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1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数据

合集下载

货币供应量数据及分析

货币供应量数据及分析

货币供应量数据及分析经分一张博伦32009121206按季度货币和准货币(M2)货币(M1)流通中现金(M0)数量(亿元) 环比增长数量(亿元) 环比增长数量(亿元) 环比增长2012年第一季867200.00 1.33 %270300.00 0.15 %51400.00 -14.05 % 2011年第四季855800.00 0.49 %269900.00 -6.88 %59800.00 17.84 % 2011年第三季851590.90 3.16 %289847.70 3.00 %50748.46 7.25 % 2011年第二季825493.94 1.06 %281416.37 1.76 %47317.26 1.58 % 2011年第一季816829.25 3.74 %276552.67 3.50 %46579.39 -1.20 % 2010年第四季787406.20 0.84 %267193.16 -2.27 %47145.29 2.99 % 2010年第三季780852.30 1.03 %273393.77 1.05 %45775.29 1.31 % 2010年第二季772923.65 -1.01 %270545.65 -1.50 %45183.10 1.59 % 2010年第一季780820.85 2.28 %274662.57 2.00 %44477.80 -0.28 % 2009年第四季763409.22 0.80 %269289.63 0.95 %44602.83 -1.95 % 2009年第三季757384.56 -0.10 %266766.91 0.19 %45489.03 1.44 % 2009年第二季758130.88 2.99 %266255.48 2.72 %44845.22 -5.13 % 2009年第一季736130.86 0.31 %259200.50 -0.98 %47270.24 -18.59 % 2008年第四季733884.83 1.11 %261765.01 -1.82 %58063.94 30.11 % 2008年第三季725851.79 2.18 %266621.54 2.78 %44628.17 5.62 % 2008年第二季710339.03 1.51 %259420.32 2.41 %42252.16 1.45 % 2008年第一季699776.74 0.47 %253313.17 3.89 %41646.21 -0.50 % 2007年第四季696471.50 1.30 %243821.90 -0.21 %41854.41 4.84 % 2007年第三季687506.92 2.00 %244340.64 1.53 %39922.76 0.96 % 2007年第二季674051.48 0.02 %240664.07 0.03 %39543.16 1.64 % 2007年第一季673921.72 1.59 %240580.00 1.73 %38904.85 0.65 % 2006年第四季663351.37 1.03 %236497.88 1.11 %38652.97 -2.53 % 2006年第三季656561.22 1.02 %233909.76 1.97 %39657.54 1.48 % 2006年第二季649947.46 2.18 %229397.93 2.28 %39080.58 -8.83 % 2006年第一季636072.26 1.67 %224286.95 -2.31 %42865.79 5.17 % 2005年第四季625609.29 2.52 %229588.98 3.68 %40758.58 6.57 % 2005年第三季610224.52 2.63 %221445.81 4.21 %38246.97 5.24 % 2005年第二季594604.72 1.36 %212493.20 2.38 %36343.86 1.72 % 2005年第一季586643.29 0.21 %207545.74 2.89 %35730.23 -2.88 % 2004年第四季585405.34 1.51 %201708.14 0.66 %36787.89 6.92 %2004年第三季576698.95 0.63 %200394.83 2.30 %34406.62 0.49 %2004年第二季573102.85 0.74 %195889.27 1.42 %34239.30 1.78 %2004年第一季568916.20 3.77 %193138.15 6.10 %33640.98 0.24 %2003年第四季548263.51 1.44 %182025.58 2.14 %33559.52 -2.04 %2003年第三季540481.21 1.86 %178213.57 0.95 %34257.27 1.51 %2003年第二季530626.71 4.72 %176541.13 6.25 %33746.42 -3.97 %2003年第一季506708.07 2.13 %166149.60 0.57 %35141.64 -14.46 %2002年第四季496135.31 4.41 %165214.34 -0.60 %41082.37 20.06 %2002年第三季475166.60 3.60 %166217.13 5.32 %34218.96 8.26 %2002年第二季458644.66 1.22 %157826.63 0.40 %31607.36 0.92 %2002年第一季453133.32 0.05 %157194.36 0.93 %31317.84 -1.28 %2001年第四季452898.71 0.90 %155748.97 -0.73 %31724.88 2.83 %2001年第三季448846.68 0.56 %156889.92 1.22 %30851.62 0.54 %2001年第二季446362.17 0.73 %154992.44 0.11 %30687.19 1.68 %2001年第一季443141.02 1.59 %154820.15 0.96 %30181.32 0.04 %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于是大家就开始计算中国GDP 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保守的估计到2030年超过美国,乐观的估计2020年即超过美国。

2003——2012年人民币M2供应量

2003——2012年人民币M2供应量

人民币发行总额5年翻5番,年内已破百万亿大关。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数据,2003——2012年人民币M2供应量为:
截至2003年11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1.6万亿元截至2004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截至2005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88万亿元截至2006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4.56万亿元截至2007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截至2008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截至2009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2万亿元截至2010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2.58万亿元截至2011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16万亿元截至2012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97.42万亿元。

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沪指从今年9月29日的2754.54点上涨到了昨天的3275.05点,涨幅为18.9%。

据统计显示,9月29日以来已有50只A股涨幅超50%。

如果把所有个股全部做个比较,投资者会发现,虽然大盘突破上轨,可是有6成左右的股票仍然徘徊在2800点水平,其中的港口、公路、远洋运输等股票处于2500点水平。

乐观派认为这些股票迟早有一次补涨,不过,从目前看,我们很难发现这些股票有即将启动的痕迹,这些个股之所以被主流资金边缘和淡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上市公司股票基本面情况不太乐观,或者说未来成长性不突出,难以吸引长线资金进场而成为了冷门股。

冷门股要走热,必须具备几个条件:1:宏观经济面刺激,相关行业有望迎来高成长;2:长线资金关注,技术强势显现;3:有突发性题材和利好刺激,例如前不久铁路股受到巴菲特增持相关股票影响走高等等。

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流通中现金M0,即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二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1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

2008年货币供应量单位:亿元、%2007年货币供应量统计表发布时间:2008-02-01单位:亿元注:2001年6月起,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货币供应量,含在其他存款项内。

数据整理:国研网数据中心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062006年货币供应量统计表发布时间:2007-01-15数据整理:国研网数据中心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052005年货币供应量统计表发布时间:2005-08-10数据整理:国研网数据中心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历年广义货币增速

历年广义货币增速

历年广义货币增速广义货币供应量等于社会上居民和企业的现钞,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总和。

狭义货币供应量是指社会上居民和企业的现钞,活期存款,不包括定期存款。

1999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 12万亿元。

2001年年底的货币供应量是 15.83万亿。

2003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6% 2004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 2005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9.9万亿元,同比增长17.6%,2006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4.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2007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40.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 2008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46.8万亿元同比增长16%左右2009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同比增长27.7%(也超出预期的17%)2010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2.58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0.8%(英国研究刊物数据)数据19.7%,(官方数据)(超出年初制订的17%的年度增长指标3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M1同比增速约为26.7%,也大大高于往年约为14-18%的正常增速)2011年将保持合理适度的利率水平,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M2增速初步预期增长16%。

20%与10%规律:一般而言,一旦我们的M1的同比增长速度超过20%左右时,基本上是大盘见顶的信号;而当M1的同比增长速度降低至10%左右时,基本是大盘见底的信号。

(M1与股市关系最密切)大盘见顶见底我的判断方法下图是“货币供应量”,我们对照大盘K线图,可以惊奇地发现,当M1小于10时就是大盘的底部!M1大于22以上,就要小心留意,因为往往是顶部的来临!在熊市中,当M2>M1时,往往代表见底,只要留意M1随后是否反转金叉M2,还有蓝线代表的是流通中的现金!当前的点位,蓝线如此之高,有什么玄机吗?朋友,请不要只听我说,你对照着大盘的历史走势看看!那么,当前大盘处于什么阶断,相信你也就一目了然了!。

货币超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CSH

货币超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CSH

货币超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货币超发的概念并不明确,许多专家学者也无法明确的计算中国货币超发的数量。

据报道而来的43万亿,是2011年第三季度的M2余额减去GDP量而来的,并没有依据。

但是中国的货币超发局势是显而易见,甚至从改革开放初期就没有停止过。

我国有货币存量统计数据的资料始于1952 年,当年的货币存量(M2 )101.3亿元。

81年到83年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增货币增长量上了新台阶,每年平均新增货币400多亿元,货币增长速度为22%,也还算正常;从84年到89年突飞猛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89年货币存量达到12000亿元,第四次通货膨胀可以称为奔驰的通货膨胀。

从90年到93年,货币增长量每年都还控制在数千亿元之内,没有超过万亿元:90年与89年相比,新增5253亿元,91年比90年新增4100亿元,92年比91年新增6100亿元,93年比92年新增94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39%。

93年货币存量达到34879亿元。

94年开始货币增长量超过万亿:94年比93年新增121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为34.6%;95年比94年新增14000亿元,96年比95年新增16000亿元,97年比96年新增15000亿元,98年比97年新增13500亿元,99年比98年新增15400亿元,2000年比99年新增15600亿元,2001年比2000年新增18200亿元,货币存量达到152888亿元。

平均年增长量为151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在39%左右,可以称为第五次通货膨胀期。

2002年更不得了,货币增长量开始突破三万亿:2002年比2001年新增31000亿,2003年比2002年新增36000亿元,2004年比2003年新增34000亿元,货币存量达到253207亿元。

增长量加大了而同期的货币增长速度却降了下来: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3.3%。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为“第六次比较平稳的通货膨胀期”。

中国历年货币供应量(M0_M1_M2)2000-2014

中国历年货币供应量(M0_M1_M2)2000-2014

18306.36 18250.67 18439.56 19745.99 22287.43 19893.44 19297.43 19878.40 19048.43 19017.58 19409.10 19517.94 20524.17 20078.25 20209.25 21468.30 24015.41 22667.97 21238.95 21666.56 20811.59 20848.76 21171.20 21351.56 22272.92 21892.98 22409.39 24031.67 29310.37 24482.02 23472.03 24155.73 23465.31 23469.08 23752.59 24185.36 25687.38 24964.17 25527.26 27072.62 27949.13 30627.93 27387.95 27813.89 26727.97 26881.10 27326.26
140993.31 142591.57 144649.33 148009.82 152560.08 154870.16 150177.88 150867.47 151694.91 153344.75 154820.15 154992.44 156889.92 155748.97 157194.36 157826.61 166217.13 165214.97 166149.60 176541.13 178213.57 182025.58 193138.15 195889.26 200394.83 201708.14 207545.74 212493.20 220001.51 229588.98 224286.95 229397.93 233909.76 236497.88 240580.00 240664.07 244340.64 243821.90 253300.00 259420.30 266621.30 266255.60 266767.00 269289.70 274662.60 270545.65 273393.77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在面临国内外不同经济形势时,多次以其为重要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整。

本文介绍历史上和现在正在进行的多次有代表性的存款准备金工具运用机器政策效应。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一、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

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工农中3 个国家专业银行的一般存款缴存比例,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

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资金自求不能平衡的问题。

二、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

这是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第一次调整。

1987 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2 个百分点。

1988 年,由于价格的全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于是央行又进一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

这次调整起到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自此以后,考虑到调整准备金的影响较大且剧烈,同时准备金率已经较高,直到1997 年未再作调整。

三、1998年至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

解读中国近十年的货币发行量

解读中国近十年的货币发行量

解读中国货币发行量(2013-01-29 11:03:10)分类:宏观闲谈200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钞机"。

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中国占近一半。

21世纪网评估发现,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中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

5年前的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印钞机一直马达轰鸣。

流动性泛滥的洪水,不知何时会淹没世界。

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宽松政策,包括无限制资产购买及上调通胀目标至2%。

而美国马不停蹄连推QE(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有无限制购债计划,新一轮货币战争又如箭在弦。

中国去年新增货币供应占全球近半考察一国的印钞额,国际上一般采用M2指标来度量。

M2是指“广义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上M2的计算公式是“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现金+支票存款),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来自全球主要央行的2008-2012年M2数据得出,截至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已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

其中,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即27%左右,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后5年时间里新增的货币供应量。

期间,每年全球新增的货币量逐渐扩大,2012年这一值达到最高峰,合计人民币26.25万亿元,足以抵上5个俄罗斯截止2012年末的货币供应量。

全球货币的泛滥,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而在这股货币超发洪流中,中国也已成长为流动性“巨人”。

从存量上看,中国货币量已领先全球。

根据中国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约75.25万亿元人民币)多出不只一个英国全年的供应量(2012年为19.97万亿元人民币)。

回顾2010年,中国的M2余额才刚与欧元区旗鼓相当;2008年,中国的M2余额更是排不上全球前三,落后日本、美国,可见中国货币存量增长之快。

中国历年货币供应量数据M1

中国历年货币供应量数据M1

1603
60,461.31
11.50%
1667
61,246.86
14.60%
1515
63,144.00
12.80%
1732
63,487.78
17.00%
1651
M1增速最低5% 5.75%
2002年8月 2002年9月 2002年10月 2002年11月 2002年12月 2003年1月 2003年2月 2003年3月 2003年4月 2003年5月 2003年6月 2003年7月 2003年8月 2003年9月 2003年10月 2003年11月 2003年12月 2004年1月 2004年2月 2004年3月 2004年4月 2004年5月 2004年6月 2004年7月 2004年8月 2004年9月 2004年10月 2004年11月 2004年12月 2005年1月 2005年2月 2005年3月 2005年4月 2005年5月 2005年6月 2005年7月 2005年8月 2005年9月 2005年10月 2005年11月 2005年12月 2006年1月 2006年2月 2006年3月 2006年4月
1601
40,095.00
14.39%
1627
41,914.00
14.83%1570 Nhomakorabea42,265.00
14.89%
1504
43,370.00
15.92%
1434
45,837.30
17.70%
1366
46,570.10
19.40%
1534
44,679.20
15.30%
1714
45,158.45
18.70%
34.99% 29.94% 31.25% 29.90% 24.56% 22.90% 21.90% 20.87% 22.10% 22.08% 20.40% 14.10% 15.57% 16.07% 14.05% 13.87% 14.17% 12.42% 11.89%

中国历年历月超级全货币供应量(M0,M1,M2)数据(截止到2010年12月份数据)

中国历年历月超级全货币供应量(M0,M1,M2)数据(截止到2010年12月份数据)

M0(流通中现金)M1(货币)M2(货币与准货币)数据日期↓数量同比环比数量同比环比数量2002年6月15,097.358.30%-0.96%63,144.0012.80% 3.10%169,601.242002年7月15,357.669.10% 1.72%63,487.7817.00%0.54%170,851.142002年8月15,712.619.30% 2.31%64,868.8314.60% 2.18%173,250.922002年9月16,233.587.80% 3.32%66,799.7615.90% 2.98%176,985.212002年10月16,014.6610.60%-1.35%67,100.2517.90%0.45%177,294.152002年11月16,346.3910.60% 2.07%67,992.7818.50% 1.33%179,736.262002年12月17,278.0310.13% 5.70%70,881.7916.82% 4.25%185,006.972003年1月21,244.7327.00%22.96%72,405.6619.50% 2.15%190,545.052003年2月17,937.177.80%-15.57%69,756.6418.80%-3.66%190,108.412003年3月17,106.5010.10%-4.63%71,438.8220.10% 2.41%194,487.302003年4月17,441.149.90% 1.96%71,321.2418.00%-0.16%196,130.132003年5月17,115.0312.30%-1.87%72,777.8418.80% 2.04%199,505.192003年6月16,956.8912.30%-0.92%75,923.2320.20% 4.32%204,907.422003年7月17,362.1313.10% 2.39%76,152.7720.00%0.30%206,193.072003年8月17,606.7612.10% 1.41%77,032.9818.80% 1.16%210,591.902003年9月18,306.3612.80% 3.97%79,163.8818.50% 2.77%213,567.132003年10月18,250.6714.00%-0.30%80,267.1019.60% 1.39%214,469.362003年11月18,439.5612.80% 1.03%80,814.9318.90%0.68%216,351.732003年12月19,745.9914.28%7.08%84,118.5718.67% 4.09%221,222.822004年1月22,287.43 4.91%12.87%83,805.9015.74%-0.37%225,101.932004年2月19,893.4410.91%-10.74%83,556.4319.78%-0.30%227,050.722004年3月19,297.4312.81%-3.00%85,815.5720.12% 2.70%231,654.602004年4月19,878.4013.97% 3.01%85,603.6420.03%-0.25%233,627.862004年5月19,048.4311.30%-4.18%86,780.3719.24% 1.37%234,842.402004年6月19,017.5812.15%-0.16%88,627.1416.73% 2.13%238,427.492004年7月19,409.1011.79% 2.06%87,982.2315.53%-0.73%238,126.972004年8月19,517.9410.85%0.56%89,125.3315.70% 1.30%239,729.192004年9月20,524.1712.11% 5.16%90,439.0514.24% 1.47%243,756.882004年10月20,078.2510.01%-2.17%90,782.4813.10%0.38%243,740.322004年11月20,209.259.60%0.65%92,387.1314.32% 1.77%247,135.582004年12月21,468.308.72% 6.23%95,970.8213.58% 3.88%253,207.702005年1月24,015.417.75%11.86%97,079.0315.84% 1.15%257,708.472005年2月22,667.9713.95%-5.61%92,814.9511.08%-4.39%259,357.292005年3月21,238.9510.06%-6.30%94,743.1910.40% 2.08%264,588.942005年4月21,666.569.00% 2.01%94,593.7210.50%-0.16%266,992.662005年5月20,811.599.26%-3.95%95,802.0110.40% 1.28%269,240.492005年6月20,848.769.63%0.18%98,601.2511.25% 2.92%275,785.532005年7月21,171.209.08% 1.55%97,674.1011.00%-0.94%276,966.282005年8月21,351.569.39%0.85%99,377.7011.50% 1.74%281,288.222005年9月22,272.928.52% 4.32%100,964.0011.64% 1.60%287,438.272005年10月21,892.989.49%-1.71%101,751.9812.08%0.78%287,591.612005年11月22,409.3910.89% 2.36%104,125.7812.71% 2.33%292,350.392005年12月24,031.6711.94%7.24%107,278.7611.78% 3.03%298,755.672006年1月29,310.3722.05%21.97%107,250.6810.63%-0.03%303,571.65 2006年2月24,482.028.00%-16.47%104,357.0812.44%-2.70%304,516.27 2006年3月23,472.0310.51%-4.13%106,737.0812.67% 2.28%310,490.65 2006年4月24,155.7311.49% 2.91%106,389.1112.48%-0.33%313,702.34 2006年5月23,465.3112.75%-2.86%109,219.2114.01% 2.66%316,709.80 2006年6月23,469.0812.57%0.02%112,342.3613.94% 2.86%322,756.35 2006年7月23,752.5912.19% 1.21%112,653.0415.34%0.28%324,010.76 2006年9月25,687.3815.33% 6.21%116,814.1015.70% 1.71%331,865.36 2006年10月24,964.1714.03%-2.82%118,359.9716.33% 1.32%332,747.18 2006年11月25,527.2613.91% 2.26%121,644.9616.83% 2.78%337,504.16 2006年12月27,072.6212.65% 6.05%126,035.1317.48% 3.61%345,603.59 2007年1月27,949.13-4.64% 3.24%128,484.0619.80% 1.94%351,498.77 2007年2月30,627.9325.10%9.58%126,258.0820.99%-1.73%358,659.25 2007年3月27,387.9516.68%-10.58%127,881.3119.81% 1.29%364,093.66 2007年4月27,813.8915.14% 1.56%127,678.3420.01%-0.16%367,326.46 2007年5月26,727.9713.90%-3.90%130,275.8019.28% 2.03%369,718.15 2007年6月26,881.1014.54%0.57%135,847.4120.92% 4.28%377,832.15 2007年7月27,326.2615.05% 1.66%136,237.4320.94%0.29%383,884.88 2007年8月27,822.3914.95% 1.82%140,993.3122.77% 3.49%387,205.15 2007年9月29,030.5813.01% 4.34%142,591.5722.07% 1.13%393,098.91 2007年10月28,317.7813.43%-2.46%144,649.3322.21% 1.44%394,204.17 2007年11月28,987.9213.56% 2.37%148,009.8221.67% 2.32%399,757.91 2007年12月30,375.2312.20% 4.79%152,560.0821.00% 3.07%403,442.21 2008年1月36,673.1531.21%20.73%154,870.1620.54% 1.51%417,818.67 2008年2月32,454.47 5.96%-11.50%150,177.8818.95%-3.03%421,037.84 2008年3月30,433.0711.12%-6.23%150,867.4717.97%0.46%423,054.53 2008年4月30,789.6110.70% 1.17%151,694.9119.05%0.55%429,313.72 2008年5月30,169.3012.88%-2.01%153,344.7517.93% 1.09%436,221.60 2008年6月30,181.3212.28%0.04%154,820.1514.19%0.96%443,141.02 2008年7月30,687.1912.30% 1.68%154,992.4413.96%0.11%446,362.17 2008年8月30,851.6210.89%0.54%156,889.9211.48% 1.22%448,846.68 2008年9月31,724.889.28% 2.83%155,748.979.43%-0.73%452,898.70 2008年10月31,317.8410.59%-1.28%157,194.368.85%0.93%453,133.32 2008年11月31,607.349.04%0.92%157,826.61 6.80%0.40%458,644.65 2008年12月34,218.9612.65%8.26%166,217.139.06% 5.32%475,166.60 2009年1月41,082.3712.02%20.06%165,214.97 6.68%-0.60%496,136.64 2009年2月35,141.648.28%-14.46%166,149.6010.87%0.57%506,708.08 2009年3月33,746.4210.88%-3.97%176,541.1317.04% 6.25%530,626.71 2009年4月34,257.2711.26% 1.51%178,213.5717.48%0.95%540,481.21 2009年5月33,559.5211.24%-2.04%182,025.5818.69% 2.14%548,263.51 2009年6月33,640.9811.46%0.24%193,138.1524.79% 6.10%568,916.20 2009年7月34,239.3011.59% 1.78%195,889.2626.37% 1.42%573,102.85 2009年8月34,406.6211.52%0.49%200,394.8327.72% 2.30%576,698.95 2009年9月36,787.8915.96% 6.92%201,708.1429.51%0.66%585,405.34 2009年10月35,730.2314.09%-2.88%207,545.7432.03% 2.89%586,643.292009年11月36,343.8614.99% 1.72%212,493.2034.63% 2.38%594,604.72 2009年12月38,245.9711.77% 5.23%220,001.5132.35% 3.53%606,225.01 2010年1月40,758.58-0.79% 6.57%229,588.9838.96% 4.36%625,609.29 2010年2月42,865.7921.98% 5.17%224,286.9534.99%-2.31%636,072.26 2010年3月39,080.5815.81%-8.83%229,397.9329.94% 2.28%649,947.46 2010年4月39,657.5415.76% 1.48%233,909.7631.25% 1.97%656,561.22 2010年5月38,652.9715.20%-2.53%236,497.8829.90% 1.11%663,351.37 2010年6月38,904.8515.65%0.65%240,580.0024.56% 1.73%673,921.72 2010年7月39,543.1615.50% 1.64%240,664.0722.90%0.03%674,051.48 2010年8月39,922.7616.00%0.96%244,340.6421.90% 1.53%687,506.92 2010年9月41,854.4113.78% 4.84%243,821.9020.87%-0.21%696,471.50 2010年10月41,600.0016.60%-0.61%253,300.0022.10% 3.89%699,800.00 2010年11月42,252.1616.30% 1.45%259,420.3022.10% 2.41%710,339.00 2010年12月44,628.1716.69% 5.62%266,621.3021.19% 2.78%725,774.10(货币与准货币)同比环比14.70% 2.16%14.40%0.74%15.50% 1.40%16.50% 2.16%17.00%0.17%16.60% 1.38%16.80% 2.93%19.30% 2.99%18.10%-0.23%18.50% 2.30%19.20%0.84%20.20% 1.72%20.80% 2.71%20.70%0.63%21.60% 2.13%20.70% 1.41%21.00%0.42%20.40%0.88%19.58% 2.25%18.14% 1.75%19.43%0.87%19.11% 2.03%19.12%0.85%17.71%0.52%16.36% 1.53%15.49%-0.13%13.84%0.67%14.14% 1.68%13.65%-0.01%14.23% 1.39%14.67% 2.46%14.50% 1.78%14.23%0.64%14.22% 2.02%14.28%0.91%14.64%0.84%15.67% 2.43%16.30%0.43%17.34% 1.56%17.92% 2.19%17.99%0.05%18.30% 1.65%17.57% 2.19%18.82%0.31% 18.76% 1.96%18.92% 1.03%19.05%0.96% 18.43% 1.91% 18.40%0.39%16.83% 1.21%17.08%0.27% 16.80% 1.43% 16.94% 2.40% 15.79% 1.71% 17.78% 2.04% 17.27% 1.52% 17.09%0.89%16.74%0.65%17.06% 2.19%18.48% 1.60% 18.09%0.86% 18.45% 1.52% 18.47%0.28% 18.45% 1.41% 16.70%0.92% 18.88% 3.56% 17.39%0.77% 16.19%0.48% 16.94% 1.48% 18.07% 1.61% 17.37% 1.59% 16.35%0.73% 16.00%0.56% 15.29%0.90% 15.02%0.05% 14.80% 1.22%17.82% 3.60%18.79% 4.41% 20.48% 2.13% 25.51% 4.72% 25.95% 1.86% 25.74% 1.44% 28.46% 3.77% 28.42%0.74%28.53%0.63%29.31% 1.51% 29.42%0.21%27.68% 1.95% 25.98% 3.20% 25.52% 1.67% 22.50% 2.18% 21.48% 1.02% 21.00% 1.03% 18.46% 1.59% 17.60%0.02% 19.20% 2.00%18.96% 1.30%19.30%0.48% 19.50% 1.51% 19.72% 2.17%。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基于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和银行行为四类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货币、日本广义货币和美国广义货币数量对我国广义货币供给具有显著影响,说明我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明显,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

对此,本文提出控制我国货币供应和物价上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货币政策独立性一、引言近年来,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测度的流动性飞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

2008年以来,我国GDP的平均增速为9.24%,而广义货币余额平均增速为18.53%,至2013年10月底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8万亿元。

M2与GDP的比率已接近200%,创下全球新高,远高于美国的67%、欧元区的95%、英国的133%。

不可否认,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货币(M2)支持,但货币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健康发展并无益处,过快增长的货币余额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逐渐稀释民众的财富,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尽管央行货币政策已由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但金融系统仍存在信贷结构扭曲、期限错配等问题,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健康持续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试图找到导致我国货币过快增长的根源,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二、模型和数据1、模型基于现有经济理论和相关文献,本文着重分析经济发展(ED)、政府调控(GC)、大国货币(LC)和银行行为(BA)四类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M2)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lnM2t=?茁+?准EDt+?准GCt+?鬃LCt+?灼BAt+?着t其中,每类因素又包含若干变量。

具体如下:(1)经济发展。

按照货币数量理论的观点,一国货币需求由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即GDP)决定,货币供给的增加必将引起物价的上涨。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3月末,中国M2余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高达103.6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

M2,即广义货币,也就是全国个人和单位拥有的现金与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的总和,也就是全体国民拥有的购买力(现实的和潜在的)的总和,同时M2余额对经济的平稳运行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2000—2011年的相关经济数据的分析,了解并分析中国M2余额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性。

分析表明,中国的M2余额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储蓄率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最后,本文提出了调控货币供应量(M2)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字:货币供应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外汇储备;储蓄率;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M2,即广义货币,根据中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M2=M1(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性质存款+信托存款+其他存款,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居世界第一,相较1978年M2余额859.49亿,增长了1134倍。

尤其是近十年,M2的增速出现加速上行趋势,年均增速高达18%。

截止2013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3.61万亿元。

这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中国货币超发的担忧。

因而,分析中国广义货币(M2)的影响因素对于调控M2余额,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M2余额与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一般来说,从广义货币(M2)的定义及构成来说,广义货币(M2)余额应当由狭义货币(M1)余额,以及社会储蓄决定。

同时,广义货币(M2)余额又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部分,因而广义货币(M2)余额可能也受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

特别地,由于外币在中国的不可流通性规定,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也将对广义货币(M2)的供给量产生影响。

此外,中国经济运行处于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之下,政府政策也将会影响广义货币(M2)。

历年M2货币存量

历年M2货币存量

历年M2货币存量(2011-08-01 18:50:13)转载▼货币存量又称为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它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

货币供应的数量、流动性状况是社会总需求变化的货币表现,是各国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也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

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主要从银行概览中加工整理后取得。

货币供应量一般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差距分层次统计。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由强到弱,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即央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M1——M0+活期存款,亦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M1+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帐户++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亦称为“广义货币使应量”。

我国有货币存量统计数据的资料始于1952 年,当年的货币存量(M2 )101.3亿元,请大家记住这个数字。

从52年到57年,M2基本上是以每年12-15亿元的速度增加,货币增长保持在10%左右,57年达到197.7亿元,这是比较正常的速度;从58年开始就不对了,货币增长也开始大跃进,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猛增,导致建国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

从61年到64年,三年自然灾害,第一次出现通货紧缩,M2由1961年的439.8亿元降到1964年的434.7亿元,降幅并不大,但是比较好的度过了自然灾害期,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65年到68年又开始了第二次冒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56亿,每年增长速度为14%,68年达到666.9亿元。

69年到70年“调整,巩固,提高”,出现第二次通货紧缩,每年货币减幅只有7亿元。

从70年到79年开始了第三次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平均新增货币90多亿元,增长速度是15%左右,增长量保持在百亿元之内,增长速度控制在20%以内。

1952年到1979年都可以称为“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发展期。

81年到83年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增货币增长量上了新台阶,每年平均新增货币400多亿元,货币增长速度为22%,也还算正常;从84年到89年突飞猛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89年货币存量达到12000亿元,第四次通货膨胀可以称为奔驰的通货膨胀。

中国 繁荣背后的隐忧——2003经济回顾

中国 繁荣背后的隐忧——2003经济回顾

中国:繁荣背后的隐忧——2003经济回顾赵波物价狂涨的背后——通胀前兆?国庆长假过后不久,与人们经验里的物价回落走势恰恰相反,全国范围内农副产品突发性大幅暴涨,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在短期内猛然走高:10月16日~19日,我国粮食主产区小麦价格突然强劲上窜,平均涨幅40~80元/吨(其中小麦大省河南由1020元~1120元/吨涨至1090~1120元/吨甚至更高);与此同时,玉米价格出现反季节性上调,华北地区同比价位上涨80~120元/吨;而在安徽,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0%和10%左右。

粮食的涨价,直接带来了面粉(大米)、油、肉、蛋等农副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其增幅在5%至40%之间不等。

短期内农副产品如此大面积与大幅度上涨,是自1997年以来所未有的。

有人推测是由于农业歉收造成,也有人认为是人民币汇率潜在浮动引发。

不容否认的是,粮价暴涨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来自于供需关系的转变——粮食专家将粮食涨价归因于粮食生产自有的丰歉周期(夏粮减产和秋粮收成不佳)以及粮食供给能力受到抑制;从国际上来看,去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粮食歉收严重,小麦价格暴涨,而今年欧洲粮食严重减产以至于世界粮农组织再次调低世界粮食库存——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国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产生影响。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目前中国油脂市场上大部分主流品牌均以美国大豆为主要原料,中国已成为美国大豆的头号采购国,而美国大豆因夏末的高温干旱天气将大幅减产,其减产幅度远远超过该国农业部门的预期——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类产品期货因此暴涨,创下6年来新高,从而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国内此次食用油价格的大涨。

供求关系的逆转成为这次农副产品价格暴涨的主流解释。

不可避免的,粮价及食品价格上涨会直接或者间接带动其它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从而造成其它商品价格的上涨。

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1985年、1988~1989年、1993~19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上年或当年粮价大幅度上涨引起,我们就不能不极为关注这次粮价暴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这一次粮油价格的全面上涨是否预示着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开始?在国内生产资料领域,早在此前,价格已出现不同幅度的涨升,同属四大工业原料之列的钢材、天然橡胶、石油等价格涨幅更是惊人。

货币供应量及cpi历史数据1996-2011

货币供应量及cpi历史数据1996-2011

116559 119897.9 121220.4 121583.4 122606.8 124121.9 124053.3 126605.3 126323.9 127790.3 130473.8 129522.4 130994.1 134610.3 137543.6 136210.2 138744.5 139949.9 139015.8 147809.7 149228.7 149941.8 151822.6 151497.3 154088.3 158301.9 159639.3 160935.6 164064.6 164570.6 166023 169601.2 170851.1 173250.9 176985.2 177294.2 179736.3 185007 190545.1 190108.4 194487.3 196130.1 199505.2 204907.4 206193.1 210591.9 213567.1 214469.4 216351.7
-0.90% -1.00% -0.20% 0.70% -0.20% -0.30% 0.10% 0.50% 0.50% 0.30% 0.00% 0.00% 1.30% 1.50% 1.20% 0.00% 0.80% 1.60% 1.70% 1.40% 1.50% 1.00% -0.10% 0.20% -0.30% -0.30% -1.00% 0.00% -0.80% -1.30% -1.10% -0.80% -0.90% -0.70% -0.70% -0.80% -0.70% -0.40% 0.40% 0.20% 0.90% 1.00% 0.70% 0.30% 0.50% 0.90% 1.10% 1.80% 3.00%
同比增长 9.00% 9.30% 9.80% 9.70% 8.90% 8.60% 8.30% 8.10% 7.40% 7.00% 6.90% 7.00% 5.90% 5.60% 4.00% 3.20% 2.80% 2.80% 2.70% 1.90% 1.80% 1.50% 1.10% 0.40% 0.30% -0.10% 0.70% -0.30% -1.00% -1.30% -1.40% -1.40% -1.50% -1.10% -1.20% -1.00% -1.20% -1.30% -1.80% -2.20% -2.20% -2.10% -1.40% -1.30% -0.80%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及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及分析

现行的我国货币政策为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果断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总体而言,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合适。

然而,未来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非常大,未来我国货币政策需在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同时进行结构性微调,对潜在的滞胀风险提前作出反应,防患于未然。

一、今年以来偏积极的货币政策对稳定市场预期、遏制经济下滑功不可没面对金融危机肆虐和经济大幅下滑的不利局面,我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在“出拳快、出拳重”的调控思路下,前4月货币信贷创下天量增长纪录,从各种经验数据比较看,目前货币政策可说是明显偏于积极。

在经济面临严重衰退的非常时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是必要的,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遏制宏观经济在短期内的急速下滑。

1、今年前4月货币供应量增长刷新了多项“纪录”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指引下,1-3月新增贷款分别为1.62、1.07和1.8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24.17%和667.97%。

4月份贷款高增长步伐有所放缓,但仍然达到5918亿元,同比多增1229亿元,前4月累计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17万亿元,不但超过去年全年4.9万亿元的规模,而且也超过了今年5万亿的计划目标下限。

与之对应的是,广义货币(M2)增速也开始急升,4月末M2增速达到25.95%,已远超央行17%的预期目标,该数据不仅刷新了中国近年来的新高,在国际上也排名第二,仅次于以色列的32.4%,危机重灾区的美国和欧元区M2增速分别为10.1%和7.2%。

2、前4月信贷的天量增长有其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前4月信贷的天量增长,首先是由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尽管信贷快速增长会带来通胀压力加大、坏账上升等风险,但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未有根本性缓解,尚未形成稳定回升态势,如果货币政策不能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策,就会错过最佳调控时机,未来付出的代价将更大。

其次,信贷天量增长有还历史欠账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截至2004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
2005年
时间:11月29日至12月1日
定调: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截至2005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88万亿元
2006年
时间:12月5日至7日
定调: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截至2010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2.58万亿元
2011年
时间:12月12日至14日
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截至2011年10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1.68万亿元(最新数据还没有出来)
截至2008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
2009年
时间:12月5日至7日
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截至2009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2万亿
2010年
时间:12月10日至12日
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以下为2003年至今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和货币供应情况的对比:
2003年
时间:11月27日至29日
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截至2003年11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1.6万亿
2பைடு நூலகம்04年
时间:12月3日至5日
定调: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截至2006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4.56万亿
2007年
时间:12月3日至5日
定调: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截至2007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2008年
时间:12月8日至10日
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