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④,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⑤。
【注释】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
②澹(dàn)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③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④星汉:银河。
⑤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配乐演唱时的附加语,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
幸:庆幸。
咏:歌咏。
咏志:即表达心志。
【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我觉得十分庆幸,能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文学文化常识】
这首诗选自《曹操集译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首诗是曹操以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创作的五首诗中的第二首。
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沛国谯(qiáo)(今安徽亳州)人,其诗以慷慨悲凉见称。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内容简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军北上,消灭了北方军阀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安定北方。
在凯旋途中,经过河北,登临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诗篇。
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诗人将观海时的体验和感受融于笔下的大海,赋予大海以新的生命,意境雄浑,气势磅礴。
诗歌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开头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一个“观”字总领全篇。
诗人登上碣石山,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水何澹澹”描写海波动荡的样子和大海波涛浩淼的气象;“山岛竦峙”写出了碣石山高耸挺立的姿态。
这两句,一写荡漾的海水,一写耸立的山岛,动静相衬,刚柔并济,显示大海及周边壮观的景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呼应“山岛竦峙”,虽已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呼应“水何澹澹”,在萧瑟秋风的拂动下,大海涌起阵阵波涛。
树木和百草,秋风和洪波——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作者运用奇特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海的浩荡无际,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由先前六句的实景突然转为虚景。
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联想,融会了诗人的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曹操用“步出夏门行”这一旧题所写的所有诗歌都有的附加诗句,为诗辞配乐演唱而加。
全诗虽然只是描写景物,并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抱负,但我们从中感受到曹操北征乌桓时的壮阔胸怀,特别是“日月之行”以后16个字,极写大海的辽阔,风格苍劲雄浑,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想见其志向之高、气魄之大和胸襟之博。
【巩固练习】
1.曹操,字,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其诗以见称。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答案:孟德三国(东汉末年)诗人慷慨悲凉建安风骨
2.诗中“临”的意思是,“澹澹”的意思是,“星汉”是指,“志”的意思是。
答案:登上(来到、游览)水波摇动的样子银河心志(志向)
3.全诗描绘了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
答案:大海的雄伟壮丽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两句交代观海地点,也营造出全诗开阔雄浑的意境。
B.“水何澹澹”六句所写的秋景由盛转衰,诗人的内心也由喜转哀。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两句虽为套语,但在此诗中也能借以表达诗人豪情。
答案:B
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观海。
B.二三四句写出秋风萧瑟、万物凋敝的景象。
C.五六句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
D.全诗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答案:B
6.下列对这首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竭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辣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答案:A
7.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几句为沧海美景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
B.描绘了想象中大海正在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C.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D.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气度。
答案:C(诗句不能体现诗人的“文武兼备”)
8.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流露出诗人兴奋而庄严的心情。
B.“水何澹澹”两句从总体上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树木丛生”四句描绘了沧海上山岛的具体景象。
D.最后两句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
答案:C(四句中的后两句具体描绘的是大海的景象)
9.下列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交代了诗人观海的地点,显示出“君临天下”的威严气势。
B.“秋风萧瑟”为诗歌平添了一份肃杀之气,吻合曹操“奸雄”的形象。
C.诗歌采用动静相衬、虚实结合的写法,既描绘了“景”,又表达了“志”。
D.诗歌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答案:B
10.下列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水何澹澹”两句勾勒出大海壮丽的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D.诗人借大海抒写了自己高远的抱负。
答案:A
1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诗人特意去碣石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显现大海宁静,山岛耸立的景象。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萧瑟的秋风呼啸,波涛滚滚。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表现了眼前大海吞吐日月的情景。
答案:C
1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
答案:B
1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并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两句总写了大海辽阔壮观的全景。
C.“日月之行”四句描绘出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D.诗人触景生情,以乐府旧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答案:C
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
D.“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答案:B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D。