钯催化反应及其机理
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讲解
XXXX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学院(中心、所):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化学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论文题目: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授课教师(职称)XXXX(教授)研究生姓名:XXXX年级:2012级学号:XXXXXXXXX成绩:评阅日期:XXXX大学研究生学院2012年12 月25 日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XXXXXX(XXXX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过渡金属钯在金属有机化学方面具有丰富的反应性,在各类有机化学反应中如氢化、氧化脱氢、偶联、环加成等反应中,钯是优良的催化剂,或是催化剂的重要组分之一。
本文在查阅大量近几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钯催化的反应,同时综述了钯催化反应的机理以及钯催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钯,催化剂,反应机理,研究进展1钯催化的反应类型及反应机理在现今炼油、石油化工等工业催化反应中,有很多的钯催化反应,尤其是氢化反应中的选择加氢,以及氧化反应中选择氧化生产乙醛、醋酸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均广泛采用和开发钯催化剂。
对石油重整反应,钯也是常选取的催化剂组分之一。
1.1氢化反应钯催化剂具有很大的活性和极优良的选择性,部分氢化选择性高,常用作烯烃选择性氢化催化剂。
1.1.1反应式及反应机理反应底物首先和氢气分子分别被吸附到催化剂上,然后和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形成配位键,最后完成氢的转移,氢和反应底物形成σ-键。
1.1.2反应方程式举例1.2氧化反应烯烃和炔烃是十分常见并且重要的有机化合物,选择性地氧化这类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一直是化学工业和学术界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
1.2.1分子氧参与的钯催化烯烃的氧化反应根据亲核试剂的不同,如氧、氮和碳等亲核试剂,把催化烯烃的氧化反应可以形成C-O、C-N和C-C键。
1.2.1.1反应机理钯催化烯烃的氧化反应都经过三个过程:首先,把插入烯烃形成新的C-Pd键;接着,有机钯中间体进行β-H消除产生Pd(0);最后,Pd(0)被重新氧化为Pd(П)。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什么是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Palladium-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
它是一类碳-碳键构造的反应,是通过将两种不同的碳基官能团或碳碳键连接在一起,以形成新的C-C化合物。
反应机理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中,两个分子的有机基团进行偶联,然后由钯离子起催化作用,生成新的碳碳键。
催化剂形式上是Pd(0)配合物,反应机理如下:1.钯催化剂先通过脱对氢化学计量通常分配Pdcatalyst (I)。
2.钯催化剂进一步和配体形成配合物(PdL2)。
3.配合物和卤代烃发生交换生成过渡态PdL2(RX)。
过渡态中,钯离子与亲电吸引剂的卤素原子形成键;此过程中C-X钩体断裂,形成第一级碳中间体。
4.结合第二个有机基团生成PdL2(RY)介于新的物种。
5.最后的反应产物通常通过还原反应,将钯催化剂还原为Pd(0)。
应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已经成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反应之一,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材料科学等领域。
其重要应用包括:•制备非对映选择性或对映选择性的C-C连接化合物。
•制备有机材料。
•合成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反应类型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物和类型进行分类。
最常用的交叉偶联反应类型是官能团反应 (Functional Group Coupling) 和碳-碳双键偶联反应 (Carbon-Carbon Double Bond Coupling),这些反应分类包括下列:1.骨架化反应 (Fragmentation Reaction)2.偶联反应 (Cross-Coupling Reaction)3.代换反应 (Substitution Reaction)4.重排反应 (Rearrangement Reaction)反应优点由于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具有高效性、选择性、重复性和收率高的特点,它已经成为有机化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反应之一。
钯催化反应及其机理
钯催化反应及其机理研究摘要:目前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其中由于钯催化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等原因,使其在有机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被全球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列举了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的机理,及与偶联反应相关的钯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钯催化的脂肪醇的芳基化反应等的机理。
关键词: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钯催化机理1.引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钯催化的偶联反应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的侧重点也和以前有所不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有机化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众多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方式中,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类反应通常具有温和的反应条件,产率很高并有很好的选择性(包含立体、化学、区域选择性)。
很多常规方法根本无法实现的化学反应,采用了过渡金属催化后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实现。
在众多过渡金属中,金属钯是目前研究得最深入的一个。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Kumada,Heck,Suzuki,Negishi [1]等偶联反应的陆续发现,钯催化的有机反应发展十分迅速,时至今日,钯催化的偶联反应作为形成碳-碳、碳-杂键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2.钯催化各反应机理的研究2.1.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Kumada,Heck,Suzuki,Negishi 等偶联反应的陆续发现[1],钯催化的有机反应发展十分迅速,时至今日,钯催化的偶联反应作为形成碳-碳、碳-杂键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2]。
交叉偶联,就是两个不同的有机分子通过反应连在了一起(英文中交叉偶联为crosscoupling,同种分子偶联为homo coupling)。
2.1.1Heck反应Heck 反应是不饱和卤代烃和烯烃在强碱和钯催化下生成取代烯烃的反应,是一类形成与不饱和双键相连的新C—C 键的重要反应[3]。
反应物主要为卤代芳烃(碘、溴)与含有α-吸电子基团的烯烃,生成物为芳香代烯烃。
有机合成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有机合成中钯的催化交叉偶联反应20102401046吴健华摘要: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给美国化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化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以表彰其发现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更有效的连接碳原子以构建复杂分子。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用于碳碳键形成的重要化学反应,因其反应条件温和,化学选择性高,副产品少,在有机合成领域中应用广泛。
本文综合概述了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机理与发展,并对其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反应机理;碳碳键;有机合成;引言:碳是构成生命体的重要组成物质,而这些物质是以C-C单键或双键为基础,形成各种形式的碳胳化合物,组成生命体的各个部分。
而经过多年来的探究与改进,美国化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化学家根岸英一及铃木章在有机合成中取得重大贡献与研究进展,发现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有效地连接碳原子,为构造更复杂的分子提供反应方法。
因此于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他们三位在有机合成中杰出并取得重大贡献的有机化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有机合成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作为五个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反应之一,其重要性则不言而喻。
前四个反应分别是Grignard反应(格氏反应,1912年),Diels-Alder反应(迪尔斯-阿尔德反应,1950年),Wittig反应(叶立德、维蒂斯反应,1979年)和Olefinmetathesis反应(烯烃的转位反应,2005年)。
在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中,反应步骤缩短,所需条件温和,副产品少,且可使大量的官能团在进程中得以保留而不被破坏,是一种可靠、实用的工具,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学及制药工业中, 对有机合成具有长久和深远的影响力,得到合成化学者的普遍应用。
一、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机理与发展1.格氏试剂——拉开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序幕有机合成化学所构造出来的物质大部分都是以碳胳为骨架所构建起来的,然而碳原子本身十分稳定,在化学反应中并不活泼。
pd催化机理
pd催化机理
Pd催化机理指的是在Pd(钯)催化剂存在下的化学反应机制。
钯是一种重要的催化金属,广泛应用在有机合成反应中。
Pd催化机理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吸附:Pd催化剂表面吸附底物分子。
吸附可以通过物理吸
附或化学吸附实现,这取决于底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
2. 活化:吸附在Pd表面的底物分子发生活化,形成活性中间体。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Pd与表面的配体或其他化合物之间发
生反应实现。
3. 反应:活性中间体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涉及键的形成、断裂或转移。
这一步骤可能包括氧化、加成、环化等反应。
4. 反应物解除:产物从催化剂表面解离,使催化剂表面重新可用。
解离可以通过热解或反应物降解实现。
5. 催化剂再生:如果催化剂被中毒或失活,通常需要将其再生。
重新活化催化剂可以通过洗涤、还原或其他方法实现。
总的来说,Pd催化机理取决于具体的反应和底物,但以上步
骤是常见的基本过程。
Pd催化剂的广泛应用主要归因于其高
度活性和选择性,以及其在多种有机反应中的适用性。
(完整)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全解
(完整)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全解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全解)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全解的全部内容。
XXXX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学院(中心、所):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名称: 应用化学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论文题目: 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授课教师(职称) XXXX(教授)研究生姓名: XXXX年级: 2012级学号: XXXXXXXXX成绩:评阅日期:XXXX大学研究生学院2012年 12 月 25 日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XXXXXX(XXXX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过渡金属钯在金属有机化学方面具有丰富的反应性,在各类有机化学反应中如氢化、氧化脱氢、偶联、环加成等反应中,钯是优良的催化剂,或是催化剂的重要组分之一.本文在查阅大量近几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钯催化的反应,同时综述了钯催化反应的机理以及钯催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钯,催化剂,反应机理,研究进展1钯催化的反应类型及反应机理在现今炼油、石油化工等工业催化反应中,有很多的钯催化反应,尤其是氢化反应中的选择加氢,以及氧化反应中选择氧化生产乙醛、醋酸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均广泛采用和开发钯催化剂.对石油重整反应,钯也是常选取的催化剂组分之一。
1.1氢化反应钯催化剂具有很大的活性和极优良的选择性,部分氢化选择性高,常用作烯烃选择性氢化催化剂.1。
1.1反应式及反应机理反应底物首先和氢气分子分别被吸附到催化剂上,然后和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形成配位键,最后完成氢的转移,氢和反应底物形成σ—键。
二价钯催化suzuki机理
二价钯催化suzuki机理
Suzuki反应是一种常用的钯催化偶联反应,用于合成芳香化合物。
在Suzuki反应中,二价钯起着关键的催化作用。
Suzuki反应的机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氧化钯(Pd(0))进入活性态:初始反应中,有机氯化物(R-Cl)与钯(Pd(0))形成配合物结构。
2. 钯配合物与碱基形成活性物种:一个碱(通常是碳酸钾或碳酸钠)将钯配合物上的氯离子取代,生成活性的钯配合物(Pd(II)X)。
3. 过渡化合物生成:有机硼酸酯(R-B(OH)2)和钯配合物发生配位交换,形成一个新的过渡态化合物。
4. 过渡态化合物断裂:C-C键的形成和断裂,通过钯催化下的反应实现。
5. 最终产物生成:反应结束后,生成所需的芳香化合物和溴化物离子(Br-),其中溴化物离子是反应的副产物。
总的来说,二价钯催化的Suzuki反应通过活性钯配合物与有机硼酸酯发生配位交换,然后通过C-C键的形成和断裂,最终生成所需的芳香化合物。
这是一个重要的反应机理,在有机合成中得到广泛应用。
buchwald-hartwig反应机理描述
buchwald-hartwig反应机理描述Buchwald-Hartwig反应是一种常见的钯催化的氨基化反应,用于构建碳-氮键。
它通过消除传统有机合成中氨化反应的一些限制性条件,使得氨基化反应更加高效,选择性更强。
该反应非常重要,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材料科学以及天然产物的合成等领域。
反应机理:Buchwald-Hartwig反应的反应机理以钯催化下的活化底物起始,然后与亲核试剂进行正电荷的交换,生成产物。
首先,反应的起始物通常是一个芳香卤化物(RX)和一种底物(通常是一种芳香胺或腙化物)。
芳香卤化物首先与钯配体配位,生成配位化合物[Pd(II)(L)(X)],L代表配体。
配位化合物可能是[ArPd(X)(L)] or [ArPd(L)(X)].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是关键的第一步,是整个反应的速控步骤。
在第二步中,亲核试剂(氨基试剂)与配位化合物发生反应。
氨基试剂中的氮原子套入了钯的配位球中,与卤原子发生互换,形成中间体[Pd(II)(L)(NH2R)]。
此中间体具有正电荷,对于有机合成中其他的亲核试剂也是适用的。
在最后一步中,中间体会失去一个配位配体并重新生成一个碳-氮键。
通常有两个可能的途径:基团交换和断开钯配位。
在基团交换的途径中,一个新的O基团(O−)进入Pd配位球并与NH2反应,生成酰胺。
该反应在反应体系中可以维持碳-氮键的稳定性,产率较高。
在断开钯配位的途径中,Pd配位球中的一个配体分离并生成一个中间体[Pd(II)(NH2R)X]。
该中间体可以与另一个底物发生反应,形成新的C-N键,同时再次形成配位化合物。
该方法在反应种类上更加灵活,可以实现许多不同的化学变换,如杂环化合物、多炔化合物等。
Buchwald-Hartwig反应优点与应用:Buchwald-Hartwig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与传统的氨化反应相比,Buchwald-Hartwig反应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它适用于氨基理的底物范围广泛,包括芳香胺、腙化物以及其他含氮化合物。
钯催化的脱羧heck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钯催化的脱羧heck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钯催化的脱羧Heck反应(Pd-C Catalyzed Heck Reaction)在有机
合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其适用性较强及反应条件较为温和而备受科学家们青睐。
为了使其反应性能进一步优化,对其反应机理的深入认识尤为重要、必不可少。
目前,就钯催化的脱羧Heck反应机理,理论和实验研究均达成了令人满意的
成果。
据认为,该反应以一种c-h活化机制发生,在催化剂钯(PdX _2及Pd(0))存在的条件下,X(此处指的是卤化物离子)的作用下,原料的c-h键通过紫外光
辐射及酸性19F谱仪的作用发生活化,形成高能中间体3-戊烯醛贵金属化合物
(M- 3-penten-2-one),表示为结构A.其中,羧基受到强烈的歧化作用,形成稳
定的歧化中间体4-戊二醛贵金属化合物(M-4-pentadien-3-ol),表示为结构B.
另外,催化剂作用介导着反应C,生成终产物(alkenyl-aryol ethers),表示为
结构C。
以上就是钯催化的脱羧Heck反应的一般机理,在实际的研究中,通过研究时
间的延长、加入分解剂发挥促进作用等方法进一步优化反应性能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以上提到的基本机理外,科研人员们还通过研究金属修饰剂,微观环境以及合成条件及抗歧化剂等更进一步改善反应性能,丰富了钯催化脱羧Heck反应技术。
实验和理论结果表明,钯催化的脱羧Heck反应机理是由一系列连续步骤组成,有较高的要求。
当前研究的重点是体现出高催化活性的最佳反应条件,尤其是找到有效的抗歧化剂,提高反应物的特异性,及其他优化反应性能的策略。
未来市场更广,也有更多的机会和应用。
钯催化反应及其机理
钯催化反应及其机理研究摘要:目前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其中由于钯催化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等原因,使其在有机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被全球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列举了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的机理,及与偶联反应相关的钯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钯催化的脂肪醇的芳基化反应等的机理。
关键词: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钯催化机理1.引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钯催化的偶联反应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的侧重点也和以前有所不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有机化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众多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方式中,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类反应通常具有温和的反应条件,产率很高并有很好的选择性(包含立体、化学、区域选择性)。
很多常规方法根本无法实现的化学反应,采用了过渡金属催化后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实现。
在众多过渡金属中,金属钯是目前研究得最深入的一个。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Kumada,Heck,Suzuki,Negishi [1]等偶联反应的陆续发现,钯催化的有机反应发展十分迅速,时至今日,钯催化的偶联反应作为形成碳-碳、碳-杂键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2.钯催化各反应机理的研究2.1.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Kumada,Heck,Suzuki,Negishi 等偶联反应的陆续发现[1],钯催化的有机反应发展十分迅速,时至今日,钯催化的偶联反应作为形成碳-碳、碳-杂键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2]。
交叉偶联,就是两个不同的有机分子通过反应连在了一起(英文中交叉偶联为crosscoupling,同种分子偶联为homo coupling)。
2.1.1Heck反应Heck 反应是不饱和卤代烃和烯烃在强碱和钯催化下生成取代烯烃的反应,是一类形成与不饱和双键相连的新C—C 键的重要反应[3]。
反应物主要为卤代芳烃(碘、溴)与含有α-吸电子基团的烯烃,生成物为芳香代烯烃。
钯催化反应机理汇总
Heck反应1.定义:钯催化的芳基卤化物和乙烯基卤化物与活性烯烃之间的C-C偶联反应称为Heck反应。
2.主要特点:最适合由单取代烯烃制备二取代烯烃;不对称烯烃主要经历至少取代的烯烃碳;3芳基或乙烯基卤化物的反应性顺序为I>Br≈OTf>>Cl;R1基为芳基、杂芳基、烯基、苄基和稀烯基;反应对水不敏感;迁移插入和b-氢化物消除都是通过合成立体化学进行的3.机理:4.实例:优势在于heck反应的反式选择性;利用手性配体能够实现构建第三和第四立体中心的有效方法和高对映选择性。
5.Pd(喹啉-8-羧酸盐)2作为Heck反应的廉价无膦催化剂。
6.钯催化芳基卤化物与丙烯醛二乙缩醛反应合成3-芳基丙烯醛。
7.Heck反应高效制备3-苯基丙醛8.钯催化芳基硼酸与富电子和缺电子烯烃的氧化Heck反应是在没有碱、氧或其他外部氧化剂的情况下进行的。
Negishi reaction1.定义:钯或镍催化的有机锌试剂与有机卤化物、三氟化合物等的交叉偶联反应。
2.机理:3.优势: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条件温和;设备要求低;缺点:对水敏感4.有机锌试剂制备:5.实例:芳基溴化物与原位制备的2-吡啶锌的Negeshi偶联反应良好,分离收率为80%。
2-吡啶硼酸被证明是不稳定的,它的suzuki偶联剂与其他芳基硼酸一样有效。
文献:Org.Lett. 2002,4, 2385-23886.2005年开发了Pd-NHC催化体系,该体系能在室温下高收率地交叉偶联各种未活化的伯溴化物和烷基有机锌试剂。
文献:Org. Lett. 2007,9,4571-4574;Org. Lett. 2005,7,3805-38087.1977年首次报道了negishi交叉偶联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反应。
目前,已开发出有效的催化剂和配体。
以下是含有机锌试剂的芳基卤化物的一个示例:文献:J. Am. Chem. Soc. 2006, 128, 3538-3539Sonogashira reaction1.定义:用钯催化剂、铜(I)助催化剂和胺基碱进行末端炔烃与芳基或卤化乙烯的偶联。
钯催化反应及其机理
钯催化反应及其机理研究摘要:目前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其中由于钯催化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等原因,使其在有机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被全球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列举了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的机理,及与偶联反应相关的钯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钯催化的脂肪醇的芳基化反应等的机理。
关键词: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钯催化机理1.引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钯催化的偶联反应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的侧重点也和以前有所不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有机化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众多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方式中,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类反应通常具有温和的反应条件,产率很高并有很好的选择性(包含立体、化学、区域选择性)。
很多常规方法根本无法实现的化学反应,采用了过渡金属催化后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实现。
在众多过渡金属中,金属钯是目前研究得最深入的一个。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 Kumada,Heck,Suzuki,Negishi [1]等偶联反应的陆续发现,钯催化的有机反应发展十分迅速,时至今日,钯催化的偶联反应作为形成碳-碳、碳-杂键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2.钯催化各反应机理的研究.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 Kumada,Heck,Suzuki,Negishi 等偶联反应的陆续发现[1],钯催化的有机反应发展十分迅速,时至今日,钯催化的偶联反应作为形成碳-碳、碳-杂键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2]。
交叉偶联,就是两个不同的有机分子通过反应连在了一起(英文中交叉偶联为crosscoupling,同种分子偶联为 homo coupling)。
反应Heck 反应是不饱和卤代烃和烯烃在强碱和钯催化下生成取代烯烃的反应,是一类形成与不饱和双键相连的新 C—C 键的重要反应[3]。
反应物主要为卤代芳烃(碘、溴)与含有α-吸电子基团的烯烃,生成物为芳香代烯烃。
钯催化偶联反应
钯催化偶联反应钯催化偶联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它可以将两个有机物分子通过钯催化剂的作用连接起来,形成新的化合物。
这种反应在有机合成领域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制备药物、天然产物、高分子材料等。
1. 钯催化偶联反应的基本原理钯催化偶联反应是一种通过钯催化剂促进两个有机物分子之间发生键合的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钯催化剂作为一个中间体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能够与底物形成络合物,并降低底物之间键结合的能量,从而促进它们之间的反应。
2. 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类型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类型的钯催化偶联反应,其中最常见的包括:(1) Suzuki 偶联反应:该反应是将芳香族卤代烃和芳香族硼酸酯或硼酸进行偶联。
该反应具有高效率、选择性好等特点,在制备药物、农药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 Heck 偶联反应:该反应是将烯烃和芳香族卤代烃进行偶联。
该反应具有高效率、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在制备香料、染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3) Stille 偶联反应:该反应是将有机锡化合物和芳香族卤代烃进行偶联。
该反应具有高效率、选择性好等特点,在制备药物、天然产物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4) Negishi 偶联反应:该反应是将有机锌化合物和芳香族卤代烃进行偶联。
该反应具有高效率、选择性好等特点,在制备药物、农药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3. 钯催化剂的种类钯催化偶联反应中使用的钯催化剂种类多样,常见的包括:(1) 三苯基膦钯催化剂:该催化剂在 Suzuki 偶联反应中常用,具有高效率、选择性好等特点。
(2) 二茂铁基钯催化剂:该催化剂在 Heck 偶联反应中常用,具有高效率、稳定性好等特点。
(3) 二苯基甲酰胺钯催化剂:该催化剂在 Stille 偶联反应中常用,具有高效率、选择性好等特点。
(4) 氯化钯催化剂:该催化剂在 Negishi 偶联反应中常用,具有高效率、稳定性好等特点。
4. 钯催化偶联反应的优缺点钯催化偶联反应具有如下优点:(1) 反应条件温和,适用于多种底物。
钯催化反应中的β-氢消除反应
钯催化反应中的β-氢消除反应
β-氢消除反应是一种常见的钯催化反应,指的是含有羰基或双键的化合物中,β-位于羰基或双键旁边的氢原子被钯催化氧化成水或其他化合物,并形成新的双键或羰基化合物。
这种反应常见于有机合成反应中,可以用于制备酮、羧酸、醇等化合物。
β-氢消除反应的反应机理主要分为两步:
第一步:钯催化剂与化合物发生配位作用,形成一个钯中间体。
第二步:钯中间体与氢原子发生互动作用,导致β-位于羰基或双键旁边的氢原子被氧化成水或其他化合物,并形成新的双键或羰基化合物。
β-氢消除反应通常情况下需要一定温度和外部条件的协助,如加热等。
同时,该反应还需要在惰性气体或惰性溶剂中进行,以避免氧气或其它氧化剂的干扰,降低氧化反应的竞争性。
钯催化的反应
钯催化的反应
钯催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反应。
钯催化反应可以使得许多反应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同时还能够提高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
因此,在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反应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
钯催化反应的机理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钯催化剂会与底物发生配位作用,形成一个中间体。
然后,底物分子中的一个键会断裂,形成一个中间体。
最后,中间体会再次与钯催化剂发生配位作用,形成产物。
钯催化反应的应用非常广泛。
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烯烃的加成反应。
烯烃是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化合物,因此烯烃的加成反应也是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
钯催化反应可以使得烯烃的加成反应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并且可以提高产率和选择性。
除了烯烃的加成反应之外,钯催化反应还可以用于许多其他的反应中。
例如,钯催化反应可以用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取代反应、卤代烷基的脱卤反应、以及羰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等等。
尽管钯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钯催化剂的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容易
受到空气、水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钯催化剂还会出现毒性等问题。
总之,钯催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反应。
它可以使得许多反应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并且可以提高产率和选择性。
尽管它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也将逐渐得到解决。
钯催化的烯丙基化反应机理
钯催化的烯丙基化反应机理
钯催化的烯丙基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能够将烯烃转化为
烯丙基化物。
研究其机理对于完善该反应的应用前景及其在有机合成
领域的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钯催化的烯丙基化反应机理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分步还原和碳-碳键形成。
首先,该反应的第一步是钯催化剂与烯丙基试剂的配对。
通常情况下,烯丙基试剂通常是烯烃烯丙基化试剂,如醛类,酮类和酸类等。
钯催
化剂则是一种Pd(0)化合物,通常是Pd(PPh3)4、Pd(dba)2 和
Pd(OAc)2等配合物。
在配对成功之后,下一个步骤是钯催化剂的还原。
在这个步骤中,钯
催化剂被还原成Pd(II) 活体物质。
这个还原过程通常需要一个还原剂,如四乙基铝(AlEt4)或二甲硅氧烷(HMDS)等。
在这个步骤之后,就是碳-碳键形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烯丙基试剂中的烯基会与烯丙基试剂中的丙烯基形成一个新的碳-碳键。
这个过程被称为烯丙基化,这也是整个反应中最关键的部分。
总的来说,钯催化的烯丙基化反应机理是比较复杂的。
它涉及到配对过程、初步还原、再生还原和碳-碳键形成等多个环节。
不过,了解这个机理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机制和开发新的合成方法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钯催化的烯丙基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钯催化的碘化反应
钯催化的碘化反应引言:钯催化的碘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一个反应类型。
该反应以钯催化剂为催化剂,实现有机化合物中碘原子的引入或转移。
钯催化的碘化反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广泛的底物适应性等优点,在有机化学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钯催化的碘化反应的基本原理钯催化的碘化反应是通过钯催化剂对底物中的碘键进行断裂和生成新的碘键,实现碘原子的引入或转移。
钯催化剂通常以钯(II)盐的形式存在,通过与底物发生配位作用,生成一个活性的钯(II)中间体。
该中间体与底物中的碘键发生反应,形成钯(IV)中间体。
最后,钯(IV)中间体通过一系列的反应步骤,生成含有新碘键的产物。
二、钯催化的碘化反应的适用范围钯催化的碘化反应适用于底物中存在碘键的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底物包括碘代烷烃、碘代芳烃、碘代醇等。
在该反应中,碘键可以被引入到底物中,也可以被转移至其他位置。
此外,该反应对于底物中还存在其他官能团也具有一定的宽容性。
三、钯催化的碘化反应的应用1. 碳-碳键的生成钯催化的碘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常用于构建碳-碳键。
通过该反应,可以将碘原子引入到有机分子中,从而实现碳-碳键的生成。
这对于构建有机分子的骨架具有重要意义。
2. 官能团的转化钯催化的碘化反应还可以实现官能团的转化。
通过碘键的转移,可以将一个官能团转化为另一个官能团。
这为有机合成中的官能团转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3. 药物合成钯催化的碘化反应在药物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该反应,可以引入或转移碘原子,从而实现药物分子的结构修饰。
这对于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四、钯催化的碘化反应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钯催化的碘化反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广泛的底物适应性等优点。
该反应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产率较高,产物纯度较高。
同时,钯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2. 挑战钯催化的碘化反应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钯催化剂的选择对反应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钯催化氢气与氧气反应温度
钯催化氢气与氧气反应温度1. 引言钯(Pd)是一种重要的催化剂材料,广泛应用于多种化学反应中。
其中之一就是钯催化氢气与氧气反应。
该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过程,被用于制备高纯度的水和二氧化碳。
本文将探讨钯催化剂在该反应中的温度影响。
2. 反应机理钯催化氢气与氧气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中间体。
以下是该反应的主要步骤:1.吸附:在钯催化剂表面,H2和O2分子被吸附到活性位点上。
2.活化:吸附的H2和O2分子在活性位点上发生活化,形成吸附态的H原子和O原子。
3.微观表面扩散:吸附态的H原子和O原子在钯催化剂表面进行扩散,寻找合适的相遇位置。
4.反应:相遇的H原子和O原子结合形成水分子(H2O)。
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是影响钯催化氢气与氧气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在较高温度下,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使得吸附、活化和扩散等步骤更容易发生。
然而,在具体的反应体系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线性关系。
通常存在一个最佳温度(也称为催化剂活性温度),在该温度下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
4. 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钯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活性。
一般来说,在较低温度下,钯催化剂的活性较低;而在较高温度下,钯催化剂的活性会增加。
这是由于在较低温度下,吸附、活化和扩散等步骤都相对缓慢。
而在较高温度下,分子动能增加,吸附、活化和扩散等步骤更容易进行。
然而,在过高的温度下,钯催化剂的活性可能会降低。
这是因为在过高温度下,钯催化剂表面可能发生结构变化,导致活性位点的失活或破坏。
5. 温度优化为了实现最佳的反应速率和催化剂活性,需要对温度进行优化。
一般来说,温度的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反应速率:选择使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的温度。
•催化剂活性:选择使催化剂活性达到最大值的温度。
•经济性:考虑到能源消耗和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温度范围。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会进行大量实验和优化来确定最佳温度。
1,4钯迁移反应机理
1,4钯迁移反应机理
1,4钯迁移反应是一种带有钯催化剂的有机合成反应,它可以
将特定的化合物的功能基团从一个位置迁移到另一个位置。
这个反应的机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钯催化剂的激活:钯催化剂首先需要被活化,通常是通过与一种协同配体或底物反应来进行。
这将使钯离子还原成钯金属,并且形成一个活性的钯配合物。
2. 钯配合物与底物的配位:活性钯配合物将与底物分子中的一个功能基团发生配位,通常是通过和底物中的硼基团形成键合。
3. 钯-硼键的活化:活性钯配合物中的硼基团将被活化,通常
是通过与一种碱催化剂反应来实现。
这将导致钯-硼键的断裂,生成一个具有钯-硼、底物残基和碱基团的中间体。
4. 钯-硼键的迁移:在迁移反应的关键步骤中,中间体中的钯-
硼键将被迁移到另一个位置。
这通常是通过钯原子与相邻的碳原子形成键合,然后与碱催化剂中的其他基团发生配位,并且形成一个新的活性钯配合物。
5. 硼基团的再活化:最后,新形成的活性钯配合物中的硼基团将再次被活化,以实现与下一个底物分子的反应。
这将生成一个新的中间体,其中新的底物残基与钯配合物和其他反应剂的基团相连。
通过这些步骤不断重复,1,4钯迁移反应可以在不断地迁移和
生成新的功能基团的过程中进行。
这种反应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可以用于构建复杂有机分子的特定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钯催化反应及其机理研究摘要:目前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其中由于钯催化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等原因,使其在有机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被全球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列举了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的机理,及与偶联反应相关的钯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钯催化的脂肪醇的芳基化反应等的机理。
关键词: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钯催化机理1.引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钯催化的偶联反应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的侧重点也和以前有所不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有机化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众多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方式中,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类反应通常具有温和的反应条件,产率很高并有很好的选择性(包含立体、化学、区域选择性)。
很多常规方法根本无法实现的化学反应,采用了过渡金属催化后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实现。
在众多过渡金属中,金属钯是目前研究得最深入的一个。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 Kumada,Heck,Suzuki,Negishi [1]等偶联反应的陆续发现,钯催化的有机反应发展十分迅速,时至今日,钯催化的偶联反应作为形成碳-碳、碳-杂键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2.钯催化各反应机理的研究2.1.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 Kumada,Heck,Suzuki,Negishi 等偶联反应的陆续发现[1],钯催化的有机反应发展十分迅速,时至今日,钯催化的偶联反应作为形成碳-碳、碳-杂键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2]。
交叉偶联,就是两个不同的有机分子通过反应连在了一起(英文中交叉偶联为crosscoupling,同种分子偶联为 homo coupling)。
2.1.1Heck反应Heck 反应是不饱和卤代烃和烯烃在强碱和钯催化下生成取代烯烃的反应,是一类形成与不饱和双键相连的新 C—C 键的重要反应[3]。
反应物主要为卤代芳烃(碘、溴)与含有α-吸电子基团的烯烃,生成物为芳香代烯烃。
所用的不饱和卤化烃是一类芳基化合物。
亲电性不饱和碳(sp 或 sp2杂化)与亲核性碳、氮、氧、硫、硒原子经过某些过渡金属的催化可以直接成键。
该反应的催化剂通常用 Pd(0), Pd(II)或含 Pd 配合物,如氯化钯、醋酸钯、三苯基膦钯等。
载体主要有三苯基膦等,所用碱主要有三乙胺、碳酸钾、醋酸钠等。
反应及其机理如下:图1其主要反应过程包括:1)卤代烃与 Pd(0)氧化加成,生成C-Pd 中间体 RPdX;2)烯烃与 Pd 配位,双键被活化;3)C=C 对 C-Pd 键的顺式共平面插入,形成一个新的 C -Pd键及 C-C 单键;4)中间体发生顺式脱氢,即生成取代烯烃,并产生 HPdX,后者被碱还原为 Pd(0),从而推动催化过程继续进行。
2.1.2 Negishi反应Negishi 反应是指卤代芳烃和有机锌在 Pd 的催化下进行的反应。
用有机锌试剂和卤代芳香烃的偶联来增长碳链。
反应中具有催化活性的是零价的金属 M,反应整体上经过了卤代烃对金属的氧化加成、金属转移与还原消除这三步[4]。
1)卤代烃与 Pd(0)氧化加成,生成 RPdX;2)生成物与活化的有机锌试剂发生金属转移形成络合物;3)最后发生还原消除反应生成产物 R-R'。
卤素 X 可以是氯、溴、碘,也可以是其他基团,比如三氯甲磺酰基或乙酰氧基,基团 R 可以是烯基、芳基、烯丙基、炔基或炔丙基,而 X'同样可以是氯、溴、碘,R'则可以是烯基、芳基、烯丙基或烷基,催化剂 M 为钯,配体 L 可以为三苯基膦或双(二苯基膦)丁烷。
图2此反应有其特有的优点:首先,反应使用的锌试剂有非常多的官能团和衍生物可以选择,甚至可以进行原位合成,对于多种官能团的兼容性也很好,适用于芳基锌也适合于较长链的一级烷基锌。
另外,卤代烃也可以是一级卤代烷烃,较好的避免了β-H 消除反应,并且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和产率都很好,有利于规模化生产。
2.1.3 Suzuki反应Suzuki[5]反应通常指的是卤代烃和有机硼试剂进行的交叉偶联反应,广泛应用于合成联苯类化合物。
Suzuki反应的催化循环过程为:1)卤代烃与 Pd(0)氧化加成,生成 Pd(Ⅱ)络合物;2)生成物与碱反应生成 R[Pd]OH; 3)生成物与活化的硼酸发生金属转移,生成 Pd(Ⅱ)络合物;4)最后进行还原消除生成产物和 Pd(0)。
图3Suzuki 反应对官能团的耐受性非常好,反应有选择性,不同卤素以及不同位置的相同卤素进行反应的活性可能有差别,三氟甲磺酸酯、重氮盐、碘鎓盐或芳基锍盐和芳基硼酸也可以进行反应。
2.2钯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研究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己经成为构筑碳-碳键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尤其是导向基团辅助的碳氢键活化反应,由于其具有非常好的区域选择性和较高的反应活性,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对于其机理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2.1水相中钯催化银离子促进的伯胺导向的C(sp2)-H芳基化反应文献[6-7]曾报道了钯催化未保护氨基导向的芳基碳氧键稀基化反应,反应也需要酸性体系来调节反应的活性。
但是,稀基化反应后又接着发生了一个氧胺化环化的反应,得到了一些菲唆的产物,氨基并没有保持不变。
我们知道氨基和银离子之前也是有很强的配位能力的,鉴于此,我们推测我们也可以用银离子来调节未保护氛基同过渡金属之间的络合能力,这同质子酸的作用类似,从而实现导向的碳氧活化反应。
接下来,我们就报道一例在水相中银离子促进的联苯-2-胺同芳基硼酸之间的直接偶联反应。
反应后氨基是完全保留,未被转化的。
银离子在反应中除了起到氧化剂的作用外,还有另外两个作用,一是增加反应的活性,另外一个是提高C-C键生成的化学选择性。
我们还发现水对反应产率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下图就是对其反应机理的研究:图4我们提出了该反应的可能机理(图4)。
首先,Pd(II)同联苯胺络合形成比较稳定的钯-胺络合物A。
然后有两条途径可以形成氧桥键的钯-胺络合物B。
一条是在没有银盐的存在下,胺络合物A缓慢释放出部分联苯胺,直接形成氧桥键的把-胺络合物B,但是该过程是比较慢的(图4,Pathb)。
从我们的实验结果看,在没有银盐的存在下,芳基化的反应速率和产率都是很低的。
另一条是,在银离子的存在下,银铵络合物的形成会减少钯-胺络合物A的形成,同时可以加速形成氧桥键的IE-胺络合物B(图4, Path a)。
钯-胺络合物B则是下一步亲电钯化形成环把中间体C的前体。
此外,在银盐的存在下,通过和胺的络合,可以减少氨基对钮中心的供电子能力,增加钯离子的亲电能力,这也有利于环钯中问体C的形成。
因此我们发现在银离子存在下,反应的速率和产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环钯中间体C形成后,在碱的帮助下,它可以接着和芳基硼酸发生转金属化产生中间体D。
中间体D再发还原消除反应,生成芳基化的产物,并M时生成零价钯。
零价钯在银盐的作用下再生成二价钯开始新的催化循环。
2.2.2 钯催化的联芳基-2-胺C(sp2)-H羰基化反应:菲啶酮衍生物的合成菲啶酮类化合物是一些具有药物活性和生理活性分子的重要骨架结构,例如,PJ34就是一种高选择性的PARP-1受体抑制剂[8].前面我们已经发展了一类伯胺导向的碳氧活化新方法,因此我们进一步将该方法拓展到了碳氢键的羰基化反应中。
这里我们就报到了一例钯催化的未取代氨基导向的联芳基-2-胺的直接羰基化反应,反应在常压的一氧化碳气体中,可以高效地合成菲啶酮类衍生物。
图5 反应机理首先,吲哚C3亲电钯化,然后发生1,2-钯迁移形成中间体2。
随后发生去质子芳构化得到中间体3,它和原位生成的活化硅试剂反应得到中间体4。
然后,4发生还原消除反应得到芳基化的产物,并生成Pd(0)。
Pd(0)可以被银盐氧化再生Pd(II)从而完成催化循环。
3. Pd催化的脂肪醇的芳基化反应烷基芳基醚结构广泛存在于天然和人工药物中, Pd催化的脂肪醇的芳基化反应是合成这类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运用于脂肪醇的 C−O 偶联反应的四大类配体, 对 C−O 偶联反应的应用重点讨论Pd催化的芳基卤代物和脂肪醇的C−O偶联反应。
参考C−C、C−N等偶联反应机理[9-10], C−O偶联反应也被认为是由三个基元反应组成. 由于Pd−C(LUMO)和Pd−O(HOMO)之间的能差较大, 所以相比于Pd(0)对芳基卤代物的氧化插入反应生成C(Ar)−Pd(II)−X和经转金属生成C(Ar)−Pd(II)−OR这前两步反应, 接下来的还原消除生成C−O偶联产物则要困难的多. 因此, 相应的C−O偶联反应机理的研究难点也主要集中在还原消除反应这一步。
在 Hartwig 和 Buchwald[11]两个小组开展的有关 C−O 偶联反应机理研究的基础上, 参考其它相关偶联反应机理, 目前普遍接受的 C−O 偶联反应机理如下所示:图6 C−O 偶联反应机理从下面描述的反应机理我们可以看出, 还原消除反应的快速发生, 可以有效抑制β-H 消除反应、卤代芳烃脱卤等副反应的发生, 从而提高偶联反应效率. 在以手性醇为偶联底物时, 还可以抑制产物的消旋化。
4钯催化反应中的β-氢消除反应在钯催化反应的β-氢消除反应中,钯催化的Grignard 型反应和乙酰氧钯化—插入-质解串联反应的机理被研究。
通过碳—碳多重键插入到碳—过渡金属键而形成新的碳—碳键, 这在有机过渡金属化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元反应。
因此我们研究了一类包含炔烃乙酰氧钯化, 羰基或腈基插入碳—钯键和氧钯键质解这一系列串联反应在内的两价钯催化的 Grignard 型反应(如图) [12 ]在这些反应中, 2.2'-联吡啶对稳定两价钯物种或者是抑制β-H 消除(在醛的反应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图7 二价钯催化的包含羰基或腈基插入碳—钯键的Grignard 型反应3.结论本文的重点就是研究钯催化偶联反应的各个反应机理,通过对机理的讨论,我们对钯催化的催化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它在金属有机化学的理论以及合成应用方面都有较高的价值。
通过对反应机理的探索,我们对反应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为以后设计新的反应,开发新的催化体系以及优化合成方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1]颜美,冯秀娟[J].有机化学,2010,30(5):623-632[2]陈新兵,安忠维[J].应用化工,2000,29(3):29[3]王宗廷,张云山,王书超,夏道宏.[J].有机化学,2007,27(2):143~152 [4]李哲,傅尧,刘磊,郭庆祥[J].有机化学, 2005 ,25 (12):1508~1529 [5]Thirunavukkarasu, V. S.; Parthasarathy, K.; Cheng, C.-H?. Chem., Int. Ed. 2008, 47 (49), 9462-9465.[6]. Lazareva, A.; Daugulis, 0., Direct Org. Lett. 2006,8 (23),5211-5213.[7] Li, W.; Xu, Z.; Sun, P.; Jiang, X.; Fang, M., Org.Lett. 2011,13 (6), 1286-1289.[8]. Cai, G; Fu, Y.; Li, Y.; Wan, X.; Shi, Z,J., J. Am, Chem. Soc. 2007,129 (24),7666-7673.[9]. Sum, F.-W.; Dusza, J.; Santos, E. D.; Grosu, G.; Reich, M.; Du, X.; Albright, J. D.; Chan, P.;Coupet, J.; Ru, X.; Mazandaranib, H.; Saunders, T.,.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3,13’ 2195-2198.[10] Torraca, K. E.; Kuwabe, S.-I.; Buchwald, S. L. J. Am. Chem. Soc. 2000, 122, 12907.[11] Kuwabe, S.-i.; Torraca, K. E.; Buchwald, S. L. J. Am. Chem. Soc. 2001, 123, 12202.[12] Vorogushin, A. V.; Huang, X.; Buchwald, S. L. J. Am. Chem. Soc. 2005, 127, 8146Welcome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