1.机体的能量来源与利用 (1)能量的来源
①三磷酸腺苷是机体直接 供能物质
ATP
②三大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2.能量的利用
2.能量代谢的测定 (1)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食物中化学能=热能+外功
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 测量单位时间机体产热量。
6.能量代谢率与下列哪项具有比例关系(
A.体重
医学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
精神紧张、进食、麻醉等。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一)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 其次是脑)。 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二)散热
面积大
1.散热部位: 主:皮肤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
次:肺、尿、粪
2.散热方式:
当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通
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
70%。
当外界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
散热是依靠蒸发方式散热。
机体散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辐射散热:
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 环境中的散热方式。
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 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
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
⑤对照表7-4的BMR平均值,按下面公式计算出
BMR相对值: BMR相对值=
BMR实BM测R值平-B均M值R平均×1值00%
2.BMR正常值:=±10%~±15%
>±20%→可能是病态 甲亢:+25%~+80%;甲减:-20%~-40% 发烧:体温每升高1℃,BMR升高13%.
研究表明,机体能量代谢率与体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 持续7~8h),•即使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热 量却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这些 “额外” 热量 是由进食引起的。
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 热量的现象称 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各种营养物质的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不同, 进食蛋白质时产热量增加30%,混合性食物 增加10%,糖和脂肪增加4~6%。
汗 液 水:分:>99%
生理学笔记讲义知识点总结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讲义】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精品课程——生理学【讲义】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能量代谢(e n e r g y m e t a b o li s m)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一、食物的能量转换(一)ATP 是体内能量转换和利用的关键物质生物体细胞不能直接利用食物的能力进行生理活动。
机体能量的直接供应者是三磷酸腺苷(ATP)。
ATP 分子蕴藏着大量的能量:一克分子ATP 断裂一个高能磷酸键变成ADP,可释放33.4KJ 的能量。
--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
CP(磷酸肌酸)也是体内含高能磷酸键的物质。
ATP 将能量转给肌酸以CP 的形式储存;ATP 转化成ADP 后,CP 再将能量转给ADP 以形成ATP。
劳动和运动的人,肌肉中的ATP 和CP 比一般人多。
ATP 也是临床的辅助用药。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上述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结果,除骨骼肌完成的机械功外,其余均转变为热能。
生理学以及营养学上通用的法定能力计量单位是焦耳(Joules, J) 或千焦耳(kilojoules, KJ)。
(一)与能力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1.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一克食物在体内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释放出的能量。
前者为生物热价,后者为物理热价。
糖和脂肪的两种热价相等,蛋白质体内不能彻底氧化分解,部分以尿素形式排出。
营养物质产热量1糖 4.1kcal/g 17kJ/g蛋白质 4.3kcal/g 18kJ/g脂肪9.0kacl/g 40kJ/g2.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某种物质氧化时,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糖 5.0kcal/L 21.0KJ/L蛋白质 4.5kcal/L 18.8KJ/L脂肪 4.7kcal/L 19.9KJ/L3.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单位时间内机体CO2 产量与O2 消耗量的比值。
生理学 能量代谢和体温生理 体温教案
36.0 – 37.4 36.7 - 37.7
36.9 – 37.9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1、昼夜波动:昼夜节律、日周期 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女性高于男性0.3摄氏度 女性的月周期 -- 月经后期体温升高。
3、年龄 小儿体温高且不稳定,老年人体温低。
4、肌肉活动 剧烈的肌肉活动使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对温度的水平和变化速度都敏感。
2、中枢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
• 存在部位:主要在下丘脑的POAH区。也存于在脊髓、延髓、脑干网状 结构之中。
• POAH区的温度敏感神经元接受皮肤和其他部位的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温 度信息,温度敏感神经元也感受所在部位的温度信息。
• 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活动也受致热原、单胺类物质以及各种多肽的影响。
5、其他:情绪、进食、环境温度等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体热平衡: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之间的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 M=E+R+C+K+W+S
(一)、产热
• 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内脏器官(肝脏) 运动时,肌肉,90%
• 产热形式: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 • 调节: 1、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神经调节:交感神经
的动态平衡。体温调节的基础。
• 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包括变温动物)在不同的温度环境的姿 势和行为。体温调节的补充,并使人具有预见性。
• 体温调节的生物控制系统
调
体 温
定+
调
点-
节
中
枢
产热过程 散热过程
干扰
体 核 温 度
体温
温度感受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二)体温的测定
临床: 直肠温度:36.9-37.9℃ 口腔温度:36.7-37.7℃ 腋窝温度:36.0-37.4℃
实验研究: 食管温度——体核温度的一个指标 鼓膜温度——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三)体温的生理性变动
1.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3.年龄差异 4.肌肉活动与精神活动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在一定时间内,机体CO2 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 NPRQ):糖 和脂肪氧化(非蛋白代谢)的CO2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
───────────────────────────
物质
耗氧量 (L/g)
产(CLO/2g量)
物理热价 (KJ/g)
生物热价 氧热价 (KJ/g) (KJ/L)
呼吸商 (RQ)
───────────────────────────
糖 0.83 0.83 17.0
17.0 21.0 1.00
脂 肪 1.98 1.43 39.8 39.8 19.7 0.71
(一)肌肉活动
状态 产热量(KJ/m2.min) ────────────
影响最显著 (二)环境温度
躺卧 开会 擦窗子
2.73 3.40 8.30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洗衣 扫地
9.89 11.37
能量代谢和体温—体温(人体解剖生理学)
(一)温度感受器:感受机体各部分温度变化的结构。
1.体表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内脏和肌肉中的 温感器,其实质是感觉神经末梢。 冷觉感受器或冷敏感点 温觉感受器或热敏感点 皮肤温感器中冷觉感受器较多,故皮肤主要感受冷刺激。
2.中枢温度感受器: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温度敏感的神经 元,分布于脊髓、延髓、下丘脑等位置。
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
接触物体与皮肤的温差 散热量取决于 接触物体与皮肤接触面积的大小
接触物体的导热性
●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 为高热患者降温
●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出汗
⑶对流散热(thermal convection): 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
3.散热的调节:
⑴皮肤循环的调节
⑵发汗的调节
汗腺
神经 支配 刺激
温热性发汗
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 (手掌、足底除外)
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后 纤维
温热刺激
精神性发汗
手掌、足底、前额和腋窝 等部位汗腺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
意义
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有 重要作用。
与体温调节无关。
三、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 机体产热与散热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称为体热 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
产热
散热
产热和散热的相对平衡
(一)机体的产热过程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下,主要是内脏器官(特别是肝脏)。 运动或劳动时,主要为骨骼肌。
2. 机体产热的形式: (1)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
(二)机体的散热过程
1.散热部位: 主:皮肤 (97%)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
外功
医教园
10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和方法 (一)测定原理 1、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机体释放的能量=热能+外功 2、机体安静时,外功=0,此时机体能量 代谢=机体在单位时间内散发的总热量
医教园
11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代谢测定方法 1、直接测热法 直接测出人体在一定时间内发散的热量 2、间接测热法-化学反应的定比定律 C6H12O6+6O2=6CO2+6H2O+Q 只要测得机体单位时间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便可计算 出产热量,从而算出能量代谢率。 3、双标记水法
BMR测定的临床意义: 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 ➢ 甲低:BMR比正常低 40%~20% ➢ 甲亢:BMR比正常高 25%~80%
➢ BMR:发热、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有呼吸困难的心脏病等。
➢ BMR: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功能低下、肾病综合 征、病理性饥饿、垂体性肥胖等。
医教园
33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列哪种情况下,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 B
A、肢端肥大症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糖尿病
D、呆小症
E、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X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条件有:ACD A、于清晨醒后不久测定 B、测定时取坐位 C、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 D、室温保持在20-25摄氏度
医教园
34
第一节 能量代谢
X下列疾病中,基础代谢率呈升高趋势的有 A. 急性白血病 B.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C.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D. 糖尿病
医教园
1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三)间接测热法的具体步骤 测定参数 由于间接测热法是根据机体单位时间的耗O2量和CO2产 生量来推算各种食物的消耗量和产热量,因此必须首先 了解以下几个概念: ➢ 食物的热价(caloric value) ➢ 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生理学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 能量代谢新陈代谢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与相传伴的能量代谢,简称代谢。
糖、脂肪、蛋白质三种营养物质,经消化转变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而被吸收入血。
在细胞中,这些营养物质经过同化作用(合成代谢),构筑机体的组成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同时经过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分解为代谢产物。
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是物质代谢过程中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在分解代谢过程中,营养物质蕴藏的化学能便释放出来。
这些化学能经过转化,便成了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能源,所以说分解是代谢的放能反应。
而在合成代谢过程中,需要供给能量,因此是吸能反应。
可见,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
这些能源物质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键蕴藏着化学能,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成CO2和 H2O,同时释放出蕴藏的能。
这些能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用于维持体温,并向体外散发。
其余不足50%则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贮存于体内,供机体利用。
体内最主要的高能磷酸键化学物是三磷酸腺苷( ATP)。
此外,还可有高能硫酯键等。
机体利用ATP去合成各种细胞组成分子、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其他一些物质;细胞利用ATP去进行各种离子和其它一些物质的主动转运,维持细胞两侧离子浓度差所形成的势能;肌肉还可利用ATP所载荷的自由能进行收缩和舒张,完成多种机械功。
总的看来,除骨骼肌运动时所完成的机械功(外功)以外,其余的能量最后都转变为热能。
例如心肌收缩所产生的势能(动脉血压)与动能(血液流速),均于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过程中,因克服血流内、外所产生的阻力而转化为热能。
在人体内,热能是最“低级”形式的能,热能不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不能用来作功。
本节主要叙述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与方法,基础代谢以及机体在某些状态下的代谢等问题,不涉及能量代谢的各个方面。
生理第07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 1.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是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
的因素,机体任何轻微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 率。运动或劳动时,机体耗氧量显著增加,剧烈 运动或强劳动时,短时间内其产热量比安静时可 增加数倍到十数倍。
• 2.精神活动 精神和情绪活动时能量代谢有显
著影响。因为脑的能量来源主要靠糖氧化释能, 安静思考时影响不大,但精神紧张时,如激动、 烦恼、愤怒、恐惧及焦虑等,产热量增多,能量 代谢率增高。
• 3.对流(convection)散热 机体借空气或液体
流动带走人体周围已加温的热空气,称为对流散 热,是传导散热的特殊方式。
• 4.蒸发(evaporation) 在任何条件下液体变为气 体蒸发时都带走一定的热量,此种散热方式称为 蒸发散热。临床上对高热病人采用酒精擦浴降温 即此道理。蒸发散热可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 • (1)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不感蒸 发是指液体中的水分直接渗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 等表面而被蒸发,并不被人们觉察,是持续进行 的一种散热方式,故称不感蒸发。
•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 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环境温度等不同而异。
• 1.昼夜变化 在一昼夜中,人体的体温是周期
性波动,清晨2时~6时体温最低,午后1时~6时 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体温的这种昼夜 周期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
• 2.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高于同龄男性体温0.3℃且 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排卵前体温下降, 排卵后体温上升,原因是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 变化产生。 • 女性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曲线图
• 2.体温调节中枢 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各级部位,其基本 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 度敏感神经元,既能感受它局部组织温度变化的刺激,又 能对其他途径传入的温度变化信息整合处理,因此, PO/AH现被认为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 3.体温调定点学说(Set-point theory) 调定点学说体温 恒定的调节是通过机体内体温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的,体 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PO/AH中有个调定点,即 事先将调定点定在一个规定的数值(如37℃)。如果体温 偏离此数值则由反馈系统将偏差信息送到控制系统,然后 经过对受控系统的调整来维持体温恒定。关于调定点的机 制尚未清楚。某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的作用就在于阻 断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的热价应用弹式热量计,在体外测定了一定量的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燃烧时所释 放的热量,并同这三类物质在动物体内氧化到最终产物C02和水时所产生的热量相比较,证
明了糖和脂肪在体外燃烧与在体内氧化分解所产生的热量是相等的。于是将 1g食物氧化(或 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食 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前者指食物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后者系食物经 过生物氧化所产生的热量。糖(或脂肪)的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是相等的,而蛋白质的生 物热价则小于它的物理热价。因为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它有一部分主要以尿 素的形式从尿中排泄的缘故。三种营养物质在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见表演 7-1。
直接测热法的设备复杂,操作繁锁,使用不便,因而极少应用。一般都采用间接测热 法。Leabharlann 图 7-1 直接测热装置示意图
(二)间接测热法
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量与产物量之间呈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是定比定律。 例如,氧化 1mol葡萄糖,需要 6mol氧,同时产生 6molCO2和 6molH2O,并释放一定量的能。 下列反应式表明了这种关系:
C6H12O6+602→6CO2+6H20+△H
同一种化学反应,不论经过什么样的中间步骤,也不论反应条件差异多大,这种定比 关系仍然不变。例如,在人本内氧化 1mol葡萄糖,同在体外氧化燃烧 1mol葡萄糖一样,都 要消耗 6molCO2和 6molH20,而且产生的热量也相等。一般化学反应的这种基本规律也见于 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反应(蛋白质的情况下有些出入,参看下文),所以它成了能 量代谢间接测热法的重要依据。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与相传伴的能量代谢, 简称代谢。
糖、脂肪、蛋白质三种营养物质,经消化转变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而被吸收 入血。在细胞中,这些营养物质经过同化作用(合成代谢),构筑机体的组成成分或更新 衰老的组织;同时经过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分解为代谢产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是物 质代谢过程中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间接测热法(indirect calorimetry)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这种定比关系,查出一定 时间内整个人体中氧化分解的糖、脂肪、蛋白质各有多少,然后据此计算出该段时间内整 个机体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因此,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每种营养物质氧化分解时产生 的能量有多少(即食物的热价);二要分清三种营养物质各氧化了多少。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中,既不能增加,也 不减少。这是所有形式的能量(动能、热能、电能入化学能)互相转化的一般规律,也就 是能量守恒定律。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这一规律,即在整个能量转化过程中,机体所利 用的蕴藏于食物中的化学能与最终转化成的热能和所作的外功,按能量来折算是完全相等 的。因此,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的食物,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热量与所做的外 功,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
测定整个机体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量,通常有两类方法: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
(一)直接测热法
直接测热法(direct calormetry)是测定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向外界环境发散的总 热量。此总热量就是能量代谢率。如果在测定时间内做一定的外功,应将外功(机械功) 折算为热量一并计入。图 7-1 是本世纪初Arwater-Benedict所设计的呼吸热量计的结构模 式图。它是由隔热密封的房间,其中设一个铜制的受试者居室。用调节温度的装置控制隔 热壁与居室之间空气的温度,使之与居室内的温度相等,以防居室内的热量因传导而丧失。 这样,受试者机体所散发的大部分热量便被居室内管道中流动的水所吸收。根据流过管道 的水量和温度差,将水的比热考虑在内,就可测出水所吸收的热量。当然,受试者发散的 热量有一部分包含在不感蒸发(参看第二节)量中,这在计算时也要加进去。受试者呼吸 的空气由进出居室的气泵管道系统来供给。此系统中装有硫酸和钠石灰,用业吸收水蒸气 和CO2。管道系统中空气中的O2则由氧气筒定时补给。
本节主要叙述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与方法,基础代谢以及机体在某些状态 下的代谢等问题,不涉及能量代谢的各个方面。
通用的法定计量的热量单位为焦耳(Joules.J)。过去热量单位是卡或千卡,1 卡=4.187 焦耳,1 千卡=4.187 千焦耳(kJ)。1 焦耳/s 为 1 瓦特。
一、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在分解代谢过程中,营养物质蕴藏的化学能便释放出来。这些化学能经过转化,便成 了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能源,所以说分解是代谢的放能反应。而在合成代谢过程中,需要 供给能量,因此是吸能反应。可见,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 联系着的。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