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生物八上《社会行为》教案_6

合集下载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中的社会行为的种类和原因。

2.理解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意义。

3.掌握振动、鸣叫、化学信号等社会行为的表现方式。

4.能够识别和分析生物中的社会行为。

二、教学重点1.社会行为的种类、表现方式和原因。

2.社会行为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与生物个体、种群的关系。

2.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社会行为视频,比如大猩猩互相理毛、企鹅结伴而行等,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社会行为的奇妙和多样性,并引导他们思考社会行为的作用。

2. 学习社会行为的种类和表现方式通过PPT的呈现、教师的表述和互动讨论等方式,介绍社会行为的种类和表现方式,包括振动、鸣叫、化学信号等,并引导学生通过识别、分类等方式进行学习。

3. 听取案例解析社会行为的意义通过讲解一些社会行为案例,如狼群协作抓食物、昆虫群体防御外敌等,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意义。

4. 分组设计动物社会行为调查实验学生分组设计一项动物社会行为的调查实验,包括选定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归纳,并让学生识别和分析生物中的社会行为,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通过作业、小组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检验学生对生物社会行为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作业内容包括描述一些生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分析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作用等。

六、教学反思生物中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十分有趣和复杂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验性学习,让他们能够深入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培养其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案

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2)、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2、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型、教学时数新课、讨论法。

课时:1课时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挂图等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概念:二、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三、通讯作用:群体中的不同个体间随时交流信息检测案1、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最占优势者是(A)A、主要表现在攻击彳丁为上总是得胜者B、最后享用食物者C、往往是一个雌性个体D、负担对外战斗、保护群体者2、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A)A、鲫鱼B、象C、白蚁D、金丝猴3、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出去时走不远就要撒尿,其目的是(B)A生理活动的需要B留下气味做“记号”C与其他的狗沟通信息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4、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D)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5、在白蚁群体中,不具有生育能力,担负着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兵蚁和幼蚁等职能的白蚁是(C)A、雄蚁B、雌蚁C、工蚁D、兵蚁6、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C)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7、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D)A、蜜蜂的舞蹈行为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8、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那种语言进行交流的(B)A、舞蹈B、气味C、声音D、表情9、有人做了如下试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的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逸。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请举例说明你了解的动物社会行为,并分析其特点与适应意义。”
b.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享观察到的动物社会行为,进行交流、分析;
c.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评价;
d.教师点评、总结,强调生物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关于社会行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和验证社会行为的规律,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4.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社会行为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
4.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漫画、海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所学的社会行为知识。作品需包含对社会行为特点、适应意义的阐述,以及生动形象的描绘。
5.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生物社会行为相关的书籍、文章,如《动物世界的社会行为》、《蚂蚁的奇妙世界》等,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作业评价:
1.观察报告:关注学生的观察过程和思考深度,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初二是学生生物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动物的社会行为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希望通过学习深入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特点及其适应意义。但受限于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学生在对社会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多半主动学习能力差,但都很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物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但又不能科学地解释,因此对本节内容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材及内容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之下。

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一个关于社会行为的实验或调查,制定实验方案或调查问卷,实施并分析结果,撰写一篇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
3.拓展作业:
-阅读一篇关于社会行为的科普文章或观看相关视频,总结文章或视频中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查等,关注人类的社会行为特点,分析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点:
-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生物界的多样性。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界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能够列举并解释不同生物的社会行为特点。
-能够分析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种群生存的意义。
2.学习群体生活的特点,掌握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结构。
-能够描述群体内分工、合作、竞争等社会现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评价任务,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观察到过类似的社会行为吗?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上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人教版-八上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汕头市第八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初中生物组】/《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郑巽【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对动物行为的进一步学习,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内容囊括了由社会行为的共同特征到具体的某一种动物的通讯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在群体间实现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材提供的素材,构建互动和探究的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从而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向学生传导社会行为特征带给动物以及我们人类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团结合作能够大大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也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和意义,动物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2)了解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语言”的种类。

◆能力目标:(1)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提高鉴别、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2)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通讯的方式;(2)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生存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难点: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课程资源准备与开发】收集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和制作有关的录像资料;设计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的学案。

拟用于导入新课、掌握重点、破解难点、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等环节中,以创设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亮点】(1)以学案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2)以新闻事件作导入材料,并与课堂结尾的分析相呼应,提高学生的兴趣;(3)以“先分析案例,后总结归纳”的结构,启发学生的思维;(4)适时渗透德育。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社会行为》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社会行为》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社会行为》说课稿一、教材背景《社会行为》是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动物的社会行为及其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

本篇课文适用于初二年级的生物课程,通过讲解动物的社会行为,旨在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加深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 - 掌握部分动物的社会行为特点和意义; - 培养动物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 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动物的社会行为种类及其表现形式;•苍蝇、乌鸦、狼等动物的社会行为特点和意义;四、教学难点•解释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重要性;•分析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和演化原因。

五、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教科书《人教版初中生物上册》•社会行为实例图片或动画(以文字描述方式呈现)六、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对社会行为的兴趣,开启课堂氛围。

导入问题: - 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动物的行为?有什么有趣的例子呢? - 你知道动物之间也有社会行为吗?第二步:引入课文(10分钟)通过呈现社会行为实例的图片或动画,引入课文内容。

示例教学语言:同学们,下面我将通过一些实例给大家展示一些动物的社会行为,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并思考它们的作用。

请看以下实例:•苍蝇在觅食时常常会形成一个小群体,它们是如何协同觅食的?•乌鸦常常会在树上集结,它们的集结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狼的群体行为非常有组织性,狼群中的“头狼”有什么重要作用?第三步:学习课文(4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社会行为》(课本页码 XX);2.教师逐段解读课文,分析动物社会行为的种类、特点及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提示: - 鼓励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和引导; - 关键概念出现时,给予重点讲解,确保学生理解。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及种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定义、社会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的影响与重要性
教学准备:电子板书、教学PPT、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重要性是什么”。

二、讲解(15分钟)
1. 定义社会行为:指生物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行为;
2. 社会行为的种类:攻击性行为、合作性行为、交配行为等;
3. 分析不同社会行为对生物群体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展示生物群体中的某一种社会行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该行为的影响;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析该社会行为的利弊,提出解决方案;
3. 学生就案例进行展示与讨论。

四、讨论总结(10分钟)
1. 总结不同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影响;
2. 强调社会行为对生物群体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社会行为意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社会行为的思考文章,思考社会行为对自身与生物群体的影响,提出建设性建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社会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1.1 教学目的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中的第二章,主要涵盖了生物在社会中的行为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1.2 教学重点•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掌握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了解适应环境的方法和生物的相互关系。

1.3 教学难点•分辨不同生物的社会行为;•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4 教学任务通过讲解案例和互动讨论,让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经典案例,增强学生的思维和观察力。

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案例研究,让学生能够了解到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和生物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流程2.1 导入环节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你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哪些?可以分成哪些类别?2.老师检查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引出本课的主体内容,也就是“生物的社会行为”。

2.2 正文教学1.生物的社会行为(10分钟)老师可以讲解蜜蜂、狗和狮子等动物的社会行为,并简单介绍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同时,通过PPT展示生物社会行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的社会行为。

2.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40分钟)老师可以以海洋、荒漠和森林等为例子,分别介绍不同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群体结构的形成原因,以及生物群体组织的具体方式。

3.生物的适应环境能力(30分钟)老师可以以“猪”为例子,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猪”的适应环境能力,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并通过问答活动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2.3 总结与评估1.检测与测试(10分钟)老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出题进行测验,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

2.总结回顾(5分钟)老师进行总结,回顾生物社会行为的概念、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生物的适应环境能力等重点内容。

3.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答总结提问,在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课设计新人教版主备人课型分管领导课时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 动物的社会行为的观点。

2. 社会行为的特色。

新授查收结果:合格 / 需完美时间第周第年月日2课时总第14 课时能力目标1. 认识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关于动物生计的意义。

2.研究并说明动物集体中信息沟通的重要意义,提升剖析问题的能力。

感情目标1.踊跃认识而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

2.经过本节的学习,认可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培育相助友善的精神。

要点、难点要点1.动物社会行为的观点。

2.社会行为的特色。

难点动物是怎样传达信息的。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众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议论以下问题:查资料、议论、总结。

1. 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集体生活的吗?学生可能会将以下动物写在黑板上。

2. 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一样成员之间是怎样分工合 1. 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作的?狼群、黑猩猩等等。

能够查找有关资料,整理成系统列到黑板上,比一 2. 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保持集体生活,如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白蚁的社会行为。

(师生互动)工蚁 : 筑巢 ,饲养雌蚁 ,雄蚁和兵蚁学生剖析,老师板书兵蚁 : 捍卫蚁穴1.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好多动物生活在一同的。

雌蚁 :产卵2. 它们不是同种的很多个体简单的齐集。

小组依据自己书写的次序解说,不足之处,教师补3. 集体内部不一样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

充,但均赐予鼓舞。

4. 常常形成必定的组织。

[解说新课]5. 有的集体还形成等级。

(教师活动)我们一同来剖析这些营集体生活动物的特色。

(学生活动)总结以上内容,课件展现(内容以下):小组议论、剖析、试试回答1. 社会行为:动物营集体生活,集体内部不一样成员实时评论,最后赐予点拨之间分工合作,共同保持集体的生活。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3《社会行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3《社会行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社会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三)情感目标认同群体中分工合作对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导新课欣赏图片,引导归纳社会行为的概念二.探索发现,求索新知(一)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教师活动:展示蚂蚁群体影象资料以后,组织学生交流“蚂蚁群体生活的特点”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资料,交流认识。

教师活动:让学生介绍其它动物过群体生活的特点学生活动:结合已有的认知进行介绍教师活动:布置学生观看课本55页狒狒群体生活图,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解决问题:1.狒狒群体中是否有“首领”?“首领”享有哪些特权?2.这幅图片说明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活动:引导总结归纳社会行为的特征(二)社会行为的意义教师活动: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要求学生举列说明)学生活动:根据已有知识发表看法教师活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归纳社会行为的意义(三)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教师活动: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如电话、传真、网络的QQ等),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群居生活的动物在群体中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学生活动:展开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活动:介绍一些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引导归纳总结动物信息交流方式1。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第一课时:社会行为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目标:1.掌握社会行为的概念。

2.了解社会行为的分类。

3.认识社会行为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社会行为的定义。

2.社会行为的分类。

3.社会行为在生物界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观察一群蚂蚁、蜜蜂等昆虫,引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观察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昆虫们会有如此多的体力去从事如此勤劳而复杂的活动?二.概念和分类1.社会行为的概念: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种群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2.社会行为的分类:(1)合作行为:同种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协作行为。

(2)竞争行为:汲取稀缺的食物资源、同伴、生存地等而发生的行为。

(3)攻击行为: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是种群中常见的行为。

(4)合群行为:某些种群中形成群体行为的行为。

三.社会行为在生物界中的作用1.提高群体生存的强度及效率。

2.增强生物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3.调节内部环境及维持生命机能的稳定。

四.总结和小结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活动,激励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与感性认知,从而更好的深入了解到社会行为的分类和作用。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2.小组活动法。

教学工具:PPT、图片、悬挂展示板。

作业:参考考试模式写一篇短小的学习总结。

拓展阅读:社会行为的发展历程:社会行为的发展历程也是生物演化史的重要内容。

从最初作为某些类型的物种生存的必需品,到形成一些像群体生活形态、互动、竞争和协作的高度复杂的社会形态,社会行为在演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八年级社会行为教案

八年级社会行为教案

教案主标题:理解和引导社会行为的重要性教案副标题:培养八年级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认识到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行为素养,提高沟通、合作、关爱他人等社会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积极健康社会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理解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和回应社会行为的需求。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看一段视频或播放一段与社会行为相关的音频,引起学生对社会行为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概念解释(10分钟)向学生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如礼貌、互助、合作等,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3.合作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的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4.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社会行为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和他人有何影响,并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

5.活动实践(30分钟)a.分角色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角色,如领导、协助者、记录者等。

给予学生一个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通过角色分工和合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b.讨论和总结:活动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并归纳出影响活动结果的社会行为要素。

6.反思与评价(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回顾,回答以下问题:a.你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了哪些积极社会行为?b.你在小组活动中观察到了哪些积极社会行为?c.你在小组活动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反思,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并勉励他们继续努力发展积极社会行为。

2021初中生物《动物的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6)

2021初中生物《动物的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6)

第三节社会行为本节教学建议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

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

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

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

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

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重点和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课前准备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人教版生物初二上社会行为教案

人教版生物初二上社会行为教案
〔3〕黑长尾猴结群生活有什么益处?
引导先生探求——蚂蚁的通讯
首先引导先生明白活动的目的。然后直接提出效果:蚂蚁是营群体生活的植物,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假设工蚁发现某处有食物,它会用怎样的方法将信息传递给同伴?
可依照教材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停止实验。
引导先生讨论交流:
(1)蚂蚁的通讯是依托气息,还是触角?还是两者都有呢?你判别的依据是什么?
(2)蚂蚁的通讯对它们获取食物有什么意义?
许多植物的集体之间都能停止信息交流,例如,蛾蝶类昆虫的雌虫,体表的腺体可以分泌吸引雌虫的物质——性外激素。
先生观看图片,讨论交流,逐渐达成共识: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植物具有社会行为,群体中的不同集体间有明白的分工。
在教员引导下,看法到哺乳植物中的羊和狒狒也具有社会行为。
具有社会行为的植物,群体外部往往构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白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构成等级。
先生讨论交流
先生剖析得出植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意义。
植物可以经过举措、声响和气息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先生实验后,在教员的引导下,总结:
〔1〕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托气息,即应用嗅觉,嗅觉感受器散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能应用触角的触觉功用相互沟通。
四、教学进程:
环节及要点
教员活动
先生活动
导入
展现水面上漂动的蚁团的图片。
应用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导入。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蚂蚁。在洪水来暂时火蚁会有这种行为:一些工蚁彼此将前后足搭接在一同,在水面上构成一个由身体搭建的〝筏子〞;另一些工蚁那么忙着把蚁后、雄蚁和幼蚁搬到〝筏子〞上,最后,在水面上构成一个漂动的〝蚁团〞。蚁团随水漂流时,组成〝筏子〞的工蚁经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缺口,总有其他工蚁义无反顾的补上去,直到蚁团抵达陆地。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行为对生物生存、繁衍的影响。
3.课堂讲解,巩固知识:
-对社会行为的概念、特点、分类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结合实例,讲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
4.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观察校园内的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行为。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在生物界的普遍性。
2.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分类,如群居生活、合作狩猎、社会等级等,并能举例说明。
3.学会分析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种群生存、繁衍的影响,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物社会行为的精彩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行为现象。
-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社会行为的思考。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设计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任感。
6.教学评价,促进发展: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活动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鼓励学生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社会行为现象,学以致用,提高生物学素养。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的社会行为主要特征,举例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引导学生探究动物群体的信息交流,了解其交流的过程。

2.能力目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组织学生探究动物群体的信息交流,提高学生实验设计技能。

--展示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成果并相互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群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学生认识到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分工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与交流,使同学能够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简析.重点1.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组织学生进行动物信息交流过程的探究活动。

难点1.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信息交流的过程。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讨论交流探究活动的结果。

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社会行为的动物的相关资料。

2.用容器饲养一窝蚂蚁,并观察它的行为。

教师准备1.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的多媒体资料。

2.查阅蚂蚁,蜜蜂,狒狒等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相关资料。

3.准备几张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挂图。

教学策略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

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

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

2019-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2019-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学习目标】1.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2.初步学会用察看法研究一种常有小动物的行为,知道集体中的信息沟通3.说出社会行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应用【学习要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学习难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教课过程】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学】阅读 P37-38 “社会行为的特点”达成1.什么叫动物的社会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2.一个白蚁群中由哪一种白蚁构成?3.在狒狒集体中领袖有哪些特权?____ ________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它的职责又是什么?____________4.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是营集体生活?____________【思】 1.社会行为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2.动物社会行为关于动物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3.群居的蝗虫、蚊、蝇、蝴蝶、蛾等有没有社会行为?4.你能说出人类的社会行为和动物的有什么相像和差别吗?____________5.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迷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二:集体中的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是分工合作的必需条件)【学】阅读 P39-41 “蚂蚁的通信”达成1.提出问题:2.作出假定:依据蚂蚁会成群跟从前面的一只蚂蚁去直接获取食品作出假定。

3.拟订实验计划(提示学生可依据教材P39-40 图示来议论设计);4.议论和完美计划:5.实行计划:5.实验结论:【思】 1.不一样的生物集体内信息的沟通能否同样?可经过教材P39 中内容来议论总结2.达成 P41 议论 1-23.通信能否仅限于拥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迷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展】【练】 1.以下动物各是依赖哪一种通信方式来达成信息沟通的?(1)让母猪取代其余的母猪来饲养小猪,先要在小猪的身上抹些喂奶母猪的尿液才能够进行喂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行为》
一、本节课的教材地位、作用
《社会行为》一节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的第三节。

有关动物的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而且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本节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五、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