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研究在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中的
实践探索”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以校为本,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以校为本,就必须树立校本研究思想,建立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校本研究”是一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实践证明它能够较好地做到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对于解决教师教学实际问题有较大的帮助。本课题立足于主课题《普及校本研究,科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的研究目标,寻求促进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校本研究”工作。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的研究”,是最贴近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是对学校和教师最有实际帮助的研究。校本教研,对教师而言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是保持和创新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对学生而言是引导学生健康和正向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课题的理论基础:
1、“教师即研究者”理论:英国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育,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1996
年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的建议中指出,“在一个变化迅速的世界中,在职培训已成为从事所有活动和专业至关重要的工作。因此,教师不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培养其学生在整个生活过程中创造知识所需的态度和技能”。
2、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研究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教师研究演化成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校本教研。斯皮克“校本教师发展理论”提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师素质提高的重心应定位在学校本位的发展、教师职业本位的发展上。
3、“校本教研”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基于学校”,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二是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三是在学校中,即教师要置身教育教学之中,参与学校发展与改革问题的研究,围绕学校自身问题所形成的各种解决方案要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由学校中人来解决。
三、课题的界定:
校本教研,是新课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
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校本:以校为本,或学校本位。学校是教育发生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若要使教育改革成为可持续的事业,那么从教育体制内(尤其是学校)激起改革的动机是十分必要的,而以校为本发展就是此内在机制之一。在以校为本的运作中,不仅强调专业的重要性,更是教育决定权下放的必然反映。
研究:学校和教师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展开的一系列实践性研究,主要以教学案例研究为主。在此所指涉的研究不同于理论的研究,也不同于所谓的行动研究,而是涵盖所有为了学校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研究活动。
四、课题的假设: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课堂教学体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促使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A、通过研究课题,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上能有根本的改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能够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有所创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B、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C、保持和激发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
A、教师要成为教材资源的开发者、运用者。
B、转变教学行为,努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本研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上基本上是以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校本课程(School- Based Curriculum)的研究和开发,比较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课程开发的有关知识的构建注重那些决策、方法、模型、模式、程序、评估等操作性知识。
综合来看,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校本研究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
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
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
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
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基础;
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
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此外,对学校课程资源的看法和认识目前也有了重要的发展,课程资源在来源、范围、形式和采用方式都得到扩展和再认识。
六、研究内容:
(一)研究教材的利用与课程资源开发: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程改革首先是教材出版机制的变化,打破了全国统一教材的模式。教师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单纯使用手中的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模式从此被打破。研究教材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1、教材的内容是不是达成课程标准所必须的,是否存在科学性的错误,如何进行必要的修正或增删;
2、教材呈现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规律概括和意义推导方面是否欠缺,如何进行合理的调整;
3、结合哪些内容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思想教育;
4、练习是否难易适中,能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研究学生——学生的经验是教学的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的掌握不是通过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复制知识。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