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原文及翻译.pptx

合集下载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原文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逐字逐句翻译PPT课件

六国论逐字逐句翻译PPT课件

也盖!:因”为
完:形作动,保全
因为不贿赂秦国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 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 国’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以:用
秦国除用攻占取得(土地)外,小的就 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LOGO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之:助词,无实而义:连词,表修饰其实:那实际
LOGO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之:代词,代土地 以:介词,把
他们的子孙对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 它们送给别人,好象抛弃小草一样。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后:这样;而后 得:能够
(古今异义) 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这 样而后能够睡一夜安稳觉。
LOGO
-
2
秦—强 楚—大 齐—富
-
3
六国论
解题
(宋 苏洵)
1 、六国:除秦以外的齐、楚、
燕、韩、赵、魏六国。
2、“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 ,
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
-
4
朗读《六国论》
• 体会作者的观点 • 读准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通“曝”)
草芥jiè 与嬴 yǔ 洎jì
比较秦国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古胜今得异义到) 的土地,那实际上相差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亡:丧失的(土地)
其实:它的实际
(古今异义)
诸侯所丧失的土地,同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
比,那实际上也相差百倍。
LOGO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矣。之:取独。所,代词,放在动词固前:,原组本成,名本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六国论完善版原文和翻译

六国论完善版原文和翻译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兵:兵器。

赂秦:贿赂秦国。

这是指向秦国割地求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吗?【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或,不定代词。

互丧:彼此(都)灭亡。

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率:全部,一概。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和战争夺取的土地相比,它实际多到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以攻取:用攻取的方法取得。

以:用,凭借。

亡:丢失,丧失。

其实:它实际上。

其,代词。

第一个代“秦之所得”,第二代“诸侯之所亡”。

大欲:最想要。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厥先祖父:他(或他们)的先人祖辈父辈。

厥,相当于“其”。

先,对去世的先长的敬称。

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暴:暴露,冒着。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视:看待,对待。

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

《六国论》原文及对照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对照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对照翻译《六国论》原文及对照翻译出处或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六国论》(最终版).ppt

《六国论》(最终版).ppt

六 国 地 图
听课文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六国互丧 sàng 赂秦 lù 暴霜露 pù
抱薪救火 xīn
殆尽 dài 下咽 yān
胜负之数 shù 或未易量 liàng
邯郸 hán dān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wéi
朗读第一段,合作讨论,文言知识积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用作动词:侍 •C、义不赂秦 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E、李牧连却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退却;击退。
4、一词多义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 而秦兵又至矣 • 斯用兵之效也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良将犹在
宋仁宗嘉佑年间,他带了儿子苏轼、 苏辙,不远数千里,从家乡四川来 到京师开封。当时翰林学士欧阳修 把他的作品二十二篇呈上朝廷,得 到极高的评价。宰相韩琦见他文章 写得好,上奏皇帝,召试舍人院, 苏洵推病不愿应试。后来又任命他 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时他已年过五 十岁了。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 讽今。
简介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 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 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 中的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是我国唐、宋 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 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六国论》优秀课件(上网课实用)(带全文翻译)

《六国论》优秀课件(上网课实用)(带全文翻译)

今 北宋: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弊 在
( 总


分 )
赂 秦 (总分)
数量上
力 亏
(第二段)

程度上 道理上

一 段
(并 列)

不 赂
齐亡之事实

以 (总分)

燕亡之教训

丧(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 为国者无 过 使为积威 渡 之所劫哉 )
(第四段)
( (引古) 分 (递 进) 总 )
四、走进文本
初读文本,正音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无厌 yàn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dài尽
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当tǎng与秦相较
悲夫 fú
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细读文本,释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 不善,弊在赂秦。
以荆卿为计 不同点 ——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 以荆卿为计——速祸 智力 赵: 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孤危
不盖 能失 独强 完援
对策: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 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 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 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 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 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 辛勤为第一。

《六国论》(共42张PPT)

《六国论》(共42张PPT)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 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 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 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 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 治者。
六国地图
易读错的字
(1)六国互丧( )
(2)思厥( )先祖父
(3)暴( )霜露
(4)暴秦之欲无厌( )
北宋的时代背景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 礼:以礼相待,名——动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这样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在本段的最后,还采取引证法,引用《战 国策》中的话,从道理上揭示了以地事秦 的必然后果。
➢ 通过三小层就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 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 点。
➢ 作业: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已学部分。

2.完成生态课堂练习。
第四段 1.终继五国迁灭 终:最终。迁灭 :灭亡。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好、结交。 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之后。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 5.义不赂秦 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所以。虽:虽然。
➢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 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 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 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 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 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苏洵《六国论》全文及翻译

苏洵《六国论》全文及翻译

《六国论》全文及翻译[宋】苏洵【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字词解释】兵:兵器善:好。

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道:原因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率:都,皆。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保全。

以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

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
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
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
六国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承上启下,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 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
第五段------ 不多余。既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又劝谏北宋
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由论古自然转向讽今,赋予了
这篇史论强烈的现实意义。
句首发语词
势力 状后 仍然,还 可以凭借 代指秦国
不同点 —— 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以荆卿为计 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封赏
名作动,礼待
合力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
动词,朝着,对着
名作动,吞下 咽喉
优势 为……所:被动
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久而成的威势
名作状, 天天、月月 以至于
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燕 前221年灭齐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作品风格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 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 最突出 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 ,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 会的阴暗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在剖 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 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 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 章中。主要作品有《嘉祐集》。

六国论(完整翻译三行对译)

六国论(完整翻译三行对译)
1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
苟:如果。
3
以:凭借。
4
从:跟随。
5
故事:旧例。
6
是:这。
7
而:连词表并列。
再:两次。
赵尝五战于秦:介短语后置句。
却:使……退却,使动。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洎:等到。
以:因为。
谗:小人的坏话。
而:却。
诛:被诛杀。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1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多到百倍。
2
较:比较。
3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
而:因果承接。
5
其实:它实际上的数量
6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以致于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至于:到……的结局
固:本来。
然:这样。
以:用。
颠覆:灭亡。
事:侍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
译(六国)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苏轼、苏辙《六国论》译文PPT文档共18页

苏轼、苏辙《六国论》译文PPT文档共18页
苏轼、苏辙《六国论》译文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六国的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和战争胜利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实际也要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古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六国论》ppt 最新版

《六国论》ppt 最新版

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
“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
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
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
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导入课文
.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
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
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
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
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表判断语气。这是一个判断句。
译文: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 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弊 国在 破赂 灭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用: 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品析第二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以:凭借。 攻:攻战。 取:取得。
则:就。 获:获得。 邑:小城镇。
城:大城池。
译文:秦国凭借攻战获取土地之外, (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 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比较。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字结构)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六国的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和战争胜利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实际也要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古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 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 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学海无 涯
《六国论》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Nhomakorabea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
学海无涯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
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 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 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 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 战败 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 然不在 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 不 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 去十 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 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 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 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 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 初 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 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 , 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 秦 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赵 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 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 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 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 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 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2 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