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土地问题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
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
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
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近代中国农村土地租佃制度

近代中国农村土地租佃制度篇一:近代中国农村土地租佃制度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是国家或皇室的,农民只能以耕种为生,无法拥有土地所有权。
但是,在近代,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土地所有权逐渐松弛,农民逐渐获得了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租佃制度是近代中国农村土地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这种制度下,地主将土地出租给农民,农民以耕种为生,地主收取一定的租金。
租佃制度的出现,使得农民有机会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为地主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租佃制度中,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农民租佃地主的土地后,需要进行耕种和管理,但是农民并没有土地所有权,只能按照租佃合同的规定进行生产和耕种。
地主则通过出租土地获得租金收益,他们对土地的管理和维护并不关心。
这种租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土地管理和维护的问题等。
租佃制度是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促进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租佃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向着更加公正和透明的制度方向发展。
篇二:近代中国农村土地租佃制度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逐渐兴起的。
在明清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租佃制度已经比较普遍。
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土地租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近代中国农村土地租佃制度中,业主和租户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业主往往是地主或土地投机商,他们通过购买或租赁土地来获取经济利益。
而租户则是从业主手中租入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
租户通常需要向业主支付租金,但也可以与业主协商确定土地耕种的面积和收成比例。
在近代中国农村土地租佃制度中,租户面临的往往是贫困和生计艰难。
由于土地的分散和小块化,租户往往无法拥有足够的土地来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导致收入不稳定和生计困难。
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影响评析

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影响评析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影响评析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农民权益的保障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主要讨论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土地制度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导致了国家的落后和社会的不平等。
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农民则生活在贫困和剥削的环境下。
这一不公平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也制约了中国的发展。
因此,针对土地制度的改革成为中国社会改革的中心议题。
二、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1. 土地的重新分配土地改革运动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将土地从少数地主手中重新分配给农民。
通过清算封建土地所有权关系,将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重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
2. 土地农具的互助合作土地改革运动也推动了合作经济的发展。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农民开始组织起来进行互助合作,合并土地,共同利用农具和养殖设施,共同发展农业生产。
这种互助合作不仅提高了农民生产的效益,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和社会的稳定。
3. 解放农民劳动力土地改革运动还解放了农民劳动力。
通过翻身农民的运动,农民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开始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农业生产中。
他们获得了劳动权益的保障,同时也释放出了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评析1. 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土地改革运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和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大量农民摆脱了贫困,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释放,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2. 促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土地改革运动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通过土地改革,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民主权益得到了保障。
这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近代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的社会存在。
几千年延续至今,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而与农民问题联系最密切的则是土地。
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土地则是农业的基础,它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证。
而我国只占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土地显得更加重要,土地的占有和利用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国的稳定。
因此,土地问题是维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围绕土地问题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一切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一、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1.土地改革阶段: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革为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了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开辟道路。
”规定了对“所有没收和征收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到1952年底,除新疆、西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以外,全国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全部完成。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把土地农民私有制改为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
在根据地,农业合作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劳动互助,但也发展了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社。
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变革之一。
这一时期的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民运动的兴起、运动的形式、土地改革的实施和农民运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近代中国农民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皇权制度,给予了农民一定的政治权利。
这一时期,农民纷纷参与各种形式的农民运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农民协会运动,这些协会代表农民抗击战乱,维护自身权益。
此外,一些农民领袖也在其中崭露头角,像是孙中山、陈独秀等等。
农民运动以各种形式和手段展开。
一方面,农民在政治上通过组织协会,上访请愿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他们也采取暴力行动,如破坏地主官员的财产、抢劫粮食等。
这些行动不仅体现了农民们的不满情绪,更凸显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和压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地改革成为农民运动的重要议题。
土地改革旨在解决农村土地集中问题,促进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与经济地位提升。
土地改革的实施主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达到这一目的。
例如,废除封建割据,将土地重新划归农民所有;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调整土地权益关系;组织合作社和农民协会,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保障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使得农民在土地及经济权益上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
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农民运动打破了传统封建农村的沉寂,为农民争取了政治声音和社会权益。
他们的参与和诉求使得社会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另一方面,土地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和机会,使得他们的经济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这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助力。
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段重要篇章。
这一时期的农民运动彰显了农民的诉求和权益追求,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

土地,历来是人们生存的根本。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无数的重大事件,都跟土地有关。
从农民起义,到各种各样的改革,归根到底,都是关系到生存,关系到土地。
而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问题一直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
实践证明:在近代中国,谁能正确解决好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拥护,就能保证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进行。
一、太平天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特别是棉纺织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倾销,致命地打击了沿海地区的手工纺织业,造成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失业;战争赔款和战后鸦片输入引发的白银外流,使农民的负担无形中增加数倍;封建王朝后期固有的土地兼并现象,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
以上三方面的共同影响就是: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应运而起。
清政府因固有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性质决定了它根本不可能解决近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可以说因为它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引发了太平天国革命。
洪秀全揭竿而起,“有田同耕”、“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矛头直指封建土地制度。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张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太平天国的烈火在数年之内燃遍半个中国。
但是,太平天国是用一种绝对平均的、理想化的土地政策来替换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其绝对平均主义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这无疑是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过比较模糊的“平均地权”的主张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辛亥革命期间,农民几乎没有参与)。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在近代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从中认识到了土地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中,农民成了革命的动力,中共“三大”提出同国民党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将国民党改造成包含农民阶级在内的四个阶级的联盟。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需要,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
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时期的封建制度、民国时期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现代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清朝时期,土地政策主要体现为封建土地制度。
土地是由封建地主集中占有和控制的,农民只是土地使用权的享有者,而无法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种封建制度限制了农民们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农民的贫困。
民国时期,土地政策取得了一些进展。
政府开始推动土地改革,试图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法规,如《农民土地法》等,鼓励土地承包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这些政策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土地政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变革。
农村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引入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承包租赁等新特点。
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封建制度到土地改革再到现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今后,随着中国农村发展的不断深化,继续完善土地政策将是重要的任务之一,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的土地革命

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规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则减租.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第二次土地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第三次土地革命,1942年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同时决定中也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第四次土地革命,1947年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第五次土地革命,1950年夏,人民政府颁布,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专题五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知识链接]1、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2、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
【考点归纳】一、中国近代重要的土地政策1.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并没有真正实行。
2.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5.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二、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1、建国初期: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近代以来的土地制度

近代以来的土地制度
近代以来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以下是几个国家的例子。
中国:
20世纪初,清朝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土地国有化政策,农民成为国家土地的承包者。
到1980年代,中国实行了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并享有收益。
而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包括土地承包合同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
美国:
美国在殖民时期开始建立了私有土地制度,个人可以购买和拥有土地。
19世纪中期,美国政府通过《地块法案》和《霍姆
斯法案》等法律,向西部移民提供廉价土地。
这些政策促进了西部扩张和农民的自我劳动。
苏联:
苏联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实行了土地国有化政策,将土地
归国家所有。
农民组织成农业合作社,共同耕种土地。
然而,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推行的集体化政策导致了大规模的农业失调和饥荒。
日本: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旧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实施了现代化的土地制度。
土地被确立为个人财产,并进行了土地整理和
农田灌溉工程。
1947年,日本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将大规模的农田归还给农民。
这些国家的土地制度变革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以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封建土地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土地制度,也是基于封建制度建立的。
封建社会中土地是贵族阶层的私有财产,农民只能在土地上耕种,但不能拥有土地。
2. 秦汉土地制度:在秦汉时期,开始实行郡县制度,土地变成了国家的所有制。
但是,由于农民地位低下,仍然享有的仅仅是耕种土地的权利,而不能真正拥有土地。
3. 唐宋土地制度:唐宋时期,农民逐渐开始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但是土地所有权并不完全自由,仍然受到官府和土地贵族的控制。
4. 中国近现代土地制度:19世纪末,中国逐渐进入了近代社会,土地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清朝末年,土地开始被私人占有,但是土地财产权的保护仍然很不完善。
随着民国的建立,土地所有权逐渐向农民转移,但是土地的分配仍然不平均,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5. 现代土地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被国家所有化,成为了公有制财产。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逐渐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和城镇土地使用制度,使土地的使用和管理更加合理和稳定。
总之,中国历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迁。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的土地制度历经磨难,但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
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史上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政府实行的土地公有制政策和毛泽东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
在清政府时期,土地公有制是通过废除私有土地,宣布国家对所有土地实行占有和分配,从而实现公有化的。
这一政策是为了缓解农民的生存压力,并在平衡土地利益分配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土地权益不平等和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因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实施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政策。
这一政策是为了消除土地方面的不平等和剥削,为农民争取土地权益和提高其生活水平。
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实行的措施包括对土地私有化、对地主阶层的重新分配、对土地的重新登记和颁发土地证。
这一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和生产热情,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任何一个政策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因此,在执行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局限性,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和预期目标。
近代中国土地政策

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发展十分 迅速,农民阶级在中共的领导下,组织农会,起来 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政权和武装, 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并有力的支援了北伐战争, 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明确提出土地革命路 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土地革命对于发动农民阶级 参加革命的重要作用。
共产党
形成过程
1946 年5 月4 日,开始由减租减息逐渐向“耕者 有其田”过渡,方法是发动农民运动,通过没收、征 购、地主献田、群众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 息等办法,由农民自己从地主手中获取土地,这改变 了过去单纯靠没收地主土地来实现“土地农有”的 办法。 1947 年9 月10 日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 纲》,“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最终以法律形式被 确立下来。 1949年“耕者有其田”终于名至实归。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
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在具体的土 地改革中,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 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总路线。
共产党
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中国 社会主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 盾转变为阶级矛盾,以及国 共双方内战危机的加深。
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过程: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民族危机的重压直接影响了土地
制度的变迁。为团结各阶层抗战,将过去对地主、富农的 打击转为联合,没收地主土地变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立“地主减租减 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为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 土地政策。
共产党
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 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抽多补 少”的分田原则;区别对待大地主与中 小地主;不过分打击富农;保护大小商 店。 1930年又规定“抽多补少”之外加上 “抽肥补瘦”原则。 1931年2月,明确宣布:土地由农民私 有。 1933 年6 月, 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土地农 有”制度。另外,“公田”制度在根据地逐 渐巩固后也开始确立。
中国近现代土地问题及解决方案_1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近现代土地问题及解决方案篇一:中国近代土地问题中国近代土地问题土地不仅是一种物质资源,因为它始终与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就更是一种战略资源。
而土地政策的好坏,小则增加人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大则可影响朝代更替,政权沉浮。
在经历了一番战乱以后,荒芜的土地,又被农民开发耕种了,土地又回到农民手里了,加之,统治阶级接受教训,轻徭薄赋,于是就出现新王朝初期的盛世,也就是“杜诗”里所形容的“开元盛世”的景象。
但是,在天下呈平日久以后,由于统治阶级忘记了前朝覆灭的教训,有的骄奢淫逸,广修宫苑;有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有的争权夺利,内斗绵绵;以致不恤民力,加重负担,国势日衰,引来外患。
内忧外患,交相爲害,使农民不堪负担,只能揭竿而起,再造新朝。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政权更替的关键是土地问题。
当土地集中到少数既得利益,社会公正就失去了基础,社会稳定就会无从谈起。
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旦被动员起来,任何政权就会马上面临威胁。
不说久远的历史,现代国共两党的历史,也很能说明土地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是土地问题,而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成功经验也在土地。
国民党在台湾成功的经验更和土地改革有关。
成功的土地改革为台湾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小企业是台湾中产阶级的经济基础,而中产阶级的形成是台湾社会民主化的最主要的动力。
台湾的民主化因为民进党的“台独”路线而导致激进,导致社会的分化。
不过,正是台湾庞大的中产阶级使得台湾的民主化,较之其它很多社会更为理性与和平。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中产阶级,台湾民主化会变得无比暴力。
我认为要一劳永逸的解决中国土地问题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立即叫停当前掠夺式的土地征收制度当前掠夺式的土地征收制度在没有完善之前必须立即停止,否则就是对中国最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最大伤害,也是对等价有偿、公平合理的民事法律原理的公开嘲讽。
由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也无法完全废止,只有在民事法律原则下改进完善,使之既能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又能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权利。
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变迁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变迁,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演变密切相关。
以下是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变迁的一些主要阶段和认识:1. 清朝末期:在清朝末期,土地制度主要以封建土地制度为基础,土地权归属于地主。
这一时期,农民普遍处于剥削和贫困的状态。
2. 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农地革命成为推动力之一。
然而,在较早的时候,土地制度的变革并不明显。
民国时期的土地政策试图通过土地法、土地税收等手段进行改革,但受到政治动荡和地方利益的制约。
3. 土地改革时期(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广泛存在的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实施了土地改革。
该过程中,大规模地进行了土地的没收、分配,地主阶级的土地被没收并分配给农民,这一阶段的土地政策是中国现代土地制度形成的关键时期。
4. 社会主义时期(1950年代至197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土地逐渐由集体所有制主导。
农村实行农业集体化,农民土地集体所有,而不再是个体农民的私有制。
5.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政策,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产权制度的逐步建立,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等。
这一阶段的变革旨在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效益。
6. 城市化进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政策也涉及到城市土地的规划、使用和流转等方面。
城市土地的供应、开发、利用和管理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7. 农地流转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近年来,为了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中国加大了农地流转力度,同时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的变迁是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下进行的。
从封建土地制度到土地改革,再到农业集体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近年来的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一过程既反映了社会制度的演进,也紧密关联着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改革开放以来
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
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大主要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时间
政策法案
内容
清末明初(1840-1924)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辛亥革命
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发动农民反对军阀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
1928.12
(1)军垦屯田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民族矛盾: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
?
1946.5.4解放战争时期1949)(1945—1947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
;(过渡)耕者有其田(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耕者有其田;多余土地财产;征收富农没收地主土地财产,
废除土改前一切债务;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
土改时期1950-19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保存富农经济;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1952彻底废除】
中国的土地改革与农村改革运动

中国的土地改革与农村改革运动近代以来,中国农村改革一直是中国政府努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中土地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的土地改革与农村改革运动,以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面临严重的土地问题。
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农民面临贫困和剥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应运而生。
2. 土地改革运动的目标土地改革运动的目标是实现"土地归农、农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从根本上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不合理状况。
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收入水平。
3. 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措施土地改革运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目标,如土地征收、土地分配、土地承包等。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实行了"一定尺度、一定比例、一定规模、一定等级"的原则,以保障农民的获得感和公平性。
4. 土地改革运动的成就土地改革运动使得绝大部分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确保了他们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村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5. 土地改革运动的不足之处土地改革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土地分配不够公平,一些农民得到的土地较少,影响了其生产和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农民的土地流转能力较弱。
6. 农村改革的新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农村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政府加大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力度,鼓励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权的确权。
7. 农村改革的新措施新的农村改革措施包括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等。
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提升农民的土地经营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8. 农村改革的新挑战尽管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附录08 近代中国土地问题汇总

近代以来的土地政策、纲领、法令汇总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农民问题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所以土地政策是重要考点,务必重点掌握。
一、农民阶级的土地政策(1851~1864)1.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1853-1864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意义:进步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局限性: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施。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政策(1894~1918)1. “民生主义”—辛亥革命时期(1905 )内容:“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意义:“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制度,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2. 新“民生主义”—民党(1924 年,国民党一大,大革命时期)内容: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意义:没有做到“耕者有其田”,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一)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27-1937)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1928年中共六大内容:明确规定了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政策也有调整,但土地所有权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井冈山土地法》—毛泽东(1928.12)内容: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
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方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

毛泽东
《兴国土地法》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1
毛泽东
邓子恢
依靠贫农富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1)军垦屯田
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2)地主,农民交租交息
:承认了地主、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
时间
政策法案
内容
清末明初
(1840-1924)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辛亥革命
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目的: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口号)
1927年党的,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毛泽东
《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
禁止土地买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保存经济;
【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彻底废除】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
(半社:、统一经营)
(完全社:土地归公、集,
主要形式:和乡镇企业;
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五四指示)
耕者有其田;(过渡)
(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
《》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 耕者有其田;
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土地问题
土地不仅是一种物质资源,因为它始终与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就更是一种战略资源。
而土地政策的好坏,小则增加人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大则可影响朝代更替,政权沉浮。
土地问题乃是观察和解决中国历史上,自西周以来两千年历朝治乱相循的钥匙。
土地在每个朝代,都有个由分散到聚集,由荒废到精耕的过程。
分散到了各户农民,生产就发展了,内需充足了,也就国富民裕了;土地被豪强兼并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农民贫困了,生产和商业交换也就凋敝了,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下,“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若何”,官逼民反,也就天下大乱,遍地烽火了。
在经历了一番战乱以后,荒芜的土地,又被农民开发耕种了,土地又回到农民手里了,加之,统治阶级接受教训,轻徭薄赋,于是就出现新王朝初期的盛世,也就是“杜诗”里所形容的“开元盛世”的景象。
但是,在天下呈平日久以后,由于统治阶级忘记了前朝覆灭的教训,有的骄奢淫逸,广修宫苑;有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有的争权夺利,内斗绵绵;以致不恤民力,加重负担,国势日衰,引来外患。
内忧外患,交相爲害,使农民不堪负担,只能揭竿而起,再造新朝。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政权更替的关键是土地问题。
当土地集中到少数既得利益,社会公正就失去了基础,社会稳定就会无从谈起。
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旦被动员起来,任何政权就会马上面临威胁。
不说久远的历史,现代国共两党的历史,也很能说明土地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是土地问题,而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成功经验也在土地。
国民党在台湾成功的经验更和土地改革有关。
成功的土地改革为台湾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小企业是台湾中产阶级的经济基础,而中产阶级的形成是台湾社会民主化的最主要的动力。
台湾的民主化因为民进党的“台独”路线而导致激进,导致社会的分化。
不过,正是台湾庞大的中产阶级使得台湾的民主化,较之其它很多社会更为理性与和平。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中产阶级,台湾民主化会变得无比暴力。
我认为要一劳永逸的解决中国土地问题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立即叫停当前掠夺式的土地征收制度
当前掠夺式的土地征收制度在没有完善之前必须立即停止,否则就是对中国最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最大伤害,也是对等价有偿、公平合理的民事法律原理的公开嘲讽。
由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也无法完全废止,只有在民事法律原则下改进完善,使之既能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又能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权利。
只有在严格界定在公益性的前提下才能慎重启动征地程序。
在现有的征地制度下,让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不去侵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几乎没有保护的土地,而去严格落实中央耕地保护政策,可以说是不现实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不通的。
(二)、尽快做好农村土地的登记、颁证工作,明晰产权
尽管以前也多次要求做好农村土地的登记、颁证工作,但是实际情况是广大农村只有农民宅基地的农村建设用地证书的登记、颁证工作还比较满意外,别的几乎是空白。
一方面,是农民的权利意识不强,在物权不动产登记制度下,只有不动产所有权、使用权证书等是享有该不动产的法定依据;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对登记、颁证要求农民出钱过多,农民无法承受。
为此,一方面,要加
大宣传对土地登记、颁证会给农民带来的种种好处以及有关法律知识;另一方面,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及时修改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3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对于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必须使用国有土地,可以更改为对于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可以使用农村建设用地、国有土地。
让农村建设用地取得和国有土地同等的法律地位,为农村建设用地的正常流转清除法律障碍。
(四)、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城乡土地市场,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对于农用地有专门的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法予以规范,依照法律规定,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全可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有多种方式可以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要严格遵守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除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还应当允许农民用农村建设用地以多种方式参与经营性项目开发建设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目前的土地征地制度排除农民经营建设参与权。
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完全可以像国有土地一样,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流转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平等起来,让农民在流转中分享土地收益。
只有这样,我们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下去。
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和
历史上的一些改革一样,只有良法美意是不行的,“徒法不足以自行”。
要有自下而上的实事求是的开展,自上而下的积极稳妥的推动,才可逞功。
否则,原来设计的制度,将会走样,将会产生许多弊病,以致不仅不能利民,反而贻害百姓,使经济下滑,政治混乱,社会失序,甚至引来外力趁机入侵。
宋朝王安石变法即是在“变法”与“复旧“,改革与保守的斗争中,反复了三十多年,以致国势日衰,引来女真入侵,徽、钦蒙尘,宋室南渡,天下板荡。
这个历史教训,不可轻易忘记。
在革命年代,共产党依靠土地改革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并以此为基础,得以历久弥新,最终取得了政权。
这一时期,土地更多的表现为确保革命事业胜利的“工具”,土地政策是随革命形势变化而调整的。
但建国后至今及今后的时期,阶级斗争不复存在,土地政策的调整则应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据。
目前来讲,就是决不能由于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农民的利益(目前农民仍占最大部分),否则造成社会不公,影响稳定大局。
同时,在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必须统筹兼顾,考虑到土地使用者的利益,比如虽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征用土地时也应当双方协商同意才能执行,这样既维护人民利益,又避免产生矛盾。
最后,从历史土改和效果可以看到,人民对土地的权限越大,意味着这部分资本越稳固,则其积极性也越大,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认为只有党和政府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才能达实现这一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